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淺釋—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上)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7月10日 北京漢唐華夏美術館
首先贊歎大家能夠在紛繁多事中能夠堅持,非常不容易,放下手中的俗事,暫放下世間的大事業,抽出這個時間來靜修是非常不容易的,值得贊歎。
今天《妙法蓮華經》正好參悟到一半,一共二十八品,今天是第十五品。前十四品是前半部,主要是佛祖開示他所修、所悟的最高境界——開佛知見,簡要說是開權顯實。從第十五品開始,後半部是開近顯遠。開近顯遠是針對前半部開權顯實而言,簡要地概括。
為什麼有這樣前後兩部分的區分呢?前半部開權顯實是佛祖從空間上講,開近顯遠是從時間上講,遠近主要是指時間上的遠近。而開權顯實從空間講,主要是佛祖針對其常隨眾而說的,給他們授記,說他們種種修行的前因後果,那些聲聞、菩薩都是有名有姓,都是佛的常隨眾,所以是從空間上講。從這一品開始,是從時間上講,因為在佛祖說此究竟大法的時候,還有很多數量龐大的叫不上名來的,只能用方位,他們從下方來,用方位來形容,叫不上名字的這些大眾來隨喜聽法。本品敘述無量無邊大菩薩住在下方世界虛空中,從地下湧出,為什麼?因為要供養《妙法蓮華經》、要護持《妙法蓮華經》,這些法身大士在往昔時,曾經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佛說一般方便權法的時候,他們無所謂,唯有在說此《妙法華經》的時候他們才從地下湧出,才現身。一來是供養,隨喜贊歎,佛終於要說此大法,開示如來的本意了;二來是護持。所以從下方虛空中湧出。
經文中的說法是“從地湧出”,是不是從我們所在的地球下面,地球裡面,現神通力,上來聽法?也有可能。要知道他們不是我們地面上活動的凡人。我們地表上住的眾生,尤其是我們人非常的嬌嫩,對環境的要求,也就是對生存條件的要求很嚴格,溫度太高了住不下去、太低了也不行,大家每天都必須要補充水分營養。這就是我們剛開始修行,要知道修行到一定程度,生命的品質提升到一定程度、一定高度的時候,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包括我們有形的身體以及我們所處的環境,換一個說法就是悟性提高,生命品質提高的時候,身體就不一定由分子、蛋白質這樣的物質組成。天人以什麼為體呢?天人以光為體,形體更殊勝,光要是顯相的時候非常的微妙,光對環境的適應性比較普遍,簡單的環境都可以作為住所。從地湧出來的這些佛祖久遠劫的弟子,他們修行的境界已經很高了,後面經文裡面提到了他們神通智慧都已經很自在很發達,他們要是住在娑婆世界地球的大地下都是很有可能的。這個說法,很多古德都有,像台灣的南懷瑾大居士也提到過這樣的說法。生命存在的形式多樣、多層次,佛稱是六道眾生,至少有六道。比人高級的生命不見得就住在我們的頭頂上,在天上,在虛空中,他們以光為體,耐熱耐寒不成問題;另外質礙,就是物質的障礙,對他們也不成問題。所以在地心、地下有高級生物存在也有可能。中國古老的神話裡面,地下有土地神。
這些從地下或者從其他十方國土來的菩薩摩诃薩眾,數量超過了六萬恆河沙。佛經裡面凡是用恆河沙來比喻數量就是無限數,恆河的沙子,見過恆河沙的人都有體會,它是很微細的顆粒,這個顆粒一般都大小均衡,近似面粉一樣。這裡也提到了從地下湧出以及從其他國土來的菩薩摩诃薩,數如恆河沙,就是無量無邊,這些大眾為什麼而來?他們是不是經常來?不是,他們不經常來,也許以前就沒有在娑婆世界出現過。這一次為什麼來?就是聽說佛祖在娑婆世界演說無上《妙法蓮華經》,他們來隨喜供養、贊歎護持,就是為了這一大事因緣。
我們看經文。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诃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當爾之時。也就是說完“安樂行品”之後,正要說“從地湧出品”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從十方其他國土來的很多大菩薩,其數量已經超過八個恆河沙數之多(恆河沙子細如面粉)。他們來見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這些大菩薩,在大眾之中一起站起來,大家恭恭敬敬合掌,而向佛言:世尊!請您聽我們發願,等我佛滅度之後,我們決定在此娑婆(堪忍)世界修行,勤奮精進,護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供養法華經。我們在這國土中,應當廣為一切眾生宣說妙法蓮華經的真實道理,令一切眾生種善根,早日成就佛果。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诃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诃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當爾之時,佛告訴從他方來的八恆河沙數諸大菩薩說:“止!不需要。善男子!你們不要發願來護持妙法蓮華經。”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欲令自己的弟子,多種善根,多得功德的緣故。接著又說:“為什麼不需要你們諸大菩薩護持此經?因為我娑婆世界已經有六萬恆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菩薩。每位菩薩皆有六萬恆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弟子)。這些人等,早已發願,能在我滅度之後,他們護持、讀誦、書寫、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六萬弟子護持此經,我們在前面已經讀過了,佛的近侍弟子早就發願護持此經。所以佛祖就回絕了他方菩薩的好意。這就說明了《妙法蓮華經》的稀有難得,可貴寶貴,只要哪一方有佛演說此經法,那麼他方國土的大菩薩都會去供養、贊歎、護持。因為像《妙法蓮華經》這樣的無上微妙法,那不是佛祖隨便就說的。我們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說那麼多經典,但說《妙法蓮華經》就這一次,《妙法蓮華經》就宣說過這一次。不像《般若經》,佛祖反復地說了二十二年,說了六百卷之多的《般若經》;還有其他的一些權法、方便法,佛祖反復地說。比如說《無量壽經》,簡要版的就是《阿彌陀經》,把《無量壽》展開說是《華嚴經》,這都是大意、義理相同的一些經典,佛祖反復地說。唯有《妙法蓮華經》佛祖僅僅只宣說了一次,而且這次說法的時節因緣是在他的晚年,是在佛祖入滅以前所說的,和《涅磐經》屬一個時期。
佛祖演說此大法、無上妙法,必須是因緣具足才能夠演說,時機很重要!為什麼不多次說呢?這就是大法的唯一性,真理的唯一性,我們以前多次強調的。若多次演說,說法的人也許表達、表述上更究竟一些,可以從不同角度說,但聽者就會誤解,所以只能一次宣說。這是真理的唯一性。
再說這部經的特點以蓮華為喻,蓮花是花果同時,跟其他的植物不一樣。其他的植物是先開花再結果,有時間上的前後,而蓮花上面開花的時候,下面的蓮藕跟花同時形成,這就是蓮花的特點。佛祖用蓮花來比喻此經義的殊勝,花果同時就指的是因果同時,就是參悟此經義的同時就是悟入佛之知見的過程。因為此經是佛祖開示佛之知見,我們參悟此經就是悟入佛之知見的過程。我們把整部經體悟一遍就是走近佛法,甚至是體悟的過程就是當下走向圓滿、自在、解脫的過程,能夠體悟到我們就成佛了。這部經是成佛的,他是因果同時、因果同步的,體悟的過程就是成佛的過程,這是《妙法蓮華經》很獨特之處。用禅宗的說法,這部經不是語言上抽象的演說,他是直接的傳法,而不是說法,說還要加思維、思考去體悟、去捉摸:什麼義理?怎麼樣修行?我們還有這樣的思維過程。而傳法就是當下,因果同步,因轉化成果不需要時間,當下完成。這就是此《妙法華經》的殊勝之處。
佛將他的妙法毫不保留地完全展示給我們眾生,和盤托出,法都給你們了,還要多次給你們法嗎?一次足已!“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佛把法傳給我們了,剩下就是我們悟入成佛,沒有必要反復地說。甚至我們剛才說了,無上妙法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就用真理來代替,真理只有一個,如果要多次說,是不是佛祖那兒的真理很多,妙法很多?就有這樣的嫌疑。從真理自身的特點,真理的唯一性來講,也是不允許、沒必要多次說,這就是為什麼佛祖說了那麼多經典,但真正展現佛祖本意的只有這一部經典。為什麼這麼多國土的法身大士,有的從地下湧出,數量龐大,來供養、贊歎、護持此經典,這就是大事因緣。娑婆的教主真正展現他的大法的時間到了,不約而同,十方國土的菩薩摩诃薩眾都來了,大家自告奮勇,護持此經。佛祖說用不著,我過去生中說法已經成就了很多的大菩薩眾,他們也能夠體悟此經義了,也發願為後世眾生敘說此經義了。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诃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這些下方世界的菩薩摩诃薩都是佛祖過去生中教化的弟子,都是有淵源的,都是相關聯的,是釋迦牟尼佛祖在過去生中修行所結的善緣,不一定是成佛的時候,是在過去生中因地修行的時候,在自己修行的同時帶動影響周圍的有緣人一起修行,結的這些緣,這個時候都出現了。所以修行常說的一句話:“未成佛道,廣結善緣”。廣結善緣非常重要。要知道我們的個體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滴水真正的歸宿、真正的位置,所在地,在什麼地方?在大海裡,要歸到大海裡,這才是一滴水的本源。我們個體生命同樣,我們要回歸生命的本源,要認識生命的歸宿地在哪兒呢?在生命的海洋!也就是與有緣的所有靈性眾生廣結善緣,把自己歸到眾生的海洋裡去。如果只與我們同類的人廣結善緣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要與低級生命,還有看不見的天地鬼神,高級生命,我們在意念中都要結善緣。我們知道六道眾生的存在就像金字塔,人類處在金字塔的中上,數量不算太多,更多的是低級生命。這就是佛祖倡導的要尊重一切靈性生命,小到蚊蟲螞蟻,甚至是微生物,只要是靈性生命,我們都要尊重他,不要有意地傷害他。哪怕像微小的微生物這樣靈性的生命都和植物生命有本質的不同,植物是不具備靈性的,凡是靈性生命,都要結善緣。要完全做到不傷害他們很難,但不要有意地去傷害他們,無意的傷害是很難避免的,在生命的海洋中,時時刻刻於事事物物上都是和眾生打交道的過程,甚至我們的一次呼吸,我們喝一口水,吃一口水果,都涉及到低級生物,甚至我們的一個意念,善惡念都會涉及到和眾生結緣。
佛祖給我們指出了生命自身完善、提升、圓滿、解脫的有效方法,從究竟道理上講是很微妙的,涉及到無限的時空。因為生命是原本存在的,不生不滅的,是超時空的,與大宇宙同在。生命本源是無限時空,是不受時空局限的。所以完善生命自身也要和無限時空來聯系起來,來體驗生命的真實存在,生命的實相。雖然從理上講很微妙,但要具體做又很平實,就是要從和眾生廣結善緣這一點出發。廣結善緣和尊重一切靈性生命,在這一點上,其他一些宗派學說思想的認識達不到,也做不到這一點。他們認為低級生命天生就是為高級生命所服務的、所准備的。這是理上不透徹,所以具體行為上更沒法做到,不究竟。不尊重靈性生命,就是沒有認識到靈性生命潛在的偉大。佛祖他認識到了。他過去生中廣結善緣,所以在他作教主宣說大法的時候場面真是非常的壯觀,十方世界的恆河沙眾的菩薩摩诃薩都來供養、護持。這些菩薩摩诃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他們通體是光體,這些法身大士以光為體,以光為體空間就沒有障礙了,光的飛行速度就很快,光的存在壽命也很長。所以他們以光為體,無量光明。皆住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下面還是這些菩薩摩诃薩的殊勝的特點。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
都帶著他們的一些徒眾、學生。這些菩薩摩诃薩眾雖然距離娑婆世界很遠,但是佛祖演說《妙法華經》的法音他們聽得很清楚,所以他們從下方世界來到靈山會,來贊歎護持此經法。
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按表法來講,五代表五蘊(色受想行識),四代表四谛(苦集滅道),三代表三學(戒定慧),二代表二德(智悲),一代表一真之道(真如,絕待之真理)。這些是基礎教理,是佛學。佛祖在晚年說大乘法的時候,他前半生所說的這些基礎教理,就用這些簡稱的詞匯來代表。佛法是要在基礎佛理的基礎上才行。我們在座的大眾都是資深居士,資深佛學、佛理、教理的修行者,所以我們參悟大法、妙法,這些基礎教理應該說是不在話下。但是便於思維上的需要,基礎教理還是需要附帶地溫習一下。
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他們這些菩薩摩诃薩各有不同,有的是“單己樂遠離行”,單獨離開喧鬧的地方靜修,或者是修頭陀行、苦行。主要以自己靜修為主,自己靜坐、禮拜、念誦、念佛名號,以這樣的修法單獨來修。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贊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
這些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之後,每位菩薩都來到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的處所。他們都是身心恭敬,禮拜贊歎。然後合起掌來,必恭必敬瞻仰於佛的尊顏。用諸菩薩種種贊歎之辭來贊歎:“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是贊歎釋迦牟尼佛祖的。我們每天所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這樣的贊佛偈。為什麼贊佛偈有所不同呢?這是因為每一位佛從法的角度他的位置不同,釋迦牟尼佛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作為教主他觀察機緣、時機,等到他發願所要教化的該一方高級生命機緣成熟的時候,也就是宣說生命自我完善與解脫的妙法,這個時機成熟的時候,他才以我們人的形式,化身成人來我們世間宣說生命自身自我完善、自我圓滿、自我解救、自我解脫的妙法。他是觀察高級生命文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才來到世間。
上節我們提到像佛祖、中國的孔子、太上老子這些代表人文最高成就的祖師、聖賢,這些聖賢的出現幾乎是同一時代。為什麼單在那個時候出現?這也是一大事因緣,而不是在那之前或之後出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地球上前一個文明階段,就是恐龍生存的年代,白垩紀,那個時候恐龍雖然作為生物很發達,但是他只是為我們高級生命的出現作了一個鋪墊,那個時候沒有人。因為恐龍猖獗的時候,恐龍的天下,人要出現,沒法生存。所以整個地球大環境的演變,為到最後我們人類高級生命的出現,創造了一系列的條件,才有我們這一劫人的出現。我們這一劫過了幾千萬年人才到了高級生命,人類的出現。人出現後,又過了幾萬年,才有了人高度文明的出現,就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高峰。
像佛祖出現的那個時代是人文的極致,所以聖賢出現說生命自救的大法、無上妙法,才有人能夠聽得進去,才有人能夠接受。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人能夠接受呢?至少從兩個方面,一是那個時候人是從唯物、唯心兩個方面思考真理,要麼說世界萬物,包括人是神所造,這個解釋占據了很長時間,這是從唯心的角度;另外一個是純唯物的,也就是無神的,有什麼神,世間一切都是物質化。人類文明在這兩個認識觀的主導下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到了佛祖和孔子出現的那個時代,人類對這兩個問題的反思已經到了極致了。神創造一切,不大可能,解釋不通。同時一切都是物質化,無神,也否定了人的靈性,否定了人的精神力量,這也說不通。對這兩個認識觀的思考、反思到了一個極致,所以佛祖在那個時候出現,解釋生命現象、宇宙現象,同時給我們指出了一個解決生命自身根本問題的有效方法,大家才能夠接受,因為那個時候在人文思維理念上達到了極致。
在中國,孔子的思想、易經的理念,現在還有很多的易經學會去研究還研究不透。那個時候百家爭鳴,孫子的兵家思想、道家的道德經。現代人所走的人文之路,還是遵循研究古德的經典,現代人的文化生活、文化理念是什麼呢?還是在消化古德的東西。前不久電影《孔子》、電影《墨子》,還是在回味、消化古人的智慧。那個時候人文的智慧達到了極致,所以那個時代稱為正法時代。為什麼稱為正法時代?人們對生命以人為本的價值判斷,也就是對真理的認識,追求真理,像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把追求生命的真正價值始終作為最迫切的生命需求,所以那個時代是正法時代。人的可貴指的是在辨別真偽、去偽存真,對善惡、真偽、美丑,這樣的分辨力。但是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真善?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正法時期人的判別標准的觀念很強,他們判別這些真實價值,對追求生命的真正價值的方法,也容易掌握。越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聖人的滅度,正法趨向衰微,走向了像法、末法。為什麼這麼說呢?人類對於生命存在的價值,已經從認識上、概念上消失了,更何況大家追求、實現價值的方法更是無從談起。這就是正法趨向末法的根據。
我們現在是末法時代,很多人不思考生存的價值,整天隨波逐流,隨著環境走。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想自己的身心康寧、更長壽,所處的環境更安穩,我們一定要強調自己的反思意識,不隨波逐流,心安則身安、環境安。在末法時代,隨波逐流的現象就是天災人禍,要倒倒一大片。究其實質就是沒有反思意識,隨波逐流,沒有正法,都隨著環境走。人的心能造物,萬法唯心造,心是主宰,主觀能夠影響客觀,這種自主意識淡化。像有些大的災難,比如在公眾場合本來沒有事,後面有人說:快跑,有人擠過來了。前面的人就跑,結果一句無中生有的話,就引起了互相的踩踏,這就是沒有自主意識,隨波逐流感得的這種主觀主宰不了客觀。這就是末法時代的特征。
我們參悟佛法,佛祖就是強調自己的主觀,強調自己的反思意識,一切的一切都要從生命的自修、自救、自我完善、自我解脫開始。自修要從認識自我開始。這是《妙法華經》裡面,提到樂遠離行、靜修,而引出的題外話。
還有剛才講到,贊歎佛祖為我們人間帶來了正確的認識,《法華經》上叫佛知見,贊佛偈裡“世間所有我盡見”,這個我不是指的佛祖本人,也不是指每一個念誦這個偈子的人,這個我就是生命自身,也就是世界的存在因為我的存在而存在,我都不存在了世界存不存在有什麼意義?我存在具體的體現就是我的知見,我的所知,我的所見。世間所有盡見,世間知見裡面惟有佛祖,他總結了整個人類的文明成果,結合唯心唯物這兩個方面,發現了認識事物本源的不執著於人心、不執著於物質的心物一元的佛的認識觀,這就是佛的知見。我們贊歎就是贊歎佛的認識觀,他給人類帶來了准確的、科學的、最直接有效的認識事物本源的方法。所以聖賢代表了人文及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不光是人文的。因為佛法裡面也有自然科學。在那個時代之前人接受不了,什麼神造世界或者世界本來一切都是物質化,沒有靈性、神靈。往後呢,要是佛祖在我們這個時代來現身說法,也沒有幾個人能接受,因為現代人迷信科學,唯物主義,或者說還是我們人類幼小時的兩大認識習慣,到我們今天這兩種唯心、唯物的認識觀還是很普遍,只是偏於唯物認識觀的更多了。這就是我們贊佛,佛是唯一給我們人類帶來正知見的人,為千古聖賢,這是從知見上講。
而贊歎阿彌陀佛的偈子就不存在正知見的說法,這是因為阿彌陀佛不是六道化身,佛祖是化身在我們六道裡面,和我們人一樣,阿彌陀佛雖然也是化身,但是他是佛界化身,佛界化身他已經都成就了。他所在的極樂世界的人民普遍都是佛法行持,就像一個大學校一樣,都上的一樣的課,都穿著學生服,他們就是逐步地往上走了,就不存在什麼正知見不正知見了,清一色的上一個課,等待多少年以後就畢業了。極樂世界雖然都所有成就,都上大學了,但是還是分一、二、三、四、五,還得往上走,繼續加強生命自身的圓滿,還沒有完全圓滿,還得繼續往上走,但是不會退轉,因為他們已經到了聖境了。
不像我們在六道裡面,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正知見是生命提升的關鍵。修行上說:“不怕破戒,就怕破見”。一時犯錯誤不要緊,只要指導思想沒有錯還有救。如果指導思想就錯了,就像三惡道的眾生,不是說他不努力,但是他越努力,越走向反面,往下降,為什麼?就是沒有正知見的原因。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佛是唯一給我們人間帶來了生命自我完善、自我解脫的方法,唯一,沒有第二個,釋迦牟尼佛祖是第一人。他第一個宣說,所以他是教主,生命自救的真理是他第一個發現的,或者說生命自救的方法是他第一個找到的,我們把他稱為教主。
在釋迦牟尼佛同時代,與釋迦牟尼佛祖同樣境界的人,由於種種原因,比如由於願的原因,由於宿世的原因,他要是說法也許沒人聽,因為沒有結善緣的原因,所以作不了教主。在佛之後,雖然不是聽佛所說的生命自救的法(法是客觀存在的規律)而覺悟,這種人叫辟支佛。他就獨處、獨修,知見也跟佛差不多,但是他只顧自己自救,不願宣說他所修的妙法,或者是他宣說也沒有人聽,這就是行願不到,結善緣不到。釋迦牟尼佛祖是福慧兩足尊,福就是廣結善緣,慧就是能夠獨處靜修,把理從深度上悟得很深、很透徹。從深度上悟必須要靜下來,同時他不執著於靜,還能夠動,能夠隨緣、隨眾,廣結善緣,廣為大眾宣說妙法,動是福,靜是慧,福慧兩足尊,才能作教主。就像一個單位,或者一個國家坐第一把交椅的,作主席的,不一定是這個單位或者是這個國家最聰明的人,但是他因緣殊勝,他能夠從福慧、動靜兩個方面,內外兼修,才能夠作教主、作主席。
這就是通常我們說的佛祖是指釋迦牟尼佛教主,第一個給我們帶來真理。往後大多數都是聽聞他的正法,那就是佛弟子了,佛的學生。我們不厭其煩地強調這些,就是在《妙法華經》裡面,十方世界的大菩薩都來贊歎佛祖說《妙法蓮華經》,佛祖說法四十九年的本義,真正是想說這部經典。他之所以成為教主,就是帶給我們生命自我完善與解脫的妙法的方法,而涵蓋整個妙法的經典就是《妙法蓮華經》。《般若經》是提升我們的認識,也就是說在一點一點地讓我們開悟。而本經是開權顯實,開示佛之知見,讓我們悟入佛知見,直接給我們傳法,我們悟透此經,可以說就是成佛的開始,我們繼續堅持就會成佛,這是毫無疑問的。
首先要有佛之知見,有了這樣的知見,生命提升就有了強有力的動力,能夠直線上升,生命的圓滿、自在與解脫就很快,甚至像龍女即身成佛。不管現在處在什麼程度,雖然起跑線很低,但是只要因緣殊勝,從《妙法蓮華經》悟入佛之知見,修行就很快。
是諸菩薩摩诃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何謂小劫?從人壽十歲開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身高增一寸。這樣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為止(一增)。然後再向下減,也是每隔一百年,減去一歲,身高減一寸。減到人壽十歲為止(一減),所謂“一增一減為一劫”。
人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增減呢?智慧、悟性越高,靜悟,也就是人能夠靜的自控能力越強,靜的狀態越好,能夠安靜的時間越長,則壽命越長。能夠靜下來不是要強迫自己做,是要悟,靜悟,悟性越高的人靜的狀態越好,因而他的壽命就越長。身心是互相影響的,靜悟程度越高,身體越健康越長壽。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這些大眾們趕在佛陀時代,能夠親聆佛祖宣說妙法,那個場面的殊勝,五十小劫謂如半日。我有時候聽講座,也有這樣的感覺,一個小時好像十分鐘一樣就過去了,心裡體驗確實有這樣的感覺。這就是心裡專注,在那種入定或者是半入定狀態的時候,時間對我們的影響很小。這是佛祖當年說法的時候,大眾有這樣的感覺,五十小劫感覺好像半日一樣。這就說時間、空間其實都是一種虛妄的東西,都是人的意識虛造出的。
像現在寺院最有名的地方——方丈室,寺院裡除了大雄殿就是方丈室牌子掛得最高。方丈室最初的來歷,就是佛祖同時代的居士,叫維摩诘,此人修行定力非常好。在維摩經上有這樣的記載:維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面積不過是長一丈寬一丈的一間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納三萬二千師子座。每個師子座,高達八萬由旬(一由旬等於四十裡)。一個方丈室,怎能容納這樣高大的三萬二千師子座呢?這就是空間不像我們凡夫知見所見到的,這個量很死,限量限得很死。對於自主意識非常強聖賢之輩,空間對他們的局限、影響很小,也就是時空的局限,隨著我們意念的專注,強化我們的專注意識,時空對我們的局限都會變小,我們對時空的自主就會越來越強。
健康長壽,尤其是長壽,時間上對我們的局限,我們靜悟能力越強,壽命越長。相信大家在靜悟的功夫下,我們自然而然地盡享天年,像虛雲禅師一樣,一百二十歲,都不成問題。現代人沒有靜悟功夫,隨波逐流,四五十歲,時間對他們就緊迫了,身體不好,或者是這樣那樣的壓力,壓力就是自己制造的無形的在時空兩方面,收縮了自己生存的時空了,將自己局限在更小的有限的時空,所謂作繭自縛!壓力就是缺乏靜悟意識、缺乏靜悟功夫,自己制造出來的,完全沒必要,完全可以通過有限的方法消除。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現在講講時間的問題。佛土、天界、人間甚至再往下三惡道眾生,因空間的不同對時間的感受也不一樣。這是我們對時間的主觀感受。
在經上說:我們人最近的一層天是四天王天,四王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五十年。忉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一百年。夜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二百年。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時間加一倍計之。四王天的天人壽命為五百歲。忉利天的天人壽命為一千歲。夜摩天的天人壽命為二千歲。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壽命加一倍計之。
我們在靜悟的時候,隨著靜悟程度的提升,我們確實能夠感受到,就在我們此生此世就能夠切身體悟感受到,靜悟,靜的境界,靜的狀態對於時間的感受不同。靜悟的功夫淺的,常說的四禅八定,定的境界在初禅天的時候,定的剎那間,出定已經後過了多少個小時了;定的程度、狀態更高一層,定的剎那間,外邊的世界過去的時間久更長了,就有這樣提升的體驗。那要是我們時時處處都能夠處在甚深禅定中,三昧定,不管外在的時間再怎麼變遷,在定中都如如不動,時間對我們的影響很小。甚至我們能夠悟透《妙法蓮華經》裡面唯一真實,生命實相的時候,就是無量壽,時間對我們不起作用了,就是即身成就,當生成就。雖然也有百年到了的時候,當百年到了,很自然地放下我們這個由分子、細胞組成的有形之體,隨著我們長時間能夠意識自主、自控,住在生命的實相的狀態中,百年到來的時候,很自然地、很隨意地放下這個細胞組成的身體,脫身。要麼是光體,要麼是以意念為體走向生命的更高階層。
這就我們诠釋定,看生命是否提升的唯一標識是定。定不是坐在那兒不動,動中也有靜,動中也有定。定是指超越動靜,動靜結合,才能夠悟到真正的三昧定。對定的把握完全在悟,靜悟。 所以佛祖二十二年說般若,就是要提升我們的悟性,給我們悟一個量的體升。有了這樣一個悟的積累、基礎,到了《妙法蓮華經》,就是質上的提升,質上的轉變,直接提升到如來知見上。
這裡講到的對時間上的感知和維摩诘居士對空間上的不拘束,時空對生命的局限不斷地縮小。在如來的境界的上,受時空的局限很小,甚至是突破時空的局限。我們生命的不自在,不得解脫,不圓滿,就是時空的兩大局限,空間上我們不自在,時間上更是限得很死,分分秒秒我們都把它當作很真實的存在,實際上這就是迷信科學,自我作繭自縛。真正認識生命實相就能夠看透,像有些科學家,最有名的現代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說:“時間、空間都是人類的錯覺,不是真實存在”。就像人對直線的感知一樣,宇宙中有沒有絕對的直線?沒有。打個比方說我們沿著地球,我們自以為很直的直線,但是隨著地球的自轉,他自然是彎曲的。這就是宇宙間沒有絕對的直線一樣,空間沒有絕對的量化,時間也是一樣,都是人的意識所產生的一種錯覺。所以佛祖說無常,是指人的意識是無常的,他說世間無常,因為我們認識世間的意識是無常的;說虛幻不實,世間如幻如化,為什麼?是因為我們感知這個世界的意識本身就是虛幻不實的。用這樣的虛幻意識來主導認識事物肯定看不到事物的本源、本質,所以佛講要通過悟的方法,在定境中自然就能夠找到、把握最直接、有效地認識事物的方法。事物本源,主要是針對生命的本源,解決生命自身的根本問題,至於物質世界本源可有可無,世界是無盡的,要認識物質、宇宙本源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佛祖把認識事物本源主要放在認識生命本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