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三十九願、受樂無染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十九願、受樂無染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頌曰

今言漏盡快樂者 非指三界內漏盡

界外漏盡則正覺 除非正覺無漏人

一、列諸願名

此願諸師所立願名有六:受樂無染願〔義寂、禮阿、慧雲、性海、月珠、深厲、觀徹、道隱〕樂如漏盡願〔靜照〕常受快樂勝如漏盡願〔智光、良源〕常受快樂願〔真源〕受樂無失願〔璟興〕自然漏盡願〔法然〕。今從義寂大師,采用「受樂無染願」之名。

二、願成就文

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三、同部異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

若我成佛,諸眾生類,纔生我國中,若不皆獲資具,心淨安樂,如得漏盡諸比丘者,不取菩提。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漢譯〕:

阙此願文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譯〕:

阙此願文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居寶剎所有菩薩,晝夜六時,恆受快樂,過於諸天,入平等總持門,身光普照無邊世界,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同類異經

《悲華經》第二十九願:

即於生時,得無漏喜,受於快樂,自然成就一切善根。

《大悲分陀利經》第二十九願:

令其中眾生生已,得聖喜樂,過於諸天。

五、顯明願意

法藏菩薩何故立發此願?蓋法藏菩薩睹見諸佛剎中,或有國土人天,雖衣食自然,受樂勝絕,然而生惑著故,還招重苦。或有佛土人天,著剎那樂,忘永劫苦,耽目前利,招後世害;穢界快樂,粗弊而還苦因,亦不如意,得之甚遲,失之至速,歡樂極兮哀情多;而凡夫人,耽著膠固,愛樂黐黏,如洗癰搔疥,暫樂還苦;六欲天樂,五衰忽現;三禅天上,尚有風災;無想非想,耽著定味。此皆樂中有苦,受樂染著。

是故法藏菩薩,愍諸眾生,身心遇樂即著剎那樂,不知永劫苦,乃自修無著正慧,回與眾生,而發此願言:「我國中人天,得聖喜樂,過於諸天,若不然者,不取菩提。」

六、釋疑通妨

問:何故以漏盡比丘,喻彼國人天所受快樂?

答:三界人天,煩惱重重,六根門頭,漏洩不止,是為有漏。有漏就起染著,染著使人造惡,造惡便受苦報。漏盡比丘,即阿羅漢,阿羅漢果,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於一切法,無著無執,故引為譬,《無量壽經》曰:「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系。」又曰:「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法藏菩薩假阿羅漢,於一切法無染著心,以喻極樂人天所受快樂,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系,心智永滅,形充八極,順機任緣,悲仰無方,故《無量壽如來會》雲「心淨安樂」,《往生禮贊》雲「樂多無廢道」。無染無著,有其四由:悟緣起無性故,內無妄念故,緣無漏境故,依佛願力故。

問:未審彼國人天,所受快樂,其事雲何?

答:今依古德,略舉樂相如下: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正覺華生故離分段,一生不退故絕變易,華開見佛,常得親近故,無不常值佛苦。水鳥樹林,皆演妙法故,無不聞說法苦。上善同會故,絕惡友牽纏,正覺住持故,離魔怨惱亂,橫截生死故,無輪回不息苦;惡趣名亡,則脫難免三塗苦。受用自至,則忘塵緣障道勞,壽命延長,即無壽命短促悲,無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無塵劫難成苦;而有一生行滿,所作得辦之樂。華林寶剎,隨意遨游;實相圓音,任情聽受。蓮華堂內,耀紫金身;金剛座上,敞大人相。七寶階前,長跪問不二之旨;八德池中,洗浴蕩無明之垢。衣則應法稱體,食則百味盈缽,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軀,出則帝釋在前,入則梵王從後。樹動琉璃之葉,林發瑪瑙之華,萼熏郁氣之香,實散輕覆之彩。欄楯雕四寶,地體瑩七珍。八風吹兮,樂器自發千聲;眾寶合兮,樓觀廣包十方。化鳥宣道品,池波揚妙法。妙色為悅目之翫,而非惑蕩之色,能達唯心無境矣;微音有入耳之娛,而非沾滯之聲,能念三寶有歸矣。珠網麗空,瓊林矗地。土無日月光常輝,永絕女人道恆進。唯顯一乘,決定無三。歸依一體三寶,奉事十方如來。學則眾門並進,止則二谛虛融。晏安三空門,逍遙八正道。佛光照體,萬惑潛消,法味資神,六通具足。百法明門,應念圓成,三十二應,任意普赴。不動一心,遍行三昧,便登正覺之位,頓生如來之家,永處跋致之門,盡受菩提之記。獻供十方,寧神三昧,念念虛玄,心心靜慮。煩惱焰滅,愛欲泉枯,入真解脫,至大寂滅。然後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同辔於塵勞,和光於五濁,灑定水於沙界,引眾生於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圓滿。

如是等事,不可思議,孰聞此說,不生欣樂?此皆法藏菩薩,欲令娑婆苦惱群生,獲致安穩大樂,拔苦與樂之心,寓於漏盡比丘之喻。吾人思此,應念德號,報謝洪恩。

七、願文略解

「所受快樂」者,《阿彌陀經》曰:「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無量壽經》曰:「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往生論》曰:「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上皆對穢土苦患而得樂名,使人欣慕,理實彼土無苦無樂,名為涅槃大樂。寂滅真常,是樂之極,受極樂稱,是以能受人天,無著無耽,如羅漢入滅盡定。

「不如漏盡比丘」者,如者,彼土人天證大乘妙果,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不全同漏盡比丘,今但假而喻無著無為,故雲「如」。漏者,洩漏,即煩惱之異名。煩惱現行,使心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為漏。以聖智斷盡此煩惱,稱為漏盡。六神通中前五通為有漏通,唯漏盡通為無漏通。煩惱斷盡之比丘,稱為漏盡比丘,即阿羅漢。

八、白話淺釋

如果我法藏成佛時,我國中的人天,若不皆得無窮的快樂,而且若不如漏盡之比丘,心無所著者,我就不取正覺。

 

 

上一篇: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三十八願、衣服隨念願
下一篇: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四十願、見諸佛土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