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欲是生死根本
"YIN躬撫摩,將毀戒體。"什麼是YIN呢,YIN者,欲染為YIN,欲就是YIN欲,單指男女之間的貪欲,就是男女互相貪染之心。因為這種貪愛之心是一種妄情思惑,屬於見思二惑的一種思惑,思惑就是生死妄情。因為貪愛心有多種,貪愛的事物不一樣,所貪之法不一樣,有的貪愛錢財,有的貪愛生命,有的貪愛名利。這個貪愛是指妄情,男女之間的愛欲就叫YIN,它是生死的妄情,屬於思惑。因為我們說佛法都是在心上說,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指心說的,離開心沒有佛法。
一、心YIN,就是這種貪愛之心集中全部心力表現為YIN,是一種妄心之力,全部心力,就是邪定。這個心高度集中在這個妄境上,此時此刻這個妄心幾乎是不雜它念,對這種妄境唆發的妄情就叫YIN。心YIN,就是妄心之力,舉這個心力的全體都是貪愛,其它的妄心此時此刻好像不能發起現行,就是一心追逐這種妄境,就叫邪定,妄想執著這種妄境,這種貪愛這種妄境就叫YIN,欲染為YIN,這個指心。魔登伽女不但心YIN,貪愛至極,而且動用身口,跟她母親說要用邪咒來攝取阿難。
二、口說,動用口說YIN語。
三、YIN躬撫摩,動用色身,身造,就是身行YIN。
首先是心對境發識,心發起妄情,然後用口采取方便去說,通過身去行YIN,身造。這是一種邪定,這種妄心高度集中在這種妄境上,任何力量也動搖不了,這種妄心之力,因為是一種貪愛之心,這是純指YIN欲說的。因為它是生死根本,無邊的罪業、生死和痛苦都由它而得建立,這是我們三界六道的體,生死的體,在我們八識田中熏習的種子最為嚴重,非常難以斷除。這個是生死根本,其它的像殺生、偷盜、妄語,雖然也是嚴重的三途之因,也是生死妄情,熏習得也很嚴重,但是不像YIN欲熏習得那麼嚴重,一旦我們覺悟認識了它的危害,不殺、不偷、不妄語的利益,馬上就可以把它減損斷除,YIN欲這個心熏習的非常重,所以不像殺生、偷盜、妄語,立桿見影就把它斷除了。
比如殺生這種妄情,我們知道殺生不好了,我們受了不殺戒,所以再讓我們去想殺生,說殺生,身體去實行造作,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了,盡形壽不殺生,我們的色身濁命可捨,但是我們不能殺害生靈啊,就說明這個好斷。偷盜也是這樣,因為我們貪的心減輕了,或者斷除貪心了,再讓我們去拿人家的東西,非理而取,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做了。這個偷盜心也好斷除,雖然種子熏的也很嚴重,但是讓我們盡形壽不偷盜 ,失掉身命也不能偷盜人家的財物,這個從實際當中是比YIN欲這種妄情好斷得多了,一旦認識了馬上就能斷,就能依法而行,這種習氣易斷。但這種貪欲的妄情不容易斷,這種生死種子熏習得非常嚴重,超過其它一切,所以它是生死的根本。這種生死習氣,用世間話說,透骨入髓、深入骨髓,纏綿性,纏脫不清,象亂線似的捋不出個頭緒,所以最為難斷,心裡想斷,但是這種習慣勢力難以克服,還要發起現形。
佛在本經四種清淨明誨裡說:身不YIN,心不YIN,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身心二途,心沒有YIN欲之念,這種忘情不發,身沒有行YIN之事,斷性亦無,就是能夠斷除身心二途之YIN的這個能斷之心也得除,離了YIN的影子,無YIN可斷,到這種程度才能徹底超越它的限制,它才不能成為我們生死障礙,所以佛說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對於佛的無上菩提我們才有希望。另外佛說:"YIN心不除,塵不可出。"這個YIN是最難斷的。
"YIN躬撫摩",YIN躬者,即指摩登伽女以YIN欲之心彎身如弓,不但心裡發這種妄情,而且發起色身的造作,撫就是按撫,表示色身行YIN,動用色身來靠近阿難,以手按撫而摩之。這是當時摩登伽女發起身造作的那種行為。
將毀戒體,戒體就是受戒之體,得戒所依之體。體者主質義,是構成這種事物的主要物質。性者體也,比如水以濕為性,水的體性是濕潤性,濕性就是構成水的主要素質,離開濕就無所謂水。黑板是干燥性,它不是濕性,所以就不能說黑板是水。得戒所依之體是受戒之體,它不是具體的事物,不像水是色法,有形狀、有相貌、有顏色,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是屬於色法,屬於質礙之物。戒體是受戒時所依之體,得戒所依之體,具體地說,佛門弟子不管出家在家,最初的都得受三皈五戒,皈依三寶,我們受三皈的時候說: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皈依佛法僧三寶,我們集中全部心力,一心皈依三寶,受五戒,三皈五戒是無漏色法,因為我們受三皈接受佛的戒法,能使我們修戒、修定、修慧,我們接受三皈法時要一心,就是舉我們心的全體注入三皈法中,或者受五戒時說:不殺生,是優婆塞、優婆夷戒,盡形壽能持否?我們高度集中全部心力來接受這一戒法,就是對境發心,此時此刻舉心的全體都是護戒心、得戒心,要得這個佛戒,心不它緣,就是一心,說:能持。我們就已經把三皈五戒法接受過來,如果再想違犯三皈,違犯五戒,心上就不允許了。再要遇到犯戒因緣就不允許隨便想、隨便說、隨便做了。對於殺生、偷竊、邪YIN、妄語,這種護戒心、得戒心,就是一心,就稱為三皈體、得戒體。從此以後就像我們這個道場似的,因為修一道牆才能保護僧眾,誰要再隨便進就非法了。我們若是想、說、做、再做違背三皈的事、違背五戒的事,那我們心上就不允許了。這是種護戒之心、得戒之心,得戒就要護持,這就成為我們戒體了。
戒體者,比如出家人受比丘戒,即受戒時登壇,沙彌壇、比丘壇、菩薩壇,就是戒壇,"羯摩阿奢黎白四羯摩",白,就是說。羯摩,就是做法事,做法事的時候四番而說,所得的無漏色法。為什麼說無漏色法呢?即受諸佛戒,則入諸佛位,戒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圓滿戒定慧就不漏落三界生死,能斷除見思二惑,所以叫無漏。是屬於隨順佛法的淨化因緣,所得的無漏色法。
無作戒體,戒定慧是三無漏學,修戒、修定、修慧,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是藥,息滅貪嗔癡,貪嗔癡是病,生死病沒了就不漏落三界生死了,所以是無漏色法。無作就是無有造作,因為佛制戒不管大小乘戒,都是由自性開出的,都是恢復本來性的方便辦法、道路、手段。因眾生在迷,依真起妄,所以造諸生死業,不外乎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這都是依真起妄,粗重的過惡、危害因緣,但是自己不會斷除。佛依性制戒,因為眾生依真起妄,犯諸過惡,作生死業,所以佛制戒都是為了恢復清淨覺性的,離諸過惡的方便辦法和道路。我們這個清淨覺性,體是清淨本然,用是周遍法界,不屬於有為造作,體用皆妙,無作。這就是無作戒體。
攝心為戒。能夠把心攝在安住自性,不向外貪著、攀緣、妄想、執著。我們受戒的時候,比丘登壇,白四羯磨,這種得戒之心、護戒之心就是戒體,戒依這個而得建立,過去沒受戒就沒得戒,沒得戒就無所謂戒體,這回接受了戒法以後,得戒之心也就是護戒之心,再違犯就不允許了。
清淨戒體,護戒心,戒體也是因心成體,護戒的心。"若於四重戒中隨犯一重",四種重戒也是根本戒,不管犯哪一種,"此體則毀",這個戒體就毀掉了。四重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YIN欲、不妄語。殺生、偷盜、YIN欲、妄語,這叫性罪,也叫根本罪,也叫四重罪,不管信佛不信佛,受戒不受戒,只要殺生了、偷盜人家財物了、邪YIN了,妄語了,就有罪。出家是不YIN欲,在家是不邪YIN。三途之因嘛,犯了一種,就得墮落。這屬於性罪,因為這四種罪是最重的,只要犯了這四種中的一種,就是性罪,它的自性本身覆蓋真性,糾纏真性,所以自性本身就有罪,就要墮落三途道,非墮落生死不可。一切罪過以殺生、偷盜、YIN欲、妄語為根本,其它都是枝末戒、是輕戒。所以如果受戒以後犯戒,不但有性罪,而且有犯戒罪,罪加一等,墮落得就更為深重。那麼殺生、偷盜、YIN欲、妄語,不管犯哪一種,戒體就沒了。"此體則毀",就毀掉了,就沒有戒體。
戒體,給大家說了,戒體就是得戒之體,就是護戒心,得戒之心,戒依它為體,就是我們白四羯磨的時候得了戒體了,戒依這個心而得建立。因為心上已經得戒了,就像得到錢財似的,既然得到了就不能讓他失掉,愛護這個財物之心,就是讓它不能隨便失掉。這種護戒心始終保護得戒之體,護戒之心若不失掉,戒體就不能毀。如果護戒心失掉了,戒體就被毀了,所說妄心一動,愛欲之心這種妄情一起動,因為八識田中有這個生死種子,遇緣了,它若不動,戒體不能失掉,妄情一動,整個護戒心就沒了。妄心一動,浪竄十方,整個是生死浪,驚濤駭浪,妄心一動,全真成妄,舉體都是罪業、生死、痛苦。這個妄情一起動,其它一切貪嗔癡妄情都跟著起動,就像這一個人不如法,作亂,其他不如法的人都隨之響應,全體成妄,全真成妄。
比如,戒體就像堤壩一樣,江堤有了堤壩護水,使它不泛濫成災,這個妄情一動,江堤決口了,越來越大,整個堤壩就得沖垮,淹沒田地淹沒房屋,泛濫成災。我們妄心一動,整個生死妄想習氣都起動,舉體都是危害,這個護戒心、得戒之心徹底破壞。戒體毀了,就像破鏡不能重圓,打碎的鏡子一樣,不能重新恢復。這就是妄心一動,浪竄十方,全真起妄,舉體都是妄心妄情,在一切法上起諸罪業、生死過惡。忘情一動,戒體就毀掉了,再也沒有心護戒了,沒有力量了。就像堤壩決口以後,再也沒有能力阻擋洪水的泛濫,這個堤壩都得沖垮,就是說完全失掉戒體。
我們沒犯戒的時候,在一切時處都念念不忘防非止惡,千萬別犯自己所授的戒律,在一切時處都不能忘掉修戒、修定、修慧,防非止惡。對於殺生、偷盜、YIN欲、妄語這四重戒心不想,口不說,身不造,無論再遇到什麼樣的惡緣,都能渡過這個生死險道。惡緣,就象阿難乞食遇到的這種因緣。摩登伽女她本身妄心嚴重,想破壞阿難的戒體,滿足她的貪欲,這就叫惡緣,遇到這種惡緣,我們就能夠度過生死險道。這個護戒心不破。妄心一動,一切都完了,就像洪水沖破堤壩一樣不可收拾,就像水潑出去以後再想收回來也不可能了,這叫毀壞戒體。但是阿難這個時候戒體還沒毀,將要毀還沒毀的時刻,極其危險的時刻。
如果四重戒犯了一戒,戒體就沒了,就像堤壩似的,不管從哪個方向,洪水沖破一個缺口,整個堤壩都得被沖毀,就像洪水漫延再不可收回來。所以一戒犯了,其它戒也都一一毀壞,一旦破戒就大勢已去,心裡再就沒有信心了,就像打了敗仗似的,一切都完了,再沒有希望了,心裡已經再也沒有這個能力了,只能痛苦悔恨。所以佛要我們防范於未然,在一切時處要防范,沒發生之前,沒長病之前要防范,防微杜漸。對於殺生、偷盜、YIN欲、妄語這四種性罪,根本之罪、重罪,我們一切時處都要防范,防非止惡。因為這種惡緣險道,不知道在什麼時間,機緣成熟了就會現前。如果不防范,忘情一動,浪竄十方,就像鏡子打了以後,再想恢復不可能了,大勢已去,就是成佛無望,想成佛,那一點希望也沒有了。
佛說,戒為無上菩提本。因依此戒,得生滅苦的智慧。無上菩提依戒而得建立,這戒體不可毀。阿難本來發好心,但是遇到這種因緣。因為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的業緣不可測,世間人不明白,常說"天有不測風雲",很好的天,風和日麗,但突然刮起暴風,下起大雨。"人有旦夕禍福",不知道什麼時候,不可測度的生生世世的業緣就會現前。所以我們修學佛法要時刻防微杜漸,佛說阿難的因緣也就是警戒我們防微杜漸,從微小開始就要防范,微細不犯,杜絕漸漸走向反面。阿難遇到這種因緣,是突然遇到,心裡沒有准備。今摩登伽女以YIN術相加,就是通過邪咒的力量和作用達到自己行YIN之欲,將毀阿難之戒體。如果阿難他能夠把持住自己的心,心若不動,戒體就不能失,妄情若不動,她也無可奈何。行道在心嘛,因為色身是無情物,主要在心,他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了,摩登伽女再用邪咒,他也不會毀壞戒體,就怕他此時此刻發起YIN欲的現行不能降伏,所以他妄心若動了,戒體就沒了;不動,戒體不能毀壞。
佛說盡形壽不毀犯,縱然失掉生命,色身濁命失掉了,但是我們心不起動,戒體也不能失掉,法身慧命有份。如果心若動了,戒體失掉了,雖然保全了生命,但是也不免輪回。失去身命也能堅持妄心不動,就能保持戒體。
因為世間的因緣,業緣不可測度,突如其來的事情很多,所以平時若不防范就措手不及。有的人沒想到,突然事情就現前了,惹了一頓大煩惱,悔之晚矣,說這個事情怎麼沒預料到呢,就是我們心粗重,不能防范突如其來的這種因緣。
禅宗公案有一個事例:有母女倆,都是虔誠信佛的在家佛門弟子,母女倆發心供養一位禅師,供養他衣食、房屋,讓他修禅定,修道,她倆緊衣縮食地供養了三年,老禅師在這裡修了三年禅定。
到第三年了,母親就告訴她女兒:你到老禅師那裡去,把老師父抱住,你就說"你說,你說",你就讓他說。她女兒就到老禅師那裡去了,二話沒說把老禅師給抱住了,對老禅師說:"你說,你說。"老禅師一想,突如其來的事情發生了,我正在這一心修禅定,雖然沒成佛,但我也沒什麼其它不好的事情,讓我說什麼呢?說什麼都不好聽。被姑娘摟抱住,不好說,但是這個姑娘還讓他說:"你說,你說。"不說她就不放。,老禅師一尋思:那就說吧。他就說了一句話:"猶如枯木貼寒巖"。枯木,已經枯朽的木頭,再不能生長出枝芽,寒巖,寒冷的巖石,沒有溫暖,冷酷無情的意思,你雖然摟抱我,也不外呼枯木貼寒巖而已,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事,因為我這心已經愛欲枯干,沒有妄情,心清淨本然,像枯木似的,再不能長出枝芽來了。就說了這麼一句話。
因為他說了,那就得放開他了,那女兒放開手回去,她母親問:老師父說什麼了?他說:"猶如枯木貼寒巖。"她母親一聽,氣不打一處來,勃然大怒說:你回去告訴他,讓他三天之內就離開此處,不供養他了,讓他到別處修道去吧。
姑娘就回來告訴老禅師:我母親說了,今後不供養你了,你遠走高飛吧,另找去處。這老師父一尋思:我也沒什麼過錯阿,雖然沒修出道來,但也沒犯什麼過,這麼大歲數,三天之內就得走,往哪裡走啊?沒地方走。感到很為難。平時因為母女倆對師父很虔誠,緊衣縮食地供養,可是這樣突然地反常,老師父就跟她說:你回去告訴你母親,我在這個地方再修三年,你們再供養我三年,我再修三年,如果三年之後還這樣,不用你叫走,我自己就走。
姑娘回去告訴了她母親以後,她母親尋思尋思說:那行吧,你回去告訴他,我們再供養他三年,三年以後再說。
一晃三年就過去了,老禅師一心修道修禅定,到了第三年頭了,那母親告訴她女兒:你再到老父師那裡,你再抱住他,不用說別的,你就讓他說"你說,你說"。
老禅師這回不說"猶如枯木貼寒巖"了,因為他有枯木寒巖之相,沒到家,雖然是冷酷無情,這種YIN欲之情已經沒有了,但是還沒離相,還有枯木寒巖之相,所以她母親不滿意,讓他走,這回又經過三年的修煉,他功夫純熟了,是這樣對那姑娘說的:"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莫叫婆婆知。"千萬別叫你母親知道。
其實是婆婆讓她來抱老禅師的,婆婆早已知道,這是反說,就是說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知道,我的心是清淨的我也知道,天知、地知,鬼神也知道,因為頭上三尺有靈神,瞞了你,瞞了我,瞞了婆婆,瞞不了天地鬼神,都是非常明明白白的事情。就是說,你若不知道你心清淨,你不能來摟抱我,到我這裡來取證、驗證;你知道你自己心清淨,知道我心清淨,我知道我心請淨,知道你心清淨,否則不會到我這裡來印證功夫,印證德業、道業。"莫叫婆婆知"是反說,以這個反語作肯定之說:婆婆知道你心清淨、我心清淨、婆婆心清淨,如果不是這樣,婆婆不能讓你到我這裡來印證。所以這回是:我如是,你如是,婆婆也如是,如此如此,心是清淨本然的,即相離相。正因為達到這種功夫,所以不發妄情,已經斷欲了,妄心不動了,妄情不動了,所以戒體不能毀壞,就是驗證這功夫。
如果她母親不知道她女兒心是清淨的,斷除這種生死妄情,她絕對不能讓她女兒來惹麻煩。如果她母親若不知禅師清淨本然,斷除欲望,她也不能讓她女兒破壞禅師的道行,寧撹三江水,不動道人心,你若破壞人家修道,那罪業是深重的。她母親也是佛門弟子,也是修道的,她本身若不斷除生死妄情,她絕定不能也不敢這樣印證。這就說明,斷欲了,一切不能毀壞,就是沒有妄情可動。
比如過去世間講,窮死不作賊,我們了達偷盜、貪著財物的危害,就是我們窮得沒有衣穿沒有飯吃,也決定不會發動妄情,偷盜別人的一草一木,這就是妄情無可動了,所以就沒有犯緣,就不會犯戒,不會失掉戒體。像殺生似的,即使別人把我們殺掉,把我們的生命危害,我們也決不能動妄情,因無妄情可動,就再也沒有殺生之心,這種妄情沒了,無妄情可動了,遇到這種殺生因緣,我們也能做到心不想,口不說,身不造。因為這種妄緣、惡緣、世間相所在皆是,不能生活在真空裡,關鍵得成就自己的定力,雖遇惡緣無妄情可動,這樣就能自然達到安然無恙,度過險道,根本就不能毀壞戒體。
因為阿難多聞,他不能成就定力,沒有斷除這種貪愛之欲,所以遇到這種因緣就要唆發妄情,誘發這種貪愛之情。如果像老禅師這樣無妄情可動了,他將毀壞戒體那就不可能了。前邊為什麼老婆婆要把禅師趕走呢?就是因為他還有相,還有枯木寒巖之相,雖然妄情不動了,可能還有男女之相,沒徹底離相,功夫沒到家,就是白供養他了,就得攆他走。這回功夫到家了,互相印證了,所以她母親就沒什麼說的了。
因為阿難還是在有學位,"YIN術相加",是將毀阿難之戒體,攝在YIN席,然而阿難身雖被攝,力不自由,就是道力、戒力力不從心,還不足以抗衡這種妄情,"而心尚明了",心中還沒完全迷悶,心裡還明白,就是有心而力不足,正因為心裡明白,還能堅持戒體,控制妄情不起動。"未即淪溺",還沒有即刻毀壞戒體,淪就是破壞戒體,溺就是被水淹。設或,假設相持時間長了,敵體相對,阿難想護持戒體,摩登伽女想用邪咒破壞戒體,相持之下,時間長了,恐怕就危險了。"設或相持無救",得不到援救,支持不了了,"恐亦事之不測"。能不能堅持就不好說了,不可測度,或者能堅持下去不毀犯,或者堅持不下去,就毀犯了。正在危急關頭,敵體相對,對峙的局面,敵我雙方究竟誰勝誰敗不可測度,或者就有失敗的危險,故言將毀戒體,就是很危險的意思,就是這種護戒心能不能失掉,正念能不能倒,這個就不可測度了。因為這種妄情的力量也很重,在他自己心裡一個是護戒之心,千萬別犯戒,另外是貪欲的妄情心,這兩種心敵體相對,就看哪個力量比較強了。相峙階段,還沒分勝負,還沒徹底失掉,將要毀而沒毀掉,故曰將毀戒體,就是這個時節因緣。
這堂就講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