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就是指頓悟
佛教的的三大語系有漢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和藏語系佛教,這三大語系的修行都是依照佛陀的言教次第修行而得解脫證涅槃的。比如南傳佛教堅持佛陀的原本教法,是純正完美的解脫之道,是煩惱及苦的止息,實踐四聖谛,以戒律為根基,止禅(修定)為助緣,觀禅(修慧)為實踐。
藏傳佛教以密宗為主,最高深的大手印大圓滿以直指俱生心為法身的圓頓修行;漢傳佛教的天台止觀,以一心三觀,一念三千,教觀雙運為圓頓的要旨。這都是佛陀教內所傳的漸修漸悟與漸修頓悟的解脫法門。
因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所以廣說有八萬四千種對治法門,種種法門都是歸向自心的。獨有教外別傳的見性法不依於言語教相來傳承,只是心心相傳,重在明理解悟。達摩祖師血脈論說:“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可見佛陀教外別傳的心法重在認識自心,不在言說上分別,眾生本來喜歡執著於事相,‘心法’則是專應眾生的根基,離開文字教相引導學佛者在心地體驗‘斷忘證真’的實踐,這也是“不立文字”的妙用所在。
人們把修定止觀認為是和禅一樣,其實禅和止觀修定完全不同。止觀修定是把‘心’用在對治妄境和斷煩惱上了,以能生起的正念心去滅除所妄生的所緣境和煩惱,然後達到能所雙泯解脫證悟。而佛陀的心宗‘禅’則是直顯智慧見性成佛的一乘法,智慧是自性的真用,見到了智慧也就見到了佛性了。《六祖壇經》中說:“唯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這是‘佛心宗’的要旨,禅把用心的目標直接指向眾生都具有的‘佛性’。
因自性本來清淨,由於妄想顛倒而起煩惱無明。經曰:自性在六根門頭常放光明。自性原本就在妄想中,如果把心用在斷煩惱和妄想上,又偏遠了自性。佛性本來就沒有妄想,是因為人們執著妄想為真實,所以就被妄想迷了自心,修行就是為了找回清淨自心,若對治妄想又執著在忘想中了。所以‘禅’把目標指向了自性,不指向斷煩惱與修禅定的過程。這也就是‘頓悟’只論見性的原因。也是與修禅定止觀等,因戒生定,由定發慧的漸次修行的不同所在。《達摩血脈論》說:“見本性為禅,若不見本性,即非禅也”。經曰: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說的般若法裡處處不離自性,若要見性就不能放下自性去斷煩惱,要想覺悟也不能離開見性去另找禅定,這就是頓悟不漸修的意義。《心經》中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經裡顯示自性原本清淨,不垢不淨,只是人執著於垢淨妄生分別貪愛使自性染污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離開執相的去垢得淨的漸修次第,直入不增不減的般若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