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五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圓瑛弘悟講
受法門人雪相戒淨敬錄
庚二依師離病(分五)
辛初普覺啟請二正陳請詞三如來贊許四承教靜聽五正答所問
辛初普覺啟請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三業恭敬,准前可知。
辛二正陳請詞(分二)
壬初慶前壬二請後
壬初慶前
【“大悲世尊!快說禅病,]就是快點說修禅人的心病是什麼,禅就是佛的心,我們對佛的心不了解,統統是禅的病,修禅錯會了禅,也是有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心意蕩然,就是說心裡很歡喜,獲大安穩就是心開意解:蕩然就是四相不存,四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或者是證、悟、了、覺,迷智、迷識,四相統統沒有。獲大安穩。你有圓覺的妙用,當然就能得大安穩,自在無礙。
[此當機為眾慶幸。雲大悲世尊,快哉乃為眾生開示演說禅宗之病,令諸大眾深悟迷智四相:證、悟、了、覺,亦屬禅病。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者:謂心開意解,四相蕩然,無存於胸中,淨覺真境,獲大受用。安隱,即自在無礙安隱義也。
壬二請後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離開佛漸漸地遠了。[賢聖隱伏,]賢聖隱伏就是眾生的福報不夠,所以,賢聖潛伏起來,眾生沒有福,賢人、聖人就不存在了,不然就隱居起來。[邪法增熾。]“熾”就是像火在燒一樣,邪知邪見的法一直增多。[使諸眾生,求何等人,]要求什麼人?[依何等法,]要依什麼法?[行何等行,]行何等行,要行什麼行?[除去何病?]要除去什麼病?[雲何發心,]要怎麼樣來發心?[令彼群盲,]眾生沒有智慧,就像盲人一樣。[不墮邪見?”】]說:令彼群盲,表示如何令那些沒有智慧的眾生,不墮入邪見呢?
[如來大悲,先憂末世。]的確!佛陀所講的經典,都是為我們末世的眾生,末世的眾生難以找到證果的人,所以,要求正知正見之人。如來大悲,預先憂心末世眾生。[以末法之世,去佛之時漸遠,]長久的時間。[法弱魔強,賢聖或隱藏於巖谷,]隱藏起來。[或伏處於海隅,]“隅”就是一個角落,或者是潛伏在海邊的某一個角落。所以,你若在海邊或是深山看到修行人,說不定那個就是聖人,或許就是聖人也不一定。[正教寖衰,]正在衰微,正教正在衰微,這個“寖”就是等於漸漸地,漸漸地,就像水慢慢地濕。[邪法增熾。]邪法愈來愈壯大、愈強。[前雲:求善知識,不墮邪見。故此初問,使諸眾生,求何等樣人,為善知識?既求其人,必依其法,故二問依何等法,]要依什麼法呢?[既依其法,必行其行,故三問行何等行?既行其行,必除其病,故四問除去何病?]除去何病?[如此四問既畢,又問雲何發因地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者:謂發心不等,有權、]“權”就是方便。[實、]“實”就是講畢竟空性,就是實相。[頓、]“頓”就是利根。[漸、]“漸”就是慢。[偏、]“偏”就是不圓滿。[圓]“圓”就是圓滿。[之別,]權、實、頓、漸、偏、圓的差別。[末世眾生,生無慧目,]這個“目”是指心,生沒有智慧之心,生無慧目,這個“目”不是指眼睛,就是我們沒有慧之心,智慧的心。[不能辨識。]無法分辨善惡、正邪,正法或是邪法。[請求如來開導,令彼群盲,不致墮落於邪見稠林矣!]“稠”就是藏密的森林,不墮茂密的森林。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正陳請詞竟。
辛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無畏,那就是沒有恐懼,一定正確叫做無畏,決定,不會說:我這樣修會不會修錯了?不會!沒有後悔的這一條路,無畏,沒有恐懼的。[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重言重哉:一、現益]馬上利益目前的[大眾,二、末及當來。]當來末世的眾生。[汝若非乘大願力,發普覺心,安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所以,菩薩問得愈多,就愈能啟發我們的智慧。以前我們念高中的時候,念到子曰,子曰,我們就常講:孔子為什麼要講這麼多?都念不完,孔子為什麼要講這麼多?[咨問者,是有所謀而問也。於五問中,獨言修行者,以前後五問,皆為成就修行事故。汝此一問,勝似布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見道分明,無所怖畏,令彼眾生得成聖道,不墮邪見。汝今谛聽!許其當為汝說:
辛四承教靜聽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辛五正答所問(分二)
壬初長行壬二偈頌(壬初又分五)
癸初指明師令事癸二示四病應除癸三辨事師之心癸四明除病之行癸五顯發心深廣(癸初又分三)
子初令識子二令事子三顯益
子初令識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此處加兩個字:菩提。將發大菩提心。你如果發大菩提心,怎麼樣呢?[求善知識,]你要求善知識。[欲修行者,]准備要修行。[當求一切,]要求一切什麼?[正知見人。]你看佛多麼了不起!你第一個一定要進入正知正見。為什麼?你如果沒有進入正知正見、不求善知識,你修行二十年、三十年,都是白費的,因為錯誤嘛!一念的決定錯誤,沒有找到正知正見的人,就完全浪費我們的生命。[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你的心不要執著,不要說:我修二乘人,我只想自利。不要執著聲聞、緣覺的境界;我只要自利,我不想發菩提心,不想度眾生。這樣很可惜!如果我教的這些出家徒弟,將來全部跑到山上自己修行,這樣我心裡會很難過!當然,在修行當中、成熟的過程,能在山上清淨修行是好;不過你將來還是要下山,下山。所以,在山上修行一段時間,有一天終究要出山;出山……,用台語講真難聽!
[此答初問,求何等人也。末世眾生將發大心,將要發大乘心,以為正因也。真正因地心,即所謂發菩提心是也。求善知識者,正緣也。]正緣,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善知識,末法,你根本沒有辦法,你說:我找一個菩薩、找一個大徹大悟的,或者找一個證阿羅漢果的!證阿羅漢時也是二乘人啊,你若不信,你去泰國問,泰國人絕對沒聽過《圓覺經》,保證沒有,沒有《楞嚴經》,沒有什麼《法華經》,統統沒有!小乘的《大藏經》裡面,絕對沒有這些經典,四庫小乘經典也沒有密宗。你如果說《楞嚴經》,《楞嚴經》是屬於密藏的,密宗的東西,所以,你如果要查《楞嚴經》,在《大藏經》裡面,《楞嚴經》它是屬於密藏部的,密藏部的,要打開密部,才找得到《楞嚴經》,它根本就沒有這些經典,你要去哪裡找?正緣,善知識。[有因有緣,方能克果。]有因才有緣,你才能達到果報。[謂善能知真識妄,]什麼是我們的真心?什麼是我們虛妄的心呢?[知病識藥,善能觀機施教,對病授方,令得安隱也。]我常常用一個比喻來解釋善知識,這比喻適不適合沒關系,參考看看。我常常講:善知識就像什麼呢?譬如說有一個人來到五條叉路口的地方,五條路,看到一個人腳不方便,殘障,身體不好,但是,他對這五條路的目標、方向都看得很清楚。另一個是穿西裝、打領帶,身體很強壯,但是,他不知道這五條路通往哪裡,不知道這五條路通往哪裡。來!換我請問你,換我請問你:你應該問哪一個?你可以因為他跛腳,就不問他嗎?你可以因為他殘障,就不問他嗎?他對這些路是清清楚楚呢!他只要告訴你:往那一條路去!你往他指示的方向走,就能到達目的地。對不對?而這個穿西裝、打領帶的人,雖然身體很強壯,可是,他卻不知道方向。這個比喻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人持戒清淨,這個人看起來很有自修的能力;但是,知見不正,雖然他持戒,雖然很有威儀,但是,他知見不正;就等於這個打依賴的人,雖然外表看起來修得很好,問題是他沒有智慧,無法分辨趕忙跟妄心,他搞不清楚!這個殘障的比喻,意思是說:他外表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修行:但是,他正知正見,他了解佛的真心是什麼,他只要指引你一條路,你很快就能到達了。所以說:不要看善知識的外表有修沒修,是看他的知見正確不正確?他有修沒修,你怎麼知道?你怎麼看得出來那麼厲害?你能知道他有修沒修,你就跟佛菩薩一樣了!是不是這樣?所以,底下說:[故文殊告善財雲:“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緣也。”]你看!怎麼能聽信別人講:這個人有修沒修,幾句話就被人洗腦了,枉費聽法聽這麼久,好不容易能了解《圓覺經》,有這個因緣來親近講堂,聽別人講幾句就不來了,多麼可惜的事情!一直講:你依法不依人,為何你的頭腦這麼沒有智慧呢?這講起來是很惋惜;惋惜也沒有辦法,他業障如果現前,我常說:佛叫,叫不動,鬼一叫就跟著跑了!佛叫他,不想走,鬼叫他就跟著跑了,就是這樣,請鬼拿藥單,就是這樣。[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者;發心原為修行,現欲修行,當求善知識引導,免入歧途。]岔路。[善知識善能了達覺性,不因修生,]不因修生,修生就是:不是因為修行而產生。[決擇無疑,名正知見。]決擇無疑就是:他講話絕對百分之百相當有信心。[《法句經》雲:“善解深法,]深深地了解甚深之法,了解什麼法?[空無相無作,]空就是一切法不可得;無相就是所有一切相,都不值得我們留戀、執著;無作就是你所有的功德,都不能有一念認為:我在做功德。無作就是一切無為法統統叫做無作,無所造作就是無為法。[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已來,究竟平等。”]何以故?畢竟空性,溘然是畢竟平等。[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即不住一切相也。]所以,《金剛經》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有空要再聽聽錄音帶。[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者:離二乘滯寂境界。]落入沉空滯寂的境界。[二乘人無大乘志願,沉空滯寂,得少為足,是故不著。上是順行,下是逆行。
【“雖現塵勞,心恆清淨;]這個善知識,身體在世間跟眾生共事,但是,他的心永遠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他示現有種種的過錯,譬如說殺、盜、YIN,他示現種種的過錯,但是,他贊歎清淨的修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他雖然示現種種的過失,但是,心清淨,他絕對不令一切眾生走錯路,一定要令眾生持戒,而且有威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是不是一直告訴你:你不要看善知識的過失?就是這樣,依法嘛!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你看,菩薩有多偉大,兩千多年前,他就了解兩千多年後會發生的事。
[菩薩現身世間,饒益眾生,雖現塵勞煩惱之中,心恆清淨,處染不染。如《淨名》雲:]《淨名》就是《維摩诘經》[“雖有妻子,常修梵行”等。示有諸過,贊歎梵行者:圭峰大師雲:欲度有過眾生,先以同事相攝,]先跟他的立場一樣,“同事”就是立場相同,先跟他的立場相同。[心既相親,]漸漸接近,[方能受教。如《淨名》雲:入諸YIN捨,示欲之過等。]進到YIN捨,就是我們所講的妓女戶。來到妓女戶,就為他開示,說:欲望太過,太超過是不好的。[或為利益,或為別緣,所作非儀,]“非儀”就是沒有威儀。雖然跟佛的教有一點點違背,[暫乖真教,]暫時有一點點地違背了佛的教化。[祇得貶己承非,]意思就是說:貶低了自己,面對這個非法的事情,但是,[不得飾非說理,]但是,不能說出歪理出來,不能掩飾自己,說這是怎麼樣怎麼樣子,這樣不可以!以誤導眾生。[以誤凡下。]他說法,他雖然外表看起來有一點不是威儀,有一點違背佛的教化,但是,他所說的法一定要依法,不能誤導眾生。[不令眾生入不律儀者:示有諸過,即不律儀事:因贊歎梵行,故不令入也。求如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求如是善知識之人,引發大心,趣向正修行路,即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道矣!是知善知識,不可不擇也。]你不得不選擇!所以,我跟諸位講過很多遍:你要將親近的人當作是聖人,當作是聖人,這樣我們的心自然清淨。了解一切善知識的行為都只是示現,不是真心的,我們對於一切都采取十足的相信,因為他講的法完全是符合佛的意思,你起到全台灣省任何地方,只要這個法師依法,都值得我們贊歎![初令識竟。
子二令事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只要你有因緣遇到這種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你看他對善知識的恭敬到極點了!為什麼要不惜身命?因為他能救你的慧命。對不對?你這個肉體算什麼?生生世世,我們都有這個肉體;但是,生生世世不一定能遇到救我們慧命的人;我們現在遇到了,不惜身命,供養一切。
[末世眾生既見如是順行、逆行之善知識,即知是得成菩提之正緣,]有這個因緣到了。[應當四事供養。然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乃至拚身捨命,]拼身捨命,[在所不惜。]出在這種人很少了,現在叫他:老菩薩!來幫忙折一點東西。來的都是那幾個,沒辦法!人家有他的家庭、立場,講起來很困難,講起來很困難。以後不用叫人家來折,讓他帶回家折,用袋子裝好,每人拿一包回去,有空就做。其實他不來也不是不發心,實在是有困難,我知道大家都很發心。[《大乘四法經》雲:“諸苾刍盡形壽,]底下這句話你要注意聽:[乃至逢遇喪命因緣,]就是說人家威脅你的生命,叫你不要親近這個善知識,[必定不得,捨善知識。”]就是不能離開善知識,你看,遇到生命的因緣快沒有了,還是不能離開善知識。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就是說你遇到善知識,他示現的是四威儀——行、住、坐、臥很清淨。[乃至示現,]就是示現什麼?[種種過患,]種種的過患,就是說在我們面前看來,好像他很多不對,而我們是求大菩提心的人,所以,[心無憍慢,]我們也不能輕視他。[況復抟財、]抟財就是你為什麼還聚集財產要做什麼呢?“抟”就是聚集。意思就是說:應該將它捨掉。心無憍慢,何況說你還執著、聚集這些財產、[妻子、眷屬?】]遇到善知識要開發我們的大菩提心,這就是正緣,千百萬劫難遭難遇,現在遇到了,要全部喜捨出來。
[彼善知識,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現順行,清淨無染,為作模范,令彼眾生,依而行之。乃至示現逆行,種種過患者:]逆行就是譬如說他示現,[指YIN、殺、盜、妄等,雖行是事,極為慚愧,即便贊歎梵行,而作折伏,令彼眾生,心無憍慢;謂已知其所為,先以欲鉤牽,]牽引他。[後令入佛智故。憍者,矜我勝彼;]這個“矜jīn”字,我還特別地去查那個《詞彙》,叫做誇大,誇大了自己,認為我勝對方,叫做憍。[慢者,輕彼劣我。]輕視對方,劣我,比我還差,比我還差。[況復抟財、]還聚集了財富。[妻子、眷屬者:以重況輕之意。言種種過患,其心尚無憍慢,況復貪著抟食,及與財寶,]抟食就是一撮,一撮,摶就是以前佛在世,或者是今天泰國人在吃飯,把飯捏成一小粒的飯團;我們台灣的飯團,如果被泰國人看到會嚇一跳,這麼大一顆;我走過哪裡,人家都問我:師父!您要不要吃飯團?一拿起來,哇!好大一個。他們的不是,他們是捏成一小粒,然後彈進嘴巴裡,飯拿起來在前面捏一捏,彈進去,用彈的,一抟食就是這樣,捏一捏……,捏成一小粒飯團,dou!很准,絕對不會彈到鼻孔裡,很厲害,他們那個功夫真的很厲害,捏一捏,啪!直接就彈進嘴巴裡。如果我們來彈,一百粒彈不進一粒,每次都彈中眼睛,我們吃不習慣,我們吃不習慣。抟食就是這樣。以及財寶,[愛染妻子,及諸眷屬,豈得慢耶?]怎麼能對善知識我慢呢?[圭峰大師雲:夫菩薩化身,]菩薩化現。[權道難測,]“權”就是種種的方便,很不容易去了解的。[但依法門,]你只要依他所說的法門、這個正法。[莫疑其跡,]不要懷疑他的行為的表現,“跡”就是外相,外相叫做跡,他讓你看,以為行為好像不正。三業行為的表現叫做跡。你只要依他的法門,不要懷疑他的行為的表現,好像怎麼樣怎麼樣不好。[不以順行,即效虔誠,或觀逆行,便生憍慢。]這是對立的一種形容,不要因為他行得正,表現得如法,你就效法,很虔誠心、恭敬心就產生;也不可以因為看到他違背了戒律,現貪嗔癡、殺盜YIN,你就產生了憍慢,這整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不以順行,不要因為他示現如法、如戒、如律,你就效法他,心就恭敬得起來,恭敬得起來。也不要因為他現逆行,YIN欲、殺、盜、貪、嗔、癡,便生憍慢,就輕視他。[故《智論》雲:“於諸師尊,如世尊想。]對於你自己的師父,你要把他當作是佛,當作佛來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若能開示我們甚深的道理。[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余惡。]其他的惡不重要,因為他會開發我們的圓覺,不念余惡,你看,《大智度論》也是依法。說:他若能解散我們其他的疑結,使我們能走向一條正路,對我有益,我就要盡心孝敬他,不能計較善知識其他的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囊,弊囊就是說:外表上看起來很破舊的袋子,叫做弊囊。就是說這個人外表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修行;盛寶就是他內心有法寶,他經教、情性都通達,外表上看起來好像不怎麼樣。不得以囊惡,不可以說外表看起來,這個袋子好像很差;袋子雖然差,但是,裡面裝著黃金、鑽石,不取其寶,你就不拿他的寶,“寶”就是表示法,你就放棄了親近他,從他那邊得到這個法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夜行險路,晚上走險路,險路就是會跌落斷崖,摔死人。弊人,這個弊人有兩種解釋:一個是外表丑陋的人,一種是造惡多端的人,這有兩種解釋。弊人,外表看起來,穿得破破爛爛的,或是說這個人作惡多端;但是,他拿一支炬,“炬”就是火把,火把能夠照這個路。[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這個人穿得很破爛,或是這個人心腸很壞,造很多惡業,但是,他舉著那個火把,說:跟著我走!你跟他說:你穿得那麼破爛,我不要跟你走!不跟他走,你就准備摔死;不跟他走,你在深山裡,要往何處去?你不跟他走,就准備摔死!對不對?[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也。”二令事竟。]你如果從你師父那邊得到智慧與光明,不對對師父產生一念惡念。講下來很難過,這些從外面來的,你親近善知識時,曾經毀謗過你師父嗎?或是讓你師父失望過嗎?跟你師父大聲嚷嚷,一句長,一句短嗎?如果有,趕快回去向你師父求忏悔。師父!我錯了!不過不用哭得淚汪汪的,不用哭成這樣,若要這樣,用錄音機就行了,師父!我很虔誠!然後開始播放:嗚……。結果聽起來像警車的聲音。所以說:佛教我們怎麼做,你看,他統統教得清清楚楚!
[子三顯益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你對親近的那個善知識,沒有起一念的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你看!因為你對他有信心,你對他有信心,慢慢慢慢地,他講經說法,你就聽得進去;你對這個法師、善知識沒有信心,即使他講的是正法,你也不喜歡聽,不喜歡聽。[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此顯示利益。善男子!若修行者,於彼逆行善友,]逆行就是說示現YIN欲、殺生、偷盜等等。[不起憍慢等諸惡之念。惡念若起,障礙便生,法何得入,即所謂依法不依人。以因地心情淨故,正念純熟。從此修行,因正果正,故曰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者:覺心既明,即得心華開發,普照十方剎土,成佛度生矣。一指明師令事竟。
癸二示四病應除(分三)
子初總標征起子二別明行相子三結明真偽
子初總標征起
【“善男子!被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四種病,這四種病不是前面那四種病,這是後面所講的四種病。[雲何四病?】
此答二問,]答兩種問。[依何等法也。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者:即指圓覺為妙法;包羅法界,涉入無礙,故稱妙法。此法應離四病,若有其一,即不堪為師。但聽所說法,心住相者,則為法病。]對法的執著叫做法病。[若離法病,則知見自正,方可依故。]這樣才可以依止。[究竟雲何是四病?][
子二別明行相(分四)
丑初作病丑二任病丑三止病丑四滅病
丑初作病
【“一者,作病。]就是說:我們的本性不能用求的,“作”就是有所求,意思就是:圓覺的本性不能因為求,有求就是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子。[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對於我的本性,我種種的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那個圓覺性,不是因為你求什麼東西、你一切的造作,就能求得圓覺的自性。[說名為病。】
此釋四病行相。一者,作病,即生心造作。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復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此是錯解幻觀中,起種種行,欲求圓覺義也。實不達彼,]你如果作種種的求,你就無法達到彼,達到那個境界。[先悟淨圓覺,然後依淨覺心,發起幻智,]幻化的智慧。[觀諸幻眾,而起幻行,乃至幻相永滅,方得圓滿菩薩,清淨妙行。今乃虛妄計度,]虛妄的計度。[欲契覺心,]你若要合這個覺心,覺悟的心,[既是造作生心,]你既然有所求就是生滅,這樣就是有造作,造作就是生滅不。[豈合無為寂照。夫圓覺之性,天然本具,不假造作,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圓覺妙性,且此妙性,豈造作而可得耶?故說名為病。初作病竟。]所以,如果有這個作病,你就無法達到圓覺。
[丑二任病
【“二者,任病。] 這個任病,我大概先解釋一下,任病就是懈怠懶惰、不修行的人,他說:我是隨緣,不起不滅嘛,不來不去嘛,隨緣懶惰,起伏生滅,以為是不執著,那就完蛋了!他把懈怠、懶惰認為是合乎佛陀的本性,不知道這樣叫做不精進,他的觀念就是說:精進就是執著。完蛋了!就是任病,懶惰的人,懶惰。[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也不求斷生死。[不求涅槃。]他也不求涅槃,不精進。他認為[涅槃、生死,無起滅念,]無起也無滅,對不對?本來就沒有。[任彼一切,]任彼一切就是隨著習氣,隨著習氣,任彼一切習氣不斷。[隨諸法性,]習氣跟諸法性怎麼樣?一直生活在一起。[欲求圓覺。”彼圓覺性,]想要用這種心求圓覺,結果圓覺性,[非任有故,]不是因為你任意的浮沉隨緣而不精進,不拜佛、不念佛、不精進所能達到的,那都是懶人講懶法。任就是一種隨緣浮沉,而不肯精進的人,以為他就是任運合道。[說名為病。】]一般人就是這樣,以凡濫聖就是這樣子,懶惰,說他是聖人,坐著,懶惰,說:佛也是這樣,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整天泡茶,懶惰不用功,他就說:不坐也不起,不起也不落。只會常常講這些,習氣一大堆斷不了,沒辦法!任,只要用這種心要求圓覺,是不可能的。這個就是要破除我們的懶惰,還是要精進,用無相,還是要精進。所以,一切不可得法,畢竟令不可得法,變成自己證悟的功夫,而不是把這個一切不可得法,當作名相來討論的,一切不可得……,整天只會講一切不可得,但是,心還是有所得啊!對不對?任病就是不能契入證悟的境界,所以,就是要精進修行念佛。
[二者,任病,即任意浮沉。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復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悠悠任性,]“悠悠”就是散散的。[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以生死本空,更何所斷?不求涅槃,以涅槃本寂,何假尋求?涅槃生死,不欣不厭,]不欣慕涅槃,也不討厭生死。[無起滅念者:無涅槃之念起,無生死之念滅,一味任彼一切,隨諸法性,如火性是熱,水性是濕,各各差別也。妄從他妄,]習氣起來,他也不管。[真隨他真,任運而行,隨緣而住,饑來吃飯,睡來便臥,東西南北,無定去住。此是錯會《普眼章》中,覺成就故,]如果你覺悟成就。[不與法縛,]你就不會被法所束縛。[不求法脫,]你也不會求一種法來解脫自己,因為本來不可得。[不厭生死,不愛涅槃等義。實不知彼,圓覺成就,頓同佛境,冥一如之無心,即萬物以恆寂,故得普照,寂滅無二。今乃虛妄計度,任運隨緣,以求圓覺。當知圓覺性,雖本無修習,不妨幻力修習,]雖然沒有修,但是,還是要修行,還是要修行,把畢竟空性,當作是真正自己內在自內證的功夫,那才真正是我們的東西,我們的東西。[豈任意而得有耶?]怎麼能放縱我們的惡劣的習氣,而可以得到呢?[故說名為病,二任病竟。
丑三止病]
止就是怎麼樣?希望阻擋它:我統統沒有念頭,像死人一樣的,我統統沒有念頭了!息諸外緣,我不起心也不動念。問:師父啊!我這樣修行正確嗎?我說:你怎麼修行?我都不起心動念,靜止下來。我說:這樣像死人一樣,這樣石頭早就成佛了!他說:動念也不對,不動念也不對,想不透,沒辦法!不悟,一定不對的,你怎麼講統統不對![【“三者,止病。]止就是停止念頭,以為是修行。[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我的心[永息諸念,]我都不丐心動念,像死人一樣。[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你想要求圓覺性,[彼圓覺性非止合故,]不是你停止念頭,就可以合乎這個圓覺的,圓覺是無窮盡的妙用叫做圓覺,哪裡像死人一樣沒有念頭?[說名為病。】]所以說:這是一種病,修行的一種病,大病。
[三者,止病,即止息妄念。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若復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我今於自心中,永息妄念,得一切諸法之性,寂然平等。其念若起,分別自生,故見外境差殊,念若止息,分別不生,故見物我一如,]他不知道動靜一如才對,他把一切境界都停止。[自他平等,欲求圓覺。此是錯會靜觀中,]錯會了靜的觀照。[取靜為行,]以靜為一切的修行是錯誤的,真正地修行,是一切動念、行住坐臥當中,都是空性,包括講話、開玩笑,包括說法,他都是空性,空性,統統是空性。他們以為:我靜,我把念頭全部止掉,那叫做修行,以為這個是圓覺,是錯誤的!圓覺是無量的理事圓融法,一切事相不壞理體:一切無生都是事相,這才是真正的圓覺,哪裡說把它靜下來叫做圓覺?那只是休息,暫時休息一下。取靜為行,[及澄諸念之義。]澄就是令水清淨叫做澄,但是,澄諸念就是希望念頭停止。[實不達彼,]實在是不了解,不了解什麼?悟淨圓覺,[先悟淨圓覺,然後依淨覺心。雖悟即動即靜,而以靜境安心,漸修諸行,方得成就。今乃虛妄計度,止妄即真,何須別照。彼圓覺性妙性,大用無方,非止合故,說名為病。三止病竟。
丑四滅病]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什麼都把它斷,我的身心,只要沒有身體、沒有身心,只要把它空無所有,以為這個就叫做修行圓覺。不!所有悟到圓覺的人,身心統統是妙有,統統是妙有。滅病就是說要否認,否認這個身心:我身心是一種因緣累贅,我把它自殺,或者是把它除掉,以為這個叫做圓覺,不不不!所有悟到圓覺的人,身心都是妙用現前,身心無障無礙,知身本空,心空,可是妙有現前。[【“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身無,心也無。[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圓覺的本性、清淨的本性,不是寂滅之相,因為它是一切妙用,不可思議。[說名為病。】
四者,滅病,即滅除心境。]其實圓覺根本就不必滅這個心境。所以,六祖恵能大師說:心數數起,菩提這麼長。人家說:對境心不起,就是這個滅病;對境心數起,菩提這麼長,就是六祖講的,對境心數起,面對境界,清淨心常現前,無礙。對不對?滅除心境。[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復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煩惱屬惑,依惑造業,依業必受身心苦樂之報。今永斷一切煩惱,煩惱斷盡,身心何有,故曰:身心畢竟空無所有。身心既空,根塵安在?何況,比況之辭。根塵互相倚托,]藉著這個因緣,倚托就是藉著因緣互相依靠。[故雲:虛妄境界。]虛妄的境界。[相既虛妄,則諸相既泯,寂相現前,欲將此心永證圓覺。此是錯會滅觀中,斷諸煩惱,隨順寂滅等義。實不達彼,先悟淨圓覺,以為本修因地心,並無妄計。]虛妄的計較,虛妄的執著。[今乃虛妄計度,]計度就是所謂的分別心的執著。[一切永寂,欲求圓覺。不知圓覺之性,無礙圓融,非動非靜,不離動靜,住寂之心,何能契合?]怎麼樣才能合呢?[故曰:非寂相故,]它不是死氣沉沉的東西。[說名為病。二別明行相竟。
子三結明真偽
【“離四病者,]就知道,知道什麼呢?[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此結示正觀。以圓覺自然,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於前四種,說名為病。]作病、任病、止病、滅病。[若離四病,則知圓覺自性圓明,無欠無缺,故雲清淨。古德雲:“修證即不無,]你說有修證,實在是沒有所謂的修證。[染污即不得。” ]有所染污也不可能。修證即不無,你說有修有證,可以說是沒有所謂的修證。這一句話也可以解釋說,修證即不無也可以解釋說:修證,也不能說沒有修證,方便講有所修證;但是,你要染污它,也染污不得,但是,實在是沒有修證。[若作如是之觀而修者,得入圓覺正性,名為正觀。若作他觀而修者,不得圓覺正性,名為邪觀。正觀為成佛之坦途,]坦途就是平坦的,[他觀是墮魔之險徑。]會不入魔的險路。[今依離病之師,乃不住相人,]不住相人,不著相的人,[是正知正見之者。二示四病應除竟。
癸三辨事師之心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末法的眾生若要修行,[應當盡命,]要盡我們的身命。[供養善友,]這個善友就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善友。[事善知識。]要事奉善知識,就是以善知識為師,我們應當親近善知識。所以說:[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我們若想要親近這個善知識,怎麼樣呢?[應斷憍慢;]因為憍慢的人,聽不進善知識的勸告。[若復遠離,應斷嗔恨。】]遠離就是說:若要離開善知識,更不應該傷害善知識。
[此答第三問,修何等行也。末世眾生,去佛漸遠,欲修行者,不假善知識,以為模范,難免錯入邪徑。]走錯路線。[然菩薩行門無量,本無定跡,]沒有一定的跡象。[此不說六度萬行,但令善事明師,]這裡並沒有說,你要行六度萬行,只是勸我們要好好地事奉明師。要親近師父、親近明師、親近善知識,我們首要之務要做什麼事?[應斷憍、慢、嗔、恨之心,以為根本。]我們若有這四種心態,就像臉盆覆障之處,無法入道,見不到陽光,臉盆如果倒蓋著,光線就照射不進來。我們若有這四種心,會障蔽我們清淨的自性,師父再怎麼講,你也不會聽他的。所以說:[如善財童子於文殊處,]我們都知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嘛![發菩提心,已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文殊菩薩[但令親近善知識,]你若能遇到善知識,[一生圓曠劫之果。]你一生就能圓滿;“曠”就是久遠劫的果報。你若有機會親近善知識:我們無量劫、久遠劫來無法修持,這個念頭一直修不正;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念頭。我們久遠劫來,有這個因緣果報,今生找到善知識,一生就能解決你無量劫來的問題。無量劫也是因為念頭斷不了,我們親近善知識,下手的地方正確,我們無量劫來,在今生就能解決。[應當盡命供養善友者:盡命,即盡其形壽也。]盡他的生命。[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四事供養善友,並事善知識。尋常]“尋常”就是平常。平常的[善友,即指善知識,不甚分別。今經雙用,]雙用就是說:用了“善友”,又提出一個“善知識”,這兩個名詞,叫做雙用。也是講善友,又講善知識。[自當分釋。]應該解釋一下,分開解釋一下。[既稱為友,自是同學,有勸善規過之益,故稱善友。恐彼四事不足,不能安心辦道,得久親近也。]這意思是說:他如果四事:飲食、醫藥都缺乏,吃也有困難,他要如何辦道呢?譬如說:今天師父三餐有問題,食、衣都有困難,我要如何安心辦道,弘揚佛法?三餐不能溫飽,就得出去托缽了,掛一串長念珠,披紅袈裟,站在高速公路旁邊,不然飯都沒得吃了,要如何講經弘法呢?[善知識者:應指師承,具正知見,善知法要,]了解諸佛所說之法的要點。[善識物情,]善識就是很透徹地了解,物情就是眾生的心,“物”是指眾生,他很了解眾生的心。[能為眾生,解粘脫縛,]善知識能為眾生……,“粘”跟“縛”都是指煩惱,解除貪嗔癡,脫離煩惱的束縛;被粘上就慘了,很難脫身!你看過以前抓蒼蠅用的一種黏蠅紙嗎?把黏蠅紙打開,打開之後,你們看過上面那些黏液嗎?老一輩的應該有印象,年輕人可能沒看過,那個蒼蠅……,什麼神都有人拜,就是雨神(蒼蠅之台語)沒人拜,雨神算是很倒楣,眾神都有人拜,就是這種神沒人拜。蒼蠅飛來飛去,一不小心停在上面,嗡……,振翅欲飛,但是,力不從心,它怎麼飛都飛不起來。我們如果落入貪嗔癡,就是這樣,我們如果落入貪嗔癡,就是這樣。他知道生氣不好,他也知道,都很清楚,不過,往往要生氣後才來後悔:唉!我當時為什麼會這樣?所以,我說,我們人的習氣要解粘脫縛,要徹底的把自內證的功夫,真正的實現下去才有辦法。佛法只有一句話而已;看內證的功夫,有道無道,自己知道,你的心放得下,你才有辦法處理天地萬物一切事情,沒有解粘跟縛的功夫,一下子你就倒了!沒有辦法!而粘跟縛也是自己造出來的,有的年輕人,從小就看人家的婚姻失敗,他明明知道這條路並不好走,可是,一旦被黏到、被綁住,真正是振翅欲,心有余力不足,真的,那確實沒有辦法,確實沒有辦法!台北有一個外省人,六十幾歲才結婚,六十幾歲,隨便去買一個山地同胞就結婚了,六十幾歲!對不對?結婚後,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往生了,留下他太太要獨力撫養這個小孩。所以,有時候我們明知,明明知道結婚這條路真的不好走,但是,我們就是想:不試試看怎麼知道?想試試看,他大概是認為這樣比較容易覺悟吧!但是,你結婚後覺悟到痛苦,想脫離就很難了,已經被黏住了,就像黏蠅紙上的蒼蠅,難以脫身。所以,在空中飛的蒼蠅,看到下面那些蒼蠅好象很高興,在黏蠅紙上嗡嗡叫,似乎很高興;未婚的人看已婚的人就是這樣,好像很高興,開賓士車,出入有人接送,你依靠我,我依靠你,你來照顧我,我來照顧你,二人纏縛在一起,都是這樣。沒結婚的人就像在竄飛的蒼蠅;結婚後就像在黏蠅紙上的蒼蠅,一直拼命地想飛起來,空中的蒼蠅看到他在底下嗡嗡叫,好像很高興的樣子,也想飛下來,卻不知道它是被黏住了,這是這種譬喻,一旦被黏住,你就難以脫身,很困難,很困難!我說,我這輩子可能很沒有福報,到今天我所見到的,可以說沒有一對;包括我大學的同學,包括研究所的同學,他們結婚到現在,可以說沒有一對有所謂的幸福人生,不曾看過,每一對都是吵得不可開交,不然就是為了三餐操勞,他們來拜訪師父,容貌老到可以當我父親了!所以說:這種事情我們可以避免,結婚這各事是可以避免的,你若沒有聽到佛教、佛法,則另當別論,已經聽到佛法的人,還一頭栽進去,迷得無法解粘脫縛,這講起來就是業障,業障現前。有的人說:師父!我結婚後要好好修行,改變我先生。難!非常地困難,就我所認識的,佛教居士建立家庭的當然也有,有;但是說要修行,那是真的很困難,不然你試試看,你們結婚試試看![能為眾生,抽釘拔楔,]“楔xiē”就是門兩旁的木柱。[是以稱善。]所以說是善,抽釘拔楔就是把它分解開來,不會黏在一起,把釘子拔起來,門兩旁的木柱把它分開來,能為眾生抽釘,鐵釘拔起來,拔楔就是說:把一片門解開來的意思,那是指解除我們的煩惱的意思,我們的煩惱打不開嘛!是以稱善。[執侍巾瓶,供給所需,故名為事。]在師父、善知識的身旁,拿毛巾、端洗臉水、端茶,供給師父所需要的,叫做事奉。[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者:]你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度人,種種方便,俯就物機,]“俯”就是委屈;“就”就是附和,委曲求全來附和,“物器”就是眾生的根器。[欲來相親相近,應斷憍慢之心。]你都充滿自己的意見,你哪裡會接受師父的意見呢?你要親近善知識,一定要先放下你的我慢,整天都是自己的意見,你怎麼會聽師父的呢?[憍,謂自高;慢,謂輕彼。如雲:知識尚來近我,我又何必往求。只此二語,則是憍且慢矣!若復遠離,應斷嗔恨者:或為折伏憍慢,或為應赴機感,若復遠離,則應斷嗔恨之心,嗔,謂嗔恚;恨,謂懷恨。如雲:任去不復追隨,此後永不求彼。只此二語,則是嗔且恨矣!]親近善知識有多麼重要呢?我現在講一個我曾經去掛單的地方,來說明沒有親近善知識,跟親近善知識的修行法,是不是有天壤之別?如果我們沒有因緣出家,那麼,選擇一個善知識好好親近,這非常重要!即使我們出家,若沒有遇到善知識,講真的,那也很慘,很慘!我有一次去鵝銮鼻,路過東港;不知道是楓港或是東港?我要想清楚,應該是楓港吧?那個地方叫楓港沒錯!那邊有一間很清淨的道場,裡面住幾個人呢?住一個人,一個老比丘尼。我去住的時候,因為晚上要安單,我就去問人家。這個地方有沒有寺院可以掛單?因為天色已經很晚了。人家跟我說:有!師父!從那邊彎進去有一間寺院。我進去一看,看到她正在打鼓,咚咚咚……,晚上要打鼓,咚咚咚……,然後停一下子,打完鼓之後再敲鐘,锵……,早上是先鐘後鼓,晚上是先鼓後鐘,暮鼓晨鐘嘛!對不對!你聽過這一句話嗎?早上寺廟裡面,是先打钏再打鼓,晚上是先打鼓再叩鐘,暮鼓晨鐘就是這個意思,有的人到現在還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然後我就進去了,一看:哎呀!她自己一個人在敲鐘打鼓,鼓敲完了要接鐘,咚咚咚……,然後把鼓棒放下,跑到另一邊,锵……,現在又跑過來打鼓,咚咚咚……,因為左右兩邊嘛,再跑到另一邊,锵……,咚咚咚……,锵……,打完之後,我問她:菩薩!我晚上可以在這裡休息嗎?她說:歡迎歡迎。她不知道我是什麼人,不認識我。我說:請你給個方便讓我安單,不然這麼晚了,沒地方休息。隔天起來,我以為大家還在休息,一看,沒其他的人!那間寺院有多大呢?那一間差不多……,那間道場,我前後走了一圈,至少有五分地,五分地有多大,你知道嗎?五分地就是講堂的五倍大,自己一個人住,大殿蓋得很大喔!我問她:老菩薩!來!我問你:為什麼只剩下你一個人?她說:我以前曾經請一些在家人來幫忙,結果把我的錢全部拿走了,我恨他,我很恨他,竟然把我的錢全部拿走!我說:你沒有再請人來幫你嗎?有啊!可是,來幫忙的,都是想騙我的錢!我說:那你不打算把道場捐出去嗎?她說:要捐給誰?能捐給誰?這間是我辛辛苦苦蓋起來的呢!我說:你不捐出去能如何?無常黑白郎君有一天會來呢!她說:你現在在講什麼我都聽不懂!我說:黑無常跟白無常一定會來,你已經七、八十歲了,為道場有五分地那麼大,你不捐給別人要怎麼辦?她說:若沒有找到很適當的人選,我不會隨便捐出去的!她都是自己一個人修行,我問她:你都怎麼修行?她說:沒有啊,也沒有人教我,我就自己一個人這樣修行。我說:你嗔恨心這麼重,恨、執著心,放不下這間道場,你要怎麼修行啊?她說:對啊!我真的放不下!我說:這間道場蓋多久了?她說:我一、二十歲就出家了。四、五十年呢!四、五十年,四、五十年的心境,心境,那個心境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那個執著性一直沒有辦法,因為她都沒有親近善知識啊!到今天七、八十歲,將死之人,還執著那間道場,她就是不放!所以說:我們學佛,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因為善知識能開導你,你在一念之間就能放下,因為你每天薰習這個放下、自覺、慈悲、平等、空無自性,畢竟空性,每天這樣講……,這個薰習的力量很驚人!譬如說女眾若來親近師父,她坐在底下聽三年,保證樣樣都放得下!可惜她到現在出家四、五十年了,還是沒辦法放下!那間道場土地很廣,連廚房也是大得驚人,那個廚房有多大呢?光是那種大的土灶,足足有八個,那些圓形的土灶,一個接一個蓋在一起,總共有八個,很驚人,齋堂吃飯也是她自己一個,自己一個。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修行若沒有親近善知識,就是一定死路一條,死路一條,你不要認為你很有功夫了,只是那個執著性還沒遇到境界,該放的時候你不放;沒有因緣來的時候,你是放不下的。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你如果看到你的師父或是你的善知識;順逆境就是說:逆就是外表看起來,他有種種的不如法;順,外表看起來,他很如法、如律、如戒;但是,猶如虛空,就是說你的心,親近善知識的心,要像虛空一樣,就是無相。簡單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親近你的師父,不管你師父的表現好跟壞,親近的人,都要像虛空一樣的心胸。簡單講:你要親近善知識,不講善知識的好壞,你只要依他的法就對。[了知身心,畢竟平等,]了解一切示現,無論怎麼變化,我們的身心都是空寂,都是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此修行,方入圓覺。】]這樣才能進入圓覺,同一體嘛,進入圓覺,愛跟恨就不生。
所以說[現,即善知識權巧示現。或現逆境,或現順境。遠離名逆,親近名順,若逆若順,心無二念,故觀親近遠離之境,心如虛空,自能了知,善知識之身心,與自己之身心,畢竟平等。並與諸眾生,同一圓覺體性,亦復無二。無異,即無二也。何生憎愛於其間哉!如是修行,方入圓覺者:謂如上所說,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依之修行,此人無人我相,乃為受道法器,]才可以接受這個道,才是堪稱為法器。我們現在不是,我們現在親近師父,整天都在看師父的不對,我師父怎麼不對,我師父怎麼不好,我師父怎麼的壞,對我不平等!我說:這樣你干脆不要親近你師父,親近你師父,本來是要作功德,結果你整天看你師父過失,這樣親近他有什麼用呢?你這樣變成造業,干脆遠離![故方能得入圓覺也。三辨事師之心竟。
癸四明除病之行(分二)
子初明所治子二明能治
子初明所治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因為無始劫來,就是恨心、愛的染污心一直占據。[一切種子,故未解脫。】]所以,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就是這樣。
[此答第四問,除去何病也。末世眾生發心修行,所以不能得成菩提之道者,何也?由有無始生相無明已來,]生相就是最初一念,動念的開始叫做生相,最微細的第八意識,叫做生相無明。[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不生不滅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心;與生滅和合就是我們虛妄的假心,[名阿賴耶識,]第八意識,研究過唯識學的人,就知道阿賴耶識。[而計我之心生,]計我就是一種執著,分別心的一種執著產生。[妄分自他。]虛妄地分自他。這一句話反面的意思就是說:本來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現在劃分得很清楚,那還是你的心的問題。所以,人與人斗爭;社會跟社會斗爭;黑社會跟黑社會斗爭;國家跟國家斗爭,全世界起到任何地方,沒有一處不斗爭的,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斗爭,避免不了;除非他學佛,放下分別心。[設有違自而順他者,]違背自己而順他。[便起憎心,又有違他,][違背他人,而順自者,便起愛心。於人既爾,於法亦然。由此憎愛,熏成種子,在八識田中,是為微細病故。微細的病,這個“病”就是四相,微細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就是迷智的四相,微細病就是迷智四相,一樣的名詞。[因有種子,難契覺心,隨所聞法門,即生心作意,]所以說:眾生都是這樣,[捨此取彼,]此、彼,此起彼落就是生滅,此起彼落。所以,有一次,信徒廣欽老和尚,說:老和尚,老和尚!我找了很久都找不到道場,要怎麼修行呢?我想找一間清淨的道場!老和尚摸著心說:道場在這裡,道場在這裡,的確如此,首場就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放下,處處是道場;放不下,去哪裡找道場都沒用!捨此取彼,所以,[憎妄愛真,]憎妄愛真,這個就是一種對立的。[難亡能所,]沒辦法除掉這個能所,能所不亡。[故此未得解脫。初明所治竟。
子二明能治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觀冤親債主。[如己父母,心無有二,]教我們如何對治我們那個恨的人,我們那個恨的人。所以,要作觀想,如自己的母親、自己的父親,心無有二,[即除諸病。]這樣你的恨心就消失,將他當作是自己的師長。[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你在一切法中,勿令我們的恨心,以及染污的愛、執著產生。
[上雲:無始無明,憎愛種子,為障道之病根,故雖修行,未得解脫。今則等心觀人,]就是用平等心來看待每一個人。等人觀人,用平等心來看待每一個人。[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果有人觀彼怨家,[如自父母一樣,怨親平等,心無有二,則憎愛種子自斷,]你如果愛我們自己的,就不會愛別人,這個愛也 是很強烈的煩惱,愛不到就恨,所以,愛也是恨的一種,恨也是愛的一種,愛、恨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兩種都是殺手,兩面都是殺手,就是刀、刀片,都會殺人。愛跟恨,這就是兩面都是很利的刀子,都會傷人。你看報紙、電視的報導,人家不愛他,就將她分屍,不嫁給他不行,就將她分屍,講起來是很可怕的事,很可怕的事![而障道之病根自除,故雲:即除諸病。於人既然平等,次則等心觀法。]對人既然能夠平等,那我們應該用平等的心來觀一切法。[法,即修證之法。於諸法中,涅槃生死無二;無二,則無自他憎愛。故知諸病,祇由愛真憎妄,見自見他。今既斷斯種子,則諸病自除,故雲:亦復如是,四明除病之行竟。]有一次我回鄉下,遇到一個親戚,這個親戚在婚前脾氣就很壞,現在已經生三、四個了,跟他老婆整天吵,從結婚就一直吵,因為他那種個性:我內心自己這樣想:這個親戚朋友的個性,婚後他老婆一定很痛苦、很慘!為什麼?他都采取冷漠、冷戰,冷戰。我內心這樣想,但是,我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他結婚到現在,建立家庭後,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太太很痛苦,因為我們回去,都會得知一些側面消息,這種個性,一種孤僻性格,一種孤僻性格就是說:夫妻不合就是冷戰,不講話,他老婆是生不如死,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已經生四個了還是這樣。所以說:沒有學佛,這個愛恨的種子,十年前跟十年後,一模一樣!師父常說:我們人就是無量劫以來的演員,我們沒有聽到佛法,生生世世所演的每部影片都一樣,愛別離、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八苦的重復的演員,重復的演員,就是不覺悟,不覺悟,永遠不覺悟!所以,我讀大學一年級聽到佛法,我在大二,我內心裡面就笃定我的方向,我今生一定要出家,我今生一定要出家,我看那些同學都愛得死去活來,對不對?什麼話都隨便亂講,我們那個電話剛好在旁邊,他就講:我沒有你會死,我怎麼樣子,我對你是真誠的!到最後還是離婚!想當初,什麼肉麻的話都講得出來,現在呢?而今安在哉?《赤壁賦》裡面講的:而今安在哉?都不是真的!看不開的時候,就看看你的鄰居,很簡單,一下子就清清楚楚了!放下沒有這麼難。如果你再看不清楚,就去看解剖,那個外科醫生在開刀的時候,開刀的時候,拜托你去看看人的內髒,開那個內髒,開內髒,美只是一層皮,把它打開看看,什麼蜜絲佛陀、蘭蔻都沒用,不信你擦擦看!所以說:我們人有智慧,在一念之間,愛恨就可以放得下,那是沒有智慧的人,才會一直困擾……,我用一個最好的辦法,你一定能夠看開感情,我現在對女眾講,先對女眾講,你看不開,男朋友很英俊,現在我問你:阿彌陀佛會比你男朋友差嗎?我問你:你男朋友有辦法在你臨命終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你騙誰啊?騙鬼!你一直很愛他很愛他,你一直放不下,你一直晚上為他掉眼淚,你為什麼不為你的不能往生掉眼淚?哭什麼?笨蛋!你男朋友、你先生,真的比阿彌陀佛有魅力嗎?我不信!男眾看不開,換我問你:你的女朋友會比觀世音菩薩更漂亮嗎?我不信!跳在蓮花,清淨,放無量的光明。對不對?自古以來,打開《往生淨土聖賢錄》,對不對?沒有男朋友,你將阿彌陀佛當作男朋友嘛;沒有女朋友,你將觀世音當作自己的女朋友嘛!世間有怎麼相比?你說你會看不開,一直在裡面打轉,一直放不下?你有沒有想到說:當我有一天往生極樂世界,那種快樂的時候,那一種充滿法喜,一切都是等覺菩薩在你四周圍,你為什麼不冷靜?冷靜,冷靜,你要冷靜,先冷靜觀照一下,你現在失去一個男女朋友,你算什麼嘛?他們能跟阿彌陀佛比較什麼?你婚姻破裂,剛好,正好修行,一點都不需要為了他流淚。很多眾生都死在情執這一關,他不能冷靜;我把西方極樂世界當作自己家。不然以阿彌陀佛取代你的男朋友,先生死了,先生死了沒關系,我現在依靠阿彌陀佛,將阿彌陀佛當作我先生。對不對?靠他嘛,依靠他,什麼都看得開。我講這個真的是一種辦法,非常好的辦法!而且你內心就想:我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那怎麼能夠度眾生呢?我不先自己了生死,我怎麼樣能夠救度我家裡的人?爸爸、媽媽、我的老公、我的兒子?我自己一定要先往生!你用這種意志力量。我今天就是這樣想:任何一個我疼愛的人,我放不下的;任何一個我恨的人,對不對?我要度我的冤親債主、度我最喜歡的那個人,你一定要先往生,你不往生,你哪有能力度他?那這樣子有什麼放不下的?到臨命終,我只有一個念頭:我一定要先往生極樂世界,什麼事情都可以放得下,這件事一定要排在最前面,放在最前面;我要完成我的佛道,我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你不先走這一條路,你根本其他都免談!當我眼睛一閉,沒有往生,我來世再來六道輪回,我能嗎?我行嗎?你看我行嗎?不行!要這樣想。所以,你們在座法師、在家菩薩,師父提供讓你們觀照,這個不困難的事情。你今天死在情執裡,一直哭,為了感情一直哭,為了金錢上一直哭,你為什麼不想到說:我將來那個黃金鋪地的地方呢?那個清淨、多麼美好的莊嚴的世間裡面。我告訴你:今天如果釋迦牟尼佛在,釋迦牟尼佛用驚天動地的神通,現極樂世界,如同《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現極樂世界出來,我告訴你:每一個人都想馬上自殺,誰都不要住在這個娑婆世界,你們馬上脫掉這個臭皮囊,臭死了!晚上睡覺流口水,對不對?流口水,你哪一個多美麗?不然你們這些女人,你一個禮拜不洗澡,統統不要換內衣褲,一個禮拜以後,馬上會散發出一股體香,那時候擦邱醫師的藥也沒用,一個禮拜就好,不用很多天!你說你美、你執著,你為什麼會放不下這種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子?對不對?冷靜一下,什麼事情要冷靜一下。
[癸五願發心深廣
【“善男子!]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這個文字很簡單。[“盡於虛空,]加一個“界”,盡於虛空界。[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一切虛空界,只要是眾生,我都令他入究竟的圓覺,發這個大悲心,大慈悲心。[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在圓覺性當中,你也不能執著我有一個圓覺,不可以![除彼、我、人一切諸相,]除彼我人就是除彼我人相,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答第五問,發何等心也,即發四種心。如《般若彌勒頌》雲:“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常”就是常樂我淨的常;“廣大”是最永恆的一件事情,如果你發了一個廣大的心,你就沒有生滅,叫做廣大第一常,“常”就是不生滅。如果你一直放大你的胸量,你就不會動到念頭,去計較眼前的一切事事物物的事情,放眼看宇宙嘛!廣大第一常,如果你放大了胸量,你將進入一個永恆的世界。其心不顛倒,為什麼?不跟人家計較,他怎麼會顛倒?有顛倒,因為有是非,對立的東西,不然他怎麼會顛倒呢?放大無量無邊的胸量。有的人說:師父!您的度量實在很大,度量非常大!我跟他說:我的度量無大也無小,因為本來無的東西,哪來大跟小?我們怎麼跟諸佛菩薩比?對不對?人家他捨身命,人家是諸佛菩薩,我們只是凡夫而已。他就說:凡夫要做到這樣,已經不簡單了!我說:也沒有“不簡單”這個名詞,那也是你講的,用來形容我而已,我不曾這樣想過,我從來沒想過我多麼不簡單,我很簡單!簡單講:無所住,處處都是我們的家,都是本地風光,一切法無所住,哪裡都是本地風光,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人家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我們搞到現在快流鼻血了,還沒消息![此如《金剛般若經》雲: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乃教以用四種心,降伏妄心。今經雲: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四種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者:此廣大心也;菩薩發心,本無分劑,]沒有所謂的界限。[盡於虛空之內,所有一切眾生,怨親平等,普照無二也。即同彼經,所有一切眾生,若胎、卵、濕、化等類是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者:此第一心也;我皆令發心修行,同入究竟圓覺而成佛果也。]我都發這個心,要令眾生能入圓覺,那麼,你就要發慈悲心說法才行,你不說法,如何滿願?眾生自己看經典看不懂,你要說法為他解釋,修正他們的念頭。[即同彼經,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則非二乘權教所證涅槃,]無余涅槃,這不是小乘的聲聞跟緣覺,或者是權教;權教是把方便的權教菩薩,不究竟的菩薩,叫做權教。也不是小乘的二乘人,也不是權教的菩薩,所證的涅槃。[與究竟圓覺,同是到家法也。]“到家”就是本來的面目,本來的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此即常心也。]“常心”就是無所住的意思。[謂我入覺,我即圓覺,眾生亦爾,有何取著耶?故天親]菩薩[雲:“自身滅度,無異眾生,]無異就是不離眾生,[故名常心。]還是一樣,跟眾生沒有什麼兩樣,自身滅度,跟眾生也沒有什麼兩樣,所以,這樣就是永恆。[若見眾生,因我入覺,]就是說我還有一個入於圓覺的心,就是有二心,[即非常也。”]那就不是永恆,就不是所謂的常樂我淨的常,那麼,就是非常。[是滅度眾生,不見度生之相,故能常度眾生;即同彼經,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無,即菩薩妄心降伏,不見有眾生可度也。除彼、我、人一切諸相者:此不顛倒心也。謂發願除彼我相、人相,以及憎、愛、諸相。人、我、憎、愛,全系顛倒之心,自他不平等也。即同彼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顛倒心。菩薩若有,即非真菩薩也。如是發心,不墮邪見者:謂如是發四種大乘菩提心者,自然不墮落於邪見。我人等相,皆邪見也。五顯發心深廣竟,並前四科,初長行竟。][
壬二偈頌(分二)
癸初標頌癸二正頌
癸初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癸二正頌(科同長行)
【“普覺汝當知:]普賢菩薩!你應該以智慧了解,[末世諸眾生,欲求知識者,應當求正見,]而且要發什麼心呢?要發心,[心遠二乘者。】]就是說不慈悲、不度眾生,只想自利,不可以這樣子,這樣子自己不行,佛教也完蛋!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師父交代一個任務給你們做,你們要盡量把聽完的錄音帶散發出去,你就是真正的菩薩!因為你一卷、二卷錄音帶,而救了眾生也不一定。還有很多人都是因為第四台,講到第四台實在……,台北市、台中、新竹,很多人都在收看,那天第四台的老板來,他說:師父!拜托您寫一張授權書給我。我說:你隨時來,我就馬上簽給你。真的!他說:師父!您不用版權嗎?我說:版權佛陀所有,拜托盜錄,拜托你盜錄。他說:出家人越是慈悲!他說:開始播放之後,如果有一天暫停,觀眾就會馬上打電話去反應:今天為什麼沒播放慧律法師講經節目?所以說:全台灣省的第四台;或是說錄音帶的流通處;或者是在家居士,設一個專櫃讓人家借錄音帶聽,也是無量的功德,佛教只有用這樣子,那個力量很驚人,用這樣度眾生很驚人!有一次台中一個信徒,以前是一貫道的,無意中看到人家在播放讀經的錄影帶,從此以後,他們全家人退出一貫道,將所有一貫道的道親統統帶來信佛教,現在聽說他家裡整天都在播放慧律法師的錄影帶,他來跟我報備,我很高興,很好!所以說:有時候度眾生只是一句話而已,一句話而已,佛教要興盛,必需靠大家。所以,心遠離二乘,我們不要沒有慈悲心,有因緣,我們就要度,我們就要度。我看我們這裡的工作人員,好像都不太度得了他們的父母親,我跟一個工作人員坐很遠的車子到阿蓮,想去度他父親,還是沒辦法,他的哥哥也是一貫道的,度不了就是度不了,沒辦法!也不是說不慈悲,實在是度不了。我們這些法師要趕快度你們的家人,父母親百年之後,要用佛教的儀式。
[普覺!汝應當以智了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知正見之人,發大乘願行,心遠離於二乘者。此頌求師,一也。
【“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我們修行,這個法要除掉四種病,“作”就是:本性非造作所得,非一切造作而得;“止”:本性不能說你停止在任何一個……,息這個妄念,停這個妄念;“任”就是說懶惰,當作是合於道業,任運惡劣的習氣,以為說我們是自在,任;“滅”,以為滅除任何的東西,死氣沉沉,身心都除掉,認為說這個就是與道相應,是錯的,這是不對的。
[法中:即依何等法之中。應除作、止、任、滅,四種法病。師能離病,即為明師,自當依師離病。此頌依法,二也。
【“親近無憍慢,]我們要親近善知識,不能驕傲,[遠離無嗔恨,]要遠離,無嗔恨,沒有嗔恨心。[見種種境界,]你見到善知識種種的順境跟逆境的境界,[心當生希有,]你的心要當作善知識是如昙花一現,是很難能可貴,難遭難遇。你如果見到種種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善知識所示現的好壞的境界,所以說:見種種境界。這種種境界不是自己證悟的境界,這個千萬要注意!你見到善知識所示現的,善知識所示現的善的境界或是惡的境界,心應當生希有難得,畢竟善知識難能可貴![還如佛出世,]就像佛來出世,要將你的師父、善知識當作如佛陀一樣。[不犯非律儀,]不犯的意思就是說:如果見到你的師父,示現YIN、盜、殺、妄,殺、盜、YIN、妄,這個不犯,但是你也不要有非律儀的事情產生,因為他是菩薩。所以,不犯非侓儀,所以,這句話是說:你如果見到你的師父,示現殺盜YIN妄的事情,你也不要去犯到非律儀的事情,就是不要學善知識的不好的事情,因為你是凡夫,你學他,你違背因果,這樣你的[戒根永清淨。】]戒根就永遠清淨。
[首句,善知識,作不請友,俯就機宜,令得親近,勿生憍慢。二句,善知識別應他緣,]因為他還有其他的因緣,[勿生嗔恨。見種種現逆現順境界,]要將善知識當作希有難得,[心中當生希有想,縱有逆行,]就是不如法,不如法不是不依法說,就是他的行為上、三業,看起來好像不太對勁;但是,他說的法完全符合,那麼我們就要把他當作[還如佛出世,生心如佛想。]因為我們自己看經典看不懂,只有善知識能開導我們。[此頌除病三也。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者;倘見師逆行,不得隨之,]因為我們是凡夫,[以犯非律儀,]我們若跟他這樣做,變成犯非律儀的事。[其所有戒根,永遠得以清淨。此頌修行,四也。
【“度一切眾生,竟究入圓覺,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般涅槃就是大般涅槃,就是所謂的大涅槃,所以,我們常常講:大般涅槃,就是指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所以,這一本經就是講這一句話。什麼叫做《大般涅槃經》?就是一切眾生,皆令入無余涅槃,名《大般涅槃經》。
[度一切眾生者:即廣大心也。盡虛空界眾生,平等而普度之。究竟入圓覺者:普度眾生,究竟成佛,同入圓覺妙性,即第一心也。無彼我人相者:是已達圓覺中,無取覺者,]沒有執著一個覺悟的心。[雖度眾生,不見度生之相,故能常度眾生,即常心也。]因為無所著。[故得無我、人、憎、愛諸相,即不顛倒心也。發此四心,應當依止正智慧修習,便得超越邪見,而得正知正見。證覺般涅槃者:證究竟圓覺,大般涅槃,即無余涅槃也。二依師離病竟。]離這個病。
[並上一科,後二問答兩重除障竟。再並上二科二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竟。
戊三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分五)
己初圓覺啟請己二正陳請詞己三如來贊許己四承教靜聽己五正答所問
己初圓覺啟請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現在輪到圓覺菩薩,我們這本經就叫做《圓覺經》。
[三業恭敬,准如前釋。
己二正陳請詞(分二)
庚一慶前庚二請後
庚一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大悲世尊者:為悲念現前法會,]這個時候正在說法。[及悲憐末世眾生。為我等輩:指現前法會。廣說淨覺種種方便者:總指前文,重重開示,皆為廣說淨覺,修習方便。令末世眾生:遠指未來;輾轉流傳,而至末世。大心眾生聞之,依此修習,於大圓覺,有大增益。初慶前竟。
庚二請後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因為這個法會遇到佛,能夠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意思是這樣,佛陀在世時,很多等覺菩薩就替我們憂心了,預先問佛末世眾生應該怎麼辦;我們就遇不到佛啊,能怎麼辦?我們如果在二千五百年前遇到佛陀,現在就不是在這裡了,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逍遙自在,游歷諸佛淨土了。末世眾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安居,譬如說我們現在是四月十五結夏,四月十六安居,七月十五解夏,解夏。但是,這是小乘的,大乘不是這樣,大乘的定三種期,後面會講到,有一百二十天、有一百天、有八十天的,大乘菩薩,那不是所謂的結夏,他以克期取證。所以,大小乘都安居;但是,安居的期限不一樣。目前來講,全世界的人都依小乘的,就是比丘戒,都是依比丘、比丘尼戒,結夏安居的儀式為標准,就是從四月十四結夏,四月十六安居,到七月十五。若是閏年,閏年,譬如說閏四月,四月結二個月,就是結夏安居變成四個月,變成四個月,有前安居、有中安居、有後安居。遇到閏五月,五月二個月統統算;六月,六月二個月統統算;如果七月,第一個七月十五不解夏,要第二個七月十五才可以解夏。所以,閏年結夏安居四個月,結夏安居要結四個月。[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前面講過,奢摩他、三摩、禅那,就是空、假、中。對不對?空觀、假觀、中觀,三種清淨的觀照。以何為首呢?是以什麼為開始呢?[惟願大悲,]惟願世尊,[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世尊,我等今者親自佛聞,]從佛這個地方聞法。[種種方便,已得開悟。若佛滅度之後,]該怎麼辦呢?[末世眾生未得親奉金言,]不能親自聽到佛開示。[無由得悟。不知如何生信,如何發解,如何起修,如何得證?將信、解、修、證之事,未得悟者。]還未有所悟。[若逢夏首,]正好遇到……,因為菩薩的結夏安居,跟小乘的結夏安居不一樣。如果遇到小乘結夏安居時,應該如何呢?[必當安居修習,然安居儀式有大小乘之分,]有什麼差別呢?[故以雲何為問。或依何種,]依什麼指示來走。[望佛克定指示,]特別地指示下來。[遵照修習,]能夠遵照佛的開示來修行。[圓覺清淨境界?]圓覺的清淨境界,遵照修行,圓覺清淨的境界。[此境,即是理境,]這個境界就是理上的境界。[本來清淨,不假修為。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者:此圓覺中,前所修三種淨觀,皆約已悟者,奢摩他中,]奢摩他就是定。[先悟淨圓覺,以靜覺心,取靜為行;]他一切都寂滅清淨。[三摩中,]三摩缽提就是慧。[起幻為行;]依幻化、虛妄的外在的假緣來修行。[禅那中,]翻譯成中文叫做等持,定慧均等,等持,那麼有這種功夫,圓融,[寂滅為行。]寂滅就是所謂的斷惑證果,叫做寂滅,這樣就有這種功夫了。[今約末世未悟,不知以何為首?]要如何結夏安居?這是指大乘的結夏,不是小乘的。[惟願如來,大悲普濟,為諸現前大眾,以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令得隨順修習,證入圓覺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正陳請詞竟。
己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重言善哉者:乃贊歎當場一問,今後兩益。]“今”就是今世,當下的法會、現在的法會;後益就是末法時代利益眾生,今後兩益就是:現在可以利益現在當今法會的一切等覺菩薩,以及一切發大道心的菩薩;“後”就是利益末世有大根器的眾生,叫做今後兩益。[故曰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非具足圓覺者,]當然不是像佛一樣的,[必定不能也。]非具足圓覺者,必定不能說出。你若不能如同佛;具足圓覺就是佛,你若不能如佛一樣具足圓覺,一定沒辦法講出來。[如是方便者:《析義疏》雲:]方便有兩種,[略明有二:一、通相方便,謂修習圓覺之通方便。二、別相方便,謂三種淨觀之別方便。觀佛答處]後面有講到,佛有答處,觀佛的答處[自知:得別方便,則三觀可成;]各個的方便,三觀都可以成,[得通方便,則圓覺可證。]你只要能通,法法都可以證得圓通,大家都是為了圓通、圓覺而修的,這是通途;都為了圓覺,但是,方法不一樣,根器不一樣嘛,這個就是別。[是為菩薩,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谛聽,當為汝說。三如來贊許竟。][
己四承教靜聽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己五正答所問(分二)
庚初長行二偈頌(庚初又分二)
辛初答道場辛二答加行(辛初又分二)
壬初結前壬二正說
壬初結前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如果佛住世。[若佛滅後,]滅度。[若法末時,]沒有法的時候。[有諸眾生,]只要[具大乘性,]具大乘性,這裡少一個字,具大乘“種”性,大乘性語意不是很清楚,具大乘種性,具足大乘種性的眾生,無論佛在世、無論是末法,只要他是大乘種性的菩薩,[信佛秘密,]深信佛的秘密之藏,就是[大圓覺心,]信每個人都具足大圓覺心,佛有,眾生也有。[欲修行者,]如果想要修行,[若在伽藍,]伽藍就是清淨修行的地方,譬如說我們講堂,伽藍。[安處徒眾,]安處徒眾就是所謂飲食、醫藥、臥具、衣服,都不缺乏,可以四事供養遠缺,可以觀一切,在僧伽藍裡面修行的都能夠安居,叫做安處徒眾,徒眾就是在一起修行的人。底下,若有緣事,因為事情多,[有緣事故,]就是如果有外緣的事情很多,所以,這個要加一個字,看起來就更清楚:“若”有“外”緣,上面加一個字,中間又加一個字,若有外緣事故,如果因為有外緣的事情比較多。[隨分思察,]隨自己的能力,自己去觀察,因為你的事情多啊!怎麼觀察呢?必需如我所說,[如我已說。】]必需如佛已經說過的那一些話,一定要按照佛所講的修行,才能成就。
[呼當機曰,]當機者,[善男子者,令其注意也。一切眾生,指現在以及未來具大乘性者。性,謂種性,即根器也。]有佛陀的時候。[若佛現住世間,是有佛時;若佛滅度之後,是無佛時。法運有三種差別:]我們前幾天講過,[一、正法時:謂去佛不遠,正法猶存,能信教、解理、修行、證果,共一千年。]大概在我們唐朝左右、以前的事情,唐朝以前;從唐朝到明朝,差不多,將近八、九百年、一千年;明朝末到清初,這是第二千年,我們現在已經末法到二千五百三十三年了,現在離佛的佛誕,好像是二千五百三十五還是三十六,幾年幾年只是一個紀念。[二、像法時:去佛漸遠,像法僅存,]這個像法就是相似的法,相似正法,像是有正法,但是,已經沒有證果的人了。[有教、理行三,而證果者,麟角鳳毛,亦共一千年。]你想想看,到明朝的末期、末年,明朝的末年,到現在五百年以來,證果的,你算算看,真的是鳳毛麟角沒錯!我們現在是末法,更加不用談,更加不用談!明朝以前已經是難能可貴,明朝後來的末法就更不用說了![三、末法時:去佛遙遠,根機愈薄,教、理雖有,]實踐……,[行、果兩亡,]就是實踐的人太少,證果的人就更不用講。“行”就是實踐者,有一點像樣的,看起來有一點像樣的、實踐的人,就更少了![共有一萬年。]我們現在是末法的初期五百年,我們現在是第二期,末法的第一期五百年已經過去了,二千五百多年,五百三十幾嘛!我們第二個五百年了。講起來很悲哀,佛陀、聖人都不來示現,示現我們這種凡夫,幸好經典還看得懂,講起來真該大哭一場![若法末時者:此獨指第三末法時代,正法寖衰,]“寖”就是漸漸地意思,正法漸漸在衰微。[邪法熾盛也。]很盛、很興盛,你看現在,什麼宗教都有。[有諸眾生,具大乘性者:]就是說末法裡面[間有一類眾生,]“間”就是末法裡面,這裡面有一類的眾生。這個“間”不是指中間,是說末法裡面有一類的眾生。[曾在過去,從佛聞說大乘,熏成種子,故雲:具大乘種性;依種子發現行。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謂能發信心,信佛獨證,秘奧隱密,]深奧的地方隱藏起來。[大圓覺心,非機不說,]若不合根機則不說。[並信自己,]同時也相信自己,[亦具圓覺妙心,亦當作佛,於是發菩提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者:伽藍,是略梵語,具足應雲,僧伽藍摩,]“僧伽藍摩”,中國話叫做和合眾園。[此雲和合眾園。]這個地方很和合,很團結,沒有紛爭。[謂十方僧眾,和合共住,清淨園林也。四事無阙,方能安處徒眾,一心辦道。有緣事故,]有外因緣,怎麼樣呢?[隨分思察者:若有外緣,不能與眾同修,只得隨其分量,正念思察。如我於前《普眼章》中,及三觀諸輪所說,圓機菩薩,不滯空閒,]不會停頓在空閒。就是說:真正圓滿根機的菩薩,也不會停滯說:我現在很空閒;一定要這樣空閒才修行,他不會的。[種種施為,作諸利益,廣度群品,備學法門,隨其分量,思察三觀。]空、假、中三觀。[初結前竟。
壬二正說(分三)
癸初道場期限癸二限內修行癸三誡取邪證
癸初道場期限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如果你沒有其他的事,應當怎麼樣呢?[即建道場,]你就要建立道場,如何建立呢?[當立期限。]要立下期限。[若立長期]長期就是[百二十日;]這是下根器的人才要那麼長。中根器的人,[中期百日;]上根器的人,[下期八十日,]依根機來分,菩薩的安居,下根的菩薩一百二十天;中根的菩薩一百天;上根的菩薩八十天。[安置淨居。】
若復無有利他事因緣,如上科,或主持伽藍,匡領徒眾,皆利他之事。菩薩逢益即為,遇緣且赴,故令隨分思察。今既無有利他事,當以自利為重,故令即建道場。道場者,修行辦道之場。當立期限,加功用行,克期取證。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然定三期者,因根有利鈍,期有長短;上根八十日,中根百日,下根一百二十日。安置淨居者:安置清淨居處,務令外人外事,不得相涉也。初道場期限竟。
癸二限內修行(分二)
子初明道場行相子二明遇夏安居(子初又分三)
丑初明隨相用心丑二明禮忏儀式丑三明離相用心
丑初明隨相用心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如果佛在世,如來今世,你應當要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要藉著佛像,要憶佛的法身遍一切處,平等。所以說:因為萬法唯心造,佛滅度之後,佛不在了,你當然就要記佛像禮拜,心存佛,眼睛觀佛,因為如來去世之後,我們不曾看過真佛,所以,要設立佛像專注觀照,引心入法。所以說:[心存目想,]心存目想就是我們心想,眼睛要看。[生正懷念,]正憶念是念什麼?《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為現在講的這部經是等覺菩薩發問的,這部經都是在講無相的圓覺,不是像淨土法門講的觀像念佛,不是這樣。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都是實相,都是生實相的念頭,都是法界平等的如來的本來的圓覺自性,不是像我們看佛像,以有相的修行,這個全部都是等覺菩薩在修行的法門,都是念法身,憶念如來常住的法身。[還同如來常住之日。】]你若按照這樣去修無相,證悟到法身的法門,就像佛陀當時在世一樣。
[此明道場,限內修行之相。若佛現在者:指如來住世時也。不假設像,惟當正憶念佛之法身,遍一切處。又復當知唯心,無外境界。若佛滅後者:指如來去世時也。禮佛應須施設形像,心存是佛,目睹想佛。謂如來去世,不睹真儀,設像谛觀,引心入法。“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生正憶念者:謂憶念如來,真身不滅,還同如來常住之日,無以異也。初明隨相用心竟。
丑二明禮忏儀式
【“懸諸旛華,經三七日,]就是二十一天,旛,幢旛啦、花啦,要莊嚴道場,像我們水陸大法會,莊嚴內壇,所有的法師來看都說:喔!你們文殊講堂的水陸大法會的內壇最莊嚴,非常莊嚴!每個法師都這樣稱贊。我們足足停課一個多月,就是要布置。所以,每個法師來到這裡都說:你們這裡太莊嚴了,太莊嚴了!懸諸旛華,經三七日,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二十一天做什麼呢?[稽首十方諸佛名字,]頂禮十方諸佛的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遇到善的境界,[得心輕安。】
懸諸幢旛,燒香散華,嚴持壇場,]莊嚴道場、這個壇場。[備如方等經說。]方等就是大乘經典,平等遍十方,叫做方等,十方平等的法門。[經三七日者:方等經極少七日,]至少,方等經說至少要七日。[久則不遮。]沒有界限,“遮”就是界限,你要更長,那就沒有界限了,隨你定的。所以,久則不遮,不遮,“遮”點題止,你要修更長的時間,那沒有關系。[下正明法事。稽首十方諸佛名字者:准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二、贊佛,三、禮佛,四、忏悔,五、勸請,六、隨喜,七、回向,八、發願。今略唯禮佛、忏悔,然文雖略,法必具行。《起信論》中亦雲:應當精勤禮佛、忏悔、勸請、隨喜、回向、常不休息,得免諸障,]各種的障礙。[善根增長。稽首十方諸佛名字。圭峰大師雲:名以召體,觀而禮之。]名會如感我們的清淨之體。那麼觀呢?我們要頂禮,觀而禮之,就是依照這個名字,我們向他禮敬,名字可以召諸佛菩薩的體性,我們觀照這個佛像的話,按照這個名字頂禮。[准勒那三藏]大法師,勒那三藏,勒那摩提。[禮佛觀門,優劣有七:一、我慢禮,]自認為很偉大;你看,我很偉大!就是說慢心不除的頂禮,叫做我慢禮。[二、唱和禮,]就是說人家念,我們就跟著念,無心,好像是什麼?鹦武學講話,唱和禮。[此二非儀。]這兩種不適合。[三、恭敬禮:敬從心發,運於身口,五輪著地。]五輪就是頭、兩手、兩腳,五輪著地就是五體投地。[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禮所禮,無相。[離能所相。五、起用禮:觀身與佛,]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皆從緣起,如幻如影,]如夢幻泡影,[普運身心,遍禮一切。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緣他佛。七、實相禮:若內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實相;見佛可禮,亦是邪見,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名平等禮。故文殊雲: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等。]統統沒有,能觀所觀都沒有,能禮所禮也沒有。[後四禮、皆屬觀行,謂第四空觀,]第四種叫做空觀,因為前面講了七種,七種禮,第四種是無相禮,無相就是空觀,[禮真谛佛,入法之性故。五、假觀,]第五種叫做起用禮,起用,都是藉著因緣法,產生空性的觀照,第五種起用禮,前面講過,就是假觀。[禮俗谛佛,]因緣生因緣滅的佛,[從體起用故。六、中觀,]第六種是什麼呢?第六種就是內觀禮,就是頂禮我們法身的真佛,不緣他佛,這就是中觀。[禮第一義谛佛,不見空]不見[色,直見本覺真性故。七、則三觀一心,禮三谛一境佛,不取真棄假,]沒有說取真去假,真假皆空。[泯絕無寄故。]“寄”就是托,沒有任何的依托,沒有任何的依靠,就是平等,絕待的意思。[今經既是隨相門中,]隨一切相,[且當第三第五禮也,]第三跟第五,第三就是恭敬禮,第五就是起用禮。[余在下離相攝念中。求哀忏悔者:忏、謂忏滌前愆;]“愆”就是過錯。[悔、謂悔除後過。]悔除過失。[其所忏法有二:若約責心,]責備我們自心。[三障]惑、業、苦。[俱忏,由於無始,起貪、嗔、癡等之惑,發動身口,造一切之業,備受生死輪回之苦。若就所作,唯忏惡業。惡業、復有性罪、遮罪。]性罪就是一定不好的;遮罪呢?譬如說喝酒,能夠避免就盡量避免。[遮罪、依教作法忏之;性罪、須起行。起行有二:一、事行,]事行就是[身旋禮,口讀誦,]身體跟著拜,跟著頂禮。旋禮就是一次再一次,“旋”就是重復的頂禮的意思。身旋禮,所謂旋就是動,動態中裡面去進行,身體一次又一次地禮佛。口就讀誦,意就觀想,[意策觀。二、理行,觀罪性空,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我心自空,罪福無主。遇善境界者:此感應也。或睹光明,或見佛像,不作聖心,]不能當作我們很偉大。[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故下文雲: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身心輕安者:此獲益也。]得到利益。[謂身心輕快和安和,神清氣爽,身心既淨,道果堪成也。二明禮忏儀式竟。
丑三明離相用心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一向攝念。[
經過二十一日,以既得感應道交,自當會緣入實。]二十一天,三七二十一天精進。[初以塵心粗重,令托勝相為緣,相既皆虛,誠宜入實,]就是入空性。[故曰:一向攝念。一向者,蓦直去,]就是闖,直接地闖進去,蓦直去就是不彎。[絕擬議思量;]絕擬義思量就是不可思議,斷絕了,擬議思量,擬議就是想要把它講出來,也沒有辦法講。絕議絕思量,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攝念者,收攝妄念、完成正觀,直契圓覺妙心也。初明道場行相竟。]底下這一段,接下去另一段是講碰到小乘的安居,大乘也在安居,剛好碰到小乘也在安居,這講下去又是另外一段,又是另外一段,現在是講道場如何安設,經過幾天,經過幾天。所以說:這又是另外一段了。今天我們上課上到這個地方,我們水陸大法會,我希望……,我們這個大家庭,出家是佛的弟子,在家也是佛子,大家都是一家人,“我們大家都是人”,我們都是一家人,不分你我,講堂有事,就是我們自己的事,這就是我們自己家裡的事情,不能分師父、出家、在家,統統要團結,統統要團結。明天是最後一天,再來就是休息一個多月,希望諸位你的左鄰右捨,沒有參加水陸法會報名的人,拜托盡量鼓勵他一下,讓他有這個因緣。像師父昨天講的那個南鯤鯓萬善爺公,聽說法觀在回向時,底下有人在笑,回向給萬善爺公,竟然有人在笑!結果他們真的好起來了,你想想看,整整纏了他七年!只不過是不是會再發作,我就不曉得了。他來了之後,很高興,連花一毛錢都沒有,很高興!既然有鬼神,有鬼就有神,有神就有佛,這是很肯定的事,可見這個回向的力量就是不可思議嘛!所以,我們為什麼不要把這個法會通知每一個人呢?譬如說亡者,或者是他的子孫有災難,對不對?參加個水陸,這不是很好嗎?以此因緣,將來我們才有辦法度他。
[子二明遇夏安居(分三)
丑初標異聲聞丑二正陳詞句丑三結示休夏
丑初標異聲聞
【“若經夏首,]夏首就是結夏安居的開始,若是修菩薩的結夏,就是結三期的期限,在二十一日當中,一開始先攝念,讓妄想先停下來。如果菩薩結三期要修行,正好碰到小乘的結夏安居,正好碰到小乘的結夏安居。[三月安居,]就是說:若經夏首,正好遇到結夏初期,三個月的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我們現在修大乘,上根的一期八十天;中根的一百天;下根機的人一百二十天,若是正好碰到小乘的結夏安居,我們還是要做結夏安居;但是,不是為了小乘的結夏安居,是大乘的。結夏安居有兩種,有兩種,一種叫做大乘的結夏,一種叫做小乘。大乘的結夏,就是無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可以住在一起,譬如說我們講堂的人,如果舉辦結夏安居,大乘菩薩的結夏安居,都可以一起住在講堂,這是大乘的結夏安居。大乘的結夏安居,不是修念佛法門,他是修清淨心,修空性,本性具足的妙明清淨的心,就是住於無所住,用涅槃不生不滅的心修行,就是說令他的心一直寂靜……,接近禅的修法。就是說:他以《圓覺經》來作依止,以《圓覺經》來作依止,所修的都是我們本性本來的東西,內心具足六度萬行,具足清淨的菩提心,這叫做菩薩的結夏。也就是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可以住在一起,然後一個一個起來禀報:我弟子比丘,或者說: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四眾都可以。小乘的結夏安居則不行,小乘的僅指比丘、比丘尼而已;沙彌是依止比丘、比丘尼結夏,所以,沙彌不算數,不算數,不算在結夏,沙彌是附屬於僧團,不在僧數裡面。簡單講:比丘結夏、比丘尼結夏,才有算戒臘,才有算結夏的戒臘,一夏、二夏、三夏、四夏、五夏……,所以說:五夏是阿阇黎位,十夏和尚位,就是這個道理。沒有結夏安居,就不能算一夏,所以你說:我出家五年、出家十年。若沒有結夏安居,這樣不能剃度徒弟,因為你沒有精通戒律、沒有精通三藏十二部經典。所以,凡是比丘、比丘尼出家,沒有結夏安居,都不能算一夏,只是出家而已,也就算出家五年,也不能剃度徒弟,不夠資格。所以,小乘的結夏,專指比丘、比丘尼,而沙彌不算戒臘,一夏、二夏沒有,因為沙彌不在僧數。現在這部經是大乘經典,所以說:當為菩薩,當為菩薩意即不是小乘的結夏。清淨止住,在“止住”旁邊寫兩個字:就是“安居”的意思,清淨安居,這個止住就是安居的意思。什麼叫做清淨呢?清淨是:第五、心清淨,心清淨——大乘;如果境界清淨——是指小乘的清淨。所以,清淨有兩種,一種是大乘的清淨,就是心無煩惱、心無罣礙,名為大乘的清淨。那麼境界,譬如說:你結夏安居外緣很好,沒有什麼混雜,這只不過是小乘的。所以說:當為菩薩,當然就不是小乘,所以,當為菩薩,清淨止住,清淨安居的意思。所以,[心離聲聞,不假徒眾。】]心要遠離小乘,小乘人不發心、不度眾生,這樣不行!你現在是菩薩結夏安居,二十四小時都要發菩提心,勤於降伏我們的妄想,而且要時時荷擔如來家業,自我承擔。所以說:心離聲聞。不假徒眾,不假徒眾有兩種解釋,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事相的不假徒眾,一種是理性的不假徒眾。事相的不假徒眾就是說:菩薩修行是以自性清淨心,所以,四周圍盡量沒有外緣;這個“徒眾”不僅是指信徒來吵你,而是指一切外緣。“徒眾”就是說:菩薩結夏安居,盡量不要有外緣,整天觀照你這顆清淨心,自性清淨心,不假徒眾。再來,這叫做事相,“假”就是假借,不借重著外緣,盡量減少外在的,因為徒眾多,事情就多,修行就有困擾,這是事相的不假徒眾。什麼叫做理性不假徒眾呢?這個“徒眾”是指一切不必要的妄想,就是單刀直入的,悟入不生不滅的本體,不假一切的事相,一切不必要的事相、造作,單刀直入,菩薩就安住在一個具足智慧的清淨心,這個叫做不假徒眾。因為大乘菩薩道的修行,就是住於無所住,無所住,一切外緣都停。
[此言入期之法。西域]就是印度。[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結夏。]通名結夏。我們明年的結夏安居,就不辦短期出家,因為法師們說,要好好地結夏安居修行,所以,短期出家取消,取消,已經舉辦三年了,已經舉辦三年了。[今當夏首,]就是結夏安居的開始。[乃入期之初也。]就是開始。[既經夏首,]正好碰到結夏安居的開始。[不便出入,]所以,照理說:結夏安居不能請假,出家人,比丘、比丘尼結夏安居都要安住精進,安住精進。所以,今年結夏安居以前,師父就跟這些徒弟講:你如果有什麼事,結夏安居前要趕快處理好,一做儀式就不准請假,都不能出去。所以說:不便出入,結夏安居就是要精進,進進出出的算什麼?這樣哪像在結夏?結夏常常請假出去,比不結夏更糟糕!是不是這樣?所以,[大小兩乘,]因為你在大乘的修行,正好碰到小乘的結夏,所以叫做大小兩乘,[皆當作安居法也。]安居法。[圭峰大師雲:然建道場,或在伽藍,]伽藍就是清淨修行的地方,像我們今天這間講堂,這一棟,伽藍。[或於余處,]余處就是說:你正好在別的地方結菩薩的修行。[期限未滿,]期限還沒完,正好碰到小乘結夏安居的開始。[夏首已臨,]正好碰到小乘的結夏安居來,這個時間剛好到。若,底下要加一個字:若[入眾安居,則乖誓約,]若,如果說小乘在結夏安居,你來跟大眾安居,變成你之前所立的修菩薩的安居還未完成,所以,違背你的誓約,因為你一期是一百二十天,或是一百天,或是八十天。[作念結夏,]作念結夏就是說:不做任何的儀式,心念安居,心這樣觀想:這就要出家和尚位,而且要比丘,作念結夏一定要男眾,女眾不能心念安居,女眾不行,女眾一定要依止比丘才能結夏,依止比丘,而且停止比丘要和尚位,要二十年,結夏安居要二十年,這也沒那麼簡單!依止和尚是十年;依止教授,教比丘尼要出家二十年。所以,作念結夏就是心念,心觀想說:我現在在安居。這是只有比丘、大比丘才能如此。[又雜觀心。]這樣又混雜了。[道場中人,由此疑惑,如來遠念,]“遠念”就是憐愍,遠念就是說:為了將來的這些眾生而憐愍,[故為辨明,]所以,佛就為你說明大乘、小乘要如何安居。[為俗乖律則非,因大廢小無失。]如果你在結夏安居,為俗,如果你只是為了俗事,為了俗事違背戒律,這樣不好。因大廢小無失,如果因為大乘的修持結夏,而放下小乘的修行,這樣沒關系。因大乘的修行;廢小就是說:放下小乘的結夏,這樣無失,沒關系,無妨、無所謂。所以,[當為清淨菩薩止住:]當為菩薩清淨安住。[清淨有二:一、心性清淨,約菩薩說。二、境界清淨,約聲聞說,止住,即是安居。心離聲聞:其心離聲聞小乘法,故不假徒眾。以聲聞安居,必先白僧,須假徒眾。]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以”就是因為,因為聲聞,就是比丘、比丘尼的安居,小乘的,小乘的安居必先白僧,就是一定要做儀式,“白”就是告知,告訴大家。所以,我們結夏,他一定要在佛前禀白大眾的,每一個人,包括師父都是一樣,包括我也是要……,白僧就是要做儀式告訴大眾,說我這三個月,是前安居、是中安居、是後安居。需假徒眾,安居要僧團嘛,僧團。所以,我都鼓勵這些比丘尼,這些落單的比丘尼,自己一個,落單的,自己一個,鼓勵她們要好好地結夏安居,不要自己一個人修行,會出事!自己一個人結夏安居會出事,不行!一個人修行一定不是辦法!有一個比丘尼生病,生病的時候,有一個男眾在家居士對她很好,來看她時噓寒問暖的,盡心地照顧她,因為她病得很重,這個居士照顧她三個月,病痊愈後竟然約好要還俗,後來真的結婚了,就因為照顧了她三個月,那個比丘尼本來還是他師父呢!所以,自己一個人修行,沒有僧團的約束力量,沒有辦法!沒有善知識、沒有道場,久不聽經聞法,道心就退了,因為娑婆世界都是退緣,都是會令你退轉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不是阿鞞跋致,不是不退轉的世界;極樂世界就是不退轉的世界,不退轉的世界。對不對?所以,[今既不入彼眾,故雲不假也。]不假。[初標異聲聞竟。]所以說:因為菩薩的結夏,沒有進入小乘的團體裡面,所以,他就沒有藉口白僧的因緣,依清淨的自性安居。
[丑二正陳詞句
【“至安居日,]到安居的那一天。[即於佛前,]因為菩薩的安居,四眾皆可。所以說:[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踞菩薩乘,這個意思要弄清楚,踞,我為了這個字,還專程去查字典。這個“踞”本來的意思是說:站在哪一個地方,占據的意思;但是,它的意思是專修於菩薩乘。簡單講就是說:我弟子某甲專修,這個“踞”就是專門修菩薩乘,就是這個結夏,我專門修菩薩行、菩薩乘。修何種行呢?[修寂滅行,]令心一直寂靜下來,名寂滅行,令我們的心一直寂靜下來,一切無是非,非善非惡,一切斗爭、斗亂,一切都無所著、無所住,這樣就能見到我們的自性,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實相住持就是自性三寶。自性三寶,我們說: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的佛,我們大家都有佛性;皈依法,每個人心中都有大智慧,能說法,產生法的智慧;自發皈依僧,就是眾生自性有一顆無诤的清淨心,無诤叫做和合,就是僧,這就是自性的三寶,自性的佛,自性的法,自性的僧,名實相住持。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大圓覺就是我們圓覺的本性。[為我伽藍。】]當作我們修行的伽藍。小乘是依境界,依伽藍為結夏安居,周圍設界限,周圍設界限結界。大乘不是,大乘沒有界限,他的界限是圓滿究竟的覺性,安住於圓滿究竟的覺性,就是在結夏。所以,小乘依止僧伽藍;大乘依止大圓覺性,為僧伽藍,兩種結夏安居不同。
[此示安心之法也。上言心離聲聞,]既然修菩薩乘,不能自私自利,要遠離小乘。[此為菩薩所修。遵佛制,]我們遵從佛的戒律。[至安居日,即四月十五日。]四月十五日。[大小兩乘:皆於此日安居。即於佛前者:]禀白。[顯異小乘,]“異”就是不同於,顯示不同於小乘的結夏。[作僧事,]就是作結夏安居的儀式。[白僧即是。]僧事就是羯磨的意思,羯磨不同,作羯磨白僧,這是小乘、大乘的結夏差別很大。[此是大乘,]不是白僧,“白”就是告,告知大眾。大乘的結夏安居不是告知大眾,是告佛,禀白,向佛禀白。[作佛事,應白佛言。作如是言者:對佛前作如是之言。自己陳白:]“陳白”就是陳述,“陳白”就是自己講出來。所以,結夏安居要如何結夏呢?在家、出家,若要修菩薩的結夏,很簡單,[我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二眾。按小乘安居,唯許出家二眾,今是大乘,心性安居,故許四眾同修。]四眾共修。[我某甲,各稱其名,]各稱其名就是報自己的名字,報自己的名字,要報自己的名字。像我們的八關齋戒,我念:我弟子慧律!底下有的人也念:我弟子慧律!他也跟著我念,不知道要念自己的名字,他來受八關齋戒,不知道是我在受八關齋戒還是他?我是念我的名字為例,你看這種徒弟有多笨!他說:師父!我不懂啊!自己很不好意思。我說:你要念你的名字啊!他說:我不曉得啊!有一個老菩薩說:師父!我不識字,都看不懂,這樣可以受八關齋戒嗎?我說:可以!我現在先問你八條,你先跟我講你有沒有辦法?第一、不殺生,乃至過午不食,八條,他說:這樣我能持。我說:這樣不識字不要緊,人家在念的時候,你都念阿彌陀佛就行了!她雖然不識字,但是,沒關系,雖然不懂,就是一直拜,她了解受八關齋戒的意義,這樣就行了!所以,無論識不識字,只要認識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今依踞菩薩大乘之法,以簡羊鹿之車;]這是一種比喻,“羊鹿”,“羊”是指中乘的,“鹿”是指小乘的,中乘叫做辟支佛;小乘叫做聲聞;大乘叫做牛車,實相,大乘叫做大白牛車,出自《法華經》,三車的比喻是《法華經》所講。所以,現在根據菩薩大乘之法,以不同於羊鹿之車,[修習真如寂滅之行,]這才是真正在修行,這才是真正在修行。修行的人,心中能放下一切,無所著,離一切相,寂滅就是說:什麼境界都無礙。我也常常跟出家或在家徒弟重復地講:哪一種人才是真正地大修行人?我講的你要注意聽,心沒有妄想的人,叫做大修行的人;心沒有分別的人,叫做真正修行的人。心沒有執著、放得下的人,那才叫做真正在修行。你想想看,我今天拜佛,明天執著一樣東西;我後天拜佛,大後天又執著一樣東西,這就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你用這種心修行,修百千萬億劫都沒用,不能入道嘛,這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以,真如寂滅之行,是每個人都要修的,放下善惡,放下是非,不計較,永遠寬恕,不看別人的過失,二十四小時,都注意我們的心跟行為。[以簡谛緣之修。]“簡”也是不同於;“谛”就是四谛;“緣”就是十二因緣,也是不同於小乘的修行。因為谛緣,這個“谛緣”是指小乘四谛、十二因緣,大乘的結夏絕對跟小乘不同。所以,[《析義疏》雲:寂滅者,依真如而立名。謂真,即無妄,]真就是沒有虛妄,沒有虛妄,[離言說相,]菩薩!如何使我們的心靜下來?這句話就講得清清楚楚了!我們為何會煩惱不斷?有些菩薩修行當中會說:奇怪!我為何一直煩惱,心都靜不下來?你看,離言說相,[名寂,]常常要求師父開示,這就是開示了。什麼叫做言說相呢?就是一切語言,人家講什麼,聽而不聞,不要在語言分別;我們所有的煩惱,是不是因為受不了別人的攻擊,受不了別人的打著、毀謗?這樣我們沒辦法修行。既然離言說相,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離一切言說的執著之相,離一切言說的執著,無論別人講什麼,我們都將它當作是幻化的、暫時的,假相,很短的時間,罵我們也好、贊歎我們也好,這都是假相的東西,這樣你才能離開言說相,你的心就平靜,平靜;若不能離言說相,你的煩惱就會很重![如,即不變,]不變,所以,要把持得住,不變,[離心緣相,]你的煩惱為什麼會這麼重?你的心一直幻化出來的意識,主觀意識你放不下,你一直不放啊,不放就會便秘,不會通,大便若不排放出來,就會便秘、腹脹;心的煩惱如果放不下,痛苦就到,我不騙你!你常常執著恨、愛嘛!對不對?所以說:菩薩!你說要不變,若不相信,不妨聽聽師父的勸,你聽我跟你講幾句話,回去試試看,你從今天開始,從我現在講這句話開始:別人的生死、別人的好壞,你全部不要看,都不要去講,都不要放在心上,你想想看,這是何等境界!這還只是第一點喔,這樣還沒有處理。第二點,心二十四小時觀想:我就是佛,我如果起一念不滿,就告訴自己:我是佛呢,我就是佛!當下承擔,以佛作榜樣,隨時回光返照:我是佛,我是要作佛的人,我要慈悲,我要學佛陀,無所不至地施捨。我有一個徒弟來水陸大法會,我跟他說錄音帶基金不夠、道場建設不夠,內門鄉的道場;他說要供養師父建設道場,我跟他說:你很發心,很好!如果你把執著性放下,師父保證你往生,我可以為你保證,因為你發這麼大的心!對不對?因為你發心讓我們建道場、送錄音帶,大量地救度眾生,凡是聽到錄音帶的人,都能因此入佛道,世間就是有這種人,他就是敢施捨,用身命施捨;不過,還是要有一點積蓄啦,還是要有一點積蓄啦!所以,離心緣相就是說:他的心真的無相。所以,我告訴諸位,這兩句話你注意聽,你要修行,這兩句話就代表一切;離言說相,名寂;離心緣相,[名滅。]你要怎麼樣,心才能保持靜?很簡單,所有的講話,一切語言,人家跟你講什麼,你都不改變,都不要受影響,你的心就能一直保持靜。怎麼樣才能沒有煩惱?離心緣相,所有的名、利、男女、一切感情、山河大地、一切所有的財產;我常常告訴他們:釋迦牟尼佛貴為太子、皇帝,他把一切都讓給別人,權勢、王位他都不要,你想想看,他有什麼放不下的?有什麼放不下的?在家人執著錢還情有可原,出家人若再執著這個金錢,會笑死人,會笑死人!所以,那天我就跟二馬講,我說:二馬,二馬!他打電話給我,我說:我現在講一個例子給你聽,出家人身上有錢,是應該將它布施完,來救度眾生,使佛教更興盛;或是拿去存在銀行,看著數目一直增加,死後卻什麼都用不到呢?依你看呢?如果你是出家人,你會怎麼做?你有錢,是會趕快存起來,讓它愈來愈多……,死後躺在棺材裡,什麼都沒有;或者是說:我現在有錢,一直大量地把它施捨?二馬!你會選擇哪一條路?他說:當然要趕快施捨了!對了!就是這樣,你都有這種想法了,我慧律法師怎麼不知道要這樣做呢?雙不是腦袋壞掉!再多的錢給我,我也不會多看一眼,七寶琉璃、金子拿來,右手拿到,我左手就布施出去了,右手拿到,我左手就布施出去了!對不對?沒什麼好執著的,這個肉身是臭的。如果有一天福報用完了,沒有人供養,沒有人供養,就坐著往生嘛,沒辦法,沒有人供養嘛!對不對?不可能啦,我收這麼女眾,怎麼可能沒飯吃?她如果看師父生病,還會難過的流淚,男人就不會哭,其實,男眾也是會哭啦,有一次,廣化老法師想往生了,有一個法師難過地跑到他跟前哭,被他罵了一頓:我平時是怎麼教你們的?氣得瞪大眼睛罵人。那時候在雷音寺,老和尚病得很嚴重,但是,老和尚很鎮靜,打算要離開世間了,我們跑著求他不要走,師父走了,這些比丘怎麼辦?對不對?有的人就哭起來了,讓他覺得很煩:我平時是怎麼教你們的?叫你們要放下,你現在在哭什麼?所以,你們這些徒弟有沒有聽到?我往生的時候,你們膽敢哭哭看?我會爬起來:你在哭什麼?我平時是怎麼教你們的?掉什麼淚?對不對?你師父一輩子樂天知足,我不會傷心,也不會罣礙什麼,面對死亡也是一樣;只不過我死後,你們不要笑太大聲就好;哈!我師父往生了,哇哈哈……,太不像樣了!(法師笑)算是很不孝,人家會說:慧律法師死了,他的徒弟竟然笑得那麼開心,好像很希望他師父趕快死一樣!所以說:我們修行常常說:請師父開示!其實經典中兩句話受用,樣樣都解決;只會常常說:師父為我開示一下!要開示什麼?這裡句句不是都寫得清清楚楚嗎?對不對?就擺在你面前,是你自己不看![稱此理而修,因名之為行也。同入清淨,實相住持者:謂心心作觀,]每一念,心心作觀就是每一念都回光返照,每一念都回光返照。菩薩!就是反省的意思。有的人問:師父!回光返照是什麼意思?我看不懂!回光返照的意思就是反省,我們自我反省有沒有錯;如果自我反省沒有錯:我沒有對不起因果,沒有對不起良心,其他的就不是我們的事、不是我們的問題了,那是別人的問題了![行行契真,]“契”就是合於真如,你如果每一念起回光返照,那麼,你每一種修行就合真如,如如不動。[名為同入,清淨實相。本經謂圓照清淨覺相,此清淨實相者,即清淨覺相也。實相無相,]實相是無相。[不在內、不在外、]就是不在心,不在內心、不在外境,[不在中間,俱無所在,]因為世間是無常變化的東西,不住一切法,名為真住,若有所住,即成非住。[此不變也。實相無不相,]我們如果放得下。[具足恆沙稱性功德之相,此隨緣也。]菩薩!我現在講一個理論,你要注意聽,我今天要給你一千萬;不只一千萬,我底下講的這幾句話價值一億,待會你這一分鐘聽完後,你馬上變成世間最富有的人,你馬上變成世間最富有的人!你今天辛苦地賺錢,拼死拼活地地賺錢,是為了什麼?為了三餐溫飽:還有為了什麼?為了生活能快樂一點。對不對?而我們的欲望沒有一個界限,錢賺得愈多,欲望就愈多,所以,你看,有錢人沒辦法節制,沒辦法節制,所以,賺愈多錢,有時候變成窮人。學佛的人現在要用智慧來觀照,我們今天所要做的事就是知足,把欲望減到最少,有錢人去餐廳,花七、八千塊吃一頓飯;我們經濟不好,但是,要吃飯並不困難,一餐七、八十塊,買一個便當就算四十好了,兩個便當,兩餐八十塊;早餐吃大餅、饅頭、米漿,花個十塊錢,一天的飯錢,花不到一百塊,花不到一百塊!我們一百塊可以過一天,他一萬塊也是過一天,我說你現在是世間最富有的人就是說:你現在所有的欲望統統放下,統統放下,用很平凡的想法,去過日子,所有的金錢、外境,對我們的引誘都沒有作用。我今天就是這樣想:我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錄大量的錄音帶救世、送佛書到大專院校。現在我們錄音帶基金反應很熱烈,反應很熱烈,今天車姓鄉、中興新村的一些菩薩來,師父送他們十幾萬的錄音帶,應該有十幾萬吧!讓他們拿回中興新村、南投,全部分發出去,數量很驚人,足足有多少人在聽錄音帶不得而知!你看,這就是二百塊的功德;這個月你們還沒有繳,講到這個,最主要就是要講這一句。所以,智慧就是一切的財富,菩薩!知道嗎?智慧就是一切的財富,擁有智慧,擁有真理,我們就是世間最富有的人,不缺少什麼,為什麼?那句話:具足恆沙稱性功德之相,我們的本性就是具足一切之相,這就是隨緣,隨緣,隨緣的意思就是放下,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實相、無相無不相,若言其空,大用]就是妙有。[歷歷,]“歷歷”就是分明。妙有現前,清清楚楚,大用現前。[真空不礙妙有;若言其有,全體寂寂,]你說它有,一切都是緣生緣滅的東西,當體就是空性。所以說:[妙有不礙真空。]真空不礙妙有。[此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也。]你如果保持一顆如如不動的心,隨一切因緣,都不要動到念頭,不要強加分別,不要常常覺得別人在講我們的壞話,要常常覺得對方是菩薩,罵我們也好,毀謗我們也好,都把他當作是菩薩,隨緣則常常不變,不變則常常隨緣。[簡異小乘,事相住持,]事相就是在事相上打轉。小乘的三寶,看到的佛像,石頭、木雕的、金做的,佛像;法寶:經典;僧呢?就是出家,這叫做事相三寶。自性三寶就是:本性具足的佛,具足的法,具足的僧,自性三寶。[以顯大乘實相住持也。]實相就是無相。[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者:謂不依世界住止,]不依世界,不是依照外境。[乃住心境雙亡之地,]清淨的大圓覺心中無念。[八識海澄,流注相滅。以大圓覺,平等普照,寂滅無二,體遍法界,故得名大。以為我之伽藍,於四智中,即大圓鏡智也。]大圓鏡智。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系屬就是束縛,沒有任何的壓力、壓迫,沒有任何的困擾,叫做系屬。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
[圭峰大師雲:身,即五識,]眼、耳、鼻、舌、身。[依色根所發故;]色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的色。[心,即意識,以五識取塵,意識分別,熏動心海,]熏習,“熏”,能所二取名熏;能取所取名熏;能所不亡名熏;有增有減名熏,熏動心海,二取不亡,能取所取。[波浪從生,故不名安。]我們現在每一天都是分別,強烈的痛苦,不能自在。[今意無分別,五不妄緣,]五種不虛妄的執著。[識浪永寂,與體一如,故名安也。身安故,即成所作智;心安故,即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者:此以四惑相應,]就是癡、見、愛、慢,我癡、我見、我愛、我慢,與這四惑相應。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執著阿賴耶識,[妄計賴耶,為自內我,]我。所以說: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中間相分,那個相分就是我相,兩頭就是從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而產生的,叫做中間相分兩頭生。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就是指第六意識的執著,這等到唯識學裡面再講。為自內我,執著。[於平等理中,]實在是我一切相;但是,我們不了解空性的道理,一切都在錯覺裡面打轉,分別好壞、高下、貧富、有無,分別這個是總編,那個是乞丐,其實都是空性的東西,結果,[起不平等見。]不平等的,不平等的。[今既所緣性寂,能緣七識自如,]自如。[如性皆同,即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者:謂涅槃自性本無身、心、世界可系屬故,以小乘計著方處,]執著有一個外境,方位、地方,就是所謂的空間,執著有一個空間,“方處”就是空間。[今依大乘,隨順法性,]大乘是隨順我們自己涅槃的清淨自性,也就無所束縛。[故無所屬。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不系徒眾,師父前面跟諸位講過;因為菩薩是自內證的功夫,根本是別人達不到的。所以,別人跟我們的自性扯不上關系,叫做不系徒眾。因為妙覺太圓覺,只有菩薩自己能達到,別人無法體會。所以,不系徒眾,就是菩薩獨詣自證之地。
[我今敬請,不依聲聞,事相安居。當與十方如來法身,實相安居,故為菩薩所修,無上妙覺大因緣。乃菩薩自覺聖智之境,為菩薩獨詣自證之地,故雲不系徒眾。二正陳詞句竟。
丑三結示休夏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什麼叫示現安居?就是如同小乘三月安居,名叫做示現安居。因為大乘是心性安居,小乘是隨境安居,以境,依止僧伽藍安居。現在菩薩也安居,示現安居,示現就是如同,小乘的三個月的安居,叫做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過三期,就要看你定的時間。過三期。請諸位看: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下根機的一百二十天;中根器的人就是一百天;上上根的人,根機很利的人,八十天就行了。這個就是看你定的時間,過三期日。[隨往無礙。】]注意!大乘是稱性安居,不需要伴侶,不必有人作伴,你有多少人,多、少都無礙,男女都可以在一個范圍內一起修行,不需伴侶。小乘不行,小乘結夏安居完以後,不可以自己單獨一個人出去,要結伴而行,這是佛制的戒律。佛當時在世,有很多比丘尼都自己一個人修行,結果都被強暴;有的因為病苦太重,結果還俗。所以,自己一個,變成不是被強暴,就是被迫還俗;不然就是因為病苦;不然就是命難、梵行難,命難就是死,因為自己一個,身體柔弱。佛當時在世,二千多年前人口少,人口少,所以,有時候比丘尼去外面,因為太冷而冷死;或因為太熱而熱死;或是太過操勞致死;或由於無人互相照顧而病故。所以,佛一直反對一個人住,佛一直反對一個人住,包括這些高僧大德都是這樣子,因為你若生病,沒有人照顧你。大乘不一樣,因為你是修大乘法,大乘法隨往無礙,就是不需要伴侶,因為你是修菩薩,菩薩行,不需要伴侶,不結伴而行,不犯戒,不犯戒。
[此名菩薩]此名菩薩。[示現安居者:上言菩薩,修寂滅行,安居平等性智,有何期限?今雲示現者,權引小乘,]結夏安居首,夏首就是結夏安居的開始,叫做[夏首安居,遵依佛制。過三期日,隨往無礙者:]看你一期是定一百二十天,或是一百天、八十天。[道場三期已滿,]若是[小乘夏限未終,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隨往無礙。]隨往就是可以單獨,隨往無礙,看你要去哪裡都沒有關系。[以小乘解制之後,]解夏以後,解制就是解夏以後。[有新學者,]若是剛出家。[如要出游,侶須三人,上座一人,阿阇黎一人,並自己成三,以防誤失。]所以,我一直勸告這些剛出家的法師,可是,有的不聽我的勸告,一個一個一直離開,沒辦法,不聽我的勸告,我也沒辦法,做師父的人沒有德行,所以慚愧,慚愧。[今菩薩稱性安居已竟,故不須伴侶,]不用伴侶。[而雲隨往無礙也。]隨往無礙。[二限內修行竟。
癸三誡取邪證
【“善男子!若被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就是入三期,自己結界修菩薩行。[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注意聽!非彼所聞,這句話要注意聽,非人從佛所聽到的,那麼,一切境界都不可得,因為那是妄想。非彼,只要不是從佛聽到的,非彼,只要你不是從佛聽到的知見,都不能執著,都不能作為一種參考,作為一種智慧的引導,不可以!一切境界;“終”就是千萬,千萬不可以執著。再解釋一遍:善男子!如果末世修行的眾生,欲求菩薩道,你自己定時間,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三期就快一整年了。非彼所聞,只要你不是從佛聽來的,不是你從佛那邊所聽到的道理,就是不依法不行,一切境界都不能執著,都不能執著。
[此預標加行中所證之境,]這是叫我們要注意,不要執著錯誤、邪知邪見的境界。[誡取邪謬故。若彼末世修行,]離開聖人太遙遠了,[去聖時遙,]就是太久了。[魔強法弱,邪正難分,求菩薩道,更宜慎重。況既入三期,克期取證,難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彼從佛所聞,一切修證境界,千定]“千定就是千萬一定,[不可取。]千萬一定不要執著。[終之雲者,仰見如來,叮咛告誡之至意也。初答道場竟。]所以說:最後他就這樣講,叮咛我們,再三地告訴我們。因此我說:無論你親近哪一個法師,那個法師有修沒修不重要;那個法師講的法是不是依法?這一點最重要!知道嗎?如是我聞嘛,我聞,所以,大家要依法。
[辛二答加行(分四)
壬初三觀初首方便壬二總結三觀方便壬三遍修三觀圓成壬四別開鈍根修證(壬初又分三)
癸初修學靜觀方便癸二修學幻觀方便癸三修學寂觀方便
癸初修學靜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修這個定,所謂的空、假、中的空觀。[先取至靜,]先取這個至靜,怎麼樣能夠使你的內心很靜?所謂一念不生。[不起思念,]不起思念就是說:沒有世間的妄想執著,[靜極便覺;]你如果一直靜,一直放下……,什麼都看得開,透得過去,了解空性的思想,靜到一個階段,自自然然就覺,自自然然你就有悟的意思,這個“覺“就是悟的意思,有所悟,有所悟。[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從我們這個身體開始寂靜,靜到最後,整個世界我們都清清楚楚,覺性也是如此。
[此示奢摩他靜觀方便。言悟淨圓覺,以淨覺心,]清淨覺性的心。[修奢摩他觀,如前所說。若諸末世,未悟眾生,修奢摩他者,最初從何下手?故教以先取至靜為方便。靜而雲至者:即一念不生也。不起一切諸念,凡情聖見,悉皆斷盡,]沒有凡夫的妄想,也不能說:我是聖人。凡情聖見的意思就是說:凡夫的迷茫要放下、要斷;包括聖人的智慧,這個“見”就是:如果你有聖人的智慧,都不能執著你有聖人的智慧。聖見就是你有高超的一面,都不可以執著,叫做聖見。悉皆斷盡,全部要放下,全部要放下。所以,最偉大的人:同學們!最偉大的人,就是最平凡的人,因為他恢復本來的面目。佛是世間最平凡的人,這句話你要慢慢去體會,他平凡到讓你學不來,因為你就是一直覺得自己很不平凡;我很行!所以,你的心中容不下別人一句話,我們覺得自己很厲害,別人不能傷害我們。所以,佛覺得自己很平凡很平凡,非常地平凡,平凡到怎麼樣呢?平凡到我們都沒辦法像他那樣地平凡,他無高無下,他沒有我慢,也沒有執著,都沒有,統統沒有,一切都是空性的東西,你看他多麼平凡,平凡到像空氣、像虛空那麼平凡,我們就是沒辦法,我們就是沒辦法。我們眾生是 個個都不平凡,所以,煩惱很多,自己覺得自己很厲害,不平凡,所以,我們每天都過著不平凡的日子,不平凡的意思就是:自尊心不允許別人傷害,因為他的自尊心太強,他覺得自己很不平凡、很偉大;他覺得自己很偉大,所以,他的痛苦就多,每天都活在恐怖、怕別人傷害當中;如果是佛,他就無所謂,他已經悟入空性,他很平凡,恢復本來的面目,你再怎麼樣批評佛,佛都如如不動。對不對?我們就不同了,我們會受不了,要去跟他解釋一下,半夜氣得跑去找人家算帳!佛不會這樣,佛不曾找人家算帳,佛頂多是說:因果自負,你毀謗我,因果自己承擔。頂多講這句話。所以,悉皆斷盡。[至靜之極,則圓覺妙心,脫體畢露,]脫體畢露就是突顯出這個體性出來,完全顯現出來,離一切執著,這個體性就顯現出來,“脫”就是離,離一切的執著,整個體性就顯現出來。這個“脫”,你可以把它解釋作全部,你全部不執著,全部的體性就顯現出來,所以叫做脫體畢露,整體就顯現出來,我們整個清淨的本性就顯現出來。所以,我們今天講起來很悲哀,我們顯示不出來。[故曰:便覺。如是修習,必由漸來。初靜從於一身者:觀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離,今者妄身,]是什麼人?[當在何處?]我們可曾想過,死後,你這個身體在哪裡呢?[我今此心,六塵緣影,]緣影就是我們執著外面的影像;不實在叫做影,六塵緣影,落入、落謝的影像。[各歸散滅,]都會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所謂內脫身心,名一身靜。以身靜時,當體是覺,]我們的身體如果達到靜,覺性就現前了,靜就是不受影響。[名一身覺。]一身覺。世間人說:無債一身輕,一身輕;佛法不是這樣講,佛法是:沒有煩惱樣樣輕,只要你沒有煩惱,你樣樣都沒有負擔,都沒有負擔。煩惱就是債務,你起一念煩惱,就是要還,要付出痛苦,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都是負債累累,負債累累,只有佛賺大錢,哇!賺錢,賺錢,文的、武的都行,拿到錢:哇哈哈!笑得合不攏嘴,賺大錢!佛就是最會賺錢的人,他賺了無量無邊的智慧之財,佛在一念之間,就具足一切財富,為什麼?他不缺嘛!世間什麼人最富有?不缺的人最富有。對不對?你說:我很富有,我每天追求。這樣你就是有缺,有缺就是窮;知足的人不缺,我就是世間最富有的人。所以說:我很富有,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因為我要求得很少。要求得很少,我們如果要求的少,就是世間最富有的人。所以,當體就是覺,名一身覺。[一身既爾,一切亦然。情界既爾,器界亦然。]情界就是眾生界,器界就是宇宙,都是這樣。[所謂外遺世界,內外平等,寂然不動,身心世界,融為一覺,故雲:至一世界,覺亦如是。]簡單講就是保持一顆如如不動的心,你就擁有一切的財富。我講一句話,你要不要相信?我如果放得下,全世界都是我的財產,你相不相信這句話?嗯?我如果放得下,全世界都是我的財產;我如果放不下,財產在你面前,也是別人的,因為你享受不對啊!對不對?財產就是要讓我們享受的。所以,你所蓋的房子,統統是我擁有智慧者的家,你蓋的房子,我眼睛看能夠享受;你所有的花園、種花、插花,我都可以享受,因為我歡喜心嘛!對不對?你沒有智慧,你煩惱,就算你擁有很多錢,每天照樣氣得拍桌子,每天照樣氣得拍桌子!有一個菩薩來講:哎呀!我先生以前一餐沒肉都不行!他念政治大學,後來去英國劍橋大學念書。他念政大的時候,嗯,那時候還沒念政大,是念政治大學之前,念高中時,他是念南一中的,一餐沒肉,他就不吃,一餐沒肉、沒魚就不吃;後來他念政大的時候,去親近忏公,馬上改吃素,你看他多厲害!馬上改吃素,你看這個政治大學的同學根機有多利!後來他念台大博士班,又去劍橋大學念超博士,所以說:問題都是在我們的心,在我們的心,你的心若保持一個定,任何境界都動搖不了你。但是,我們凡夫,我們凡夫還是要調這個身心,身安而後道隆,我們的身體雖然是假的東西,還是要調得讓它不生病,不生病。三、四天前,我就開始咳,一大早起來就咳,像今天還是一樣,還是在咳嗽,一直咳嗽,很痛苦!我的徒弟竟然都沒聽到,我如果在房間裡咳死了,也沒人聽到!剃度男眾就是有一個缺點:不懂得關心師父;如果是女眾,就會整晚照顧你了,一邊煎煮中藥,還一邊哭,一邊煎煮中藥,還一邊哭:我師父太辛苦,太偉大了!一邊煎藥一邊哭;煎好了藥還端來你面前。女眾,你怎麼打她,她都不會走,拿一塊餅干給她吃,稱贊、安撫她幾句就OK了!要想等這些男眾煎藥……,別太奢求了,不然你們這些男人說說看,你們有煎過藥給師父吃嗎?沒有, , !都是邱醫師煎好了拿來;如果沒有邱醫師,要這些男眾煎藥,也是有可能啦,也是有可能啦;但是,我這個人就是不喜歡使喚人家,不喜歡使喚人家,你看,咳成這樣,想止也止不住。本來要休息,想一想:不行!因為有的人從中部、北部來,我不能休息,披上铠甲,行菩薩道,你就是要不怕死,你就是要不怕死!所以,我要上台前,都求觀世音菩薩:請不要讓我咳嗽!喉嚨還是有點癢。所以說:我們還是要有勇氣,因此說:寂然不動,不受影響,除非我們爬不起來,病到爬不起來。所以說:我們的覺性一直起來,所以,如果有覺悟的人,他就有最大的意志力,他不會覺得痛苦,他認為這理所當然;我做法師,弘法利生是我的責任,弘法家務事,這是我本來應該做的事,哪有什麼叫做偉大?什麼叫做不得了?沒有!這是我應該做的事,講經講到死,也毫無怨言,這就是我的責任嘛!對不對?誰叫你要做法師?誰叫你要出家?你出家的責任就是這樣,不然要做什麼?米糧吃施主,修行不夠補,你沒聽過這句話嗎?米糧吃施主,修行不夠補。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非彼所聞,師父已經解釋過了。
[此覺性靈明,自然寂照,與一切融為一覺。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世界既全成覺,眾生全在覺中,故所起念,無不了達。如影入鏡,鏡照無遺。一世界既爾,則一切世界,融為一界,故雲:百千世界,亦復如是。覺發則同時遍滿,所謂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如此方名為正觀。非彼從佛所聞,一切修證境界,叮咛告誡,終不可取。初修學靜觀方便竟。
癸二修學幻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三摩缽提就是所謂的智慧觀照,所謂的幻觀,智慧,虛妄,智慧裡面觀照虛妄的因緣生因緣滅,叫做三摩缽提。用般若智慧觀照虛妄的緣生緣滅,當體即空,名叫做三摩缽提,所謂的假觀。[先當憶想,]憶想就是要拿佛來作榜樣。[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種種的修持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諸佛菩薩都是精進地修行,沒有一尊懶惰佛的,你有聽過懶惰佛嗎?佛很懶惰?怎麼可能?懶惰如何作佛?哪有可能?這一瞇我就很欽佩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在歐洲有道場,在美國、日本也有,分院遍及全世界,可以說不曾休息的,這實在是不簡單!又譬如說證嚴法師也是一位菩薩,做慈善事業,雖然身體不好,還是不眠不休地做,可以說都是為了眾生。而我是比較好命,我沒辦法,這兩位實在是菩薩!至於我呢?我就守著講堂這些人,把他們顧好,求個三餐溫飽,求個三餐溫飽,顧好這些人就行了,如果想聽師父開示,就去買錄音帶、錄影帶來聽,所以說:每一位高僧大德都是這樣犧牲,都可以說是不眠不休。而師父因為沒什麼優點,全身上下都沒什麼優點,就是只喜歡讀書而已,這可能是宿世的善根,我只要一進到書局,就埋頭於書中忘了時間,每次看太久,老板就會來趕人,問我:你到底要不要買啊?我說:要啊!他說:要買怎麼看這麼久?一進去就待好幾個小時,那本書就差不多看完了,一直翻……,那本書就差不多看完了!後來那老板交代店員說:以後那個弟弟再來,叫他快點走,只看不買,書都被他看完了!很奇怪地是:我對小說沒興趣,對科學、哲學、佛經倒是很有興趣,所以,我去買書,每次進去就忘了時間;我一進到圖書館,也是一直用功看書。以前建國中學的圖書館開到十點五十分,現在我就不知道了,那時候我都是坐十三號公車,晚上十一點十二分的未班車,“最後的月台票”,坐那班末班車,每次都要跑到和平路,從南海路跑……,跑到和平路去坐那班車,每次進圖書館看書就忘了時間,只願著一直看書。所以,我這一生沒別的優點;所以,我的臉色蒼白,就是蔭屍來的,是蔭身,不是蔭屍,很少曬太陽,蔭身來的,很少曬太陽,所以,臉色蒼白,白面書生,讀書人嘛,整天都在用功看書。所以,我保證你們沒有人書看得比我多,保證!蓋章加保證。一定要勤苦,一定要精進,一定要修持。所以說: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就是說我們要找模范,以佛來作模范,向佛學習,這樣你的八識田中就會產生種子。
[此示三摩缽提,幻觀方便。言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修三摩缽提觀,如前所說。若諸末世未悟眾生,修三摩缽提者,最初從何下手?故教以先起幻觀,然起幻門中,須憑聖境。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而如來所以證得如來,菩薩所以成為菩薩者,無非修因克果而得。如是則為我之師,為我之友矣!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者:]這一句勤苦三昧就是勉勵我們,我們只做早晚課都不肯,如何稱為勤苦呢?我們這個叫做輕松三昧,輕松就是懶惰,修輕松行。叫他持大悲咒、念佛也懶得用功![謂以如來為師,菩薩為友,自必依種種法門,漸次修行,難行苦行,勤苦三昧。於三昧中,起如幻觀,以自己身心,閱歷其境,自驗其心。]自己檢查,“驗”就是自己審核。[廣發大願,自熏成種者:以此幻觀,廣發度生之願,久熏成種,久久純熟,便能內發大悲輕安,而起利生妙行。所謂以如幻觀而開幻眾,變化諸幻以作佛事也。]我們知道這是虛妄的東西,但是,就是要結這個佛緣,你不能說:這世間是假的啊!假的世間,你就要做假的佛事,我也知道是假的,不用你告訴我。虛妄的世界、虛妄的眾生,做虛妄的佛事,度虛妄的眾生,實無眾生可度。不然要如何結八識田中的種子呢?他八識田中沒有這個因緣,他生生世世就不能得度,我們就沒有因緣度他了。佛說:該度的,我已經度了;未度的,我已經做得度的因緣。我現在也要這樣講,當然,我還沒有進入涅槃。該度的,我已經度了;未度的,送他錄音帶,不聽的話,活該!沒辦法,我不是佛,沒辦法,他不聽,我也無能為力。師父今天免費結緣錄音帶、VCD、DVD,不管你成道沒成道,不管你入門沒入門,先讓你知道一尊阿彌陀佛,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把金剛種子放下去。這個因緣,是我把它撒下去的,妙雲老和尚說:慧律法師,一定不是只結一生的緣,我也相信。我在家的時候專辦放生,從我手中放生的眾生是無量無邊;每天都跟它們念大悲咒,因為我都一個個去跟他們收二百元。還有在忏公那裡,他如果說:益謙啊!去放生啊!我就買,一去就全部買,雖然我很窮,沒有錢,但我很樂於辦放生。再請忏公為他們皈依、請煮雲老和尚為他們皈依。我有一點你們要學,永遠不講人家的壞話,要講人家的優點、好話;不是好聽的話,是講人家的優點,不要跟人家結惡緣。他罵我,這是他的因果,我一定要贊歎別人,多結善緣。我告訴你,我去受比丘戒的時候,登壇的時候,看到蓮花現前,看到光。接下來比丘戒受完之後,在翻戒本的時候,仿佛在哪裡看過,非常熟悉。這本書不是今天才念的,對它非常的熟悉!結果那本比丘戒,我才花二十分鐘就念完了。速度之快,讓廣化老和尚很驚訝,這不是宿世的緣是什麼?你說今生才要開始用功,那可能嗎?所以,這也是生生世世所結的緣,肯用功。我們不要說:我還年輕,還不必聽經聞法。菩薩!功不唐捐,這句話你一定要記住,不論你今天幾歲,你今天用功,功不唐捐。你八識田中所有的佛法、善的種子,你就是一定不會退轉。無論幾歲,你就是要聽經聞法。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准如前釋。二修學幻觀方便竟。]就是說:如果不是從佛所聽聞到的,“彼”就是你,不是你從佛所聽聞到的。一切境界終不可取,都不可以執著,因為要以佛為主。
[癸三修學寂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禅那,]禅那就是所謂的中道、中觀,空有圓融叫做禅那;定慧均等叫做禅那。[先取數門,]數門就是數息觀。你若要修中觀,定慧均等,要先修數息觀。數息觀就是數進就不數出,數出就不數入,從一到十,然後從十到一,倒數回來。先取數息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產生生、住、滅念,就是生、住、異、滅變化的念,種種的念頭。我們說生住異滅,他省掉這個異,“異”就是它一定會變化,所以省掉。生,這個念頭什麼時候生;住,這個念頭暫時停止,暫時安住在這個地方;滅,這個念頭消失了。生住異滅簡稱生、住、滅。齊jì[分齊頭數。】]就是說,你從一數到十都清清楚楚。分齊就是一個界限,你數到七這個界限,你知道很清楚;頭數,就是這個數目字很清楚。生、住、異、滅,現在你的念頭是安住在哪裡,從一數到十,或者生、住、異、滅裡面,哪一個念頭,你都很清楚;就是了解自己的念頭,了得解很清楚。意思是說:隨時都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是要數息觀,然後觀照,不使妄想起來。
[此示禅那]定慧均等的中道思想。[寂觀方便。]“寂”就是靜態;“觀”就是動態,動靜一如,叫做寂觀方便。[言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修禅那觀,如前所說。若諸末世未悟眾生修於禅那,]就是修於中道,定慧均等的觀照,空假圓融的觀照。[最初從何下手?故先取數息觀門,修禅之人欲攝妄心,先歸一息,]看我們的呼吸,[依息出入數之。]數之就是算算。[數出不數入,]我們呼氣時數,吸氣就不數。[數入不數出,]如果吸氣時數,吐氣時就不能數。[不可出入並數。從一數至十,又從十數至一。]但是,呼吸不要拉太長,拉太長會生病,自己想說呼吸愈小愈好,吸得很慢很慢,結果吸得太飽,吐得太慢,後來喘,這樣會得心髒病。不必如此,讓呼吸自然,不快也不慢,很自然就好。[如此往復,息息不斷,心心不昧。]“不昧”就是不昏,很清楚,不迷。[由是息調心淨,]藉我們的息,令心清淨。[故心中了了明知,生、住、異、滅之念不紊。]“不紊”就是不亂,[息起為生,起已為住,] “息”就是呼吸,呼吸一起來,這個叫做生;起已,呼吸起來以後,這個叫做生。呼吸沒有,就是散掉,[將盡為異,]這個都是以呼吸的前後次第,叫做生住異滅。[盡已為滅。今不言異者,以滅攝故,所以經論中,]以滅來攝,不言異。“異”是一種變化的名詞,所以,經論當中,[有言三相,]生、住、滅;[有言四相不定,]就是生、住、異、滅。[分齊頭緒數量,]就是次第,“分齊”就是界限。到哪一個界限、哪一個數量,清清楚楚。大部分都是數息,數數字。但是,我不是這樣,我都念佛,我是吸氣時念:阿彌陀佛;呼氣:阿彌陀佛。但是阿彌陀佛四個字太長,我就吸進去念“阿彌”吐出來念“陀佛”觀照,這樣心反而比較定。你如果對清淨的自性了解,根本就沒有妄想,妄想自性本空。像晚上有時候休息,我都要打坐,坐著一觀照,妄想,我就讓它一直起來,它起不來,也不曉得從哪裡來,沒有;就是智慧心一直現前,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妙用,它就一直現前。譬如我們晚上打坐,其實也不用打坐,沒有妄想;妄想本來就是假的東西,你根本就不需要去執著它。它一起來,你也不要管它,你去管那個妄想,那個管也是妄想。妄想本來無根、無住、無所住,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清清楚楚。一句佛號如萬裡無雲萬裡天,朗然,萬裡照空,照這個宇宙的世界。所以,晚上有時候休息以前,坐著時候,妄想,妄想起不來,沒有妄想,不曉得什麼叫妄想,沒有這種東西。我要等它起來,它卻起不來;你想等它起來,它本來就是無的東西,要從哪裡起來?起來也不要管它,當它是瘋子一樣。你抓住一句佛號,就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要對心法上有相當的悟,相當長的時候才有辦法。一般都是硬壓,觀想的時候都會扭曲、變形;我在念佛就不是這樣,我念佛都是用實相念佛,妄想一起來,它要來干擾我,我根本就不理它,佛號很清楚!師父都是用十念法,然後很清楚的,你觀想任何的佛像,那都是虛妄之相,要到臨命終現前,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果報現前,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八識田中,我們每天種下去的種子,清淨的境界馬上現前。因為我們用清淨心修行,極樂世界當然有我們的份,一定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一點都沒錯!而我們眾生不是,眾生念佛一邊念,一邊想著錢、孫子,妄想起來時,他就很自責:我為什麼胡思亂想?氣自己打妄想;沒多久佛號又跑掉,又打妄想了。自己就覺得很痛苦,來到佛前拼命拜、拼命求忏悔;我說:你要把蒲團拿走磕起來才響!妄想,你磕破頭也沒用,真是腦袋壞掉!她說:哎呀!師父!我也不願意這樣胡思亂想,可是,有時候,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半,就變成我的男朋友、我先生,我跟他不清淨,都會這樣胡思亂想,很奇怪!我明明不想這樣想,這不是我自願的!她就是控制不住。我說:那個沒關系,那叫干擾,沒關系,你任它起來沒關系,妄想起來,你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就好!知道嗎?它起來,你不要管它,不要理它。她說:我不理它,它會理我啊!我說:這就是念佛的定力不夠,這句佛號守得牢的人,妄想起來,你根本就不要管它。不相信,你回去思惟看看,妄想都是多余的,無根。它要來干擾你,會讓你起罪惡感,讓你覺得自己很不清淨,不要管它。所以妄想來,我就說:喔!你來了。它如果走了,我就說:你走了!佛號照樣相續不斷,不會跑掉,要跑到哪裡去?妄想當體就是空性,那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我告訴她:你可以觀想南無阿彌陀佛,金色的六字名號來念佛,金色光在虛空放大光明,南無阿彌陀佛。我教你們一招,如果有小孩子受到驚嚇,一直拉肚子,你拿一杯茶,內心這樣想:唵嘛呢叭彌吽,你眼睛注視著那杯水,水中浮現六字大明咒,你把它看清楚。你就觀想唵嘛呢叭彌吽,金光明色;然後再觀想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你若能觀想得出觀世音菩薩的像,就觀想他站在虛空上,灑甘露水灌頂,然後整個杯子都放光。我跟你說,保證有效,不相信的話,你念一杯給我喝喝看,一定有效!一切都是我們念頭的問題,你不要常說你沒有修行,佛說:化萬億劫的念都在一念,你要記住這句話。你現在這一念清淨心,就具足一切法,你不用煩惱,知道嗎?不要說:師父念的才夠力,我念的不夠力,並非如此,要對自己有信心。不相信的話,回去問問鄰居有沒有受驚嚇的,晚上回去試試看:保證有效!你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如果你久病、業障病,配藥、中藥都吃不好,我教你,你每天都拿一杯水。念南無阿彌陀佛,眼睛注視著水,“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清清楚楚在水中,金光明色,放大光明,你每天都拿著一杯水念,你試試看,無論是大人、小孩子受到驚嚇,或是鬧鬼、業障病,一切都會好起來,不用煩惱。中、西醫都束手無策,喝大悲水也治不好,代表我們的業很重,我們的業是無量無邊的重。[一一分明。所以攝散入寂,化寂不住之方便,]攝一切的散亂心,進入這個靜的狀態,化這個靜的狀態於不執著,連這個靜都不可以執著。[無有過於此者。]初學的人,要叫他用實相,要叫他用無所著的心,很難!因為眾生不是著東就是著西,師父也是體會了幾十年,才體會出來。所以,我現在講起來很簡單,其實很難;我一直不說困難,那是勉勵你們,其實很難,因為沒辦法,我如果說很難,你們就不來,沒辦法!所以,要悟道,說真的,這是鳳毛麟角。末法要悟道,悟到清淨的自性,真的如同鳳毛麟角,太難了。我認為這是很不簡單的!但是,在有相修行裡面,你永遠不能明心見性;在空裡面下手,又怕落入頑空。所以,講真的,見性這種東西,只能用體會的,沒辦法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這樣子,沒辦法!我們講數息觀,以定慧均等的觀照,入於中道,漸漸的非常清楚我們的念頭現在是在哪個地方。以此修法修到最後。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就是行、住、坐、臥。行住坐臥當中,一切時間,[分別念數,]就是心在想什麼,數到多少,生、住、異、滅都清清楚楚。[無不了知。]這種功夫,[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就是十方世界下的每一滴雨,都像顯現在我們面前那麼清楚。所以,佛的能力,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下幾滴雨,他都知道。所有無量無邊眾生的起心動念,佛也清楚。[所受用物。】]妙用都在眼前,清清楚楚,就像看到顯現在眼前的東西一樣,那就是因為他修定的功夫深。
[如是定久功深,初則宴坐方知,]宴坐就是安坐;宴,這句話本身是靜的意思,靜坐才知道。說:一開始修行要打坐,坐著修數息觀,慢慢的從靜態變成動態。[今則周遍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湛然就是非常清楚,心中有智慧光明,所以,具足般若智慧,住於無所住,清清楚楚他的念頭,所以[分別念數,一一無不了知。]我們念佛也是如此,一開始用功會散亂,就打坐念佛;久而久之,行住坐臥都能用功。凡夫修行,總是有一個次第。[從此起用,攝散入寂,]從散心的念,到最後寂,這個“寂”就是悟了,悟到平等則寂;悟到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我們都強迫自己去痛苦、去執著,所以,業障就現前。什麼叫業障?煩惱不斷叫業障。我舉個例子,提婆達多想害佛,在山上放好了石頭,等佛經過把石頭推下來,落石把佛的腳砸流血,要是世間人,就會對他恨之入骨了。甚至要報仇,拿刀砍他了,這個叫做業障現前。佛不是這樣,他透過大智慧,一念之間大慈大悲,佛會想:雖然你想害我,但是,更加堅定我弘法利生的願力,你也有功德!佛告訴提婆達多:你這樣也有功德。就是說你雖然想害我,但是,增益我堅定弘法利生的信心,我不會受你影響。你們常說:師父!我業障深重!業障是一種執著、放不下,叫做業障,煩惱叫做業障,莫名其妙在無明裡被牽引,這叫做業障。我們都不懂得隨時觀照,事實上業障本身是無,業障本無,而我們凡夫就是明明知道,卻控制不住。有一個小姐從美國來,她本來是外道,後來信佛,但還不是很深入。她說,她明明知道這個東西吃下去不好,但是,她控制不住;吃東西她知道已經飽了,但是控制不住,怎麼吃都覺得不飽,其實肚子已經很撐了。有一種叫做業力控制不住,那就需要一點時間了,要一點時間。我們若能掌握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我們能夠掌握當下這一念的分別心,這樣煩惱一定很少。直接接受逆境、痛苦、命運的安排,很歡喜心的接受。但是,有一種你無法控制,就是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這就是病苦。因為無始劫以來,我們散發出去的起心動念,那個惡的念頭必須受報。譬如我前世起一個殺生的念頭,今生當然會以此惡念的力量,而受果報,這種子會有果報,所以,我這輩子就病苦。這都是微細的,不是凡夫有辦法控制的,只有歡喜心來接受。因此,業其實一切當下就是空性。如何才能達到畢竟空性呢?第一、要了解我一切的起心動念,都是幻化的東西,當下放下。對於不可抗拒的災難,我全部歡喜心接受,因為不可抗拒。碰上了也沒辦法,不必多一句語言去形容。這個災難的原因是什麼、是如何,不必討論這種東西。很多人來看師父,問的問題都很離譜:師父,我兒子為什麼頭痛都醫不好?他的意思是說我兒子頭痛醫不好是不是卡到陰了?或者是不是有鬼纏著他?或者是不是有無形的眾生在作弄他?他的意思是師父很行,他不知道師父近視。他認為用透視眼看一看,後面有兩個鬼跟著他,你直接跟他這樣講,他就認為你很行!還有就是曾經墮過胎的女人很煩惱,她來就說:師父,我腰酸背痛的。我說:有沒有去找邱醫生看,有啊!我有去看,看了醫生,卻還是一直醫不好!她現在的心念就是一直想靠師父,希望師父幫她加持。她的理念就是你是法師,應該有陰陽眼!她不曉得我是近視眼,竟然不知道!就是什麼都要靠師父,這就是修行錯誤的理念,你靠我,我靠誰啊!她說:師父,您是大修行人。我沒有修行,我幾時跟你講我有修行?所以,業障也是一種無明,對於事理不了解的一種錯誤觀念,對事理不清楚的觀念,業本身本來就無。[不被幻觀煩惱礙;]不要被虛妄的東西障礙,[化寂不住,]這個變化的東西當下就是空性。不住就是不要執著我現在安住於某處,我現在心很靜,你有這種念頭,也是一種有所住;有所住則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不被靜觀涅槃礙。]我們希望修到愈來愈靜,若執著一個很靜,這樣又是一種障礙,放下、無所著,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從此漸次增進,絕待靈心欲發,竟至無所不知,無法不曉。]我們在修行當中,永遠不要動到一個念頭說:我現在已經很厲害了,不用再修行了!不管你修到哪一種聖人的階段,你要放下。放下到什麼程度,才是真正在修行?放下到絕待。絕待就是不經過任何的比較,這種心靈。聖者不覺得自己是超越的聖者,那就是真正的聖人。[乃至得知百千世界,最難知者,一滴一滴之雨,皆能了知,猶如眼前,目睹所受用物,]現前的東西,就像眼睛看到前面的東西一樣,統統清清楚楚,一個人若圓滿覺性,就有這種力量。[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庵摩羅果有去印度的人說,就是蕃石榴。
[【“非被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准如前釋。三修學寂觀方便竟,並上一科三觀一首方便竟。]這就是下手的方便。
[壬二總結三觀方便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此二句結名。前問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具答已,於此結指方便,是最初下手工夫。即《楞嚴經》,佛敕二十五聖,各說最初成道方便,亦此義也。
壬三遍修三觀圓成]
有的人不是只修一種,有的人是統統修。[【“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若諸末世,有圓根眾生]圓根就上根,最利根的人,根機大利。有的人根機很利,你跟他講幾句,他馬上就發心要修行了。有的根機是就算你跟他講得死去活來,他還是老樣子“不增不減”不增不減有二種:一種是悟到本性,因而不增不減;一種是因為懶惰所以不增不減,你就跟他講得死去活來,他依然故我。不增不減就是沒什麼差別,無論你怎麼勉勵、鼓勵他,叫他起慚愧心、起回光返照的心,他都沒什麼改變,不增不減,他就是常常保持這樣,不會很壞,也不會很好,那也是不增不減。有上根、利根的眾生,[能遍修三觀。遍修者,不遺一法,勤行精進,悍勞忍苦,]“悍”就是抵抗,可以抵得過勞苦的,可以勞累,忍耐得過苦。所以,修行一定要吃過苦,修行不吃苦,他悟不到東西。除非你是六祖再來,一聞就大悟,那當然是很少,自古以來,也才一個六祖而已,那是菩薩示現的,不可相提並論。[以悟為期。悟後之修,任運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叫做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叫做薩婆若海。[三觀既備,萬行已圓,故就此人,即名如來出現於世。又此人本覺離念,名為佛出。]因為我們的本覺是離一切的妄想;所謂離一切妄想就是放下的意思,離念不是離開這個念頭,就是放下不必要的分別跟執著;但是,存在智慧的心。譬如一面鏡子髒了,髒了就要輕輕擦拭,不可能擦到連子都破掉、消失了,不是這樣;是把鏡子上的污垢擦干淨而已,鏡子的體仍然存在。本覺離念是說我們本來存在的覺性,但是,它是離開一切妄想;雖然離開一切妄想,並不是否認念頭的存在,因為智慧心本來就有念頭。
[壬四別開鈍根修證]
這段太重要了!這段是在講鈍根的人,我們差不多都是這種根器。前面講的不太可能,怎麼可能遍修三觀,空、假、中一起修,名如來出世,變成佛母?怎麼可能?最主要看後面這一段,前面段不太可能做得到,就看這段。這一段就是在講大多數人的根機,大多數人的根機是怎麼樣呢?你要注意聽!
[【“若後末世]就是現在根機差的眾生,[鈍根眾生,]鈍根就是很差,根器陋劣的眾生。[心欲求道,]要求道業,[不得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呢?[由昔業障,當勤忏悔,]菩薩,我現在問你,為什麼要求忏悔?你講給我聽聽看:說,忏悔業障,忏悔惡業,忏悔以前的過失。有的人忏悔後還是一樣很凶,他生氣完後:我求忏悔。我不應該把我兒子打到流鼻血!過幾天兒子忤逆他,又照樣對孩子拳打腳踢,更嚴重!他愈忏悔,就打得愈用力;為什麼會這樣?現在換我問你,你要先了解道理,來忏悔才有意義。我們並不了解忏悔的意義,變成一種口頭禅,逢人就說:忏悔忏悔!哎呀,師父!我向您求忏悔!變成一種口頭禅。很多出家人會幫自己取個別號叫忏悔者,忏悔居士。印光大師自謙為常慚愧僧,很多人也跟著取名為慚愧僧、慚愧居士,都取這種名字,模仿祖師取的名字。意思是說:我也是有慚愧心的人。換我問你:什麼叫做忏悔?忏悔的定義是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常說:萬法唯心造。我這一念嗔恨心起來,譬如我恨一個人,我要來求忏悔,就是我不能讓這個種子根深柢固;我恨一個人,我現在要求忏悔,就是要把它拔除,這是忏悔。忏悔就是轉染污的念為清淨的念;如果忏悔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忏不如不忏。形式就是:我今天恨你,來拜個八關齋,求忏悔,明天我還是照樣恨你,這樣就沒什麼作用。我們常說萬法唯心造,我們過去造惡、恨心重、不肯施捨,或者是整天把自己搞得神經衰弱。我們知道我們太敏感,好!我們來求忏悔!忏悔就是要怎麼樣?忏悔就是要轉我們的念頭,我恨,這樣不對,恨將來要受果報,我們產生一種恐懼感,我會下地獄。或是說我過去殺盜YIN,我要求忏悔。所以,現在開始轉念頭,將恨心轉成感恩心,改變它。所以,忏悔本身到最後,變成一種喜悅的清淨,會變成一種很歡喜心。忏悔要徹底去轉變念頭,到最後也是這顆清淨心;忏悔就是洗淨自己的心。所以,忏悔不是嘴巴說說而已,就是唯識學所講的:轉這個念頭,轉煩惱成菩提;不然忏悔實在沒什麼意義。我們如果每天認真求忏悔,就要: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罪是從心起的,要會運用這個心。以後你若起一個念頭說:我恨人!要馬上轉念:這樣不對,我是求過忏悔的人,這樣不行!這樣忏悔才有作用。不是逢年過節碰到人就說:忏悔,忏悔!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那都是一種應付而已,毫無意義,如何忏悔?底下這幾句話你要注意聽:[常起希望。]“希望”就是發願,要常常發願。[先斷憎愛、]這個太重要了!你要修行,要求忏悔,你要先斷這個恨,不准你恨哪一個人;愛就是自私的,只愛自己而已。這個“愛”不是說男女的感情,就是說什麼都只為自己好,私欲太強叫做愛。我們的欲望,只為我們自己好,占有欲。恨跟愛要先放下,這是生死的根本。因為這是指鈍根的人,鈍根的人不斷這個,你要斷什麼?[嫉妒、]“嫉妒”、就是耐不住別人的好,受不了別人好。別人如果比我們好,我們就會捏造他的壞話,想盡辦法要破壞他的形象。這是全世界,不是只有台灣,全世界比比皆是。人如果沒有嫉妒心,你看他的日子有多好過!嫉妒,別外一個名詞叫做狹礙的小巷,死路一條!嫉妒就是這樣,路越走越窄,他一直想要去破壞嘛!一直想要破壞的時候,他散發出這個破壞的力量,以後無法收拾。因為嫉妒,所以必須說謊,他為了希望別人相信他,他嫉妒那個人比他行,他就必須說謊來傷害對方。那個人很壞很壞,人家聽了之後就相信了。我們一天為了自己好,本來就輸人一等了,現在因為嫉妒別人,又編造謊言,為了拉攏朋友跟他的看法一樣,攻擊那人就必須說謊;到最後人家就會發現他滿口謊言。那人根本沒這麼壞,他卻整天毀謗,這就是嫉妒造成的,這就是爭寵。男眾特別重,要好好檢討!嫉妒就是心如羊腸小道,氣度狹小。我們今天男眾要出家,要好好的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有一個女眾就說:師父,我們女眾嫉妒心比較少,那您什麼時候剃度女眾啊?我說:我提到剃度女眾,始終有一種恐懼感,現在只要一談到剃度女眾,就有恐懼感。女眾:哎呀!師父,有恐懼就好。知道恐懼就好,不要真的嚇到了!你相不相信,如果剃度女眾,你認為這四十個男眾待得住嗎?只要剃度女眾,這些男眾大概就一個一個收拾東西走人,統統離開!很奇怪!你注意看,我不是指什麼人,只是說一般,只要這個法師也剃度男眾,之後也剃度女眾,大部分的男眾都待不住。有一種情形可以剃度女眾,就是隔開,另外一個道場,讓女眾住得很遠。要離得很遠,井水不犯河水,各住各的,這樣就能相安無事,不會接觸到這樣就比較待得住,比較有可能。你們不知道,這個嫉妒是很厲害的,非常可怕的一種心態。你看古代皇帝身旁那些愛妃,如果其中有一個比較漂亮,受皇帝寵愛的,那個馬上就會被毒死,我不騙你!所以,嫉妒是很可怕的心態。而我們明明知道嫉妒不好,嫉妒不是女人的特產品,並非如此,男眾也一樣,包括我在內也是有嫉妒;因為講到最後要收斂回來,不講自己不行。我也是有嫉妒心,學佛之後,漸漸放下,變成隨喜心。所以,嫉妒的反面,我們要改成隨喜,別人有優點,我們贊歎,我們贊歎他。[谄曲。]就是扭曲、丑化別人。“谄”就是拍馬屁;“曲”就是扭曲別人,這件事情明明不是這樣,透過一種嫉妒或者是恨,不健康的心靈狀態,把一件直的事情硬要講歪了!就是這樣,“曲”就是不正,所以,學佛要直心,直心是道場。斷[求勝上心。】]求勝上心就是比別人強,什麼都求比別人強,就是我慢的意思。求勝上就是我慢的意思,他什麼都要贏!你看,佛多麼厲害,看到這一段,你真的要向佛陀跪地頂禮,眾生的毛病,佛一針見血就指出來!你看,僧團、團隊會亂就是強出頭!強出頭是什麼呢?樣樣都看不順眼。有的菩薩來廚房幫忙,人家在切菜,她就開始嫌東嫌西的,嫌切的太薄、太小塊、太大塊。後來其他幾個人就互相約好:愛挑毛病,都拿給她切,她自己切的,就不能挑剔了。人又不是機器,怎麼可能大小都切得一樣?她就得自己一個人悶著頭忙了。切完後,好壞都不能吭聲,無論是大小,都不能吭聲,因為是她自己切的嘛!求勝上心,樣樣都要贏,你就很慘,你就很痛苦!菩薩!你相不相信?從今以後你就想:我樣樣都要輸!你知道我為什麼上學時去練跆拳道?就因為別人笑我矮冬瓜,我那時想:我如果去練跆拳道就威風了,以後誰再敢笑我矮冬瓜,我就給他幾拳外加回旋踢!因此就去學了,我這個人,雖然矮,不過學什麼東西,一定要學得很厲害,我學跆拳道二年,就升初段,到高三就升二段。不是被打成二段,是真的到二段的等級喔!求勝上心,那個好勝心很強!然後比賽的時候,我的外號叫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的那個將領,表示很會偷襲別人;我個子矮,太高大的往往打不到我,我是屬於短小精干型的,一蹲下去就看不到人,對方的腳都勾不到我;他就跟教練說:他太小了,我打不到他!在這一段,師父為什麼一直強烈的反應?這個求勝上心,這個太厲害,煩惱特別重,優越感、自尊心,那個我們真的沒辦法,我們人的求勝上心,真的非常強烈!我在求學時代,背著台北最知名高中的書包,如果看到前面穿著綠色制服(一女中)的女學生,喔!不得了,那個是穿綠色制服的!我們今生若沒有學佛,確實誰都沒有辦法,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包括我在內,沒有一個有辦法。很強烈的心態,樣樣都要贏!那個時候練跆拳道,為了要升初段,一個打三個,打得全身是傷,也沒有吃藥,真的!到最後身體變差了,身體一直虛弱。一個人的觀念錯誤的時候,我們那個強烈的爭執心,沒辦法斷。像我現在就不一樣了,你要贏就讓你贏,我不會跟你比賽,不會的。說實在話,我們人悲哀的人生觀,不清楚的人生觀,他就有錯誤的理念;錯誤的理念它會引導你一直痛苦,只為了一下子的名譽。你知道我那時候多自傲?講到自己的往事,就覺得很慚愧。那時候跆拳道黑帶,就穿著道服,背著黑帶,走到火車站,生怕別人不知道我是跆拳道黑帶,你知道那種心態有多可憐?還有坐公車的時候,走路都希望別人注意我!師父之所以講自己過去的糗事,就是要告訴你們:我們真的是業障的眾生,念稍微好一點的學校,跆拳道打得稍微有點成績,自己就覺得不得了!講起來很慚愧!這就是要告訴諸位:我們學佛要有智慧,全盤放下,沒有什麼了不起。
[此言末世鈍根障重眾生,]障礙很重的眾生,[既悟覺心,欲求佛道,旋修旋廢,]一下子修,一下子又荒廢了。[不得成就,當以忏悔斷障為要也。由昔業障者:乃因夙習種子,熏發現行,於修行時,為作障道緣,故不得成就。]有的人一開始要念佛,就生重病了,病到快死了!有的人才想來聽經聞法,家庭就變故,會錢全被人倒了,不去打拼又沒錢,所以,盡量不要造惡。[當勤忏悔,常起希望者:應當勤求忏侮。忏悔有二:一者、事忏:嚴結華壇,]莊嚴這個壇場。“華”就是花,莊嚴的意思,就是裝飾這個壇場,讓它莊嚴。[身旋禮,]“旋”就是動,身一拜一起,不停止叫做旋,[口讀誦,意策觀。]“策”就是隨時警惕,鞭策自己。[二者、理忏:]理忏就是無生的意思,理忏又名無生忏,就是要悟到實相。[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我心自空,罪福無主,遇善境界,心得輕安,業障消除,道緣可辦。常起希望,願斷業障,先斷憎愛二惑。]諸位!修行就是這樣才是真正在用功。[憎者,於違情境上起憎怨心;]不要起這種心,起這種心將來苦吃不完![愛者,於順情境上生愛染心。]尤其是男女的感情或欲望。[此二是根本煩惱,屬貪嗔攝。嫉妒谄曲者:嫉,謂徇自名利,]“徇”就是依,專門都是找自己好的,對自己好的。[不耐他榮,]“榮”就是光榮、優點、好處,耐不住別人的優點、好處。[妒忌為性,故名嫉妒,嗔一分攝。]嗔恨心。[谄,謂罔冒於他,]“罔”就是欺,“冒”就是騙;罔冒於他就是欺騙。“諂”就是欺騙。或者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巴結,不實在的、不誠實。[矯設異儀,]“異儀”就是不同的外表,另外有一個不同的表現,那就是說虛偽。[險曲為性,故名谄曲,貪癡各一分攝。]心暗藏著玄機、陰險,也就是外表。所以,我們交朋友,不要跟陰險的人交往;交到脾氣壞的朋友還沒關系。脾氣壞的人,他很直心,他不會隱藏;他脾氣不好,有什麼事直接跟你講,不會隱藏,他內心不會設計你。你如果交到一個奸猾狡詐的朋友,你完蛋了!整天都設計你,而且表面上對你非常好!以有有一個徒弟,他知道佛門的出家人容易受騙,就先來皈依;皈依之後中,如果下雨天在路上碰到你,他照樣跟你跪地頂禮,一樣,可以說做到讓你覺得,這個人真的是虔誠的佛教徒!然後怎麼樣呢?再跟你借錢,他也不是主動開口,而是等到你去找他的時候,裝出很可憐的樣子,讓你產生同情心:哎呀,某某人,你生活有困難嗎?沒關系,師父,我再想想辦法,不用擔心。你就中計了!這個人很可惡,現在不曉得躲到哪裡去了,說不定被抓去關了!大家都被他的外表騙了,每一個人包括出家、在家,無論你有多大智慧。因為人都有慈悲心跟同情心,看到他這樣,都被他外表欺騙了。所以,陰險的人讓你真的沒辦法,防不勝防,太善良了。我們出家人,或者是在家這些護法要注意,師父提醒你們的要注意!如果人家要借錢,拿五百塊給他沒關系,算是施捨。[又此憎愛,通名為惑。]愛跟恨都是迷惑的東西。[蓋惑者,不明之義,]就是不了解。[不明即是癡。求勝上心者,慢也。這一點,師父要在大眾求忏悔,這一點我從小到學佛以前,即使出家,念大學、研究所,這個慢、求勝上心還是非常強烈!但是,話又講回來,也因為這樣才很有志氣,我不願輸人。所以,我看大藏經不願輸人,講經也不願輸人,都是因為這樣。把這個我慢降伏以後,這個精進心,不要勝上心,精進心還是存在,把慢除掉。這一點,師父犯得很嚴重,我慢,所以,師父比你們差。[求超勝一切,憎上慢心,]增上慢,什麼都比別人強。[合為貪、嗔、癡、慢,四根本煩惱既斷,現行不行,則習氣可除,觀行易於成就。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如果[此觀不得,]如果這個觀照不行,[復習彼觀,]“復”就是再,再習;“彼”就是另外,另外一種觀,空、假、中任你修行。只要[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只要你的心不放逸,慢慢漸次能夠求證。[三種淨觀,]奢摩他、三摩、禅那。[恐其根鈍不能兼修,且勸隨其本意,學習一觀之事,以專事於一,必易成就。設或此觀不得,故又教其復習彼觀,總以心不放捨,即不退轉也。漸次磨煉修習,必求證入,]只要[但肯辦心,自有相應。]辦心就是好好的跟你的心商量看看,“辦”就是對治,好好的對治你這一顆妄想的心,習氣的心,自有相應,好好的辦一下。[時節若至,其理現前。一長行竟,並上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竟。並上廣明行相竟,再並上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竟。]以前我都不會觀,因為還沒學佛,不懂什麼空觀、假觀、中觀,觀不來!以前看演戲,皇帝身穿龍袍,覺得是很快樂的事,皇帝還擁有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娶一百多個老婆。這是以前沒有學佛,很向往的日子;沒有學佛,他就會想,要在世間怎麼享受過日子,幻想著當皇帝有多偉大!這是講我過去的幻想,現在當法師,很清醒了。現在騙不過我了!不是只有我會這樣而已,你們不用笑我,不然你們都不曾這樣幻想過嗎?一定有的!是啊!
[庚二偈頌
辛一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辛二正頌(科同長行,唯阙安居。)
【“圓覺汝當知:]你要知道。[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就是定三個期限,一期或一百二十天,或一百天、八十天。[忏悔無始業。]要如何忏悔?[經於三七日,]二十一天當中都要求忏悔。意思是說:你要結菩薩戒的結夏,修行三期,二十一天以內,你要好好的先求忏悔。[然後正思惟,]真正思惟,好好的依佛的知見。[非彼所聞境,]不是你從佛所聽來的,你都不可以依靠,不可以執著,[畢竟不可取。】
圓覺汝當知,呼當機以儆余眾也。]敬告大家,其他的一切眾生。[一切末法眾生,欲求無上之佛道。此乃發菩提心,去佛遙遠,尺水丈波,]尺水丈波就是不易停止的意思,一尺水就有一丈波,眾生就是煩惱重,才一尺水變成一丈的波,風大無明重。[先當結壇。以上、中、下三根而結三期。]要在這個范圍內好好的修行。[以上、中、下三根而結三期]上根機的人八十天,中根機的人一百天,下根機的人一百二十天。[忏悔無始已來所有業障,業障消除,心器清淨。經三七日,然後正思惟,提起正觀,念念契合正覺也。非彼從佛所聞修證之境,畢竟不可取,免墮邪見也。
【“奢摩他至靜,]就是修定;[三摩正憶持,]三摩就是般若的智慧,能讓我們正確的憶持這個正道。[禅那明數門,]如果你是修中道法,那麼,你要很清楚的數息觀,數門就是數息觀。[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此頌三觀一首方便。奢摩他,用至靜,為下手工夫;三摩,用正憶持,為下手工夫;禅那,用明數門,為下手工夫:是名三種淨觀,一首方便。若能精勤修習,一法不遺,依始覺智,悟本覺理,依悟起修,而到究竟覺,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要常常忏悔,[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上頌利根,依悟起修,必能成就。此頌一類鈍根,]鈍根的人,[屢修屢廢,]修行進進退退的,[未能成就者,皆由無始夙業,以為障道之緣耳。]障道的因緣,屢修屢退,[常當勤心忏悔,無始一切罪障,諸障若得消滅,則雲散空澄,]“澄”就是澄清,使一切的煩惱都化為清淨。[佛境便得現前矣!二正宗分竟。]我今天去銀樓兌換錢,這眾生要不迷很難,因為我有新加坡幣、日幣要兌換,我就坐在那裡看眾生相。裡面都是金子,一個人沒有佛法薰習,說這個世間有人能克服那個貪,不可能!釋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經》講:我視一切金銀財寶如同糞土,跟大便一樣。我們卻每天把金子戴在脖子上!今天我在銀樓又有所悟,大徹大悟,悟到了。我們人為什麼要戴幾百萬的首飾在身上?如果我們擁有真理跟智慧,身上什麼統統不用戴,我們也活得很快樂!戴那麼貴重的首飾,如果遇到搶劫,強扯不下來,就干脆把你手剁了!眾生所喜愛的東西,我一點興趣也沒有,我就坐在那裡打磕睡,看看周圍的人,邊看邊等。如果擁有大智慧,會有很大感觸,眾生的確是迷;當然,這對我沒有作用,那沒有什麼,跟糞土沒有兩樣。銀樓裡,擺滿了黃金、鑽石,閃閃爍爍,金光萬道,那就是眾生相。我常常想:好好的一個人,為什麼要在身上穿洞呢?何必這樣,穿洞是為什麼?(法師指在鼻上穿洞)。本來很好看的眉毛,為什麼要把它全部剃掉呢?很奇怪呢?何必這樣呢?你看,師父都沒有化妝,這樣會很難看嗎?不會啊!我的手也沒有戴什麼東西,白得透明,也不難看啊!如果我們悟到真理,走在街上,你絕對不會動搖,不會想看什麼東西,不會感覺到什麼事情會引起你注意,因為你的心二十四個小時都在生死裡面。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了生死!當然,你如果無法一下子像聖賢的境界,你慢慢的斷沒關系,師父不祈求你們斷得很快,慢慢來。但是,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身外的地方都是假的,有一天你會安貧樂道,所有的錢以布施為貴、以施捨為貴,布施才是最尊貴的。慈航菩薩講過一句話:施捨的東西才是你的,就是說:你才種到福田,捨出去的東西,才是你得到的。知道嗎?放在我們身上的東西,你今晚睡著後,能否活到明天還不曉得,萬一睡著後,明天死了,要布施也來不及了!有一個人,他太太按月存放五千塊在她朋友那個地方,突然間,他太太被車子撞死了,她先生要來跟這個人拿錢,他不曉得太太是不是按月存,或許他太太拿去買東西也不一定。結果她朋友否認,他先生認定太太生前都有按月拿錢放在那邊。怎麼不拿錢放在我這裡,突然間就死掉了,車禍死亡!所以,我說像這樣要造福,哪來得及?菩薩,像這樣子,准備要修行,或者准備要布施,一下子根本就來不及!修福不是說你隨時要修,隨時就有那個因緣呢?不是如此。所以,我們設立的錄音帶基金,有二十多個單位要,資金根本不夠,我說沒關系,師父先貼補,你們盡管去作,沒有關系!你還是要救度眾生,這種工作不能停。所以,請大家幫忙贊助一下。
[乙三流通分
丙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
丁一賢善首啟請]
最後這一段叫做流通分,流通分的意思就是說:要傳出去,要贊歎,贊歎才有辦法流通。流通就是贊歎分的意思,就是每部經到最後,佛都贊歎這部經的偉大。所以,學佛的人,如果要讓佛法流通,就要贊歎,要贊歎三寶、贊歎法師、贊歎善知識,使眾生對三寶有信心,佛法才能一直流傳出去。所以,最後的流通分大部分都是贊歎,贊歎此經,不可思議,希有難得。學佛的人,若能體會佛的悲心,修贊歎行,佛法就會一直興盛。所以說:若要佛法興,就要僧贊僧,居士贊僧,僧亦贊僧,佛教自然興。這個流通分,就是佛特別交代,希望能將法流傳出去。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析義疏》雲:能弘人天小乘,曰賢;]賢人,師父寫信給徒弟,都寫某某賢者,[能弘始終大乘,曰善;]大乘分始教跟終教,這個“始終”不是說從開始到結束,“始”是始教大乘,“終”是終教大乘,始教的大乘,講的雖然是大乘;但是,不究竟。終教就是發揮大乘的義理。小、始、終、頓、圓,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能弘圓頓一乘,曰首。]叫做首,[請問流通,]就是最後要問清楚,就是最後要流通,徒弟請世尊開示。[端賴斯人。]要有人作個總結,如何護持這本經典。[三業虔誠,准如前釋。
丁二慶適聞所诠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現會及末世眾生開示信、解、修、證法門,]“修”就是行,信、解、行、證的法門。[重重分析,]一層又一層的分析,[義無不盡。]道理很完備,[普令開悟如是不議事者:乃通指正宗分中,如是生信,如是發解,如是修行,如是證果,]“誠”是實在,實在[誠為不可心思口議之事,]不可思就不能讓你想像,口議就是去討論;不可思議口議之事就是不能用腦筋去想、去推測;不能去討論它,無法用言說的。[其受益為何如耶!
丁三問能诠各義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護持經人就是要怎麼樣讓我們這一些想要護持本經的人,護持這一本《圓覺經》的人,如何去[流布此教,]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至於何地?”】]要如何流通呢?流通圓覺的教理呢?
[此大乘教,指正宗所說,若文若義,俱是大乘教法。應當因義立名,敢問此經名字,當稱何等,求佛宣說。既有其名,因名則必思義,我等雲何奉以自修,持以化世。]要如何自修?如何度化眾生呢?化世就是普度眾生,度化世間人叫做化世。[眾生修習此經,當得何等功德?依經修習,祗恐招魔,須假護持,方可無患,敢問世尊,]“敢”就是請的意思,請問世尊[雲何使我護持經人?]要怎麼樣讓我們這些護持這本經典的人,[流通宣布此之教法,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究至何地位?以上共有五問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竟。
丙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世尊告當機菩薩,重言善哉者,以利益今後故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修習所得之功德,流布所至之地位,毋令魔外惱亂正修,皆此經之功德也。]按照這個道理來安排這部經的名字,[至於依義所立之名字等,汝今谛實而聽,吾當為汝而說。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竟。
丙三依問宣說內護流通
丁一且標能說能護之人
【“善男子!是經,]就是《圓覺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非常驚人,這部經典是所有諸佛共同宣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三世諸佛,都守護這本《圓覺經》,你看它有多重要?[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方菩薩修行都要根據《圓覺經》。[十二部經清淨眼目。】]十二部經典,大藏經的代表,清淨眼目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的一個眼睛,可見《圓覺經》有多麼重要!《圓覺經》本來也很重要。法師開課,開什麼課也很重要,要開眾生的智慧,跟開這個課程也非常重要,息息相關。
[此歎法勝,]贊歎法的殊勝。[令生信重也。夫說此經之佛,乃是佛真身而說,凡聖一源,]凡夫跟聖人是同一來源。[身土不二,]三身、四土,這是不二法門。[說諸佛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故為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為頓教]這是根機大利之人。[大乘了義經。]就是絕對究竟。這本經典不是方便權巧的,都是講圓覺的思想、實相的道理。[然不了義經,則隨方有說有不說,]不了義經就是不究竟,方便善巧,隨方就是隨那個國土的因緣,可以講,也可以不講。[了義之教,然佛不譚。]這個“譚”就是談話的“談”無佛不講,沒有一尊佛,不講了義的經典,每一尊佛一定要講了義的經典。[如《華嚴》雲:“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等。” ]就是說沒有一尊佛不講《華嚴經》,每一尊佛都要講。因為《華嚴經》是了義經典,每尊佛都要講。[三世如來之所守護者:謂此經既是如來因地法行,依因克果,]“克”就是達到,按照這個因,達到這個果,叫做克。[得成佛道,自必時加保守,常垂護念;如《彌陀經》,為諸佛所護念經,十方菩薩之所歸依者;本經雲: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陀羅尼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有大總持門就是這一本經就包括一切的經典的意思,《圓覺經》就是總持。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你若要修行清淨真如的本性,[菩提涅槃,及波羅密,]都要修習圓覺,依此法來[教授菩薩。然既稱教授菩薩,則必為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方菩薩要成佛,一定要研究《圓覺經》。[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成佛也。十二部經,清淨眼目者:謂十二部經,即十二分教。]我們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由此而來的。[分雖各有別名,]有各個各個不同的名。[凡屬佛說者,皆可以名經也。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俱成十二名,廣如大論三十三。]解釋一下,所謂三藏十二部經典,長行就是指有的經典是文章一直講,沒有偈頌的,沒有幾句成一偈的,長行就是長篇大論的文章。重頌就是再一次用偈頌講,比較容易記憶。並授記,授記就是大乘授記成佛,像《法華經》,到最後佛要入涅槃,都要授記徒弟成佛,摩頂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孤起就是孤起頌,就是跟長行文無關,跟前面的文章無關,單獨起來的一個偈頌。無問而自說,因為境界太高,有的經典,弟子沒有能力問,佛就要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事就是佛弟子的因緣。佛的那些聖弟子,譬如十八羅漢,或者是一千二百個大阿羅漢,譬如描寫捨利弗、目犍連過去有什麼因緣。本生是指佛本人的過去;本事是指佛的弟子,本生指佛本人,這稍微有點差別。十二部經典,有的專門在講佛的徒弟過去的因緣;本生就是講佛本身過去的因緣。方廣就是大乘經典,“未曾有”就是連接著方廣的意思,就是未曾有經也是一樣,大乘的經典。論議、俱成十二部,論議,加上弟子們的討論,俱成十二部。有的是按照文章的體裁,有的是按照事相的分類,總共三藏十二部經,就是十二分類的意思。廣如大論三十三,如果你要更加的深刻去了解,那就在《大智度論》裡面的第三十三卷,都有談到十二部經。看過《大智度論》的人,第三十三卷裡面,就有講到十二部,三藏十二部那一些微細的名詞。[此經以推窮妄本,照徹覺源,即圓照清淨覺相,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是以理貫群經,]藉著這個道理貫群經。[義無不盡。]道理無不盡,[於此若解,則諸教之眼目彰矣。]“彰”就是明顯,這樣種種才華的眼目就非常清楚。[初且標能說能護之人竟。
丁二正答所說所護之法
戊一答名字
【“是經]這部經,現在要為這部經典取名字了,這部經典,第一個名字,[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可以這樣講陀羅尼經,[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總共有五個名字,都可以當作經名。我們現在是取第一個名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就是將第一跟第二個名字合起來成為這部經典,這本經典的題目,就是由此而來。
[此答名字。經中佛答共有五名:
一、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此以法、義、]經典的道理,[總、]就是陀羅尼。[別為名。]就是大方廣圓覺。“別”就是個別;總就是陀羅尼,總一切法,就統統包括在內。[圓覺,是法;]依法修行我們才能證入圓覺。[大方廣,是義。]道理,[此法,即是人人本有妙心,生佛同具,]眾生跟佛都具足。[依正全該,]依報跟正報都包括在內。[平等一相,寂滅無二,]平等一相,我們若是悟到空相,就能平等一相;無高無下、無男無女、無貧無富,沒有國王、乞丐的差別,統統沒有。[具足大、方、廣三義,即體、相、用也。大者,]就是絕待的大,絕對的。[當體得名常遍為義。]當體就是沒有經過比較,當下就完成了圓滿,叫做當體,絕待叫做當體。[當體者,稱本體而得名,非對小言大之大,]對小講大的大,這樣不叫大;對小來講大,表示還有比它更大的。譬如一粒米比一支鉛筆小,一個茶杯比一支鉛筆大;一張椅子又比一個茶杯大;用比較而來的大小不算大。虛空,沒有一法,沒有一法就不分大跟小,那麼它就是最大,絕待的大。我們的心就是要保持這念絕對的心境,無高無下。[若大有對待,豈為至大?亦非先小後大之大,若大有先後,豈為本大?]這不是本來的大。[今以圓覺,體無邊涯,絕諸分量,強名曰大也。常遍者:常,則豎窮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遍,則橫該十方。]“該”就是徹的意思,包括,遍十方;“該”就是包括。[方者,法也,]大、方、廣,我們現在是講第二個字,“方”就是法,[從相得名。]從外相得名,[軌生物解,]軌生就是外在的形狀,物解就是讓你對形狀的認識,安上名詞。[任持自性。]就是它在某一個時間,它會安住在某一個相裡面,還沒有破壞以前,它會好好的保守自己原有的狀態。譬如杯子,它的軌道就是這樣,物解,你就能了解這是杯子,任持自性,它現在還持著自己的杯子的自性,杯子做什麼?可以喝茶。[軌生物解者:眾生悟入知見,雖因善友開示,然其智解,實從覺性生,如水土潤生谷芽等,]發芽。[芽從種生,不從水土。故文雲:圓覺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可見求圓覺有多麼重要!圓覺簡單講,就是一定要離一切相,你才能夠圓滿覺性。所以,我們的心,二十四個小時都要保持一顆放下的心,放得下,全宇宙世界都是我們的財產;放不下,即使錢放在我們的口袋,照樣享受不到!享受就是喜悅,喜悅才是真正的享受,圓覺就是無量的喜,法的快樂,實在是讓你無限無邊無盡的快樂;但是,這有時候沒辦法。像我念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室友,畢業於成功中學,睡在我隔壁,我跟他說:我們來學佛,聽經聞法。他說:我才不相信有六道輪回!就算相信也沒用,我就這樣過日子,反正人死後會變成什麼也無所謂,變狗變雞,也沒看到,管他那麼多!他嘴上說的很灑脫、很自在,事實上看起來很痛苦。他的襪子都不洗,總共買了十二雙,男生住宿捨,沒辦法,男生差不多這樣。我這個人很不可思議,我跟女眾很沒有緣,我從小學一年級讀到六年級,沒有男女同班。我初中考上台北第一志願成淵中學,一進去,我們那一班都是男生,沒有一個女生。到了高中,你們都知道了,那不用再講,你幾時聽過我們學校有女生?有才奇怪!直到念大學,念逢甲大學水利系,全班都是男生,因為將來都是要當工程師的,都是男生。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到淨土專宗研究所,同學統統是男生,所以,我比較不適應女眾就是這樣。可以說沒有什麼因緣,我們修行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正確的目標。[任持自性者:一切眾生,皆具本覺,雖輪轉六道,改頭換面,而此覺性,不曾失滅。]但是,我們的本性永遠具足。這是大、方的“方”[廣者,從用為名,多博為義。廣多者,此圓覺性,本有過塵沙之妙用,]塵沙的妙用,這句話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講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不知和尚叫我作何福田?就是這句話。心中那個智慧如湧泉一直起來,當然他有恆沙的妙用。為什麼?見本性的人,當然他所有的用都無礙,所有都自在無礙。[潛興密應,]“興”就是起,暗暗的起這個密應,暗暗的作用,“密應”就是暗地裡合這個自性。[無有休息,無有窮盡。廣博者,此無盡之用,一一同於覺性,無有邊際,無有分限。]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起妄想、煩惱,我們內心就想:這不是本性,我們的本性沒有煩惱,我們的本性不立一法,一切法不可得。所以,我們今天種種的執著,或者是日常生活中你跟自己過意不去。什麼叫做眾生?跟自己過意不去的叫做眾生。佛不會跟自己過意不去,他通達無礙,怎麼會跟自己過意不去?而我們不行,我們樣樣都有障礙,我們跟自己過不去:我恨你、我打死你、我討厭你!結果跟自己過不去,自己懲罰自己嘛!所以,對生命不了解,生命對他來講是一種懲罰,就是這樣。每天都讓你痛苦無邊,我們如果對生命有了脫,哇!這就不得了了,享受人生的美好時光,不必去海邊玩沖浪板。美國人很多人喜歡去沖浪,結果得皮膚癌,美國人講起來很沒有福報,他們出生在西方,沒有中藥。懂得享受的人,福報就到;而我們就是不懂,不懂得享受,整天就是痛苦,享受不到那一分喜悅,我們享受不到。世間的有錢人也是為了快樂,對不對?我們今天求佛法、求真理,也是為了快樂;而他那種快樂是刺激、生滅變化的東西,那沒有真正的快樂;我們這種快樂,無論是雨天、晴天,心情都很舒暢,無關於天氣好壞。閉眼睛也好,睜眼睛也好,無論看什麼都很順眼,那就是本來的面目。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看每件事都很順眼。前幾天有個小姐來,她也學佛,結果得癌症,子宮癌第幾期了。來到這裡,跪著就放聲大哭,我才剛聽聞佛法,才剛要展開我真實的喜悅的生命,生命卻已經要結束了!在座諸位!我們還不致於走到得癌這個地步;我並不是講難聽的話,而是說我們還沒有到發現生命將盡的時候,菩薩!你就要想:我過去這麼計較,為了幾塊錢,跟人家斤斤計較,值得嗎?為了一點小事,恨心、放不下,你看我們值得嗎?你冷靜想想看。既然如此,為何要等到得了重病,已經絕望了才放得下?何必如此?我們這時候,就能完成我們圓覺的覺性,我們就放下,不要等到得了子宮癌來後悔。還有一個男眾來就頂禮,他也要結束他的生命了!也禁不住掉眼淚,因為得愛滋病。我問他:怎麼得這種病的?他說:我跟著跑船,生活很無聊,到國外後,一上岸就是喝酒、找女人。在歐洲被感染,不曉得已經是第幾期了,我也不會看不起他。在醫學上來講,不清淨的男女關系,得淋病、尿道炎的機會是百分之八、九十,得愛滋病只有百分之十。就是不太可能得愛滋病,但是,一旦染上愛滋病,就等於判死刑了。那就很慘了!我告訴他:你要聽我的勸告,從今以後,你要斷除性行為,不要再害死另外一個女孩子了。千萬不可以這樣做,你要從現在開始持戒,不要再害另一個女人,無論如何要控制自己。我說:你只能念佛,沒辦法。佛也沒說得愛滋病要念什麼咒,我人老了,沒辦法。佛沒說要念什麼咒,經典也沒寫,我不曉得要念什麼,只有念大悲咒試試看了。我說:你現在要放下,不要再造惡,尤其不能再傳給第二個人。這種病就算睜大眼睛也看不出來,你們對於男女關系不要胡搞亂來,不然幾時會死你都不知道,我不騙你。真的!還有打針也會傳染,有一個醫生為病人打針,結果一不小心打偏了,針刺到自己,也是得愛滋病,這個醫生已經死了。這是二十世紀的黑死病,到今天為止,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發明對抗愛滋病的藥物,完全束手無策![故文雲:覺性遍滿,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圓覺者,直指法體。若不克體標指,不知何法,具足體、相、用三大之義。圓者,滿足周備,此外更無一法。]圓滿嘛![覺者,虛明靈照,無諸分別想念。故論雲: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就是覺,要平等,這個都講過了,念一遍就很清楚。《大乘起信論》說:什麼叫做覺悟呢?什麼叫覺?我們的心體離一切念,離念相,我們如果離一切執著,心就如同虛空。這句話講的太好了!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就是說:你若能離一切妄想,你的心就能如同虛空廣大,這樣我們還執著做什麼呢?即是如來平等的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陀羅尼,是梵語,譯雲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圓覺,是法,此法能總一切法。大方廣,是義,此義能持無量義。陀羅尼三字是總,大方廣圓覺五字是別。故法、]我們說“圓覺”是法。[義、]“大方廣”是義,法,“圓覺”是法。義,“大方廣”是義,[總、]“陀羅尼”是總。[別]“大方廣圓覺”是別。[為名。名題取別遺總,]名題就是本經之題,取別遺總就是,如果取別,取這個“大方廣圓覺”那麼,總就簡略,總就是“陀羅尼”[故略陀羅尼三字。]就是說我們這部經典,叫做“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三個字沒有安排下去,取別,就是取“大方廣圓覺”遺總就是沒有把“陀羅尼”安排下去。《圓覺經》另一個經題也可以叫做:
[二、亦名修多羅了義,是境]境界,境界是在外面。[智]是在內心,境智[相對]就是一對,以境跟智慧[為名。修多羅,此雲契經。]中國話叫契經,“契”就是合。[如來所說,契理契機之教,]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根機;契理是合理,合什麼理呢?合諸佛所說的道理。契機就是合眾生的根機,如果諸佛所說的,不合眾生的根機,所有的說法都浪費時間,不合嘛![乃諸經通名。]諸經就是一切,一切經典都有這個“經”字。[權漸之經,]“權”就是方便,“漸”就是根機陋劣,有次第的修持法。權漸之經,用方便、有次第說法的經典,[名不了義,]不了義就是不究竟解脫,只能達到某一種階段,是佛為了暫時滿足眾生的根機,暫時方便,所以叫做不了義。[圓頓之經,名為了義。]“了”就是究竟的意思,暢懷諸佛之本懷,名究竟了義。了義就是講實相法,沒有方便法,單刀直入,一下子就講實相法,沒有在那邊方便、善巧,沒有![上稱此經,為十二部經,]十二部經不是十二本經,而是叫做十二分類。有一個出家大約二十五年的比丘,現在已經往生了。人家問他,請問法師!十二部經是什麼意思?他就回答:十二部經就是《法華經》、《楞嚴經》、《彌陀經》等等,我說:哇!這樣子哪算得完?佛陀講的經總共有三、四千本,如果從大藏經翻出來,一部一部算,光是在《阿含經》裡,有時候一頁就是一部經、有時候幾個字就是一部經,那沒辦法算。整部大藏經裡,經典可多了!他出家已經二十五年了呢!這就是不懂,沒有親近善知識,就不解佛法的真義。十二分類,分類的意思,現在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就大學來說,大學有工學院、理學院、商學院、農學院、技術學院,等等分類,這樣聽懂了嗎?工學院裡面又分電機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等等,分成種種科系。所以,十二部經是十二分類。再舉個例子,問:人有幾種?有黑人、白人、黃種人,黃種人又分成什麼?有亞洲人、中東人。亞洲人又分成日本人、中國人、台灣人等等,這樣分類。這樣比喻就聽得很清楚。[清淨眼目。]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以《圓覺經》為眼目;眼睛是靈魂之窗,除非你斜視,不然那是我們真正的窗;如果斜視,那就另當別論。清淨的眼目,不是近視的眼目。[修多羅、即十二部經,了義二字,乃指其間所诠,]“诠”就是解釋,所解釋的道理。[圓頓之法義。]圓頓法的道理。[即所照之境,一一皆悉能了,即能照之智,故為清淨眼目,故境智相對為名。]境界跟智慧相對為名。
[三、亦名秘密王三昧,]在這裡要注意,“秘密”不是很神秘的意思,意思是說《圓覺經》叫第三個名字,為什麼叫做秘密王?就是因為這個境界太高了,唯佛能了,所以叫做秘密。對一般凡夫、二乘人、初機菩薩,可以稱為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測不可思議佛的境界,叫做秘密王。簡單講:佛是自在,而我們眾生是不自在。[是動定無礙為名。]動中跟定中都無礙。我們眾生怕外境現前,所以,盡量來打坐、攝心、盡量遠離;而佛是無礙,他無論在何處,都能夠在定中。[三昧,乃諸定總名,此翻正定。]加為什麼要加一個“正”意思就是:具足智慧的定。他這個定不是只有定,若只有定,就不必加一個“正”定當中充滿了般若智慧,才叫做正;外道也有定,那個叫做邪定,生滅法,不能證得實相,沒有般若智慧的定,叫做邪定。[權小所修,]“權”就是淺機的菩薩;“小”就是小乘,所修。[有入、住、出,]的分法,若有入定、住定、出定,[不稱秘密,以可測故,]“可測”就是可思議。[亦不稱王,]為什麼不能稱王?[不自在故。]王很自在,他最大;王自在,沒有人敢管他,所以叫自在。一般大臣就不自在了,要服從皇帝,所以,可測不稱王。[諸佛菩薩之定,無有入、住、出,乃即動而定。所謂“那伽常在定,]那伽常在定,有兩種解釋:一個叫不來,一個叫無罪。就是說他沒有所謂的來跟去、生滅的定,不來就是不生不滅。無罪的定,“罪”就是業障,沒有業障。那伽常在定就是說:心中證得實相,無有煩惱的定、無罪的定、不來的定;不來就是不去的定、就是不生不滅的定,當下就是本來的面目。[無有不定時。” ]證得這種定,動靜都無礙,無有不定時。[是動不礙定也。]“動”就是造作,一切的行住坐臥,都不障礙我們的定,就是由空性悟到極點。如果你要修空性,要修到畢竟;畢竟就是一絲不掛、一塵不染,連動一個起心動念都沒有,朗然照天地,清清楚楚,那才真正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亦乃即定而動,]就是說在定中,也不妨礙他的行住坐臥。[所謂“不起滅盡定、而現諸威儀”,]諸威儀就是表現得非常莊嚴。不起滅盡定就是沒有一個入定、出定的生滅的定,他本來就常在定。滅盡定就是阿羅漢的定,阿羅漢的定,進去,有時候出不來,不能自在;不起就是自在,他不必運用入定的功夫來現出威儀,不必,他當下動靜都一如。[是定不礙動也。堪稱秘密與王,非權小之所能知,而得自在神用故。是動定無礙為名。
四、亦名如來決定境界,是真如不變為名。]這本經亦名如來決定境界,如來就是佛,諸佛菩薩決定的境界,就是一點都不迷惑。這是真如不變為名。[如來者:《金剛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既無來去,則法身充滿於法界,]菩薩!如何才能達到無來去?很多人體會不出來:我從台北到高雄明明坐了四個半小時火車,怎麼說無來亦無去呢?這明明有,怎麼說無,我實在體會不出來!諸位!無來去就是不起心動念;第二無分別心,走到哪裡都平等心;第三悟到畢竟空性,雖有來,來畢竟空,去也空性,走到哪裡都依畢竟空性接納一切,叫做無來去。則法身充滿於法界,[常住不動,即是如真;決定境界,亦即真如,]“真”意即不是假,我們的本心叫做真,“如”就是不動,我們的本性是真實性的、不變的。[以不變故,稱為決定;滅妄顯故,]滅這個虛妄,顯真如。虛妄不能滅,講“滅”是一種方便說,虛妄本無。滅妄就是說智慧生起,自然就沒有虛妄;就像水若平靜,自然無波。不是說不有波浪,又說水面很平靜,不必這句話,沒有波浪,就恢復平靜的水面;沒有妄想,本來就是我們的本性。[名為境界。如《普眼章》:一真法界,]一真就是絕對的意思,絕待,不經任何的比較,[直指本覺靈源。]就是我們的本性,[文雲:“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無量無盡的虛空,因為我們的覺性而了解,顯發就是我們對虛空就加上了一層智慧。[及至觀行成就,影像銷滅,塵影既銷,空元是覺。]觀行成就,就是一直觀照觀照,影像銷滅,影像就是我們的妄想。我們的眼睛看外境,執著這個外相,以為真實,就落入印象了!落入印象,以為是真實性的東西。所以,這個影像就是我們藉著外境而自己想像,就是我們所講的一些記憶上的殘影,叫做影像。消失了,因為有時候人都會煩惱,有很多信徒都來找師父,今天也有一個人來:請問師父,我最近作了一個夢,夢到講堂的佛像大放光明,夢見師父全身閃閃發亮,師父正要教我結手印時,鄰居的狗突然叫,我就被吵醒了!師父!那個夢代表什麼啊?我說:依你看,代表什麼?我不知道。人生已經是假相了,更何況是討論夢這種妄中之妄?所以,我不討論夢境這種東西。夢見佛,你也不必太高興,有時候是魔現境來干擾你的;不過,我們目前還不夠資格著魔,要著魔,也要有相當功夫的人。魔才會找他,不然魔找你做什麼?要著魔,也要有資格才著得成,不然想著魔也沒辦法!今天有一個父親帶女兒來,他女兒精神有點不太正常;也不知道他向誰打聽的,不曉得為什麼現在都介紹到這裡來?他說:法師,我聽人家說,您只要端一杯水,然後念一念,一彈,什麼毛病都會好!我說:吹牛!我哪有那麼厲害?若這樣就能治病,不然換你們念一杯給我喝,若是真的,我自己怎麼還會胃痛呢?那是說如果卡到無形的鬼魂,那就真的有效。像那天有一個人被狗附身,來到這裡,拜佛的姿勢就很像狗,她平時很正常;是個女眾,我走過去,手往她的頭上一摸,都還沒開始念咒,她就停下來了。為什麼?因為師父這支手整天都在念佛,我在房間裡自己打佛七。你想想看,每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在念阿彌陀佛,全身怎麼會不放光?手一摸,她就消災、就OK了!不是我行,是我整天都念佛,我都觀想放光,踏在蓮花上;人家是繞佛,我是繞一張沙發,每天都在房間裡面自己打佛七,有空就念佛。所以,我並不是很有修行,但是,佛知道我很虔誠。所以,我們若要為人加持,很簡單,只要認真念佛就好。我把手往她頭上一壓,沒有念咒就安靜下來,接著再持咒,沒多久她就醒過來了。那就是真正被附身,那個念了才有用;哪有帶精神病的人來叫我加持,我哪有辦法?我問她:你哪裡不舒服啊?她就看著我笑,也不曉得在笑什麼,我每次都遇到這種人,很糟糕。以後不要介紹這種人來,不知道是跟誰打聽的?聽說這種人初一、十五就會發作,其實我們人都是自己心理不健康。所以,塵影即銷,我們沒有了妄想,當然影像就就消滅了,我們如果有大智慧;有人說:看經典不是修行,我告訴你:看經典、聽經就是在修行。為什麼?聽經,他當下這一念與理性相應,沒有煩惱,就是在用功。有的人認為聽經不是在修行,一定要去跪在佛前才叫做修行,這就是將解跟行分為二。改變我們的觀念,使我們的內心沒有煩惱,我們現在就是在修行。聽經聞法就是在修行,沒有煩惱就是在修行,聽經聞法能令我們法喜充滿。空無是覺,元就是,本來就是我們的覺性,虛空也是我們的覺性;覺性遍滿虛空界,你沒聽過嗎?《華嚴經》說:覺性遍滿虛空界;唯識學講:性識周遍法界,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意識,周遍整個法界。悟道的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上山下海,他都開悟;悟道的人,無論接觸什麼境界都悟,就算他快被斬頭了也一樣!祖師大德講了一句話:將首臨白刃,猶如斬春風,就算頭快被砍下來了,跟沒有一樣。悟道的人,大徹大悟的人,有跟沒有都是一樣,他結束這個生命,一下子就解脫了,諸佛都示現生滅法,何況凡夫?諸佛菩薩契入空性,遍滿虛空界。空元是覺,空性它本來就是有覺悟的自性存在的。[顯,即空銷覺現;]我們以為那個不可知的頑空,消除了,覺性就出現,就顯現出來。[發,即妄盡心開,]虛妄盡,心就開,[俱無邊際。]“俱”就是都是,都是無止境的。[如《楞嚴經》所雲:“聞復翳根除,]聽聞了佛法以後,我們的眼睛的毛病;“翳”就是煩惱,煩惱就除掉了。翳根除,眼睛有毛病就遮障,心中如果有煩惱,就遮蔽我們清淨的本性。翳根除就是眼睛的毛病除掉,也就是比喻煩惱除掉了。[塵銷覺圓淨,]我們那些想像、沒有必要的妄想,如果把它銷,就是融入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變成妙用了。用我們的智慧一觀照,本來就沒有,妄想本來無根嘛!所以說消歸自性就是這個意思,歸無所得。“塵”就是表示微細的煩惱,“消”就是除,或者是融化、除掉;覺圓淨,我們的覺性就圓滿、清淨了。[淨極光通達,]清淨到極端的時候,我們的光,就是內心的智慧的光就通達。我們常說:業障很重!業障重就是表示煩惱重,智慧不開的意思。[寂照含虛空。”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同時包容一切的虛空。[是真如不變為名。]
《圓覺經》第五個經題,[五、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是藏性隨緣為名。如來藏,是佛性在纏之稱,]我們都有一個清淨心,“纏”就是煩惱,受煩惱的束縛,我們的清淨的佛性被煩惱綁住了。[能依此出生諸佛,]產生諸佛。[謂如來之性,含藏其中。自性,即不變之性,無始迄今,]“迄”就是終點,沒有一個始,沒有一個終,一直達到今天。[不曾變滅而差別,即隨緣之用。]就是不曾變滅而差別中顯這個平等,我們清淨的本性如如不動。而在差別當中顯示平等,那就是隨緣之用。[如《彌勒章》之五性差別:一、聲聞性,二緣覺性:]根機有差別,有聲聞的根機,叫做聲聞性;也有緣覺的根機,緣覺性。[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如果一切眾生能夠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先攝身跟口;但是,心的道理還未明了,還沒有悟到無生,叫未斷理障。事障就是先持戒,事相上先不去犯,然後慢慢的再斷理障,慢慢再悟到無生。[但能悟入,聲聞性,與緣覺性。]只能入聲聞跟緣覺而已。[三、菩薩性:]菩薩的根機。[若諸眾生,勤斷二障,]就是事障跟理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二障斷滅,]事跟理都去除、放下。[即入如來微妙圓覺。四、不定性:一切眾生,已知本具圓覺,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不同。]意思是:我們本來就具足圓覺,但是,因為各人修行的因地發心不同,所以,有頓根跟漸根。[若遇如來,]算是外緣好,遇到大善知識,如來是我們的大善知識。[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根機無論大小,[皆成佛果。]現在佛不在了,那沒辦法。只能遇個矮師父,沒辦法,多忍耐一下;不過,矮歸矮,還算不錯啦![五、外道性: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有的人喜歡亂闖亂撞,到處跑,意思是:一直想要追求真理,結果闖進了外道,很慘!我們一生當中,要遇到正統的佛教,是相當的難![邪師過謬,]這是邪師的過失,[非眾生咎,]那不是眾生的過失。[是名五性差別。]所以,我們遇到正統的佛教,這不是一佛二佛所種的善根,太不簡單明了![如《淨慧章》之五種隨順:夫淨覺離念,本無生滅,]我們清淨的覺性離念,注意聽!離念不是離妄念,不是無念。離凡夫的妄念,不是沒有聖人之念,聖人之念就是無念,就是妙用現前。你不要說:離念,像死人一樣的,那種觀念是錯誤的!淨覺離念,清淨的覺性,是離開一切凡夫妄想之念,它本來就沒生滅,就是沒有凡夫的執著跟分別心的意思。[良由最初一念,]最初是假設的名詞,人類無法探討最初,只好用一個假設。[無明妄動,迷真起妄,]迷真心,起妄心。因此令此心,[遂令此心,生、住、異、滅,]讓我們的心變來變去,生、住、異、滅,簡單講就是生滅、就是執著。在每一個動念裡面,都是一種執著性的執著,生滅變化的一種執著。[四種夢心,]夢心就是不可得,生無生性,住無住性,異無異性,滅無滅性;生性本空,住性本空,異性本空,滅性本空,是故生、住、異、滅本不可得,名四種夢心。[從細至粗,微著不同,]“著”就是顯著、粗的意思,微細的念頭跟粗糙顯出來的念頭是不同的,叫微著。“著”就是粗的念頭,“微”就是細的念頭。就是從細的念頭一直變化到明顯的念頭;[先際最微,]先際就是始,一開始是很微細的,叫做先際。[名為生相,]生相無明。[即是業相。]所謂的業。[中間二三,]就是住跟異,[名住、異相。住相有四,即轉相、現相、及智相、相續相。異相有二,即執取相、計名字相。後際最粗,]“後際”就是最後。[名為滅相,即起業相。]起業就是造業,開始要造業,起身業、起口業、起意業。[今因本覺,有不思議內熏之力,熏起厭求之心,]知道生死無常,知道今天追求這個世間不是辦法,整天斗爭、戰亂,不是辦法。[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於本覺,益信解力,]“益”就是增加、增強,增強我們的信心,跟了解的力量。[損無明能,]“損”就是破壞,它會破壞無明的能力,漸漸能夠破無明。我們別說是到破無明了,光是有學佛跟沒學佛那就真的有天壤之別了!不用談到學佛深或淺,以前我沒學佛,都一直當作這個身體是真的,整天充滿了希望,認真讀書考試,打算要去荷蘭念博士,打算考公費留學。整天都想要出國留學,回來後有一番的成就,干大企業。因為一直認為這是真實的東西,世間人叫做光耀門庭。沒有學佛就是這種心態,當行政院院長,衛生所所長,出門就很神氣,對不對?沒有學佛,所有的生命就是這樣;現在聽到佛法,知道這個身體是假的、生命是暫時的,我們真正的生命是法身慧命;我們真正的生命是永遠的佛性,這樣我追求那些假相就錯了!光是說到過去以為這世間是真的,到現在知道世間是假的,你看,這個心情就有一百八十度的不同,那感受完全不一樣!以前無聊時,人家約去歌廳、舞廳,現在學佛,看到那個沒作用,去那裡做什麼?光是這樣,燈光一閃一閃,正當的光線不看,在那裡跳啊跳,跳到最後還是得死啊!那些跳舞的女眾,將來哪個不必死的?所以,那個感受性就不同,眼睛看出去,一看都是如如不動,這統統是假相,是生滅法、是騙人的東西,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就是大徹大悟,那些都沒有作用。以前電視裡有選美大會,會穿泳裝,提前一個小時我就在那裡等看選美!現在知道了,她們不可能比觀世音菩薩更漂亮;沒什麼差別,到最後,還是會而發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到最後,牙齒照樣掉光光,皺紋多到連妝都上不上,一看就透視。所以,它能夠破無明,佛法這種東西,這個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佛道、覺悟,這種東西才是我們永久性的東西。[漸向心源,]漸漸會找到我們本來的東西。[始息滅相,]慢慢的會停止這個滅相,起業相,造業;[終息生相。]到最後就停止生相無明。[生相無明一破,則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動是你自己的錯覺,一切世間本來不可得的東西,你強迫自己去迷惑,這樣哪有辦法?[今無始靜,平等平等,]也沒有一個開始的所謂的靜,平等平等。[無別始覺之異,]也沒有所謂不同的一個開始的覺悟之異,沒有所謂一個開始的覺悟的差別。為什麼?始覺本覺合一,[始本合一,]就是始覺、本覺,開始覺悟就是本來的悟;本來的悟就是開始的悟。那就是沒有所謂的開始,始本合一嘛![稱究竟覺。]究竟的覺悟。[一、明依位漸證:從信位、賢位、聖位、果位。]賢位就是住、行、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賢位;十信位、三賢位、十聖位、果位就是佛。[二、明亡心頓證:]亡心就是一切妄念、我法二執統統放下,[名為五種隨順覺性。此與五性差別,皆約生滅門中,曲成圓覺之義,]曲成就是方便委屈一下,簡單說它是圓覺,其實不是究竟的圓覺,它還是生滅門當中的圓覺,就是暫時性的委屈一下,就是不究竟的圓覺。[是藏性隨緣為名。]這就是我們如來藏,本來如來藏性,隨一切的因緣來取名。[因是經共有五名,循名]就是依名,按照這個名字[自必核實,]“核”就是檢查一下,核對一下,是不是實在的符合這一本經的名相?按照這一本經典的名相的名題,這題的名,我們當然要檢查核對一下,是不是符合圓覺的道理?[汝應奉持之,]你們要好好的奉持。[而得自他兩利也。然答奉持之問,若以文顯,則不妨因說經名,]不妨因說經名,因為說這個經典的名字,“名”就是題目,經典的題目,這個名。[承其文勢,]按照文章的情形,[便於此答。]方便在這個地方回答。[若以義求,]如果按照道理來說、來求。[則在後頓漸門中。]則在後面頓漸門當中發揮。[初答名字竟。]意思是先講經題,後來在經文裡面就有講到頓或者是漸。
[戊二答所至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顯”就是開示,都是開示如來的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不得了!這部《圓覺經》不是普遍的經典,只有佛能夠完全講出來。
[此答所至。是經]就是《圓覺經》[唯顯如來境界:唯顯者,獨顯也。]“顯”就是開示。[如如來所證境界,不離本起因心。]他所證的境界,當然是他因地發如是心,才會完成如是果覺。[如《文殊章》,文殊請問:願為此會,諸來]就是一切,一切來參加的[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說於”就是探討,探討佛本來起清淨之心,[因地法行。說十方諸佛如來,最初根本,所起之清淨因地法行。所雲清淨者:]我們的清淨,[即圓照本體,由來無染,清淨覺相,],我們本來就沒有污染,今天我們的煩惱,菩薩!萬法唯心造,你冷靜的思惟這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畝田,就是八識田中,這畝田要下什麼種子,完全操之於已。我的八識田中,今天要仇恨、要占有、要起貪嗔癡的念頭,那們,這畝田所落下去的,都是貪嗔癡的種子。我現在學佛了,不要這樣,學佛我現在不要起這些念,我不起貪嗔癡的念頭、不起執著、不起種種惡的念頭,那麼,我這一畝田所種下去的,都是清淨心的念頭,這畝田將來到最後收成,就是清淨的果報。很簡單,所以,我告訴諸位:不相信因果的人,是大愚癡的人,你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因果!你相不相信?很簡單,我看到一個人,我恨他,我恨他這個念頭,因就放在心裡,然後逢人就說:我恨他!因為二十四個小時都一直討厭這個人,一直恨這個人,他愈講,落入八識田中的種子就愈多,每天都在薰習這個恨;又到處說我恨他,培養這個恨的薰習力量,等到以後遇到,二人為了小事發生口角,起沖突,一氣之下拿刀刺向對方,鬧出人命來。這不是因果嗎?你開始造惡,因緣果報就現前了!如果我們沒有這一念仇恨的心,他侮辱我們,我們感謝他,轉念:因為他侮辱我們,讓我們學習忍辱、學習佛道,一切因緣生因緣滅,不可得,放下,放下,不能有恨,以後看到他:我很感謝他,我很感謝他,我怎麼會殺他?那就不必負這個錯誤的因果,很簡單嘛!哪有說沒有什麼因果?你今天來聽經聞法,你所有八識田中都是清淨的種子,這就是因;你明天又歡喜心來聽經,這就是果,因果因果,都連鎖的。你今生聽經,現在歡喜就是因果,因果有三世的、有剎那的因果,很簡單的道理,不困難。菩薩!修正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念頭,就是大修行人!記住師父的話,念頭不轉變,卡死在那裡,你雖然念佛念很多,也不是一個大修行人。十方諸佛如來,最初的根本,所起的清淨因地法行。所謂清淨者,就是圓照本體,由來無染,清淨覺相[為因地心。上雲: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迷真起妄,妄見眾生。]虛妄看到眾生,[妄體元空,]“元”就是本,虛妄的體本來就是空性,是你多余的執著。但無心於萬物,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你的業識,所變現出來的東西。你硬要一直錯覺,分別跟執著說這是真實性的東西,追求不到就一直哭泣、痛苦,一直煩惱,這難道不是本來就空,是你多余的煩惱嗎?所以,妄體元空,本來就是空性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實在性的東西。[全是本覺清淨心地。法行者:即稱清淨法所修之行也。]“稱”就是合於清淨法[所修之行也]《大集經》這段話講得實在是太好了,把師父心中的感受、要講的話,講得淋漓盡致,也把一個修行人跟非修行人,講得一針見血!如飲甘露![《大集經》說:“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三部經,樂為四眾,敷揚廣說,]“敷演”就是所謂的闡揚,“敷”就是所謂的開放,闡揚佛經的道理叫做敷揚;廣說,為人講經說法。[思惟其義,]思考佛的道理。[是名樂讀,]就是歡喜去讀經而已。[乃至是名思惟,]只是思惟經典而已,[不名]依[法]修[行。]還不是一個真的依法修行的人。再講一遍:如果有比丘喜歡讀誦十二部經典;所以,我才跟諸位說:有的人愛看《無量壽經》,整天都在讀經,念《地藏經》、《金剛經》。十二部經典,樂為四眾,而且說法,思惟其義,很喜歡的讀,乃至是名思惟,不名依法修行的比丘。[若有比丘,]若是有比丘。[能觀身心,]能夠觀照身是畢竟空,心妄想不可得,[乃至境界都息,]一切境界統統沒有作用,不能牽制、不能影響到你。都息就是都不受到身體、心靈、外境的影響,知道它本來就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永離煩惱,]當下就頓悟。[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我說此人確確實實是真正依法修行的人。[然菩薩所請說者,意雲求果者,必觀於因。因若非真,果還是妄。如造真金佛像,先須辦得真金,成像之時,體無增減。故請說本起因地,以為萬行所依也。後佛答: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是知佛所證境界,果海還徹因源也。]就是他雖然證到果,但是,回光返照回來,還是不離開因。“徹”就是通達,果海還是通達於因;“源”就是水源、根本。果一定通達於因,因一定要通達到果。[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者:唯有佛之與佛,乃能宣說故。說無明等,皆無所有,正是佛境顯現。佛境若不顯現,諸妄何得即空;諸妄不空,焉徹覺源,圓覺根源,即是一心。故《涅槃》雲:“寂滅者,名為一心。” ]我們的心能寂滅,就是一心。[《華嚴》亦雲:“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 ]注意聽,這個正道,不是智慧之道;這個正道叫做菩提之道,不一樣。意思是說:你若不能了解我們這顆清淨心,不生不滅的涅槃心、寂滅的心,你要如何了解菩提正道呢?根本就不可能,你要完成佛道,根本就不可能!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首二句,先敘能流布人,]就是說菩薩,不然就是末法的眾生。[第三句,此敘所流布教。]依此修行,按照這種法門修行。[前問: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似唯顯利他。此答依此修行,並顯兩利。]不但自利又利他。[正見自受持,修自利行,又能流布,修利他行,故曰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者:即依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生信、發解、起行、證果。至於佛地者:以此經唯顯如來境界,]《圓覺經》都是在顯示如來的境界。[身心寂滅,]身心寂滅不是否認的意思,而是透視他,一切法不可得,你不要起心動念去執著身,或者是執著這個心,或者是外境,那都是不可得的,是妄想、分別、業障所顯現出來的假相,不要執著。[平等本際,]本來就平等。[凡聖身心,取相似異,]你若有執著,就會變成不同。[相皆虛妄,當體寂滅,寂滅故平等,皆同一圓覺本際。覺體無異,]覺性的體性無二。[用隨體遍,]妙用是隨體橫遍。[圓滿法界,隨順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智慧愚癡不二;眾生諸佛不二;]所謂不二就是同一顆心的意思,你現在生死是這顆心(妄想心);以後你證得涅槃,也是這顆真心,妄心是迷,真心是悟,真心妄心不二心,看你會不會運用而已。我們大家實在都是寶貴之人,有大智慧,擁有真理的人;但是,我們卻不會運用,變成窮人、變成可憐的人。[依、正、自、他,悉皆不二。諸佛如是,故因修得證,必至佛地。二答所至竟。
戊三 答奉持
己一 法說
【“善男子!是經,]《圓覺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教就是你若了解《圓覺經》的道理,一剎那之間就完成佛道。[頓機眾生]在剎那間就能悟道,這叫頓機的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也可以漸漸修,總有一天能達到頓悟的境界,只是時間盡早的問題而已。[一切群品。】]“群品”就是眾生,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內,因為人種太多,干脆用“品”來分類。
[此答奉持。是經名為頓教大乘者:頓教,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這個太簡單了,我適合修這種行,我比較懶,不適合常常念經;有的經典份量很大,以前念《地藏經》,第一品,念十頁就翻到後面看看,還這麼多!我比較懶,不喜歡誦經。我修行比較喜歡怎麼樣呢?喜歡單刀直入,一句佛號,阿彌陀佛。所以,如果有人打破碗,我一定不會驚叫起來。遇到緊急剎車我也是連聲的念阿彌陀佛,很大聲,每一句都是阿彌陀佛。這就是我的特性,比較懶!聽說有的人一天誦七遍《無量壽經》,嚇死人!誦一次《無量壽經》要兩個小時,七遍要十四個小時。他為了什麼呢?為了要誦滿幾萬遍,因為聽人家說,念十萬遍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不了解自性上的東西,整天就念經。人家六祖聽到一句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OK!一句就解決,哪像我們在這裡搞了老半天!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這才是我要修的法門,快速、直接,輕松、簡單![不依地位、]就是不依信、住、行、向、地,[漸次而說,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不說一切外相的東西,只辨這個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絕言就是不必說,不用講。菩薩,我們修行若能達此境界,什麼樣的境界呢?修到眼睛所見的統統順眼,受到任何委屈,也不解決,很歡喜心,無論一切事相、一切道理,統統無生,我們都能夠將它消化,一念不生,統統不要去臆測、猜測、推論,與我們無關的,統統不要去干涉別人,你看這種日子是什麼日子?真正無業。今天你有業,都是自己造成的,特別是哪張嘴。那張嘴守不住,不該說的話老是從口而出,不然就是心裡煩惱,閒著沒事就多少造一點惡業,這個絕言的功夫不到!什麼是絕言?心能夠無生,而且沉默,耐得住一切委屈,這不簡單!絕言就是不二,不二法門,不必說嘛,就是這種東西。你知、我知、佛知,開悟的兩師徒見面,哈哈哈,相視而笑,師父就說:你知我知,不要告訴別人,因為別人也聽不懂!開悟的境界,唯證相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要修行說難很難,要說簡單,其實是一念之間而已。[五法、三自性皆空,]相、名、分別、如如、正智。“相”就是事相,外面的相。第二個是名,我們說相,接著就要安排一個名字稱呼。第三就是我們的分別心。第四如果透視,就是如如不動的如如。第五叫正智,到最後圓滿智慧,五法。三自性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學過唯識學的人都知道。遍計所執就是所謂虛妄的執著,周遍計度,執著的意思。依他起又叫做緣起,藉著條件而起叫做依他,“他”就是種種條件,依著種種條件而起,叫做依他起性,也就是緣起無自性。圓成實性,一切的智慧究竟圓滿,三自性。[八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叫做二無我;簡單講就是人空、法空。[俱遣。]統統除掉。[诃教勸離,]“诃”就是排斥、诃責,教他們要遠離虛妄執著的八識、二無我、三自性。[毀相泯心,]“毀”就是破相,泯心就是滅掉,滅掉妄想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故名為頓。]你冷靜看看,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起心動念,統統用一顆歡喜心試試看,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世界、何等的日子!如果你找到了喜悅,你就找到了真正的生命;我們的生命,不生不滅的本性,本來就是一種很喜悅的生命。喜悅是生命的本質,喜悅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不是苦惱,苦惱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
[大乘者:乘,是車乘,有:小、中、大三乘。如《法華經》,門外三車,羊車是小乘,喻聲聞;鹿車是中乘,喻緣覺;牛車是大乘,喻菩薩。]以前我們常常講到。[又此不獨是大乘,且是最上一乘佛。謂是經唯顯如來境界,今名大乘,即法華之大白牛車,乃真大也。]絕對的大。
[頓機眾生,從此開悟者:謂此等眾生,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今生才出頭來,]就是產生這個種子,[便能出口驚人。
如六祖大師,初到五祖會下。
五祖即問:汝是何方人,來此欲求何物?
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來此欲求作佛,不求余物。]我只求作佛。[
五祖曰:汝是嶺南獦獠,如何堪能作佛?]獦獠就是偏僻荒涼、沒有開化地方的人。
[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我雖然是出生在野蠻的地方,[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知是法器,不與多說。乃雲:此處要作苦行,汝到米房舂米去。]這個在六祖壇經都講過,師父就簡單念一下。[
六祖身小,碓重踏不起,]碓就是舂米的用具,[腰間要系一墜腰石,]這樣可以增加重量,[才踏得起,於是米房做米八月余。
五祖一日忽見惠能,謂曰,吾思汝之見]就是你的看法。[可用,]你很有高見,你很有根機,是個法器,可用,堪稱法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答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
五祖越日白眾,謂吾年已老,要汝大家,作偈一首呈吾看,若悟大意,即付汝衣法,紹繼祖位。
當時眾皆相謂: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等可以不做。
神秀有偈,不敢送呈,經四日十三度。於是思惟,]想了又想,[若不呈偈,]交給師父,[終不得法,遂於半夜三更,寫在方丈步廊壁上,從他和尚看見,若道是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出來說是我作的。
[次日五祖見偈,知是神秀所作,惜未得入門,不見自性。]沒有見到自性。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依你的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根本就不可能。[無上菩提,須得言下,]當下在說話,就是一切妙用現前。[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不滯,]滯就是停頓,不會停頓。[一真一切真。汝且去!]你可以去休息了。[一兩日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吾付汝衣法。
神秀退後,神思不安,]想來想去很不安,[又經數日,作偈不成。]作不出來。
[復有兩日,有一童子,誦偈]誦神秀作的偈。[至碓坊過,]舂米的地方。[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是未見本性,請童子復誦一遍:“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要常常掃,掃到幾時?像我們這種懶人,一次就解決,常常掃,要掃到幾時?一切法不可得,就解決了!何處惹塵埃,對不對?勿使惹塵埃,這樣還沒辦法,這個不必請五祖來,我來看也知道這個沒有見性。的確如此!本性是縱橫自在,要怎麼惹塵埃?本性本來就空寂、不可得,可能惹塵埃?一切都是我們妄想所產生的東西。[遂問童子,此偈誰作?童子即將上事告知,是神秀上座所作,書於方丈南廊壁上,]走廊的牆壁上。[五祖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於此舂米八月余,未曾行至堂前,望上入引至偈所。
適江州別駕]別駕就是自己駕一輛馬車,就是我們所講的刺史,有一官半職。正好遇到江州的一個官,叫做[張日用,在此看偈,惠能因不識字,乃請別駕一誦,]這官員一誦,[與童子一樣,遂即歎氣一聲。]
意思是說沒有明心見性。[張問其故,]你為什麼歎氣呢?[答曰:“我亦有一偈,可惜我不能書。
張曰:汝念我聽,我為汝書。
念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已,張與眾人,無不驚怪,嗟歎不已!]非常驚訝![各相謂言:]大家都這樣說,[奇哉!不得以貌取人。
五祖見眾人驚怪,恐人害他,遂將鞋底擦了偈,曰:亦未見性。]這個師父很聰明,怕人家害他。[眾以為然。]大家都相信師父的話。
[次日五祖,潛至碓坊,見惠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米熟否?
答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欠篩,只缺師父的印證而已。
[五祖以杖]敲三下,[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意,三更入室。祖以袈裟遮圍,]遮起來,[不令人見,]怕人家害六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在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這個時候才是真正大悟,在他尚未來見五祖以前,在賣柴時聽人家誦《金剛經》,他是有所悟,那叫做解悟。這個地方是證悟,不一樣!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有所悟,這是解悟,但是,還沒有大悟!在這裡,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哎呀,這個本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這個本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這個自性實在是[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不了解,我們這顆不生不滅的心才是修行的心,才是我們起步的開始,真正成佛的因地心,那麼,一切學法無益。為什麼?只有增加一些經驗而已,不能解脫生死。[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雲: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有情就是眾生,有情的眾生,如果下菩提種,因地果還生。因為他有這個因地的菩提心、因地心,到最後果就會產生,一定會按照因地的發心,與果地的覺悟是相同的。[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石頭等等是無情物,本來就無種,它無性、無情,無佛性,當然就不能產生菩提的果覺。
[祖復曰:昔達磨大師,]此土就是中國。[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相信他是第幾代祖師。[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證,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止就是到了你這一代,就不要傳下去,[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懸絲就是一根頭發綁很重的東西,隨時會斷掉。[汝須速去,]趕快離開。[恐人害汝!
惠能啟白:向何處去?
祖日:逢懷則止,遇會則藏。]逢懷就是懷集縣,你碰到懷集縣就安住不要動;遇到四會縣,就藏起來。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人,]南中就是嶺南,本來是嶺南的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我不識路。
[五祖雲:汝不須憂,吾自送汝。送至九江驿邊,]驿就是我們現在所謂停船的站,以前來往都是騎馬,下了馬就是坐船,[祖令上船,祖把橹自搖。]“橹”就是槳。
[惠能曰: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橹。
祖曰:合是吾渡汝。]“合”就是應該,應該來講是我度你,叫做合。應該是我來度你,怎麼是你來幫我搖船呢?[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祖曰: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大大的興盛。[汝去三年,吾方逝去,]三年以前,五祖就知道自己要往生了。[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不要太快說法,[佛法難起。]因為佛法的因緣不簡單,要遇到因緣、遇到根機利的人,不然有人會害你,法反而傳不下去。[
[惠能別祖南行,五祖歸,數日不上堂。
眾疑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是不是無病?是不是沒什麼煩惱呢?[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
問曰:誰人得之?
曰:能者得之。]這個“能”就是指大徹大悟的人得去,有能力的人得去,當然是這樣。
[眾乃知,]大眾乃知,[欲追奪其衣缽。
有一僧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慥,為眾人先,]因為身體強壯,[追至]江西[大庾嶺,趁及惠能。]“趁”就是追,追到了,將軍一定跑得比較快嘛。惠能個子小,而且沒騎馬,只是坐船。
[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這是五祖傳給我的信物,[可力爭耶?]怎麼可以讓你用強奪的力量奪去呢?力爭就是可以用強力奪去嗎?
[能隱草莽中,]草叢中,[惠明至,提掇不動。]這個“掇”同“奪”,奪不動。
[乃喚: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這個人也算是很不要臉,本來實在是為衣而來,現成馬上改口了;改說為法來,也無妨啦![惠能遂出,坐盤石上,]坐在石頭上,[惠明作禮。
惠明雲:望行者為吾說法,惠能曰:子]就是你,[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屏息”就是放下,別說世間有很多苦惱的事你放不下;包括你放不下的事情,統統要放下![勿生一念,]統統不要想,[吾與汝說。明良久!]惠明端坐了一些時間。“良久”就是一下子。
[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就是這個時候,[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未生前的面目,你母親還未生你之前是什麼面目?就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佛性。你只要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要落入觀念裡面,平等心,那一念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惠明即時回光返照,言下大悟。]你看有多快?人家一句話就解決了,大悟啊!我們也是大“霧”。我的根機,我適合這個,適合言下大悟這種法,要我整天誦經典,那沒有辦法!
[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你跟我這樣講,我就開悟,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法,還有密意嗎?
[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我若跟你說,就沒有秘密,[汝若返照,密在汝邊。]你的秘密——不可思議的佛性、清淨心就在你身上。
[惠明曰:明、在黃梅,]就是在五祖那個地方。[實未省自己面目,]省就是還沒有悟到自己本來的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黃梅就是五祖,同拜一師。善自護持,你要保持這顆清淨心。
[明又問: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袁”就是江西省的袁州,“州”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縣,袁州縣。你到江西逢袁州則止;袁州有一個蒙山,遇蒙則居,你如果遇到蒙山,就在那個地方住下來。
[明禮辭,]辭別。[回至嶺下,謂趁眾曰:]“趁”就是追,要追六祖的那些人。[向陟崔鬼,]我剛才跑到有巖石不平等的土山;巖石高而不平的土山,叫崔嵬。我跑到那個地方,竟然找不到六祖![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你們另外去找,他怕別人害六祖。[趁眾鹹以為然。]追的這些大眾,都以為是真實的,就往其他方向追,當然是追不到。
[惠明後改道明,]惠明後來改名道明法師,因為要避開師父的名字。[以避師諱。]因為跟師父一樣有“惠”,有同一個字不合適,六祖叫惠能,他叫惠明,他是因為六祖而開悟,所以,六祖可說是他的師父。
[惠能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廣東省,回到他本來的地方。[無人知者。]沒有人知道。
[此段公案,因頓機眾生,從此開悟,能奉以自修,持以化眾。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者:此經既頓漸俱收,]這部經既然頓根、漸根都收。[則遲速皆益,]都能得到利益,[如食少金剛喻,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如五性差別,皆可成佛。]聲聞性、緣覺性、菩薩性、不定性、外道性,[五種隨順,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以此經總攝漸修,一切群品故。]一切眾生。[初法說竟。]我們前面所講的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師父剛才跟你們講的那句話:怎麼樣是真正的修行人?怎麼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若有比丘,能觀身心境界都是空性,永離煩惱,他的心能夠寂滅,我則說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師父認為這段話太重要了!我們今天的是非、紛爭,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後面的是流通分,勸告我們這部經的功德有多大。《圓覺經》馬上圓滿結束,我們也很歡喜,希望大家好好的念佛,以《圓覺經》為指歸。我為什麼要講這些經典?因為外面一般的講經,都是講二、三天,那叫什麼?那叫做方便開示,差不多都是講故事,講一般的開示,所以,難以深入經藏。
[己二 喻說]
先看這段:善男子!是經,就是《圓覺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的眾生,一剎那從此就開悟;但是,亦攝漸修的眾生,一切群品就是眾生。這段就是表示《圓覺經》無所不包;現在再看本段這樣才了解它的比喻。[【“譬如大海,]大海就是指《圓覺經》,[不讓小流;]這個“讓”就是排斥、拒絕,大海就是因為它不拒絕小河流,才能變成大海。也就是《圓覺經》無所不包,不管你修行小乘、大乘都受益。[乃至蚊虻]“蚊”就是蚊蟲,“蝱”也是蚊子的一種;蚊蝱是比喻小乘的,蚊子吃的水比較少,表示心量小的小乘。[及阿修羅,]阿修羅是比喻大乘。乃至小乘以及大乘,不論哪一種,[飲其水者,]就是只要他進來研究,進入圓覺,[皆得充滿。】]只要他能聽到《圓覺經》這個法,不論哪一種根性的人,能夠吸收《圓覺經》的思想,皆得充滿,都能得到飽滿。意思是都能得到究竟解脫、究竟的佛果。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者:此乃喻教。謂萬派皆歸於海,江、河、淮、漢之水,無不匯歸,然亦不讓小流。讓,猶辭也,謂辭之不容入。]“辭”就是拒絕,“謂辭之不容入”拒絕它而不能容下它,不容入。不讓小流,當然就是不排斥細小的河流,也就是不拒絕,完全接受,不論你是哪一種根性的人,我都接受,這才是圓融的人。我們就沒有辦法象大海,[海必不爾,]不爾就是不如此,不會這樣,海一定不會這樣子拒絕你。大小河流它都接納,[所以能成其大也。喻頓教必通圓教,統攝一切大乘教法,然不僅能攝大乘,乃至小乘,人天等法,亦皆普攝,故雲不讓小流。此復喻機,因前教中,既喻大海,]大海[千流萬派,無不容納,故此機中,蚊虻,喻小乘;阿修羅,喻大乘。]不管小乘、大乘[謂此圓覺淨法,]圓覺的清淨之法,[眾生皆具,根機大小,]只因[迷悟不同,但有得聞淨法,佛性種子,納在八識田中,時至機熟,自爾圓成佛果,故喻飲其水者,皆得充滿。三答奉持竟。
戊四 答功德
己一 以寶施校量顯聞經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意思是用七寶:金、銀、琉璃、珍珠、琥珀、瑪瑙,用這些七寶,多少呢?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用這種心來布施,這不得了![不如有人]不如有一個人,[聞此經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不如聽到這部經典的名字,[及一句義。】]其中的一句道理。為什麼?你布施再多,只能得到世間的福!但是,你若有圓覺的大智慧,就能轉凡入聖,這不得了!所以,印經典的功德無量無邊,我們所要做的事就是要將法一直傳出去。法,一句相應,他就能入,說不定因此發心來修行,來吃素、來出家修行、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句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諸布施當中,法布施為最,功德最大。我們在施捨當中,若以無分別心來施捨、合實相來施捨,功德更是遍滿虛空界。我們要將所聽過的錄音帶、經典、書籍,到處與人結緣。但是,要對方能夠接受;對方如果不接受,你硬塞給他,強迫人家接受佛法,這不是辦法,就像壓著一頭牛的頭,叫它喝水。它不想喝,你硬要它喝,它會很痛苦,因此這樣做反招毀謗。
[以此寶施校量。假使有人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剎土,]一佛剎土的意思就是一尊佛度化的范圍,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非三千個大千世界也。]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以三次言千,故成大千。]小千、中千、大千,[初,積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就再乘以1000[次,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三、積一千個中世界成大千世界;為一佛剎土。以七寶積滿,於是一佛剎,以用布施,其福多否?]這福報是不是很大呢?[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字及一句經中義理,其福更勝。《直解》雲:世寶盈剎,]“盈”就是滿,世間的寶貝滿三千大千世界,“剎”就是三千世界,[位資有漏,]只是幫助有為法的生滅的生活,只能滿足你現實的生活。世間的寶貝,滿三千大千世界,只能幫助我們煩惱凡夫的生活。[至理一言,轉凡成聖,]至理就是真理,佛講的真理,一句話就能轉凡夫成聖人。[故功倍天淵,]這是天壤之別,不一樣![以顯聞經超勝也。]以顯示聞經典是超過一切。
[己二 以度人校量顯說經勝]
前面是以財物布施來校量,現在是就度從來比較。[【“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如果有一人講經說法,能夠度無量無邊無盡的眾生,證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因為能進入圓覺的智慧,半偈就已足夠。你看,講這部經的功德有多大!度百千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還不如講這部經的功德大!為什麼?這部經能令我們究竟解脫,十二部經的清淨眼目嘛!三藏十二部經典,都要叫我們成圓覺!
此以度人校量。假使有人,教化百恆河沙眾生,各得阿羅漢果,]中國話叫無生,[此雲無生,以智斷見思惑,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偏真涅槃就是偏空涅槃,只斷我執,就是只證我空,未斷法空,未證法空,未斷法執,叫偏真涅槃。[得少為足。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之義,凡全偈者,所謂四句:]四句成為一偈。[無彼我人相,]無彼此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一定要依佛究竟覺悟的智慧。[便得超邪見,]這樣你才能超越邪知邪見,[證覺般涅槃,]“般”就是大,“大”就是絕對的涅槃、究竟的涅槃,不是對小涅槃來講的、不是對人空涅槃來講的,是對究竟涅槃來講。證覺般涅槃,[半偈只二句。《直解》雲:小果雖多,]就是證阿羅漢果的雖然多,[終無實證,]不究竟。[此經半偈,成佛正因,故難為校量,以顯說經超勝也。]所以,我告訴這些比丘、比丘尼說:諸供養中,以法供養最偉大,我們出家修行,是不是要發願荷擔如來家業?怎麼能說出家後整天忙其他的事?我們出家的任務是什麼?什麼叫宗教?宗教就是用生命去投資,而且不後悔。你想想師父出家至今,我不夠資格說我後悔,也不夠資格說我沒有能力;我沒有權利說我沒有能力荷擔如來的家業,因為這是我自己的選擇,這條路我走得無怨無悔。這條種是我用生命所換來的,我歡喜心接受,我了解這是我的任務。所以,我每天都活在歡喜犧牲當中,來享受這份犧牲,因為宗教是生命的投資。我出家至今,不曾後悔,也不夠資格說我無能,一定要接受它!這樣我們就了解,我們是宗教家,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將佛的法,散播到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要跟我們有緣的眾生,這種工作我們一定要做,直下承擔。這是我們比丘、比丘尼的任務,無怨無悔。把你的生命融入每一個眾生的心中,你的生命就不是一個。將我們的生命,融入一切眾生的心中,我們的生命就無量無邊的偉大。人在這個世間,自私自利為了自己,也是過一生;他每天認真的做,認真的為眾生犧牲,也是過一生。所以,同樣過一生,要學會選擇、學會運用,圓覺的思想很重要!有一次我去一間道場住,那時候還沒出家,去親近高僧大德。那位高僧大德很嚴格,跟我一起去住的在家人,也是大專生,這位師父都是度大專生;因為他很嚴格,親近他很辛苦,這個在家居士,每天就看師父的過失,對師父很不滿!洗衣服時,就開始發牢騷了;這就是沒有圓覺的覺醒。我告訴他:你來親近師父,卻整天講他的壞話,不如離開!他說:可是,師父也有一些優點啊!我說:你難道不能發現他全部都是優點?為何一定要按照你的方式去過日子呢?等你活到六、七十歲的時候,看你有沒有辦法做到像這位高僧大德一樣?他說:沒辦法。我說:既然沒辦法,你發什麼牢騷?所以,我們學佛,變成說沒有圓覺的思想,卡在有無、得失的東西,不了解自己。結果那個人走到哪裡,大家都不喜歡,強出頭;我們如果沒有圓覺的思想,他走到哪裡,事理都不會圓融。一個人強出頭,他不但學道不會成功,走到哪裡都不受歡迎,也很危險!舉個例子,今天電視報導,現在全世界的犀牛只剩下幾千支,為什麼人們要獵殺犀牛?因為它前面那支角。一支犀牛角甚至價值新台幣幾十萬;中藥用犀牛角,磨粉吃下去馬上退火。犀牛如果沒有那支角,它不會被殺死,不會死這麼慘!它被人槍殺之後,全身都沒人要,也不會有人吃犀牛肉,唯獨要取那支角。如果它沒有這支角,今天就不會遭殺身之禍。菩薩!現在要告訴諸位的就是:你在任何團體當中,都不要強出頭,顯示出你的價值,否則你有殺身之禍!就算我們很有才能,我們一樣要含蓄,要收縮自己,不然馬上就被打壓,結果很慘!我們如果要修行,這是很大的警惕。我們如果進入圓融的絕待,就是說:我今天很有才能,我在度眾生;在適當的時間、空間,我應該要弘法利生;但是,弘法利生,不能一直批判、說有攻擊性的言論,這樣會傷害我們自己。你今天不是弘法利生,包括你去哪個地方上班、哪個團體,你有圓融的思想,我們今天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事相來講我們一切圓融,我們佛教徒守我們的口業,聽到任何是非,到我們這裡都停,不傳出去。你不講別人的壞話,別人一點辦法都沒有!在道理來講,我們悟到無生,悟到生滅法、空性的道理;在事相來講,我們的一切,都讓每個沒有學佛的眾生對我們有好印象,這才真正是我們學佛的功夫,理事圓融的人才是厲害!在這個世間沒辦法圓融,我們只有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因果、佛的戒律;你沒辦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圓融,那麼,只有不虧待、不虧欠眾生,其他的就沒辦法!所以,有圓融《大方廣佛圓覺經》思想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平等、一切都是圓融,有圓融思想的人,他會采取圓融的方法,去處理一切擺在眼前的逆境;沒有圓融思想的人,他就一直抗拒,看不順眼的就攻擊、毀謗,到最後傷害我們自己。就像犀牛角一樣,因為那支角惹來殺身之禍。它又不能向上帝抗議;你不要創造這只角給我,這樣我就不必死得這麼慘!又譬如老虎的皮,因為虎皮大衣穿起來很漂亮,結果老虎也快被獵殺光了。因為象牙珍貴,結果人類又獵殺大象!你看,只要你身上存在有價值的東西,人家就要取你的性命!我們學佛的人,就能了解其中的道理。簡而言之就是:你只要太強出頭,你很有才干,但是,你強迫自己出頭,你隨時有生命的危險,隨時你的生命就會消失!人家講我們傻、講我們差、講我們笨蛋、講我們沒用,反而更好,我沒跟你說我很行啊。我真的沒用,這樣講就對了,這樣就沒有危險性。我們讓人家感覺很平凡的偉大,不要讓人家感覺很高傲的偉大。佛陀說;在智慧裡面不要夾雜著傲慢,太了不起了!佛講的句句都是實言實語。就算你有大智慧,也不能夾雜著傲慢,夾雜著傲慢,你會惹上殺身之禍。所以,以後我們就裝出兩眼無神,憨憨的樣子,別人就不會傷害我們。
[己三 以宿因反驗顯信經勝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如果有人聽到《圓覺經》的名字,信心不惑。[當知是人,]要知道這個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這樣你們聽懂了嗎?要聽到這部《圓覺經》,大家不是於一佛二佛,而是已經於恆河沙一切諸佛種諸善根了。有的人說:既然已經長劫種諸善根,為何還沒解脫?那就得問你了,為何已經種諸善根,至今卻尚未解脫,還在六道輪回?因為放不下、樣樣計較,在生滅法、虛妄的錯覺裡面產生執著。我們這輩子知道了,放下,單刀直入,一句佛號提起,不要在虛妄之相打轉,自在、解脫才是真正的佛法。很簡單!學佛的人,如何知道你臨命終一定能夠往生?很簡單!你現在自在否?現在不自在,臨命終怎麼可能自在?一定沒辦法自在的!你現在解脫了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現在解脫,臨命終怎麼會顛倒呢?這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往生是現在的事情,就是這個道理!往生極樂世界是現在的工作,不是死後的工作!我是很自在了,不曉得你們是不是自在?就算天大地大的事,對我統統沒事。你冷靜想想看,諸佛菩薩是如何成就的?如何才能成佛作祖?很簡單!樣樣都學吃虧、學退讓,事事都學不計較,念念慈悲喜捨是佛;你看過貪嗔癡佛嗎?看過嫉妒佛嗎?看過嗔恨佛嗎?你看過這種佛嗎?沒有!有那種整天貪小便宜的佛嗎?計較三塊、五塊?所以,我們學佛,其實以佛來當作模范,每天修正自己,根本就沒什麼困難,我認為很簡單!為何快活的日子不過,每天要過那種痛苦的日子呢?什麼叫做眾生?跟自己過意不去叫做眾生,聽懂了嗎?他要讓業來束縛自己,你拿他有辦法嗎?沒辦法!一張臉常常發黑,修不出莊嚴相,要放松,心胸放寬,把度量放大,樣樣不計較,天地對我們都沒有作用,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我知道生死最重要!所以,要證得念佛三昧,我認為並不困難,為什麼?無所著,單刀直入提起一句佛號,三昧很快就現前。
[此以宿因反驗。若復有人,聞此經名字,因名思義,]因為名而來思考道理。[而生淨信,心不疑惑。當知此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供佛求福,聞法得慧,即非少福少慧之人。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者:謂事佛之多,一切佛所,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菩薩!我們學佛的人要供養善知識、要奉承善知識,跟善知識結善緣,就是等於供養諸佛,因為佛已經不在了,就要供養善知識。[種諸善根,乃指能發無上菩提之心,以為眾善之根,萬德之本,故得聞此經教。此經乃頓教大乘,最尊最上,於此能生淨信。]就是對這部經典產生清淨之信仰。[而此信心,由福慧善根之所成就。一聞經教,便能悟淨圓覺,]悟到清淨的圓覺。[即圓照清淨覺相,以為成佛正因。所謂阿伽陀藥,]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甘露藥,起死回生之藥。萬病總持,一切的病都能治愈,[壓倒萬品醫方,摩尼一珠,勝過千般海寶。其功德豈福德所能及哉!四答功德竟。
戊五 答護持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要護持末世,佛入涅槃後,末世的眾生無福。[是修行者。]修行的人。[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退屈就是退失道心。勸這些護法應當護持,, 不要, 使修行者退道心。
[當前機雲:雲何使我護持經人,]要如何來護持修習此經之人?[是直欲自領其事。]自領其事就是:這是他的任務。包括一切在家菩薩,認識自己的任務,無怨無悔,一直到你死,你都充滿著喜悅,要了解你今生今世的任務是什麼?就像師父今天,我了解我自己,我不會舞文弄墨,我是一個很可憐的人,我也很同情自己的遭遇。個子矮又體弱多病,脾氣壞又加上我慢,幸好還稍微有點愛看書的好習慣,稍微開一點智慧,我了解我有任務。稍微有一點辯才,得以三餐溫飽,如今我有因緣出家修行,所以,我為了我的徒弟,這些出家的徒弟,如果能從這四十個徒弟中,栽培出二、三個,我死而無憾!我若能令這些在家居士菩薩,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雖然他不能荷擔如來家業;但是,能夠來護持三寶,開發他的菩提心,那麼,我到死都不會後悔。宗教就是生命的投資,而且永遠不後悔。所以,我每天都活在歡喜當中,因為我所做的工作,我很歡喜,歡喜你所做的一切,不要做你不喜歡的一切。歡喜做你所做的一切事情,我今天就是。出家是我自己的選擇,人家來請教問題,我開示他幾句,使他能夠念佛、改過自新,我也很歡喜。所以,我每天都活在很歡喜的心中,雖然快四十了,但是,愈來愈年輕,不曉得如何是好,這個負擔很重呢!非常非常快樂的過日子!吃飯也只吃一、兩碗飯,我看這些眾生、法師一天一天的成長,無限的法喜。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就是世間最幸福的人。我們今天為什麼不幸福呢?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如何的不了解自己呢?我們前世的福報種的不夠,今生做生意卻一直想賺大錢,也不想想我們前世不曾施捨。認識自己,才是幸福的根本,因為了解自己,你就很知足。我們不了解自己,不會在矛盾當中掙扎、不甘願,不甘願,他的日子就會過得很痛苦!要是我,我很自在,就算窮到身無分文,我也很自在。我有一次去下營,那邊有一間觀音寺,裡面的出家人、比丘尼過著很辛苦的日子,她們靠什麼為生?靠縫手套。人家這樣也是在過日子!她們是比丘尼,比較沒有能力,但是很知足。所以,我今天沒有什麼要求,了解自己,幸福是從比較而來的;是從觀照而得到知足,我們如果很不滿這個世間,你就想想別人比我們更痛苦、更可憐,這樣我們的快樂就到![故世尊應其所請,答曰:汝善男子!是面囑當機,令其注意也。當護末世是修行者:佛意末世聞此經教,乃由多福多慧及深種善根所致。聞已信解修習,又非前人所可比擬。《直解》雲:修習此法,乃慧命所系,若惡魔惱亂生退,則慧命斷絕,故當護持也。《直解》不雲外道,即魔侶故。]魔的伴侶。[惱其身心,令生退屈者:謂惱害其身,惱亂其心,令其退失本修,屈志從他也。]屈志從他就是強迫,委屈自己的志願,來依附他人。屈志就是委屈自己的意志,然後遵從、順從別人。[三依問宣說內護流通竟。
丙四 禀命加衛外護流通
丁一 力士眾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有人能夠持《圓覺經》,這是決定大乘法。[我當守護,如護眼目。】]眼睛是靈魂之窗,我們的眼睛是最重要的,沒有眼睛,怎麼走路?他保護這部經典、保護修行人,如同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
[初金剛眾,統領眷屬,具儀之義可知。]具儀就是具足威儀,起來向佛頂禮,繞佛三匝,具足威儀的道理。具足威儀,向佛問訊頂禮,按照這一本經典看,就很清楚的知道。[通稱金剛者:乃依所執金剛寶杵為名。有處雲,執金剛神是也。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者:謂首有火焰。即《楞嚴經》所雲:化多YIN心,成智慧火,]我們的YIN欲如火,將其轉成智慧。[因得火光三昧,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於是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摧碎金剛者:以執持寶杵,能摧碎一切天魔,首如微塵,故得是名。尼藍婆金剛者:翻譯未詳。八萬金剛,皆其同類,並其眷屬,禮足右繞,白佛言:世尊!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者:此字,指本經說。決定大乘,指能持人說。謂發決定心,求大乘之者,我當守護,如護自己眼目,以顯守護之密切耳。即使一塵一沙,亦不許犯也。]不能讓魔來破壞。
[【“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從早上,[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上護能持人,此護所修處。乃至道場等,即前建立道場,立志加功,克期取證。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者:晨夕,]“晨”就是早上,“夕”就是夜間,從早到晚都護持我們。[即晝夜,周旋環守衛護,則魔外不敢有犯,自然無有退失本修,轉學他法,從此漸次增進,必至佛地。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就是沒有傳染病,這些疾病等等,[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前菩薩建立道場,大乘安居,四眾同修。此約居家守道之士,]其家就是在家,[兼護其家,乃私居也。凡發大心修行,多有障難,令生阻礙,障難不一。]像師父一直病苦,我一直跟它奮戰。我從講堂建立至今三年,已經做了三年的水陸;講經,除了病的爬不起來,我盡量不請假,它要障礙我們,我們還是要克服。我如果病苦,你們回去後幫我消災回向,我明天就又可以爬起來了,大眾的力量大嘛!最主要的是師父修行功力不夠。所以,在座諸位,你們也是會有障礙,大家都會有障礙;但是,障礙也是自己產生的,我們要堅持到底:我一定要聽經聞法!我們如果找到一個善知識,找到一間我們喜歡的道場,就單刀直入的投注下去,不要到處跑來跑去。滾動的石頭不長青苔,常常換道場的人,產生不了道力,一定的道理!來這裡聽一半,去那裡又聽一半,每個地方都聽一半,這樣如何成就呢?我們若認同這個善知識講的是正法,就安住下來,一直修去,用生命做賭注,一定勝券在握!如果有障礙要排除。[今略舉災病二種,故雲乃至永無災障,]永遠沒有災難、沒有障礙。[疫病消滅,人眷平安,家庭清吉。財寶豐足,常不乏少者:錢財寶物,豐滿充足。次句即雲:不必求十分富饒,但要辦道資糧,常不乏少,]不必很有錢,但是生活至少不成問題。[令得進趣妙門,不至退屈,]乃不至於退屈。一個人太窮也很難修行,窮到一大早就得去賺錢!比如有的大學畢業生,一個月賺兩萬塊,娶個老婆生三個小孩子,你看二萬塊要怎麼生活?雖然你真的有心想來聽經聞法;但賺那麼少怎麼修行,你難道不必晚上再去兼開計程車來貼補?還有日常開銷,如果要租房子,現在租一間房子起碼要一萬。看你怎麼生活?叫他不要結婚,他就偏要試試看這種生活是如何,試了就是這樣!苦惱無邊!所以,窮實在很可怕,窮到怕了,這是一句實話。沒錢講起來也很痛苦!我在打坐當中,凌晨看到東方一顆星閃爍而逝,剎那間大徹大悟,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金錢實在好用!有的人說:師父!這個不用悟道的人講啦,我沒開悟,也會講這句話!因此這個資糧也是很重要。[此皆金剛守護之力所致。初力士眾竟。
丁二天王眾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須彌山王就是釋提桓因,就是帝釋天王,我們所說的玉皇大帝。因為他住在須彌山的頂端,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就是四天王,為什麼舉這兩個呢?因為大梵天王跟須彌山王(釋提桓因)都有請佛轉*輪,所以,這二個一定要舉出來。[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爾時大梵天王,別指初禅天。王乃娑婆世界主。二十八天王,總指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哪六天呢?[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你們知道有這六天就行了,若要解釋,又得講《十四講表》,要講很久,那沒辦法,念一遍了解一下就好。[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四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別有無想天(外道),還有五淨居天,]王淨居天就是三果的聖人所住的地方,初果、二果、三果的阿羅漢,五淨居天,也寄居在四禅。[亦寄居四禅——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是欲、色、無三界,共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此別指帝釋,為地居天,居須彌山頂,有善見城。]善見城,這是玉皇大帝所住之處。[護國天王等:此別指護國四大天王,]像我們的四大天王,有經典記載,四天王每一尊旁邊有二大將軍;關公,是中國的護法神,他遇到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救了他,他跑去找智者大師,因為有人要殺他,智者大師告訴他:你的災難到了,你不要離開,三天不離開就能擺脫這個劫數。他三天都沒出門,智者大師有神通,用神通把整座山隱藏起來看不見;書是這樣寫,關公說:我若能平安逃過這一劫,從此護持佛法。所以,以後就將關公像供奉在殿堂中。[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每一個天王都有二大將軍,韋陀尊天菩薩為代表。[此三別指者,因梵王與帝釋,諸佛成道,轉*輪時,皆為請主故。護國天王,為護國界,使災害不生,故別指之。即從座起,禮佛右繞,而白佛言: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心得安隱,禅悅資神,]憚悅就是法喜,他們讓持經者法喜充滿,幫助持經者的精神、心靈。[無有退轉,漸次增進也。二天王眾竟。
丁三鬼王眾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從早到晚守護。[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會制裁他!所以,有時候護法也是要很凶。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亦雲鸠槃茶,此雲啖精氣鬼,其疾如風,變化無端。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為王。來至道場,而為上首,與十萬鬼王,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巖穴,]住在山區的地方。[不屬人天,單居鬼趣。]住在鬼道的地方。[即從座起,禮佛右繞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者:即晝夜六時,隨侍保衛,令得安樂,不至退屈。其人即持經人,所居之處,一由旬(四十裡)內,無有災害,若有惡鬼邪神,侵犯其境界,我以寶杵,]寶杵鎮魔軍,寶杵就類似韋陀尊天菩薩手持的這支寶劍。[擊碎其首,當如微塵。《直解》雲:問:此經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於三昧,為地上一類大菩薩說,二乘絕分,故前法會不列諸天。又何有諸天鬼神,發願守護耶?答曰:此非常情可測也。]這不是一般眾生所能了解的。[然佛住大光明藏,義當常寂光土,則自他平等,說聽皆無。既曰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則不特實報,而同居必該。]不特實報就是:不只是指實報莊嚴土,而凡聖同居土也是一樣的。必該,也是包括不二;所以,沒有學佛的人,怎麼看都看不懂,也不知道這個在講什麼。所以,不學佛的人,會毀謗三寶就是看不懂經典,不知道人家在講什麼。[若華嚴實報,必攝同居故。]其實是指凡聖同居土,我們學佛的人一聽就知道不是這樣,這是淨土,凡聖同居土。[華嚴法會,諸天神王,各各贊佛,各得一種法門,豈絕無耶?]怎麼會沒有呢?[是以約法,則二乘絕分,]聲聞、緣覺是沒有,以就法,因為就《圓覺經》來講,是純頓根、大乘根器的人,所以,二乘人是絕對沒有。但是[約境、則凡聖該通。]統統存在。[況諸天神王,多為菩薩寄居,]寄居就是示現,諸天王都是菩薩所示現的,寄居就是隱藏自己的身分,示現諸天神王。[影響示現,]影響眾。[住佛境界,無足疑也。]不必懷疑,這一段是講鬼王眾發願呵護持經人,所以,認真學佛的人,就會受到護持。[四禀命加衛外護流通竟。
丙五時眾受持總結流通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經前既六種成就,大法當宣。]六種成就,要宣說這個大法。[今既問答分明,說聽事畢,名為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即文殊普賢等,當機之眾,暨現會以及眷屬也。天龍鬼神,八部眷屬者:即常隨佛會,護教衛法者。八部,即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那、緊那羅、摩呼羅伽。]這是八部天龍。[及諸天王、梵王等者:即指上來許護持經者。天王,總指二十八天;梵王,別指梵、]大梵天王,[釋、]就是帝釋天,[四王]就是四天王[等,]就是[指鸠槃茶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文殊所問經》,說有三種義,歡喜奉行。一、說者清淨,不為取著名利所染故;]講經說法的人是清淨,不是為了名利。[二、所說清淨,以為實知法體故;]實知法體就是圓覺。[三、得果清淨,即說益也。]得果清淨這就是說法能夠利益眾生。[《直解》雲:此天龍八部,必內證法性,]證得法性,[示現此形者。]天龍八部也是菩薩示現的;內證法性就是法身大士,就是菩薩的意思;內證法性就是指菩薩,天龍八部也是自內證的功夫,證悟到空性叫做法性。[然會初不列,義顯法勝,結會該眾,義必同聞故。]一開始沒有寫出來,道理顯這個法的殊勝,因為太殊勝了。所以,到最後,包括一切天龍八部,道理一定是同聞,他們都聽到,至於是否悟入,暫且不論。所以,[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皆大生歡喜之心,信受不忘,奉以自修,行以化他,以期自他俱利,同入圓覺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五終
請合掌!
稽首入於妙神通 大光明藏釋迦文 三昧正受不思議 光嚴住持佛境界
是諸眾生清淨覺 身心寂滅歸平等 圓滿十方遍隨順 於不二境現淨土
為諸菩薩演大乘 普令信解以修證 我今幸逢勝妙法 如獲摩尼之至寶
自利之後欲利他 隨文疏釋此了義 見聞悉發菩提心 同入如來大圓覺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全部終
我們這部經典到此全部結束,恭喜大家都沒有缺席,這是大智慧、大福報、大善根之人。你們知道嗎?我都盡量想辦法,想辦法要來利益眾生,第一、我盡量講得很淺;第二、盡量講得趣味一些;第三、聲音盡量講得好聽;第四、外相盡量維持莊嚴,讓大家看了起歡喜心,我都盡量替眾生設想。最後要感謝每一個法師、每一個在家護法居士來作影響眾,大家能得到這個大圓滿、大覺悟的法門,不可思議!今天我們就大圓滿結束,希望大家能夠繼續精進佛道。結束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也沒有結束可說,並不是解脫了,不是這樣。
回 向 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注釋:
五住煩惱:什麼是五住煩惱呢?從淺的講,見一處住地煩惱、欲愛住地煩惱、色愛住地煩惱、有愛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煩惱,稱為見惑煩惱;欲愛、色愛、有愛,稱為思惑煩惱。再往微細的講,還有無明住地煩惱,合稱為五住煩惱。
, !都是邱醫師煎好了拿來;如果沒有邱醫師,要這些男眾煎藥,也是有可能啦,也是有可能啦;但是,我這個人就是不喜歡使喚人家,不喜歡使喚人家,你看,咳成這樣,想止也止不住。本來要休息,想一想:不行!因為有的人從中部、北部來,我不能休息,披上铠甲,行菩薩道,你就是要不怕死,你就是要不怕死!所以,我要上台前,都求觀世音菩薩:請不要讓我咳嗽!喉嚨還是有點癢。所以說:我們還是要有勇氣,因此說:寂然不動,不受影響,除非我們爬不起來,病到爬不起來。所以說:我們的覺性一直起來,所以,如果有覺悟的人,他就有最大的意志力,他不會覺得痛苦,他認為這理所當然;我做法師,弘法利生是我的責任,弘法家務事,這是我本來應該做的事,哪有什麼叫做偉大?什麼叫做不得了?沒有!這是我應該做的事,講經講到死,也毫無怨言,這就是我的責任嘛!對不對?誰叫你要做法師?誰叫你要出家?你出家的責任就是這樣,不然要做什麼?米糧吃施主,修行不夠補,你沒聽過這句話嗎?米糧吃施主,修行不夠補。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非彼所聞,師父已經解釋過了。
[此覺性靈明,自然寂照,與一切融為一覺。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世界既全成覺,眾生全在覺中,故所起念,無不了達。如影入鏡,鏡照無遺。一世界既爾,則一切世界,融為一界,故雲:百千世界,亦復如是。覺發則同時遍滿,所謂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如此方名為正觀。非彼從佛所聞,一切修證境界,叮咛告誡,終不可取。初修學靜觀方便竟。
癸二修學幻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三摩缽提就是所謂的智慧觀照,所謂的幻觀,智慧,虛妄,智慧裡面觀照虛妄的因緣生因緣滅,叫做三摩缽提。用般若智慧觀照虛妄的緣生緣滅,當體即空,名叫做三摩缽提,所謂的假觀。[先當憶想,]憶想就是要拿佛來作榜樣。[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種種的修持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諸佛菩薩都是精進地修行,沒有一尊懶惰佛的,你有聽過懶惰佛嗎?佛很懶惰?怎麼可能?懶惰如何作佛?哪有可能?這一瞇我就很欽佩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在歐洲有道場,在美國、日本也有,分院遍及全世界,可以說不曾休息的,這實在是不簡單!又譬如說證嚴法師也是一位菩薩,做慈善事業,雖然身體不好,還是不眠不休地做,可以說都是為了眾生。而我是比較好命,我沒辦法,這兩位實在是菩薩!至於我呢?我就守著講堂這些人,把他們顧好,求個三餐溫飽,求個三餐溫飽,顧好這些人就行了,如果想聽師父開示,就去買錄音帶、錄影帶來聽,所以說:每一位高僧大德都是這樣犧牲,都可以說是不眠不休。而師父因為沒什麼優點,全身上下都沒什麼優點,就是只喜歡讀書而已,這可能是宿世的善根,我只要一進到書局,就埋頭於書中忘了時間,每次看太久,老板就會來趕人,問我:你到底要不要買啊?我說:要啊!他說:要買怎麼看這麼久?一進去就待好幾個小時,那本書就差不多看完了,一直翻……,那本書就差不多看完了!後來那老板交代店員說:以後那個弟弟再來,叫他快點走,只看不買,書都被他看完了!很奇怪地是:我對小說沒興趣,對科學、哲學、佛經倒是很有興趣,所以,我去買書,每次進去就忘了時間;我一進到圖書館,也是一直用功看書。以前建國中學的圖書館開到十點五十分,現在我就不知道了,那時候我都是坐十三號公車,晚上十一點十二分的未班車,“最後的月台票”,坐那班末班車,每次都要跑到和平路,從南海路跑……,跑到和平路去坐那班車,每次進圖書館看書就忘了時間,只願著一直看書。所以,我這一生沒別的優點;所以,我的臉色蒼白,就是蔭屍來的,是蔭身,不是蔭屍,很少曬太陽,蔭身來的,很少曬太陽,所以,臉色蒼白,白面書生,讀書人嘛,整天都在用功看書。所以,我保證你們沒有人書看得比我多,保證!蓋章加保證。一定要勤苦,一定要精進,一定要修持。所以說: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就是說我們要找模范,以佛來作模范,向佛學習,這樣你的八識田中就會產生種子。
[此示三摩缽提,幻觀方便。言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修三摩缽提觀,如前所說。若諸末世未悟眾生,修三摩缽提者,最初從何下手?故教以先起幻觀,然起幻門中,須憑聖境。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而如來所以證得如來,菩薩所以成為菩薩者,無非修因克果而得。如是則為我之師,為我之友矣!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者:]這一句勤苦三昧就是勉勵我們,我們只做早晚課都不肯,如何稱為勤苦呢?我們這個叫做輕松三昧,輕松就是懶惰,修輕松行。叫他持大悲咒、念佛也懶得用功![謂以如來為師,菩薩為友,自必依種種法門,漸次修行,難行苦行,勤苦三昧。於三昧中,起如幻觀,以自己身心,閱歷其境,自驗其心。]自己檢查,“驗”就是自己審核。[廣發大願,自熏成種者:以此幻觀,廣發度生之願,久熏成種,久久純熟,便能內發大悲輕安,而起利生妙行。所謂以如幻觀而開幻眾,變化諸幻以作佛事也。]我們知道這是虛妄的東西,但是,就是要結這個佛緣,你不能說:這世間是假的啊!假的世間,你就要做假的佛事,我也知道是假的,不用你告訴我。虛妄的世界、虛妄的眾生,做虛妄的佛事,度虛妄的眾生,實無眾生可度。不然要如何結八識田中的種子呢?他八識田中沒有這個因緣,他生生世世就不能得度,我們就沒有因緣度他了。佛說:該度的,我已經度了;未度的,我已經做得度的因緣。我現在也要這樣講,當然,我還沒有進入涅槃。該度的,我已經度了;未度的,送他錄音帶,不聽的話,活該!沒辦法,我不是佛,沒辦法,他不聽,我也無能為力。師父今天免費結緣錄音帶、VCD、DVD,不管你成道沒成道,不管你入門沒入門,先讓你知道一尊阿彌陀佛,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把金剛種子放下去。這個因緣,是我把它撒下去的,妙雲老和尚說:慧律法師,一定不是只結一生的緣,我也相信。我在家的時候專辦放生,從我手中放生的眾生是無量無邊;每天都跟它們念大悲咒,因為我都一個個去跟他們收二百元。還有在忏公那裡,他如果說:益謙啊!去放生啊!我就買,一去就全部買,雖然我很窮,沒有錢,但我很樂於辦放生。再請忏公為他們皈依、請煮雲老和尚為他們皈依。我有一點你們要學,永遠不講人家的壞話,要講人家的優點、好話;不是好聽的話,是講人家的優點,不要跟人家結惡緣。他罵我,這是他的因果,我一定要贊歎別人,多結善緣。我告訴你,我去受比丘戒的時候,登壇的時候,看到蓮花現前,看到光。接下來比丘戒受完之後,在翻戒本的時候,仿佛在哪裡看過,非常熟悉。這本書不是今天才念的,對它非常的熟悉!結果那本比丘戒,我才花二十分鐘就念完了。速度之快,讓廣化老和尚很驚訝,這不是宿世的緣是什麼?你說今生才要開始用功,那可能嗎?所以,這也是生生世世所結的緣,肯用功。我們不要說:我還年輕,還不必聽經聞法。菩薩!功不唐捐,這句話你一定要記住,不論你今天幾歲,你今天用功,功不唐捐。你八識田中所有的佛法、善的種子,你就是一定不會退轉。無論幾歲,你就是要聽經聞法。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准如前釋。二修學幻觀方便竟。]就是說:如果不是從佛所聽聞到的,“彼”就是你,不是你從佛所聽聞到的。一切境界終不可取,都不可以執著,因為要以佛為主。
[癸三修學寂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禅那,]禅那就是所謂的中道、中觀,空有圓融叫做禅那;定慧均等叫做禅那。[先取數門,]數門就是數息觀。你若要修中觀,定慧均等,要先修數息觀。數息觀就是數進就不數出,數出就不數入,從一到十,然後從十到一,倒數回來。先取數息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產生生、住、滅念,就是生、住、異、滅變化的念,種種的念頭。我們說生住異滅,他省掉這個異,“異”就是它一定會變化,所以省掉。生,這個念頭什麼時候生;住,這個念頭暫時停止,暫時安住在這個地方;滅,這個念頭消失了。生住異滅簡稱生、住、滅。齊jì[分齊頭數。】]就是說,你從一數到十都清清楚楚。分齊就是一個界限,你數到七這個界限,你知道很清楚;頭數,就是這個數目字很清楚。生、住、異、滅,現在你的念頭是安住在哪裡,從一數到十,或者生、住、異、滅裡面,哪一個念頭,你都很清楚;就是了解自己的念頭,了得解很清楚。意思是說:隨時都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是要數息觀,然後觀照,不使妄想起來。
[此示禅那]定慧均等的中道思想。[寂觀方便。]“寂”就是靜態;“觀”就是動態,動靜一如,叫做寂觀方便。[言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修禅那觀,如前所說。若諸末世未悟眾生修於禅那,]就是修於中道,定慧均等的觀照,空假圓融的觀照。[最初從何下手?故先取數息觀門,修禅之人欲攝妄心,先歸一息,]看我們的呼吸,[依息出入數之。]數之就是算算。[數出不數入,]我們呼氣時數,吸氣就不數。[數入不數出,]如果吸氣時數,吐氣時就不能數。[不可出入並數。從一數至十,又從十數至一。]但是,呼吸不要拉太長,拉太長會生病,自己想說呼吸愈小愈好,吸得很慢很慢,結果吸得太飽,吐得太慢,後來喘,這樣會得心髒病。不必如此,讓呼吸自然,不快也不慢,很自然就好。[如此往復,息息不斷,心心不昧。]“不昧”就是不昏,很清楚,不迷。[由是息調心淨,]藉我們的息,令心清淨。[故心中了了明知,生、住、異、滅之念不紊。]“不紊”就是不亂,[息起為生,起已為住,] “息”就是呼吸,呼吸一起來,這個叫做生;起已,呼吸起來以後,這個叫做生。呼吸沒有,就是散掉,[將盡為異,]這個都是以呼吸的前後次第,叫做生住異滅。[盡已為滅。今不言異者,以滅攝故,所以經論中,]以滅來攝,不言異。“異”是一種變化的名詞,所以,經論當中,[有言三相,]生、住、滅;[有言四相不定,]就是生、住、異、滅。[分齊頭緒數量,]就是次第,“分齊”就是界限。到哪一個界限、哪一個數量,清清楚楚。大部分都是數息,數數字。但是,我不是這樣,我都念佛,我是吸氣時念:阿彌陀佛;呼氣:阿彌陀佛。但是阿彌陀佛四個字太長,我就吸進去念“阿彌”吐出來念“陀佛”觀照,這樣心反而比較定。你如果對清淨的自性了解,根本就沒有妄想,妄想自性本空。像晚上有時候休息,我都要打坐,坐著一觀照,妄想,我就讓它一直起來,它起不來,也不曉得從哪裡來,沒有;就是智慧心一直現前,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妙用,它就一直現前。譬如我們晚上打坐,其實也不用打坐,沒有妄想;妄想本來就是假的東西,你根本就不需要去執著它。它一起來,你也不要管它,你去管那個妄想,那個管也是妄想。妄想本來無根、無住、無所住,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清清楚楚。一句佛號如萬裡無雲萬裡天,朗然,萬裡照空,照這個宇宙的世界。所以,晚上有時候休息以前,坐著時候,妄想,妄想起不來,沒有妄想,不曉得什麼叫妄想,沒有這種東西。我要等它起來,它卻起不來;你想等它起來,它本來就是無的東西,要從哪裡起來?起來也不要管它,當它是瘋子一樣。你抓住一句佛號,就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要對心法上有相當的悟,相當長的時候才有辦法。一般都是硬壓,觀想的時候都會扭曲、變形;我在念佛就不是這樣,我念佛都是用實相念佛,妄想一起來,它要來干擾我,我根本就不理它,佛號很清楚!師父都是用十念法,然後很清楚的,你觀想任何的佛像,那都是虛妄之相,要到臨命終現前,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果報現前,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八識田中,我們每天種下去的種子,清淨的境界馬上現前。因為我們用清淨心修行,極樂世界當然有我們的份,一定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一點都沒錯!而我們眾生不是,眾生念佛一邊念,一邊想著錢、孫子,妄想起來時,他就很自責:我為什麼胡思亂想?氣自己打妄想;沒多久佛號又跑掉,又打妄想了。自己就覺得很痛苦,來到佛前拼命拜、拼命求忏悔;我說:你要把蒲團拿走磕起來才響!妄想,你磕破頭也沒用,真是腦袋壞掉!她說:哎呀!師父!我也不願意這樣胡思亂想,可是,有時候,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半,就變成我的男朋友、我先生,我跟他不清淨,都會這樣胡思亂想,很奇怪!我明明不想這樣想,這不是我自願的!她就是控制不住。我說:那個沒關系,那叫干擾,沒關系,你任它起來沒關系,妄想起來,你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就好!知道嗎?它起來,你不要管它,不要理它。她說:我不理它,它會理我啊!我說:這就是念佛的定力不夠,這句佛號守得牢的人,妄想起來,你根本就不要管它。不相信,你回去思惟看看,妄想都是多余的,無根。它要來干擾你,會讓你起罪惡感,讓你覺得自己很不清淨,不要管它。所以妄想來,我就說:喔!你來了。它如果走了,我就說:你走了!佛號照樣相續不斷,不會跑掉,要跑到哪裡去?妄想當體就是空性,那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我告訴她:你可以觀想南無阿彌陀佛,金色的六字名號來念佛,金色光在虛空放大光明,南無阿彌陀佛。我教你們一招,如果有小孩子受到驚嚇,一直拉肚子,你拿一杯茶,內心這樣想:唵嘛呢叭彌吽,你眼睛注視著那杯水,水中浮現六字大明咒,你把它看清楚。你就觀想唵嘛呢叭彌吽,金光明色;然後再觀想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你若能觀想得出觀世音菩薩的像,就觀想他站在虛空上,灑甘露水灌頂,然後整個杯子都放光。我跟你說,保證有效,不相信的話,你念一杯給我喝喝看,一定有效!一切都是我們念頭的問題,你不要常說你沒有修行,佛說:化萬億劫的念都在一念,你要記住這句話。你現在這一念清淨心,就具足一切法,你不用煩惱,知道嗎?不要說:師父念的才夠力,我念的不夠力,並非如此,要對自己有信心。不相信的話,回去問問鄰居有沒有受驚嚇的,晚上回去試試看:保證有效!你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如果你久病、業障病,配藥、中藥都吃不好,我教你,你每天都拿一杯水。念南無阿彌陀佛,眼睛注視著水,“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清清楚楚在水中,金光明色,放大光明,你每天都拿著一杯水念,你試試看,無論是大人、小孩子受到驚嚇,或是鬧鬼、業障病,一切都會好起來,不用煩惱。中、西醫都束手無策,喝大悲水也治不好,代表我們的業很重,我們的業是無量無邊的重。[一一分明。所以攝散入寂,化寂不住之方便,]攝一切的散亂心,進入這個靜的狀態,化這個靜的狀態於不執著,連這個靜都不可以執著。[無有過於此者。]初學的人,要叫他用實相,要叫他用無所著的心,很難!因為眾生不是著東就是著西,師父也是體會了幾十年,才體會出來。所以,我現在講起來很簡單,其實很難;我一直不說困難,那是勉勵你們,其實很難,因為沒辦法,我如果說很難,你們就不來,沒辦法!所以,要悟道,說真的,這是鳳毛麟角。末法要悟道,悟到清淨的自性,真的如同鳳毛麟角,太難了。我認為這是很不簡單的!但是,在有相修行裡面,你永遠不能明心見性;在空裡面下手,又怕落入頑空。所以,講真的,見性這種東西,只能用體會的,沒辦法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這樣子,沒辦法!我們講數息觀,以定慧均等的觀照,入於中道,漸漸的非常清楚我們的念頭現在是在哪個地方。以此修法修到最後。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就是行、住、坐、臥。行住坐臥當中,一切時間,[分別念數,]就是心在想什麼,數到多少,生、住、異、滅都清清楚楚。[無不了知。]這種功夫,[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就是十方世界下的每一滴雨,都像顯現在我們面前那麼清楚。所以,佛的能力,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下幾滴雨,他都知道。所有無量無邊眾生的起心動念,佛也清楚。[所受用物。】]妙用都在眼前,清清楚楚,就像看到顯現在眼前的東西一樣,那就是因為他修定的功夫深。
[如是定久功深,初則宴坐方知,]宴坐就是安坐;宴,這句話本身是靜的意思,靜坐才知道。說:一開始修行要打坐,坐著修數息觀,慢慢的從靜態變成動態。[今則周遍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湛然就是非常清楚,心中有智慧光明,所以,具足般若智慧,住於無所住,清清楚楚他的念頭,所以[分別念數,一一無不了知。]我們念佛也是如此,一開始用功會散亂,就打坐念佛;久而久之,行住坐臥都能用功。凡夫修行,總是有一個次第。[從此起用,攝散入寂,]從散心的念,到最後寂,這個“寂”就是悟了,悟到平等則寂;悟到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我們都強迫自己去痛苦、去執著,所以,業障就現前。什麼叫業障?煩惱不斷叫業障。我舉個例子,提婆達多想害佛,在山上放好了石頭,等佛經過把石頭推下來,落石把佛的腳砸流血,要是世間人,就會對他恨之入骨了。甚至要報仇,拿刀砍他了,這個叫做業障現前。佛不是這樣,他透過大智慧,一念之間大慈大悲,佛會想:雖然你想害我,但是,更加堅定我弘法利生的願力,你也有功德!佛告訴提婆達多:你這樣也有功德。就是說你雖然想害我,但是,增益我堅定弘法利生的信心,我不會受你影響。你們常說:師父!我業障深重!業障是一種執著、放不下,叫做業障,煩惱叫做業障,莫名其妙在無明裡被牽引,這叫做業障。我們都不懂得隨時觀照,事實上業障本身是無,業障本無,而我們凡夫就是明明知道,卻控制不住。有一個小姐從美國來,她本來是外道,後來信佛,但還不是很深入。她說,她明明知道這個東西吃下去不好,但是,她控制不住;吃東西她知道已經飽了,但是控制不住,怎麼吃都覺得不飽,其實肚子已經很撐了。有一種叫做業力控制不住,那就需要一點時間了,要一點時間。我們若能掌握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我們能夠掌握當下這一念的分別心,這樣煩惱一定很少。直接接受逆境、痛苦、命運的安排,很歡喜心的接受。但是,有一種你無法控制,就是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這就是病苦。因為無始劫以來,我們散發出去的起心動念,那個惡的念頭必須受報。譬如我前世起一個殺生的念頭,今生當然會以此惡念的力量,而受果報,這種子會有果報,所以,我這輩子就病苦。這都是微細的,不是凡夫有辦法控制的,只有歡喜心來接受。因此,業其實一切當下就是空性。如何才能達到畢竟空性呢?第一、要了解我一切的起心動念,都是幻化的東西,當下放下。對於不可抗拒的災難,我全部歡喜心接受,因為不可抗拒。碰上了也沒辦法,不必多一句語言去形容。這個災難的原因是什麼、是如何,不必討論這種東西。很多人來看師父,問的問題都很離譜:師父,我兒子為什麼頭痛都醫不好?他的意思是說我兒子頭痛醫不好是不是卡到陰了?或者是不是有鬼纏著他?或者是不是有無形的眾生在作弄他?他的意思是師父很行,他不知道師父近視。他認為用透視眼看一看,後面有兩個鬼跟著他,你直接跟他這樣講,他就認為你很行!還有就是曾經墮過胎的女人很煩惱,她來就說:師父,我腰酸背痛的。我說:有沒有去找邱醫生看,有啊!我有去看,看了醫生,卻還是一直醫不好!她現在的心念就是一直想靠師父,希望師父幫她加持。她的理念就是你是法師,應該有陰陽眼!她不曉得我是近視眼,竟然不知道!就是什麼都要靠師父,這就是修行錯誤的理念,你靠我,我靠誰啊!她說:師父,您是大修行人。我沒有修行,我幾時跟你講我有修行?所以,業障也是一種無明,對於事理不了解的一種錯誤觀念,對事理不清楚的觀念,業本身本來就無。[不被幻觀煩惱礙;]不要被虛妄的東西障礙,[化寂不住,]這個變化的東西當下就是空性。不住就是不要執著我現在安住於某處,我現在心很靜,你有這種念頭,也是一種有所住;有所住則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不被靜觀涅槃礙。]我們希望修到愈來愈靜,若執著一個很靜,這樣又是一種障礙,放下、無所著,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從此漸次增進,絕待靈心欲發,竟至無所不知,無法不曉。]我們在修行當中,永遠不要動到一個念頭說:我現在已經很厲害了,不用再修行了!不管你修到哪一種聖人的階段,你要放下。放下到什麼程度,才是真正在修行?放下到絕待。絕待就是不經過任何的比較,這種心靈。聖者不覺得自己是超越的聖者,那就是真正的聖人。[乃至得知百千世界,最難知者,一滴一滴之雨,皆能了知,猶如眼前,目睹所受用物,]現前的東西,就像眼睛看到前面的東西一樣,統統清清楚楚,一個人若圓滿覺性,就有這種力量。[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庵摩羅果有去印度的人說,就是蕃石榴。
[【“非被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准如前釋。三修學寂觀方便竟,並上一科三觀一首方便竟。]這就是下手的方便。
[壬二總結三觀方便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此二句結名。前問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具答已,於此結指方便,是最初下手工夫。即《楞嚴經》,佛敕二十五聖,各說最初成道方便,亦此義也。
壬三遍修三觀圓成]
有的人不是只修一種,有的人是統統修。[【“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若諸末世,有圓根眾生]圓根就上根,最利根的人,根機大利。有的人根機很利,你跟他講幾句,他馬上就發心要修行了。有的根機是就算你跟他講得死去活來,他還是老樣子“不增不減”不增不減有二種:一種是悟到本性,因而不增不減;一種是因為懶惰所以不增不減,你就跟他講得死去活來,他依然故我。不增不減就是沒什麼差別,無論你怎麼勉勵、鼓勵他,叫他起慚愧心、起回光返照的心,他都沒什麼改變,不增不減,他就是常常保持這樣,不會很壞,也不會很好,那也是不增不減。有上根、利根的眾生,[能遍修三觀。遍修者,不遺一法,勤行精進,悍勞忍苦,]“悍”就是抵抗,可以抵得過勞苦的,可以勞累,忍耐得過苦。所以,修行一定要吃過苦,修行不吃苦,他悟不到東西。除非你是六祖再來,一聞就大悟,那當然是很少,自古以來,也才一個六祖而已,那是菩薩示現的,不可相提並論。[以悟為期。悟後之修,任運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叫做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叫做薩婆若海。[三觀既備,萬行已圓,故就此人,即名如來出現於世。又此人本覺離念,名為佛出。]因為我們的本覺是離一切的妄想;所謂離一切妄想就是放下的意思,離念不是離開這個念頭,就是放下不必要的分別跟執著;但是,存在智慧的心。譬如一面鏡子髒了,髒了就要輕輕擦拭,不可能擦到連子都破掉、消失了,不是這樣;是把鏡子上的污垢擦干淨而已,鏡子的體仍然存在。本覺離念是說我們本來存在的覺性,但是,它是離開一切妄想;雖然離開一切妄想,並不是否認念頭的存在,因為智慧心本來就有念頭。
[壬四別開鈍根修證]
這段太重要了!這段是在講鈍根的人,我們差不多都是這種根器。前面講的不太可能,怎麼可能遍修三觀,空、假、中一起修,名如來出世,變成佛母?怎麼可能?最主要看後面這一段,前面段不太可能做得到,就看這段。這一段就是在講大多數人的根機,大多數人的根機是怎麼樣呢?你要注意聽!
[【“若後末世]就是現在根機差的眾生,[鈍根眾生,]鈍根就是很差,根器陋劣的眾生。[心欲求道,]要求道業,[不得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呢?[由昔業障,當勤忏悔,]菩薩,我現在問你,為什麼要求忏悔?你講給我聽聽看:說,忏悔業障,忏悔惡業,忏悔以前的過失。有的人忏悔後還是一樣很凶,他生氣完後:我求忏悔。我不應該把我兒子打到流鼻血!過幾天兒子忤逆他,又照樣對孩子拳打腳踢,更嚴重!他愈忏悔,就打得愈用力;為什麼會這樣?現在換我問你,你要先了解道理,來忏悔才有意義。我們並不了解忏悔的意義,變成一種口頭禅,逢人就說:忏悔忏悔!哎呀,師父!我向您求忏悔!變成一種口頭禅。很多出家人會幫自己取個別號叫忏悔者,忏悔居士。印光大師自謙為常慚愧僧,很多人也跟著取名為慚愧僧、慚愧居士,都取這種名字,模仿祖師取的名字。意思是說:我也是有慚愧心的人。換我問你:什麼叫做忏悔?忏悔的定義是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常說:萬法唯心造。我這一念嗔恨心起來,譬如我恨一個人,我要來求忏悔,就是我不能讓這個種子根深柢固;我恨一個人,我現在要求忏悔,就是要把它拔除,這是忏悔。忏悔就是轉染污的念為清淨的念;如果忏悔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忏不如不忏。形式就是:我今天恨你,來拜個八關齋,求忏悔,明天我還是照樣恨你,這樣就沒什麼作用。我們常說萬法唯心造,我們過去造惡、恨心重、不肯施捨,或者是整天把自己搞得神經衰弱。我們知道我們太敏感,好!我們來求忏悔!忏悔就是要怎麼樣?忏悔就是要轉我們的念頭,我恨,這樣不對,恨將來要受果報,我們產生一種恐懼感,我會下地獄。或是說我過去殺盜YIN,我要求忏悔。所以,現在開始轉念頭,將恨心轉成感恩心,改變它。所以,忏悔本身到最後,變成一種喜悅的清淨,會變成一種很歡喜心。忏悔要徹底去轉變念頭,到最後也是這顆清淨心;忏悔就是洗淨自己的心。所以,忏悔不是嘴巴說說而已,就是唯識學所講的:轉這個念頭,轉煩惱成菩提;不然忏悔實在沒什麼意義。我們如果每天認真求忏悔,就要: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罪是從心起的,要會運用這個心。以後你若起一個念頭說:我恨人!要馬上轉念:這樣不對,我是求過忏悔的人,這樣不行!這樣忏悔才有作用。不是逢年過節碰到人就說:忏悔,忏悔!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那都是一種應付而已,毫無意義,如何忏悔?底下這幾句話你要注意聽:[常起希望。]“希望”就是發願,要常常發願。[先斷憎愛、]這個太重要了!你要修行,要求忏悔,你要先斷這個恨,不准你恨哪一個人;愛就是自私的,只愛自己而已。這個“愛”不是說男女的感情,就是說什麼都只為自己好,私欲太強叫做愛。我們的欲望,只為我們自己好,占有欲。恨跟愛要先放下,這是生死的根本。因為這是指鈍根的人,鈍根的人不斷這個,你要斷什麼?[嫉妒、]“嫉妒”、就是耐不住別人的好,受不了別人好。別人如果比我們好,我們就會捏造他的壞話,想盡辦法要破壞他的形象。這是全世界,不是只有台灣,全世界比比皆是。人如果沒有嫉妒心,你看他的日子有多好過!嫉妒,別外一個名詞叫做狹礙的小巷,死路一條!嫉妒就是這樣,路越走越窄,他一直想要去破壞嘛!一直想要破壞的時候,他散發出這個破壞的力量,以後無法收拾。因為嫉妒,所以必須說謊,他為了希望別人相信他,他嫉妒那個人比他行,他就必須說謊來傷害對方。那個人很壞很壞,人家聽了之後就相信了。我們一天為了自己好,本來就輸人一等了,現在因為嫉妒別人,又編造謊言,為了拉攏朋友跟他的看法一樣,攻擊那人就必須說謊;到最後人家就會發現他滿口謊言。那人根本沒這麼壞,他卻整天毀謗,這就是嫉妒造成的,這就是爭寵。男眾特別重,要好好檢討!嫉妒就是心如羊腸小道,氣度狹小。我們今天男眾要出家,要好好的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有一個女眾就說:師父,我們女眾嫉妒心比較少,那您什麼時候剃度女眾啊?我說:我提到剃度女眾,始終有一種恐懼感,現在只要一談到剃度女眾,就有恐懼感。女眾:哎呀!師父,有恐懼就好。知道恐懼就好,不要真的嚇到了!你相不相信,如果剃度女眾,你認為這四十個男眾待得住嗎?只要剃度女眾,這些男眾大概就一個一個收拾東西走人,統統離開!很奇怪!你注意看,我不是指什麼人,只是說一般,只要這個法師也剃度男眾,之後也剃度女眾,大部分的男眾都待不住。有一種情形可以剃度女眾,就是隔開,另外一個道場,讓女眾住得很遠。要離得很遠,井水不犯河水,各住各的,這樣就能相安無事,不會接觸到這樣就比較待得住,比較有可能。你們不知道,這個嫉妒是很厲害的,非常可怕的一種心態。你看古代皇帝身旁那些愛妃,如果其中有一個比較漂亮,受皇帝寵愛的,那個馬上就會被毒死,我不騙你!所以,嫉妒是很可怕的心態。而我們明明知道嫉妒不好,嫉妒不是女人的特產品,並非如此,男眾也一樣,包括我在內也是有嫉妒;因為講到最後要收斂回來,不講自己不行。我也是有嫉妒心,學佛之後,漸漸放下,變成隨喜心。所以,嫉妒的反面,我們要改成隨喜,別人有優點,我們贊歎,我們贊歎他。[谄曲。]就是扭曲、丑化別人。“谄”就是拍馬屁;“曲”就是扭曲別人,這件事情明明不是這樣,透過一種嫉妒或者是恨,不健康的心靈狀態,把一件直的事情硬要講歪了!就是這樣,“曲”就是不正,所以,學佛要直心,直心是道場。斷[求勝上心。】]求勝上心就是比別人強,什麼都求比別人強,就是我慢的意思。求勝上就是我慢的意思,他什麼都要贏!你看,佛多麼厲害,看到這一段,你真的要向佛陀跪地頂禮,眾生的毛病,佛一針見血就指出來!你看,僧團、團隊會亂就是強出頭!強出頭是什麼呢?樣樣都看不順眼。有的菩薩來廚房幫忙,人家在切菜,她就開始嫌東嫌西的,嫌切的太薄、太小塊、太大塊。後來其他幾個人就互相約好:愛挑毛病,都拿給她切,她自己切的,就不能挑剔了。人又不是機器,怎麼可能大小都切得一樣?她就得自己一個人悶著頭忙了。切完後,好壞都不能吭聲,無論是大小,都不能吭聲,因為是她自己切的嘛!求勝上心,樣樣都要贏,你就很慘,你就很痛苦!菩薩!你相不相信?從今以後你就想:我樣樣都要輸!你知道我為什麼上學時去練跆拳道?就因為別人笑我矮冬瓜,我那時想:我如果去練跆拳道就威風了,以後誰再敢笑我矮冬瓜,我就給他幾拳外加回旋踢!因此就去學了,我這個人,雖然矮,不過學什麼東西,一定要學得很厲害,我學跆拳道二年,就升初段,到高三就升二段。不是被打成二段,是真的到二段的等級喔!求勝上心,那個好勝心很強!然後比賽的時候,我的外號叫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的那個將領,表示很會偷襲別人;我個子矮,太高大的往往打不到我,我是屬於短小精干型的,一蹲下去就看不到人,對方的腳都勾不到我;他就跟教練說:他太小了,我打不到他!在這一段,師父為什麼一直強烈的反應?這個求勝上心,這個太厲害,煩惱特別重,優越感、自尊心,那個我們真的沒辦法,我們人的求勝上心,真的非常強烈!我在求學時代,背著台北最知名高中的書包,如果看到前面穿著綠色制服(一女中)的女學生,喔!不得了,那個是穿綠色制服的!我們今生若沒有學佛,確實誰都沒有辦法,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包括我在內,沒有一個有辦法。很強烈的心態,樣樣都要贏!那個時候練跆拳道,為了要升初段,一個打三個,打得全身是傷,也沒有吃藥,真的!到最後身體變差了,身體一直虛弱。一個人的觀念錯誤的時候,我們那個強烈的爭執心,沒辦法斷。像我現在就不一樣了,你要贏就讓你贏,我不會跟你比賽,不會的。說實在話,我們人悲哀的人生觀,不清楚的人生觀,他就有錯誤的理念;錯誤的理念它會引導你一直痛苦,只為了一下子的名譽。你知道我那時候多自傲?講到自己的往事,就覺得很慚愧。那時候跆拳道黑帶,就穿著道服,背著黑帶,走到火車站,生怕別人不知道我是跆拳道黑帶,你知道那種心態有多可憐?還有坐公車的時候,走路都希望別人注意我!師父之所以講自己過去的糗事,就是要告訴你們:我們真的是業障的眾生,念稍微好一點的學校,跆拳道打得稍微有點成績,自己就覺得不得了!講起來很慚愧!這就是要告訴諸位:我們學佛要有智慧,全盤放下,沒有什麼了不起。
[此言末世鈍根障重眾生,]障礙很重的眾生,[既悟覺心,欲求佛道,旋修旋廢,]一下子修,一下子又荒廢了。[不得成就,當以忏悔斷障為要也。由昔業障者:乃因夙習種子,熏發現行,於修行時,為作障道緣,故不得成就。]有的人一開始要念佛,就生重病了,病到快死了!有的人才想來聽經聞法,家庭就變故,會錢全被人倒了,不去打拼又沒錢,所以,盡量不要造惡。[當勤忏悔,常起希望者:應當勤求忏侮。忏悔有二:一者、事忏:嚴結華壇,]莊嚴這個壇場。“華”就是花,莊嚴的意思,就是裝飾這個壇場,讓它莊嚴。[身旋禮,]“旋”就是動,身一拜一起,不停止叫做旋,[口讀誦,意策觀。]“策”就是隨時警惕,鞭策自己。[二者、理忏:]理忏就是無生的意思,理忏又名無生忏,就是要悟到實相。[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我心自空,罪福無主,遇善境界,心得輕安,業障消除,道緣可辦。常起希望,願斷業障,先斷憎愛二惑。]諸位!修行就是這樣才是真正在用功。[憎者,於違情境上起憎怨心;]不要起這種心,起這種心將來苦吃不完![愛者,於順情境上生愛染心。]尤其是男女的感情或欲望。[此二是根本煩惱,屬貪嗔攝。嫉妒谄曲者:嫉,謂徇自名利,]“徇”就是依,專門都是找自己好的,對自己好的。[不耐他榮,]“榮”就是光榮、優點、好處,耐不住別人的優點、好處。[妒忌為性,故名嫉妒,嗔一分攝。]嗔恨心。[谄,謂罔冒於他,]“罔”就是欺,“冒”就是騙;罔冒於他就是欺騙。“諂”就是欺騙。或者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巴結,不實在的、不誠實。[矯設異儀,]“異儀”就是不同的外表,另外有一個不同的表現,那就是說虛偽。[險曲為性,故名谄曲,貪癡各一分攝。]心暗藏著玄機、陰險,也就是外表。所以,我們交朋友,不要跟陰險的人交往;交到脾氣壞的朋友還沒關系。脾氣壞的人,他很直心,他不會隱藏;他脾氣不好,有什麼事直接跟你講,不會隱藏,他內心不會設計你。你如果交到一個奸猾狡詐的朋友,你完蛋了!整天都設計你,而且表面上對你非常好!以有有一個徒弟,他知道佛門的出家人容易受騙,就先來皈依;皈依之後中,如果下雨天在路上碰到你,他照樣跟你跪地頂禮,一樣,可以說做到讓你覺得,這個人真的是虔誠的佛教徒!然後怎麼樣呢?再跟你借錢,他也不是主動開口,而是等到你去找他的時候,裝出很可憐的樣子,讓你產生同情心:哎呀,某某人,你生活有困難嗎?沒關系,師父,我再想想辦法,不用擔心。你就中計了!這個人很可惡,現在不曉得躲到哪裡去了,說不定被抓去關了!大家都被他的外表騙了,每一個人包括出家、在家,無論你有多大智慧。因為人都有慈悲心跟同情心,看到他這樣,都被他外表欺騙了。所以,陰險的人讓你真的沒辦法,防不勝防,太善良了。我們出家人,或者是在家這些護法要注意,師父提醒你們的要注意!如果人家要借錢,拿五百塊給他沒關系,算是施捨。[又此憎愛,通名為惑。]愛跟恨都是迷惑的東西。[蓋惑者,不明之義,]就是不了解。[不明即是癡。求勝上心者,慢也。這一點,師父要在大眾求忏悔,這一點我從小到學佛以前,即使出家,念大學、研究所,這個慢、求勝上心還是非常強烈!但是,話又講回來,也因為這樣才很有志氣,我不願輸人。所以,我看大藏經不願輸人,講經也不願輸人,都是因為這樣。把這個我慢降伏以後,這個精進心,不要勝上心,精進心還是存在,把慢除掉。這一點,師父犯得很嚴重,我慢,所以,師父比你們差。[求超勝一切,憎上慢心,]增上慢,什麼都比別人強。[合為貪、嗔、癡、慢,四根本煩惱既斷,現行不行,則習氣可除,觀行易於成就。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如果[此觀不得,]如果這個觀照不行,[復習彼觀,]“復”就是再,再習;“彼”就是另外,另外一種觀,空、假、中任你修行。只要[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只要你的心不放逸,慢慢漸次能夠求證。[三種淨觀,]奢摩他、三摩、禅那。[恐其根鈍不能兼修,且勸隨其本意,學習一觀之事,以專事於一,必易成就。設或此觀不得,故又教其復習彼觀,總以心不放捨,即不退轉也。漸次磨煉修習,必求證入,]只要[但肯辦心,自有相應。]辦心就是好好的跟你的心商量看看,“辦”就是對治,好好的對治你這一顆妄想的心,習氣的心,自有相應,好好的辦一下。[時節若至,其理現前。一長行竟,並上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竟。並上廣明行相竟,再並上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竟。]以前我都不會觀,因為還沒學佛,不懂什麼空觀、假觀、中觀,觀不來!以前看演戲,皇帝身穿龍袍,覺得是很快樂的事,皇帝還擁有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娶一百多個老婆。這是以前沒有學佛,很向往的日子;沒有學佛,他就會想,要在世間怎麼享受過日子,幻想著當皇帝有多偉大!這是講我過去的幻想,現在當法師,很清醒了。現在騙不過我了!不是只有我會這樣而已,你們不用笑我,不然你們都不曾這樣幻想過嗎?一定有的!是啊!
[庚二偈頌
辛一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辛二正頌(科同長行,唯阙安居。)
【“圓覺汝當知:]你要知道。[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就是定三個期限,一期或一百二十天,或一百天、八十天。[忏悔無始業。]要如何忏悔?[經於三七日,]二十一天當中都要求忏悔。意思是說:你要結菩薩戒的結夏,修行三期,二十一天以內,你要好好的先求忏悔。[然後正思惟,]真正思惟,好好的依佛的知見。[非彼所聞境,]不是你從佛所聽來的,你都不可以依靠,不可以執著,[畢竟不可取。】
圓覺汝當知,呼當機以儆余眾也。]敬告大家,其他的一切眾生。[一切末法眾生,欲求無上之佛道。此乃發菩提心,去佛遙遠,尺水丈波,]尺水丈波就是不易停止的意思,一尺水就有一丈波,眾生就是煩惱重,才一尺水變成一丈的波,風大無明重。[先當結壇。以上、中、下三根而結三期。]要在這個范圍內好好的修行。[以上、中、下三根而結三期]上根機的人八十天,中根機的人一百天,下根機的人一百二十天。[忏悔無始已來所有業障,業障消除,心器清淨。經三七日,然後正思惟,提起正觀,念念契合正覺也。非彼從佛所聞修證之境,畢竟不可取,免墮邪見也。
【“奢摩他至靜,]就是修定;[三摩正憶持,]三摩就是般若的智慧,能讓我們正確的憶持這個正道。[禅那明數門,]如果你是修中道法,那麼,你要很清楚的數息觀,數門就是數息觀。[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此頌三觀一首方便。奢摩他,用至靜,為下手工夫;三摩,用正憶持,為下手工夫;禅那,用明數門,為下手工夫:是名三種淨觀,一首方便。若能精勤修習,一法不遺,依始覺智,悟本覺理,依悟起修,而到究竟覺,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要常常忏悔,[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上頌利根,依悟起修,必能成就。此頌一類鈍根,]鈍根的人,[屢修屢廢,]修行進進退退的,[未能成就者,皆由無始夙業,以為障道之緣耳。]障道的因緣,屢修屢退,[常當勤心忏悔,無始一切罪障,諸障若得消滅,則雲散空澄,]“澄”就是澄清,使一切的煩惱都化為清淨。[佛境便得現前矣!二正宗分竟。]我今天去銀樓兌換錢,這眾生要不迷很難,因為我有新加坡幣、日幣要兌換,我就坐在那裡看眾生相。裡面都是金子,一個人沒有佛法薰習,說這個世間有人能克服那個貪,不可能!釋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經》講:我視一切金銀財寶如同糞土,跟大便一樣。我們卻每天把金子戴在脖子上!今天我在銀樓又有所悟,大徹大悟,悟到了。我們人為什麼要戴幾百萬的首飾在身上?如果我們擁有真理跟智慧,身上什麼統統不用戴,我們也活得很快樂!戴那麼貴重的首飾,如果遇到搶劫,強扯不下來,就干脆把你手剁了!眾生所喜愛的東西,我一點興趣也沒有,我就坐在那裡打磕睡,看看周圍的人,邊看邊等。如果擁有大智慧,會有很大感觸,眾生的確是迷;當然,這對我沒有作用,那沒有什麼,跟糞土沒有兩樣。銀樓裡,擺滿了黃金、鑽石,閃閃爍爍,金光萬道,那就是眾生相。我常常想:好好的一個人,為什麼要在身上穿洞呢?何必這樣,穿洞是為什麼?(法師指在鼻上穿洞)。本來很好看的眉毛,為什麼要把它全部剃掉呢?很奇怪呢?何必這樣呢?你看,師父都沒有化妝,這樣會很難看嗎?不會啊!我的手也沒有戴什麼東西,白得透明,也不難看啊!如果我們悟到真理,走在街上,你絕對不會動搖,不會想看什麼東西,不會感覺到什麼事情會引起你注意,因為你的心二十四個小時都在生死裡面。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了生死!當然,你如果無法一下子像聖賢的境界,你慢慢的斷沒關系,師父不祈求你們斷得很快,慢慢來。但是,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身外的地方都是假的,有一天你會安貧樂道,所有的錢以布施為貴、以施捨為貴,布施才是最尊貴的。慈航菩薩講過一句話:施捨的東西才是你的,就是說:你才種到福田,捨出去的東西,才是你得到的。知道嗎?放在我們身上的東西,你今晚睡著後,能否活到明天還不曉得,萬一睡著後,明天死了,要布施也來不及了!有一個人,他太太按月存放五千塊在她朋友那個地方,突然間,他太太被車子撞死了,她先生要來跟這個人拿錢,他不曉得太太是不是按月存,或許他太太拿去買東西也不一定。結果她朋友否認,他先生認定太太生前都有按月拿錢放在那邊。怎麼不拿錢放在我這裡,突然間就死掉了,車禍死亡!所以,我說像這樣要造福,哪來得及?菩薩,像這樣子,准備要修行,或者准備要布施,一下子根本就來不及!修福不是說你隨時要修,隨時就有那個因緣呢?不是如此。所以,我們設立的錄音帶基金,有二十多個單位要,資金根本不夠,我說沒關系,師父先貼補,你們盡管去作,沒有關系!你還是要救度眾生,這種工作不能停。所以,請大家幫忙贊助一下。
[乙三流通分
丙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
丁一賢善首啟請]
最後這一段叫做流通分,流通分的意思就是說:要傳出去,要贊歎,贊歎才有辦法流通。流通就是贊歎分的意思,就是每部經到最後,佛都贊歎這部經的偉大。所以,學佛的人,如果要讓佛法流通,就要贊歎,要贊歎三寶、贊歎法師、贊歎善知識,使眾生對三寶有信心,佛法才能一直流傳出去。所以,最後的流通分大部分都是贊歎,贊歎此經,不可思議,希有難得。學佛的人,若能體會佛的悲心,修贊歎行,佛法就會一直興盛。所以說:若要佛法興,就要僧贊僧,居士贊僧,僧亦贊僧,佛教自然興。這個流通分,就是佛特別交代,希望能將法流傳出去。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析義疏》雲:能弘人天小乘,曰賢;]賢人,師父寫信給徒弟,都寫某某賢者,[能弘始終大乘,曰善;]大乘分始教跟終教,這個“始終”不是說從開始到結束,“始”是始教大乘,“終”是終教大乘,始教的大乘,講的雖然是大乘;但是,不究竟。終教就是發揮大乘的義理。小、始、終、頓、圓,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能弘圓頓一乘,曰首。]叫做首,[請問流通,]就是最後要問清楚,就是最後要流通,徒弟請世尊開示。[端賴斯人。]要有人作個總結,如何護持這本經典。[三業虔誠,准如前釋。
丁二慶適聞所诠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現會及末世眾生開示信、解、修、證法門,]“修”就是行,信、解、行、證的法門。[重重分析,]一層又一層的分析,[義無不盡。]道理很完備,[普令開悟如是不議事者:乃通指正宗分中,如是生信,如是發解,如是修行,如是證果,]“誠”是實在,實在[誠為不可心思口議之事,]不可思就不能讓你想像,口議就是去討論;不可思議口議之事就是不能用腦筋去想、去推測;不能去討論它,無法用言說的。[其受益為何如耶!
丁三問能诠各義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護持經人就是要怎麼樣讓我們這一些想要護持本經的人,護持這一本《圓覺經》的人,如何去[流布此教,]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至於何地?”】]要如何流通呢?流通圓覺的教理呢?
[此大乘教,指正宗所說,若文若義,俱是大乘教法。應當因義立名,敢問此經名字,當稱何等,求佛宣說。既有其名,因名則必思義,我等雲何奉以自修,持以化世。]要如何自修?如何度化眾生呢?化世就是普度眾生,度化世間人叫做化世。[眾生修習此經,當得何等功德?依經修習,祗恐招魔,須假護持,方可無患,敢問世尊,]“敢”就是請的意思,請問世尊[雲何使我護持經人?]要怎麼樣讓我們這些護持這本經典的人,[流通宣布此之教法,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究至何地位?以上共有五問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竟。
丙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世尊告當機菩薩,重言善哉者,以利益今後故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修習所得之功德,流布所至之地位,毋令魔外惱亂正修,皆此經之功德也。]按照這個道理來安排這部經的名字,[至於依義所立之名字等,汝今谛實而聽,吾當為汝而說。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竟。
丙三依問宣說內護流通
丁一且標能說能護之人
【“善男子!是經,]就是《圓覺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非常驚人,這部經典是所有諸佛共同宣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三世諸佛,都守護這本《圓覺經》,你看它有多重要?[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方菩薩修行都要根據《圓覺經》。[十二部經清淨眼目。】]十二部經典,大藏經的代表,清淨眼目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的一個眼睛,可見《圓覺經》有多麼重要!《圓覺經》本來也很重要。法師開課,開什麼課也很重要,要開眾生的智慧,跟開這個課程也非常重要,息息相關。
[此歎法勝,]贊歎法的殊勝。[令生信重也。夫說此經之佛,乃是佛真身而說,凡聖一源,]凡夫跟聖人是同一來源。[身土不二,]三身、四土,這是不二法門。[說諸佛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故為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為頓教]這是根機大利之人。[大乘了義經。]就是絕對究竟。這本經典不是方便權巧的,都是講圓覺的思想、實相的道理。[然不了義經,則隨方有說有不說,]不了義經就是不究竟,方便善巧,隨方就是隨那個國土的因緣,可以講,也可以不講。[了義之教,然佛不譚。]這個“譚”就是談話的“談”無佛不講,沒有一尊佛,不講了義的經典,每一尊佛一定要講了義的經典。[如《華嚴》雲:“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等。” ]就是說沒有一尊佛不講《華嚴經》,每一尊佛都要講。因為《華嚴經》是了義經典,每尊佛都要講。[三世如來之所守護者:謂此經既是如來因地法行,依因克果,]“克”就是達到,按照這個因,達到這個果,叫做克。[得成佛道,自必時加保守,常垂護念;如《彌陀經》,為諸佛所護念經,十方菩薩之所歸依者;本經雲: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陀羅尼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有大總持門就是這一本經就包括一切的經典的意思,《圓覺經》就是總持。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你若要修行清淨真如的本性,[菩提涅槃,及波羅密,]都要修習圓覺,依此法來[教授菩薩。然既稱教授菩薩,則必為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方菩薩要成佛,一定要研究《圓覺經》。[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成佛也。十二部經,清淨眼目者:謂十二部經,即十二分教。]我們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由此而來的。[分雖各有別名,]有各個各個不同的名。[凡屬佛說者,皆可以名經也。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俱成十二名,廣如大論三十三。]解釋一下,所謂三藏十二部經典,長行就是指有的經典是文章一直講,沒有偈頌的,沒有幾句成一偈的,長行就是長篇大論的文章。重頌就是再一次用偈頌講,比較容易記憶。並授記,授記就是大乘授記成佛,像《法華經》,到最後佛要入涅槃,都要授記徒弟成佛,摩頂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孤起就是孤起頌,就是跟長行文無關,跟前面的文章無關,單獨起來的一個偈頌。無問而自說,因為境界太高,有的經典,弟子沒有能力問,佛就要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事就是佛弟子的因緣。佛的那些聖弟子,譬如十八羅漢,或者是一千二百個大阿羅漢,譬如描寫捨利弗、目犍連過去有什麼因緣。本生是指佛本人的過去;本事是指佛的弟子,本生指佛本人,這稍微有點差別。十二部經典,有的專門在講佛的徒弟過去的因緣;本生就是講佛本身過去的因緣。方廣就是大乘經典,“未曾有”就是連接著方廣的意思,就是未曾有經也是一樣,大乘的經典。論議、俱成十二部,論議,加上弟子們的討論,俱成十二部。有的是按照文章的體裁,有的是按照事相的分類,總共三藏十二部經,就是十二分類的意思。廣如大論三十三,如果你要更加的深刻去了解,那就在《大智度論》裡面的第三十三卷,都有談到十二部經。看過《大智度論》的人,第三十三卷裡面,就有講到十二部,三藏十二部那一些微細的名詞。[此經以推窮妄本,照徹覺源,即圓照清淨覺相,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是以理貫群經,]藉著這個道理貫群經。[義無不盡。]道理無不盡,[於此若解,則諸教之眼目彰矣。]“彰”就是明顯,這樣種種才華的眼目就非常清楚。[初且標能說能護之人竟。
丁二正答所說所護之法
戊一答名字
【“是經]這部經,現在要為這部經典取名字了,這部經典,第一個名字,[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可以這樣講陀羅尼經,[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總共有五個名字,都可以當作經名。我們現在是取第一個名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就是將第一跟第二個名字合起來成為這部經典,這本經典的題目,就是由此而來。
[此答名字。經中佛答共有五名:
一、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此以法、義、]經典的道理,[總、]就是陀羅尼。[別為名。]就是大方廣圓覺。“別”就是個別;總就是陀羅尼,總一切法,就統統包括在內。[圓覺,是法;]依法修行我們才能證入圓覺。[大方廣,是義。]道理,[此法,即是人人本有妙心,生佛同具,]眾生跟佛都具足。[依正全該,]依報跟正報都包括在內。[平等一相,寂滅無二,]平等一相,我們若是悟到空相,就能平等一相;無高無下、無男無女、無貧無富,沒有國王、乞丐的差別,統統沒有。[具足大、方、廣三義,即體、相、用也。大者,]就是絕待的大,絕對的。[當體得名常遍為義。]當體就是沒有經過比較,當下就完成了圓滿,叫做當體,絕待叫做當體。[當體者,稱本體而得名,非對小言大之大,]對小講大的大,這樣不叫大;對小來講大,表示還有比它更大的。譬如一粒米比一支鉛筆小,一個茶杯比一支鉛筆大;一張椅子又比一個茶杯大;用比較而來的大小不算大。虛空,沒有一法,沒有一法就不分大跟小,那麼它就是最大,絕待的大。我們的心就是要保持這念絕對的心境,無高無下。[若大有對待,豈為至大?亦非先小後大之大,若大有先後,豈為本大?]這不是本來的大。[今以圓覺,體無邊涯,絕諸分量,強名曰大也。常遍者:常,則豎窮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遍,則橫該十方。]“該”就是徹的意思,包括,遍十方;“該”就是包括。[方者,法也,]大、方、廣,我們現在是講第二個字,“方”就是法,[從相得名。]從外相得名,[軌生物解,]軌生就是外在的形狀,物解就是讓你對形狀的認識,安上名詞。[任持自性。]就是它在某一個時間,它會安住在某一個相裡面,還沒有破壞以前,它會好好的保守自己原有的狀態。譬如杯子,它的軌道就是這樣,物解,你就能了解這是杯子,任持自性,它現在還持著自己的杯子的自性,杯子做什麼?可以喝茶。[軌生物解者:眾生悟入知見,雖因善友開示,然其智解,實從覺性生,如水土潤生谷芽等,]發芽。[芽從種生,不從水土。故文雲:圓覺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可見求圓覺有多麼重要!圓覺簡單講,就是一定要離一切相,你才能夠圓滿覺性。所以,我們的心,二十四個小時都要保持一顆放下的心,放得下,全宇宙世界都是我們的財產;放不下,即使錢放在我們的口袋,照樣享受不到!享受就是喜悅,喜悅才是真正的享受,圓覺就是無量的喜,法的快樂,實在是讓你無限無邊無盡的快樂;但是,這有時候沒辦法。像我念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室友,畢業於成功中學,睡在我隔壁,我跟他說:我們來學佛,聽經聞法。他說:我才不相信有六道輪回!就算相信也沒用,我就這樣過日子,反正人死後會變成什麼也無所謂,變狗變雞,也沒看到,管他那麼多!他嘴上說的很灑脫、很自在,事實上看起來很痛苦。他的襪子都不洗,總共買了十二雙,男生住宿捨,沒辦法,男生差不多這樣。我這個人很不可思議,我跟女眾很沒有緣,我從小學一年級讀到六年級,沒有男女同班。我初中考上台北第一志願成淵中學,一進去,我們那一班都是男生,沒有一個女生。到了高中,你們都知道了,那不用再講,你幾時聽過我們學校有女生?有才奇怪!直到念大學,念逢甲大學水利系,全班都是男生,因為將來都是要當工程師的,都是男生。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到淨土專宗研究所,同學統統是男生,所以,我比較不適應女眾就是這樣。可以說沒有什麼因緣,我們修行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正確的目標。[任持自性者:一切眾生,皆具本覺,雖輪轉六道,改頭換面,而此覺性,不曾失滅。]但是,我們的本性永遠具足。這是大、方的“方”[廣者,從用為名,多博為義。廣多者,此圓覺性,本有過塵沙之妙用,]塵沙的妙用,這句話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講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不知和尚叫我作何福田?就是這句話。心中那個智慧如湧泉一直起來,當然他有恆沙的妙用。為什麼?見本性的人,當然他所有的用都無礙,所有都自在無礙。[潛興密應,]“興”就是起,暗暗的起這個密應,暗暗的作用,“密應”就是暗地裡合這個自性。[無有休息,無有窮盡。廣博者,此無盡之用,一一同於覺性,無有邊際,無有分限。]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起妄想、煩惱,我們內心就想:這不是本性,我們的本性沒有煩惱,我們的本性不立一法,一切法不可得。所以,我們今天種種的執著,或者是日常生活中你跟自己過意不去。什麼叫做眾生?跟自己過意不去的叫做眾生。佛不會跟自己過意不去,他通達無礙,怎麼會跟自己過意不去?而我們不行,我們樣樣都有障礙,我們跟自己過不去:我恨你、我打死你、我討厭你!結果跟自己過不去,自己懲罰自己嘛!所以,對生命不了解,生命對他來講是一種懲罰,就是這樣。每天都讓你痛苦無邊,我們如果對生命有了脫,哇!這就不得了了,享受人生的美好時光,不必去海邊玩沖浪板。美國人很多人喜歡去沖浪,結果得皮膚癌,美國人講起來很沒有福報,他們出生在西方,沒有中藥。懂得享受的人,福報就到;而我們就是不懂,不懂得享受,整天就是痛苦,享受不到那一分喜悅,我們享受不到。世間的有錢人也是為了快樂,對不對?我們今天求佛法、求真理,也是為了快樂;而他那種快樂是刺激、生滅變化的東西,那沒有真正的快樂;我們這種快樂,無論是雨天、晴天,心情都很舒暢,無關於天氣好壞。閉眼睛也好,睜眼睛也好,無論看什麼都很順眼,那就是本來的面目。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看每件事都很順眼。前幾天有個小姐來,她也學佛,結果得癌症,子宮癌第幾期了。來到這裡,跪著就放聲大哭,我才剛聽聞佛法,才剛要展開我真實的喜悅的生命,生命卻已經要結束了!在座諸位!我們還不致於走到得癌這個地步;我並不是講難聽的話,而是說我們還沒有到發現生命將盡的時候,菩薩!你就要想:我過去這麼計較,為了幾塊錢,跟人家斤斤計較,值得嗎?為了一點小事,恨心、放不下,你看我們值得嗎?你冷靜想想看。既然如此,為何要等到得了重病,已經絕望了才放得下?何必如此?我們這時候,就能完成我們圓覺的覺性,我們就放下,不要等到得了子宮癌來後悔。還有一個男眾來就頂禮,他也要結束他的生命了!也禁不住掉眼淚,因為得愛滋病。我問他:怎麼得這種病的?他說:我跟著跑船,生活很無聊,到國外後,一上岸就是喝酒、找女人。在歐洲被感染,不曉得已經是第幾期了,我也不會看不起他。在醫學上來講,不清淨的男女關系,得淋病、尿道炎的機會是百分之八、九十,得愛滋病只有百分之十。就是不太可能得愛滋病,但是,一旦染上愛滋病,就等於判死刑了。那就很慘了!我告訴他:你要聽我的勸告,從今以後,你要斷除性行為,不要再害死另外一個女孩子了。千萬不可以這樣做,你要從現在開始持戒,不要再害另一個女人,無論如何要控制自己。我說:你只能念佛,沒辦法。佛也沒說得愛滋病要念什麼咒,我人老了,沒辦法。佛沒說要念什麼咒,經典也沒寫,我不曉得要念什麼,只有念大悲咒試試看了。我說:你現在要放下,不要再造惡,尤其不能再傳給第二個人。這種病就算睜大眼睛也看不出來,你們對於男女關系不要胡搞亂來,不然幾時會死你都不知道,我不騙你。真的!還有打針也會傳染,有一個醫生為病人打針,結果一不小心打偏了,針刺到自己,也是得愛滋病,這個醫生已經死了。這是二十世紀的黑死病,到今天為止,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發明對抗愛滋病的藥物,完全束手無策![故文雲:覺性遍滿,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圓覺者,直指法體。若不克體標指,不知何法,具足體、相、用三大之義。圓者,滿足周備,此外更無一法。]圓滿嘛![覺者,虛明靈照,無諸分別想念。故論雲: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就是覺,要平等,這個都講過了,念一遍就很清楚。《大乘起信論》說:什麼叫做覺悟呢?什麼叫覺?我們的心體離一切念,離念相,我們如果離一切執著,心就如同虛空。這句話講的太好了!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就是說:你若能離一切妄想,你的心就能如同虛空廣大,這樣我們還執著做什麼呢?即是如來平等的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陀羅尼,是梵語,譯雲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圓覺,是法,此法能總一切法。大方廣,是義,此義能持無量義。陀羅尼三字是總,大方廣圓覺五字是別。故法、]我們說“圓覺”是法。[義、]“大方廣”是義,法,“圓覺”是法。義,“大方廣”是義,[總、]“陀羅尼”是總。[別]“大方廣圓覺”是別。[為名。名題取別遺總,]名題就是本經之題,取別遺總就是,如果取別,取這個“大方廣圓覺”那麼,總就簡略,總就是“陀羅尼”[故略陀羅尼三字。]就是說我們這部經典,叫做“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三個字沒有安排下去,取別,就是取“大方廣圓覺”遺總就是沒有把“陀羅尼”安排下去。《圓覺經》另一個經題也可以叫做:
[二、亦名修多羅了義,是境]境界,境界是在外面。[智]是在內心,境智[相對]就是一對,以境跟智慧[為名。修多羅,此雲契經。]中國話叫契經,“契”就是合。[如來所說,契理契機之教,]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根機;契理是合理,合什麼理呢?合諸佛所說的道理。契機就是合眾生的根機,如果諸佛所說的,不合眾生的根機,所有的說法都浪費時間,不合嘛![乃諸經通名。]諸經就是一切,一切經典都有這個“經”字。[權漸之經,]“權”就是方便,“漸”就是根機陋劣,有次第的修持法。權漸之經,用方便、有次第說法的經典,[名不了義,]不了義就是不究竟解脫,只能達到某一種階段,是佛為了暫時滿足眾生的根機,暫時方便,所以叫做不了義。[圓頓之經,名為了義。]“了”就是究竟的意思,暢懷諸佛之本懷,名究竟了義。了義就是講實相法,沒有方便法,單刀直入,一下子就講實相法,沒有在那邊方便、善巧,沒有![上稱此經,為十二部經,]十二部經不是十二本經,而是叫做十二分類。有一個出家大約二十五年的比丘,現在已經往生了。人家問他,請問法師!十二部經是什麼意思?他就回答:十二部經就是《法華經》、《楞嚴經》、《彌陀經》等等,我說:哇!這樣子哪算得完?佛陀講的經總共有三、四千本,如果從大藏經翻出來,一部一部算,光是在《阿含經》裡,有時候一頁就是一部經、有時候幾個字就是一部經,那沒辦法算。整部大藏經裡,經典可多了!他出家已經二十五年了呢!這就是不懂,沒有親近善知識,就不解佛法的真義。十二分類,分類的意思,現在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就大學來說,大學有工學院、理學院、商學院、農學院、技術學院,等等分類,這樣聽懂了嗎?工學院裡面又分電機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等等,分成種種科系。所以,十二部經是十二分類。再舉個例子,問:人有幾種?有黑人、白人、黃種人,黃種人又分成什麼?有亞洲人、中東人。亞洲人又分成日本人、中國人、台灣人等等,這樣分類。這樣比喻就聽得很清楚。[清淨眼目。]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以《圓覺經》為眼目;眼睛是靈魂之窗,除非你斜視,不然那是我們真正的窗;如果斜視,那就另當別論。清淨的眼目,不是近視的眼目。[修多羅、即十二部經,了義二字,乃指其間所诠,]“诠”就是解釋,所解釋的道理。[圓頓之法義。]圓頓法的道理。[即所照之境,一一皆悉能了,即能照之智,故為清淨眼目,故境智相對為名。]境界跟智慧相對為名。
[三、亦名秘密王三昧,]在這裡要注意,“秘密”不是很神秘的意思,意思是說《圓覺經》叫第三個名字,為什麼叫做秘密王?就是因為這個境界太高了,唯佛能了,所以叫做秘密。對一般凡夫、二乘人、初機菩薩,可以稱為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測不可思議佛的境界,叫做秘密王。簡單講:佛是自在,而我們眾生是不自在。[是動定無礙為名。]動中跟定中都無礙。我們眾生怕外境現前,所以,盡量來打坐、攝心、盡量遠離;而佛是無礙,他無論在何處,都能夠在定中。[三昧,乃諸定總名,此翻正定。]加為什麼要加一個“正”意思就是:具足智慧的定。他這個定不是只有定,若只有定,就不必加一個“正”定當中充滿了般若智慧,才叫做正;外道也有定,那個叫做邪定,生滅法,不能證得實相,沒有般若智慧的定,叫做邪定。[權小所修,]“權”就是淺機的菩薩;“小”就是小乘,所修。[有入、住、出,]的分法,若有入定、住定、出定,[不稱秘密,以可測故,]“可測”就是可思議。[亦不稱王,]為什麼不能稱王?[不自在故。]王很自在,他最大;王自在,沒有人敢管他,所以叫自在。一般大臣就不自在了,要服從皇帝,所以,可測不稱王。[諸佛菩薩之定,無有入、住、出,乃即動而定。所謂“那伽常在定,]那伽常在定,有兩種解釋:一個叫不來,一個叫無罪。就是說他沒有所謂的來跟去、生滅的定,不來就是不生不滅。無罪的定,“罪”就是業障,沒有業障。那伽常在定就是說:心中證得實相,無有煩惱的定、無罪的定、不來的定;不來就是不去的定、就是不生不滅的定,當下就是本來的面目。[無有不定時。” ]證得這種定,動靜都無礙,無有不定時。[是動不礙定也。]“動”就是造作,一切的行住坐臥,都不障礙我們的定,就是由空性悟到極點。如果你要修空性,要修到畢竟;畢竟就是一絲不掛、一塵不染,連動一個起心動念都沒有,朗然照天地,清清楚楚,那才真正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亦乃即定而動,]就是說在定中,也不妨礙他的行住坐臥。[所謂“不起滅盡定、而現諸威儀”,]諸威儀就是表現得非常莊嚴。不起滅盡定就是沒有一個入定、出定的生滅的定,他本來就常在定。滅盡定就是阿羅漢的定,阿羅漢的定,進去,有時候出不來,不能自在;不起就是自在,他不必運用入定的功夫來現出威儀,不必,他當下動靜都一如。[是定不礙動也。堪稱秘密與王,非權小之所能知,而得自在神用故。是動定無礙為名。
四、亦名如來決定境界,是真如不變為名。]這本經亦名如來決定境界,如來就是佛,諸佛菩薩決定的境界,就是一點都不迷惑。這是真如不變為名。[如來者:《金剛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既無來去,則法身充滿於法界,]菩薩!如何才能達到無來去?很多人體會不出來:我從台北到高雄明明坐了四個半小時火車,怎麼說無來亦無去呢?這明明有,怎麼說無,我實在體會不出來!諸位!無來去就是不起心動念;第二無分別心,走到哪裡都平等心;第三悟到畢竟空性,雖有來,來畢竟空,去也空性,走到哪裡都依畢竟空性接納一切,叫做無來去。則法身充滿於法界,[常住不動,即是如真;決定境界,亦即真如,]“真”意即不是假,我們的本心叫做真,“如”就是不動,我們的本性是真實性的、不變的。[以不變故,稱為決定;滅妄顯故,]滅這個虛妄,顯真如。虛妄不能滅,講“滅”是一種方便說,虛妄本無。滅妄就是說智慧生起,自然就沒有虛妄;就像水若平靜,自然無波。不是說不有波浪,又說水面很平靜,不必這句話,沒有波浪,就恢復平靜的水面;沒有妄想,本來就是我們的本性。[名為境界。如《普眼章》:一真法界,]一真就是絕對的意思,絕待,不經任何的比較,[直指本覺靈源。]就是我們的本性,[文雲:“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無量無盡的虛空,因為我們的覺性而了解,顯發就是我們對虛空就加上了一層智慧。[及至觀行成就,影像銷滅,塵影既銷,空元是覺。]觀行成就,就是一直觀照觀照,影像銷滅,影像就是我們的妄想。我們的眼睛看外境,執著這個外相,以為真實,就落入印象了!落入印象,以為是真實性的東西。所以,這個影像就是我們藉著外境而自己想像,就是我們所講的一些記憶上的殘影,叫做影像。消失了,因為有時候人都會煩惱,有很多信徒都來找師父,今天也有一個人來:請問師父,我最近作了一個夢,夢到講堂的佛像大放光明,夢見師父全身閃閃發亮,師父正要教我結手印時,鄰居的狗突然叫,我就被吵醒了!師父!那個夢代表什麼啊?我說:依你看,代表什麼?我不知道。人生已經是假相了,更何況是討論夢這種妄中之妄?所以,我不討論夢境這種東西。夢見佛,你也不必太高興,有時候是魔現境來干擾你的;不過,我們目前還不夠資格著魔,要著魔,也要有相當功夫的人。魔才會找他,不然魔找你做什麼?要著魔,也要有資格才著得成,不然想著魔也沒辦法!今天有一個父親帶女兒來,他女兒精神有點不太正常;也不知道他向誰打聽的,不曉得為什麼現在都介紹到這裡來?他說:法師,我聽人家說,您只要端一杯水,然後念一念,一彈,什麼毛病都會好!我說:吹牛!我哪有那麼厲害?若這樣就能治病,不然換你們念一杯給我喝,若是真的,我自己怎麼還會胃痛呢?那是說如果卡到無形的鬼魂,那就真的有效。像那天有一個人被狗附身,來到這裡,拜佛的姿勢就很像狗,她平時很正常;是個女眾,我走過去,手往她的頭上一摸,都還沒開始念咒,她就停下來了。為什麼?因為師父這支手整天都在念佛,我在房間裡自己打佛七。你想想看,每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在念阿彌陀佛,全身怎麼會不放光?手一摸,她就消災、就OK了!不是我行,是我整天都念佛,我都觀想放光,踏在蓮花上;人家是繞佛,我是繞一張沙發,每天都在房間裡面自己打佛七,有空就念佛。所以,我並不是很有修行,但是,佛知道我很虔誠。所以,我們若要為人加持,很簡單,只要認真念佛就好。我把手往她頭上一壓,沒有念咒就安靜下來,接著再持咒,沒多久她就醒過來了。那就是真正被附身,那個念了才有用;哪有帶精神病的人來叫我加持,我哪有辦法?我問她:你哪裡不舒服啊?她就看著我笑,也不曉得在笑什麼,我每次都遇到這種人,很糟糕。以後不要介紹這種人來,不知道是跟誰打聽的?聽說這種人初一、十五就會發作,其實我們人都是自己心理不健康。所以,塵影即銷,我們沒有了妄想,當然影像就就消滅了,我們如果有大智慧;有人說:看經典不是修行,我告訴你:看經典、聽經就是在修行。為什麼?聽經,他當下這一念與理性相應,沒有煩惱,就是在用功。有的人認為聽經不是在修行,一定要去跪在佛前才叫做修行,這就是將解跟行分為二。改變我們的觀念,使我們的內心沒有煩惱,我們現在就是在修行。聽經聞法就是在修行,沒有煩惱就是在修行,聽經聞法能令我們法喜充滿。空無是覺,元就是,本來就是我們的覺性,虛空也是我們的覺性;覺性遍滿虛空界,你沒聽過嗎?《華嚴經》說:覺性遍滿虛空界;唯識學講:性識周遍法界,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意識,周遍整個法界。悟道的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上山下海,他都開悟;悟道的人,無論接觸什麼境界都悟,就算他快被斬頭了也一樣!祖師大德講了一句話:將首臨白刃,猶如斬春風,就算頭快被砍下來了,跟沒有一樣。悟道的人,大徹大悟的人,有跟沒有都是一樣,他結束這個生命,一下子就解脫了,諸佛都示現生滅法,何況凡夫?諸佛菩薩契入空性,遍滿虛空界。空元是覺,空性它本來就是有覺悟的自性存在的。[顯,即空銷覺現;]我們以為那個不可知的頑空,消除了,覺性就出現,就顯現出來。[發,即妄盡心開,]虛妄盡,心就開,[俱無邊際。]“俱”就是都是,都是無止境的。[如《楞嚴經》所雲:“聞復翳根除,]聽聞了佛法以後,我們的眼睛的毛病;“翳”就是煩惱,煩惱就除掉了。翳根除,眼睛有毛病就遮障,心中如果有煩惱,就遮蔽我們清淨的本性。翳根除就是眼睛的毛病除掉,也就是比喻煩惱除掉了。[塵銷覺圓淨,]我們那些想像、沒有必要的妄想,如果把它銷,就是融入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變成妙用了。用我們的智慧一觀照,本來就沒有,妄想本來無根嘛!所以說消歸自性就是這個意思,歸無所得。“塵”就是表示微細的煩惱,“消”就是除,或者是融化、除掉;覺圓淨,我們的覺性就圓滿、清淨了。[淨極光通達,]清淨到極端的時候,我們的光,就是內心的智慧的光就通達。我們常說:業障很重!業障重就是表示煩惱重,智慧不開的意思。[寂照含虛空。”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同時包容一切的虛空。[是真如不變為名。]
《圓覺經》第五個經題,[五、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是藏性隨緣為名。如來藏,是佛性在纏之稱,]我們都有一個清淨心,“纏”就是煩惱,受煩惱的束縛,我們的清淨的佛性被煩惱綁住了。[能依此出生諸佛,]產生諸佛。[謂如來之性,含藏其中。自性,即不變之性,無始迄今,]“迄”就是終點,沒有一個始,沒有一個終,一直達到今天。[不曾變滅而差別,即隨緣之用。]就是不曾變滅而差別中顯這個平等,我們清淨的本性如如不動。而在差別當中顯示平等,那就是隨緣之用。[如《彌勒章》之五性差別:一、聲聞性,二緣覺性:]根機有差別,有聲聞的根機,叫做聲聞性;也有緣覺的根機,緣覺性。[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如果一切眾生能夠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先攝身跟口;但是,心的道理還未明了,還沒有悟到無生,叫未斷理障。事障就是先持戒,事相上先不去犯,然後慢慢的再斷理障,慢慢再悟到無生。[但能悟入,聲聞性,與緣覺性。]只能入聲聞跟緣覺而已。[三、菩薩性:]菩薩的根機。[若諸眾生,勤斷二障,]就是事障跟理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二障斷滅,]事跟理都去除、放下。[即入如來微妙圓覺。四、不定性:一切眾生,已知本具圓覺,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不同。]意思是:我們本來就具足圓覺,但是,因為各人修行的因地發心不同,所以,有頓根跟漸根。[若遇如來,]算是外緣好,遇到大善知識,如來是我們的大善知識。[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根機無論大小,[皆成佛果。]現在佛不在了,那沒辦法。只能遇個矮師父,沒辦法,多忍耐一下;不過,矮歸矮,還算不錯啦![五、外道性: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有的人喜歡亂闖亂撞,到處跑,意思是:一直想要追求真理,結果闖進了外道,很慘!我們一生當中,要遇到正統的佛教,是相當的難![邪師過謬,]這是邪師的過失,[非眾生咎,]那不是眾生的過失。[是名五性差別。]所以,我們遇到正統的佛教,這不是一佛二佛所種的善根,太不簡單明了![如《淨慧章》之五種隨順:夫淨覺離念,本無生滅,]我們清淨的覺性離念,注意聽!離念不是離妄念,不是無念。離凡夫的妄念,不是沒有聖人之念,聖人之念就是無念,就是妙用現前。你不要說:離念,像死人一樣的,那種觀念是錯誤的!淨覺離念,清淨的覺性,是離開一切凡夫妄想之念,它本來就沒生滅,就是沒有凡夫的執著跟分別心的意思。[良由最初一念,]最初是假設的名詞,人類無法探討最初,只好用一個假設。[無明妄動,迷真起妄,]迷真心,起妄心。因此令此心,[遂令此心,生、住、異、滅,]讓我們的心變來變去,生、住、異、滅,簡單講就是生滅、就是執著。在每一個動念裡面,都是一種執著性的執著,生滅變化的一種執著。[四種夢心,]夢心就是不可得,生無生性,住無住性,異無異性,滅無滅性;生性本空,住性本空,異性本空,滅性本空,是故生、住、異、滅本不可得,名四種夢心。[從細至粗,微著不同,]“著”就是顯著、粗的意思,微細的念頭跟粗糙顯出來的念頭是不同的,叫微著。“著”就是粗的念頭,“微”就是細的念頭。就是從細的念頭一直變化到明顯的念頭;[先際最微,]先際就是始,一開始是很微細的,叫做先際。[名為生相,]生相無明。[即是業相。]所謂的業。[中間二三,]就是住跟異,[名住、異相。住相有四,即轉相、現相、及智相、相續相。異相有二,即執取相、計名字相。後際最粗,]“後際”就是最後。[名為滅相,即起業相。]起業就是造業,開始要造業,起身業、起口業、起意業。[今因本覺,有不思議內熏之力,熏起厭求之心,]知道生死無常,知道今天追求這個世間不是辦法,整天斗爭、戰亂,不是辦法。[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於本覺,益信解力,]“益”就是增加、增強,增強我們的信心,跟了解的力量。[損無明能,]“損”就是破壞,它會破壞無明的能力,漸漸能夠破無明。我們別說是到破無明了,光是有學佛跟沒學佛那就真的有天壤之別了!不用談到學佛深或淺,以前我沒學佛,都一直當作這個身體是真的,整天充滿了希望,認真讀書考試,打算要去荷蘭念博士,打算考公費留學。整天都想要出國留學,回來後有一番的成就,干大企業。因為一直認為這是真實的東西,世間人叫做光耀門庭。沒有學佛就是這種心態,當行政院院長,衛生所所長,出門就很神氣,對不對?沒有學佛,所有的生命就是這樣;現在聽到佛法,知道這個身體是假的、生命是暫時的,我們真正的生命是法身慧命;我們真正的生命是永遠的佛性,這樣我追求那些假相就錯了!光是說到過去以為這世間是真的,到現在知道世間是假的,你看,這個心情就有一百八十度的不同,那感受完全不一樣!以前無聊時,人家約去歌廳、舞廳,現在學佛,看到那個沒作用,去那裡做什麼?光是這樣,燈光一閃一閃,正當的光線不看,在那裡跳啊跳,跳到最後還是得死啊!那些跳舞的女眾,將來哪個不必死的?所以,那個感受性就不同,眼睛看出去,一看都是如如不動,這統統是假相,是生滅法、是騙人的東西,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就是大徹大悟,那些都沒有作用。以前電視裡有選美大會,會穿泳裝,提前一個小時我就在那裡等看選美!現在知道了,她們不可能比觀世音菩薩更漂亮;沒什麼差別,到最後,還是會而發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到最後,牙齒照樣掉光光,皺紋多到連妝都上不上,一看就透視。所以,它能夠破無明,佛法這種東西,這個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佛道、覺悟,這種東西才是我們永久性的東西。[漸向心源,]漸漸會找到我們本來的東西。[始息滅相,]慢慢的會停止這個滅相,起業相,造業;[終息生相。]到最後就停止生相無明。[生相無明一破,則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動是你自己的錯覺,一切世間本來不可得的東西,你強迫自己去迷惑,這樣哪有辦法?[今無始靜,平等平等,]也沒有一個開始的所謂的靜,平等平等。[無別始覺之異,]也沒有所謂不同的一個開始的覺悟之異,沒有所謂一個開始的覺悟的差別。為什麼?始覺本覺合一,[始本合一,]就是始覺、本覺,開始覺悟就是本來的悟;本來的悟就是開始的悟。那就是沒有所謂的開始,始本合一嘛![稱究竟覺。]究竟的覺悟。[一、明依位漸證:從信位、賢位、聖位、果位。]賢位就是住、行、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賢位;十信位、三賢位、十聖位、果位就是佛。[二、明亡心頓證:]亡心就是一切妄念、我法二執統統放下,[名為五種隨順覺性。此與五性差別,皆約生滅門中,曲成圓覺之義,]曲成就是方便委屈一下,簡單說它是圓覺,其實不是究竟的圓覺,它還是生滅門當中的圓覺,就是暫時性的委屈一下,就是不究竟的圓覺。[是藏性隨緣為名。]這就是我們如來藏,本來如來藏性,隨一切的因緣來取名。[因是經共有五名,循名]就是依名,按照這個名字[自必核實,]“核”就是檢查一下,核對一下,是不是實在的符合這一本經的名相?按照這一本經典的名相的名題,這題的名,我們當然要檢查核對一下,是不是符合圓覺的道理?[汝應奉持之,]你們要好好的奉持。[而得自他兩利也。然答奉持之問,若以文顯,則不妨因說經名,]不妨因說經名,因為說這個經典的名字,“名”就是題目,經典的題目,這個名。[承其文勢,]按照文章的情形,[便於此答。]方便在這個地方回答。[若以義求,]如果按照道理來說、來求。[則在後頓漸門中。]則在後面頓漸門當中發揮。[初答名字竟。]意思是先講經題,後來在經文裡面就有講到頓或者是漸。
[戊二答所至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顯”就是開示,都是開示如來的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不得了!這部《圓覺經》不是普遍的經典,只有佛能夠完全講出來。
[此答所至。是經]就是《圓覺經》[唯顯如來境界:唯顯者,獨顯也。]“顯”就是開示。[如如來所證境界,不離本起因心。]他所證的境界,當然是他因地發如是心,才會完成如是果覺。[如《文殊章》,文殊請問:願為此會,諸來]就是一切,一切來參加的[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說於”就是探討,探討佛本來起清淨之心,[因地法行。說十方諸佛如來,最初根本,所起之清淨因地法行。所雲清淨者:]我們的清淨,[即圓照本體,由來無染,清淨覺相,],我們本來就沒有污染,今天我們的煩惱,菩薩!萬法唯心造,你冷靜的思惟這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畝田,就是八識田中,這畝田要下什麼種子,完全操之於已。我的八識田中,今天要仇恨、要占有、要起貪嗔癡的念頭,那們,這畝田所落下去的,都是貪嗔癡的種子。我現在學佛了,不要這樣,學佛我現在不要起這些念,我不起貪嗔癡的念頭、不起執著、不起種種惡的念頭,那麼,我這一畝田所種下去的,都是清淨心的念頭,這畝田將來到最後收成,就是清淨的果報。很簡單,所以,我告訴諸位:不相信因果的人,是大愚癡的人,你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因果!你相不相信?很簡單,我看到一個人,我恨他,我恨他這個念頭,因就放在心裡,然後逢人就說:我恨他!因為二十四個小時都一直討厭這個人,一直恨這個人,他愈講,落入八識田中的種子就愈多,每天都在薰習這個恨;又到處說我恨他,培養這個恨的薰習力量,等到以後遇到,二人為了小事發生口角,起沖突,一氣之下拿刀刺向對方,鬧出人命來。這不是因果嗎?你開始造惡,因緣果報就現前了!如果我們沒有這一念仇恨的心,他侮辱我們,我們感謝他,轉念:因為他侮辱我們,讓我們學習忍辱、學習佛道,一切因緣生因緣滅,不可得,放下,放下,不能有恨,以後看到他:我很感謝他,我很感謝他,我怎麼會殺他?那就不必負這個錯誤的因果,很簡單嘛!哪有說沒有什麼因果?你今天來聽經聞法,你所有八識田中都是清淨的種子,這就是因;你明天又歡喜心來聽經,這就是果,因果因果,都連鎖的。你今生聽經,現在歡喜就是因果,因果有三世的、有剎那的因果,很簡單的道理,不困難。菩薩!修正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念頭,就是大修行人!記住師父的話,念頭不轉變,卡死在那裡,你雖然念佛念很多,也不是一個大修行人。十方諸佛如來,最初的根本,所起的清淨因地法行。所謂清淨者,就是圓照本體,由來無染,清淨覺相[為因地心。上雲: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迷真起妄,妄見眾生。]虛妄看到眾生,[妄體元空,]“元”就是本,虛妄的體本來就是空性,是你多余的執著。但無心於萬物,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你的業識,所變現出來的東西。你硬要一直錯覺,分別跟執著說這是真實性的東西,追求不到就一直哭泣、痛苦,一直煩惱,這難道不是本來就空,是你多余的煩惱嗎?所以,妄體元空,本來就是空性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實在性的東西。[全是本覺清淨心地。法行者:即稱清淨法所修之行也。]“稱”就是合於清淨法[所修之行也]《大集經》這段話講得實在是太好了,把師父心中的感受、要講的話,講得淋漓盡致,也把一個修行人跟非修行人,講得一針見血!如飲甘露![《大集經》說:“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三部經,樂為四眾,敷揚廣說,]“敷演”就是所謂的闡揚,“敷”就是所謂的開放,闡揚佛經的道理叫做敷揚;廣說,為人講經說法。[思惟其義,]思考佛的道理。[是名樂讀,]就是歡喜去讀經而已。[乃至是名思惟,]只是思惟經典而已,[不名]依[法]修[行。]還不是一個真的依法修行的人。再講一遍:如果有比丘喜歡讀誦十二部經典;所以,我才跟諸位說:有的人愛看《無量壽經》,整天都在讀經,念《地藏經》、《金剛經》。十二部經典,樂為四眾,而且說法,思惟其義,很喜歡的讀,乃至是名思惟,不名依法修行的比丘。[若有比丘,]若是有比丘。[能觀身心,]能夠觀照身是畢竟空,心妄想不可得,[乃至境界都息,]一切境界統統沒有作用,不能牽制、不能影響到你。都息就是都不受到身體、心靈、外境的影響,知道它本來就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永離煩惱,]當下就頓悟。[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我說此人確確實實是真正依法修行的人。[然菩薩所請說者,意雲求果者,必觀於因。因若非真,果還是妄。如造真金佛像,先須辦得真金,成像之時,體無增減。故請說本起因地,以為萬行所依也。後佛答: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是知佛所證境界,果海還徹因源也。]就是他雖然證到果,但是,回光返照回來,還是不離開因。“徹”就是通達,果海還是通達於因;“源”就是水源、根本。果一定通達於因,因一定要通達到果。[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者:唯有佛之與佛,乃能宣說故。說無明等,皆無所有,正是佛境顯現。佛境若不顯現,諸妄何得即空;諸妄不空,焉徹覺源,圓覺根源,即是一心。故《涅槃》雲:“寂滅者,名為一心。” ]我們的心能寂滅,就是一心。[《華嚴》亦雲:“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 ]注意聽,這個正道,不是智慧之道;這個正道叫做菩提之道,不一樣。意思是說:你若不能了解我們這顆清淨心,不生不滅的涅槃心、寂滅的心,你要如何了解菩提正道呢?根本就不可能,你要完成佛道,根本就不可能!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首二句,先敘能流布人,]就是說菩薩,不然就是末法的眾生。[第三句,此敘所流布教。]依此修行,按照這種法門修行。[前問: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似唯顯利他。此答依此修行,並顯兩利。]不但自利又利他。[正見自受持,修自利行,又能流布,修利他行,故曰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者:即依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生信、發解、起行、證果。至於佛地者:以此經唯顯如來境界,]《圓覺經》都是在顯示如來的境界。[身心寂滅,]身心寂滅不是否認的意思,而是透視他,一切法不可得,你不要起心動念去執著身,或者是執著這個心,或者是外境,那都是不可得的,是妄想、分別、業障所顯現出來的假相,不要執著。[平等本際,]本來就平等。[凡聖身心,取相似異,]你若有執著,就會變成不同。[相皆虛妄,當體寂滅,寂滅故平等,皆同一圓覺本際。覺體無異,]覺性的體性無二。[用隨體遍,]妙用是隨體橫遍。[圓滿法界,隨順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智慧愚癡不二;眾生諸佛不二;]所謂不二就是同一顆心的意思,你現在生死是這顆心(妄想心);以後你證得涅槃,也是這顆真心,妄心是迷,真心是悟,真心妄心不二心,看你會不會運用而已。我們大家實在都是寶貴之人,有大智慧,擁有真理的人;但是,我們卻不會運用,變成窮人、變成可憐的人。[依、正、自、他,悉皆不二。諸佛如是,故因修得證,必至佛地。二答所至竟。
戊三 答奉持
己一 法說
【“善男子!是經,]《圓覺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教就是你若了解《圓覺經》的道理,一剎那之間就完成佛道。[頓機眾生]在剎那間就能悟道,這叫頓機的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也可以漸漸修,總有一天能達到頓悟的境界,只是時間盡早的問題而已。[一切群品。】]“群品”就是眾生,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內,因為人種太多,干脆用“品”來分類。
[此答奉持。是經名為頓教大乘者:頓教,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這個太簡單了,我適合修這種行,我比較懶,不適合常常念經;有的經典份量很大,以前念《地藏經》,第一品,念十頁就翻到後面看看,還這麼多!我比較懶,不喜歡誦經。我修行比較喜歡怎麼樣呢?喜歡單刀直入,一句佛號,阿彌陀佛。所以,如果有人打破碗,我一定不會驚叫起來。遇到緊急剎車我也是連聲的念阿彌陀佛,很大聲,每一句都是阿彌陀佛。這就是我的特性,比較懶!聽說有的人一天誦七遍《無量壽經》,嚇死人!誦一次《無量壽經》要兩個小時,七遍要十四個小時。他為了什麼呢?為了要誦滿幾萬遍,因為聽人家說,念十萬遍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不了解自性上的東西,整天就念經。人家六祖聽到一句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OK!一句就解決,哪像我們在這裡搞了老半天!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這才是我要修的法門,快速、直接,輕松、簡單![不依地位、]就是不依信、住、行、向、地,[漸次而說,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不說一切外相的東西,只辨這個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絕言就是不必說,不用講。菩薩,我們修行若能達此境界,什麼樣的境界呢?修到眼睛所見的統統順眼,受到任何委屈,也不解決,很歡喜心,無論一切事相、一切道理,統統無生,我們都能夠將它消化,一念不生,統統不要去臆測、猜測、推論,與我們無關的,統統不要去干涉別人,你看這種日子是什麼日子?真正無業。今天你有業,都是自己造成的,特別是哪張嘴。那張嘴守不住,不該說的話老是從口而出,不然就是心裡煩惱,閒著沒事就多少造一點惡業,這個絕言的功夫不到!什麼是絕言?心能夠無生,而且沉默,耐得住一切委屈,這不簡單!絕言就是不二,不二法門,不必說嘛,就是這種東西。你知、我知、佛知,開悟的兩師徒見面,哈哈哈,相視而笑,師父就說:你知我知,不要告訴別人,因為別人也聽不懂!開悟的境界,唯證相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要修行說難很難,要說簡單,其實是一念之間而已。[五法、三自性皆空,]相、名、分別、如如、正智。“相”就是事相,外面的相。第二個是名,我們說相,接著就要安排一個名字稱呼。第三就是我們的分別心。第四如果透視,就是如如不動的如如。第五叫正智,到最後圓滿智慧,五法。三自性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學過唯識學的人都知道。遍計所執就是所謂虛妄的執著,周遍計度,執著的意思。依他起又叫做緣起,藉著條件而起叫做依他,“他”就是種種條件,依著種種條件而起,叫做依他起性,也就是緣起無自性。圓成實性,一切的智慧究竟圓滿,三自性。[八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叫做二無我;簡單講就是人空、法空。[俱遣。]統統除掉。[诃教勸離,]“诃”就是排斥、诃責,教他們要遠離虛妄執著的八識、二無我、三自性。[毀相泯心,]“毀”就是破相,泯心就是滅掉,滅掉妄想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故名為頓。]你冷靜看看,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起心動念,統統用一顆歡喜心試試看,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世界、何等的日子!如果你找到了喜悅,你就找到了真正的生命;我們的生命,不生不滅的本性,本來就是一種很喜悅的生命。喜悅是生命的本質,喜悅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不是苦惱,苦惱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
[大乘者:乘,是車乘,有:小、中、大三乘。如《法華經》,門外三車,羊車是小乘,喻聲聞;鹿車是中乘,喻緣覺;牛車是大乘,喻菩薩。]以前我們常常講到。[又此不獨是大乘,且是最上一乘佛。謂是經唯顯如來境界,今名大乘,即法華之大白牛車,乃真大也。]絕對的大。
[頓機眾生,從此開悟者:謂此等眾生,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今生才出頭來,]就是產生這個種子,[便能出口驚人。
如六祖大師,初到五祖會下。
五祖即問:汝是何方人,來此欲求何物?
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來此欲求作佛,不求余物。]我只求作佛。[
五祖曰:汝是嶺南獦獠,如何堪能作佛?]獦獠就是偏僻荒涼、沒有開化地方的人。
[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我雖然是出生在野蠻的地方,[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知是法器,不與多說。乃雲:此處要作苦行,汝到米房舂米去。]這個在六祖壇經都講過,師父就簡單念一下。[
六祖身小,碓重踏不起,]碓就是舂米的用具,[腰間要系一墜腰石,]這樣可以增加重量,[才踏得起,於是米房做米八月余。
五祖一日忽見惠能,謂曰,吾思汝之見]就是你的看法。[可用,]你很有高見,你很有根機,是個法器,可用,堪稱法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答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
五祖越日白眾,謂吾年已老,要汝大家,作偈一首呈吾看,若悟大意,即付汝衣法,紹繼祖位。
當時眾皆相謂: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等可以不做。
神秀有偈,不敢送呈,經四日十三度。於是思惟,]想了又想,[若不呈偈,]交給師父,[終不得法,遂於半夜三更,寫在方丈步廊壁上,從他和尚看見,若道是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出來說是我作的。
[次日五祖見偈,知是神秀所作,惜未得入門,不見自性。]沒有見到自性。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依你的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根本就不可能。[無上菩提,須得言下,]當下在說話,就是一切妙用現前。[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不滯,]滯就是停頓,不會停頓。[一真一切真。汝且去!]你可以去休息了。[一兩日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吾付汝衣法。
神秀退後,神思不安,]想來想去很不安,[又經數日,作偈不成。]作不出來。
[復有兩日,有一童子,誦偈]誦神秀作的偈。[至碓坊過,]舂米的地方。[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是未見本性,請童子復誦一遍:“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要常常掃,掃到幾時?像我們這種懶人,一次就解決,常常掃,要掃到幾時?一切法不可得,就解決了!何處惹塵埃,對不對?勿使惹塵埃,這樣還沒辦法,這個不必請五祖來,我來看也知道這個沒有見性。的確如此!本性是縱橫自在,要怎麼惹塵埃?本性本來就空寂、不可得,可能惹塵埃?一切都是我們妄想所產生的東西。[遂問童子,此偈誰作?童子即將上事告知,是神秀上座所作,書於方丈南廊壁上,]走廊的牆壁上。[五祖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於此舂米八月余,未曾行至堂前,望上入引至偈所。
適江州別駕]別駕就是自己駕一輛馬車,就是我們所講的刺史,有一官半職。正好遇到江州的一個官,叫做[張日用,在此看偈,惠能因不識字,乃請別駕一誦,]這官員一誦,[與童子一樣,遂即歎氣一聲。]
意思是說沒有明心見性。[張問其故,]你為什麼歎氣呢?[答曰:“我亦有一偈,可惜我不能書。
張曰:汝念我聽,我為汝書。
念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已,張與眾人,無不驚怪,嗟歎不已!]非常驚訝![各相謂言:]大家都這樣說,[奇哉!不得以貌取人。
五祖見眾人驚怪,恐人害他,遂將鞋底擦了偈,曰:亦未見性。]這個師父很聰明,怕人家害他。[眾以為然。]大家都相信師父的話。
[次日五祖,潛至碓坊,見惠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米熟否?
答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欠篩,只缺師父的印證而已。
[五祖以杖]敲三下,[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意,三更入室。祖以袈裟遮圍,]遮起來,[不令人見,]怕人家害六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在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這個時候才是真正大悟,在他尚未來見五祖以前,在賣柴時聽人家誦《金剛經》,他是有所悟,那叫做解悟。這個地方是證悟,不一樣!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有所悟,這是解悟,但是,還沒有大悟!在這裡,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哎呀,這個本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這個本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這個自性實在是[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不了解,我們這顆不生不滅的心才是修行的心,才是我們起步的開始,真正成佛的因地心,那麼,一切學法無益。為什麼?只有增加一些經驗而已,不能解脫生死。[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雲: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有情就是眾生,有情的眾生,如果下菩提種,因地果還生。因為他有這個因地的菩提心、因地心,到最後果就會產生,一定會按照因地的發心,與果地的覺悟是相同的。[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石頭等等是無情物,本來就無種,它無性、無情,無佛性,當然就不能產生菩提的果覺。
[祖復曰:昔達磨大師,]此土就是中國。[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相信他是第幾代祖師。[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證,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止就是到了你這一代,就不要傳下去,[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懸絲就是一根頭發綁很重的東西,隨時會斷掉。[汝須速去,]趕快離開。[恐人害汝!
惠能啟白:向何處去?
祖日:逢懷則止,遇會則藏。]逢懷就是懷集縣,你碰到懷集縣就安住不要動;遇到四會縣,就藏起來。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人,]南中就是嶺南,本來是嶺南的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我不識路。
[五祖雲:汝不須憂,吾自送汝。送至九江驿邊,]驿就是我們現在所謂停船的站,以前來往都是騎馬,下了馬就是坐船,[祖令上船,祖把橹自搖。]“橹”就是槳。
[惠能曰: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橹。
祖曰:合是吾渡汝。]“合”就是應該,應該來講是我度你,叫做合。應該是我來度你,怎麼是你來幫我搖船呢?[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祖曰: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大大的興盛。[汝去三年,吾方逝去,]三年以前,五祖就知道自己要往生了。[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不要太快說法,[佛法難起。]因為佛法的因緣不簡單,要遇到因緣、遇到根機利的人,不然有人會害你,法反而傳不下去。[
[惠能別祖南行,五祖歸,數日不上堂。
眾疑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是不是無病?是不是沒什麼煩惱呢?[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
問曰:誰人得之?
曰:能者得之。]這個“能”就是指大徹大悟的人得去,有能力的人得去,當然是這樣。
[眾乃知,]大眾乃知,[欲追奪其衣缽。
有一僧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慥,為眾人先,]因為身體強壯,[追至]江西[大庾嶺,趁及惠能。]“趁”就是追,追到了,將軍一定跑得比較快嘛。惠能個子小,而且沒騎馬,只是坐船。
[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這是五祖傳給我的信物,[可力爭耶?]怎麼可以讓你用強奪的力量奪去呢?力爭就是可以用強力奪去嗎?
[能隱草莽中,]草叢中,[惠明至,提掇不動。]這個“掇”同“奪”,奪不動。
[乃喚: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這個人也算是很不要臉,本來實在是為衣而來,現成馬上改口了;改說為法來,也無妨啦![惠能遂出,坐盤石上,]坐在石頭上,[惠明作禮。
惠明雲:望行者為吾說法,惠能曰:子]就是你,[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屏息”就是放下,別說世間有很多苦惱的事你放不下;包括你放不下的事情,統統要放下![勿生一念,]統統不要想,[吾與汝說。明良久!]惠明端坐了一些時間。“良久”就是一下子。
[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就是這個時候,[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未生前的面目,你母親還未生你之前是什麼面目?就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佛性。你只要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要落入觀念裡面,平等心,那一念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惠明即時回光返照,言下大悟。]你看有多快?人家一句話就解決了,大悟啊!我們也是大“霧”。我的根機,我適合這個,適合言下大悟這種法,要我整天誦經典,那沒有辦法!
[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你跟我這樣講,我就開悟,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法,還有密意嗎?
[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我若跟你說,就沒有秘密,[汝若返照,密在汝邊。]你的秘密——不可思議的佛性、清淨心就在你身上。
[惠明曰:明、在黃梅,]就是在五祖那個地方。[實未省自己面目,]省就是還沒有悟到自己本來的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黃梅就是五祖,同拜一師。善自護持,你要保持這顆清淨心。
[明又問:今後向甚處, 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袁”就是江西省的袁州,“州”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縣,袁州縣。你到江西逢袁州則止;袁州有一個蒙山,遇蒙則居,你如果遇到蒙山,就在那個地方住下來。
[明禮辭,]辭別。[回至嶺下,謂趁眾曰:]“趁”就是追,要追六祖的那些人。[向陟崔鬼,]我剛才跑到有巖石不平等的土山;巖石高而不平的土山,叫崔嵬。我跑到那個地方,竟然找不到六祖![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你們另外去找,他怕別人害六祖。[趁眾鹹以為然。]追的這些大眾,都以為是真實的,就往其他方向追,當然是追不到。
[惠明後改道明,]惠明後來改名道明法師,因為要避開師父的名字。[以避師諱。]因為跟師父一樣有“惠”,有同一個字不合適,六祖叫惠能,他叫惠明,他是因為六祖而開悟,所以,六祖可說是他的師父。
[惠能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廣東省,回到他本來的地方。[無人知者。]沒有人知道。
[此段公案,因頓機眾生,從此開悟,能奉以自修,持以化眾。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者:此經既頓漸俱收,]這部經既然頓根、漸根都收。[則遲速皆益,]都能得到利益,[如食少金剛喻,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如五性差別,皆可成佛。]聲聞性、緣覺性、菩薩性、不定性、外道性,[五種隨順,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以此經總攝漸修,一切群品故。]一切眾生。[初法說竟。]我們前面所講的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師父剛才跟你們講的那句話:怎麼樣是真正的修行人?怎麼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若有比丘,能觀身心境界都是空性,永離煩惱,他的心能夠寂滅,我則說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師父認為這段話太重要了!我們今天的是非、紛爭,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後面的是流通分,勸告我們這部經的功德有多大。《圓覺經》馬上圓滿結束,我們也很歡喜,希望大家好好的念佛,以《圓覺經》為指歸。我為什麼要講這些經典?因為外面一般的講經,都是講二、三天,那叫什麼?那叫做方便開示,差不多都是講故事,講一般的開示,所以,難以深入經藏。
[己二 喻說]
先看這段:善男子!是經,就是《圓覺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的眾生,一剎那從此就開悟;但是,亦攝漸修的眾生,一切群品就是眾生。這段就是表示《圓覺經》無所不包;現在再看本段這樣才了解它的比喻。[【“譬如大海,]大海就是指《圓覺經》,[不讓小流;]這個“讓”就是排斥、拒絕,大海就是因為它不拒絕小河流,才能變成大海。也就是《圓覺經》無所不包,不管你修行小乘、大乘都受益。[乃至蚊虻]“蚊”就是蚊蟲,“蝱”也是蚊子的一種;蚊蝱是比喻小乘的,蚊子吃的水比較少,表示心量小的小乘。[及阿修羅,]阿修羅是比喻大乘。乃至小乘以及大乘,不論哪一種,[飲其水者,]就是只要他進來研究,進入圓覺,[皆得充滿。】]只要他能聽到《圓覺經》這個法,不論哪一種根性的人,能夠吸收《圓覺經》的思想,皆得充滿,都能得到飽滿。意思是都能得到究竟解脫、究竟的佛果。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者:此乃喻教。謂萬派皆歸於海,江、河、淮、漢之水,無不匯歸,然亦不讓小流。讓,猶辭也,謂辭之不容入。]“辭”就是拒絕,“謂辭之不容入”拒絕它而不能容下它,不容入。不讓小流,當然就是不排斥細小的河流,也就是不拒絕,完全接受,不論你是哪一種根性的人,我都接受,這才是圓融的人。我們就沒有辦法象大海,[海必不爾,]不爾就是不如此,不會這樣,海一定不會這樣子拒絕你。大小河流它都接納,[所以能成其大也。喻頓教必通圓教,統攝一切大乘教法,然不僅能攝大乘,乃至小乘,人天等法,亦皆普攝,故雲不讓小流。此復喻機,因前教中,既喻大海,]大海[千流萬派,無不容納,故此機中,蚊虻,喻小乘;阿修羅,喻大乘。]不管小乘、大乘[謂此圓覺淨法,]圓覺的清淨之法,[眾生皆具,根機大小,]只因[迷悟不同,但有得聞淨法,佛性種子,納在八識田中,時至機熟,自爾圓成佛果,故喻飲其水者,皆得充滿。三答奉持竟。
戊四 答功德
己一 以寶施校量顯聞經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意思是用七寶:金、銀、琉璃、珍珠、琥珀、瑪瑙,用這些七寶,多少呢?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用這種心來布施,這不得了![不如有人]不如有一個人,[聞此經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不如聽到這部經典的名字,[及一句義。】]其中的一句道理。為什麼?你布施再多,只能得到世間的福!但是,你若有圓覺的大智慧,就能轉凡入聖,這不得了!所以,印經典的功德無量無邊,我們所要做的事就是要將法一直傳出去。法,一句相應,他就能入,說不定因此發心來修行,來吃素、來出家修行、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句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諸布施當中,法布施為最,功德最大。我們在施捨當中,若以無分別心來施捨、合實相來施捨,功德更是遍滿虛空界。我們要將所聽過的錄音帶、經典、書籍,到處與人結緣。但是,要對方能夠接受;對方如果不接受,你硬塞給他,強迫人家接受佛法,這不是辦法,就像壓著一頭牛的頭,叫它喝水。它不想喝,你硬要它喝,它會很痛苦,因此這樣做反招毀謗。
[以此寶施校量。假使有人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剎土,]一佛剎土的意思就是一尊佛度化的范圍,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非三千個大千世界也。]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以三次言千,故成大千。]小千、中千、大千,[初,積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就再乘以1000[次,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三、積一千個中世界成大千世界;為一佛剎土。以七寶積滿,於是一佛剎,以用布施,其福多否?]這福報是不是很大呢?[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字及一句經中義理,其福更勝。《直解》雲:世寶盈剎,]“盈”就是滿,世間的寶貝滿三千大千世界,“剎”就是三千世界,[位資有漏,]只是幫助有為法的生滅的生活,只能滿足你現實的生活。世間的寶貝,滿三千大千世界,只能幫助我們煩惱凡夫的生活。[至理一言,轉凡成聖,]至理就是真理,佛講的真理,一句話就能轉凡夫成聖人。[故功倍天淵,]這是天壤之別,不一樣![以顯聞經超勝也。]以顯示聞經典是超過一切。
[己二 以度人校量顯說經勝]
前面是以財物布施來校量,現在是就度從來比較。[【“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如果有一人講經說法,能夠度無量無邊無盡的眾生,證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因為能進入圓覺的智慧,半偈就已足夠。你看,講這部經的功德有多大!度百千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還不如講這部經的功德大!為什麼?這部經能令我們究竟解脫,十二部經的清淨眼目嘛!三藏十二部經典,都要叫我們成圓覺!
此以度人校量。假使有人,教化百恆河沙眾生,各得阿羅漢果,]中國話叫無生,[此雲無生,以智斷見思惑,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偏真涅槃就是偏空涅槃,只斷我執,就是只證我空,未斷法空,未證法空,未斷法執,叫偏真涅槃。[得少為足。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之義,凡全偈者,所謂四句:]四句成為一偈。[無彼我人相,]無彼此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一定要依佛究竟覺悟的智慧。[便得超邪見,]這樣你才能超越邪知邪見,[證覺般涅槃,]“般”就是大,“大”就是絕對的涅槃、究竟的涅槃,不是對小涅槃來講的、不是對人空涅槃來講的,是對究竟涅槃來講。證覺般涅槃,[半偈只二句。《直解》雲:小果雖多,]就是證阿羅漢果的雖然多,[終無實證,]不究竟。[此經半偈,成佛正因,故難為校量,以顯說經超勝也。]所以,我告訴這些比丘、比丘尼說:諸供養中,以法供養最偉大,我們出家修行,是不是要發願荷擔如來家業?怎麼能說出家後整天忙其他的事?我們出家的任務是什麼?什麼叫宗教?宗教就是用生命去投資,而且不後悔。你想想師父出家至今,我不夠資格說我後悔,也不夠資格說我沒有能力;我沒有權利說我沒有能力荷擔如來的家業,因為這是我自己的選擇,這條路我走得無怨無悔。這條種是我用生命所換來的,我歡喜心接受,我了解這是我的任務。所以,我每天都活在歡喜犧牲當中,來享受這份犧牲,因為宗教是生命的投資。我出家至今,不曾後悔,也不夠資格說我無能,一定要接受它!這樣我們就了解,我們是宗教家,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將佛的法,散播到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要跟我們有緣的眾生,這種工作我們一定要做,直下承擔。這是我們比丘、比丘尼的任務,無怨無悔。把你的生命融入每一個眾生的心中,你的生命就不是一個。將我們的生命,融入一切眾生的心中,我們的生命就無量無邊的偉大。人在這個世間,自私自利為了自己,也是過一生;他每天認真的做,認真的為眾生犧牲,也是過一生。所以,同樣過一生,要學會選擇、學會運用,圓覺的思想很重要!有一次我去一間道場住,那時候還沒出家,去親近高僧大德。那位高僧大德很嚴格,跟我一起去住的在家人,也是大專生,這位師父都是度大專生;因為他很嚴格,親近他很辛苦,這個在家居士,每天就看師父的過失,對師父很不滿!洗衣服時,就開始發牢騷了;這就是沒有圓覺的覺醒。我告訴他:你來親近師父,卻整天講他的壞話,不如離開!他說:可是,師父也有一些優點啊!我說:你難道不能發現他全部都是優點?為何一定要按照你的方式去過日子呢?等你活到六、七十歲的時候,看你有沒有辦法做到像這位高僧大德一樣?他說:沒辦法。我說:既然沒辦法,你發什麼牢騷?所以,我們學佛,變成說沒有圓覺的思想,卡在有無、得失的東西,不了解自己。結果那個人走到哪裡,大家都不喜歡,強出頭;我們如果沒有圓覺的思想,他走到哪裡,事理都不會圓融。一個人強出頭,他不但學道不會成功,走到哪裡都不受歡迎,也很危險!舉個例子,今天電視報導,現在全世界的犀牛只剩下幾千支,為什麼人們要獵殺犀牛?因為它前面那支角。一支犀牛角甚至價值新台幣幾十萬;中藥用犀牛角,磨粉吃下去馬上退火。犀牛如果沒有那支角,它不會被殺死,不會死這麼慘!它被人槍殺之後,全身都沒人要,也不會有人吃犀牛肉,唯獨要取那支角。如果它沒有這支角,今天就不會遭殺身之禍。菩薩!現在要告訴諸位的就是:你在任何團體當中,都不要強出頭,顯示出你的價值,否則你有殺身之禍!就算我們很有才能,我們一樣要含蓄,要收縮自己,不然馬上就被打壓,結果很慘!我們如果要修行,這是很大的警惕。我們如果進入圓融的絕待,就是說:我今天很有才能,我在度眾生;在適當的時間、空間,我應該要弘法利生;但是,弘法利生,不能一直批判、說有攻擊性的言論,這樣會傷害我們自己。你今天不是弘法利生,包括你去哪個地方上班、哪個團體,你有圓融的思想,我們今天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事相來講我們一切圓融,我們佛教徒守我們的口業,聽到任何是非,到我們這裡都停,不傳出去。你不講別人的壞話,別人一點辦法都沒有!在道理來講,我們悟到無生,悟到生滅法、空性的道理;在事相來講,我們的一切,都讓每個沒有學佛的眾生對我們有好印象,這才真正是我們學佛的功夫,理事圓融的人才是厲害!在這個世間沒辦法圓融,我們只有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因果、佛的戒律;你沒辦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圓融,那麼,只有不虧待、不虧欠眾生,其他的就沒辦法!所以,有圓融《大方廣佛圓覺經》思想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平等、一切都是圓融,有圓融思想的人,他會采取圓融的方法,去處理一切擺在眼前的逆境;沒有圓融思想的人,他就一直抗拒,看不順眼的就攻擊、毀謗,到最後傷害我們自己。就像犀牛角一樣,因為那支角惹來殺身之禍。它又不能向上帝抗議;你不要創造這只角給我,這樣我就不必死得這麼慘!又譬如老虎的皮,因為虎皮大衣穿起來很漂亮,結果老虎也快被獵殺光了。因為象牙珍貴,結果人類又獵殺大象!你看,只要你身上存在有價值的東西,人家就要取你的性命!我們學佛的人,就能了解其中的道理。簡而言之就是:你只要太強出頭,你很有才干,但是,你強迫自己出頭,你隨時有生命的危險,隨時你的生命就會消失!人家講我們傻、講我們差、講我們笨蛋、講我們沒用,反而更好,我沒跟你說我很行啊。我真的沒用,這樣講就對了,這樣就沒有危險性。我們讓人家感覺很平凡的偉大,不要讓人家感覺很高傲的偉大。佛陀說;在智慧裡面不要夾雜著傲慢,太了不起了!佛講的句句都是實言實語。就算你有大智慧,也不能夾雜著傲慢,夾雜著傲慢,你會惹上殺身之禍。所以,以後我們就裝出兩眼無神,憨憨的樣子,別人就不會傷害我們。
[己三 以宿因反驗顯信經勝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如果有人聽到《圓覺經》的名字,信心不惑。[當知是人,]要知道這個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這樣你們聽懂了嗎?要聽到這部《圓覺經》,大家不是於一佛二佛,而是已經於恆河沙一切諸佛種諸善根了。有的人說:既然已經長劫種諸善根,為何還沒解脫?那就得問你了,為何已經種諸善根,至今卻尚未解脫,還在六道輪回?因為放不下、樣樣計較,在生滅法、虛妄的錯覺裡面產生執著。我們這輩子知道了,放下,單刀直入,一句佛號提起,不要在虛妄之相打轉,自在、解脫才是真正的佛法。很簡單!學佛的人,如何知道你臨命終一定能夠往生?很簡單!你現在自在否?現在不自在,臨命終怎麼可能自在?一定沒辦法自在的!你現在解脫了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現在解脫,臨命終怎麼會顛倒呢?這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往生是現在的事情,就是這個道理!往生極樂世界是現在的工作,不是死後的工作!我是很自在了,不曉得你們是不是自在?就算天大地大的事,對我統統沒事。你冷靜想想看,諸佛菩薩是如何成就的?如何才能成佛作祖?很簡單!樣樣都學吃虧、學退讓,事事都學不計較,念念慈悲喜捨是佛;你看過貪嗔癡佛嗎?看過嫉妒佛嗎?看過嗔恨佛嗎?你看過這種佛嗎?沒有!有那種整天貪小便宜的佛嗎?計較三塊、五塊?所以,我們學佛,其實以佛來當作模范,每天修正自己,根本就沒什麼困難,我認為很簡單!為何快活的日子不過,每天要過那種痛苦的日子呢?什麼叫做眾生?跟自己過意不去叫做眾生,聽懂了嗎?他要讓業來束縛自己,你拿他有辦法嗎?沒辦法!一張臉常常發黑,修不出莊嚴相,要放松,心胸放寬,把度量放大,樣樣不計較,天地對我們都沒有作用,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我知道生死最重要!所以,要證得念佛三昧,我認為並不困難,為什麼?無所著,單刀直入提起一句佛號,三昧很快就現前。
[此以宿因反驗。若復有人,聞此經名字,因名思義,]因為名而來思考道理。[而生淨信,心不疑惑。當知此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供佛求福,聞法得慧,即非少福少慧之人。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者:謂事佛之多,一切佛所,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菩薩!我們學佛的人要供養善知識、要奉承善知識,跟善知識結善緣,就是等於供養諸佛,因為佛已經不在了,就要供養善知識。[種諸善根,乃指能發無上菩提之心,以為眾善之根,萬德之本,故得聞此經教。此經乃頓教大乘,最尊最上,於此能生淨信。]就是對這部經典產生清淨之信仰。[而此信心,由福慧善根之所成就。一聞經教,便能悟淨圓覺,]悟到清淨的圓覺。[即圓照清淨覺相,以為成佛正因。所謂阿伽陀藥,]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甘露藥,起死回生之藥。萬病總持,一切的病都能治愈,[壓倒萬品醫方,摩尼一珠,勝過千般海寶。其功德豈福德所能及哉!四答功德竟。
戊五 答護持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要護持末世,佛入涅槃後,末世的眾生無福。[是修行者。]修行的人。[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退屈就是退失道心。勸這些護法應當護持,不要, 使修行者退道心。
[當前機雲:雲何使我護持經人,]要如何來護持修習此經之人?[是直欲自領其事。]自領其事就是:這是他的任務。包括一切在家菩薩,認識自己的任務,無怨無悔,一直到你死,你都充滿著喜悅,要了解你今生今世的任務是什麼?就像師父今天,我了解我自己,我不會舞文弄墨,我是一個很可憐的人,我也很同情自己的遭遇。個子矮又體弱多病,脾氣壞又加上我慢,幸好還稍微有點愛看書的好習慣,稍微開一點智慧,我了解我有任務。稍微有一點辯才,得以三餐溫飽,如今我有因緣出家修行,所以,我為了我的徒弟,這些出家的徒弟,如果能從這四十個徒弟中,栽培出二、三個,我死而無憾!我若能令這些在家居士菩薩,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雖然他不能荷擔如來家業;但是,能夠來護持三寶,開發他的菩提心,那麼,我到死都不會後悔。宗教就是生命的投資,而且永遠不後悔。所以,我每天都活在歡喜當中,因為我所做的工作,我很歡喜,歡喜你所做的一切,不要做你不喜歡的一切。歡喜做你所做的一切事情,我今天就是。出家是我自己的選擇,人家來請教問題,我開示他幾句,使他能夠念佛、改過自新,我也很歡喜。所以,我每天都活在很歡喜的心中,雖然快四十了,但是,愈來愈年輕,不曉得如何是好,這個負擔很重呢!非常非常快樂的過日子!吃飯也只吃一、兩碗飯,我看這些眾生、法師一天一天的成長,無限的法喜。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就是世間最幸福的人。我們今天為什麼不幸福呢?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如何的不了解自己呢?我們前世的福報種的不夠,今生做生意卻一直想賺大錢,也不想想我們前世不曾施捨。認識自己,才是幸福的根本,因為了解自己,你就很知足。我們不了解自己,不會在矛盾當中掙扎、不甘願,不甘願,他的日子就會過得很痛苦!要是我,我很自在,就算窮到身無分文,我也很自在。我有一次去下營,那邊有一間觀音寺,裡面的出家人、比丘尼過著很辛苦的日子,她們靠什麼為生?靠縫手套。人家這樣也是在過日子!她們是比丘尼,比較沒有能力,但是很知足。所以,我今天沒有什麼要求,了解自己,幸福是從比較而來的;是從觀照而得到知足,我們如果很不滿這個世間,你就想想別人比我們更痛苦、更可憐,這樣我們的快樂就到![故世尊應其所請,答曰:汝善男子!是面囑當機,令其注意也。當護末世是修行者:佛意末世聞此經教,乃由多福多慧及深種善根所致。聞已信解修習,又非前人所可比擬。《直解》雲:修習此法,乃慧命所系,若惡魔惱亂生退,則慧命斷絕,故當護持也。《直解》不雲外道,即魔侶故。]魔的伴侶。[惱其身心,令生退屈者:謂惱害其身,惱亂其心,令其退失本修,屈志從他也。]屈志從他就是強迫,委屈自己的志願,來依附他人。屈志就是委屈自己的意志,然後遵從、順從別人。[三依問宣說內護流通竟。
丙四 禀命加衛外護流通
丁一 力士眾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有人能夠持《圓覺經》,這是決定大乘法。[我當守護,如護眼目。】]眼睛是靈魂之窗,我們的眼睛是最重要的,沒有眼睛,怎麼走路?他保護這部經典、保護修行人,如同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
[初金剛眾,統領眷屬,具儀之義可知。]具儀就是具足威儀,起來向佛頂禮,繞佛三匝,具足威儀的道理。具足威儀,向佛問訊頂禮,按照這一本經典看,就很清楚的知道。[通稱金剛者:乃依所執金剛寶杵為名。有處雲,執金剛神是也。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者:謂首有火焰。即《楞嚴經》所雲:化多YIN心,成智慧火,]我們的YIN欲如火,將其轉成智慧。[因得火光三昧,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於是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摧碎金剛者:以執持寶杵,能摧碎一切天魔,首如微塵,故得是名。尼藍婆金剛者:翻譯未詳。八萬金剛,皆其同類,並其眷屬,禮足右繞,白佛言:世尊!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者:此字,指本經說。決定大乘,指能持人說。謂發決定心,求大乘之者,我當守護,如護自己眼目,以顯守護之密切耳。即使一塵一沙,亦不許犯也。]不能讓魔來破壞。
[【“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從早上,[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上護能持人,此護所修處。乃至道場等,即前建立道場,立志加功,克期取證。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者:晨夕,]“晨”就是早上,“夕”就是夜間,從早到晚都護持我們。[即晝夜,周旋環守衛護,則魔外不敢有犯,自然無有退失本修,轉學他法,從此漸次增進,必至佛地。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就是沒有傳染病,這些疾病等等,[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前菩薩建立道場,大乘安居,四眾同修。此約居家守道之士,]其家就是在家,[兼護其家,乃私居也。凡發大心修行,多有障難,令生阻礙,障難不一。]像師父一直病苦,我一直跟它奮戰。我從講堂建立至今三年,已經做了三年的水陸;講經,除了病的爬不起來,我盡量不請假,它要障礙我們,我們還是要克服。我如果病苦,你們回去後幫我消災回向,我明天就又可以爬起來了,大眾的力量大嘛!最主要的是師父修行功力不夠。所以,在座諸位,你們也是會有障礙,大家都會有障礙;但是,障礙也是自己產生的,我們要堅持到底:我一定要聽經聞法!我們如果找到一個善知識,找到一間我們喜歡的道場,就單刀直入的投注下去,不要到處跑來跑去。滾動的石頭不長青苔,常常換道場的人,產生不了道力,一定的道理!來這裡聽一半,去那裡又聽一半,每個地方都聽一半,這樣如何成就呢?我們若認同這個善知識講的是正法,就安住下來,一直修去,用生命做賭注,一定勝券在握!如果有障礙要排除。[今略舉災病二種,故雲乃至永無災障,]永遠沒有災難、沒有障礙。[疫病消滅,人眷平安,家庭清吉。財寶豐足,常不乏少者:錢財寶物,豐滿充足。次句即雲:不必求十分富饒,但要辦道資糧,常不乏少,]不必很有錢,但是生活至少不成問題。[令得進趣妙門,不至退屈,]乃不至於退屈。一個人太窮也很難修行,窮到一大早就得去賺錢!比如有的大學畢業生,一個月賺兩萬塊,娶個老婆生三個小孩子,你看二萬塊要怎麼生活?雖然你真的有心想來聽經聞法;但賺那麼少怎麼修行,你難道不必晚上再去兼開計程車來貼補?還有日常開銷,如果要租房子,現在租一間房子起碼要一萬。看你怎麼生活?叫他不要結婚,他就偏要試試看這種生活是如何,試了就是這樣!苦惱無邊!所以,窮實在很可怕,窮到怕了,這是一句實話。沒錢講起來也很痛苦!我在打坐當中,凌晨看到東方一顆星閃爍而逝,剎那間大徹大悟,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金錢實在好用!有的人說:師父!這個不用悟道的人講啦,我沒開悟,也會講這句話!因此這個資糧也是很重要。[此皆金剛守護之力所致。初力士眾竟。
丁二天王眾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須彌山王就是釋提桓因,就是帝釋天王,我們所說的玉皇大帝。因為他住在須彌山的頂端,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就是四天王,為什麼舉這兩個呢?因為大梵天王跟須彌山王(釋提桓因)都有請佛轉*輪,所以,這二個一定要舉出來。[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爾時大梵天王,別指初禅天。王乃娑婆世界主。二十八天王,總指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哪六天呢?[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你們知道有這六天就行了,若要解釋,又得講《十四講表》,要講很久,那沒辦法,念一遍了解一下就好。[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四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別有無想天(外道),還有五淨居天,]王淨居天就是三果的聖人所住的地方,初果、二果、三果的阿羅漢,五淨居天,也寄居在四禅。[亦寄居四禅——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是欲、色、無三界,共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此別指帝釋,為地居天,居須彌山頂,有善見城。]善見城,這是玉皇大帝所住之處。[護國天王等:此別指護國四大天王,]像我們的四大天王,有經典記載,四天王每一尊旁邊有二大將軍;關公,是中國的護法神,他遇到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救了他,他跑去找智者大師,因為有人要殺他,智者大師告訴他:你的災難到了,你不要離開,三天不離開就能擺脫這個劫數。他三天都沒出門,智者大師有神通,用神通把整座山隱藏起來看不見;書是這樣寫,關公說:我若能平安逃過這一劫,從此護持佛法。所以,以後就將關公像供奉在殿堂中。[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每一個天王都有二大將軍,韋陀尊天菩薩為代表。[此三別指者,因梵王與帝釋,諸佛成道,轉*輪時,皆為請主故。護國天王,為護國界,使災害不生,故別指之。即從座起,禮佛右繞,而白佛言: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心得安隱,禅悅資神,]憚悅就是法喜,他們讓持經者法喜充滿,幫助持經者的精神、心靈。[無有退轉,漸次增進也。二天王眾竟。
丁三鬼王眾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從早到晚守護。[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會制裁他!所以,有時候護法也是要很凶。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亦雲鸠槃茶,此雲啖精氣鬼,其疾如風,變化無端。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為王。來至道場,而為上首,與十萬鬼王,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巖穴,]住在山區的地方。[不屬人天,單居鬼趣。]住在鬼道的地方。[即從座起,禮佛右繞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者:即晝夜六時,隨侍保衛,令得安樂,不至退屈。其人即持經人,所居之處,一由旬(四十裡)內,無有災害,若有惡鬼邪神,侵犯其境界,我以寶杵,]寶杵鎮魔軍,寶杵就類似韋陀尊天菩薩手持的這支寶劍。[擊碎其首,當如微塵。《直解》雲:問:此經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於三昧,為地上一類大菩薩說,二乘絕分,故前法會不列諸天。又何有諸天鬼神,發願守護耶?答曰:此非常情可測也。]這不是一般眾生所能了解的。[然佛住大光明藏,義當常寂光土,則自他平等,說聽皆無。既曰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則不特實報,而同居必該。]不特實報就是:不只是指實報莊嚴土,而凡聖同居土也是一樣的。必該,也是包括不二;所以,沒有學佛的人,怎麼看都看不懂,也不知道這個在講什麼。所以,不學佛的人,會毀謗三寶就是看不懂經典,不知道人家在講什麼。[若華嚴實報,必攝同居故。]其實是指凡聖同居土,我們學佛的人一聽就知道不是這樣,這是淨土,凡聖同居土。[華嚴法會,諸天神王,各各贊佛,各得一種法門,豈絕無耶?]怎麼會沒有呢?[是以約法,則二乘絕分,]聲聞、緣覺是沒有,以就法,因為就《圓覺經》來講,是純頓根、大乘根器的人,所以,二乘人是絕對沒有。但是[約境、則凡聖該通。]統統存在。[況諸天神王,多為菩薩寄居,]寄居就是示現,諸天王都是菩薩所示現的,寄居就是隱藏自己的身分,示現諸天神王。[影響示現,]影響眾。[住佛境界,無足疑也。]不必懷疑,這一段是講鬼王眾發願呵護持經人,所以,認真學佛的人,就會受到護持。[四禀命加衛外護流通竟。
丙五時眾受持總結流通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經前既六種成就,大法當宣。]六種成就,要宣說這個大法。[今既問答分明,說聽事畢,名為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即文殊普賢等,當機之眾,暨現會以及眷屬也。天龍鬼神,八部眷屬者:即常隨佛會,護教衛法者。八部,即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那、緊那羅、摩呼羅伽。]這是八部天龍。[及諸天王、梵王等者:即指上來許護持經者。天王,總指二十八天;梵王,別指梵、]大梵天王,[釋、]就是帝釋天,[四王]就是四天王[等,]就是[指鸠槃茶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文殊所問經》,說有三種義,歡喜奉行。一、說者清淨,不為取著名利所染故;]講經說法的人是清淨,不是為了名利。[二、所說清淨,以為實知法體故;]實知法體就是圓覺。[三、得果清淨,即說益也。]得果清淨這就是說法能夠利益眾生。[《直解》雲:此天龍八部,必內證法性,]證得法性,[示現此形者。]天龍八部也是菩薩示現的;內證法性就是法身大士,就是菩薩的意思;內證法性就是指菩薩,天龍八部也是自內證的功夫,證悟到空性叫做法性。[然會初不列,義顯法勝,結會該眾,義必同聞故。]一開始沒有寫出來,道理顯這個法的殊勝,因為太殊勝了。所以,到最後,包括一切天龍八部,道理一定是同聞,他們都聽到,至於是否悟入,暫且不論。所以,[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皆大生歡喜之心,信受不忘,奉以自修,行以化他,以期自他俱利,同入圓覺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五終
請合掌!
稽首入於妙神通 大光明藏釋迦文 三昧正受不思議 光嚴住持佛境界
是諸眾生清淨覺 身心寂滅歸平等 圓滿十方遍隨順 於不二境現淨土
為諸菩薩演大乘 普令信解以修證 我今幸逢勝妙法 如獲摩尼之至寶
自利之後欲利他 隨文疏釋此了義 見聞悉發菩提心 同入如來大圓覺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全部終
我們這部經典到此全部結束,恭喜大家都沒有缺席,這是大智慧、大福報、大善根之人。你們知道嗎?我都盡量想辦法,想辦法要來利益眾生,第一、我盡量講得很淺;第二、盡量講得趣味一些;第三、聲音盡量講得好聽;第四、外相盡量維持莊嚴,讓大家看了起歡喜心,我都盡量替眾生設想。最後要感謝每一個法師、每一個在家護法居士來作影響眾,大家能得到這個大圓滿、大覺悟的法門,不可思議!今天我們就大圓滿結束,希望大家能夠繼續精進佛道。結束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也沒有結束可說,並不是解脫了,不是這樣。
回 向 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注釋:
五住煩惱:什麼是五住煩惱呢?從淺的講,見一處住地煩惱、欲愛住地煩惱、色愛住地煩惱、有愛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煩惱,稱為見惑煩惱;欲愛、色愛、有愛,稱為思惑煩惱。再往微細的講,還有無明住地煩惱,合稱為五住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