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法聞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法蓮華經》淺釋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下)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7月10日    北京漢唐華夏美術館

續上節。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下面是四種安樂行,我們修行必須要在四安樂行的基礎上受持《妙法蓮華經》。

身安樂行:就是身當遠離十種之事:1、豪勢。2、神人邪法。3、凶險嬉戲。4、栴陀羅(屠夫)。5、二乘眾。二乘眾是說那些相似法,似是而非的東西。在佛看來,孔子、老子他們那些學問也很有道理,但是那是二乘法,二乘眾之類,沒有從究竟、根本上揭示生命實相。6、欲想。7、五種不男之人。8、危害之處。9、譏嫌之事。10、畜養年少之沙彌。

口安樂行:就是口當遠離四種之語:1、不樂說人及經典之過。2、不輕慢他人。3、不贊歎他人,也不毀謗他人。4、不生悲恨之心。

意安樂行:就是意當遠離四種之過:1、嫉谄。嫉妒、谄媚都是不應該的。2、輕罵。3、以大行诃罵小行之人。4、爭競。意念上要平靜、平和的意思。

願安樂行:是對於《妙法蓮華經》不聞、不知、不覺的眾生,起慈悲心。我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引導眾生入是法中。這就是有所悟的行人,就要起悲憫心,在自己修行的同時,通過自己的所得所悟及時地影響帶動周圍的人,讓他們也能夠修行,修使生命自身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解脫的妙法。

《妙法華經》是真正的佛之本意,佛祖整個學說思想的核心、重心就在本經,整個三藏十二部,整個佛教的重心就在此經。我們作為與佛有緣人就要首當其沖對此經要重視,多花費一些時間體悟此經、參悟此經,同時還要有所悟,還要及時地推己及人。因為這部經是佛祖的本意,我們看佛經那麼多,學佛經那麼多,很多人都是在學其他的經典,對此經沒有引起重視,為什麼呢?這就是末法時代的一個象征,真正的最核心的東西反而被不重要的一些干擾,沖淡了。眾生“擇法眼、辨輕重”這種意識淡化,抓不住重點,修行、學佛法多年,甚至無法明白佛法究竟說了什麼,佛祖究竟要說什麼。一會兒看《地藏經》佛是這麼說的,一會兒看《無量壽經》佛又是那麼說的,佛祖究竟要說什麼?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因為沒有把佛經綜合地來看,沒有看一乘了義的經典,這是佛祖最後概括、總結性地宣說。前面的《地藏經》、《金剛經》都是有針對性的一時一地的說法,此經是佛祖不問自說,大事因緣到來的時候不問自說。所以要說佛說法的本意就是要推出這部經典,《金剛經》等也都是為這部經典作鋪墊、作基礎的。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這些都是一種體貼的問候,為什麼呢?在前面的幾品中我們提到過,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要說《妙法華經》這樣生命自身圓滿、解脫的妙法太難了。前幾品我們提到了,很多菩薩眾發願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不願在此世界教化眾生,給眾生說法,此世界眾生是剛強難化,真正對生命自身有益的法,眾生認為是迷信,是虛幻的東西,是一種精神寄托,顛倒黑白、顛倒輕重,所以很難教化。佛祖為什麼在老年將要入滅的時候才說此經?佛祖說此經的時候真有點身心疲倦了,前面說了那麼多年的法,都是給眾生一個台階上,並沒有完全說透,也沒法說透,說透了大家接受不了,領悟不透,消化不了。所以說法四十九年,到最後才展示這部經的經義,佛祖到人間就是為了要推出法華經經義。他方國土的這些菩薩問候佛祖的近況,說明佛祖化身在世間跟我們人一樣,只要是有形的、相對生命的身體,也會得病,也會疲倦,這是肯定的。但是佛祖的意念跟我們普通人不一樣,意念不同,對於一切五濁惡世的障礙、阻礙都能夠克服。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

能夠有緣聽佛祖說此經的人,也就說能夠堅持修行多年,跟隨佛祖多年,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人,肯定都是根基不淺,他們比較好接受此經。這個理念可以推開來看,我們後世學修弟子,只要能夠堅持修學,有機會讀誦、參悟此經典,受持此經典,能夠接觸到此經典,能夠堅持把《法華經》完整地讀誦下來,完整地去參悟一遍甚至是受持多遍數遍,就能夠有大成就。因為他都是有積累的,才能夠有這樣的機會接觸。

此諸聚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贊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诃薩眾。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彌勒菩薩不理解,這些菩薩摩诃薩從未見過,為什麼以這樣的形式來世間呢?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铠。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诃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

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

從地湧出的菩薩都是佛祖以前所結的善緣法緣,這些是闡述了佛祖說此經典的時候,當時道場場面上的殊勝,來靈山會上聽法華經義的除了佛的常隨眾,聲聞、緣覺、大菩薩、天人、人非人等、天空八部、他方世界、十方世界,從地湧出,我們說橫空出世,這兒是從地湧出恆河沙數的菩薩眾,都來隨喜、贊歎、供養、護持。

彌勒菩薩不能理解,怎麼忽然來這麼多菩薩摩诃薩?佛祖給他們解答疑惑,這些都是過去生中佛祖廣結法緣,或者是以前說般若經典,其他方便法的時候的這些眾生,根器也都成熟了,也趕來聽無上妙法,這就是靈山法會上,佛祖傳法華經義的隆重、殊勝的場面。這一品從地湧出品,不僅有橫空出世的菩薩,還有從地湧出的菩薩都來集會,主要說明靈山會上演說《法華經》的殊勝場面。

我們知道《法華經》是當時的白話口語所說,形象語言,用講故事的方式,裡面的聽法者都是佛祖有名有姓的佛祖的一些弟子,或者是他方世界、下方世界,叫不上名來的,就以方位來代表,都是非常具體,從聽眾到他們宿世的因緣,靈山法華會法宴上這些聽眾的出處,他們自身與法華經的淵源、因緣都很具體,都是很有成就的法身大士。

下面解釋一下三不退:

何謂三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薩位,不退於二乘位。認識到真理之後,我們就不會跟著邪法去走,見到光明之後,就不會再進入黑暗,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對於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於四谛法。四谛法是基礎,是佛所說的方便法,而六度法是大乘法,是究竟法,修到六度法就不會退到於四谛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對於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無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達到八地菩薩這樣的境界就是念不退,念念與三昧定相應,八地菩薩才能做到,念念入真如性海。真如性海就是真如三昧,三昧定。

不退地其實就是定力的一種說法,至少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定。悟到大乘法就不會退到小乘法裡去,從修定的角度講,行住坐臥都能夠修定,定倒不一定像小乘所拘泥的,只有盤腿打坐才能夠修定,起坐就離定了,不修定了,這是小乘法。大乘法行住坐臥都有定,行不退,不僅行住坐臥在定中,同時還要做利他的事情,以六度來帶動周圍的人一起修行,這也是一種深定。最高境界的定是念不退,意念上念念能夠與定相應,這有點像淨土宗的念佛三昧一樣,念念都能夠不忘失阿彌陀佛名號。

我們今天此品就參悟到這兒。

 

 

上一篇:法聞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上)
下一篇:法聞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