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三十七願、人天致敬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十七願、人天致敬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頌曰

彌陀名號極深善 十方六道皆得聞

得聞誠敬身投地 踴躍歡喜歸命禮

一、列諸願名

此願諸師所立之願名有六:令成尊德願〔義寂〕人天致敬願〔靜照、禮阿、慧雲、性海、月珠、深厲、觀徹、道隱〕聞名修行眾所敬重願〔智光、良源〕聞名敬重願〔真源〕作禮致敬願〔璟興〕人天恭敬願〔法然〕。今從靜照法師,采用「人天致敬願」之名。

二、願成就文

阙成就文

三、同部異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

若我成佛,周遍十方無有等量諸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五體投地,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若諸天人,不禮敬者,不取正覺。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漢譯〕:

阙此願文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譯〕:

阙此願文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等佛剎,一切菩薩,聞我名號,五體投地,禮拜歸命,復得天上人間,一切有情,尊重恭敬,親近侍奉,增益功德,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同類異經

《悲華經》第二十七願:

常為其余一切諸天人及非人之所恭敬、供養、尊重。

《大悲分陀利經》第二十七願:

令其中一切眾生,為諸天人之所禮敬。

五、顯明願意

法藏菩薩何故立發此願?蓋法藏菩薩睹見諸佛剎中,或有佛土眾生,雖敬禮佛,修菩薩行,而人天不敬,風教不行,還輕忽蔑毀,或杖木瓦石,或惡名穢稱,匿德壞心,辱形傷體,行人為之惱亂瞋悱,修行叵進,道心易退。

是故法藏菩薩,愍諸眾生,不勤興善利,德寡品行低,為人所輕賤,乃自修親近善友,奉事師長,回與眾生,而發此願言:「十方眾生,聞我名已,作禮歡喜,修菩薩行,諸天世人,尊重恭敬,親近侍奉,若諸天人,不禮敬者,不取正覺。」

如法行人,諸天必歡喜,恭敬守護,世人自敬仰,受教奉行;能化所化,互相扶助,順次往生,盡生死海,成菩提果,乃此願之益也。

六、釋疑通妨

問:世有如法人,為人輕賤,有不信人,反為人愛重,何乎?

答:《金剛經》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菩提。」道宣律師於《四分律行事鈔》曰:「以是善業,今世頭目等痛,橫罹死殃,鞭打饑餓,若不修心戒心慧,反上諸法,增長地獄,是乃轉重輕受之義,念佛難思力也。行者唯顧心行如何,慎勿介心於毀譽之間焉。若己有不如法事,急須早改,苟莫借口言先世業。若不如法,而遇人致敬,深自慚愧,謹勿謂人天致敬。若隨分如法,而遭輕賤,深自慶慰,甘受勿恚,橫死厄難,毋苟免枉直,嗚呼!業理難測,佛力難思,慎弗疑滯焉。」

問:禮唯局身業,或亦通三業?

答:禮通三業,五輪至地,為除身業不善;稱揚名字,歌贊佛德,為除口業不善;心常緣念,若鏡目前,為除意業不善。為對佛眼故須身禮,為對天耳故須口唱,為對他心故須意念。由口業唱故,聞慧得成;由意業念故,思慧得成;由身禮故,修慧得成。由身禮故,戒學得成;由意業念故,定學得成;由口業唱故,慧學得成。

問:凡夫雖聞佛名,豈堪行菩薩之六度萬行?

答:隨緣隨分,修之可也。或唯念佛一行,即是修菩薩行,蓋菩薩者,大乘異名也,念佛一行,具六度萬行,故雲菩薩行,蓮池大師於《阿彌陀經疏》雲:「一心念佛,萬緣自捨,即布施波羅蜜;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蜜;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羅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蜜。是故,以念佛三昧,通名菩薩行,不然者,不應凡夫故。」又菩薩行者,乃往生淨土之行,即是聞名修行,豈有他乎?蓋淨土之行者,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故雲菩薩行。故知,一心念佛,則三學六度萬行,不出一心。諸佛因地,為菩薩時,修念佛三昧,今乃成佛,故從因指果,名為佛行;從果指因,名菩薩行。此願所修,廣通助正二行,以為諸天世人致敬之由,然推佛正意,偏在他力念佛心行,聞佛名故。

七、願文略解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者,舉所化之境,唐、宋二譯皆舉他方佛土。

「諸天人民」者,舉所化之人,唐、宋二譯皆言菩薩,故知諸天人民,意含凡聖。

「聞我名字」者,准上願意,舉聞名含稱念。

「五體投地」者,四肢及首頭,投稽於地,故雲五體投地。以自尊首,接他卑足,故名五體投地接足作禮,為敬禮之最上者。投之於地,表至誠恭敬。

「稽首作禮」者,依《西域記》雲:「天竺之法,凡有九禮,問訊為初,稽首為終。」稽首即是禮極也,謂舒兩手掌承佛足接頭面,亦雲接足,窺基大師《成唯識論述記》雲:「稽者至也,首者頭也,以頭至地禮佛也。」

「歡喜信樂」者,聞名信受之相狀。《無量壽如來會》雲「以清淨心」。意謂諸天人民聞本願名號由來,無有疑心故,喜溢身心,是名歡喜信樂。

「修菩薩行」者,凡三學、四攝、六度等一切行法,總名菩薩行。若約願意,則三業相應念佛三昧,名為菩薩行,《觀經》定散念佛,《往生論》五念門,《觀經四帖疏》五正行,皆是菩薩所修,簡非凡小有漏有為雜善之行。

「諸天世人」者,舉能敬之人。親鸾大師《現世利益和贊》雲:「念南無阿彌陀佛,梵天帝釋得歸敬,所有諸天各善神,日日夜夜常守護。念南無阿彌陀佛,四大天王皆共同,日日夜夜常守護,四方惡鬼不敢近。」諸天世人者,且舉其一端,理實諸佛菩薩,亦能致敬擁護也。《十往生經》雲:「佛告山海慧菩薩及以阿難: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阿彌陀經》說諸佛護念,《觀經》則說彌陀佛光攝護,二大士常來擁護。此皆聖眾致敬擁護之明證也。

「莫不致敬」者,致者表示也,敬者恭敬也。口業致敬則和言愛語,身業致敬則問訊頂禮,《大悲分陀利經》曰:「令其中一切眾生,為諸天人之所禮敬。」此約生後果,自土致敬。此經及《無量壽如來會》、《無量壽莊嚴經》、《悲華經》,皆約現生因,他方致敬。

八、白話淺釋

如果我法藏成佛時,十方世界之眾生,聞我名號,五體投地,歸敬禮拜,信心歡喜,而行菩薩六度萬行之時,若不得梵王、帝釋等諸天及世人贊歎敬慕者,我就不取正覺。

 

 

上一篇: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三十六願、常修梵行願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