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正淨法師:華嚴念佛三昧論淺釋(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華嚴念佛三昧論淺釋(四)

【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

我們的眾生顛倒執著,是諸佛法身,這句話很難理解,為什麼顛倒執著也是諸佛法身呢?因為眾生的執著分別常自寂滅,我們的本性也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我們的顛倒執著也沒有實體,就像水上寫字,隨寫隨滅。本來就是空寂的。當我們念佛時,見到一切境界,一切事物,都把它看成,是諸佛的清淨法身,時時與我們的本性相應,念念回歸自性,在接人待物,穿衣吃飯,無不是諸佛的清淨法身在妙用,修行也是在平時接人待物上用功,自自在在,潇潇灑灑。不是盤上腿子為修行,修行主要在平時,接人待物上保任,所以過去古人講,行走坐臥不離這個。就是不離開我們的本性。(法身)我們在凡夫地修行,沒有資格保任,直心去念阿彌陀佛,久而久之,打開本來以後,才有資格去保任,沒見性的人,要時時覺照,時時回歸自性,保任是保任我們的聖胎,聖胎就是我們的本性。

過去禅宗有一位大居士,叫龐居士。一家三口人修禅,有老伴、女兒同時修行,有一天,龐居士對她女兒說,我要走了,姑娘說:您先別走,我先走了您再走,然後姑娘坐在那裡,就坐化了。走了以後,龐居士看姑娘走了,說這孩子走到我前面去了,她老伴說,我也要走,您先別走,她老伴收拾收拾,坐在那裡就坐化了。龐居士一看倆個人都坐化了,他自己也就坐在那裡坐化了。為什麼他們走的,那樣的自在呢?因為他們悟到了本性,不執著,不分別,一切的一切,都是佛的清淨法身,一點也不執著,歇下來就是道,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就是要把一切的一切,都看成諸佛法身,就沒妄念煩惱了。所以禅宗修行不立文字,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灑灑脫脫,沒有煩惱,自在自如過時光,穿衣吃飯,行走坐臥,照樣作事,他不執著,不分別。心時時在道,這就是禅宗修行的方法。

開悟的人,就是這樣自在,不像我們業障深重,沒有辦法,就得老老實實的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到見性,證到三昧以後,你也能灑脫自在,不見性的人,自在不了,因為我們還沒有見性,我們的煩惱、業障、無明時時現前,所以你不想不執著也不行,因為無明煩惱時時障著我們。當煩惱來時無法對治。有的人說,看破放下,不理它,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你不理它煩惱也沒有少,如果我們若明理啟發般若智慧以後,邊念邊用般若智慧掃掉,妄想業障,習氣煩惱。時時啟發般若智慧掃蕩,當我們的業障煩惱,消的差不多了,我們的心才證到了一點,理上修就是這樣用般若智慧去啟用。見一切事物都是佛的清淨法身,這樣的修行,才能解決生死的根本。

【於此信入,諸佛法身,無處不現。】

諸佛法身,遍一切處,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不常不斷,沒有休息,就像花瓶,杯子,乃至一微塵,一毛頭,無不是諸佛清淨法身,我們腳下的地球,也是諸佛清淨法身,所有你摸到的,聞到的,觸到的一切一切的法相,都是諸佛清淨法身的顯現,你還有煩惱生麼?還有妄想麼?當下就解脫了。這是圓人所修行的方法。所以過去古人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它去都是諸佛的清淨法身,那煩惱無處生啊。所以這樣才能離開妄念,心裡明明了了,見一切相,不著一切相。假設別人罵你,打你都是佛的清淨法身,你當下就沒有煩惱了。

【清淨圓滿,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無所。】

一切事情,究竟堅固,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的,其中不允許有任何知見、分別和東西。你說另外還什麼東西,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就缺了一塊,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諸佛清淨法身,而且是清淨圓滿的,中不容他,一切不能夾雜。

念念不迷,為什麼不迷呢?因為你對一切境界不分別執著,都是諸佛法身嗎,把心念轉過來,不是轉物,而是轉心,實相念佛就是這種境界,念念不迷,知道一切事事物物顛倒執著,就是諸佛法身是消除妄念的最好方法,所以妄念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在行走坐臥,聽到風聲雨聲汽車聲,也是,阿彌陀佛聲,一切都是佛清淨法身,所以就不迷了,心心無所,什麼是心心無所呢?就是心所,我們有五十一個心所,有善心所惡心所,有定心所,有慧心所,還有隨智心所,我們壞就壞在“心所”上,所以《楞嚴經》上講“所立”照性亡,你建立一個所,你能照見的本性,就喪失了,不能照見五蘊本空《楞嚴經》講“因明立所,生汝妄能”,因為你看見了,覺得明明有感受,這就對立了就有對待了,就成了所,同時也出來一個能感覺的我和感覺的境界,這就入所亡流了,當我們念佛時,念念觀照無我,那就念念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就是亡所了。反聞聞自性,它就入流亡所了,入法性之流,比如我們念佛法門,當念佛時,能念的念反過來聞虛空的佛號聲,念念不住有念的念,不住無念的念,這為真念。念念無能念,念念無所念。一切空寂、生滅都沒有了,寂滅就現前了,所以心心無所。

【從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

從此修行這樣的念佛怎樣念呢?就是把心安住在空性上,也就是安住在佛的清淨法身上念,我們把心安住在法身上,就是如來的果地,然後一念的念為因,以阿彌陀佛的圓滿果海。涵養一念的因心,以一念的因心來圓滿我們自己的自性佛,因赅果海,果徹因緣,因果同時,不離剎那,成佛以竟。這樣念佛你肯定入道,無論你修禅還是修密還是修淨土,這樣信入和修行,一定開智慧。具足大慈究竟大悲,有的人經常這樣講過,發願要發菩提心啊,只在口頭發不去做,不去修行,這樣不算真正的菩提心。怎樣才是菩提心呢?菩提心建立在清淨心上,沒有清淨心,就不能算真正的菩提心,如果心清淨才能發出大慈大悲心來,見性的人,才能發出大悲心來,但是還不到位。大菩薩才能圓滿,不見性的人所發的菩提心都是假的,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他的無明煩惱已經消的差不多了,見到誰都想去度他,都可憐,見到螞蟻他都想度他,悲心就發出來了,見誰受苦他都掉淚,每個人精進修行都能清淨心現前,發出大悲心來,他能為別人受累,為一切眾生做事,不求回報,沒有怨言,不生煩惱,他看眾生一體的。所以佛說大地眾生皆是如來,大地眾生和我同根性,也是我過去生中父母,包括蜎飛蠕動和我是一體平等,假設有人欺負我,我也不會說他不好,不分別,用這樣的心來建立道業,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修菩薩道時,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四肢,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都沒有瞋恨心,假如要我們那是做不到的。因為我們功夫不到位。那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應該從一點一滴上下功夫,一切事情為著別人著想。方便讓給別人,難做的留給自己,這樣去做就和菩提感應道交。菩薩發心絕沒有我,如果有我就不是菩提心。

【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故曰才發菩提。即成正覺。】

這樣修行就更深入一層,如此信入如此發心於身無所取,身是個假的,本無自性,是虛妄的,我們修行不應著住身體,那是有為法是外道,不了生死,於法也不應該住,佛法也得捨掉,一切法本來不生,遇境而生,本自寂滅,所以不應該取法而修。

菩薩的十住及十地也不離當念,因果圓成,所以一念清淨,一念佛,一空一切空,一位一切位,一念即成正覺。沒有漸次,即成佛道。但是在凡夫地就不行啊。因為功夫不到,不能達到無修無證的境界。

那是聖人的境界,如果見性的人初住十行位和十回向位,也是不行的。這是賢位小菩薩,還要時時保任。保任聖胎,三年五年過去,古人見性,要牧牛三、五年,然後才能去事上練心,練一段時間,定力不夠了,還要去獨修,保持功夫不丟,再出去練心,三出三入的才能達到爐火純青,沒有十年二十年功夫還不到位,我們連邊都摸不上呢。所以理是這樣講,事上要一點一點去除掉,古聖人他們是在事練的差不多了,才去閱經藏,開發智慧、辯才,去和眾生結緣,弘法利生,可是現在末法時期,有的法師剛出家,就學教,研究教理,然後就講經論道。自己生死沒了,讓別人了生死,那是無有是處,首先要自度,然後再度人。

另外,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還是念佛法門比較穩當,還要快。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加被你。比如修禅的是自力,自力修是難行門,稍有一點惑業不斷,就不能逃掉後有。還要生死裡輪回,如果淨土有佛力,那就不一樣了,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那就快多了,自他二力,比方乘大火輪船,是阿彌陀佛大願船,不怕風浪,一直到達彼岸。如果自己的力量就像一葉小舟,怎能和火輪船比呢?比方修密的人也是二力法門,但是,它是上師力量加被,上師加持力怎麼能和阿彌陀佛比呢?天源之別,如果念佛法門,阿彌陀佛時時加被我,還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攝取不捨,如果我們自力不夠,阿彌陀佛加念,給你加持力,我們這一生要發大願力,一生就了斷,往生極樂世界,上品往生,不再來世,不能一拖再拖了。要抓緊時間精進修行。

我們現在的人福報太大了,衣食住行,那都是滿足,但是道心就丟失了被貪、瞋、癡把道心都占去了,過去古人道心非常堅定,日中一食,三衣一缽,天天用功辦道,所以說“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補鼻香”功夫都是從苦中修出來的。我們要想成佛,必須發大願力,必須吃苦辦道。

假設你念佛,念到事上一心,阿彌陀佛光照你一次,你的業障就消了百分之七八十了。那時候你的身心就安穩多了,煩惱也少了很多,《無量壽經》上講:“阿彌陀佛的光照十方世界,遇到光者,心地柔軟,身體輕松自在,如果再精進念佛,就能破一分根本無明,見一分法身,就進入法界,證初住菩薩位,臨終直登上品。”我們修淨土的人如果從事上修行能證到一心的時候,能見阿彌陀佛的丈六金身,阿彌陀佛的報身不是六十萬億恆河沙由旬嗎?因為阿彌陀佛報身太高大,我們見不到,所以阿彌陀佛隨眾生心量而現身,這為有相之佛。如果從理上修行,證到一心不亂的時候,所見的佛是法身佛,是無量光,是無相之佛,這為見性,見性就證到初住位,一直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也不離當念。這是圓教講的四十二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賢地的小菩薩,不是聖人,都不離當念。加上十地十一地也不離當念,為什麼呢?因為是圓頓教,一念頓證圓滿一剎那就可以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不離當念,因果圓滿至圓至頓。

雖然理是這樣講,但是事還需要漸除。三賢地小菩薩不能隨意往生,地上菩薩才能隨意往生,如果我們不修淨土的人,在這個世界修行,三賢地小菩薩要經過分段生死,就密宗的法王他們在這一生中修行,命終還要投生,下世再來修,生生世世修行。把三賢位修滿了就不輪轉了,就進入變易生死,就進入聖位,可以隨意往生哪個佛剎,這是登地菩薩的境界,從初住位到十回向位修滿,是要修一個阿僧祗劫,從地上菩薩修到八地需要一個阿僧祗劫。八地修到等覺十一地需要一個阿僧祗劫,這三大阿僧祗劫。如果修淨土的人,修到初住位見性了,到臨終時就上品往生,往生以後花開見佛,見佛就是八地菩薩,念佛人就少修二個阿僧祗劫。所以修淨土的人非常殊勝的,方便中的方便、直接的直接、圓頓的圓頓。

為什麼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都要導歸極樂世界呢?普賢菩薩在華藏法會上,那麼多的法身大士,勸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馬嗚菩薩、龍樹、天親、智者大師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還有歷代禅師他們也求生淨土,所以我們修行千萬不能吃錯藥,淨土法門方便直截了當,所以才發菩提,即成正覺。

這一段文是要我們明白發菩提心的重要性,華嚴經最主要強調發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名魔業》,初發菩提心就成正覺,為什麼華嚴經講這個道理呢?因為它叫你明白圓教修行方法,就這樣的信入,一念就具足佛清淨法身,把心安住佛的圓滿果海去念佛。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因果同時。所以說才發菩提心就成正覺,這一段講的特別深入,非常妙啊!

【如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廣明斯事,如是念佛,能於一切處見如來身。】

華嚴經有一品專講發心功德,這樣念佛有什麼殊勝呢?這樣念佛能於一切處見如來身,是因為你能念法身佛,法身無相,無相就遍一切處,佛的法身,無時不在無時不有,沒有斷也沒有休息,不像我們現在有些人一開始修就執著見佛,心裡不清淨,所見的佛是假的是魔變現的佛,想見佛,佛就來現身,想見菩薩,菩薩就來現身,這就是魔境,應該馬上斬掉,用般若智慧一掃就掉了。所以禅宗行者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有的修道人千萬要注意,不能著境界,心不清淨怎能見佛呢?水清月現,水不清淨怎能現月呢,業障煩惱一大堆,有求知心怎能見佛呢,必須見性以後才能見佛,心裡清淨一念不生,也許見佛但是也不能執著歡喜,好也不行。楞嚴經說見聖境界,不作聖解,若作聖解,必遭魔難,如要著魔境界,這一生白學佛了,成了魔子魔孫了,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千萬別著境界,還有的人說在念佛時,靜坐時一念不生,沒有妄念,但是雖然沒有妄念,過去古人講過定有邪定,何為邪定呢,往那裡一坐,就定了一念不生,但是他心裡不明了,不了了常知這為邪定。何為正定?心裡明明了了,一念不生了了常知。

如是念佛能一切處見如來法身,這是圓人修的方法。一切時,一切處,無不是道場,無不是佛事。

【又如光明覺品。世尊放自己光明。從此三千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盡法界虛空界。】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放無量光明,是從我們這個世界放光,遍照十方世界,我們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個佛土,何為一個佛剎呢?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范圍,釋迦牟尼佛從這個大千世界放光遍照十方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的光明。

【而文殊說頌,教人離於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種種諸見。遍一切處觀於如來。是為入佛正信。】

文殊菩薩叫人怎樣修學呢?叫離開有、無、有無是對立是兩邊,不是中道,有是生滅法,無是斷滅法,佛法是中道了義、中道也不立,才和本性相應,什麼叫一異呢,不一樣,不兩樣,比方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不一樣,空即是色不二樣、比方水和波的關系,水和波是二樣,但是水要不動,波是水所以一樣,生與滅是二法,但也是一法,為什麼呢?因為有生就有滅,如果不生就沒有滅了,這些法都是有為法,不是無為法,文殊教人離開有為法,見如來,無為法是空的,空的就沒有形象,無有相就是虛空法界,虛空遍一切處,所以如來也遍一切處,這為入佛正信,這樣的觀如來,這樣修學,佛的法身遍一切處,文殊菩薩是教我們念法身佛,修圓頓教,這樣才能成佛。

【出現品亦雲,諸菩薩摩诃薩,不應於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於如來,應遍一切處見於如來。】

這一段是讓我們把心量放開,不能起用小心量,要把心量拓開見如來,想成佛必須具有菩薩的心量,菩薩為自覺、覺他、自己覺悟了還要度眾生。摩诃為大,就是大菩薩,佛的清淨法身是遍一切處的,不是在一法一事一個國土和一個眾生身上,法身是無時不在無時不有遍一切處見如來。

 

 

上一篇:正淨法師:華嚴念佛三昧論淺釋(三)
下一篇:正淨法師:華嚴念佛三昧論淺釋(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