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圍牆走向社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圍牆走向社會
       
王雷泉

導語:佛教對人類世界的積極作用,是通過最根源性的轉變人心開始的。“心淨則國土淨”,這裡的關鍵,是人間佛教的菩薩行者廣度一切眾生的願心,教化眾生整體清淨,從而創造清淨理想的國土。所以,佛國世界不在他方,就在我們腳下這塊受污染的大地上。“唯心淨土”,是當代“人間佛教”實踐的重要思想來源。藉由廣大菩薩行者的發心修行,而使有缺陷的穢土轉變成清淨圓滿的國土。本文作者王雷泉現任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太虛大師痛感早期佛教改革運動之失敗,並為反擊社會上認佛教為消極厭世的偏見,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相對以往重鬼神的佛教,太虛強調“人”;相對以往強調死後往生淨土,太虛強調活著的當下,即“生”。“人”,對治過去片面地重視鬼;“生”,對治厭世的、“等死”的佛教。關於人生佛教,太虛有個著名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由人至佛的升進,在於用智慧超越凡俗層次,達到對現實生命存在的真正把握。故菩薩的理想境界並不在他界彼岸,而必須在當下完成。人間佛教的主旨,是用佛法的智慧提升生命,淨化社會,推動人類主體的整體改變。按照太虛的說法,“發達人身即證佛身”。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我們成佛的潛能,而佛性的實現即是從凡夫之身成為法身,這是生命正報的覺悟升華。所以,學佛首先是做人,人圓即佛成。而人格的完成,從心開始,必須強調主體心的轉識成智、轉染成淨、轉凡成聖。

由生命正報的覺悟升華,帶動環境依報的莊嚴清淨。按照太虛的說法,“淑善人間即嚴佛土”。從當前無始恆轉的娑婆世間,發展到莊嚴圓善的人間淨土。要讓有能力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能力,使污濁的世間轉變為清淨國土。因此,人間佛教是從青燈黃卷式的傳統寺院,走向世俗社會,從信仰層圈擴散到社會層圈和文化層圈。跳出寺院的圍牆,走向廣闊的社會人群,是新世紀人間佛教運動的必然趨勢。

我在十多年前提出“蘋果理論”,宗教有信仰、社會、文化三個層圈。蘋果核是信仰層圈,即宗教之所以為宗教的神聖體驗和宗教意識;蘋果肉是社會層圈,因為佛教在世間,要與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發生廣泛的聯系;蘋果皮是文化層圈,以音聲、形象作佛事,廣泛運用文學、藝術等文化形式。在這三個層圈中,宗教發展的常態,是從邊緣走向核心。最成功的案例是大安法師,他原來是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的倫理學教授,從教授到和尚,從文化層圈走向信仰核心。而變態,是從信仰核心自我放逐到外延。現在的佛教,要麼是日益庸俗化,要麼就變成吟詩品茶、風花雪月的東西,這些都是邊緣化的表現。

人間佛教的唯心淨土思想,與指方立相的西方淨土,在真俗二谛論的觀照下,是可以統一起來的。提倡自力解脫,與仰仗阿彌陀佛的他力濟拔,這二者並不矛盾,人必自助,而後天(佛)助之。

 

上一篇:王雷泉教授: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以《維摩經》為例
下一篇:王雷泉教授:台灣佛教經驗是否適用於大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