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一節 正法眼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章 總述
  第一節 正法眼藏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靈鹫山與大比丘八萬人俱。……爾時世尊從多寶塔入,塔下,大眾圍繞,飛行東方千百裡程。有一國土,名大七寶震旦,……此時世尊住東方,說示觀世音菩薩化度因緣。……爾時世尊為諸大眾,還至本處靈鹫山頂。敷座而坐,告諸大眾,我不久當般涅槃。諸大眾意有欲問法,自恣為問。諸大眾默然而坐,一切無聲。……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蓮會光明大婆羅花捧之上佛。退以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覺,五十年來種種說法,種種教示,化度一切機類眾生。若有未說最上大法,為我及末世行菩薩人欲行佛道,凡夫眾生,布演宣說。」作是言已。捨身成座。莊嚴天衣令坐如來,……爾時世尊著坐其座。廓然拈花。時眾會中百萬人天及諸比丘,悉皆默然。時於會中,唯有尊者摩诃迦葉即見其示。破顏微笑,從座而起,合掌立正,有氣無言。爾時佛告摩诃迦葉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有智無智,得因緣證。今日付囑摩诃迦葉。摩诃迦葉,未來世界中奉事諸佛,當得成佛。今日亦堪為世間師。」佛告諸比丘:「如來今者,不久滅度。汝等比丘,皆悉能依摩诃迦葉入大乘門修行佛道。」佛告摩诃迦葉:「無有余法,唯一心性。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當入而已。一切諸佛依一心性,已成佛道,現成佛道,當成佛道。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謂余法,尚有更一,諸佛成佛,眾生成佛,即外道說,非七佛說,非十方佛說。……』(《續藏經》載:《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計有二種。雖各有詳略,而均多有脫漏殘缺,且有錯簡,更多錯字。拈花付囑,固兩種同載。然多子塔之事,則僅甲種有分座之句,無袈裟之說。乙種則無多子塔。而有多寶塔。更無與尊者分座之說。)
  《指月錄》等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葉分座令坐。以僧迦黎圍之,遂千曰:「吾以正法眼藏密會於汝,汝當護持。並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而說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迦葉。吾將金縷僧迦黎衣,傳付於汝,轉授補處。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迦葉聞偈,頭面禮足。曰:「善哉!善哉!!當依敕,恭順佛教。」』
  (《觀彌勒菩薩經》載:『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佛答阿難問彌勒出現,至正等正覺時,迦葉去如來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游化。」雲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君屠鉢歎比丘;賓頭盧比丘;羅雲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我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大迦葉亦不應涅槃。於摩竭國界毗提林山中住,待彌勒出現世間。彌勒如來將無數天人前後圍繞,往至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禅窟。彌勒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謂:系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並為贊歎。此名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爾時彌勒如來當取迦葉僧迦黎著之。是時迦葉身體奄然星散。彌勒復取種種花供養迦葉。』)
  阿難尊者一日問尊者曰:『師兄!世尊傳金镂袈裟外別傳個甚麽?』 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解脫長者:此事近人頗多錯會。汾陽曰:『不問那知。』潭吉曰:『《首楞嚴經》雲:「爾時阿難及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返觀父母所生之身,如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各各自知,獲妙本心,常住不滅。」此方等會中所談,而謂:教外之旨,又若是乎?假使如是,(讀者:指經文所明示。)則阿難已悟。大眾亦已悟矣。而人天百萬又皆罔措。此其(《楞嚴經》)中無說(無可說示)乎?』雲門雲:『直得盡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句。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時節。』夫所雲一色,即阿難之所悟。雲門以為轉句。只待並此一色不見,始是半提。若道:拈花付法,僅僅指此一色邊事。當然是錯。若道:離此別有,亦是不對。所以洛浦安說:『若道:這個是,即是頭上安頭。若道:不是,即是斬頭求活。』試問:阿難尊者應諾之後,何以尚有倒卻門前剎竿著之語?再看白雲端頌曰:『盡說微笑拈花是,不知將底辨宗風。若言心眼同時證,未免朦胧在夢中。』所以大慧舉雲門:『法身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不忘,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仔細點檢將來有什麼氣息亦是病。』語句時道:『不用作禅會;不用作道會;不用作身上商量。此是雲門老漢據實而論,我恁麽道:有沒量罪過。』又道:『而今學實法者,以透過法身為極致,而雲門反以為病。不知透過法身了,合作麼生?到這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著問別人,問別人則禍事也。』(讀者:這二句須一氣連貫讀。不可分割。)並看佛果示隆知藏(文見《圓悟心要》)曰:『五祖(演)老師平生孤峻,少許可人。乾曝曝地壁立,只靠此一著。常自雲:如一座須彌山,豈可落虛弄滑頭謾人,把個沒滋味鐵酸餡,劈頭拈似學者,令咬嚼。須待渠桶底子脫。喪卻如許惡知惡見,胸次不掛絲毫,透得淨盡,始可下手鍛煉,方禁得拳踢。然後示以金剛王寶劍。度其果能踐履負荷,淨然無一事。山是山,水是水,更應轉向那邊千聖羅籠不肯住處。便契乃祖以來正法眼藏。(「原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及至應用為物,仍當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證得十成無滲漏,即是本分道流也。摩竭陀國,親行此令。少林面壁,全提正宗。而時流錯認,遂尚泯默。以為無縫隙,無摸索,壁立萬仞,殊不知本分事。(如何是本分事,會也麼?)但恣情識搏量卜度,便為高見。此大病也。(讀者:學道人每多必經的歧路。慎之!慎之!)從上來事,本不如是。』巖頭雲:『只露目前些子個,如擊石火,閃電光。若構不得,不用疑著。此是向上人行履處,除非知有,莫能知之。趙州吃茶去;秘魔巖擎拳;雪峰輥球;禾山打鼓;俱胝一指;歸宗拽石;玄沙米澈;德山棒;臨濟喝;並是透頂透底,直捷剪斷葛籐,大機大用,千差萬別,會歸一源。可以解粘去縛。若隨語作解,(讀者:假使碰到專事義解之流,)即須與本分草料。如十斛驢乳,只以一滴師子乳滴,悉皆進散。要腳下傳持,相繼綿遠。直須不徇人情,勿使容易,(勿使有一絲毫生死分別思惟有接觸到的可能,)乃端的也。「末後一句,始到牢關。」誠哉是言,透脫生死,提持正令。全是此個時節。唯踏著向上關棙子底,便谙悉也。』所以笑巖頌花公案:『石火光中曾著眼,始知佛祖不傳心。』禾山普造黃龍南請益:『阿難問迦葉:「世尊付金襴外傳何法?」迦葉召阿難,難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意旨如何?』南公曰:『上人出蜀,曾到玉泉否?』曰:『曾到』又問:『曾掛搭否?』曰:『一朝便發。』南曰:『智者道場,關將軍打供與結緣幾時何妨?』普默然良久。又理前問。南俛首。普趨出。大驚曰:『西川養虎,不消此老一唾!』
  達摩祖師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盡各言所得乎?』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我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而吾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請師指陳。』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竟生。雲我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但出此衣,並我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余。「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祖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人。』(達摩祖師傳給二祖什麼呢?內傳法印以證心,外傳袈裟以表信。這是大家都認作水源木本,極為重視。但更付《楞伽經》四卷,一般人對此,不夠重視。其實,於付法同時付囑,則此自必亦極重要。蓋所付四卷,當然不是僅僅書本貝葉,而是《楞伽》意旨。因為,這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就是說誦持此《經》,對心地法門,亦可悟入。即以表明,一樣教令眾生悟入心性,用以糾正後世誤認教下的人,不須講究悟明心性的弊病。更以救後世誤認宗下的人,可以棄置經教的偏見。不見永嘉玄沙因讀《維摩诘經》《首楞嚴經》而發明心地。蕅益大師謂:『千經萬論,同诠一實境界。不知一實境界,諸行悉皆徒施。』)
  六祖初在客店,聞一客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答:『誦《金剛經》。』並告黃梅五祖忍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六祖便至黃梅禮五祖。五祖問:『汝何方人?欲求何物?』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對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乃令隨眾作務。六祖曰:『慧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五祖曰:『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經八月余。一日,五祖見六祖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言,汝知之否?』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又一日,五祖囑門人作偈,秀大師書偈於南廊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聞悉此偈,亦作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見曰:『亦未見性。』次日,五祖至碓坊,問:『米熟也未?』六祖曰:『米熟久矣,只欠篩在。』五祖以杖擊碓坊三下而去。六祖會意,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悟本性。乃曰:『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衣鉢。
  (歷來祖師從起初省悟至最後大徹透頂,有分幾次透絕者。亦有一次徹透者。究竟悟個什麽?層次怎樣?多不說清。唯大慧杲自初至後,悟了多次。其間層次境界,似較清楚。而《壇經》六祖先後所悟,則說得頗為明白。最後這何期自性幾句,可以說:佛佛斯傳,祖祖斯印。縱經塵劫,永無變易。何以故?試看西竺十二祖馬嗚大士《起信論》所說:真如體相用三大,與此有什麼分別?雖『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然此境界,『唯證相應。』苟稍涉如何若何,敢保老兄未徹在!)
  仰山香嚴侍立沩山次。漏曰:『過去未來現在,佛佛道同,人人得個解脫路。』仰曰:『如何是人人解脫路?』沩回顧香嚴曰:『寂子借問,何不答伊。』嚴曰:『若道:過去未來現在,某甲卻有個祗對處。」沩曰:『子作麼生祗對?』嚴珍重便出。沩卻問仰曰:『智閒恁麼祗對,還契寂子也無?』仰曰:『不契。』沩曰:『子又作麼生?』仰亦珍重,出去。沩山呵呵大笑曰:『如水合乳。』(難兄難弟,如水合乳。再加沩山父子三人唱唱和和,把個『法本法無法』的傳法偈子,完全托出。蓋雖『法本法無法,』然『無法法亦法。』故有個祗對處。作麼生祗對呢?只有珍重而已。即今道個珍重,已是多口阿師,而法法實何曾法。所以便出去也。)(若論此事,則『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任何說東說西,裝模作樣,都屬萬裡崖州。此仰山所以又不契也。然則畢竟作麼生?『不對則違他所問,對則作麼生對?既仍『無法法亦法,法法何曾法。』所以,亦只有仍舊珍重便出而已。但是尊貴之人,不守尊貴之位。更須脫卸珍御,權掛垢衣。且仍更有末後一句,向上一路,固屬言語道斷,心路俱絕。而此中體之與用,主之與賓,正如水乳融合。自非鵝王,殊難透絕。但是像這樣注釋,你說對不對?實已葛籐絡索,盡涉知解。(讀者:本書名《無門直指》,但亦可稱《直指無門》。你說:讀者這樣說話,有吃棒分?無吃棒分?)對於沩山父子實未夢見在!要見釋迦老子,三千裡沒交涉。)
  仰山臨終偈曰:『一二二三子,平目復仰視,兩口無一舌,此是吾宗旨。』
  臨濟將示滅,說傳法偈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須磨。』(沿流不止問如何?即問:如何是沿流不止?對曰:真照無邊說似他。照即照用之照,即照即用。真照非普通之照,明澈透絕,隨機指點,棒棒見血。說似他,密雲悟謂:即舉似他。像這樣真照無邊地舉示為人,即是沿流不止了也。蓋一棒一喝,一舉一動,無非是流。但若是要不流,則『法堂前草深一丈。』『宗風斷絕。』所以道:『官不容針,私通車馬。』離人相,離法相,離有名,離無名,人即無位真人,無依道人的人。似這離相離名,無依無位,猶仍不禀。還要曉得:『了了了時無可了,玄玄玄處亦須呵。』所以到此地步,或許有用吹毛的時候。不過用了,就須要磨,更急須要磨。你道:磨個什麼?吹毛在那裏?作麽生用?本來無一物。亦無一法與人。如果這樣說法,急急買草鞋,為座主執巾瓶,尚未得。)
  復謂眾曰:『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三聖出曰:『爭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濟曰:『以後有人問你,向他道什麼?』聖便喝。濟曰:『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
  (一般人對此語,多與五祖演『滅吾宗者克勤也。』之語,一樣看法。蓋完全契許之意。或謂:亦許亦不許。何以故?就這一喝,已流了也。已滅卻了也。不見《寶鏡三昧》曰:『宗通趣極,真常流注。』五祖演曰:『臨濟入門便喝,白雲萬裡。』《碧巖集》載:僧問長慶:『如何是善知識眼?』慶雲:『有眼不撒沙。』保福雲:『不可更撒也。』『天下老和尚據曲錄床行棒行喝,豎拂敲床,現神通作主宰,盡是撒沙。且道:如何免得?』又有一老宿,一夏不為人說話。有僧歎曰:『我恁麽空遇一夏,不敢望和尚說佛法。得聞正因二字也得。』老宿聞之。乃曰:『阇黎莫道,若論正因,一字也無。』道了,扣齒曰:『適來不合與麽道。』鄰壁有一老宿聞曰:『如一釜羹,被一顆鼠糞污卻。』後來雪窦代曰:『誰家釜裏無一顆兩顆。亦不許者,鼠糞污也。亦許者,誰家釜裏無一顆兩顆也。』雪巖欽舉曰:『臨濟道:向瞎驢邊滅。莫是顛倒語麽?可惜三聖不與他絕盡。汝等向這裏還見臨濟也無?若見,正法眼向瞎驢邊滅。若不見,正法眼向瞎驢邊滅。且道:诮誵譌在甚處』)
  洞山將圓寂,謂眾曰:『吾有閒名在世,誰人為吾除得?』眾皆無對。時沙彌出曰:『請和尚法號。』山曰:『吾閒名已謝。』
  (閒名是什麼?為何要叫別人來除?請法號是什麼意思?閒名何以就此謝了?)
  紙衣道者參曹山。山問:『莫是紙衣道者否?』者曰:『不敢。』山曰:『如何是紙衣下事?』者曰:『一裘才掛體,萬法悉皆如。』山曰:『如何是紙衣下用?』者近前應諾,便立脫。山曰:『汝只解與麽去,何不解恁麽來。』者忽開眼問曰:『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山曰:『未是妙!』者曰:『如何是妙?』山曰:『不借借!』者珍重便化。山示頌曰:『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念異便與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雲門上堂曰:『函蓋乾坤,目機铢兩,不涉萬緣。作麽生承當?』眾無對。自代曰:『一镞破三關。』巴陵鑒將三轉語上雲門。僧問:『如何是道?』鑒曰:『明眼人落井。』問:『如何是吹毛劍?』鑒曰:『珊瑚枝枝撐著月。』問:『如何是提婆宗?』鑒曰:『銀碗裏盛雪。』雲門見曰:『他日老僧忌辰,只消舉此三轉語作供養報恩足矣!』
  法眼曰:『出家人但隨時及節便得。寒即寒,熱即熱。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古今方便不少。不見石頭和尚因《肇論》雲:「會萬物為己者,其唯聖人乎?」他家便道:「聖人無己,靡所不己。」有一篇言語喚作《參同契》,末上雲:「竺土大仙心。」無過此語也。中間也只隨時說話。上座!今欲會萬物為自己去。蓋為盡大地無一法可見。(讀者:中峰雲:囫囵只是一個自己。)又曰:「光陰莫虛度。」適來向上座道:但隨時及節便得。(洞宗偈雲:無中有路隔塵埃。)若也移時失候,即是虛度光陰,於非色中作色解。上座!「於非色中作色解,即是移時失侯。」且道:色。作非色解。還當不當?上座!若恁麼會,便是無交涉,正是癡狂兩頭走。有什麼用處?上座!但守分有時過好。珍重!』
  《宗鏡錄》問:『如何得契斯旨?』答:『境智俱忘,雲何說契。』問:『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答:『此亦強言,隨他意轉。雖欲隱形,而未忘跡。』問:『如何得形跡俱忘?』答:『本無朕跡,雲何說忘。』問:『如是,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大悟時節,神而明之。』答:『我此門中,亦無迷悟,明與不明之理。撒手示君無一物,徒勞辛苦說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擔荷。先德雲:「盡十方世界,覓一人為伴不得。」又雲:「止是一人,承紹祖位,終無第二人。若未親到,漫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門中,旁贊助人之語,於自己分上,親照之時,反視之,皆為魔說。要須如百尺竿頭放身,乃可耳。」』問:『如何踐履?』答:『教誰踐履?』問:『莫不成斷滅否?』答:『尚不得常住,雲何斷滅?』問:『願乞最後一言』曰:『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上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序文 目錄
下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二節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