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十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大義》修道之十九

受三皈依的人,只有三條戒,就是: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的經書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的徒眾。受五戒了,就不能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飲酒。再進一步,在家居士可以受菩薩戒,也可以受八關齋戒;出家僧眾就受沙彌戒,再進一步就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然後也受菩薩戒。這些都要按照一定的規矩去學,學起來條條框框也是比較清楚的。但是戒律有開、遮、持、犯。戒定慧這三學,只有你有智慧、有定力了,持戒才會滿分、才會到位。定和慧都不夠的人,持戒可以打打基礎,做一個好人,但是以後修起來,可能反而成為固執。但是這個固執,起碼比那些壞的固執要好得多。

戒定慧三學是“攝心為戒”,然後“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有這個前後的次序。先要學戒,然後再學定。實際上,戒是人品道德的養成。一個人修行路上障礙重重,遇不到善知識,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為他福德不夠;持戒不嚴,也是他福德不夠;做人、做事,表現出到哪裡別人都不喜歡,這是福德不夠。福德、因緣、善根這三者,福德是最關鍵的。你能夠學佛,說明因緣有、善根有,但如果福德不夠,你就是遇到善知識了,善知識也會錯過。有些人遇不到善知識,那是因緣不夠,福德也不夠。

宗喀巴大師告訴我們:“不是這個世界沒有善知識,是你不具備弟子相。”你不能當一個好的弟子,善知識如果現前了,反而會害你,因為你對善知識也會起懷疑、起誹謗,還在善知識那裡挑三剔四。那麼挑來挑去,自己以愚癡的眼光去挑別人,甚至挑善知識,所以這樣一來,善知識不能現前,在你的眼中再也不會有善知識,這是福報不夠的人。如果具備了弟子相,善知識不遠千裡都會來求你。不是你能夠度善知識,而是善知識能夠度你。“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觀世音菩薩也講得很清楚:“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應該以哪一種身可以度你的,觀音菩薩就會現哪一種身來度你。現在家居士身、童男童女身、比丘比丘尼身,甚至是以宰官(當官的人)、國王大臣身能度你的,他都可以現這些身來度你。我們大家想想,觀音菩薩有沒有來度你呀,為什麼不能來度你啊?他現什麼身都度不了你了,沒辦法了。他如果現一個大富長者居士身能度你,他就現居士身來度你了;他要現一個要飯的人能度你,他就現要飯的人來度你;他要現一個很有福報的善知識、出家比丘或者比丘尼身來能度得了你的,他馬上就會現這個身來度你。但是他現所有的身都無法度你的時候,他不能度你。我們要生慚愧心啊,遇不到善知識,一定要生慚愧心啊!

修行的基礎,一定要培養福德、培養定力。福德不夠的人,第一他就根本遇不到善知識,遇不到的;第二呢,遇到了也會擦肩而過。因為某一個小小的誤會,以自己淺狹的知見,會去評判善知識,那麼這個結果就非常可怕,所以即便遇到了也會錯過,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我們在持戒這個方面,就是包括了培養福德。什麼是福德?大家在生活當中親身體會去感受一下,什麼是德,什麼是福?一個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大家都喜歡他,他的所作所為別人都會尊重他,這就是他的福德。你到這裡嫌這個地方吵,不夠安靜;到那個地方,安靜了,又嫌那個地方事情多;再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又嫌供養少;在那裡又嫌護法居士不來,這種人到什麼地方都不會受歡迎。他只會挑剔,他的身上長滿了像刺猬一樣的刺,只會去刺傷別人,這樣的人是沒有福德的。

我們大家看看自己,你哪怕在生活當中,在家庭裡面,你用修行的借口去刺傷家裡的人,這也是罪過的,你也是沒有福報的。你為什麼會刺傷他們呢?學佛在心裡呀,你念佛一定要擺一個香案坐在那裡,別人覺得擺香案很討厭,你就偏偏要擺;別人覺得你今天不能到廟裡去,這裡很忙,我偏偏就要去,看你能怎麼樣,你這不把家庭搞亂了嗎,這就沒有福德啊!這樣的人是沒有善知識的,你到了善知識那裡,善知識叫你這樣,你偏偏要那樣;叫你上天,你要落地。

培養福德最簡單的一個標准:你到哪裡,那裡人都歡迎你。在廟裡,一般來說你勤勞,多干活、多做事,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同樣的活你多做一點,大家就歡喜了,你就培養了這種愛護大家的心了;分利益的時候,最好的分給別人,差的給自己,大家歡喜你了,沒人跟你爭了,無爭第一;要念經的時候,你念的聲音比別人稍微響一點,你心裡想,要讓大家輕一點,讓大家能夠安心。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你不要在那裡念“閉口真言”,反正大家念,我不念,多一個少一個都一樣。大家都不念了,就不一樣了。這份心是很細的,你在時時處處只關注自己一個人,這種人的成就啊,這一生度不了任何一個眾生!因為他沒有注意他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只要你能夠幫助身邊的一個人,你都能夠度這些人,你的心量就有那麼大。

我想,我們古人啊,一萬人講法的時候,沒有麥克風,大家卻都能聽到,因為古人的心量太大了,一包圍下去,他的聲音就很洪亮。你看現在人,用麥克風就這麼點聲音,還要吼著講,心量太小了。你看,女眾的聲音都很低的,男眾的聲音都很洪亮的,這是業習呀。女眾的聲音要是很響了,人家說這個人不像女人了。心量小,你的所有一切都會小掉。心量有多大,你的慈悲就有多大,你的智慧、你的事業就有多大。如果你現在想,我一定要利益天下眾生,這個觀念一旦形成了,你以後的心量一定是觀察天下眾生需要什麼,你努力的最終結果就能夠利益天下眾生。你如果想,“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那麼連你身上的一根毛都沒人要,也沒人管,也起不了作用,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上一篇: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十八
下一篇: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二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