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寶鬘》導讀 第一篇導讀 八、內外密乘的共根道果
㈠根——大中觀(如來藏思想)
從整體來說,密乘各部都建立於同一的根道果意趣。根是修持所依的基礎,道是修持的方便,果是依修持所得的證量。
密乘修持以本覺為根。所謂本覺,即是既無解脫亦無束縛的原始覺性。他是六道有情的內在光明,離一切語言文字思維。
這種本覺,原與佛身、佛性、佛界和諧;亦為大樂的本體。他既不中斷,且為真實的自性。
然而我們卻不能把這種本覺,看成跟外道的“神我”、“梵我”一樣,是永恆自我的建立,因為本覺只建立於經驗界,他只是一種證悟的境界。這種境界可以用大樂、光明、無念來形容,然而亦只是形容而已,真實的境界須由修行的人自己去體驗。
輪回和涅槃就是這麼的一回事,能夠證知此本覺的人,便可斷輪回而入涅槃,若不能證知,則落生死流轉。
這種本覺稱為“如來藏”。由他的空性,可證如來法身的真實;由他的作用,可證如來色身的真實——如來的“色身”,即是報身與化身。因此“如來藏”的建立,與中觀應成派的說法並不相違。輪回涅槃都建立在如來藏的功能作用之上,而且是直接體驗輪涅,並不視之為“自證分”所生的外境。這種觀點,即同應成派的觀點。所以,如來藏的二谛可以這樣建立—--
涅槃的境界真實,是勝義谛;輪回的現象真實,是世俗谛。
這裡所說的只是境界與現象,若以本體而言,則輪回涅槃都無自性,由是說無區別。
可以比較一下應成派的二谛——以究竟量尋求而有所得,即是勝義谛。涅槃的境界,即符合此點;以名言量尋求而有所得,即是世俗谛。輪回的現象,亦符合此點。
這種如來藏思想,便即是“大中觀”,跟應成派不同之處,在於離一切邊見。例如建立尋求的量,便即是有區別,是故亦落邊見。
㈡道——瑜伽行
密乘修持的道,從世俗來說,可以看成是對覆蓋於如來藏上的污染作清洗,怎樣清洗,那便是道次第的分別。由事續到無上瑜伽續,每一次第都有各別的方便。
然而任何清洗污染的方法,都無自性,因為只是人為的造作,一有作意便不真實。而且修持時所緣的客體(如本尊、壇城等;又如氣、脈、明點等),他們亦無自性,所以修道便是這麼一回事:以無自性的心識,來清洗心識上無自性的污垢。
正因為這樣,所以才稱為修道上的“方便”——方便即是權宜的措施。一切密法,無非只是方便,包括灌頂、壇城觀、本尊觀、細身(脈氣點)觀、獻曼達、持咒、手印等等都是。
從勝義來說,所謂修道,只是對涅槃境界的證驗,對如來藏根本無須清洗,只去證驗心識不受污染的狀態。真正的證驗,無能所,無生滅,無淨無垢,無整無治,亦離取捨。
當行方便道時,也須要知道勝義。任何境界的生起都無自性,因此對一切境界都不應執著,尤應離取捨而修。
㈢果——成佛
密乘修持的果,即是修行道上的解脫狀態。解脫狀態的獲得,是基於修行道上“止觀”的力量。“止”是將心念集中於一境界(無念也是一個境界,因此當修無念時,也可以勉強這樣說:將心念集中於無念)。“觀”則是對境界中所呈現的種種相作觀察,了知其空性。
但卻並不是先生起一個境界,然後才加以觀察,而是於生起的同時,即了知其不真實。這樣做,稱為“止觀雙運”,由是即得圓滿成就。至於止觀的實際修習,各師自有口訣。
外內密各部修持有各自的道果,那是由於修行道上的方便各有不同,是故解脫狀態即有不同。然而無論何部,其究竟果唯是解脫。但卻須了知,唯修“大圓滿”始能證極果,此即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