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 雲 心 藥 錄
心 理 疾 病 篇
卷下
---智信達仁編緝
開篇語
我們知道,別人給我們解答問題的,是別人的心;別人的心既然可以解答我們的疑難,難道說自己的心不能解答自己的疑難問題嗎?如果自己不能解決自己的疑難,一有問題,就去問別人,豈不等於否定了自己的心、否定了真我?太不應該了,太委屈自己的心了!只有“一切向自心求答案”的認知,才是一勞永逸根本解決問題之道。(發掘真我 主宰心國)
※※※※※※※※※※※※※※※※※※※※※※
一、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現代人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
三、對治YIN念的辦法
四、「非分男女之想」的對治方法
五、不要亂打坐
六、內不安造成外不平
七、忏悔以後,晚上睡眠會做惡夢的原因
八、不要自己亂看書去盲修瞎練
九、如何克制妄想?
十、去掉我執,才會有真正的謙虛
十一、如何改正不敢放手做事的缺點
十二、如何對治拘謹、不灑脫的習性
十三、處世常常粘滯,應如何對治
十四、家有精神病患者該怎麼辦
十五、去掉愚昧的方法是離分別
十六、如何克服擔心害怕何為邪定及其危害
十七、如何對治「想陰」
十八、如何修正偏去的個性
十九、如何破除拘束、內向的我執
二十、常常犯錯卻不自覺就是無明
二十一、反省的入處
二十二、要掃除妄念就必須多多持咒、唱禅曲
二十三、常自生煩惱、好惡心重怎麼克制
二十四、“看別人不順眼”是煩惱的來源
二十五、克服胡思亂想的方法
二十六、如何對治胡思亂想
二十七、如何減少煩惱
二十八、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的成因
二十九、精神病成因——活在錯誤中
三十、腦神經衰弱對治之法
三十一、孩子人格破粹源於家庭的不調和
三十二、自我膨脹是煩惱的來源
三十三、何為邪定及其危害
三十四、因 果
三十五、報 應
三十六、果報昭彰
三十七、菩薩畏因
三十八、傲
三十九、去
四十、美
四十一、恕
四十二、“家” 是——
四十三、幸福的基礎
四十四、業 障是無形壓力與靈明閉塞之因
四十五、喜 悅心理健康之征
四十六、主 靜
四十七、文人宜學佛法
四十八、如果你
※※※※※※※※※※※※※※※※※※※※※※※※※※※※※
一、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近人迷信相命之學者日眾,這充分反映出在此一面臨考驗的時代中,仍然有著太多的人,呈現出心靈空虛、精神苦悶的現象,顯示出人們意志力的空前薄弱,殊堪警惕。雖然在現象上,凡物各有其不共的生存發展規律,相命之學亦由來甚久,且中外同然,亦確然有其學術基礎。但任何高明的相命專家,最多也只能說明部分事實,判斷未來趨勢,而絕對不可能改變他人的命運,更無法推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定律,以及“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天道好還的法則。
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自己才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既然命運操之在我,倩人指津豈非多余?倘肯豎起脊梁,堅固志向,依循正道,則歷千辛終達目的,堅百忍足可圖成。但自行好事,何須問前程?若或坐待鴻鹄,妄冀僥幸,乃至甘向命運低頭,埋沒大好身心,求神問卜,自無主張,敢保霉運當頭,終身潦倒,難逃時光腐蝕,社會淘汰也。
人身難得,而人心尤具無比潛力、無限可能,切記“命由己立”,莫徒怨天尤人。《觀潮隨筆》——《世說》
二、現代人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
問:現代人修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答:就是自己,最大的障礙就是你自己。如果沒有你的話,就一點障礙也沒有了,也就是我剛才講的我執。由我執產生“我欲”—— 我喜歡什麼,我想要什麼、得到什麼,而且得到了以後,欲望又升高了,還不滿意,欲無止盡,欲壑難填,因此修行的障礙就是自己。你要把你自己看好,不要被虛假的你所撥弄、擺布,用真我做主宰(真我就是原本的我),那你就很自由、很自在,而且沒有障礙。障礙就是你制造的,你有“我對”的觀念,你就批判他不對,結果你就豎了一個障礙,一有機會,他就跟你作對。我們人生都是自己給自己做障礙,人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除了自己,沒有什麼障礙。(作者者座談會)
三、對治YIN念的辦法
問:對於YIN念,弟子總是慣性太強,請問 師父“要如何對治?”
答:YIN念,人人都有,有很多人不能戰勝YIN念,於是乎就墮落了。我在《杜漏歌》說:“軀殼起念滋三毒”,三毒就是YIN、怒、癡,也就是貪、嗔、癡。貪財、貪色都是貪。
你若不去想這個事,你就沒事;你越想,它就越嚴重。《四十二章經》裡說:“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很多事情是想出來的。當你YIN念來的時候,你就想那些失意、不得意的事,那些事都很狼狽、很丟臉,你想這些事,那麼YIN火就熄掉了。
常言說:“飽暖思YIN欲”,一個人吃飽了沒事干,就是佛講的“五陰熾盛”—— 色、受、想、行、識都很旺盛、飽和,他的貪、嗔、癡就會特別旺盛。你看!人到了生理過剩的時候,就想打架,這是嗔,別人勸他說:“你打不過他。”他說:“沒關系,我挨幾拳,我也很爽快。”他打不過人家,不打人,光挨打,他也很爽快,為什麼?五陰熾盛。所以出家人要調飲食。YIN念強的人,就不要吃大蒜、蔥、韭菜,肉類就不要吃了;如果體重再超過標准,就不要吃肉了,喝點脫脂奶粉,那麼蛋白質也夠了,鈣質也都夠了,再吃點青菜,它可以幫助腸蠕動,對身體有幫助。假如說我們吃些補藥,即使那些很正常的人,他都會失常喔!我不好意思說“我們想自己的身體,就會產生YIN、怒、癡”,我不好意思這麼講,因此我換個語氣說:“軀殼起念滋三毒”。
我在講詞裡也講過,我在桃園當站長的時候,台南來了幾位朋友,他們跟我講:“我們府城(台南市的古名)的擔仔面、棺材板最好吃……”,說著說著,直吞口水。我問說:“怎麼啦?”他說:“口水多了。”我說:“你若不要講,口水就少了。你若是想那個挑水肥的,就沒有口水了。”(眾人大笑)
我這個話不是說笑話,佛法是因病予藥的對治法門,所以淨土宗有“白骨觀”,天台宗也有“白骨觀”。你想想!這個人活著的時候很漂亮,男士很潇灑雄壯,女人如花似玉,但是死了三天以後,他會是什麼形狀?四天、五天、六天以後,那就不能看了,再也不是什麼上帝的傑作,也不是藝術品了,那很難看;到了一個禮拜以後,看了簡直會作惡夢。你等到他的肉體慢慢地腐爛,長了一身的蛆蟲,然後變成白色的骨頭……;做這種觀想,就不會想這個事了。
要克制YIN念的話,就要調飲食。對日抗戰的時候我在西藏,他們年輕人二十幾歲學密宗的,師父叫他們吃素;大家都喝奶茶,冬天吃牛肉粉,叫他們不要吃,要吃青稞粉;不要喝奶茶,光喝橐茶。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五陰熾盛。對那些老先生,則不然,有一位四川 成都人六十多歲,到西藏學密,那個活佛就說:“給他伙食好一點,多吃水果、野菜,但是要多吃牛肉,不要吃肥的,免得吃了對身體不好,還要多喝奶茶。”為什麼呢?因為他身體不好,他在家裡吃素(他是學顯教的,吃齋)。上師說:“你在這裡吃肉,一切的罪過我來負。”結果他吃了半年多的葷,氣色越來越好,身體越來越好。他練習拙火定,只有半年,拙火就起來了。何以見得起來了?冬天,他光著膀子坐在院子裡,下著雪,一個小喇嘛在他身上披個毯子,毯子澆兩盆水,濕透了,坐了四十分鐘,煲熱氣,烤干了,為什麼?拙火上升。所以要調飲食。
老子說要“啬”,“啬”是什麼?吝啬的“啬”字。老子的道家是中國的文化,它不是個宗教,是漢朝的五斗米教,後來供奉他,以後的天師道出來,也打他的旗幟。其實道家是個學派,所以道家不叫道教,道教是要燒丹煉汞,這屬外丹,內丹就是守丹田,任督二脈打通,奇經八脈……。這個能不能長生呢?那些古時候學仙的人,我們一個也沒有看到,老早就死翹翹。
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我最大的憂患是我有個肉體,這麻煩大了,餓了要吃,冷了要穿;我做事做得好,別人會忌妒我;做得不好,別人輕視我,多麻煩。他還講“要勤、要儉”,儉不是說用錢儉,而是說話要少說,免得傷中氣;性生活要減少,免得傷元氣。所以不管是修仙也好,修佛也好,最重要的是獨行道 —— 一個人。也不光是修仙、修佛,就是世法當中任何一門高深的,也都是獨行道。日本的宮本武藏不娶太太,沒有家;日本的武士,若有家、有太太,他跟人決斗就不行了,那是千分之一秒決生死的事,兩個人站在一起,兩個都不動,一接觸,便有一個人倒下。練劍道、武術也是一樣,所謂的童子功,鐵布衫、金鐘罩,都是童子功。
我們在家修行,不能說斷欲,因為我們有家呀!斷欲的話,就不調和,但是我們要節欲,不是為自己發洩,而是為別人。別人說“我需要”,那麼你就勉為其難;別人不需要,自己要甘於寂寞。我們消遣的方法很多,不要拿這個事當消遣,這不是個很好的消遣方法。
所以你要想戒掉YIN念,第一個要多看正經書,第二個要調飲食,太營養的東西不要吃,能刺激性激素分泌的東西不要吃,像蝦一類的東西不要吃,韭菜不要吃,我們腦子常常想的是什麼呢?想著光明解脫,想著眾生之苦。這樣的話,自然會降低YIN念。(解惑錄第二集。信願行證”會後解惑)
四、「非分男女之想」的對治方法
問:修行對我來說,除了受困於軀殼之障外,也受困於慈悲魔,以及非分的男女感情陰影之再三出現。
答:非分男女感情的陰影,是你自己想的,沒有人強迫你想。你若不想,它就沒有了,所以你要做一次徹底的反省。
你說修行對你而言很苦,我覺得「不然」,釋迦牟尼難道是擺脫榮華富貴、自討苦吃嗎?不然,這個〈修行〉並沒有人勉強你。你修行感覺很苦,那你就追求快樂;追求快樂,是人的基本權利;坦白說,你感覺很苦,你就不要修了。
如果你有非分男女的圖像浮現,這是因為你胡思亂想,亂想一通。非分的男女之想,古人稱這個叫「軀殼起念」。有的人常常軀殼起念,乃至小孩子偶爾也會這樣,你看一個廣告,一個兩歲的小女生拉開小男生的褲子看看,這固然是一個很天真的動作,但是人都有聯想,看到什麼就聯想。你若不存非分之想,那你就沒有非分之念;沒有非分之念,就不太苦,修行本來就沒有什麼苦的。
我們講實在的話,出家人很苦,譬如出家人「日中一食」〈學律宗的人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是「南山宗」〉,他們為什麼「日中一食」呢?保持半饑餓的狀態,他就可以打倒本能的沖動,每天肚子餓嘛,就食唯恐不及,哪裡會想到本能的問題呢?這真是煞費苦心。
所以你這個想念當然要自己淨化一下,你既然問我,我就實話實說,就是要能夠做到「時時自覺,念念自知」,念起即覺,一覺即無,要剎車,要懂得剎車,不要跟著念頭走;走久了以後,就變成心靈的陰暗面,造成神經衰弱,對自己的健康不好。(作者者座談會)
五、不要亂打坐
問:以前曾學過打坐,打坐時身體會動,會哭,能聽到耳語,爾後聽人勸說,已不敢再盲修瞎練,今願全心力學習安祥禅。但每當坐下來觀心時,以前的恐懼感就會襲上心頭,請問:師父,如何克服這個障礙?
答:我講的“觀心”是永不間斷的 ——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不是靜坐。我沒有叫人靜坐,不要靜坐。什麼時候靜坐呢?你到老了以後才靜坐,年輕的時候不要靜坐。
靜坐的學問太大,靜坐的學問太大(強調)。我講了安祥禅,我很懶,我很少講,被逼得不得已時,我才拈出一個主題來亂編一通,湊成一篇講詞,我就講一下。你若叫我講靜坐,那個占的篇幅應該比這個多十倍。
靜坐是很難、很難的,有很多人靜坐,沒有坐好,坐壞了。比如說有人叫你守黃中(上丹田),守得好以後,它就開天眼。開了天眼,你想再閉,它不閉了。你為什麼想閉呢?因為沒開天眼,平時吃飯很安靜,一個人吃飯更好。你開了天眼以後,你若吃飯,一大群鬼瞪著眼睛看著你,還流口水(眾笑)。有的血壓高的人一守黃中,就腦中風。你守丹田(氣海),守得很好,會造成什麼呢?第一個、首先的好處是引火歸元,我們的相火就是虛火,牙疼、長眼屎是相火,它變成了內門火,那就是丹田發熱。丹田發熱的副作用是五陰熾盛 —— 生理旺盛,生理旺盛就會有一種過剩的悲哀。我們身體虧了、虛了,很悲哀,常常都力不從心,就會錯過了很多事。但是過剩了也是悲哀,過剩的時候,你想睡覺睡不著,你想坐也坐不住,你想平靜一下,腦子亂動,念頭不止,你也煞不了車。這個要怎麼辦呢?你說要調和它,你說怎麼樣才能達到五陰不熾盛呢?縱使有方法,那你也做不到。像弘一大師那樣的大修行人,我們都很佩服他——日中一食,他打坐是為了修心。他不希望產生五陰熾盛,產生精力過剩的副作用,所以他日中一食 —— 中午吃一餐,過午不吃。這樣保持著半饑餓,他就沒有機械慣性。
什麼叫機械慣性呢?我們的這個肉體是個大工廠,是個化學工廠,我們吃的食物,澱粉就變成了醣,醣跟許多的元素產生化學變化,就支援每個細胞、五髒六腑。那我們什麼時候過剩呀?假如我們消化力過多,我們總想吃,總吃不飽;假如我們性荷爾蒙過多,那就是性激素,激素就激動,你坐臥不安,甚至於變成了情色狂,產生了性犯罪,為什麼呢?它不平衡。(解惑錄第二集。“唱禅歌就是修行”會後解惑)
六、內不安造成外不平
問:請教耕雲先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受到外界的影響,這到底是外不平才內不安呢?還是內不安造成的外不平?
答:是內不安造成的。不論任何人,都是由他的內心決定他的感受的。一個悲哀的人看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會帶上灰色的感覺;一個內心喜悅的人看任何事物,都會感到很調和。人是靠著心來認識外在、指導行為的,如果你的內心很安定,那麼你看外在的事物,彼此之間都會很平順、很和諧。如果你的內心是紊亂的,那麼你看外在的事物,也就不調和了(耕耘解惑錄第二集。北京大學座談會”問答紀錄)
七、忏悔以後,晚上睡眠會做惡夢的原因
問:忏悔以後,晚上睡眠會做惡夢,為什麼?
答:為什麼?很簡單,這個可以分兩種說法:第一個是你心虛,你自己心裡感覺到我做了錯事,所以就做惡夢;第二個,那也是一種減輕心理壓力的功能。我們人有一種奇異的功能,就生理來說,我們的生理組織如果保持很正常,它有一種自動免疫的功能,它也有自動復健的功能;就心理來講,也有一種自動消除壓力的功能,如果我們心裡有許多過去令自己心不安的那個結,做個惡夢,就解掉一個結,那個結就無形中消失了,這是我們心理的功能。人,不要忽略了自己在無為法當中有很多偉大的功能,做個惡夢,就解掉心頭的一個結,那個不再成為現實,而已經意思到了,也就是消除罪障,那個不是個壞事。(解惑錄第二集。信願行證”會後解惑)
八、不要自己亂看書去盲修瞎練
問:大約七個月前,和一個同學一起喝酒,那次的經驗很奇怪,全身發熱,感覺好快樂,後來瘋瘋癫癫地去亂攀緣一些東西;後來就感覺好煩好煩,然後就想把什麼東西都丟掉。後來我就休學了,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很焦慮,到現在,我做什麼事情總是感覺很沒意思,生活也很沒有規律,不知道該怎麼辦?
答:你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是因為你沒有師父(老師),你也沒有學法,你自己自作聰明接觸一些東西。
外面的印刷品,有的是對上根大器說的,有的是開悟的人互相聊天的,有的是對那些無明厚重的人說的。當然不止有這三類,還有程度不同的。所以你看錯了、體會錯了,會有這種現象。
發熱有兩種,一種是頭部忽然發熱,自己在發熱,那種恐怕要吃點鎮靜劑,因為身心不調和,像這樣子,睡一大覺起來就沒事情。一種是你在別人面前,聽人說法,你感覺臉上在曬太陽,那個是別人的作用,那個與你無關。
總而言之,發熱,然後對一切討厭,那就不隨緣。這個佛法,佛講的每一部經,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經過了解眾生根器,面對大眾而講的,他講那些話、那些經驗,就是預防你這些毛病發生。譬如有很多人說“天也空,地也空,妻也空,子也空”,一切都空,而做事也是多余的,就懶得做了,但是蓬萊米不空呀,你不吃蓬萊米,肚子餓,所以你還是要吃飯。要吃飯,就要具備吃飯的條件,不能亂來的。
我想,你要治這個病,第一個、平常要從定、靜上下工夫,自己沒事,做一次反省,做一次反省很重要。第二個、學法一定要掃掉所有的神秘主義,超常識的或與生活無關的,把它掃掉,因為佛從來不講這些。佛講這些,那是在法會跟菩薩講的。而佛講的話,當時有太多的人不相信,我們舉個例子:佛講三千大千世界,誰相信呀?因為兩千五百幾十年前大家都講“天圓地方”——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全世界都是如此,你若說有三千多個天圓地方的東西,那是不切實際,沒人相信。而佛經上說:“阿羅漢看我們這個瞻部大(梵語,南瞻部州)——地球,好像拿在手上看無花果一樣,很小的。”我剛才不是講嗎?唯有佛用佛眼才能看得到三千大千世界。一千個小世界是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就是一中千,一千個中千為一大千,你說世界有這麼多嗎?經上明明講的,有恆河沙數世界。所謂世界,“世”就是時間,“界”就是空間,時空單元就叫世界,時空一個單元就是一個星球,有恆河沙那麼多,這是佛講的。佛拿一杯水,說“這一杯水有八萬四千個蟲”,大家一看,什麼都沒有呀,“你老先生年紀大,眼睛花了吧?”其實恆河的一杯水不止八萬四千個細菌,所以佛的智慧是很難比的。既然我們相信佛的智慧難比,而佛是慈悲的,“是諸眾生,皆是我子”,在《法華經》上佛這麼講的,“雖復教诏,而不信受”,我們只要相信佛的教诏就對了——他诏示我們,他教導我們,我們就接受。
如果你要學安祥禅,你不妨把我的講詞從頭到尾看一看,我教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我說“人要活在責任義務裡”,你就不要去討厭工作了;我說“人要有同情心”,你就同情別人,不要太關照自己了。如此走中道,你那些現象就會消失。
有些人講“天也空,地也空”,別人都看空,他不空,他自己不空,這叫魔呀!這樣的人活得很不快樂、很苦惱。
說法,一定要結合現實人生,所以我最近一次對較多的人說《佛法在世間》,六祖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就是我們生活的時空單位,我們要生存就要有生存的條件,你要做人就要有做人的條件,一切違反做人的條件,一切不具備生存條件的人,是活不下去的。
當然有個很好的人,他開悟了,他的太太在台灣的南部打電話給我說:“他現在有點不正常。”我說:“我知道。他那個現象就是正常,而且還有點過熱,過猶不及呀!熱度太高,一退溫就好了。”我說:“你現在也不要找醫生,給他買點鎮靜藥,吃了以後睡一大覺,他就沒事情,那是很好的事。”
像這些東西,不要執著它,照著佛經上說的做,照著我的講詞說的去做。雖然我講得亂七八糟,但是我都是結合現實人生的,沒有叫人脫離人生,沒有叫人厭惡工作,以工作為享受,就不寂寞。脫離工作沒有辦法消耗生命力,人就苦惱。因為八苦裡面有五陰熾盛——色、受、想、行、識都很旺盛;身體旺盛就想打架,不打人,挨打也很舒服;想陰旺盛,就睡不著,想入非非,就失眠,越想越興奮,干脆不睡覺,泡杯咖啡,抽支煙,慢慢想,想得很有意思,很享受,但是明天頭昏腦脹,一出門一點都用不上,這叫妄想。所以不工作,他就五陰熾盛;五陰熾盛,人就變成神經病了。
我想你這個人還是很好的人,人不錯,很有良心。我沒有跟你相處過,我知道你這個人還是一個好人。但是你不要自己摸索,自以為是,還是要找一個你信得過的人,人家怎麼講,你怎麼做,那就對了,就這樣。(學禅的四個個基礎解惑)
九、如何克制妄想?
問:我白天教書、晚上上課,平常很容易想個不停,想很多事情大都沒有結論。請問 師父,有什麼方法能夠克制妄想?
答:佛法最重要的是方法,如果你勉強給佛法下個定義:“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如果說這句話還不夠通俗,再加個注釋,那麼成佛就是生命的覺醒,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
不二法門,想與不想是一回事,想即是不想。我要大家多讀《六祖壇經》,大家都忽略了《六祖壇經》最關鍵、最重要的地方。《六祖壇經》真假動靜偈講:“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我也講過這樣的一句話:“若覓真無念,念上有無念”,這個話怎麼講呢?博陵王向牛頭融禅師問道的那一首對答很好,“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若問無心處,不與有心殊。”現在在座的各位,應該都是無心的,但是無心既不妨礙你聽話,也不妨礙你說話,有念、無念也是如此。
我之所以沒有逐條地跟各位講八正道,因為八正道的要求在我前後的講話中都已包括了,不必再刻意地把它提出來。在佛講的八正道裡面,就講到“正念”,如果不是為了非分之念,如果不是只能想不能說,換句話說我們能想的,都可以說出來,那麼你想的都是“正念”。假如我只能想不能說,說出來沒面子,那就不要去想。所謂的“正念”,為了國家、為了工作、為了一個學術……而去思索,那個都無傷,對身體沒有傷害,對修行也不構成障礙。如果毫無目標地去亂想,那叫“妄想”,沒有用的。妄想不但容易心亂,而且容易造成重大的傷害。
至於說如何才能克制妄想呢?今年的春節我曾經送給各位四句話 ——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這四句話叫《如意箴》。為什麼叫《如意箴》?人活得都很無奈,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萬事如意,心想事成,這四句話你若做到了,那就萬事如意了。我稍稍講一下前面兩句:
第一句:時時自覺 —— 自己覺自己,這個叫做修行,也就是我剛才講的“安分守己”,時時做自覺的功夫。
第二句:念念自知 —— 每個念頭來了都知道,需要想下去的,就繼續把它想下去,一定要找到結論,沒有結論絕不罷休。如果沒有結論,絕不換第二個主題。像這樣的話,我們的思想就變成一個創造力。無論你是想一個學術問題,想一種教學方法,想如何突破老師和學生之間教學上的障礙,這些都是很好的正念。如果你想了一夜,第二天完全都用不上,那叫“妄想”,干脆就不要想。能夠念念自知,這個人已經進入觀心的第二個步驟,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一般人在想什麼都不知道,這個叫“無明厚重”,你知道你有妄想,這表示你很進步。
你想克制妄想,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要換個主題。你要想,可以,靜靜地想一個有用的主題,比方說靜靜地想一個當前你的工作上、生活上必須突破的問題,或你的修行上必須突破的問題,只想一個主題,而且沒有結論以前,絕不換第二個主題,你可以把它想一年、想兩年,都無妨。我告訴各位,任何一個人把一個主題接著想一個禮拜,有空只想一個主題的話,他都會得到很可貴的答案。那個答案絕對不是沖動,絕對是靈感。
第二個辦法,你要想的時候,以毒攻毒啊!你念佛、持咒也好,唱唱禅歌也好,都可以把妄想攔住,不要叫無聊的問題持續發生下去。一切的妄想都會傷害你的身體、污染你的心靈,這個話怎麼講呢?有人說“說火並不會燒口,說說又何妨”,這話雖沒錯,但是我們說一個好吃的東西,尤其是我們一向愛吃又吃不到的,我們說著說著,口水就增多了,雖然還沒有吃,他已經完成消化准備了。我們若講那些黃色的話,就會刺激我們的性激素分泌,產生性沖動。新兵上戰場,平常便秘,槍一響,拉肚子,為什麼?增加膽汁分泌,膽汁一大量分泌,就增加腸蠕動,所謂嚇破膽,這是有道理的。心理絕對影響生理,心物一元,就是這麼來的。所以要修行就要掌握(降伏)自己,自己拿出方便來,去克制自己的妄想的偏向,克服這些不正常的發展,以正念代替妄想。要想把念頭止住,這是不可能的,但是要以正念代替妄想。(安分守已解惑)
十、去掉我執,才會有真正的謙虛
問:內心謙虛,行到極點,可否去掉我執?
答:謙虛與去掉我執互為因果,若是沒有我執的人,他是真謙虛;有我執而又謙虛到極點,是假謙虛,那不是真的謙虛。因此,必須真正去掉我執,才是真謙虛。
當然,你若處處謙虛,不管你去不去我執,“能謙虛”就是一種功德,為什麼?菩薩是“施無畏”。你若不謙虛,處處跟別人摩擦,給別人制造煩惱,別人的煩惱反射到你身上,你也煩惱。你若處處謙虛,你就給別人制造喜悅,你就有功德,你也活在喜悅中。
我覺得,真正的謙虛是去掉我執,不是因為謙虛才去掉我執,所以真正地去掉我執才是真謙虛,不是謙虛以後才去我執,事情就是如此。但是謙虛對於去我執,是有幫助的,因為去我執是很難的事,你能夠把我執都去得掉,那一切都圓滿。而謙虛也是很難的,我明明會,別人卻說我不會;明明我做得對,他卻說我不對,我若肯承認 ——“你說得對,請你多指教”,就已經開始去我執了,這是互為因果的。
你若很謙虛,謙虛到極點,甚至別人誣蔑你、壓低你,把你貶值,你也不生氣,那就是真的去掉我執了。你這個問題很好,謝謝你!(學禅的四個個基礎解惑)
十一、如何改正不敢放手做事的缺點
問:我做事情常常不敢放手去做,自覺於情、於理上站得住腳,但常常要問過別人才敢去做,總怕得罪別人。請問師父,如何改正這種習氣?
答:這就叫做執著。我們尊重別人,小心謹慎,這是個優點。我們人生有很多的毛病,就是因為不謹慎。因為不謹慎,就隨便說話;說錯一句話,你要知道,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會有影響的,行為必有影響,每一個行為都有影響的。人不是孤立在宇宙之外的,人的每一句話不但影響他的周邊,還影響全世界,影響整個宇宙的靈氣,你不要把自己看小了。《信心銘》說“極大同小,忘絕境界”、“極小同大,不見邊表”,極大不見邊表,極小也是沒有邊表的,你找個微粒子的核心找不到的。所以人謹慎很好,但是執著就不好。
你以後用一種喜悅、成全、求心安的心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顧慮別人主觀的看法。我們不是為任何人而活,我們是為自己而活,自己走自己應走的道路。孔夫子也沒有辦法保證人人都喜歡他,因為他也有遭人誤會、在陳、蔡絕糧的時候;耶稣是聖人,也沒有辦法保證人人都喜歡他,還被最親近的弟子出賣了。放松自己,不要執著,用愛心,不計得失,但求心安無愧就好了。(解惑錄第二集。信願行證”會後解惑)
十二、如何對治拘謹、不灑脫的習性
問:恩師開示“學佛法的基本目的就是求心安”,然而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上,總常會有我心不安之感,因此常常拘謹而不自在、不灑脫。也時時做反省,自覺在思想、言行上努力盡心盡力,可問心無愧,但是易受環境影響,習於多思多慮,以至於放不下,無法自肯心安,安祥心態也就因而降失,該如何對治?
答:“如何保持安祥”你都知道,你都很清楚,你今天不是“知”的問題,而是“行”的問題。你所缺乏的是什麼?意志力,就是決心。想做的事,常常忘掉了。你若意志力強,把它堅持下去,你就不會忘記,不會忘記就很好了,心安就喜悅了。
人若是“不屑人言”,人家怎麼說都不在乎,那這個人很狂妄。反之,假如我們把自己生活的意義建立在別人的好惡之上,那我們自我貶值、自我否定了。因此我們只求心安,保持安祥,絕不有損人利己的念頭,總是為別人好。為別人好,不是要別人感覺到我們對他好。比如說小孩病了,我們給他藥吃,我們是為他好,但是他吃得很痛苦,又哭又鬧,拼命地不吃,你拼命地灌他,你用不著抱歉;類似這樣的事,你用不著抱歉,我們求心安就可以了。像你這個樣子修養很好,還得不到心安,表示你意志力不夠。要死守善道,擇善固執,鍛煉意志力。
天下的事,事極必反,物極必反,而理極也必反。什麼叫物極必反?你看看,過荒年的時候,那個最不值錢的番薯簽(干地瓜絲),都是無價之寶。什麼叫理極必反?他研究佛法,深入三藏,經律論都通達,等到他一旦大徹大悟,見到自性的時候,桶底脫落,什麼都沒有了,“理”真正到了極點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你現在要鍛煉意志力,因為你做一件事情都不能維持很久,興趣也不能固定地保持很久,這表示說你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自我意志力比較差,以後就練習意志力。你鍛煉意志力,若能像印度的瑜伽術,做很多的姿勢,這個對女孩子很有幫助,又能保持身材的美,又能……,很多優點。瑜伽術不是做強身用的,不要搞錯了,瑜伽術的目的是要鍛煉意志力,所有的苦行都在於鍛煉意志力。苦行什麼時候畢業?如果做苦行感覺很快樂,那就畢業了。如果做苦行都很快樂的話,那這個人的意志力堅強得很,意志如鋼一般的堅強。
你要鍛煉意志力,因為你的意志力不夠。那你就每天決定做一件事,由簡單到復雜,或者每天由幾點到幾點,一定做自覺的功夫,不管是任何因素,都不能阻撓,只要不耽誤你的責任義務,不影響到別人,都可以。你能夠這樣堅持下去,能堅持到一個月,每天一個鐘頭,不要說兩個鐘頭,我看你的意志力就會提升。(解惑錄第二集。信願行證”會後解惑)
十三、處世常常粘滯,應如何對治
問:悟心容易息心難,我對人、對事、對物,常因情多慧少,習於粘滯,而難以徹底過化存神,因而隨照失宗。當如何對治?弟子愚昧,懇請 恩師開示“努力精進之道”。
答:關鍵就在安祥度不夠。心裡不夠安祥,所以才起執著,這是互為因果的。執著心越重,安祥度越低;安祥度越高,那麼執著心也就越少。
你要慢慢地培育出一個心安無愧的涵養,做事求心安。在我看來,你應該心安了,為什麼?你的能力絕對滿足你職務的要求,而且你做人相當溫和,反應相當靈敏,你應該不會有那麼多的壓力和干擾才對。你現在所要做的就是做笨功夫,笨功夫就是說努力追求並保持安祥。安祥是什麼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保持安祥的心態,你的問題就會消失,你的關鍵在於安祥度不夠。安祥度不夠,所以自己就不能主宰自己。自己若能夠經常主宰自己的心,你沒有事的時候,它自然就自覺;念頭一起來,自然就知道。你能夠達到這個標准,那麼你所煩惱的狀況就會消失。
十四、家有精神病患者該怎麼辦
問:家屬中有位精神病患,時會發作。請問師父,弟子面對家屬中有此情形者,作為一個修行人,應如何去做,才能夠消災去厄?又如何面對,才能心安學禅?
答:我感覺到“結果都有原因,原因產生結果”,像這樣的精神病患,他必定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有些是可說的,有些是不可說的。我並不是說不知道,用這個話來搪塞。你也可以這麼看,我是在搪塞你,沒有錯。但實在說,你如何心安呢?悉心照料他,教他、誘導他跟你一起唱禅歌,這樣對他有幫助。
生老病死苦,人人都有,誰都不能免。而我自己就生病了,我病了也就快到一年了。人有業,就有報,這叫業報。人因為有業就受報,這是個喜事,猶如我剛才跟各位講的,真正有使命、有任務到這裡(地球)來的人,這種人最倒楣啦!為什麼?他一錯立刻就倒楣,錯一點立刻就要吃虧。你若不是有任務來的,你錯了以後感覺得很高興,因為沒有馬上受報,可是結果就很慘。有人專門照顧你,你才能隨業受報 —— 現報(現醒報)。什麼叫現醒報?現在就報,叫你覺醒,叫你懸崖勒馬。跟我學法學得比較虔誠的人或者有這種體驗;你若不是很虔誠,就沒有這種體驗。
你問這個話:“如何使自己心安呢?”就是悉心照料他、誘導他,自己好好地修行,自己努力保持安祥。自己能夠努力保持安祥,病人就會減輕煩惱、減輕痛苦;不是說你有安祥,他就好了,不敢這麼講,這個話我不敢講。但是因為你安祥,你接近他,你照料他,他好得會比較快,他也不容易發作。我們禅刊也登過,這個話不是我講的,我講這話就太誇大其詞了;坐骨神經痛、神經病患有讀《安祥集》讀好的,這是大陸航天大學的教授寫的文章,這不是我寫的。而且也有人寫信來說(有一位禅友在大陸也看到這封來信,醫生寫的):“不但神經病,各種病都有因為看安祥集就看好的。”我若這麼講的話,或許有人會說:“師父!這樣的講法是不是誇張?是不是代替醫藥?這是不科學的。”我也承認這麼說是不科學的,因此我不敢這麼說。但是你若用安祥心悉心去照料他,會減輕你的負擔,減輕你的煩惱,也增加他的健康,增加他的喜悅,對他是有幫助的。我只能這麼講。(解惑錄第二集。信願行證”會後解惑)
十五、去掉愚昧的方法是離分別
問:去掉愚昧的方法為什麼是離分別?
答:首先,大家不要搞錯了,離分別就是不離分別,不二法門就是這樣子。
“離分別”,就是“照而不執”,也就是莊子講的“至人用心若鏡”,而不是照相機。若是照相機,一照,喀,就存在這裡。若是鏡子,你來了,它就顯影,你喜不喜歡它,都是一樣,它沒有好惡,王陽明把這個解釋為“廓然而大公”—— 大公無私,沒有個人好惡;那你走了的話,不管你是美女也好,或是什麼也好,都一樣,也絕不留影為念。你來的時候,也絕不會因為你很難看,就不顯影。
像這樣的話(離分別),不是智慧是什麼呢?一切的喜怒哀樂不會牽引、牽動你的本心,也不會叫你傷腦筋,也不會叫你很累。你若用這種心工作了一天,到了晚上回到家裡,就有一種感覺 ——“今天沒有什麼事情,沒事”。你若是樣樣都去牽動本心,分別心太強,那你就會很累,活得很苦。
“去掉愚昧的方法為什麼是離分別?”對啊!你一有執著,就是錯的。明明是假的,你說是真的;明明是真的,你又說是假的。你說人生如幻,既然如幻,把你家裡的錢給我,你干嘛不干?所以真假你不要去分別,真假不二。無風不起浪,假的也有素材啊!素材是什麼?就是法身。真假不二,若是有人說“這是空,那是有”,這叫偏見。偏見的人對佛法來講,靠邊站,你講的,根本就不能登大雅之堂。
為什麼說離分別就沒有愚昧呢?“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我是大公無私的,你來了,就顯影;你走了,不留影為念”,那就不勞累,這就不愚昧。愚昧就是執著,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你記它十年、八年,仇人你也恨他十年、八年,這就沒意思,那你自己浪費了自己的生命,而自己占有了自己性靈的空間,這都是不好的。(作者者座談會)
十六、如何克服擔心害怕?
問:日常慣於擔心害怕,這是否與復印慣性有關?我母親就是這樣,如何克服這種心理?
答:這就是我執,缺乏安全感就是自我執著。因為我執,就有“我欲”。“我欲”就是我剛剛講的領袖欲、占有欲、支配欲,還有自我保有欲,說我不要被破壞,我不要受傷害,我要永久保存下去,這是長生不老欲,這樣的欲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只不過“擔心害怕”表示我執比較重一點。而我執重固然是煩惱的根源,而且它常常呈現兩極,對事情上就是“我對”,凡是個性強的人,膽子都小。你不相信,你看!他是兩極,“有”極了以後就是“無”,“無”極了以後就是“有”。
你要如何克服呢?要保持調和 —— 人際關系要調和,家庭、人格要調和,自己的心理要調和……,這樣就不會擔心害怕了;而且要多唱唱《安祥歌》,多唱《安祥歌》可以吸收生命力,也就是改變自己想念的念波(想念的念波,每個人都不同,等到有些人看得到的時候,就知道每個人的念波都不大一樣)。這樣的話,心裡就無掛礙。
《心經》講“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掛礙是什麼?就是執著。不要執著什麼。要把自己徹底地認識清楚,很多人基礎工作做得不夠,入門的工作沒做好,也就是反省不由衷,敷衍、不徹底,反省完了,還說我對 ——“我做了那件事固然是不太好,但我是不得已嘛”,還在原諒自己,你就完了。所以不要給自己辯護,要吹毛求疵地找自己的毛病,好好地做一次反省,就不怕了,絕對不怕。
再說,你學安祥禅,無所謂怕。我這個不是心理治療,我跟你講的是實話,你也沒有什麼值得可怕的了。如果有的話,你就觀想老師,大概有點用,可能有點用,不敢肯定。(作者者座談會)
十七如何對治「想陰」
問:「往事渾忘卻」,但我卻容易睹物生情,陷於往事的追憶,也知道「想陰障道」,但不知如何對治?
答:最直接的辦法,你不要去睹物嘛!不就好了嗎?你不要去睹物,不要去專心看那些不必要看的東西;看那些不必要看的東西,只會浪費生命力。
「想」並不是不好,這個話很難說明白,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基於不二法門,想就是不想,不想就是想。想是虛偽的,並沒有實體;既然沒有實體,那就是沒有。假如你不是一種自私,不是一種我執,不是一種遮蔽,不是一種私慾,就沒有想陰。
所以你想要克服這個毛病,就不要去睹物、少睹物。「睹物」養成習慣了,就形成慣性,要不然就沒有修行的必要了。修行就是不斷地修正想念行為,使它合乎「法」,合乎安祥禪,這就是修行。修行不是磕頭、燒香、拜拜、吃素,不是這樣,只要你不斷地修正。「睹物思人」或者「睹物思情」,這些東西都可以慢慢修正的,修正、抽掉那些不好的因子,就沒事了。(作者者座談會)
十八、如何修正偏去的個性
問:弟子個性內向,沉默寡言,遇事容易緊張,缺乏自信。請問 師父,如何做才能修正這種偏去的個性?
答:我的一個藥治百病,還是安祥。這個藥治百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都可以治。
人為什麼內向?就是我執太重。比方說,我說這個話,太在意別人的反應;我做一件事,太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處處好像為別人而活,處處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好像跟別人都有距離、都有隔閡。太在意的結果,就有點“大眾威德畏”,佛經上有這句話;他不敢面對群眾,群眾對他構成壓力、束縛。他若把自己沖淡一點,連“我”都沒有,壓誰呀?讓他去壓好了。但是,能夠做到“無我”,那還是偏,有、無嘛!是兩個極端,你不如做到安祥。
安祥是“無我”的,現在誰都沒有執著了,我相信你現在絕對不會內向,絕對沒有執著自我,但是你也不會把錢拿來放在別人口袋裡去。“有我”跟“無我”是不二的,你不要太在意別人的存在,不要太執著外境,也不要太執著自己,自我保衛的觀念很重,不要這個樣子。
佛法特別強調“無我”,人若能夠“無我”的話,就沒有什麼內向、外向。人若“有我”的話,就有了“俱生無明”—— 無明與我同在。若沒有我,無明根本沒處立足,沒有它立足之地。“我”是個最大的壞,因為你太執著自我,所以才內向,內向是“我執”的一種強烈的發露。“我執”是什麼?“我執”就是眾生痛苦的本源,也就是苦根。
我執,我大略地說一下。因為有了“我”,太在意“我”,所以就產生了“我欲”。“我欲”再細分,大概有下列幾種:
“自我保存欲”:就是說我不能死,我不能受到傷害,因此就貪生怕死。
“自我占有欲”:這個東西好,若是我的,這多麼好;若不是我的,我想辦法變成是我的,一切的問題都來了。
“自我支配欲”:你們大家要聽我的,我就開心;你們大家不聽我的,我就要生氣,這是我執的發露。
“領袖欲”:至於說“領袖欲”,相反地說就是“自我尊嚴”。“自我尊嚴”是什麼?一切的道理我說了就算,一切的是非我講了才對,就是“我對”。
我們的煩惱是來自什麼東西?來自這個人的我執太重。我執太重時會到什麼程度呢?那就是一句話可以形容、可以說明 ——“都是我對,都是你們不對”。你若是這個樣子,你會活得很痛苦,就會活得很慘;你認為別人都該死,但是別人都比你健康。咦!這就奇怪了,你越不喜歡他,他越健康,你罵他“夭壽”(短命),結果他活到一百歲,你絲毫沒有辦法改變這個事實。
不要突出自我,就沒有內向。“不要突出自我”這句話,說得很輕松,但是辦不到。很多人外向、內向,這是一個人的性情,一生都很難改變的。唯一能改變的,就是王陽明講的:“我的良知猶如金丹一粒,點鐵成金。”我也講:“我的安祥也可以點鐵成金。”你現在絕對不是內向,也不是外向了吧?能救你的,只有安祥;能改變你痛苦根源的,也只有安祥。(解惑錄第二集。“唱禅歌就是修行”會後解惑)
十九、如何破除拘束、內向的我執
問:生性羞澀畏怯,待人謙恭有禮,自尊尊人,處事精細不認輸,愛面子,請問 師父,如何去我執?
答:我都跟你講了,我講了很多了。你刻意地對人謙虛,這是好的;你在別人面前有很多拘束,這是不好的。你若接受我的意見 ——“自他不二”,你跟別人是沒有距離,完全一樣,生命的真實完全是相同的。墨水有藍墨水、綠墨水、紅墨水……,但是氫二氧是相同的,而水分子沒有改變,它的結構式都沒有改變,這個叫“在塵不染”。
你要能夠自我認知、自我肯定,而且你要目中無人,你不要以為他存在。有個人跟我講:“老師!我一個人練習演講的時候,我講得很好,很有信心呢!可是我到台上一站,看到底下那麼多人,我一句話也講不出來了,這是什麼道理呀?”我說:“你看錯了對象,底下那些不是人呀,都是傻瓜呀(眾笑),你怎麼講,他也不懂,你只管講好了。”“真的嗎?”“你試試看,就知道。”他就把他們當傻瓜,結果他講得很好。你只管把這些人當傻瓜嘛,當傻瓜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了,是不是?
有的人拘束,有的人內向,這些是我執的現象。我執越多,越有壓縮感;沒有我,就沒有壓縮感了。我在《觀潮隨筆》寫了一小段 ——“垛生招箭”,你這個靶豎起來了,那槍就打你;靶倒了,他打誰呀?所以你面對這個我執,你就說“根本沒有我”。你若安祥越深,我執越淺。保持安祥久了以後,這個現象就會消失。(耕耘解惑錄第二集。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懷”會後解惑)
二十、常常犯錯卻不自覺就是無明
問: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犯錯卻不自覺,需要別人來點破。是否正見不夠?還是無明垢重?
答:那就是無明垢重,也就是說“你只知不行”。所以學法,我們主要的是要去行,要去做。修行、修行,你要修,你又不行,不行等於不修,我特別強調王陽明的四句話。提到王陽明,當初很多人跟我學禅,我都要他們先學王陽明,他有個究竟話頭,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講得很好,但是站在佛學的立場,站在不二法門的立場,卻很不好。
我也有個究竟話頭:“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這是我的究竟話頭。你沒有“時時自覺,念念自知”,才有這個現象。所以我要求你去做的,你沒做。你若做了,你念念自知,那你就沒有這個現象,就不會活在無明當中。
什麼叫無明?去找醫生,說:“這兩天情緒特別惡劣,為什麼?不知道。”醫生說:“這是情緒的周期病。”其實這是無明,你有事情壓在心裡沒有解決的、不滿足的、憤恨的、不滿的,但是你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個叫無明,這個就表示不敬。
我有個要求,我第一次講禅,我講《禅、禅學與學禅》,就講了修行的要領就是要“誠敬信”。“不誠無物”,“誠”是儒家的心法;“敬”就是認真、敬事;“信”就是合理地相信,你若說太陽是黑的,我絕對不相信,你若說太陽是光明的,我相信,要相信真理。像你這樣的修行,誠意不夠、努力不夠。(耕耘解惑錄第二集。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懷”會後解惑)
二十一、反省的入處
問:反省沒個入處,不知從何開始,請老師提示。
答:反省沒個入處,就是反省不夠由衷,馬馬虎虎,隨隨便便,沒有就算了,那就不用反省了嘛!
要由衷,發心,發大心,然後說“我不反省、不改過,煩惱永遠與錯誤同在,毀滅永遠與罪惡同步,當我走向罪惡就是走向毀滅,當我制造錯誤也是在制造煩惱。我要想不煩惱,潇灑自在,一定要找出快樂無憂的原因來。”你不把這些因子抽換,事情永遠不會改變。而抽換這些因子的努力,就是修行。
修行只是改變自己,很多人搞反方向了,總想改變別人,說“這小子怎麼看就是不順眼,這小子拿掃把怎麼這種拿法?不對!那個小子吃飯怎麼嘴巴直響,像個豬……”這都是你生氣的原因、誘因。可是你沒有想到,你不但吃飯嘴巴響,而且你睡覺時聲音更大。
人要向內收斂。人決心要了解自己,決心要改過遷善,那是個決心的問題,所以要有心力,心力跟反省有直接的關系。若沒有心力的人,那麼反省就要由衷。什麼叫由衷?這不是勉強,這不是一種工作、一種負荷,而是一種享受,這是一種自我開發,比三溫暖還享受,你要有這種想法。然後你說“我若不反省,就不能認識自己。連自己都不認識,還說能了解別人,那是欺人自欺,我應該先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若反省、認識自己以後,就會發現這個宇宙有太多不公平的現象了 —— 什麼人為萬物之靈啊?其實人比狗都不如。這個話說得好像太過分?其實不過分。你看那個狗,它的主人再窮,它都不會棄暗投明,它一定跟著你;你不喂它,它也跟著你;來了生人,它還是在叫,盡忠職守。人則不然,人很現實,人很追逐名利,不講道義。人雖為萬物之靈,多出一個思維能力跟智慧的成分,但是人在本能上超過所有的動物,狗一年發情一次,人不要說每天發情,有些人甚至每個小時都在發情,這個可惡得很。人若不管住自己,人就會毀滅自己。你看你這樣子活著,你怎麼能說你光明磊落呢?愛說笑,沒這回事,那怎麼可能呢?
所以透過了反省,你才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再不會洋洋自得 ——“高人一等”。當你看到你赤裸裸的真相時,你說“我實在不是個玩意兒,不是個東西”,那你就一切的罪惡瓦解冰消。但是你必須有個基本前提,就是不再犯。你若明知故犯,明明知道這個是壞的,還去做,你若硬說“罪性空”,空不空?你試試就知道,不會空的。(牛的禮贊解惑)
二十二、要掃除妄念就必須多多持咒、唱禅曲
問:弟子平時雖以持咒、唱禅曲克制妄念,但於持咒、唱禅曲之當下,還是妄念不斷,如何克服?
答:這就是說你持咒、唱禅曲做得還不夠。但是你的努力已經顯出功效來了,可以知道自己的妄念不斷;你平常不唱禅曲、不持咒時,你每一秒鐘都有妄念,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自己有妄念而不知道,這是典型的無明。你自己有妄念而自己知道,這是我講的“念念自知”,那已經是有進步了。而知道的目的,就是要你掃除妄念。掃除妄念,就是說要到達心如明鏡。《六祖壇經》講的“心如明鏡台”,心如明鏡就是本來無一物,就是恢復到原來的本心。能夠恢復到本心,那就是成功。(解惑錄第二集。信願行證”會後解惑)
二十三、常自生煩惱、好惡心重怎麼克制?
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常為別人一句話而自生煩惱,好惡心很重,自己也知道不好,但是不易控制自己的心,請問 老師,究竟要怎樣做才能克制?
答:怎樣克制?只有安祥。你沒有安祥,所以太著相,做事情著相,對人也著相。你如果有了安祥,就有金剛心。金剛心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只活在責任義務裡求心安就夠了。你要努力提高安祥度,安祥度加深了,自然就契入離執禅定。離執禅定是修禅的起點,也是“身去身來本三昧”,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是什麼?就是安祥。能夠不離安祥,就不會執著,不起分別心,一切就淡化了,要學“用心如鏡,過化存神”—— 用心像一面鏡子,男的來了是男的,女的來了是女的,臉上長了雀斑都清清楚楚,但是過去了就沒有了,不感光、不留影為念,這樣活才省心省力,切莫對什麼都執著它。像你這樣,多唱《自性歌》、《安祥歌》就可以了,每天有興趣就唱。修行好的人,唱《杜漏歌》,一切漏洞都沒有了,就是真無漏。真無漏即是無執禅定,那就到家了。(“耕雲禅學基金會春節聚會”解惑)
二十四、“看別人不順眼”是煩惱的來源
問:“我總覺得別人對我不好,連做夢也是如此。”另外一個問題:“某人並無得罪我之處,但我見他一舉一動皆覺討厭,明知不對,但是改不過來。”應如何對治?
答:我不是說嗎? ——“煩惱從哪裡來?”“煩惱從人來。”如果你一個人在地球上,你活不下去了;如果有很多人,你活得下去,但是你活得很苦惱,因為人都是有點干擾性的,他都會干擾你。但是你必須有自尊自信,你若沒有自尊自信,不夠堅強,你就沒有心力。像玄奘大師、法顯大師,通過絲路到印度取經,來回路上就要走十幾年,沒有心力的人是不行的,他寧可上吊,他受不了。修行需要心力。
很多人都是看著別人的臉色去生活,我講過一句話:“我們生命的意義跟價值並不建立在少數主觀、偏見者的好惡之上”,請你記住我這句話。如果你的生命意義跟價值建立在別人主觀、淺見的好惡之上,你這個人活得沒有什麼價值、沒有什麼意義,不值得一提了。不要為別人的好惡而活,我們活著只求心安。
有很多人說“你們禅學會沒有戒律”,我們活得已經夠不自由了,再加幾條戒律有什麼必要?我們有一條戒律,誰若做到了,誰是君子,我們說:“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不可做的事,想都不想。”這就夠了。你若是這個樣子,你求心安,行為光明磊落,對人只有愛沒有恨,只有幫助人不害人,沒有自私自利;以耕耘換取收獲,以努力換取成功,以貢獻換取尊重;你喜歡不喜歡我,是你的事情,我也不要管你。假如看別人的臉色活著,你這個人太可憐、太脆弱了。請你記住我的話:“我們生命的意義跟價值並不建立在少數主觀、偏見、淺見者的好惡之上。”就是這句話。你若同意的話,以後別人對你怎麼樣,你就不在乎了,你只問你自己心安不安,只要心安無愧,別人對你笑、對你哭,都是一樣的,“八風不動”,稱譏平等 —— 稱贊、諷刺都一樣。
至於說常常看別人不順眼,那就是煩惱的來源了。《六祖壇經》明明告訴你:“常見自己非,莫見他人過”、“他非我不非”、“自非卻是左”,你不要去看別人的錯誤,你要照顧“腳下”,也就是說注意保任、注意修行。你千萬不要犯錯,別人好壞,你不要去管他,你若發現別人果然是錯得離譜,因此而厭惡他,那你更不應該厭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個人誰都厭惡他,如果人人厭惡他,這個人可憐得很。如果說這個人活在錯誤、罪惡裡,你更應該憐憫他。因為“煩惱與錯誤同在,毀滅與罪惡同步”—— 走上罪惡的人就是走向毀滅,活在錯誤裡的人必然活得煩惱,你憐憫他,都還來不及,何須生氣呢?用不著生氣,因為他自己在折磨自己,他自己在懲罰自己,這個是鐵則,這個是沒有彈性的。(不二法門會後解惑)
二十五、克服胡思亂想的方法
問:明知不要胡思亂想,但卻無法不想,應如何克服?
答:那就是沒有心力,業障太重,業障障本明。什麼叫做“業”?就是一年的業績的總和。因此這個“業”裡面有淨業、有染業,有惡業、有善業。
業障太多了,反省忏悔不夠,心力就不夠。心力不夠,就欲振乏力。欲振乏力,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這樣子,一生就沒有希望了。若不能改變這一點,你這一生不會光明了,因為一切的事業建立在心力上。你可以看,古代的讀書人懸梁刺股、囊螢映雪,古人求法歷經千山萬水、經過火焰山。我們原來看《西游記》,說火焰山大概是杜撰、編造的,現在真的有火焰山,平常攝氏80度,這是絲綢之路呀,有個火焰山呀,也有很多國家,現在我們看不到了,但是遺址還在呀,那都是靠心力的,乃至修禅定的人都是靠心力的呀。我們說宗教有好幾種:肉體的宗教、理智的宗教、情感的宗教、拜物的宗教。宗教都各有所長,肉體的宗教能夠苦行,那是干什麼?那個是打車的修行法門,但是那個很可佩。所有做瑜伽的、做苦行的、沙漠禅定的、瀑布底下打坐的,這樣就是鍛煉意志力、鍛煉心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什麼叫做心力?第一“不動搖”。不管有多麼大的誘惑,絕不動搖;不管有多麼大的威脅,絕不動搖。第二“不放棄”。再大的艱難不放棄,生死一致,至死也不放棄。你若有這種決心、毅力的話,那你就有心力。你若知難而退,欲振乏力,那你不要說修行,做世間的任何事業也都不會成功。
愛迪生讀了兩三年書 —— 家教,以研究發明為最高享受,耳朵被車長打聾了,還不放棄。他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愛上了它,上瘾了,所以遇到再大的困難,甚至廠房被燒了,都可以再來過。人若沒有這種力量,他怎麼可能成功呢?怎麼可能迸發生命的潛力呢?
你若想成就任何一個事業,你不要忽略兩種因素:一種是“情”,一種是“理”。“理”就是智慧、理智,“情”就是情感。很多人給我寫信,說:“老師呀!我聽了錄音帶,唱《自性歌》,我會掉淚。”我說這是好消息 —— 善根發露。什麼叫做“善根”呢?就是好的根性發露了,好的根性就是“情”與“智”。如果你把“情”拋開,光是升華理智,結果是小乘;因為古往今來不管是入世、出世,一個情感冷漠、意志消沉的人,沒有生命力,不可能對人群、對眾生有所貢獻,也不可能創造自己生命的價值。所有的天才一定是熱情洋溢的。所以菩薩“悲智雙運”,他的智慧升華成“摩诃般若”,他的情感升華為“無緣大慈(無條件的同情)、同體大悲(對眾生的痛苦有感同身受的同感)”。所以這個現象是好的,我們切記,不要忽略,要“悲智雙運”,要突破自我,要堅持到底。
如果說自己沒有辦法管束自己,自己就懲罰自己。我們當中有幾位南部的會友,我說:“你為什麼不打自己耳光呢?”他說:“自己打,沒有用。”我說:“自己打兩個耳光會有效啊!”結果他跟我講:“原來沒有效,有一次把臉打腫了,打腫臉充胖子以後,果然有效。”人就是這樣的,刺激反應,人雖然不是一般的動物,他還是有制約反應的。你只要堅持下去,自己管自己,你的心力就會提升。(不二法門會後解惑)
二十六、如何對治胡思亂想?
問:看經、讀書容易打瞌睡,而且胡思亂想的妄想難以克制,請問 老師如何對治?
答:“人,都是活在錯誤當中的”,請你記住這句話。佛經上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花”,蓮花不是長在帕米爾高原的,它是長在爛泥巴裡頭,它最可貴的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人從成長到現在都是活在錯誤當中的,問題是“你有沒有心力”?你知道你自己錯誤,會不會改?這是心力的問題。心力(心的力量)保證一個人成功,心力是由勉強到自然。勾踐臥薪嘗膽鍛煉心力,是恐怕他自己墮落了,恐怕貪圖享受了,恐怕忘記過去的恥辱,所以他要嘗膽。陶侃每天沒有事就搬磚頭,他恐怕跟我一樣肚皮越來越大,機動力越來越小,將來就沒有戰斗力了,所以他要運動。
像你這樣的情形,很簡單,一胡思亂想,馬上打自己兩個耳光。我就是這樣做的,我以前也是打開經典參瞌睡就自己打耳光,胡思亂想就自己打耳光,由勉強到自然,自己打總比別人打好吧?你用我這個方法,若不靈,下次再見面,你可以向我抗議。大家一定要由勉強到自然,說錯話打自己,起妄想打自己,說我今天要看多少頁(也不要陳義過高,要求標准過高),我若做不到,我絕不睡覺,絕不吃飯。不是說一定要看經才會悟道,而是說你既然要做什麼事,一定要做得徹底。一個人想一個問題,不要結論只要想,結果他一天想了很多問題,都沒有結論,最後他想一個問題,七八個問題一起出來,別人問他這個,他答那個,精神分裂了。
你想想,沒有意志力就是沒有心力的人,都會神經衰弱、好做夢、記憶力減退,這是沒有心力。剛才我講,宗教大概是分四類的:理智的宗教 —— 求理論、求智慧、講道理,它的優點就是冷靜、理智,它的缺點是消沉、冷漠。感情的宗教 —— 它的優點使心靈有所寄托,它的缺點會使人產生狂熱,會產生偏執,說我是真理,你們都是魔鬼,這是情感的宗教。情感的宗教,它的優點就是使心靈有寄托,它的缺點是產生狂熱,狂熱就是魔。肉體的宗教 —— 它的缺點就是執著肉體,講求功利,它的優點是鍛煉心力。我時常講,六祖到黃梅八個月就得到衣缽了,它有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本來無一物”—— 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什麼也沒有,這個是到家了。那個神秀有“菩提樹”、有“明鏡台”,還“勤拂拭”,還怕“惹塵埃”,所以五祖說:“你還沒有入門,你還在路上。”第二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舂米舂了八個月。因為六祖個子不大,他踩那個碓踩不下去,腰裡還綁塊石頭,增加一點重量。你看那個多苦,完全靠心力。不是靠心力的話,不要說八個月,像我,你叫我踩八天,我都不願意干,我一定會說“人生幾何,何必折磨自己,算了,回去”,就回去了。所以修行一定要有心力,要堅持到底,堅持到底就會成功,堅持到底才有勝利。你若是知難而退,淺嘗辄止,那完了,一事無成。
假如你大徹大悟(修行成功),我告訴你:“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還有更美好的等著你。”我絕不會騙你,大家很誠,所以我就說點實話,我絕不會說一句假話。你一定要鍛煉心力,鍛煉心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打耳光,自己全自動;若拜托你太太打你,那效果也許會更好一點。(耕雲解惑錄 第一集。人身難得正法難遇”會後解惑)
二十七、如何減少煩惱?
問:我的煩惱很多,想要叫它停止,卻停止不了。應該如何修行,才能減少煩惱?
答:有很多煩惱,你把它一條一條地整理出來。人生最脆弱的、最妨礙你成長的,就是你逃避問題,不會去面對問題。習慣於逃避問題的人,永遠長不大,到了六十歲、八十歲,還是很脆弱,弱不禁風。修行人要面對問題,該來的就讓它來,一切的結果都有原因,一切的原因都有結果,不要躲避什麼。
你說你的煩惱很重,只要你保持現在的心態,煩惱慢慢就離開你了,它就會溜走了。因為錯誤恆等於煩惱,你把錯誤都丟掉,不要太注意自己,多關懷別人。太注意自己了以後,自己就為別人而活了 —— 他喜歡不喜歡我呀?他討厭不討厭我呀?他是不是在說我呀?久而久之,好像你是大眾的附庸,而沒有你獨立的自我。不要注意別人,只注意自己的心態。
要斷除煩惱,就多唱唱《自性歌》、《安祥歌》。沒有事的時候,唱唱看,我相信你的煩惱會越來越少,因為你的錯誤會愈來愈少了。(耕雲解惑錄 第一集。人身難得正法難遇”會後解惑)
二十八、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的成因
現代人很多患有時代病,最普遍的是神經衰弱和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就是意志不統一,想得很多,心力無法集中,所想的事情往往和他的工作脫節,與做人做事都不相干,久而久之,就會由神經衰弱而精神分裂了。所以,人不能妄想;要想,一定要有個單一的、光明的主題,集中心力精覃不雜地去想,沒有結論,絕不放手。這樣莊敬、嚴肅地去運用思維,才是正思維。如果輕率地亂想一通,只會傷害自己。
人一進入想陰,他的心靈便開始黯淡,不再有光明的感受,人生也顯得不開朗。當然,他的心是亂的、不統一的、四分五裂的。精神就是心,一個分裂不統一的心,是不能“借假修真”的,因為它沒有力量。(修心訣;(五) 隨想入陰)
二十九、精神病成因——活在錯誤中
禅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但你沒有到達那個程度,你就是眼高手低。隨便說“理事無礙”,那是有因果的。有心就有業,無心則無罪。你還有分別心,還有自我執著的心,惡因明明種下了,你卻說無礙,到時候你會後悔,所以一定要行正。我們不能“行不由徑”、“捨正道而不由”,那就錯了,必須要行乎“中道”。最好的修行路線就是“中道”,“中者,中也”,譬如打靶,偏左、偏右、偏高、偏低,都不是好射手,要打到正中央,正中紅心,那才叫“中”。我們做事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不左不右,不高不低,恰到好處,剛好中規中矩,這就叫“中”。
把“中”分開來說,就是佛講的“八正道”,只有行正道,才最安全,走叉路多危險,走小路易迷失。我們學禅的人,應該“存誠、行正”;如果行得不正,電阻很大,佛法透不過你的心,那是無法修學佛法的,因為會有魔障,魔就是拿自己的錯誤跟罪惡來折磨、懲罰自己的人。你看看那些神經不正常、經常發瘋、情緒不穩的人,活得很苦惱的人,都是活在錯誤裡。有些人喜歡干涉別人,卻又干涉得毫無道理,別人根本沒錯,但他硬是看別人不順眼,他固然給別人制造了煩惱,但他也同時用自己的錯誤在折磨自己。
妄想症的形成
是源於喜歡不切實際地妄想。喜歡自日作夢,坐在辦公室裡手上拿著公文卷宗,心裡卻在盤算著“我若是中了六合彩,那就三子臨門──妻子、兒子、房子都有了,如果加上車子,那更圓滿……”,這就是夢想。所謂“顛倒夢想”,並不一定指沒有睡著就在作夢。
精神分裂的形成
(1)精神分裂,是顛倒夢想所惹的禍。有些人習於狂想、亂想,任何事都只是想而不求結論,久而久之神經衰弱了,想這個事那個事卻來了,想那個事這個事又摻進來了,到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思路時,就形成多頭意識,於是精神便分裂了。——
(2)達摩祖師說“學禅有理入、有行入兩條路”,當你思維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時,就是到達生命的源頭,就會桶底脫落,當下理、事二障除,我、法二執斷。有不少人認為學佛法應該是無思、無為的,這是偏見;因為思維和不思維是一回事,當你臻於體用不二時,思維就是不思維,這可不是“白馬非馬”的戲論。因為你思維的是實相,與法界的光明相應,你的心力會增長;如果是邪思妄想,就會沉入想陰,就會因生命力的浪費、萎縮,而面不華色。如果想什麼問題,都不求結論,久之,當你想一個問題時,十個、八個問題會一齊出現,而形成精神分裂,這是可以通得過實驗的。——無漏行
(3)現代人很多患有時代病,最普遍的是神經衰弱和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就是意志不統一,想得很多,心力無法集中,所想的事情往往和他的工作脫節,與做人做事都不相干,久而久之,就會由神經衰弱而精神分裂了。所以,人不能妄想;要想,一定要有個單一的、光明的主題,集中心力精覃不雜地去想,沒有結論,絕不放手。這樣莊敬、嚴肅地去運用思維,才是正思維。如果輕率地亂想一通,只會傷害自己。
人一進入想陰,他的心靈便開始黯淡,不再有光明的感受,人生也顯得不開朗。當然,他的心是亂的、不統一的、四分五裂的。精神就是心,一個分裂不統一的心,是不能“借假修真”的,因為它沒有力量。(學禅的四個基礎(二) 行正)
三十、腦神經衰弱對治之法。
那是因為你你才神經衰弱,你不要倒因為果。神經衰弱是“果”,亂想是“因”,你自己亂想才會神經衰弱。而且得這種病的人多半是有一點動物性很強,動物性很強就是本能欲望很強,本能欲望很強就容易得神經衰弱。因為你接近動物性,所以你很容易感招動物靈的憑依;動物靈憑依的話,就會惡性循環。
像這種人,如果血壓高,就找中醫,吃點龍骨散之類的中藥,可以治得好;如果血壓不高,就可以練習倒立,練習瑜伽術,頭下腳上,而且每天晚上睡覺以前,用熱水泡腳,慢慢地加溫、加熱水,泡半個多鐘頭,這樣的話,一個月就好了。每天熱水泡腳,每天早上倒立(不要晚上倒立,晚上倒立會睡不著),頭朝下,腳朝上。剛開始倒立是很難的,你可以有依托,跟打靶一樣,立姿有依托,你的腳可以靠著牆面,這樣一個月就好了。
而且不要想念異性,不要以為“亂想沒有關系”,男生想女生,女生想男生,病是這麼來的,若不是這樣的話,你可以罵我,病就是這麼來的。所以不要想,每天念念《金剛經》或拜佛,要請個佛像去拜,要集中精神以轉移目標,這叫轉移法。不是說佛能救你,而是集中精神。頂好請一個火頭金剛、青面獠牙的佛像,你看了,就不會亂想了。
精神疾病,源於錯誤,違背了中道
把“中”(中道的“中”)分開來說,就是佛講的“八正道”,只有行正道,才最安全,走叉路多危險,走小路易迷失。我們學禅的人,應該“存誠、行正”;如果行得不正,電阻很大,佛法透不過你的心,那是無法修學佛法的,因為會有魔障,魔就是拿自己的錯誤跟罪惡來折磨、懲罰自己的人。你看看那些神經不正常、經常發瘋、情緒不穩的人,活得很苦惱的人,都是活在錯誤裡。有些人喜歡干涉別人,卻又干涉得毫無道理,別人根本沒錯,但他硬是看別人不順眼,他固然給別人制造了煩惱,但他也同時用自己的錯誤在折磨自己。
在佛陀時代,修行人多半是“日中一食”,佛自己也是“日中一食”,保持半饑餓狀態,因為他是出家人;我們在家的人要有合理的營養,不要吃刺激的東西,否則就違反了中道。而真正的修行是“心物一元”的,好比說你腿上長了一個瘡,或者你頭痛,你能坐在那兒禅定嗎?沒辦法!你必須是身心健康,才能禅定。而你禅定的工夫,不是坐在那兒什麼都不知道,那叫“枯木死灰定”,那叫“無記”,“無記”是打坐的大障礙。你必須要歷歷明明、清清楚楚,而且一念不生。別以為這個做不到,其實很容易做到,你們現在就做到了。它的要領是什麼呢?就是“截斷兩頭”。我們的妄想從哪裡來?年紀大的人最喜歡想過去,年紀輕的人最喜歡編織未來。各位知道,妄想也需要能源的,勞力的人,只要碳水化合物的供應;勞心的人用腦較多,就需要很細致的營養,也就是所謂的高蛋白。你若一天到晚亂想,就消耗了你的能源,浪費了你的生命力,這是不正確的。(學禅的四個基礎)
三十一、孩子人格破粹源於家庭的不調和
我們為什麼特別提出齊家的要求?因為對某一些人來說,家者,枷也,家是個很沉重的負擔,也是障道的因緣,其主要原因是“人有意志力,不主宰自己,專門要求別人;有雙眼睛,不回顧自己,專挑剔別人的毛病”,這就是煩惱的根源。做為一個現代人,應該很清楚地體認到“如果說沒有一個溫馨的家,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下一代,乃至於我們的國家、人類的遠景,都會變得黯淡。”
假如夫妻常常吵架,晴時多雲偶陣雨,小孩半夜會做惡夢、會哭;他本來可以成為聖賢豪傑的,結果從小被摧殘得心靈破碎、人格分裂,為了適應大人,變得虛偽、說謊……,做父母的應該推脫不掉這個責任。說到“家是培育聖賢豪傑的溫床”,並非要你溺愛孩子,因為溫室裡雖然可以培養出四時不謝之花,但是培養不出棟梁之材。我們應該不斷鼓勵、充實孩子的勇氣,養成孩子面對現實、不逃避現實的人格,這樣,家就是我們的道場。
要揚棄人類從物種進化中殘存的物種屬性
第一是愚昧:這種例子很多,有人為了打麻將,而不煮飯給小孩子吃,只拿錢給小孩子,叫他自己過馬路去買包子,結果不小心被車子壓死了。
有一位老太太八十多歲,她兒子五十幾歲才給她生了個孫子,老人家愛孫子自不在話下。她媳婦請她不要抱他,一切應由保姆來,她不答應,硬要嚼餅干給孩子吃。這孩子到了兩歲就發燒不退,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肺都爛掉了。原來老祖母有肺結核,傳給她的孫子,孩子太小,抵抗不了,就這樣死掉了,也絕後了。這老太太反而抱怨兒媳婦不該出去做事,不照顧孫子。媳婦忍氣吞聲,保姆忍不住說了實話:“老太太!醫生檢查體格說您有肺病,是您傳染給您的孫子的。”結果老太太難忍內心的愧疚、痛苦,上吊死了,兒媳婦也精神分裂了。誰害了這老幼三人呢?愚昧!
第二是殘忍:哪家失火了,沒有人掉眼淚,沒有人急得跳腳,只有人圍著看熱鬧。火焰好大啊!幸而被消防隊澆滅了,居然會有人感覺掃興、失望,抱怨火滅得太快,高潮還沒有出現,就被壓制了。這就是殘忍。
出了車禍,慘不忍睹,卻還有很多人要爭著圍看,殘忍!
第三是怯懦:凶猛的豹子不敢在平地上睡覺,它要爬到樹上才睡得安穩。有人怕鬼,有人怕丟了面子,有人怕別人害他,擔心砸掉飯碗,因而大部分時間都活在擔心裡,活在提心吊膽裡,這是多麼可憐啊!
所以針對這些凡夫無明的發露,必須去掉貪心、去掉嗔心、去掉愚昧,才能克服無明。要想去掉愚昧,方法很簡單,只要拔除我執──斷掉命根,自然會善根日增,菩提日長;逐漸地你的智慧就會升高,同情心也會加大,從此菩提種子就會在你的心地上發芽、滋長、茁壯了。
第三類是“聖人的無明”:聖人還會有無明嗎?聖人也有淡淡的無明,聖人若沒有無明,他就是超聖。
為什麼從凡夫修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因為菩薩要經歷十種境界,然後才能成佛;由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上上升進的過程中,都有很好的境界呈現,難免會或多或少耽著陶醉一段時光,所以每一地都要經歷或長或短的時間,這就是菩薩的微細法執。這種因為耽著聖境而形成的“住地無明”,也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所以然。倘若菩薩不起法見,遠離分別,廓然無我、無法,那就頓悟成佛了。禅宗的傳承就是“不歷僧祇、不立階級”至高無上的圓頓法門。教內大德也都公認:禅是佛心──佛法的心髓、核心、真精神、真生命;教是佛口──教是佛金口所宣。如果我們忽略“心”而取其外形,就是“著相”。了解這一點,就知道參禅一法,絕對不是任何一個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所能承當的。(佛法在世間)
三十二、自我膨脹是煩惱的來源
樓教授:安祥禅最可貴的是它的深入淺出,用明白易懂的方式來說禅,是很難的。我在課堂上也跟學生談過“道德義務”,道德是對自己的要求,我們知道要互相理解,才能和諧。如果老是要求別人對你理解,就是把靶子豎起來啦!一個人要認識自己的偉大較簡單,一個人要理解自己的渺小很難。很多煩惱都來自於自我的膨脹,以自我為中心,為自我來設計,所以感覺處處不順。如果把自己放在大眾當中,感覺自己是滄海一粟,那麼煩惱就會少了。我看了《安祥集》很有同感,覺得這正是 耕雲先生的體會。
我愛人的單位有一個學氣功走火入魔的,半夜把父母拖起來,跪在院子裡。對面有個孩子,跟我的兒子一樣大,也是學氣功走火入魔。為了健康或神通,弄到這樣的地步,真是很可惜。每年因為學氣功而得精神病的,更是成千上萬。
安祥禅是不講神通的,只講求心安理得,這是很必要的。至於說看了《安祥集》,病就好了,也不是《安祥集》有什麼神通,而是他心理上的障礙消除了,自然而然地,生理也得到調和、解決。陳董事長還送了我們一些錄音帶,慢慢地我會放給各位聽。七月份有個合唱團要來,到時候我們也可以去聽。
耕雲導師接口:剛才說看了《安祥集》病會好,它的理由何在呢?因為所有的神通都是表面意識的作用,真心是沒有神通的,只有虛假的表層的心(六塵堆積的心)才有神通。入魔也是一樣,真心是不入魔的,只有在自己的錯誤填滿了表層意識時,才會入魔。那些看了《安祥集》的人,如果他能夠發現這宇宙當中原本就沒有什麼牛鬼蛇神,那些都是虛假的,那麼他的病就會慢慢地好了。
我們安祥禅沒有戒律,雖然有人說安祥禅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戒律,(大家笑)我覺得人活著已經夠不自在了,再拿幾個戒條來約束自己,就會更加地不自在。因此,我們安祥禅只有一個戒條,我認為這不但是必需的,而且是足夠的,那就是“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不可為之事斷然不想。”所做的事都不怕別人知道,怕人知道的事干脆就不做。
我們安祥禅是破除迷信的,我們安祥禅不拜神、不燒香、不燒紙錢、不放鞭炮,沒有儀式、沒有功課,不必吃素,在日常生活上不需改變什麼,要改變的只是心態。(耕耘解惑錄第二集。北京大學座談會”問答紀錄)
三十三、何為邪定及其危害
現在學邪定的人很多。有些人服鎮靜劑求心的鎮定,也有人服LSD追求幻覺,這都是邪定。佛經列舉的邪定很多,我們既不接觸,也不必一一去批判它。一般最混淆正定的有打坐、煉丹、守竅、通靈靜坐……,倘若條件不具,守竅的結果,不但會導致血壓高升、眼睛失明、五陰熾盛等過患,甚至會因走火入魔而精神分裂。
有人修“天眼通”,結果連肉眼都不通了;有人觀想某一種事物求定,這叫“有相定”;有人打坐,一入坐就什麼都不知道了,這叫“枯木死灰定”,也叫“無記空定”;還有人追求某種境界或功利,打坐煉丹,修大、小周天,希求由身體健康超人一等而長生不死,但卻忘了佛說“生、老、病、死……八苦交煎”,尤其是第八苦──“五陰熾盛”,更容易使人墮落、迷失。
修行要不離中道,過與不及都不適中。安祥禅不是一般的禅定,安祥就是正定,也唯有保持安祥的心態,才有助於生、死、苦、樂的解決,有裨於永恆生命的證得。只要你肯全心投入,秒秒護持,其成功率如立竿見影,百分之百地穩操左券。(無漏行)
三十四、因 果
任何一種作用,必然發生一定之影響,產生一定之結果,亦即邏輯學中所稱之“自然齊一律”——同因必同果。具見因果之說,非獨毫不迷信,實為宇宙間最一般之真理。
核子分裂之事實,早已否定“物質不滅”說。反之,業力之不滅,作用皆有影響,則獲得更科學化之證實,而無人能否定“能力轉化之連鎖影響作用”,此亦“因果律”之最佳新诠。事象昭彰,至理炳煥,固不待贅述也。
雖然“因果不昧”概如上述,但卻未及細微。以“人本”為出發之佛法,則不僅說“因果”,其間尤特重一“緣”字(輔助條件)。蓋“種瓜”固不會“得豆”,然苟條件不具,則種瓜亦不會得瓜,以種瓜雖為得瓜之必需條件,然並非其足夠條件;例如種子為必需條件,下種之後,仍不可缺乏氣溫、土壤之適宜,水分之保持,病、蟲害之防治,乃至除草、施肥諸助緣之增上,乃可得瓜。不然試植種子於沙漠,任其自然發展,驢年得瓜去耶!
對人而言,“業報說”較“因果律”尤為親切。因行為必有報償,功德絕不唐捐,“饒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故也。古人目“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此為善業。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惡業同樣亦有其深遠之影響,故行為必有影響,事業必得報償,乃為無能逃避、無可抵御之鐵的律則。以其作用之無可抗衡,故曰“業力”。
業,源之於心,而出於身、口、意。就其“性質”言,有善業、惡業、無記業(非因分別心起)之別。就其“范疇”言,有共業、不共業之分。就其“報償時間”言,有定業、不定業之殊。
總之,行起業生,心空業泯。倘或未能“無心”,業報定然不免。斯則淨業超越於染業,善業遠優於惡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可為圭臬。上僅略說,一言以蔽之曰:“慎毋種因!”(觀潮隨筆)
三十五、報 應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任何行為都會產生出一定的影響,得到一定的報酬。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絲毫毋須懷疑的自然法則。這種恆常不易的事實,人們說名為“報應”,而造成此一事實的,便是“業力”——行為的影響力。因此佛法說這種由“業力”取得應得報酬的完整事實為“業報”。
“報應”,或是說“業報”,其起因於“業(行為)力”,正像基本力學上的定律之一:“有主動力(業),必有反動力(報),二者大小相等(其報相應),方向相反(自作自受)。”
倘使有人對於這種昭彰的至理,鹵莽狂悖地妄加诋毀,硬說是迷信,意圖抹煞公是公非,否定宇宙意志,此人苟非喪心病狂,定然愚不可及。亦何異於聾者高唱宇宙死寂!瞽者大喊世界黑暗?徒令人恻然而已,果掩得迅雷聲威、赫日光芒哉?(觀潮隨筆)
三十六、果報昭彰
因果——同因同果的因果律,在邏輯學上,又稱為“自然齊一律”,是最重要的思維法則之一。離開了此一法則,宇宙的井然秩序,人生的行為標准,乃至公理、公道、真理、正義,便無從建立,而且是非、善惡、得失、禍福的取捨,將無從抉擇。
吾人其所以能“由果溯因,鑒因知果”、“見微知著,知幾而神”,是因為在這宇宙中,有一個顛撲不破、莫之能御的事實,那就是——
一定的原因,產生一定的結果;不同的結果,來自不同的原因。
我們其所以堅信“為善最樂,積惡殃身”、“行者常至,為者常成”,是因為古今中外存在著一個永恆不變、無能抗阻的鐵則,那就是——
任何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同的反應,來自於不同的行為。
這些,便是宇宙的意志、自然的法則、理性的基礎,以及“發皇科學、哲學,主宰萬有,人定勝天”的基本前提。如果沒有這個法則的存在,沒有這種天律的伸張,“兩間”便只能充滿罪惡,“三才”也無從談起,“四維”既不能張,“五倫”又如何建立?必至“六欲”泛濫,“七情”顛倒,陷此世界於毀滅而後已。
由此可知“因果報應”的自然法則,實在就是“天(自然)律”。所謂“天律難逃”,世、出世間,誰能出得了因果定律?如果對於這樣皎如杲日的昭彰事理,居然也诋為迷信,這種人的確是盲於心,而且將要盲於目了,這是障人慧眼、壞人善根者應得的報應。(觀潮隨筆)
三十七、菩薩畏因
“欲明前世因,如今受者是;欲知來世果,即今作者是。”因果昭然,絲毫不爽。
人生種種不同的境遇和感受,不論好與壞、樂或苦,統通都產生於自己以往的思想言行。既不應驕泰,也無可抱怨;而且是祈求不來,閃躲不了——全由自己決定,別人無法幫忙的。因此,人們必須憬然自己當前的思想、意念和行為,正在為未來的光明或黑暗、幸福或苦難種因!
菩薩了知“原因必有結果,行為必有報償”,而由“自淨其意,善自護念”,導正眾生,不昧因果,通過“八正道”,共臻生命的圓滿,故說“菩薩畏因”。凡夫昧於因果法則,徒知惡報可怕,不肯力種善因;惡報臨頭,禳神祈鬼;福報來臨,反植惡因;致形成向下沉淪的惡性循環,墜三塗、困火宅,不能出離,故曰“凡夫畏果”。
對於這一鐵的事實,不管你說它是天道無私也好,天理昭彰、報應不爽也好,此中絕無特權,絕無例外,也絕無改變。
尚幸三界慈父大覺佛陀,開解脫法門,澍甘露法雨,示人生正道,導出離迷津。但肯信受奉行,懇切忏悔,幡然改張,必能以業轉因,得“重報輕受”,一期報盡,證大解脫。若果平素不行正道,急時始抱佛腳,濟得甚事?更況“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與其“臨渴掘井”,何不速入我門?(觀潮隨筆)
三十八、傲
傲,是人心的癌,它最會腐蝕人的心。所有不忠、不孝、不義、不悌、不敬、不信、不調和、不長進。。。。。。都的產生在一個傲字上。
傲的內涵是“我執”;傲的表現是“我對”;傲的作用則是锢窒心扉,堵塞心泉,絕緣人際,僵化人生。它最常見的並發症便是面子、嫉妒、好強、不滿。一旦罹患了這種病,除非是決心動大手術割除病灶——“我執”,否則就真是無可救藥啦。(觀潮隨筆)
三十九、去
是誰吹熄了我心中的法燈?是誰在我腦子裡制造了太多的遐思、绮念?是誰污染了我的純真摯情,讓我變得狡猾、世故?是誰奪走了我的逍遙、率真,讓我在人前顯得猬瑣、扭捏?是誰破壞了我那坦然無畏的心胸,讓我變得貪生、怕死、畏首、畏尾?是誰煽燃了我原始的火焰,使我時常會忘記自已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是誰讓我貪求非份,患得患失?是誰讓我~戀途中,停滯不前?是誰使我不知“尊重、承當、努力”,忘卻生之使命?哦!我明白了,是你!你——“幸福之賊”,“去”你的吧!(觀潮隨筆)
四十、美
盡管愛美是人的天性,然而一旦愛到離了譜,豈不令人惡心?
究竟甚麼是美?歷來說法很多。我沉得除了[充實之謂美],最有深度外,論語上有子曾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的確,天底下還有比聖人臨政,人人將對自已的尊重表現在尊重他人,所產生融樂、調和更美的嗎?事實上,離開了調和,根本就沒有美。
人的美,除了貴由一顆豐滿、光明的心,構成之美麗的靈魂外,在外表的穿著打扮上,能夠調和就夠了。過分的化裝,只會破壞調和,只能產生反效果而已。
殊不知真正的美,應該是以真與善為前提的。試問,離開了純真和善良,甚麼叫做美?(觀潮隨筆)
四十一、恕
恕與寬二字,常被人連在一起,所謂寬恕,即是心有余地的表現;不滿是[生的苦]的主要來源之一。
人們不了解[人人皆具獨立自主性,人人心境皆異,宇宙間,你此人,只你一人。],而不承認[他人想念、行為,不合已意,是當然。]偏要拿自已做模式,來衡量、要求別人。於是便陷自我於不滿的煩惱中了。
人要減低、排除生活中的不滿、不稱心、不如意,首先就得承認,人人都可能犯錯誤,個個都難免有缺點,多多反省自已,不苛求別人,煩惱必然將減少很多。如果能把[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再放寬一些,縱使是自已做得到的,也不強求別人做到;即使自己沒有犯過那種錯誤,也不苛求別人也不犯錯,那就更調和,更易[化]了。因為一個最肯寬恕別人的人,最容易贏得別人的忠忱;一個最會原諒自己的人,最難得到別人的諒解。(觀潮隨筆)
四十二、“家” 是——
人與獸的分水嶺;
倫理道德的根源;
人文精神的起點;
聖賢豪傑的溫床。
如果不是家的誕生,人類便只能永遠停留在草昧洪荒,與禽獸為伍。
有了家,人類才能從“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族內血婚、族內輩婚”的蠅營狗苟中,脫穎而出,建立起神聖的婚姻關系,建立起做人的起碼尊嚴。由此而漸次地綻射出人性的光輝,乃有夫唱婦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及五達道、三達德的成長、奠立。
所謂“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便足可說明:“一切的德性、智能和福祉,都是從‘家’發生,靠‘家’來培養的。”如果沒有多數健全而祥和的家庭,社會與國家的前途,應該是不問可知的。而家的健全,則胥賴主婦們含辛茹苦的偉大犧牲與貢獻。誠如印光大師開示:“昔周因有太姜、太任、太姒相夫教子之淑德懿行,故能成周朝八百年之王業。印光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良以家庭之中,主持家政者,多為女人,男人多持外務。其母若賢,子女在家中,耳濡目染,皆受其母之教導,影響所及,其益非鮮。”
因此,謹向我儉樸勤勞的偉大主婦們致敬,並掬至誠,懇請把全部情感、精力虛擲在牌桌上的姊妹們猛省!(觀潮隨筆)
四十三、幸福的基礎
溫柔的沙灘,不堪負荷高樓;厚積的垃圾,只能繁殖細菌。冰山誠高潔,可惜不能倚靠;彩虹雖絢麗,轉眼便已成空。物既如此,人又何嘗不然?
孝悌忠恕,自然積厚流光;澆薄狹窄,絕非載福之器。心平行直,乃學佛的上根利器;心境調和,是幸福的真正基礎。
若還心羨神通,性喜奇特,以背覺合塵故,豈能免於淪為魔家眷屬?倘使不收心猿,放縱意馬,既閉塞靈智矣,禍患必伴愚昧接踵而生。
只有藉人際的融洽和諧,處世的和光同塵,治事的允執厥中,言行的唯謙唯謹,操持的慎獨存誠,心胸的光明磊落,才能培養並保持安谧調和的心境。也只有調和的心境,才是真正的福田和幸福的基礎。(觀潮隨筆)
四十四、業 障是無形壓力與靈明閉塞之因
有些人,常會感到自己在工作、學問和社交的周旋應對中,總是有一種無形的束縛,莫名的壓力,使得自己的言談舉止,顯得那麼別扭、狼狽,予人以不自然、不開朗,甚至冷漠、猥瑣的印象。這些顯示出,問題並非只是自我意識過強而已,它已延伸到以往“負值”行為累積所虧欠之業債的補償問題。
人們由錯誤或罪惡心念和行為所累積的“業績”,正像個人的債務。在沒有破產前,因必須付出利息,致形成惡性循環,使人不勝負荷,而失去從容鎮定的常態,這很像所謂“業障”;一旦信用全失,裁定破產,又近似惡貫滿盈時的“業報”。負“金錢債”太多,固然會周轉失靈,捉襟見肘,“良心債”欠得太多了,照樣會在潛意識中發酵,產生出對身心的干擾作用。到了嚴重的程度時,會耗盡心靈的源頭活水,使生命的光彩完全褪失,而陷生活於苦澀黯淡之境。這種情狀,就是古人所謂的“天奪其魄”。讓他靈明閉塞,顛三倒四,動辄得咎,路路不通,至於“自斃”而後已,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業障和業報。
業,是行為“價值”的累積,付出報償的根據,有淨與染之分,善與惡之別。這裡只談惡業,余可“舉一反三”。
障,有遮蔽、阻礙、干擾、迷惑等含義。任何人,如果未造惡業,便不會遭遇蒙蔽靈性,束縛心神的障礙,便自然會心胸開朗、神智清明、熱情純潔、舉止大方。如果累積了很多善業,縱使是目前生活清苦,他也會時時從內心湧出一股輕安、喜悅的感受。
業障對於生命壓抑、腐蝕和束縛的作用,誠然可怕,但這只不過是有如負債者在付出利息,一旦業報現前,有如裁定“破產”,那才是毀滅性的打擊。尚喜在業報尚未現前以前,猶存挽回之機,只要倍加惕勵奮勉,力行眾善,以求緩沖,正信三寶,精勤淨業,積淨功德,回向法界,普及怨親,則結可解,罪可銷,重報可以輕受,業障豈只不存而已,猶喜那浮雲散去後,明月正當頭!
至祈仔細,慎毋種因。(觀潮隨筆)
四十五、喜 悅心理健康之征
喜悅是慧命的醍醐、甘露,生活的盎然春意,是幸福的內涵,也是真善美的表征。
雖然喜悅並不就是道德,它卻能消滅罪惡、化解怨怼。盡管喜悅非藉祭祀祈禳,它偏會感召祥和,亨通萬事。內心充滿喜悅的人,絕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難道你曾見過一個浸潤在喜悅中的人,會傷害他人或毀滅自己?
不過,喜悅並不等於歡樂,而興奮也絕非就是喜悅。真正的喜悅是綜合了樂天、守分、知足、感恩、達觀、淑世、無私、離執……等高尚情操,從心靈中升華出來的一股舒暢恬適的感受,而形成為一切吉祥、福祉的前導。至於興奮,它只會破壞你心身的和諧、寧靜,留給你更多的空虛、寂寞。
歡樂往往需要付出奢侈的代價,不僅得來不易,而且保持尤難。然而它除了在你平靜的心湖裡攪起一陣浪花而外,實無裨於真正而恆常的幸福。唯獨喜悅不擇貧富,不論貴賤,操之則存,拈來便是。既然如此,你為何不緊緊抓牢它,把它向四面八方傳播、擴展!(觀潮隨筆)
四十六、主 靜
“靜”是生命力的充實涵蓄;“動”是生命力的充沛伸張。知其動靜,才能善於調理身心,以充實並發揮生命的潛力。是故不僅孔、顏“心齋坐忘”,由“靜”入“德”。宋、明儒者,率多“主靜”,古今中外致力於突破宇宙、人生問題,追求徹底圓滿解答者,亦莫不從“定”、“靜”入手。必如此,然後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如日之升,如鼎之鎮”,亦方始具備“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條件。也不只是學佛、修道著重定力,即是做為一個堪任巨艱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靠著“清明在躬”,乃能“寧靜致遠”的。
尼采區分人們的精神境界,為“阿波羅”和“奧尼蘇司”,前者象征八風不動的智者,雄踞生命的高峰,運其智慧的目光,普照一切,而此心平等,絕無愛憎;後者寓意為六欲縱橫,七情泛濫,幻化無常,幻想無窮的生命之流。前者喻精神寧靜狀態,後者喻如意馬心猿。顯然他是主張智慧與定力一體的。
但丁的《神曲》,把那些情欲化身的魔鬼,沉陷於永無休止、永不間斷的地獄,無終止地受著酷刑,也使我們懷疑那些地獄中的受刑者,未必不是“奧尼蘇司”的門徒。
總之,“靜”能使人智慧升華,身心平衡;反之,浮躁、狂放、沖動、囂張,只會使生命陷入沉澱層。(觀潮隨筆)
四十七、文人宜學佛法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繼北村秀谷、有島武郎、芥川龍之助、三島由紀夫……諸人之後自殺,頗予人以悲觀厭世,為日本文人共同性格之印象。其實如屈原、李白等,我國亦早有前例。所謂“文章憎命”,固屬古今中外皆然,要當有其因果關系,則無可置疑。蓋任何一特立獨行之純文學家——作家,其思想、情感與現實社會必有若干矛盾存在,若或修養未臻空明之境——即相而離相,入世又超世,則其思想之幽幻、情愫之脫俗、性格之孤傲、心靈之空虛,已足以織成其悲怆之命運。
對一切客觀存在之特殊敏感與思想之強烈反射,為作家共同屬性。毋論其寫實主義者或浪漫主義者……表達於作品者,常藉主觀感受之技巧的發抒,予讀者以啟發性之新穎感受或心靈震蕩。縱系寫實主義者,苟非商品性——迎合、取媚之低級作品,由於其文章主題之局部突出,與真實社會亦頗有距離,此印證於多數作家之獨特生活方式尤然。多數作家恆喜夜闌人靜,獨處一室,燈下構思,其始也意緒翻飛,即真即幻;繼而則喜怒哀樂如波濤起伏;忽然欣欣色霁,握管疾書;終於擲筆長吁,廢然而頹。此亦何異春蠶作繭,重重自縛?吐盡柔絲萬縷,編織得一出悱恻纏綿人生悲劇,自踞於劇中主角位置,恍以劇中人自居,殆燃盡生命之火,欲稍寧息時,湯鍋已沸。顯然此類純粹以寫作為生命者,當其無計排遣現實生活重重矛盾時,隨之而來者,便是嗒然若喪而生趣索然。畢生志在美化與提高現實,竟終孤立於現實之外。“未免有情,孰能遣此?”到此而能挺得住者,非文學作家矣!
若是夙具勝緣,有幸親近善知識,能棲心佛法,縱僅窺見至理之少分,則空華何能亂眼,保管句句閃爍性靈,文字三昧有份。亦何至於靈泉涸、生機萎耶?故曰:文人宜學佛法。(觀潮隨筆)
四十八、如果你
如果你以工作為享受,工作就會給予你以快樂、健康和豐碩的成果,以及不求自得的榮譽。反之,倘使你帶著一種莫可奈何的厭倦心情去工作的話,那麼,工作便只會讓你感到疲勞和沉重。最後你所得到的,也只能是失敗與沮喪。
如果你是基於理想鼓舞,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研究你的學問的話,你將會逐漸地感到如嚼橄榄,慢慢你會上瘾,甚至於廢寢忘食,欲罷不能。果真如此,學問就會深植在你心靈的土壤,只要你不斷地注入心血,它就會日漸萌芽、茁壯而心花怒放;反之,不論你是基於功利的動機,或是愚公移山的毅力,如果學非所好,縱使你窮盡畢生精力,熟背萬有文庫、四庫全書、大藏經論……,充其量也無非是長了兩條腿的活動書庫而已,於人於己,是談不到什麼偉大貢獻的。
如果你是時時在虛心地反省,悔過自責,你就不會再受到別人的責備;反之,倘使你慣於寬恕自己,原諒自己的話,你將很難得到別人的原諒。
如果你視人之疾苦,猶己之疾苦,急人之危難,如己之危難,將不會有另外的災難臨到你的頭上;反之,倘使你永遠不會減低你那隔岸觀火的興趣,和幸災樂禍的心理的話,你所欣賞的那一切的一切,都將會成為你親身的經歷。
如果你在以一種感恩的心情享受平安之福,品嘗恬靜之樂的話,的確是“明月清風不用閒錢買”,就憑你那種平淡的胸懷,便已具足了入德的基礎;反之,倘使你覺得平安太寂寞,恬靜忒無聊的話,那豈只是“閒居不善”,保管早晚你要折騰出亂子來,喪品敗德,毀家招禍,都只為你那不甘寂寞的一念沖動。
如果你是一位有素養的大居士,你必然很清楚“諸宗分化,各有使命,無量法門,貴在對機”。雖然“百千三昧,各不相到”,但卻“譬如食蜜,中邊皆甜”。這種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的“一大事”,相信你必然會本著“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觀點,隨喜贊歎,堅彼信心;反之,倘使你未涉皮毛,強作通家,胡言亂統,毀一贊一;或是依門傍戶,自局心量,制造是非,冒渎聖賢,定知你熱惱成狂,將失本明,千佛出世,也打不破你這個漆桶。
如果你……(觀潮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