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二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大義》修道之二十

為什麼要弟子們培養福報,培養福德?與眾相處的時候要替別人著想,不能替自己著想,你替自己著想,你永遠就只有自己,你想成就是不可能的。有些人說:“法師,我要跟你學習佛法。”我說:“行啊,旁邊有好多事情,你看這個地還沒掃,還很髒的,你趕緊去把它掃掉,等一下還有事情。”他說:“那個叫他們去做吧,我想看經要緊,我要多學習法。”我就知道,這種人當不了法師的。你看他的心量,都不想幫助別人,這個法講出去,還有誰得利益呢?——沒有利益的!只有你的心想利益眾生,你的法講出去就是為他講的,不是你在那裡背書啊!你如果學了一大堆的知識,在那裡背書,背下來,你的那個法聽不聽我看都差不多。

不想利益眾生的人成不了法師,成不了菩薩,也成不了大氣。這在自己最微細的心念當中,你可以注意。特別是我們出家人上早晚課,我就能看得出來,大家都在念,這個人不開口,念閉口真言的,他成就一定不會太高。我對他的希望就是,他能夠保管自己就OK了,他只要不給別人搗亂就阿彌陀佛了,因為他的心沒有別人,旁邊的人都沒有。他念兩句,他說“我念很累”,別人念都不會累,他念就累了?他就怕自己累,不怕別人累。有些人就是這樣,別人越累,越覺得:嗯,這人累,好!我不累了。這是持戒修福報的最基礎的地方。

定呢,是長期培養的。我們誦經、念佛、打坐,都是培養定學。誦經有兩種功德:一種是增長你的定學。經書的內容不告訴你,一部經讓你去念,十遍、百遍、千遍、萬遍你念下去。你從頭到尾念啊念啊,念的時候最多心裡想到是經書裡面的內容,大部分都不會去想別的事情了,無形當中你的定力開始增長了;在增長的過程中呢,你已經在學定的這個定學上面了。

讓你持咒,持十萬遍、一百萬遍,一聽:“哎呀,師父,我要念這麼多經啊,太難了!”哪裡是難呢!在培養你的定力,你不知道,這是你人生最應該追求的東西。有些居士讓我給他開功課,我讓他先誦一千部《地藏經》,再誦一千部《普賢行願品》,再拜佛,拜十萬拜。有居士就說了:“師父怎麼沒有給你開功課,怎麼給我開一千部啊,是不是瞧我不起,是不是看我業障太重了,師父是不是故意要折騰我?”你想想,這樣去理解師父的。你不知道,這個定學是我們從始至終都要學的,直接在無苦之樂上讓你去鍛煉自己,你認識不到。

講解經文,就是讓我們增長慧學。我們也很重視這個道場,讓大家要經常聽課、聽法,就是為了讓我們增長慧學。這是非常重要的三無漏學,只有這三個,無論哪一個你安住了,你就是快樂的,你修行絕對不會痛苦。

持戒最根本的,《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了四種律儀——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它是以淫、殺、盜、妄這樣的順序。佛跟阿難說:“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如蒸沙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殺盜淫妄四根本戒,如果你不能遵守,而去追求世間的這些感官上、欲樂上的享受,這種心沒有消除,那麼你的心就被塵勞捆住,不能解脫生死輪回。其它的一切世俗的欲望都是如此,不唯殺盜淫妄。你追求名,也一樣不能出塵勞,因為這個名利財色全是世間法。遵守戒律,心隨時安住於守規則的狀態,不規則的行為對你來說就不會痛苦了。

戒律又稱為“波羅提木叉”,翻譯成漢字就是“別別解脫”。每一條戒都是為了個別個別的一個解脫。不殺生,是為了不要遭受被眾生殺的這種惡果,那麼殺生所帶來的痛苦、給眾生帶來的痛苦從此就解脫了,所以我們不殺生。偷盜有惡報,不偷盜,就沒有偷盜的惡報,不會犯法,也不會讓那些被偷的人痛苦,所以也是一種解脫。每一條戒都是一個解脫,大家不要以為戒律是用來束縛我們的,相反,戒律是用來解脫我們的。它翻譯的名詞就叫解脫,而不叫束縛。經常有人說,佛教用很多的戒律來束縛我們的行為,其實不對。它是規范我們的行為。我們行為不規范,讓我們規范一下、正常一點,這是持戒。

修定呢,當你的心安住於定中的時候,你不會痛苦,也不需要去問師父:“我這個對還是不對。”你聽聞了經教以後,就知道自己心情穩定肯定沒有錯。比如說,你聽聞了修淨土,知道念佛求生西方;參禅,知道要明心見性;知道在心性上,我們的心性跟一切諸佛菩薩、十方法界的眾生都是一樣的。你的心穩定了,去觀照這種心性的妙用,一定不會錯。然後你智慧生起來了,對於世間的因果越來越清楚,對於善惡好壞越來越明了。所以戒定慧這三者,我們要不停地去追求。

六神通中,第一最根本的是漏盡通——煩惱斷盡。三無漏學——戒、定、慧,無漏就是沒有煩惱,這是真正的大神通。有了戒定慧這三者,你行遍十方法界都沒有障礙,沒有戒定慧啊,寸步難行。所作一切、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只有戒定慧這三學,在行為的時候不會痛苦,它的結果一定也不會痛苦,並且是快樂的。比如說你心安定了,很殊勝,他的結果一定也是快樂的。

要知道因果的道理,是慧學對世間最基本的一個看法,在現實人生當中。四種律儀在《楞嚴經》裡面屬於“四大清淨明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大家讀經文也可以看得出來,佛陀斬釘截鐵地說,我們修三昧、修正定,目的是為了出離塵勞。塵就是六塵,六塵——色身香味觸法,使我們勞累不堪。你很辛苦,為什麼會辛苦?你的六根不停地隨外面轉了,就辛苦了。你今天看什麼東西看一天,你就很累。你聽東西聽一天,也是很累,所以我們上午聽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晚上就不能再聽了,你聽得再多就累了,耳朵受不了。接觸也是一樣,你的六根追逐六塵的時候都是很辛苦的,叫塵勞掛礙。我們把心掛在六塵當中,又勞累又障礙,所以叫塵勞掛礙。修行是為了出離塵勞掛礙,你把這個心收回來,安定了,不落在六塵上面了,你就不會犯戒了。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盜心不除,也是塵不可出;殺心不除,也是塵不可出;妄語不除,也是塵不可出。殺盜淫妄這四根本,擴展開來,一切不法的行為全部都是要戒掉的,都是讓我們心隨境轉。

大修行的人看到十八界一切法都成為妙用,前提是已經安頓了。大家通過見道的學習,你就可以感受到能所雙亡,你已經安定了。這個時候你再看前面,說那是牆,這是柱子,雖然心隨境轉,你的心分別這個是牆還是柱,但是你並沒有一個隨它轉的那個我,因為你能所一直都是雙亡的。“心隨萬物轉,轉處實能幽”,在轉的時候還是非常悠閒自在;“隨緣認得性,無喜亦無憂”,隨所緣的境界,你在所緣的境界上面就認得這個性,生起作用的這個性,隨緣都能認得,那你就沒有喜也沒有憂,這樣我們智慧就生長起來。如果你功夫是成片的,在這種狀態底下,不會犯任何的戒,也不會做任何錯誤的事情,包括你的想法都是合理的,不會想不該想的事情,不會想讓自己、讓別人煩惱痛苦的事情。

真正的大神通就是,沒有煩惱才是大神通。因為長期處在沒有煩惱的狀態,我們原本被掩蓋住的很多功能慢慢會顯發出來。比如說這個五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這五種通,只有你心定下來,穩定下來以後,它慢慢地就會在展開了。用現在的心理學說就是,你心靈的敏感度越來越高。有些人,你給他講話,他聽不懂,你給他講這個意思,他會理解成那個意思,這說明他的心太亂了。如果他的心很穩定,像鏡子一樣,不要說講出來,你還沒講他就知道了,看你的眼神,看你的這個行動,他就能知道這個意思。當然,如果心再粗一點,可能需要你講,你講一半,後面一半還沒有講,他就知道你後面一半是什麼意思,這就是他心通的開始。我們不要把神通看得很神奇,實際上你的煩惱斷盡了,萬無一失。然後在這個狀態下,神通是慢慢地開發出來的,並不是很神奇的東西。神足通,其它的任何通,包括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一樣,都是在你心性本來的當下,在戒定慧三學當中,一點一點都圓滿具足。

我們在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很清楚的就是念阿彌陀佛。就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的心已經慢慢地蘊含著佛的功德,佛的功德、佛的三十二相在你心中已經慢慢地展開,但是還沒有成形,你還不知道。你如果聽了見道的這個道理,在根、塵、識處都能夠用功,我們叫做“心裡已經誕生了聖人”,叫做“長養聖胎”。像十月懷胎,一開始是沒感覺的,我們現在如果一下子明白了心性,你也沒有多少特別的感覺。好像還是一樣吃飯、一樣穿衣、一樣走路,感覺像是一樣的,實際上在你的觀念上是完全不同了。本來是承認有一個自我,從小到大牢牢地抓住一個我,現在你認識到了,這個只是一個緣起的,妄想也只是一個緣起的,根塵識的世界也只是一個緣起的,只是一個工具,這些的背後——它們的性能,才是我們的心性。但是這個性能,它沒有形象,所以不能稱為我,如果一定要稱為我也可以,但不是我們現在凡夫心當中的這個我。

《涅槃經》裡面又說,佛性具足常、樂、我、淨四種功德,叫“涅槃四德”。常,是不斷,不會變化的,永恆的;樂,是沒有受苦的;我,是可以作主,不會變化、不會改易、不會離開的;淨,就是沒有污染的。自性具足常、樂、我、淨四德,隨時在顯現,顯現了,就顯現了;不顯現,也在那裡。它沒有來,沒有去,沒有離開,沒有減少。一旦見到了這個,我們安住於這個來用功,來修行,一開始你感覺不是特別強烈,但是你只要確認了這種觀念以後,一旦認識、確定了這種觀念,那麼以前那個確實在斤斤計較,在去追求世間這些享受的那個“我”啊,慢慢就模糊掉了,就淡化了。甚至有些感覺敏感的人,那個東西就沒有掉了,再不會承認有一個“我”在這個世界。

我們現在這一生,就是借助一個工具在這裡用,這只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我們貼個標簽,叫做“我”,你也可以說“我”怎麼樣怎麼樣了,它只是一個標簽而已。工具用到什麼程度,都沒有關系,這裡不用了,還可以到別的地方用。甚至還可以千百億化身,你的心量很大,想同時利益很多眾生的時候,你就能夠千百億化身。如果你不想利益眾生,你只想度一個人,你就是一個化身;你想要度兩個人,你就有兩個化身;你想度千百億眾生,你就有千百億化身,這是按照我們發心的程度來展開的。不發心的人,沒有菩提心的人,他成就不了化身佛,就沒有辦法去度眾生,這是有因果關系的。所以呢,我們自己看到了,把這種強烈的我執放下來以後,在日常行為當中就是“長養聖胎”,這就是修道。你看“二十五圓通”,隨處都在修,不行了,我們在一個根上修,在耳根或者在根大上,或者在念佛、或者在持咒、或者在誦經,都不離開戒定慧三個原則。

 

上一篇: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十九
下一篇: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二十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