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78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大家把心靜下來啊,金剛經心要非常細,不是很粗動的心所能觀察的到。因為我們平時在這個社會上面,我們的心比較狂躁比較亂,聽不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往往把般若的真實義,不能夠剎那剎那的跟我們的心相應。我們為什麼要念佛,為什麼要伏住煩惱,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就是要歇我們的妄心,就是我們向外攀求的那個妄心把它歇下來。為什麼要念佛?念佛的目的是發起我們內心裡面清淨的心,可以伏住我們的煩惱。發菩提心可以制止我們向外面攀求的妄心,向外面攀求的妄心生起來的時候,對般若自然不感興趣的,內心常常有妄心生起,你想聽也聽不到。為什麼?心太粗故。因為一個心非常粗的人,不能夠在生活中剎那剎那的跟我們的心相應。因為我們人在這個地方,心不知道想哪個地方去了。

像這樣跳躍的一個心,怎麼會與般若相應呢?般若是當下心,離開當下就不是般若。如果你心很粗的時候,一定不在當下。因為離開了當下,般若心就沒有了。為什麼叫我們無住?並不是說很久以前的事無住,很久以前的事情你想住也住不到。也不是說沒有到的東西無住,明天、後天無住你能做得到嗎?因為很久以後的事情,我們想住也做不到,因為那個本來就還沒來。過去的東西你也住不到,沒有來的東西你也住不到,只有我們現在的當下,只有當下無住,那才是真實無住。所以不怕妄起,就怕覺遲,就是這個意思。在我們當下一念妄起住的一剎那,就是境現前的一剎那。境現前而不住,那個相應的一剎那才是真實的般若體。離開那個般若體,一切都不真實。為什麼呢?那些叫思量般若,就是說你很久以前的事情你說無住,那叫事後諸葛亮。比如把人家打了一頓,然後說我不住啊不住啊,人都被打了,還說什麼不住,有什麼意義呢?不怕妄起,就怕覺遲,一定是在我們的當下。

我們修行不是等到我們下地獄以後再去被度,而是我們提前不讓我們下地獄。如果你到了地獄底下去以後,再說我要救度,那可能你沒有思量的時侯了。在思量上面,不是在般若上面,那是很危險的,但是現在一般人都是這樣的,都是事後的諸葛亮。過去的事情說我無住,未來的東西說無住,當下他就不無住。為什麼過去禅宗裡面對禅合子有打罵喝吼種種方式呢?就是要他當下的一念心相應故。因為失去了這一念心當下的相應,跟般若不能相應故,所以當下一念心很重要。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昨天講到這個。我們心住於法而行布施,這是一句話;後面一句話,如人入暗,則無所見,這是一句話。這句話是比喻的意思,是你在住的時候本身就是暗見,心暗之見。一個人在住的時候,你這個有住的心就是黑暗的心,就失體尋波,就像我們心向外求是一樣的。在一個黑暗的地方,你是看不到你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做任何事情,這個布施不光是布施錢,包括我們持戒、忍辱、禅定、精進、般若,這個叫做布施。你持戒叫布施,忍辱叫布施,禅定叫布施,這個布施的體與法無住。“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利他,因為布施是行,般若為信,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為妙用。在這個妙用體裡面,你失去般若的觀照,你就住於法。因為沒有般若就沒有信體,沒有信的體你就有住,有住而行布施失般若故,就變成了人天福報。不識體故,不能生妙德,也不知妙德。什麼叫“入暗”呢?就是不了解你本來的無住的自性就是佛性,就是與你自己本來的這個自性隔之於千裡萬裡。也就是說,你在識裡面在虛妄的體裡面。你無住之心和有住之心的差別是什麼?你只要有住而行布施,一切有住的心是因為離開般若。因為離開般若故,就已經有住,有住就離開你的自性,而所得的福德是虛幻的,跟我們的自性一點關系都沒有。你現在得到的這個福德,如果你對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非常的執著,那個就是暗體,“如人入暗,則無所見。”那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就是住於法而行布施。

“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你在這個世間,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而行布施,布施就是無住,無住就是布施。因為無住示現布施為體,你無住的時候本身就是一個布施的相,善惡不住本身就具備了布施相。只是說我們無住是心,布施為法,法就是德,就是福德。無住體就是戒,無住體能夠得戒得清淨故,清淨就是布施,沒有我了就布施掉了,把我捨掉了。布施就是忍辱,無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了,不就是忍辱嗎?無住得禅定,三昧現前,只要你一切法不住自然三昧。比如這個鐘擺在那個地方,只要你無住它就是三昧,因為它本來就是三昧,本來就是我們心中之福德,是德量。只要你無住,這個燈這個桌子這個房子都是三昧,如果你有住就不是三昧。三昧在哪裡呢?不是三昧出來一個境界,那個叫我執。法本體就是三昧中生。什麼叫三昧呢?三昧叫正受,正是無住體,受是無住裡面顯現出來的法,這個法是清淨的,是遍法界的,是一體的,是莊嚴的,是通三世會於諸佛會於菩薩會於眾生。眾生心中有生滅,你感覺到那個東西有生有滅,生滅因眾生生滅。

眾生在如來心裡面,如來在眾生心中。眾生有生有滅,如來就有生有滅。菩薩無生無滅,如來就無生無滅。菩薩無盡莊嚴,佛就無盡莊嚴。眾生執著於有生有滅,是故一切法有生有滅。如果你在菩薩境界就是無盡的莊嚴,在佛的境界是無來無去,究竟“水”的體。菩薩講莊嚴體,眾生講生滅體,眾生以意為根本。大家想一想,正受就是定,正受就是三昧,三昧就是定,正是佛心。如果你在一切處無住就是定。在你無住的時候,持戒清淨,與理――本體清淨合一,這叫持戒。你的心跟法界不合一,就不叫持戒了,因為有對立啊!你有對立你就產生妄見。其實我這個身體,跟法界不是對立的。只要你無住,我現在對身體的無住和對山河大地的無住,那絕對是一個。是故我是清淨,諸法是清淨,法是清淨我就清淨,兩個清淨是一,因為無住故。你有住就不清淨。有住是妄,無住是真,真的體裡面有無盡的三昧。

因為一切法界是真心裡面出來。佛的法界也是真心裡面出來,菩薩的法界還是從真心裡面出來,我們眾生的法界哪個又不是從真心裡面出來呢?只要是在真心裡出來的,都是清淨的,所以一切法清淨。這個叫做“日光遍照”。“如人有目”就是無住心。只要你無住,法界清淨,就是清淨光遍照。見種種色,是什麼色呢?見種種色就是妙莊嚴就是種種莊嚴,叫做色。所以你看到色,由心中生。看到色是看到無住之色,並不是分別的心。無住之色是清淨之光,這個叫做真色,看到外面是無礙光、無邊光、無對光、清淨光、解脫光、不可思議光、超日月光,種種光都叫做清淨之光,就是叫做見種種色。所以我們的根本很重要,三心很重要。“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你有目就有照的體,就是三昧現前,見種種色無盡莊嚴就顯現出來。所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明跟無住心相應,就是跟實相相應。照就是寂照現前,無住為寂,法界為照,叫寂照現前;故六度就具足,就是自利利他的體就具足。所謂利他無眾生可度,眾生本來圓滿故,因為一觀照眾生就沒有了。現在我們有分別要度眾生要度眾生,是因為沒有光明照耀啊,有光明照耀哪有眾生可度呢?你心中無住,哪有佛可成呢?你心中有光照於天下,天下都是寂靜之法,因為用心觀照哪個眾生不是從心裡出來的呢?所以眾生“如如”啊,每個眾生都是圓滿的,所以每個眾生都是佛,每個佛都是眾生。故眾生即佛,佛即眾生,心佛眾生沒有差別的。這個時候你才微細的認識到這個問題。若你無住是為道眼,有無住之心必有日光明照,寂照現前是為智光;“見種種色”是性德,恆沙妙德就會現前,恆河沙世界的妙德就在你的當下。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實知是人,實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當來之世就是後五百世,包括我們現在。善女子善女人,這個善是每個眾生本來都有善根,所以如來稱一切眾生為善男子,因為如來見一切眾生是佛故,見一切菩薩是佛故。因為佛無取無捨,如來沒有取眾生的妄見,是故一切眾生皆是如來,是故叫善男子善女人。你聞到這部經典才是善男子善女人,聞到這部經典的人肯定是善根比較成熟了,沒有聞到就等待著聞。佛陀住世令一切眾生之惡斷,讓一切眾生之善增長。所以如來出世,斷眾生的惡,令眾生善。在《涅磐經》裡講,一闡提皆有佛性,這個佛性就是如來所見。一闡提一般認為是成不了佛了,但是《涅槃經》講他還可以成佛,如來見之--如來見得到他的佛性,與如來是無有差別。所以一切眾生皆是善男子善女人,是對於究竟來講,此善與般若相應故,此善一切眾生皆具足故,因為此善就是佛性,與如來無二無別。如果眾生沒有此善,就沒有佛性,那就不需要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為什麼我們在這個世間要行慈悲行?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要對一切眾生生起信心,要有大慈悲心,攝護一切眾生。慈悲心能與眾生之善根相應故,能感化所有的眾生。所有的眾生在慈悲的感召之下都能度化,沒有一個眾生在慈悲下不能度化的。所以我們要發起這種善護於眾生的心,所以如來護於眾生叫善男子善女人,那我們為什麼不護於眾生善男子善女人呢?因為我們對眾生起分別故,不了眾生有佛性故,不知道以大悲心能攝護故,不知道眾生以慈悲心能感化故。只要以慈悲心真的能感化一切眾生。所以在此世界,隨時隨地任何一個地方,常生善心,一善到底。從你出家那一天開始,一剎那時間,這一點點善根生起的時候,從始到終,不管你有多大的習氣和惡業,始終善根不斷,一直到你死為止。乃至於盡未來際,善根不斷。為什麼盡形壽護持眾生呢?我們成佛的目的是什麼?要善護眾生,攝護眾生,就要有大慈悲心才能攝護於眾生。我們不要認為自己有多大的惡業,最重要的我們要有善心,隨時隨地發起善心。不管對方有多麼的惡,我們都要善護,不但對人、有情的眾生善護,乃至於無情的眾生我們也要有善心。因為無情的眾生能善護我們的眾生,你不要看天地無情的,但能攝護我們的善根。

我們動善心的時候,它可以令我們的善根增長。在你對它有善心的時候,它肯定會令你的善根增長。在你善根增長的時候,你的福德就會廣大。福廣大,你的世界就會廣大。你現在看到的牆壁,為什麼看到的不是金子呢?證明對一切情與無情都應當要善護,乃至於一草一木都應該善護,所以要發菩薩心、發菩提心。什麼叫菩薩?菩薩就好比是金子,不管那個杯子是好的壞的,不管是打破了沒有打破了,都是金子。所以我們受菩薩戒的那一天開始,你的善信永遠不斷。不管你還認為我還有惡業存在,我還有煩惱存在,我還有習氣存在。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不斷的發起我們的善根,不是說到廟裡來做一點善事。任何一個地方,包括在家裡給家人炒肉吃啊,這裡面不斷的發起善根,善護於眾生。在惡業裡面要轉你的心要善護,把這個善業轉出來,時時刻刻的有一個善心在。所以如來盡未來際萬善同歸,善惡無始即是如來,無始即無住,無住法界即善。因為無住就是法性裡面的光明。

修一切善法不住於相,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布施、禅定、忍辱、精進,六度波羅蜜只要你無住,就像人有目一樣,可以見種種色。為什麼?此善是我心法,此相是無住之法,此相攝護了十方諸佛、十方菩薩、十方眾生。而無住就是法性。所以此善的體,山河大地及虛空現在正攝取我們,其實你不知道;只因我們有生滅之相,但是菩薩也一定在這個裡面,諸佛也在這裡面。你無住的時候,就諸佛安住,菩薩安住。所以我們對此相,生起無住體的時候,此即是佛無二無別。山河大地及虛空無住的時候,這裡面都是無上的妙德。這也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六度波羅蜜只要你無住的話就像日頭已經出來了,有目就是無住之心,光明遍照就是你做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種種色就是清淨故,清淨光、智慧光都會顯現出來,可以生悲、生力、生願,生出大心出來。

須菩提,當來之世,就是後五百歲,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此經就是般若經。現在這個末法時代,釋迦牟尼佛講過末法時代外道很多,與般若不相應的全是外道,包括六度波羅蜜,沒有般若波羅蜜五度波羅蜜都屬於外道范圍。你沒有般若就沒有無住,就不能日光遍照,不能見種種色,你有住就沒有眼睛啊。現在我們聽法,一定以般若而印心。五祖以後就以金剛經來印我們的心,之前是以楞伽經印心。金剛經又很短,不管你講淨土法門還是中觀唯識,任何一個法門都以金剛經來印。如果金剛經印不上,你的講法就一定有問題。如果金剛經印上了,就對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比如我們講阿彌陀佛光明無量,我講西方極樂世界講阿彌陀佛,與金剛經隨意印。現在人講淨土法門怎麼講?沒辦法把淨土法門真正的講通,都是有住之體。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有住,念南無阿彌陀佛還是有住,卻不知道聞說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化身土、法身土、報身土,四十八願展開以後,無礙光、無邊光、無對光這三光就是法身光。首先就是無量光,量是能量之意,量是代表它的功德圓滿之意,光明遍照之意,一切法身、化身、報身之德,能印十方諸佛之心,能印十方諸佛所有的國土在裡面。一切菩薩之心,一切菩薩大悲心都在裡面,一切眾生心,一切眾生所安住處在那個地方,隨其方便,十方諸佛國土種種方便,所有菩薩的大悲心種種後得智的方便,所有眾生種種安住的方便,都在無量光裡面。

無邊光就是能通一切眾生心,邊中還有事事無礙之邊,能在我們一法界裡面現無量世界,在一個眾生心裡面現無量世界,那個叫做無邊,那個邊是無窮的邊。我們眼睛看到的這個邊,那是我們人道的邊。佛菩薩的邊是什麼邊啊?它是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一心能現無量的法界,在一切法界裡面能又現無量的法界。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法界,心裡面又有一個法界,我們這麼多人在裡面,我們這裡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法界。每個人的法界我都不知道,都有諸佛菩薩,我們現在認為只有人在裡面,這裡面還有看不見的佛還有看不見的菩薩,那個國土莊嚴,諸佛所安住啊,化身在裡面度眾生啊,我們都看不見的。就是我們心裡面有無量諸佛在成等正覺,無量菩薩化度眾生,無量眾生在裡面安住,還有地獄餓鬼畜生在裡面呢!我們心裡面都有十法界在裡面。那我們現在看到一個人的法界,而法界裡面有人,人裡面還有法界,法界裡面還有人,人裡面還有法界,但是每個人心裡面還有一個無盡的法界,那裡面都叫邊,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叫無邊光,那個才叫做真正的無邊光。所以我們用我們的大腦子看到的無邊光算什麼?我們是凡夫心的無邊光,最遠就看到五百米,那已經就最遠了。以我們的力量看的最遠就是五百米。

無礙光,沒有障礙的光。你說佛陀光射到眾生心中有沒有障礙?它是沒有障礙的。那我為什麼看不見呢?過去我剛出家的時候就思維這個問題。我出家看《華嚴經》的時候,九一年吧,看到華嚴境界菩薩身上掛著的那個鈴铛,铛的一響,然後遍滿十方世界,我當時就在想這個問題,既然華嚴境界菩薩光明遍滿十方,在十方世界眾生聞者即得解脫,那如果我聞不到,那為什麼叫遍十方呢?我聞不到,那就不叫遍十方。我要聞得到,為什麼我現在沒有聞到呢?我就在思維這個問題。《觀經》裡面,我一直在思維,我跟你們有一個不一樣就是,哪一個人說給我糖吃,我馬上就要找那塊糖吃,不是嘴巴說一說給我糖吃我就開心,就這樣就算了。就像把《金剛經》、《地藏經》念一遍,就像畫了一個月餅給你吃,誰拿了月餅了,誰都沒有拿到月餅。

 

我如何讀誦受持普門品?如何於中見大光明藏?

但我跟你們看經可能就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普門品》裡面看到觀音菩薩光明裡面攝取五道眾生,我立即就反映到我身上來,五道眾生?我不是五道眾生之一嗎?既然有五道眾生在觀音菩薩光裡面,那我不就在觀音菩薩光裡面嗎?那我到底在不在呢?如果不在,那佛不是在打妄語嗎?如果我在,為什麼感覺不到在觀音菩薩光裡面呢?所以我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看經典一定要這樣的反思,你才能夠進入佛性,與佛絕對。如果你不這樣的反思,那經典是經典,你是你,永遠跟它產生一個距離。這叫做聞思修,聞就是聞到這部經典,然後思,當下觀照見實相,然後這個經典就變成很真實了。不然的話,經典擺在那個地方,看了以後丟在一邊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觀音菩薩普門品》裡面講得很清楚的,應以男相得度以男相得度,應以女身得度以女身得度,應以出家相得度以出家相得度,應以在家相得度以在家相得度,那我現在以出家相得度你以在家相得度,每個人的相都不一樣,這個相本身就是觀音菩薩光裡面顯現出來的,完全是相應的,哪有我呢?這裡告訴我們就沒有我。你就是這樣的悟了,沒有我了就可以了,此光即是佛光,此我即是無我,無我、佛光當下有信心就可以了。但是我們讀《普門品》是求她怎麼樣怎麼樣,就不知道你當體就是解脫的心。一旦無我的時候,還誰能破壞你呢?你沒有我了,誰來捆你呢綁你呢?所以呢,刀砍不了火燒不了,那你沒有我了,誰燒你啊?誰砍你啊?當然砍不到了!燒不到了!所以,《普門品》裡講的是對的錯的呢?如果真正把《觀音菩薩普門品》搞懂了,火也不能燒,水也不能淹,人家也砍不到你了!就把你關在牢房裡,也沒有一個“我”關在牢房裡面,你是自由身,誰能關你啊?你自然在法性裡面是解脫相。死也好,生也好,對你來說根本不牽掛了,《普門品》馬上立即就跟你相應了!無非是令我們開智慧,令我們解脫故。但是我們看經典,一看刀不能砍,那你拿刀砍我,看看砍不砍得死?那你不入智慧,你不知道超越出去,你就是這個身體、這個肉體是觀音菩薩化現來度你的,這個身體的死和生對你來說無所牽掛了,你已經出去了,那個我已經不在這裡面了,你已經到法性裡面去了,無住體裡面去了,你當然怎麼砍也砍不到我了!你砍到那個肉體,那是件衣服脫在那個地方,沒有關系讓他砍,那我已經超越出去了。所以我被你砍的時候,肉體是被你砍掉了,但是我已經走了。所以看經典一定要通達於智慧,任何經典都是通達於智慧,不管哪一部經典,都是通達於智慧,佛經裡面任何一部都可以令我們解脫,立即可以成佛,一通百通,一正道一切都是正道,一邪一切邪。般若一通,一切都皆通。所有經典都可以成佛的。不是說佛陀講的這一部經典是圓滿的,那一部經典沒有圓滿。一正連外道都正,一邪連正法都是邪的,一悟一切悟,所以一通百通。一旦到房子裡面了,什麼都是圓滿的。如果你站在外面,那就有外面有裡面的差別。你到裡面去,哪個地方不是金山呢?哪還有什麼大乘小乘,哪還有什麼得和失,哪還有說這個是真的這個是假的呢?就不存在了。一旦進入般若之體,不可思議妙法就會顯現出來。

所以在這個末法時代,我今天開現般若這個體就是讓眾生,則為如來以佛智慧。你聞到這部經典的時候,受持讀誦,受是接受就是信的意思,持是思考的意思,讀誦是代表你的行持你的定,經就是心心就是經,法界就是心心就是法界,叫讀誦。你看,我哪一天不在讀般若呢?般若讀誦不是拿著書在讀誦啊。受持讀誦,受是信了,持在思考,讀誦是受用啊。大家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叫大家讀誦怎麼讀誦呢?是不是佛陀說一遍然後大家也來念一遍啊?那時侯也沒有書,也沒有經典,連貝葉經也沒有啊!完全靠記憶力。大家想一想,這個受持讀誦,這個讀一定是與法相應的讀。所以在無量壽經裡面講:所聞經法,自然得聞。在西方極樂世界,見一切相馬上就心開意解,那個才是讀經啊!所以讀經並不是在讀文字的經,是讀經意。經讀一遍以後,就永遠在讀。你看,《華嚴經》我也在讀,如果會讀,你讀三千大千世界大華嚴,你自己沒有了,你在那裡讀你用心讀。小華嚴就是一個目錄,就是一本書。所以讀書是對我們惡業凡夫來講。你通達於般若,釋迦牟尼佛把般若說出來,這是讀。持,就是思維就是觀照經意,依他的言辭思實相故。比如我講桌子,你馬上就看桌子。桌子的名並不失去,桌子相也不失去,依文識相叫做思維,這個思叫觀照,觀照般若。不斷的觀照,不斷的觀照,然後你自己變成實相了。你在實相大海之中,就像一個人跳到大海裡面去,你想不讀大海能做得到嗎?你全身是大海了,你想不讀也做不到了。你能受持讀誦,三心具足了。所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能受持讀誦者,則為如來以佛智慧,實知是人,實見是人。如果你受持讀誦,以如來的智慧,如來者,無所來無所去,就是無取無捨。無取無捨就是離名說相,就是沒有這個經書,但是有經體,叫離名。比如外面的法界的桌子凳子這個名字在,但是離名說相,不像前面是離言說相。如來所說叫離名說相,就是不離此體與實相相應故,與般若實相相應故,這叫離名說相。所以如來以佛智慧,就是說不離當下。在你讀誦這部經典,不離開我們所謂的什麼凡夫、菩薩、諸佛的這種分別知見,直接用我們現前所看到的這個量裡面的無住體,你思維觀照以後沒有我了,就像你靜下來,你可以看到你的心,與法界共同故,心與眾生心同一的,心在法界裡面,你感覺到你的心和法界所有的心是一體的。你必須要把心細下來,你看到這個法界就是你的心,看到此心就是法界,徹底的沒有我了,你跟實相相應了。

於此經受持讀誦,你的觀照實相文字都現前的那一剎那,就是如來以佛的智慧,實知是人實見是人,不是以菩薩的智慧,菩薩也沒有辦法見到,也不是眾生所見,因為菩薩還屬於是眾生范圍之類。如來以佛的智慧,實知是人實見是人,就是說如來已經見到你了。如來見到你,是因為你無住,你無住的時候當體即是。眾生是佛的眾生,佛是眾生的佛,眾生在佛心中,佛在眾生心中。所以佛無生無滅眾生就無生無滅,佛在眾生心中,眾生有生有滅如來就有生有滅。我們有生有滅有牽有掛,有牽掛的無非是我們有住而已。如來有生有滅,他是無牽無掛,沒有牽掛故他無住,所以他生滅並不礙如來體。你看到外面生滅,其實如來本來就是無生無滅的體,因為你有生有滅,如來在你心中也現出有生有滅。因為有生有滅是如來無礙體,但是我們的生滅是牽掛體。只要你無住,妄心不生起的時候,你見到的這個生和滅就是如來體,並不障礙。為什麼如來見你呢?原來你的生滅本來就是如來的生滅,他是無掛礙的,所以他見你也是無掛礙的,每天他都見到你。你與這種智慧相應的時候,如來悉見。如來實知實見是以如來的智慧實知實見,也就告訴我們,我們這一念是究竟覺。如來是實相,佛陀是究竟覺啊,佛陀就是離言說相。為什麼如來以佛的智慧實知是人實見是人,不講如來實知實見?就是說你這種受持讀誦,聞了思維了與實相相應了,這個相應的心的一剎那,這個已經是究竟覺。只有佛才能知道你,你已經達到究竟位,就是佛了。這跟前面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就沒有眾生可度,沒有佛可成,這就是如來體。這裡面分出兩個,一個是如來體就是實相。為什麼不以實相說呢?以佛的智慧,我們現在這種知見就是究竟覺。究竟覺的知見如來就以究竟覺來應之。這個文字非常的巧妙,以我們現在這個心已經到那個位置了由我來告訴你,就是以佛的智慧才能測量了。你現在這個位置就是究竟覺,就是佛了,所以是以佛的智慧。這裡面你必須要知道,一定要有聞思修。修就是忍辱。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前面是講以佛智慧,實知是人,實見是人,皆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無量就是法身跟報身,無邊就是化身。後面講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無邊功德。不可思、不可議就是法身,不可量就是報身,無有邊就是化身。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欄循堅固就是法身無住體就是堅固體,就是魔王也依止於它。七重欄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堅固體。羅網是莊嚴之意,講量,量就是法身。法身德、化身德、報身德。化身德就是眾生的心,報身德就是菩薩的莊嚴,法身德就是如來無盡的莊嚴,無盡的清淨。法身即報身,報身即法身。法身講性,報身講相,相在性中,性在相中,相由性顯,性由相顯。理在事中,事在理中,理事圓融。就是,木頭在凳子裡面,凳子在木頭裡面,所以木頭不可見言辭道斷,要想看到它你必須要依相而見。就像水跟波一樣,有波才能識水,水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水,因為水無言故。波能夠識水,由波出來就代表水存在了。如果沒有波,水即滅,水就不能顯現出來。水是無言的,言辭道斷的,但是有波就能顯水,因為波才能告訴我們有自性存在。

為什麼有煩惱才能成就菩提呢?因為煩惱是代表我們有波在,因為我們沒有開悟之前,我們隨著波而流轉,但是我們現在依波識水,波就是我們的妄想,有這個妄想的意識才知道我有水存在,知水這個波就是清淨莊嚴就是光明照,就是報身。如果不識水,這個波就是煩惱。煩惱、菩提是一不是二。為什麼講不斷煩惱而證菩提呢?為什麼講煩惱即是菩提呢?有人講煩惱轉菩提,對不對呢?那菩提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波還是那個波,煩惱還是這個波,菩提還是這個波,所以這個波是不變的。但是你覺悟了,這個波就是菩提;你迷了這個波就是煩惱。這個煩惱在迷的那一邊叫煩惱,在覺悟以後叫做菩提。所以煩惱也好菩提也好,是一不是二。你不能說滅波在尋找菩提,那就是灰飛煙滅了,那就麻煩了。因為佛性是理,理沒有事,那個理叫無明,就像金礦一樣沒有開顯,是不可能的。因為有水必有波,有法身必有報身,法身裡面有無量的功德,有報身莊嚴。有法身有報身必定有報身,就有迷的凡夫,為什麼呢?報身裡面有波啊。在沒有成佛之前沒有識法身之前,波在無明,起波就出現識,就出現影子。這個影子互互相照,產生了眾生。但是我們回去的時候,眾生沒有了,只是影子沒有了。所以我們成佛,到底什麼成佛啊?實在是沒有眾生成佛,只是一個波的影子而已。這個影子消失就消失掉了。其實波還是波,水還是水。只是眾生是一個妄的體,所以沒有一個人成佛,因為根本就沒有眾生。波還是那個波,你說什麼人成佛?

所以無佛可成,也沒有眾生可度。為什麼會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呢?無量無邊就是法身報身。無住之體就是不可思議光,不可思議光能生無量功德,量就代表種種德出來,種種報身莊嚴。無邊就是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行樹叫做化身,行樹能成蔭。樹代表五德:仁義禮智信都在裡面。邊有信體就是根。社會上講道德為什麼沒有根呢?因為他沒有信仰就沒有根了。因為他沒有根,所以他的德不能進入無相。不知道一切眾生之波來自於水,水的本體就是全波即水。所以一個沒有信的人,就像樹沒有根一樣。一個沒有根的樹會倒掉的,它會死掉的,所以你看到的這個花什麼的,都是假的,可能會害你的虛幻的。如果有了根,有了般若之信,這個花開得非常的圓滿,並且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欄楯就是根,七重羅網就是枝干、葉子,七重行樹是代表大悲心,利益眾生的大悲心。樹就是救濟眾生的,樹有種種德。你看,一棵樹本身就是很茂盛,有信仰有根啊,它有一個大蔭,可以讓眾生在底下。樹是表法的。眾生要相、有邊啊。

 

上一篇:藥師山·紫雲居士: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日經)卷五.秘密漫荼羅品第十一白話注解
下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79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