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儀規不能臆測
第325期明覺 文:侯松蔚
舉一反三的重要
過去,筆者常於某道場主持共修,采用噶陀Kunzang Namgyal祖師編輯的《三身寂忿》儀軌。祖師於伏藏正文以外,加進了一些對次第的說明,例如「近前行者:加持、皈依、發心與,教令、結界、表示門,降福、加持供物八。」「正行觀修三摩地:真如定及遍顯定,因定、生起殿尊四。」「後行次第修二資,座上座間行事二:(座上)請、住、禮、贊、供五者……其次座間行事者:獻食、荟供、酬、剩余,盟約、地母、結行七。」1
每次共修,筆者都向法友強調,密乘所有廣詳儀軌的次第均大同小異,文句雖然不同,意義卻相通,一理通即百理明。了解一份長軌的每個步驟,以後看到任何儀軌亦能馬上掌握修持方法,無須逐個儀軌請求上師教授(個別法門的不共竅訣除外)。一位上師畢生接受數千個灌頂,根本不可能逐個儀軌學習,他們也是以密法的總體原則應用到不同儀軌的――密法具有嚴密的理論與實踐體系,當然有其共通的原則,不可能千差萬別。至於中軌或短軌,則是省略了長軌中的次要部份。若真正通達修持次第,便會知道哪些步驟可以省略、哪些不可以。不丹佛教界流傳這樣的名言:「不知儀軌廣中略,彼為下等修行人。」
如理類推 切勿臆測
學習佛法乃至任何知識或技術,舉一反三都十分重要。然而,類推必須建基於正確的知識及邏輯推理上。可惜,現今許多信眾甚至學者、僧人,沒有先裝備足夠的佛學知識,便以個人「常識」猜測出一些理論或行法。事實上,不少問題都是事實性或知識性的,並不需要「推論」出來;應該從經典中尋找確實的根據,而非自己想當然地套用別無關系的事物來開發新的解釋。
這次本欄主要就儀規舉例:例如藏傳佛教有財尊「水供」的修法,即以水灌沐財尊。 2不少漢人弟子套用漢傳佛教的浴佛觀念,以為不能於財尊頭上灑水……
浴佛與財尊水供
根據《成就法總集。吉祥住害修持略軌》,財尊水供的緣起,乃當年惡魔引起山崩,財尊為佛陀檔住掉下來的大石,導致額頭受傷,佛陀遂讓弟子灑水於財尊頭上,息除其腫脹。因此,《成就法總集》等等相關儀軌均明言「由瓶倒水至寶藏主之頂上……」。(有些儀軌則寫向面部或口部供水。)
話說回來,漢傳佛教中浴佛應否往太子像頭上灌水,也有不同說法。浴佛是仿效佛陀誕生時,諸天向其獻浴的懿行。《佛所行贊》雲:「(太子出生)應時虛空中,淨水雙流下,一溫一清涼,灌頂令身樂。」可知當時的確有灌水到佛陀頭頂。《佛說浴像功德經》也說:「(浴佛時)復以淨水,於上淋洗其浴像者……初於像上,下水之時(「下」為動詞,即「倒下」),應誦以偈……」就文句而言,從太子像上方注水,由頭部開始的可能性甚大。
據講,主張浴佛不浴頭部者,乃為表示敬佛。恐怕這純屬臆測,並無經典依據。再者,「沐浴潔體」僅僅洗身卻不洗頭,到底是恭敬還是失敬?
灌頂時的金剛繩和食物
灌頂法會末段,信眾排隊至上師座前接受法器加持,有時喇嘛會派發護身結(藏語Sung Dü,漢人俗稱「金剛繩」)和一些食物,坊間有傳弟子必須馬上配戴及進食……
相信這誤會源於大灌頂(Wang Chen)的前行部份,儀軌規定上師必須分發護身結予弟子配戴,避免魔障。然而,較常舉行的中灌頂(Wang Dring)、食子灌頂(Tor Wang)、隨許(Je Nang)、長壽灌頂(Tshe Wang)等,儀軌均無此要求。3
大灌頂時護身結必須在前行階段派發,而且明文要求戴在上臂;其他類型的灌頂,純粹因上師欲利益弟子而派發,一般都在法會尾聲較方便的時候分發,但並非必需,故不是每個灌頂都有派發。這種護身結,並無特定配戴部位的要求,也可以送給別人結緣。
至於食物,長壽灌頂中以長壽丸作為灌頂物(Wang Dze),通常是甘露丸,否則可能以糖果、巧克力代替,弟子接過後必須食用,才算圓滿受灌。除了長壽灌頂,某些灌頂也包含透過食用食子(即多瑪Torma,有時可能用其他食物代替)以受取成就的部份,但這情況不算多。多數灌頂後分發的食物只是壇城供品,並非灌頂的一部份,無須強制立刻食用。具信心服食固然有加持,但不吃也無過失。
簡單來說,若灌頂正行期間上師高舉某食物念誦及指示弟子觀想,那食物即是灌頂物而非普通供品。不過,這樣分辨對於某些弟子仍不容易,干脆接到甚麼食物都吃即可,最重要是別「恐嚇」法友不吃會有障礙。
法器摩頂不是正式灌頂
某些隨許灌頂,正行念誦及觀想後便告圓滿,沒有法器摩頂的環節,更沒有分派護身結和食物,誤解必須配戴和進食者無須驚慌,理由如上文所述;然而,以為法器摩頂就是正式灌頂的人則應該警惕了!
或許因為儀式名為「灌頂」,很多人誤會上師把法器放在自己頭上、倒水給我們喝(按:食物不一定與灌頂有關,但寶瓶水與顱器內的甘露肯定是灌頂的一部份,必須喝下去)就是灌頂。所以,還未到這個環節之前,隨意聊天、玩手提電話、發白日夢……
其實,灌頂正行是弟子跟隨上師指示作觀想的時候。許多灌頂儀軌都寫道,作如何如何的觀想,就獲得身、語的灌頂;思維甚麼甚麼,便得到意的灌頂(同時上師也要作觀想和念誦)。雖然間中也有某些灌頂只寫著把法器交付弟子,但現實中很難齊集各種灌頂的不同法器,通常以繪有該法器的小圖(Cakli)代表。弟子仍不可碰一下圖片就了事,還須觀想該圖為真正的法器,思維我獲得此法器即接受了甚麼灌頂、清淨了哪方面的業障、獲得何種加持與授權、植下將來甚麼成就的種子。本來,接受或觸碰法器,應該與上師觀誦同時進行,但由於受灌人數通常很多,故一般都會把法器的環節安排在最後,而弟子應該在上師高舉法器念誦時即如理觀想。
有時,因為缺乏藏語翻譯,上師無法解釋觀想;有時,上師公開灌頂,只當作結緣或加持,又或覺得一般在家眾無法進行復雜的觀想,故意省略觀想細節。縱使有上師聲稱只要具足信心,法器碰頭亦能獲得灌頂,但恐怕是對普羅大眾的權宜說法;另有上師指出,僅僅觸碰法器而不作觀想,可能沒有得灌。何況,某些隨許灌頂或「念誦口傳」(De Lung,類似身和語隨許的簡略灌頂,並非純粹口傳),沒有使用法器作為灌頂物。正行期間,上師指示弟子觀想,即完成整個過程,其後並無實物觸碰弟子。
無論如何,密法是要我們對治「庸常相執」、建立清淨觀,並非純粹依靠外力加持。每次灌頂,都是把自己凡庸的身語意,轉化為本尊身語意的奇妙過程。用心投入,方可發生力用,培養正善的習氣。4
※本文作者為香港能仁書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個藏傳佛教道場之譯者、干事、顧問等。
1 見Kunzang Namgyal編《法界光明金剛藏之三身寂忿儀軌・猶如車乘津梁之日常實修集要》。以上所引非儀軌正文,僅為祖師所撰綱目,具體意義不宜公開解說,聊作示例之用。
2 財尊乃佛菩薩示現夜叉身相的出世間護法。梵名Jambhala,古代漢文佛經譯作「寶藏神」。宋・法天譯有《佛說寶藏神大明曼拏羅儀軌經》、《佛說聖寶藏神儀軌經》。今人多稱「財神」,唯佛教不崇拜鬼神,稱其為「神」恐與世間天神(天人,尚在輪回中的天界眾生)混為一談,故此改稱財尊(財富本尊)。
3 有關灌頂的作用及不同種類,可參拙文〈灌頂與三昧耶戒(一)〉。
4 密法修持的本質,見拙文〈密宗到底在修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