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願、常修梵行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頌曰
他方世界菩薩眾 捨彼本身生極樂
常修梵行至成佛 還來本土化群類
一、列諸願名
此願諸師所立之願名有五:令立梵行願〔義寂〕常修梵行願〔璟興、靜照、禮阿、慧雲、性海、月珠、深厲、觀徹、道隱〕聞名梵行皆證正覺願〔智光、良源〕聞名梵行願〔真源〕聞名常修願〔法然、真源〕。今從璟興大師,采用「常修梵行願」之名。
二、願成就文
阙成就文
三、同部異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
若我成佛,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佛剎,菩薩之眾,聞我名已,得離生法,若不修行殊勝梵行,乃至到於大菩提者,不取正覺。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漢譯〕:
阙此願文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譯〕:
阙此願文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佛剎,聲聞、緣覺,聞我名號,修持淨戒,堅固不退,速坐道場,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同類異經
《悲華經》第二十六願:
所有眾生,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行不淨。
《大悲分陀利經》第二十六願:
願使眾生,來生其中者,乃至菩提際,常具梵行。
五、顯明願意
法藏菩薩何故立發此願?蓋法藏菩薩睹見諸佛剎中,或有佛土大眾,雖修梵行,隔生即忘,難可相續,道場妙果,多劫難成;或忽忘本願,奔走沉空,中止化城,止宿草庵,如聲聞乘相續修,三生六十劫,若有間斷,需經多劫;菩薩三祇修因,若有間斷,更歷多劫;甚至樂求五戒十善,甘受電光之樂,福盡勢衰,還墬卻下,仍舊淪入三有。
是故法藏菩薩,愍諸眾生,深著欲染,多生欲過,命終之後,亦起先心,乃自修離諸染想,回與眾生,而發此願言:「諸有眾生,聞我名者,縱不來生我國,而在此土起心立行,梵行常相續,必定至佛道。」
然則三世十方如來,因行相續,成滿大果,說法度生,降魔示滅,乃至遺留捨利等利益,皆是此願之功,實謂彌陀世尊為諸佛本師者,蓋為此也。
六、釋疑通妨
問:上願雲:「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此願雲:「壽終之後,常修梵行。」文言全同,彼約往生,此何不爾?
答:轉女成男,在穢土難故,善導大師,約往生言。常修梵行,穢土不難,大師無釋,何雲淨土?異譯經文,其旨分明,《大悲分陀利經》雲「來生其中」,經經異說,不須和會,如生尊貴家願者,壽終之後,猶在穢土,可例此願。
七、願文略解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者,此舉他方世界,如余願也。
「聞我名字」者,准上願意,舉聞顯念,得聞至德名號而稱念之。
「壽終之後」者,壽終之言,以顯多生;常修之文,以顯相續;雖在穢土,經歷多生,梵行相續,終成佛故。
「常修梵行」者,梵者清淨義,謂離欲雜染,純一無雜,具足清白之法,故名梵行。《大智度論》雲:「斷YIN欲法,名為梵行。」宋譯曰:「修持淨戒,堅固不退。」此指淨戒。下偈雲「淨慧修梵行」,此指六度。菩薩所修萬行,皆離欲清淨,總名梵行。
八、白話淺釋
如果我法藏成佛時,十方世界的菩薩,若聞我名號而稱念者,縱不來生我國,仍能常修六度萬行,直至達成佛道,若不能如此,我就不取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