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要有正知見
常照法師
前言
學佛的人先學法,學佛陀開示的法義,循此法義修學,才能步上正法修行學佛,也才有人格道德的升華。目前,佛教界有很多怪現象,身為三寶弟子,應該做什麼完全不了解,如何學佛、學法完全不清楚,就是人格、道德、戒律不尊重,受外道、神道影響,大大變質。自己修什麼行,學什麼道,未必清楚。對於「原始佛法」教義也不想研讀,自歸依以後,或是被剃度以後,與凡夫俗子並沒二樣,迷惘一生,甚至有些人做敗害佛法之事,一點也不怕個人未來果報苦迫。
有的修道人,不明正法、正理,依個人愚知淺見,參雜神道,曲解經義,斷章取義,誹謗佛法,以迷引迷,誤導眾生。也因此,造成俗家弟子事事盲從,越學越迷信,越修越離道。其實一切眾生學佛、學法,是為了完成人間善行、善德,成就一位完完整整的完人。佛陀教法、教義,就是教眾生修學至未來與他同一心懷,與他同一境界。儒書所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又說:「人人可以為堯舜」。這是修行學佛終極目標。
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社會形態。人類受自私心的驅使,對人生意義及價值,已經產生錯誤的見解,因為有錯誤的見解,才會造成倫理道德的敗壞。人生價值是人人所追求,假使價值觀錯誤,自然形成盲目作為。不但使自我貶值,甚至作賤自己。
那麼什麼是「人生」?一般人的看法,人生是「人的一生」。或「人的命運」。或「人的生活」。假如把「人生」的定義,規范在上面三類,一生自然為生命的生活,奔勞、計較,注重生財取利,上下爭利,人人爭利,人心自然腐化,社會道德淪喪。目前全人類已把道德毀滅了。其實,人生不是為了生活中吃飯穿衣而活,假如只為了生活上吃飯穿衣,人靈和動物又有什麼差別。人類既然是萬類靈長,當然要做更有意義的人生。
人生定義,從儒家方面做個了解,孟子說:「仁者人也」。子思說:「人者仁也」。「仁」就是人的「理性」「道德」「人格」,能夠從理性中,發揮道德,才能完成人格,人格就是做人應有的公式。理性、道德、人格完成,是自古以來聖賢終生努力的目標。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既然「仁」的完成要克己復禮,當然要從天理、真理著手,因為禮者理也,理是宇宙萬類共有天性,佛陀所說:眾生同一體性(佛性)。既然天性是眾生的共同性,物物同為一體而息息相關。因此,要愛人如愛己,愛物如愛己。能愛人愛物如愛己,才是仁的完成,人格圓滿,才不會喪失人生意義。社會淨化,也是「大同世界,人間淨土」菩薩所努力的目標,人生的最高究竟。
身為法師,講經說法的目的,是引導眾生、喚醒人類,步向真理大道。人類走入真理大道,人心才能淨化,社會才能光明。因為人的思想觀念,是行為動作的重心,思想又受教育所影響。
人類出生後生長過程,所受教育是多元化,首先受父母教導,兄弟姐妹誘導,學校教導,社會朋友染化,都會產生個人思想。有人願意再受教育,思想念慮自然會改變。
諸位對佛法的認識或多或少,對人格、道德多少也會注重。肯聽佛法,就是受佛法教育,在思想觀念,很自然產生真知正見,心有真知正見,才有正確人生價值觀。從已往未聞法時的自私功利觀念,變為大愛無私觀念,正是聽經聞法功能,也是說法講經教育功能。因為「人不學,不知義」。可是學而不精,也未盡理想。
再說,佛學與世間學,都是為了人生的未來希望,但是內容和目的大不相同。世間學問所建立的人生,是屬於個人、家庭、社會的未來希望,及國家利益。佛法所教所學所修,不但為了整體人類福祉,甚至救濟四生六道,遍虛空界眾生的生死解脫。因為學佛的重點,述說人生真理,是人生平等性智的實質理念。佛法要人人「去妄歸真」,「斷迷證覺」,所以佛法是以真理正法為法,以真理正法來對治人生不良症結。從實際上說,佛法不但能使人類和平生存,也能使人與萬物互不殘害。這就是佛學和世間學不同的所在。
信仰和宗教
從學佛的知見上,先討論信仰。信仰、宗教、拜拜是相依相關問題,一般人認為有拜拜的團體,就是宗教團體,有信仰的對象(佛、菩薩、神、鬼),也是宗教團體。到底信仰、宗教、拜拜,有什麼分別?
一、拜拜和信仰
拜拜,從台灣民俗看,台灣人拜拜實在太多,生意人農歷初二、十六拜門口地祗主。養豬人拜豬捨;養雞人拜雞捨;經營魚池的人也拜魚池;黃色理發廳拜豬八戒,鄉下人也有拜松仔公,問拜什麼?也答不出所以然。
目前台灣各縣市,街頭巷尾,都可以看到寺、廟、宮、殿、壇、府、堂,問拜什麼?也不知道。台灣民俗拜拜,有的有信仰意識,有的沒有信仰意識。有信仰意識的人,對所拜的,有仰慕、尊敬和效法的行為。比喻:
拜關聖,要效法他在生時的忠義。
拜彌勒菩薩,要效法菩薩的大慈。
拜觀音菩薩,要效法菩薩的大悲。
拜文殊菩薩,要效法菩薩的大智。
拜地藏菩薩,要效法菩薩的大願。
拜普賢菩薩,要效法菩薩的大行。
拜十方一切諸佛,要效法諸佛救度一切無量眾生,悲智雙運,至萬德圓融。因此,信仰要有效法的意念和行動。
有些人(大部份)拜拜動機是有所求而無尊敬。拜拜意念,有自私迷惑心理,貪欲求取。拜時有感應、靈感者就常常拜,常常求。無感應者不但不拜,可能將神像毀壞,這種行為談不上信仰。台灣地區有大廟,每年神的生日就殺害動物畜禽拜拜,做醮拜拜,新建廟開廟門,都大量殺害動物請客,這怎麼可以稱「宗教」。
二、宗教意義是什麼?
宗教是什麼?教為教育、教法、教義(內容),當今一般人認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孔孟儒教等(其它台灣有天帝教、天理教、軒轅教、一貫道。外國有新興教派、大衛教派(教主與教徒五十多人已焚死),日本真理教(制造毒氣傷人,教主與教徒多人入獄。)。這些團體雖然有信仰的對象,有教育、有教規,宣仰教義,有吟詩,講經說法,救濟貧窮,念佛共修等等,但是未必有「宗教」意義的基本認識。
宗教二字,從字義上(說文解義)看,「宗」的本義可以解為「本」,也可以解為「主」,也可以解為「人所歸往」。什麼是眾生的「主」(請勿誤會,此主非彼主),什麼是眾生的根「本」,人生一世旅途,走到盡頭的時候,到底「歸往」何處?大家想過嗎,因為人死不是滅亡。是亡而不滅,死而又生。
常照是佛教團體的一份子,又是一位傳佛陀教義的法師,注重教育、教化。必須深入經藏徹悟,不然會誤導眾生、害己又害人。這幾年的努力,對佛陀經教多少也有所認知,知道人的軀體,是五蘊、四大水火風土共成體,和合共眾緣生,共眾緣存。有朝一日緣盡而死,水火風土分解,今生今世,什麼也沒了。那時,要再找一個「我」,再也找不到了。可是人死不代表死後就是「滅無」。
四大五蘊的根本,又是什麼,就是「業識」和「自性」。死後由業識引生另一世界環境,佛學名相稱「引業」和「滿業」。那時新生命在另一世界,另一環境又開始。引業就是引伸力量,滿業就是新生命的環境。也就是四生、六道眾生生命,及居住依報世界,命運轉換的動態。內容情形,另一綱目,再詳細說明。
什麼是主?什麼是本?什麼是自性?「主」,禅宗稱謂「主人翁」。又稱「本來面目」。主人翁、本來面目就是「自性」(『自性』不是一般所稱靈魂、靈識、識神、靈體)。佛法禅宗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正是要眾生參悟證悟人的「本來面目」「主人翁」,這也是「法界」「自性」「佛性」。這個自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聖人不增,凡夫不減,六道生靈皆有。莊子所謂:「道在蝼蟻,道在矢溺。」經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證悟「祂」,即成佛、菩薩、辟支佛、羅漢,迷失「祂」,墮地獄、作餓鬼、變畜生。因此,自古以來,佛菩薩講的是「祂」,經典寫的是「祂」。「祂」無來去,無生滅,無大小,非多少。祂放之彌滿六合,卷之納諸芥子。佛法之根本法,正是要眾生開悟「祂」,可是說又說不成,寫也寫不真。易經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祂」可稱為「心」,也可稱為「道」,也可稱謂「佛」。中庸稱「天命」,「祂」正是眾生「自本性」(不是業識,質性)。古來佛、菩薩之經、論傳授、教化眾生體會、參悟是「祂」,弟子受道是「祂」。
佛陀將涅槃時,大梵天王獻花,佛陀當百萬人天中,順手拈花,頭陀大迦葉微笑,然後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微妙法門,教外別傳,付囑大迦葉。」
達摩初入東土時,以理入與行入理念教導眾生。理入的道理,藉如來的經教悟「宗」。他說:「含靈同一佛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意思是說:眾生學法主修,是體會經教法義,證悟自己和一切眾生同一體性之「佛性」。眾生既然有佛性,為什麼不能和佛陀平等偉大?就是眾生貪著六塵境像,妄想覆蔽「本心」,因此「本性」不能產生靈明作用。
古來佛、菩薩及證道諸大德,遺留經教法義,不離「自性」,不離「自心」,引導眾生認知自我之「主」人翁「本」來面目。如果「宗教」法義,偏離「心」「性」淨化、證悟之啟示,則非「真理大道」之教。
禅宗五祖,宏忍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因此,而可以肯定任何一位說法者,向人眾說法的內容,未能融會貫通「是心是佛」、「是性是佛」,或「開權顯實」者,可稱謂「外道」「旁門」。因為傳道法語,不能叫眾生有正確途徑可「歸往」該歸往的淨土世界,達到斷煩惱、淨業識、了生死、證涅槃,落實解脫境界。
因為方針不正確,把人天法以為出世法,再怎樣的認真努力修持,不是落實在善界的福報「天國」(或稱:天上、天堂、天道,佛陀開示:天道有三界,共二十八天),就是人間福報。因此,真正「宗教」,啟示眾生「開悟自性,認知自我,見性成佛」,才是「真理大道」,眾生依此正法修行,落實不偏差,才能真正完成解脫得證涅槃。
世間正見的認知
凡是歸依三寶-佛、法、僧,就是佛弟子。佛弟子當然要學佛、學法,學佛、學法從何處入手,當然要理解佛陀啟示之法,成就個人正知見(凡是人道的眾生,人人要有作人作事正知正見、倫理道德,才不會制造惡因惡業,害人害己,造就個人及子女,未來受無量困境苦果報應)。
正見,是正確見解,好比旅行,對旅途要有一番認識了解,確定到達目的地,應該走的路,才不誤差。
正見到底是什麼?依世道人間正見,就是對人生一生的思想、念慮、行為正確認知,是正確「人生觀」,是明白人生做人的實際意義,應該遵守的正道、正法。從觀察、思惟到認知,事後產生心理定見,定見即是指正見。修行學佛或做人做事,正知正見實在太重要。
有些人雖然歸依了,有持齋,有功德可做時,即樂善好施,看起來好像非常明白佛理,可是不一定有佛法理念。舉止行為,不一定符合人生道德規則。有的人暗中營私,未盡善戒善行。有的環境有所變化,或身體坎坷,就動搖學佛初志,不能擇善固執,堅心不移,就是沒有正知見所影響。
佛說的正見:有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二種。出世間修學,要先有世間正見為修學基礎。世間正見可分為四種:一、正見有善有惡,二、正見有業有報,三、正見有前生後世,四、正見有凡夫聖人。
一、正見有善有惡
人心有善念不善念,行為有善行不善行,事有善事不善事,也就是道德不道德的心念和作為。佛法中所說的正見,是「八正道」第一要著,就是以正確理念看世間、人生,及超塵離俗的出世間,可是這理念不是個人的迷思我見,要以道德定律,大公無私為重點。如果認為人生相關的道德,不是非常重要,對道德行為盲然無知、或輕視道德,那便是邪見了。
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心無貪欲、無嗔恚、無癡見;崇尚賢善、拒暴惡;知廉恥、辨是非;知慚愧、止惡行善,造福鄉裡人群。人生難免有錯失,錯誤即忏悔,不借口推托旁貸,不自圓其說,這正是善心善行。
如果一味為自己設想,為自己增長財勢,貪欲不斷,私心利己,寡廉鮮恥(章太炎:無廉者,無所不取。無恥者無所不為。),無慚無愧,不信因果,不崇尚賢善道德,因私利而不考慮他人存亡,惡業連連不斷,認為自己聰明,無忏悔心,錯誤被人發覺,即借口推托旁貸,或自圓其說,歪理盡出,是謂不善非道。如作事有害於他,或無義而有益於己,是為不善,必有未來禍殃,千萬不可作。注意:多行不義必自斃。不可留下明日以後的煩惱,更勿制造來世的痛苦。
如作事有利於人,就是有損自己,或無損自己,單純善德最好速做勿怠慢。善德善行有的雖然有損於己,其實從遠因看,必有後福,於己有利。善業造作最好「三輪體空」,不執善行善德,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才是真實清淨善淨德,清淨行。
內心動機和對外界真實影響,而後決定善不善差別。人起心動念是意行,舉止行動是身行,口舌語言是語行。身口意為善行不善行的主要關鍵,尤其是心念更要慎重。以上所說的,佛弟子應該仔細觀察,徹底了解,不但要確信有善、有不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該做即時做,不該做即時斷。有此認定就是「正見」。有正見才有做人做事的准則。
二、正見有業有報
就是善業善報,惡業惡報。善惡作為就是業,叫造業。業既造,自有應得果報,一切眾生一生命運過程就是果報,果報是好是歹,是由業因造作,業力所招感。眾生造種種之業,所以招感種種不同的果報,業行造作繁雜,所以果報非常復雜,造什麼業,未來必定受什麼報,所謂「如是因結如是果」。
有關善惡報應,究竟有沒有?作善作惡,真的有報應,或者是迷信?人生是宇宙一份子,可以說「宇宙共成體」。既然是共成體,人生和宇宙(或說天地)互為感應,感通宇宙真實理現象,唯有清淨後的聖人,大部份的人不能感通,也不能了解。用科學研究得到了解的理,其實只有一小小部份,但是人類對那最大部份的真理,尚未發現,便說它迷信,實在是很多未知的真理。宇宙真理有少數的人發現,大多數的人不知道。迷信的事並非完全虛妄,只是大部份凡夫,智慧被聰明蒙蔽,成智障所以不見宇宙真理。聾子自己聽不見,不可武斷別人沒聲音。瞎子自己看不見,不可武斷別人沒有眼睛。
氣象預測未發達以前,人類對於風、雨、雷、電、地震,還不是存著迷信的看法。人類對宇宙天地現象,還無法了解,絕不可以迷信態度,來對待那一切未知未見的真理。宇宙至大,人生至小,但是萬類靈氣,和人生靈氣完全相通相感應。人的空性智慧充塞宇宙,實在不虛假。可以說:人生(性)至大,與虛空同大。因此,人的心思動念,舉動行為,和宇宙天地有密切關系,因靈氣作用,皆能感應,有的瞬間便發生作用。古人一句「至誠感天地」「善惡鬼神知」,難道不正確嗎?正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人類活在天地之間、日月照臨之下,行為是好是壞,人不知道,天地鬼神怎麼會不知道,怎麼會沒有感應。可以肯定善惡業報,是真理,決對不是迷信。
再說:宇宙天地靈氣生育萬物,人類生命依賴天地成長,依賴天地維持,一呼一吸之間,沒有片刻離開天地,生在天地,死也在天地。尤其是萬類中,人生得天獨厚為三才之一,所以人一生應該有所建樹,以盡人間職責,補天地之不足,以盡人類的義務。不可一生中,只為自己無厭足的私心爭取。這種自私心態,天地神靈看在眼裡,將來下場絕對不善。
從上說明:人與宇宙天地萬物化為一體,既然一體,人生的生死榮辱,吉凶禍福,天地不能不關心。天地間丕變,人也不能不注意。天地真正關心人靈萬類嗎?宋朝,岳飛受秦桧以十二道假金牌調回,至中途被秦桧二位謀士,害死在風波亭,那時中國竟然大雨三天,難道這不是上天對人類的不良反應?下面有二段正史再做比喻。
齊婦含冤三年不雨
漢朝時代東海。東海是名相於定國的故鄉,於定國的父親於公時代,東海有位婦人,嫁了以後,丈夫死沒有多久,兒子又死了,婦人成了寡婦之後,她的婆婆要她再嫁,但是那婦人堅持不肯,她要侍奉婆婆。
有一天,婆婆對鄰居說:「我要我的媳婦再嫁,但她受我的拖累而不願改嫁,我真難過。」隔二天,婆婆就上吊自殺。
婆婆自殺之後,婦人的小姑回來,就誣賴她母親之死,是被嫂子害的,就告到縣裡。太守以毒殺的罪名將她處死罪。
孝婦認為自己死了沒關系,但是她的冤情卻無法澄清,於是就上訴,但太守卻不承認。她被關的地方,由於公做監獄的獄長。於公見了孝婦的苦情,知道她是冤枉的,就一直為她伸冤,可是沒有用,後來遭到太守的毒殺。
毒殺婦人後,縣內的十三郡,連續三年都旱災,沒下雨。是什麼原因呢?這難道不是上天對人類的不滿嗎?
後來太守走了,換了新的太守。新太守知道,就叫於公陪他到孝婦的家裡,祭拜她,並向她賠罪、忏悔。於公又叫當初知道此事,而無法幫助她的人一同祭拜,一同忏悔。剛忏悔完,天就開始下雨,這不是迷信,而是事實。
鄒衍下獄六月飛霜
春秋時代燕國賢臣鄒衍,當初事奉燕昭王,燕昭王死後,他兒子惠王繼位。鄒衍事昭王時,有些同僚嫉妒他,當惠王繼位後,這些同僚在惠王面前,制造是非謠言,惠王聽了以後,將鄒衍下獄。鄒衍被關時莫明其中原因,於是在獄中哭訴於上天說:「我鄒衍雖非君子,但做人做事,不愧於天,不欺於心,因何今天有此遭遇。」當鄒衍哭訴後,炎熱六月,北海下雪了,五谷全部凍死。這是天對鄒衍的同情吧?才有氣象變化。惠王認為事有冤情,就將鄒衍釋放,又復他官職。時氣候又慢慢回轉,五谷回生發芽。
古時天地對人類不幸遭遇,有所反應。今時善人受屈,惡人欺天欺人,難道就沒有反應。人應該順天,起心動念,做人做事,心地光明,發揮仁義道德,愛惜萬物生命,以萬物生命為我生命。保育萬物,不要摧殘萬物。真能做到民胞物與,即宇宙光明照亮我身,身後及未來獲福不盡,子孫余慶無盡。人類如果變天理,違背仁義道德,欺人欺天,心地黑暗自私。天也會向人翻臉,天變了,大自然天災連連不斷,風不調、雨不順、國不泰、民不安,或個人惡運連連不斷,悲苦慘痛殃及子孫。易經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以上分析善惡報應是迷信或是天理。尚有其他因果法義,及現象報應再說明。
從造業到受報的時間,分為三世(時)報。
一、現世報:明顯業,善業很快受人表揚贊歎感恩,惡業殺人、搶奪奸YIN,很快被關下獄槍殺。不明顯業,善業既造,當世由枯轉榮,惡業既造,命運由榮轉枯,下半世過著痛苦的日子。
從善報看-成語「含環結草」記載在漢書,漢書作者,班固與班昭,就是出使西域班超的兄長與胞妹。「含環」所記,小孩楊寶生,心仁慈,有一次到華山游覽,見一只黃鳥被老鷹追逐,小鳥驚惶逃到寶生衣內,寶生掩護它而免死,但是小鳥腳受傷,楊寶生便帶回療傷,百日後腳傷療愈,楊寶生把它放生了。不久夢見一位黃衣童子送來四個玉環,又對楊寶生說:寶生心仁慈,上天祝福,你未來子孫四世為三公,後來楊寶生四代子孫為卿相。
「結草」記於左傳,晉大夫魏武子,有一位嬖妾(愛妾),魏武子病時,命兒子顆說:我死後,必嫁其妾。後來魏武子病重又說:我死後將妾殉(以生者隨死者葬)。魏武子死,顆從其父親愛妾嫁了說:吾從其治命也(即清醒時之遺命)。後來顆與秦杜會戰,見一老人結草於秦杜馬下,顆免難獲救。當夜夢一老者說:「吾乃汝所嫁婦之父親,汝用先人之治命,故吾結草報之。」
從惡報看-成語「病入膏肓」記載左傳,左傳孔子作。二位青年趙同、趙括,犯小過失,晉景公下令把二位殺死。景公當夜夢一大鬼向他索命說:「你不應該冤枉殺我二位孫子,我已請示天帝,天帝准我報仇,我的孫子已活在汝體內,汝不久必死。」大鬼把景公嚇醒了。景公起身後差人到桑田地方,請一位巫師來卜夢的吉凶。景公將夢中情形向巫師說明之後,問夢是凶是吉。巫師回答:您大概今年新收成的麥仔吃不到了。
景公從此生病了,於是向秦國求醫,秦桓公派遣名醫名叫醫緩,來為景公治病。醫未到晉國,夢中又見二個很小的人說:醫緩是個好醫師,吾倆最好躲在「肓的地方(胸腹中間)」和「膏的地方(心髒下面)」,這樣醫緩就對我們沒辦法了。醫緩來了,替景公看病後說:「你的病已經沒辦法醫治了,您的病根在肓的上面和膏的下方,用針灸刺不到,吃藥,但藥力又達不到,真的沒辦法醫治。」景公贊他是一位好醫師,並給他一份厚禮,送他回國。
當年六月七日,晉景公想要吃新收成麥仔,當饋人送上麥飯排在桌上,景公叫人把巫師找來說:「這是新的麥飯,我可要吃到了,當初你胡說,說我吃不到新麥。」於是把這位巫師殺了。
巫師被殺後,晉景公正想吃麥飯,忽然覺得肚子脹又痛,就上廁所,不知怎樣就死在廁所。當日早晨一位小臣,夢見背景公登天。到中午時,他背景公上廁所。結果就用這位小臣殉葬。
從這三段歷史記實-含環、結草、病入膏肓。可看出善業、惡業的當世報,應該沒理由懷疑。
二、來世報:今生死亡後,第二世受報。日據時代,南台灣恆春,有位醫生叫林新教,除了做醫生,也有很多田地種五谷。他請很多長工,其中一位工人叫尤萬達。有一天,家中失落二千斤稻子,醫生懷疑尤萬達偷走。結果尤萬達被當時日本警員屈打招認,終於傷重死亡。尤萬達死後,林新教才發現稻子是他本人舅子所偷,可是尤萬達已經冤枉死了。
不久,林新教也死了,當時,尤萬達兄長叫尤萬金,家中一只水牛母,生下一只小牛,這只小牛腹部竟然浮現三字「林新教」,這件事台灣光復後,恆春地區非常轟動,是件真實事情。
三、後世報(異世報):造業後經二世、三世、十世、百世、千世受報。
四、續世報:就是一世報不完,三世五世,或百世千世才得報完。佛陀住世時,祇園精捨邊,一群金翅螞蟻,生死死生,已經過七佛那麼長時間。佛陀弟子「阿那律」,九十劫前,因為旱災,五谷失收,當時阿那律端一碗稗仔飯要吃時,忽然外來一位辟支佛僧托缽,他即時將這稗仔飯供養,因此而得到九十劫如意報。
從造業到受報,有的當世不見報應,就斷言沒有因果報應,就拼命爭取造業,這種想法、做法,絕對偏差。經中說:「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所謂:「行惡見樂,為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苦。行善見苦,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見受樂。」我們再從宇宙因果律來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從這種定律推斷,「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是非常非常合理,合於大自然的因果律。真是「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報應,如影隨形。」
總而言之,業有種種不同,但是有一點絕對相同,惡業未受報以前,如不澈底忏悔、修證,絕對不能消失。造業必定有業報,今生不報,來世必報。來世不報,異世必報。未報,業力照常存「藏識」中,只要因緣會合,還是要受報。業造就了,若要業亡,只要澈底忏悔,諸業自滅,為什麼?因為罪性空性,忏可除滅。
業就是造作,又稱業因,業因即有成就果報力量,力量稱謂「業力」。業力又分為「引業」和「滿業」二種。人類造業後,無論是善業、惡業,快慢必定受報,引去受報力量是名「引業」。就是引導中陰身入六道報界受生力量。「滿業」就是新生命生存環境,一生一世命運,如,同在人道環境,命運人人不盡相同。鬼道之鬼各不同。畜生分為四生,境相不同。(待下回分析)
三、正見有前生後世
有些人相信善惡有報,看到當世報應,不信有來世報,認為人死了,什麼也沒了,其實不是死後一筆勾消。那麼到底有沒有來世?佛法說明「三世因果」,我們來研究一下,大家能多一層認知。
所謂「三世因果」,正是前世因,今世果。今生因,來世果。就這樣因生果,果造因,如植物果中有子,因又生果而生死不斷。人的過去世和未來世,正是昨天和明天。「昨天、今日、明天」就是三世。今生的身體,每人都活過昨天的世界裡,今日的我,是由昨天延續到今日,今日又延續到明日。時間有前一分,現在一分,未來一分,這就是三世。再用現實時間,及工作進度看,就明白「三世因果」。比喻今日工作未完成者,明日繼續,明日未完成者,來日繼續。就這樣輪流延續,並未停止。再說,今年年終,帳目裡我欠人,人欠我,暫時結算。新春開業該收去收,該還,來討就還。去年做未完的,今年新春再繼續做。這種比喻,看人的一生一世,造業負債過一生,有人欠我債,我也欠人債,尚未清償,可是老了怎麼辦,只好來生來世,有債還債,該討的債再討,帳目清楚分明,豈不是「因果」嗎,還有什麼疑問。今生新生命開始,就是前世累積下來形影。只是現在這個環境,變另一個環境,時間變了,空間不變。有的時間變,空間也變。
另一種無知的人,認定看得見的才信,看不見的就不信,我們來探討一下,中國古代有聖人孔子,有黃帝、堯帝、舜帝、文王、武王、周公等我們都沒見過,有、沒有,我說有,你信不信?不信就是沒讀過中國歷史,再說,每人都有父母,我們各人的父母,也有他的父母,我們叫他祖父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我們叫他曾祖父、曾祖母。有人可能沒有見過曾祖父母,假如沒有見過就說沒有,那麼說沒有的人,到底從那裡來的。前面說過:瞎子看不見,聾子聽不見,不要認為別人與他一樣。
再說:眼睛看得見當做真的也不行,譬如,水中月,鏡內花,夢中境像,那一樣實實在在。原子結構,用眼睛當然看不見,到底有,還是沒有呢?
眾生一旦造業,有的當世受苦受樂,有來世、異世,受引業的力量,引去滿業境地,新生命開始,就是果報開始。滿業世界,有「六道、四生」。分為善道的天上、人間、修羅(修羅或稱惡道),惡道有餓鬼、畜生、地獄,此三惡道另稱「三途」,刀途、火途、血途。「四生」就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四生是畜生分類。眾生就是這樣從無始來,造業受報,果中生因,一世一世生死輪回,延續不已。
人類死亡後,往生別道情形分為四大類:隨願去,隨業去,隨習去,隨念去。
隨願去|願是願心,願力,必有信願行具足。有菩提願,淨土願。菩提願就是菩薩願心,廣度無量眾生解脫生死,至未來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大菩提。淨土願就是求生淨土世界修學智慧,再來娑婆世界度眾生。但是求生淨土,要有強烈意志和作為,也要了解所要去的淨土修行條件,不然,眾生很難如願達成願心。
隨業去|業有善業惡業。一生中如果善業重者,死亡後即往生善道天上、人間。惡業重者,死亡前見鬼靈祖先,或見地獄一切相,或見和畜生同出入等,正是「受報業相」現前,死後墮落三惡道受一切苦。
隨習去|習者習慣性,人有好習慣,也有壞習慣。如果平時習慣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亂,念念不失淨土世界意願,將來當然生淨土。如大名長者問佛:「… … …」。一般人生活習慣,有某一種強烈興趣不可不改,不然會隨慣性去,如:好睡眠者易墮冬眠動物,蛇、蛙、龜、螺、田鼠等,興趣某種食品煙、酒、槟榔等,最好改掉。一位沙彌吃飯時,飯中加醋,沒醋就覺得沒味道,師父怎麼說也改不掉,後來往生醋桶中小蟲。因此,生活上強烈慣性,最好改掉。
隨念去|念是想念、憶念。如果一生當中,沒什麼善業,也沒什麼惡業,沒什麼壞習慣,臨命終時發善念,易引發上升天界。如果憶念生前一些惡事作為,容易引發墮惡道。引發世間情感,容易受感情牽纏。人臨命終憶想、想念,實在太重要。
學佛弟子最好生時多聽聞正法,才能看破世情,放下萬緣,往生前才不受六塵境相影響,也才不受金錢、財產、感情、族親因緣牽纏,罣礙放不下所影響。到時萬緣放下,一心想念淨土,想念淨土佛、菩薩,才是正念、清淨念。
眾生在生死中,不能自由、自在、安樂,是受業力安排,無可奈何。由過去無量造業,現在世又造業,今生死亡後,轉入另一新生命,新環境,就這樣生而死,死而又生輪回不已。在六道中升沉,這幕演不完的六道輪回戲劇,雖有悲歡離合,也有喜怒哀樂,畢竟是苦多樂少,如何遠離得解脫,當然要有下面要說明的正見。
四、正見有凡夫聖人(凡夫可修成聖人)
既然正見有善有惡,善惡業有業報,有過去世,有未來世,也要正見有實在解脫生死的聖人。聖人是由凡夫眾生,經過修行,守戒、棄惡,參悟、證悟本性空性,得免生死業報輪回而解脫,才可以稱謂「聖者」。
什麼是解脫?解者解除,脫者開脫、脫離。眾生在生死輪回中,受業力控制,不能自在安樂,情形好比在羅網中,也好比被系縛不能脫困。凡夫欲脫困解苦,不是沒有希望,只要順如來正教,得清淨智,斷生死根本煩惱,就能從生死中得解脫,得大自在。因此佛弟子從「三寶」深切信解中,引發堅定正見,不但要了解世法正見,更要了澈出世正見,修學出世正行,得大功德,成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以至得「大菩提」,證「無上正等正覺」大聖人。
接下去法義「正見因果」八十五年十月起在台灣電視公司連續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