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藥師山·紫虛居士:西藏佛寺參訪記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西藏佛寺參訪記要

藥師山紫虛居士

  一、神秘西藏往生處理方式的省思

  七月二十一日由成都飛到西藏的貢噶機場,在八年後的今天重回西藏,我第一個感覺是今天怎麼如此寒冷,且又下著雨,這情況與八年前的炎熱氣侯大不相同,由於前一次到西藏的經驗,使我完全忽略了防寒的重要性,這個錯誤的第一步,使我受一個晚上的苦報(高山症)。對貢嘎機場的印象似乎與上次差不多,八年的歲月並沒有使它成長多少。也許血液中的氧氣尚有足夠的存量,在游覽車上,大家精神都還很好。導游先生就介紹我們一些西藏特有的習俗。他先說到此地人對往生者的處理方式,這也是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有的。他說此地的人生前「階級」分明,死了也還未消失。例如達賴喇嘛死後就可以以「金塔」存放其遺體,經過此地獨特的傳統藏醫技術處理後,肉身可保持長久不壞,再經裝金成「金身」,讓藏人膜拜供養。在台灣,到目前只有三四個「肉身菩薩」,他們在往生後保存肉身接受信徒供養,但沒有「金塔」可住,由此可見藏人對其政教領袖是多麼尊敬。次一等的是班禅喇嘛,他們死後就住「銀塔」,也保存肉身受後人禮拜供養。第三等級是佛寺的住持或是高僧大德,這些人往生後就用火葬,然後保存其捨利子等遺物。一般民眾大多實行「天葬」,天葬是由天葬師把亡者遺體背到「天葬台」(通常祇是一塊平坦的大石頭而已),家屬在喇嘛的引導下給亡者誦經超渡,然後就離開,遺體交由「天葬師」以利刃等工具分解成肉塊,連骨頭也打碎,然後混入「藏芭」,再呼叫禿鷹來吃食,據說很快就被搶食一空,且當地人認為骨肉被吃得愈干淨,表示亡者的靈魂愈得以完全解脫。導游先生說天葬師的地位很卑微,因為他們沾滿血腥,他們與負責超渡的喇嘛,二者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別。至於水葬則是窮人或乞丐死後的處理方式,這些人沒有錢,死後遺體就被直接投入江河之中以喂食魚族眾生。對於有傳染病的亡者,此地人就把他們埋入地中,稱為「土葬」,這與台灣過去盛行土葬的習俗完全不同,在台灣,過去大多數人死後都采行土葬。遺體經裝扮後,放置在棺木中,經過一番超渡後再埋於墓園裡,中國很多歷代皇帝的遺體也都是以土葬處理。漢人與西藏人在土葬的觀念上為何有如此大的差別很值得探討。至於此地的天葬習俗從何時開始,導游先生也不知道,也許比佛教傳入西藏更早(筆者自己認為),因為盛行佛教的國家都沒有天葬這種方式。我個人認為喇嘛帶領家屬在天葬時誦經超渡可能是佛教傳入此地之後才有的,最早也許就是由當地的一些巫師帶領來作天葬,它應該是外道的一種方式。我個人認為「毀壞亡者的遺體」是一種不慈悲的行為。也許有人認為人死後的臭皮囊,如何處理都無所謂,何況將其喂食禿鷹還是布施的行為,這種想法固然不錯,但必須具有「空智」的人才能如此,因為一般人對肉體大多有很深的執著,對於天葬我個人有以下的觀點,請讀者參考:

  ·(一)人往生後一般進入中陰狀態,其神識大多停留在屍體附近,對遺體尚有迷思。若能經由超渡方式把亡者神識渡走,使其遠離屍體或者能使其消去業障,不再執著肉體,則遺體不論以何種方式處理,亡者都不會有怨氣,但其家屬是否能接受尚是一個問題(包括潛意識的接受度)。

  因此,天葬時,帶領超渡工作的喇嘛很重要,他是否具有中陰超渡的能力?蓮花生大士當年是否認為大部份喇嘛有此能力,為使佛教能結合當地的習俗,故沒有廢棄此種天葬習俗,這一點就不得而知。

  ·(二)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遺體經過誦經經超渡之後再進行支解,亡者產生怨氣的機會比未先超渡就支解會小很多。因此,由有能力的喇嘛給亡者超渡對天葬很重要。

  ·(三)比較天葬與火葬,二者目的都是在銷毀亡者遺體。火葬時,亡者大多經盛裝打扮,在有尊嚴的情況下走入人生最後的旅程。而天葬時,亡者遺體被天葬師脫光衣物,然後以殘酷的方式支解遺體,亡者可能會有「沒有尊嚴與隱私」的感覺,因此產生怨氣,因為眾生大多執著於自身的「隱私」與尊嚴,包括其家屬亦如此。這也許就是文明國家的人大多尊重亡者遺體之故。

  ·(四)西藏人自小習知天葬儀式,也許較習於這種天葬方式,但我認為這只是第六識認同而已,我相信除極少數「智者」之外,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不一定會認同此種天葬儀式,因為人不是生生世世都在西藏成長,潛意識中大多對人性的尊嚴與隱私有所執著。

  藏傳佛教的「塔葬」也很特別,在其他佛教國家似乎也未曾出現過,本師佛涅槃後也是以火葬方式處理肉身,然後把捨利分給大眾去供養,我個人不贊成保留肉身,且若是活佛轉世再來,則神識已轉世,前世的肉身有何意義?弄不好會執著肉身而不得自在轉世。藏傳佛教的祖師蓮花生大士並沒有以塔葬保存肉身,可見這種塔葬的方式可能只是信徒們對其政教領導者的一種「崇拜」而已。這與佛教的教義可能沒有直接的關系。以佛教的觀點而言,人是不能執著世間的一切,何況肉身,因此,如果一個修行者對遺體有執著,則將不得自在往生。而且他們為何不用塑像而直接禮拜其遺體,這就值得大家去探討了。保存肉體、禮拜肉體,這在埃及等地,是認為「靈魂可以永存」,是否藏人認為保有高僧遺體可使其神識一直留在遺體上,可繼續庇佑大眾?若如此,那轉世者又是誰?這些請讀者們自己去研究。

  二、拉薩市內幾個佛寺的特色

  我們在拉薩市參訪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與羅布林卡。拉薩是西藏的首府,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口約五十萬,百分之八十為藏族人氏,聞名中外的布達拉宮就在市內。這些寺院,在很多旅游書報中皆可看到,以下只是一些我個人覺得較有意義的報導:

  ·(一)布達拉宮:目前已被改為國家級博物館,據說公元七世紀初,藏王松贊干布把政教中心由藏南的澤當遷到拉薩,並首建布達拉宮,可惜在公元九世紀時,大部份建物都毀於兵災,目前只有法王洞(主供松贊干布)與「怕巴拉康」(主供檀木觀音如來)尚保留著七世紀的建築。目前的建築物大部份都是五世達賴喇嘛在十七世紀所重建,它分為紅宮與白宮,外牆為紅色的「紅宮」是佛菩薩的住處,而白色的白宮則是達賴及官員們辦公的地方。布達拉宮有五世到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靈塔(但第六世達賴沒有靈塔)。此中以五世達賴的金塔最為莊嚴高大。但我個人最有興趣的是時輪、密集、大威德與喜金剛的立體壇城,此外尚有很多珍寶文物,在文獻中都可看到。

  ·(二)大昭寺:它是松贊干布時所建的佛寺,也是西藏佛教最早的基地。當年文成公主由漢地所請來的釋尊聖像就供奉在大昭寺,藏族人幾乎都要到大昭寺朝聖,現在我們隨時可看到在大昭寺前,在作大禮拜的朝聖者,他(她)們的誠心與恭敬心都寫在污黑的臉上。在周圍的八角街上,可見到藏族人幾乎手上都握著一個「轉經輪」(六字大明咒),這也是西藏的一個特色。西藏人對佛教的深信與深入,由此可見一斑。公元1409年藏歷元月初三,黃教宗喀巴大師在此處首度舉辦盛大法會,以後就年年舉行,在寺中我們也看到五世達賴在此首次做「格西」資格考試的遺跡。解說的喇嘛告訴我們,「格西」(類似博士學位)的考者都坐在「白傘」下接受考試,可見其受到重視的程度。據說大昭寺是填湖而建的,填湖的沙石是由山羊搬運來的,當初文成公主為建此佛寺而到處看風水(據說文成公主是一位風水大師),她認為西藏風水不好,其國土是個「羅剎女」,災難會很多。因此,必須在拉薩(相當於羅剎女的心髒位置)地方建一座佛寺,並在周圍適當的地方建十二座小佛寺,如此才可壓制此羅剎女的心髒與四肢關節等部位,使此魔女不能作怪,西藏才得以國泰民安。松贊干布聽從文成公主的建議就興建此大昭寺。大昭寺原本是供養赤尊公主由 尼泊爾帶來的八歲釋尊聖像,文成公主由漢地帶入的十二歲釋尊像原供在小昭寺,但在公元八世紀時,因為特殊機緣,金成公主把文成公主所帶入的聖像供於大昭寺,而赤尊公主所帶的聖像則被換到小昭寺供養。又據解說的喇嘛說,文成公主所帶入西藏的這尊本師佛聖像是釋尊在世時就塑成的(這一點值得再考證!),且由於藏密各宗派都以釋尊為根本教主,因此,各宗派的大師聖像都被供於大昭寺,大昭寺也成為藏密各宗各派的根本佛寺。由目前寺中所供的薩迦五位祖師、噶舉的唐東傑布等大師,噶當派的阿底峽尊者等及黃教的宗喀巴等大師,就可看出大昭寺的地位。

  西藏人對三十三代藏王松贊干布及他的兩位夫人都極為恭敬,藏民把松贊干布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把文成公主當成白度母的化身,而赤尊公主則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沒有他(她)們,西藏可能就沒有佛教,藏民也許就是一些好斗無知的邊緣人,而有了他(她)們以佛法教化,西藏人才能成為今日具有悲心且能和平相處的快樂子民。故他(她)們是菩薩的化身!

  ·(三)哲蚌寺:哲蚌譯成漢文是「一堆米」的意思,由於遠看此寺就像一堆白色的米,故名哲蚌寺。它是黃教第一大寺院,解放前僧人達萬人之多,目前只有500多人,每年八月八日的雪頓節(即曬佛日)就在此舉行。達賴喇嘛在布達拉宮完成之前就住持在此寺,此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所供的強巴大佛(即彌勒佛),此佛的脖子上有一條當年由宗喀巴大師所留下的白色帶子,很多人拉此帶子,據說可圓滿自己的願望。在廚房中,目前尚留有一口過去煮飯用的大飯鍋,其直徑之大實在讓人記憶深刻。本寺外面還豎立一枝高約10米的「法旗」,導游說它是在木頭的外面包以牛皮而成,它代表「*輪常轉」,這是我在此處才了解的。

  ·(四)色拉寺:色拉寺也是黃教在拉薩的三大寺院之一,它位於拉薩北郊的烏孜山腳下,「色拉」是「冰瀑」之義,據說建此寺之時有冰瀑,故稱為色拉寺。此寺是公元1419年由宗喀巴的弟子所建。據說其在修行時,聽到馬的鳴聲由地下湧出,於是就挖開地面,在地下三尺深處得到馬頭明王聖像一尊,於是將其供在寺中,目前是馬頭明王殿的主尊,據說此尊很靈驗,導游先生說,他剛來拉薩時曾「中邪」,有人叫他來此處求馬頭明王,並拿香灰塗鼻,據他說很靈驗。此外,色拉寺的「辯經」也很有名,八年之前我在此處曾見識過,一大群學僧在廣場上,兩三個人一組,一個問一個答,有拍手有動作,也有面紅耳赤的,真是多彩多姿,這種方式對學僧們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我們原本有安排來觀摩此辯經活動,可惜適逢他們即將有重要考試,學僧們都在復習功課,辯經活動也暫時取消。 (五)羅布林卡:羅布林卡是七世達賴在公元1755年所建,當時達賴得一種皮膚病,醫生皆束手無策,後據聞此處有一「神泉」可治其病,達賴喇嘛就派人找到此溫泉,洗了兩星期後,他的皮膚病就好了,於是七世達賴就在此處建第一座宮殿稱為「格桑頗章」,他經常在此洗溫泉及渡假。「神泉」現在已干涸,但宮殿尚存。此處目前已是達賴喇嘛的「夏宮」(即 夏天避暑及辦公之處),它擁有三十六公頃的庭園,更神奇的是園中還有頗茂盛的「竹林」(竹子在西藏很少見)。這座夏宮,從七世到十四世達賴都使用過它,公元1954第十四世達賴在此增建一座新宮,他住了三年,在1959年出走印度,出走的時刻至今還停留在壁上的一個掛鐘裡!此處由於屬「渡假」的性質,故建物有會客室、會議室、寢宮等設施,還有宴客及看歌舞之處(如涼亭宮)。達賴十四世的新宮內有不少很珍貴的壁畫,其中有一幅唐卡,畫中都看不到佛像,只有寶劍及經書等,導游告訴我們說,這是「朗達磨」滅佛時期的唐卡,因為怕被官府處罰,故只能以經書等表示某些佛菩薩。另外有一幅很大的壁畫,內容詳述西藏的歷史故事,導游先生很生動的為我們講述此壁畫的函意:一只有修行的彌猴,有一天被羅剎女引誘要與它結合,彌猴害怕就去請示觀音菩薩,經菩薩指點後,此彌猴就與羅剎女結合,隔年產下六只小彌猴,三年後,彌猴數目增加到500只,但找不到食物可吃,於是又去向觀音菩薩求助,觀音菩薩就賜給它們五谷,但教它們要勞動生產才可得吃,這些彌猴就成為西藏人的祖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藏人之中出現一個「外來的男孩」,他看起來英武異常,這就是第一代藏王,他建立了西藏第一個宮殿,即今之「雍布拉康 」。到第28代藏王時,天上掉下一些佛經到雍布拉康宮殿頂上,藏王不識其意,就把它珍藏在宮內。到第33代藏王松贊干布,他十六歲就統一西藏,其文治武功蓋世,他引入梵文經典又創造西藏文字,他也派人譯佛經並破解了當年由天上掉下來那些經書的意義。松贊干布由眉間放光,現出檀香木觀音,但「白象王」對他有怨氣(於是引發後來朗達磨滅佛事件。)壁畫中也詳述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之事,當時文成公主有很多求婚者,藏王也派大臣錄東贊到長安向唐太宗請求賜婚,當時唐太宗就出了六個難題給求婚者(稱六難婚事),幸好錄東贊以其高明的智慧通過考驗,唐太宗才把文成公主下嫁給藏王(公元641年)。畫中也記載大、小昭寺的修建過程及及金成公主入西藏等歷史故事,內容精彩非凡。

  三、藏醫學院

  藏醫是非常獨特的一種醫療方法,效驗有時也很神奇,我個人有一次在青海的拉卜楞寺就經驗過,當時我的手指甲旁邊長膿,手指整個發腫,西醫說要先把指甲拿掉,但在藏醫一位喇嘛的診療後,只給我一小罐類似黑糖的溶液,塗沫兩天就痊愈了,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藏醫的高明。這次來西藏本來沒有參觀藏醫之行,但因有空余時間,且經幾位同修的要求,導游就帶我們去拉薩的「藏醫學院」。此學院成立於1989年,設有科研所及藏藥所等單位,對藏醫研究之成就卓著,目前在世界藏醫研究方面占有相當地位。以下本人簡單記錄該研究所解說員的一些簡報給同修們參考:

  ·(一)藏醫所,目前保有80幅藏醫有關的唐卡,記載有關醫療的原理、技術與藥物。

  ·(二)藏醫認為氣、火(稱池巴)與培根(水與土)三者之調合與否是身體健康好壞的主因,且認為貪(欲望,唐卡上以雞為代表)、嗔(以蛇為代表)與癡(以豬為代表)三者是一切病的源頭。(此與佛教的論點相符)。

  ·(三)藏醫的診斷法:包括觀舌色、聞口氣及早起觀尿之味與色(尿診),最後作脈診以確定病因。

  ·(四)藏醫在很早以前就了解人類胚胎發育的情形,其內容與現代醫學的結果很相近。

  ·(五)藏醫有人體解剖圖,對人體器官的部位與狀態都清楚了知,且由天藏師的長期觀察,認為人的骨塊有360塊,似乎比現代醫學更早知道此事。

  ·(六)藏醫有先進的藏藥與技術,它使塔葬中人體的保存得以長久,這一點似乎比西方木乃伊保存的技術更先進。

  ·(七)藏醫有由七世紀就保存下來的「醫學器械圖」,它有先進的器械可作眼、膽等外科手術,但可惜的是,在一項給藏王的母親作手術失敗後,藏王竟下令完全停止發展這種技術。

  ·(八)藏醫的火穴位圖,其內容與針灸穴位圖相近。

  ·(九)藏藥有礦物(如綠松石等)、動物與植物三類,共有三千多種,其中400多種較為常用,此中有八種是很珍貴的藥材,稱為西藏八寶,包括:

  (1)冬蟲夏草:它含高度優良蛋白質,是補肺與補腎的良藥,價錢昂貴。

  (2)西藏貝母:是潤肺、解渴的聖品,尤其此地高海拔、又沒有污染,據說藥效更好。

  (3)高山雪蓮:產於高度4700米以上的地區,是補血、壯陽、治風濕與調內分泌的上好的藥物,據說文成公主即以此物保養自己,故得以青春常駐。

  (4)羚羊角:專治高燒、狂語與無明腫毒等症狀。

  (5)藏紅花:產於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是眼科與婦科的聖藥,藏醫認為它是「萬能藥」,它可與任何藥物合用,可活血與舒筋,亦可泡茶或泡酒。

  (6)靈芝:可軟化血管與降血壓,可調整人體免疫功能等。此處的高山靈芝,據說功效更顯著。

  (7)野生天馬:可補腦及治頭痛,對記憶不能集中的人也有效用。

  (8)灰菟巴:可治療糖尿病。

  ·(十)本研究所已開發出一種名為「特效高原散」的藥物,據說對高山症的防治與治療都有顯著效用,下次我們若有機緣再入西藏也許可用到它。

  四、澤當地區的佛寺

  澤當是西藏山南地區的重鎮,市集面積不大,只有幾平方公裡,但相當熱鬧,它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小城鎮,我們在此處住宿,主要是為了方便參訪昌珠寺,雍布拉康及桑耶寺,以下筆者僅將這三個佛寺的重點做簡單的描述。

  ·(一)昌珠寺:它建於公元七世紀,是文成公主為鎮壓女羅剎的四肢之一而建,據說當時此地是一個湖泊,湖內有惡龍盤據,藏王松贊干布就化為一只大老鷹降服此惡龍並建立此昌珠寺。此寺目前尚在整修之中,但其歷經千年蒼桑的痕跡似乎還隱約可見。昌珠寺目前供有女護法神「班丹拉姆」、本師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士、三世佛及「珍珠觀音」。

  此中最貴重的是珍珠觀音,此聖像是一幅由名貴的天然珍珠及各種珠寶所成的「珍珠唐卡」,是一張自在觀音像。昌珠寺在帕竹時期曾是噶舉派(白派)的重要寺廟之一,後來被歸入格魯派,據說蓮師及米勒日巴等大修行者都曾來過此寺,故此佛寺附近是藏傳佛教的「聖地之一」。

  ·(二)雍布拉康:據說這是西藏最早所建的宮殿,已有2000年的歷史,整個建築物外形似一個堡壘,它建於一個叫「扎西次日」的小山頂上,到五世達賴才把此宮殿改變成佛寺。本寺內主供本師佛,此外尚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及赤尊公主等人的塑像。

  ·(三)桑耶寺:在晨曦中,我們的車子由澤當沿著雅魯藏布江邊飛駛著,眼前是寬廣的河面與對岸光禿、灰褐色似乎無有盡頭的山脈,在視野中也久未出現代表人煙的建築物,這種景像使我覺得生活在此處所要面對的是生活的艱辛與內心的孤寂。不知道偉大的蓮花生大士是如何在這麼遼闊荒涼的大地上,建立起超過千年壽命的佛教國土,使這裡生命的艱固與孤寂能因依賴佛菩薩而得到舒解,這真是不可思議的偉大成就。走了不久,車子停在江邊的一個渡口,我們上了平底渡輪,渡輪沒有頂蓬也沒有任何設備,也許是佛菩薩保佑,陰暗的天空配合著河面吹來的涼風使我們沒有被烈日曬昏,一個多小時在船上,數著周遭形似劍龍的山脈,好像這些大大小小的劍龍們都把頭伸到江裡。到了對岸下了船,就站上難得有機會碰到的老爺卡車,一路上起伏顛簸中進入桑耶寺的大門。

  桑耶寺,這個藏密祖師蓮花生大士來到西藏所建立的第一個佛寺,它到目前已有1250年的歷史,主殿「烏策大殿」是一個「壇城」式的三層建築,由下到上分別為藏、漢、與印度式不同風格者的結構,這也許是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物。對此重要的佛寺,我們將會有專文報導,在此筆者僅做一個簡略的描述。這個佛寺整體的結構是佛教宇宙觀的呈現。

  主殿的下層有一尊已有1250年歷史的石刻本師佛,非常形貴,還供有一尊據說會「講話」(應是定中會得其開示)的蓮花生大士。此外,還供有本師的弟子、蓮師聖像、寧瑪派第一及第二代祖師、多位譯師及寂護大師。下層左邊偏殿是千手千眼觀世音殿,右偏殿是金剛殿,供養很多金剛護法。第二層主供佛是武蓮師(即蓮師的忿怒像),此外供有本師佛、無量壽佛(據說也會說話)等,我們就在此處隆重的禮拜佛菩薩。第三層樓的中央是五方佛壇城,壇城的四面外壁都畫四方佛的聖像:西面畫很多無量壽佛,北面畫菩提心佛(即不空成就佛)、南面為寶生佛畫像,東面為阿佛畫像。在中央大殿外,有四個小殿,東方為文殊殿,南方為馬頭明王殿,北方為蓮師及護法殿,西方為無量壽佛殿。第三層樓中央內部是五方佛殿,目前供金剛手、強巴佛、寶生佛與不空成就佛,其周圍壁上有36尊大日如來的神變像。此壇城的正中央往上延申到有四層樓高的閣樓上,目前我看到布置與八年前已有不同,除了正中央一個直柱外,由內到外,分別又供有蓮師、四大天王、16羅漢及21位度母的唐卡,這似乎已不合原來壇城的精神。此外,桑耶寺目前還保留著蓮花生大士的頭發及用過的手杖等物,這些都是佛弟子的無價之寶。

  五、拉薩往江孜漫長的旅程

  七月二十六日是這次旅程一個辛苦的日子,我們將要由海拔3600公尺的拉薩經過海拔接近5000公尺的高山到江孜古城。我們之中有不少人害怕高山症是否會更嚴重。早晨七點半,拉薩的居民大多還在夢中,我們就必須出發趕路了,8點45分車隊過了曲水橋右轉沿雅魯藏布江南岸往江孜駛去,到了9點鐘,開始走泥土路面,很多地方都泥濘不堪,車子一路向上攀升,很辛苦走到10點鐘,我們才到達海拔4852公尺的崗巴拉山,山上已停了很多車子,而掛滿在四處的經幡隨風飄動,還有當地藏人牽著裝飾過的牦牛供游客拍照留念,山頭這個景色很讓我心動。我下了車低頭下望,羊卓雍湖就沈腄在山腳下,狹長帶狀碧藍的湖水、青青的草地、點點的房捨、岸邊的山嶺還有清晰的環山道路,一切似乎巧妙地合成一幅寧靜的畫面,這種畫面我過去在台灣爬高山時領略過,但似乎已很久了。同修們替我與可愛的牦牛們照了幾張相片。在山上我們休息半小時後就下山,車子沿湖邊道路行駛,左側是羊卓雍湖寧靜清澈的湖水,還有似乎與湖面相連的青翠草地,我多麼想躺在這片草地上,靜下心來看看那藍天白雲,也許現在與未來都是個夢想,但回想過去爬山的年代,那是我常有的心靈享樂。湖邊的道路相當漫長,我們的車子到十二點才抵達「浪子卡」縣城,這是 一個很小的市集,相當原始,「縣城」這個稱謂似乎不太相當,我們為了解決一頓午餐,居然要席開兩間「飯店」。在午餐上,我們幾個人還特別要了「酥油茶」(只有藏族飯店才有),我覺酥油茶味道很好,喝了胃部很溫暖舒適。我也吃了幾個「奶渣子」,味道沒有想象的不好。下午一點鐘我們告別「縣城」車子沿山谷前行,半小時以後兩邊的山頭開始出現一些冰雪,在這炎熱的七月天,冰雪對我們是難得的禮物,在這裡我終於見到有名的「浪卡子冰川」,原來已是一片冰雪山坡,下端接著由溶化雪水而成的小溪流,我下了車用手去試探雪水的溫度,它的確比道路右邊一般溝裡的水冷了許多。對著冰川,我們照了不少相片。此後道路是一直向上,兩側高山都呈現白頭的景色,到了下午二點,車子登上海拔4600多公尺寒冷的「卡惹拉山頂」,然後在細雨中,我們又由山頂下來,還是滿目的冰山、狹谷。又前行約半小時後,冰雪不見了,眼前是寬闊的草原,有羊群及油菜花點綴其間,我們似乎已進入農業區,此後很長的道路是一邊溪流,另一邊為圓潤低矮的山丘,溪流由小逐漸變大,這種低闊的峽谷地形似乎在微細的雨中向前延申到天際。到了下午三點,我們第一次遇到嚴重的「土石流」,也許運氣較好,據說前一天此路還是不通的。心中很欣 喜自己的好運,只是好景不常,眼前又出現更大片的土石流,一部卡車正在艱辛的爬著,看它上上下下起伏著,好像剩一口氣殘喘的老人一樣,我有點擔心我們這種小車子是否可以安然渡過,但我是多慮了。接下來道路左邊溪水形成碧綠的水庫,我們過了土石流的塌方後,公路就沿水庫上方緩慢攀升,在這種狹小到車輪離路邊只有30公分不到的泥土路上,我們命運的安危只有交給佛菩薩去安排了。過去坐著運林大卡車,走在台灣高山一些狹小的產業道路上,我也常這樣想著;在這種地方也只有這麼想才能安然自在地放開心情去面對大自然。下午3點半車子過了海拔4330米的斯米拉山口後,路面還是很狹小,車子由水庫的另一面急速下降,路邊可見到水庫的大壩。3點50分,我們已到達水壩下方的變電所附近,也許是建水庫吧,這裡已形成一個小村落。在這種路上,它可算是很現代化的一個,村落中的路面都鋪了水泥。此後的道路已較寬廣且似乎已進入江孜的平原地帶,在寬闊干涸的溪谷與沖積平原中,奔馳的車子,直入江孜。下午四點鐘,我們終於住進了此處唯一,也是最好的飯店,終於結束了這一段雖然辛苦但也很值得回味的旅程。

  六、江孜的白居寺與十萬佛塔

  江孜過去是西藏的第三大城,但目前它只是隸屬於日喀則的一個小鎮而已。江孜以農業為主,是西藏的主要糧倉之一。目前市容正在大肆整修之中,狀況很不好。我們之所以要走如此難行的山路到江孜,主要是為了參訪十萬佛塔與觀賞羊卓雍湖。江孜的白居寺約建於公元十五世紀,它同時容納薩迦、格魯與布頓三個藏密的教派,它是集三教派為一體的特殊佛寺。白居寺最有名的是寺內的十萬佛塔,塔內的佛菩薩(含金剛)塑像與壁畫上的佛菩薩畫像,其總數據說有10萬尊之多。塔內壁畫之內容可能隱藏著前述藏密三教派的諸種修行法門,可惜相關的資料很少。關於這部份,筆者與紫雲居士將會有專文報導。在此筆者只對白居寺與十萬佛塔做個簡略敘述。

  白居寺的主殿供養本師佛(主供佛),其他有三世佛、十六菩薩聖像(甚為高大)、四面的大日如來、五方佛及其十六眷屬,還有強巴佛、文殊菩薩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及金剛手等。此外,尚有一個本師佛立體壇城。十萬佛塔是一個七層的佛塔,目前只開放四層給游客參觀。我問過導游先生,他說最上面的兩層只有壁畫而已。

  十萬佛塔是一個體積很大的佛塔,塔中有很多小佛堂,每個小佛堂有一尊主供佛菩薩或金剛,其周圍及上方壁上都是壁畫,這些壁畫內容大多與主供佛菩薩的修行法門有關。可惜我們沒有時間去詳細研究。

  七、夏魯寺─一個沒有燈光的佛寺

  早上8點鐘,我們的車隊(三部車)告別江孜,沿楚連河堤岸前行,楚連河、拉薩河與雅魯藏布江合稱為西藏的「一江兩河」。楚連河在後藏的日喀則市匯入雅魯藏布江,而拉薩河則在前藏的拉薩市流入此江。由於在河堤上的道路很狹小,因此車行速度很慢,而且途中還有多處叉路難以辨識方向,因此停停走走,到11點左右我們才到達夏魯寺。導游先生昨天就告訴我們說夏魯寺沒有電燈,要大家准備手電筒,當時我有點不相信,因為它的名氣相當響亮。但現在在眼前的佛寺確是破舊不堪。這個佛寺座落在日喀則東南方約20公裡處,但目前要找到它實在不太容易,因為到佛寺的唯一通路不但狀況差,而且有時幾乎看不到路跡存在。盡管如此,它的壁畫卻是歷史悠久聞名於世。此佛寺是西藏僧人多吉旺秋的弟子在公元1003年所創建。約200年以後,布頓大師脫離薩迦派,以此寺為基地,自創「布頓派」。布頓大師是藝術家出身,他善長印度風格的畫法,這與一般常見的泥泊爾畫法不一樣,尤其是佛像背光部份的畫工與一般不同。此寺目前雖殘破不堪,但尚有70多人在此修行,真是難能可貴。

  當天才入寺門,在手電筒微弱燈光下我們就看到本師佛說法的壁畫,它的確有些古老的感覺。寺中壁畫以不動佛壇城最多。一樓佛殿中供有五方佛、不動佛壇城、不動明王、多種觀世音菩薩與佛母的聖像。在第二層樓,可看到布頓大師的修行過程圖(以騎象表示),此外還有一些五方佛的壁畫。此外,寺中目前尚有三個捨利塔。由於時間關系,我們於中午12點15分就離開夏魯寺,趕往日喀則用午餐。大約30分鐘後,後藏首府日喀則就呈現在眼前。在下塌的旅館用過午餐後略作休息,下午就去參觀「班禅新宮」(即其渡假的夏宮)。班禅新宮是1945年重新修建的,原建築創建於1825年,目前己不復存在。

  八、薩迦寺

  位於日喀則西南方,離日喀則約有160公裡,原有南北兩寺,但北寺在文革時己被全毀,目前尚存南寺,薩迦南寺創建於公元1268年,北寺則建於公元1079年(宋神宗時期),薩迦寺是我們這次西藏參訪的重點之一,因為薩迦派的主要修行法門與我們藥師山的修行有關。由於薩迦寺附近的食宿都極不理想,道路交通又很不方便,導游們對此行有些緊張,我因為沒有去過薩迦寺,不明了當地的狀況,今日之行才發現其交通食宿之落後,遠超我個人的想象之外。

  7月28日清晨5點半左右起床,7點半就由所住的旅館出發,在微弱的清晨陽光下,車子馳騁在山丘間的草原上,我可以感覺到周遭的寧靜,路上偶而出現白色點點的藏人小屋,在這空曠之中形成美妙的點綴。在車窗前方到處是破碎的泥土路面,這種情況在台灣很少體驗到。快8點時,前方是一條寬廣河道,路面消失了,司機先生說被大水沖毀,我以為這下完了,要走回頭路了,但在他們高明的開車技術下,居然有驚無險,渡過河流接上道路,這種渡河過溪的情形,一路上有好幾次,有一次居然停了半小時多才過去。到11點車隊爬過此行唯一的高山(4500米的抽拉山),11點半我們來到通往薩迦縣城的叉路口,前行向右就可到達尼泊爾。在休息時,我看到路旁一個牌子,它上面著「Guesthouse」,但這附近除了一棟暗紅色藏族小屋外,什麼也沒有,難道這個Guesthouse就是當初我們想住宿的地方?若在這種既沒有電燈又沒有衛浴設備的地方住宿,我們這些都市人可能會很辛苦;想著沒有多久,我們的車子終於在離開薩迦寺約3公裡的河邊停了下來,深廣的水流阻止了前進的路。我們只好下了車,有人步行也有人搭上臨時請來的載沙大卡車,一行人就在烈日下的大中午(約下午一點)陸續到達薩迦寺。我是走路到達的,首先呈現眼前的是, 河左岸山坡上,那一大片燒得焦黑的房捨遺跡,還有白塔三個。我知道那就是薩迦北寺了。在右岸是一棟高大如堡壘的建築物,寺牆寬厚高聳,四角上還有「角樓」,在佛寺中似乎獨一無二,這就是有名的薩迦南寺。我們入寺之後,就先慎重的禮拜佛菩薩,然後就由寺中喇嘛帶領,參觀各佛殿。

  薩迦寺主體是個兩層樓的建築,主殿在底層,稱為「大經堂」。它高約10米,面積據說快2000坪,整個大經堂由40支粗大的圓柱所支撐,柱子由地面直通殿頂,柱子直徑有1.2米之粗,底部還刻有花紋,這些柱子有稱為「龍王柱」、「忽必烈柱」等,都有其歷史典故,真不愧為千年古寺的支柱。主殿供有本師佛、法王靈塔、薩迦五位祖師、長壽三尊、金剛智佛、文殊菩薩及彌勒菩薩等聖像。壁上有本師成佛的歷程以及印度80位尊者的畫像。殿中桌子上還擺有很多經書,據說都是手抄本,可惜我們沒有時間詳細去了解。大經堂的北面有歷代祖師的靈塔殿,南側為「金剛殿」,殿中供有一張很大金剛亥母的唐卡及其他護法像。此中有一個空行母的立體沙壇城很殊別,我們對此甚感興趣。佛寺的第二層樓有很多壁畫,其中最古老且珍貴的是喜金剛壇城及金剛亥母壇城等,喜金剛壇城壁畫有很多個,內容很值得深入了解。

  我們給佛寺添了供養金,主持喇嘛給大家回獻珍貴的哈達及禮物。中午我們吃了導游們親手作的午餐,到了5點才步上回程,下午6點半鐘,我們的車子再次回到了有Guesthouse的叉路口,回頭只見遠處大片烏雲籠罩山頭,司機先生說薩迦寺附近可能已經下大雨了,他說我們很「幸運」,再晚一點可能就回不來了,因為很多路面可能會被溪水挾帶的土石流所淹沒。一路上只見司機老爺專心的開著車,天色也昏暗了,渡河時還要用心找過往車輛的路跡,深怕迷失了方向,就這樣很辛苦的到晚上10點多才回到日喀則的旅館。我們終於完成大家最擔心的行程。大家都感謝佛菩薩的保佑,就連不太信佛的導游先生與司機先生都大聲念觀世音菩薩保佑。薩迦寺,我們還會再來。

  九、札什倫布寺

  在日喀則的札什倫布寺是班禅的駐錫地,過去是後藏政教的中心。它是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後稱為第一世達賴)在公元1447年創建的。四世班禅在此處擔任法王時大規模擴建此寺,從此札什倫布寺就成為歷代班禅的住錫處。此寺依山而建,面積很大,目前有住寺喇嘛800多人及活佛三人(兩個成人及一個小孩)。這個佛寺已經很現代化,而且重點似乎都在強調班禅的靈塔,因此,我對此寺沒有太大興趣。以下是筆者對本寺的概述:

  (1)宗喀巴大師殿:建於1925年,內供奉宗喀巴大師及其重要的弟子。我們就在此處慎重的禮拜佛菩薩。也許是沒有溝通好,當時此處有些喇嘛在念經咒,也許我們打擾到他們;因此,在我們莊嚴禮拜佛菩薩當中,他們也大聲在念誦,且可以感覺到有股怨氣。後來我就去布施一些錢,並道個歉,彼此才有笑容。

  (2)強巴佛殿:殿中供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銅質鍍金強巴佛像(即未來的彌勒佛),高度達26.2米。周圍有壁畫千幅,據說鍍金時所用的黃金達500斤之多。

  (3)十世班禅靈塔殿。

  (4)四世班禅靈塔殿。

  (5)措欽大殿:包括有本師殿、度母殿及講經堂等小佛殿。

  (6)五世到九世班禅靈塔殿。

  (7)轉經輪長廊:此長廊依山沿佛寺周圍而建,據說繞行一圈要發一個多小時,我們大家體力不甚充裕,只繞行一小段以聊表心意。

  十、重回拉薩結束西藏的參訪行程

  7月31日早上7點半,我們告別日喀則,走「新路」回拉薩,這是沿雅魯藏布江北岸而行的公路,路面平坦,沿途沒有任何起伏的高山,一路由海拔3800米的日喀則緩緩下到3650米的拉薩市,這條本是很好走的柏油路面,但因為前些日子的大雨形成土石流,造成幾處嚴重塌方,但我們幸運地都能安然走過。中午12點半左右,我們終於回到曲水大橋附近,下午2點半回到拉薩,飯後,大伙很高興的去八角街做最後的「血拼」(即購物)。

 

上一篇:怡僧法師:誰說只有淨土宗才是修淨土
下一篇:藥師山·紫虛居士:介紹本師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