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很歡喜能和大家共聚此地來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因緣非常殊勝難得!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是大藏經密教部的一部經典,功德不可思議!在此經當中有一段咒語——寶箧印陀羅尼,它與大悲神咒,佛頂尊勝陀羅尼在東密(日本密宗)當中,並稱為三大神咒。密宗有許許多多的真言咒語,在眾多的真言咒語當中,寶箧印陀羅尼能稱為三大神咒之一,可見功德確實殊勝無比!
我們今天能夠值遇此經,讀誦修持,那是大家無上的福報!《無量壽經》上說:“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修學此經亦復如是!在此經當中有一段經文“若有惡人死墮地獄,受苦無間,免脫無期,有其子孫,稱亡者名,誦上神咒,才至七遍,烊銅熱鐵忽然變為八功德池,蓮生承足,寶蓋駐頂,地獄門破,菩提道開,其蓮如飛至極樂界。一切種智,自然顯發,樂說無窮,位在補處。”一個已經墮落到地獄的眾生,本身沒有任何的修行,但由於宿世的善根福德感召,他的子孫能為他誦上七遍寶箧印陀羅尼,由此脫離地獄,直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後,即能快速圓滿的成就佛果!這樣的功德力用在其它的大乘經典當中我們很少看到。當然這一段經文還有很深的義理,我們在後面經文的講解當中會詳細的解釋。所以我們對於此經應生珍重想,難遭遇想,認真努力的修持此法,自利利他,才不辜負佛對我們一切眾生的大恩大德!
當然,對於一部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我們的理解都有深淺廣狹的不同。末學智慧淺薄,沒有任何的修證,所以這一次不敢說是為大家講經,只能說是把自己對於此經的體會向大家做一個匯報,來供養大家,還望諸方大德多多指教!
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圓覺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也就是說,我們任何一個眾生,蚊蟲螞蟻,六道眾生統統包括在內,自性當中都有與諸佛如來一樣的智慧德能相好。佛果地上所有的功德我們本來都具足,六祖惠能大師也講:“何其自性本來具足”。但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輪回六道,苦不可言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種種的妄想分別執著而已,把本有的智慧德相掩蓋住了。這就好比一面鏡子上面掩蓋了厚厚的灰塵,本有的鏡光顯發不出來,但鏡光是本有的,並不是後來才有的。佛經當中有很多類似的比喻。所以我們今天所有的修持,並不是修出什麼出來,而是恢復本有的功德!所有的法門都是用來去除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而已,如同用種種的方法清理鏡子上面的灰塵一樣!這樣的知見叫正知正見,有正見才有正修,才能得正果。
法華經上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換句話說,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的本懷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究竟圓滿成佛。但眾生的根機不一樣,佛應不同根機的眾生說種種的法門,循循善誘,最終引導一切眾生成佛。這就如同我們看病一樣,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藥,最終的目的是治好病。所謂藥無貴*,愈病則良;法無高下,契機則妙。我們可以看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最初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以後,並沒有馬上在印度講法。我們看到的是佛在樹下靜坐,實際上佛在頭三個七天裡是在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華嚴經,與會的大眾沒有凡夫,沒有小乘聖人,全部都是破無明的法身大士,所以佛是稱性極談。一直到五個七,佛自己就說:“我法甚深,難解難知。”阿羅漢都不一定能明白,更何況是一般眾生。一切眾生為世法所縛所著,沒有能夠理解的。那麼還不如涅槃吧!當然這些都是示現。這個時候諸菩薩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請求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轉*輪。佛就默然受請,開始了一生的教化,隨順眾生的根機在十二年中講阿含等小乘經典。眾生的根機慢慢成熟以後,佛開始呵斥小乘人為焦芽敗種,贊歎大乘,於八年當中講方等經典。然後二十二年中講般若經,最後是法華涅槃時共八年。這就是天台宗所判的五時說法: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的教化!佛在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就是說,我唯一所要說的是一佛乘的法,一佛乘的法就是一切眾生都要成佛,沒有二乘三乘。佛法有時分為二乘,有時分為三乘,也有時分為五乘。所謂二乘就是指大乘、小乘;三乘是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是指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我們要知道二乘三乘都是佛隨順眾生根機的方便說,一佛乘才是真實說。法華經當中有很好的比喻:有一位大富長者,有一間很大的房子,但房子著火了,很快房屋就會倒塌,但長者的孩子還在房間當中游戲玩耍。長者看到後就急忙喊他們出來,但孩子們貪著游戲不肯出來。這個時候長者知道孩子們喜好玩物,就告訴他們,外面有很多玩具,有羊車、鹿車、牛車等等,你們出來後都是你們的。這個時候孩子們都出來了,長者終於放下心來,給他們的不是羊車也不是鹿車,而是裝滿各種寶物的大白牛車。長者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就是孩子們,火宅就是三界六道,羊車、鹿車、牛車就是比喻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教法,大白牛寶車比喻的是一佛乘法。佛對我們一切眾生,以種種善巧方便引導我們成佛,其恩德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眾生的根機比我們現在要深厚的多,又有佛這樣圓滿的善知識,還有菩薩、阿羅漢等來指導修學,所以成就的證果的聖人很多。我們在很多經典當中都可以看到,佛講這部經,與會的大眾有多少證初果、二果的,有多少證菩薩果位的,有多少得不退轉果位的,這樣的很多!但是現在證果的人就非常非常的稀少。不僅是現在,在明末清初我們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都很感歎,要找一個初果聖人都很難啊!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在我們這個世界是一萬兩千年,頭一千年是正法時期,有教有行有證果者,是“解脫堅固”;第二個一千年是像法時期,有教有行,但證果的很稀少了,是“禅定堅固”,得禅定的還不少,但真正斷煩惱出三界的不多;後面的一萬年是末法時期,佛的教法經典還在,但去修行證果的更加的稀有了,眾生的根機是越來越陋劣,煩惱也越來越深重,是“斗爭堅固”。其實法本沒有正末之分,是由眾生的根機來說的。以前常說一則公案:佛滅度後一百年左右,印度禅宗四祖優波鞠多,他是一位大徹大悟的證果聖人,大阿羅漢。在世時度化很多人證果。每度一人成就,就用一籌(像筷子一樣的東西)置於石室,石室縱十八肘,廣十二肘,籌裝滿了石室,度化這樣多的人成就。當時有一位一百二十歲的比丘尼還在世,年輕時見過釋迦牟尼佛。優波鞠多尊者想去拜訪她,問問世尊住世時的容貌威儀等等。於是先派一位弟子告訴老比丘尼:“我師父優波鞠多尊者想來見您,請問佛陀的容貌威儀”。這時,老比丘尼用缽盛滿麻油,放在近門的下方來試探尊者的威儀。優波鞠多尊者來到後,輕輕的推開門,還是很有威儀的,但麻油灑了一些出來,尊者沒有注意到。尊者坐好後問:“聽說您見過佛陀,請問佛陀的容貌如何”?老比丘尼回答到:“我年輕時,聽說佛陀到村子裡,於是很歡喜的隨大家一起去拜見佛陀。一走出村子,就看到一片光明,我非常的歡喜,馬上頂禮佛陀。頭上的金钗掉在地上,原來黑暗的大林子都被佛陀的光明照耀的非常光亮,因此,我找到了金钗,所以發心出家做了比丘尼。”
優波鞠多尊者又問:“世尊住世的時候,比丘們的威儀怎麼樣呢?”老比丘尼回答到:“佛住世是,有六群比丘,他們無慚無愧,不懂禮貌,不聽佛的教導,不精進用功修道,是最不好的出家人。但是他們的威儀卻超過尊者您。因為他們進房間時,必定不讓麻油灑出來。他們行住坐臥的威儀守持的很好。尊者您已證得聖果,但威儀上顯然還不如六群比丘。由此可知,佛世時,眾生的根機比現在還要利啊!”
佛入滅才一百年的時間,一位證果聖者的威儀居然比不上佛世時六群比丘的威儀!由這則公案我們可以知道,眾生的根機是越來越陋劣的!而時至今天,佛法已經有大概三千年左右了。現在大家講佛歷(以佛入涅槃之年為紀元開始)一般說是兩千五百多年,實際上還有很多不同說法,其實以三千年左右的講法比較准確!黃念祖老居士也講過這個問題,兩千五百多年的說法,是按印度“貝葉經”上的點數數出來的。佛經每年集結一次即點一個點,數點得出結論是兩千五百多年。但印度歷史上也有很多戰亂,是不是每年都能點個點呢?不一定!點點的部分是不是有缺失呢?也不一定!所以好像證據確鑿,實在打很大的問號。印光大師也講過:“如來生期,多有異說,雖則皆有理致,究不如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27年)者為恰當。”虛雲老和尚也是用三千年左右的說法!
由此可知,我們早就進入末法時期了,連像法時期都不是了,即使是用現在的佛歷計算也是末法時期了。眾生的根機更是差,煩惱更加的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想要*自力修行的通途法門來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要仗自力了出離三界,了六道輪回的分段生死需要斷見思煩惱,否則不可能!“見思煩惱”又叫“見思惑”,分為“見惑”與“思惑”兩種,三界內“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分為“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稱為“五利使”;“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包括貪、嗔、癡、慢、疑等,又叫作“五鈍使”。在小乘法中,斷除見惑證初果須陀洹,還沒有出三界,需要“思惑”斷盡證阿羅漢果才出離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輪回。我們現在是在欲界的人道,思惑不僅僅是人間粗的貪嗔癡慢疑(比如別人罵我們一句,我們馬上生氣,這就是嗔恨心,這些都是我們很粗重的煩惱),色界、無色界細的煩惱的也包括在內!比如得了四禅八定,二禅喜,三禅樂,四禅清淨。你貪著喜、樂、清淨還是出離不了色界,往上就更不用說了!我們對照一下自己,連粗重的煩惱都斷不了,更何況是細的呢?就“見惑”而言,第一條“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我們都是如此啊,縱然是學佛明理了——身體是四大五蘊假合的,不是我,但還是斷不了!還是執著在乎它。用種種的化妝品、營養品保護它,包括很多的氣功外道,都是在色身上用功,這都是“身見”!五條當中的第一條就斷不了,甚至伏都伏不住。“斷煩惱”與“伏煩惱”是有很大區別的,“斷煩惱”好比人的頭斷了一樣,不會再長出來;而“伏煩惱”就如同用石頭壓草一樣,草還在,只是有石頭壓住,暫時長不出來而已。我們很多人對於“身見”伏都伏不住啊!所以我們對於教理還是要明白一些的,才不至於念了兩天佛讀了兩天經就以為自己了不起了,以為自己是佛菩薩了,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連很多的祖師大德都不放在眼裡,最後著魔發狂而不自知,實在是可憐憫者!對照教理看一看自己,才深信地藏經上講的:“舉心動念,無不是惡,無不是罪”。善導大師也說:“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仔細檢點一下自己,每天二十四小時有多少善念?惡念?無記念?絕大多數的人一定是惡念無記念多;行善時仔細觀察自己的心念,還是有一些希望別人知道贊歎我的念頭,這都不是純淨純善啊!確實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煩惱惡業深重!
其實,不僅是我們斷不了煩惱,很多祖師大德非常慈悲,為我們示現的也是以凡夫自居!比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他老人家實際上是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臨終之時有人問他證何果位?智者大師說:“我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位只是圓伏五住煩惱(見愛住煩惱,欲愛住煩惱,色愛住煩惱,無色愛住煩惱,無明住煩惱)也就是見思塵沙等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除。既然沒有斷除見惑,當然還是凡夫,需要斷除見惑證初果須陀洹才入聖人之流。藕益大師是我們淨土宗九祖,他老人家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被印光大師贊歎為縱然是古佛再為《佛說阿彌陀經》作一個注解也不能超乎其上。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由此可知,藕益大師肯定也是佛菩薩的示現。他老人家臨終前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一語。藕益大師為我們示現的是天台宗六即佛的名字即佛,也就是開悟明心見性了,但見思煩惱尚未能伏住,更何況是斷呢?其實這都是祖師大德的慈悲示現,讓我們這些後學不能恭高我慢自以為是。我們由此可知,確實我們的煩惱太重,想要仗自力了生死可以說幾乎不可能!
佛出世的本懷是要度一切眾生成佛,我們業障這麼深重,佛還要不要度我們呢?當然要度!但在末法時期,現前這樣的時代,自力修行的通途法門很難成就了。所以需要他力加持救度修行的法門!大集經上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法,就是現在的時代,億億人,就是很多很多的人,他們不是不修行,也在修,但很稀有能有一個成道的,這是講完全*自力的修行!怎麼辦呢?只有依*念佛法門得度!我們現在很多人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淨土法門!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曾經發下四十八大願,其中十八願講“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所以我們只要真信,切願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就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臨終之時,阿彌陀佛必定來迎接我們往生淨土,橫出三界,往生後在極樂世界就可以很好的修行,快速圓滿的成佛!因為念佛不僅是我們自己用功,還有佛願力的加持,所以比起完全自力的修行要容易的多!印光大師曾經打過一個很貼切的比喻:我們的業障深重,就如同一塊大石頭,但只要裝到船上,即可仗船力運到對岸。船,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我們只要信願持名就登上了阿彌陀佛的大願船!而自力修行,不用說煩惱沒有斷,就是見思煩惱斷的只剩一絲一毫,還是不能出離三界六道的。如同細沙很小,但還是會沉到水底的!所以我們應當仔細的思量,末法時期唯有念佛他力法門才能得度!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除念佛外,持誦佛菩薩的心咒也是他力法門!黃念祖老居士曾說:“淨土宗密宗均為果教,從果起修,故稱易行道”;夏蓮居大德也說:“稱名無異持咒”;元音老人也講過:“密咒是佛和菩薩在禅定中將自己的心化的符號”麥彭仁波切也說過:“應將密咒受持為聖尊”,就是說密咒與佛菩薩本身是無二無別的,密咒當中有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功德在裡面!像我們念佛都應該清楚,阿彌陀佛名號當中有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在裡面,所謂名具萬德。念佛名號時,就是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藕益大師說:“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持咒也是如此,比如六字大明咒“嗡嗎呢叭咪哄”,它是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本心,持誦時全攝觀世音菩薩所有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總之,持名念佛也好,持誦佛菩薩的心咒也好,都是直接從果起修的他力法門!一般我們是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等等,需要修因,才能得果。而念佛持咒是直接從佛菩薩的果地功德下手,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念佛持咒是因果同時,因為佛號密咒是佛菩薩已經成就的果實,我們念就是了。黃念祖老居士有很好的比喻:“譬如蘋果已經結好了,你從這個蘋果上,開始吃就是了。如果你要從開荒、撒種、育苗、施肥、除害,一直一直等樹長大,種種的維護,結了蘋果你再吃,那你就遲緩了。若是從果上起修呢?就是這個蘋果,佛已經替你把應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果子擺在這兒,你只要吃。所以稱為果教派。”我們這一部經典——《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密咒——寶箧印陀羅尼,佛在此經當中講的很清楚:“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現在未來一切如來分身光儀、過去諸佛全身捨利皆在寶箧印陀羅尼;是諸如來所有三身亦在其中”。由此可知,不論是這一部經典還是密咒都總攝一切諸佛的一切功德!所以我們能夠讀誦此經,持誦此咒,是全攝一切諸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藕益大師講:“處煩惱濁中”,我們就是處在煩惱當中啊,每天不知有多少妄想,怎麼辦呢?“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念佛時,佛號在我們心裡頭,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持誦寶箧印陀羅尼也是如此,心咒咒心打成一片,都是“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啊,所以只要我們認真的修學,一定能夠得度成佛的!
或許有些人會疑惑,我以前專念佛,現在來讀此經、持咒算不算夾雜呢?如果你是專修淨土的,讀此經確實有些夾雜!我還是勸你不要因為聽了此經而對淨土的信心不堅固了!我們很多人學佛都是如此,在聽到一個新的法門時,總是好奇,有信心,對以前所修學的法門信心退失不少。這個法學會了,又聽到其它的法好,又去學其它的了。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人,最初看別人讀寶箧印經持咒很羨慕,學會以後啊,覺得也沒什麼稀奇,反正我也會了,但沒有好好的修啊,又看到別人學其它的經,覺得好奇,又去學其它的了。幾年下來,會了不少,但沒有一個修相應的,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很不好的!黃念祖老居士曾經談過這個問題:“目前修行人忙忙亂亂,勞而無成,都是缺少信心,對自己現修之法信不及。於是東求西問,無有了期。這樣下去,請待驢年。其實,一句佛號、一句咒、一個種字、一個手印,莫不皆是圓圓果海。信得及,當下便用;信不及,徒然忙亂,到頭來仍是入牛胎馬腹。所貴是信心堅固,知見圓融。信不及,一切都成戲論!”
所以我總勸別人如果專修淨土的,一定要信心堅固!其實一句佛號也含有寶箧印陀羅尼所有的功德,寶箧印也含有佛號所有的功德,很多老居士還是專念佛比較好!善導大師講:“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者,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確實如此,專念名號很容易往生,古大德曾經做過比喻:“一顆樹每天都是向西方傾倒,等樹斷了以後,一定是倒向西方的。”我們每天專念佛,就一條心的要往生西方,就如同樹每天向西傾倒一樣,就這一個緣,怎麼能不往生呢?現在很多念佛人為什麼往生的少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雜緣太多!今天誦《地藏經》求消業障,明天《普門品》求家庭孩子平安,後天《藥師經》求健康發財,也念佛求生西方,但出離心不堅固,雜緣太多,所以念佛的多往生的少!另外要知道阿彌陀佛是以名號作為本願的!《無量壽經》上:“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十八願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念”古大德為我們講的很清楚,就是十聲佛號。善導大師解釋十八願就提到:“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把“十念”直接解釋為十聲佛號。所以淨土三經當中《佛說阿彌陀經》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佛說無量壽經》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觀無量壽佛經》到最後歸宗結頂“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義趣完全一樣!所以我們專念名號,自自然然的就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隨順佛願,隨順佛語,怎能不往生呢?一定往生的!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讀誦《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持誦寶箧印陀羅尼只要回向淨土,並不妨礙往生!我們不能認為只有專念佛號才能往生,修其它的都不能往生,這樣的知見是錯誤的!我們看到,現在確實很多念佛的人,學的也不怎麼樣,在贊歎念佛的同時又誹謗了其它的法門,好像別人跟他不一樣都是錯誤的!你專修很好,但每個人的法緣根機並不一樣,否則釋迦牟尼佛何必要講那麼多法門呢?更何況阿彌陀佛有攝生三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都是攝受不同根機的眾生,若一願能攝盡何必發三願呢?在無量壽經當中也提到:“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其實此經當中,處處指歸西方極樂淨土——“若有惡人死墮地獄,受苦無間,免脫無期,有其子孫,稱亡者名,誦上神咒,才至七遍,烊銅熱鐵忽然變為八功德池,蓮生承足,寶蓋駐頂,地獄門破,菩提道開,其蓮如飛至極樂界。”——“況有眾人,或見塔形,或聞铎聲,或聞其名,或當其影,罪障悉滅,所求如意,現世安穩,後生極樂”。
為什麼佛在此經當中總是提到西方極樂世界呢?不僅如此,其它大乘經典也多指歸淨土,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最有名的是《華嚴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明一生成佛之法,末後是普賢菩薩是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才圓滿!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尚且求生淨土,更何況是我們呢?所以我們讀誦《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持誦寶箧印陀羅尼,到最後都要念佛把它回向極樂世界,也回向一切眾生同生淨土!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需回向往生西方!”我們修行心中要有目標方向,才不至於頭頭不清,帳帳不了!有很多人聽說這部經好就誦這部經;聽說那部經好,就誦那部經。到最後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誦經了。這就好比走路一樣,首先你要知道到哪裡去,有方向目的地。然後再走。否則在街上轉來轉去干什麼呢?在《佛說阿彌陀經》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十方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往生西方,此經也多次提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確實成佛快速啊!一般從初發心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是“無央數”劫。萬萬為億,萬億為兆,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劫才是一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太長了,簡直是天文數字!而到了極樂世界,我們看四十八願很清楚,到了那裡有佛願加持,神通受用幾乎和佛差不多。阿彌陀佛成佛才十劫,但“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菩薩”。所以文殊菩薩:“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普賢菩薩:“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文殊普賢這樣的大菩薩都求生,所以我們修學此法也一定是導歸淨土的!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第二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共同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在上次我們提到,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深重,自力修行的通途法門很難成就,所以需要他力的加持修行!念佛持咒都是他力救度的法門,最契當前眾生的根機!尤其我們這一部經典,寶箧印陀羅尼,一切諸佛果地的功德都在裡面,讀經持咒是就全攝一切諸佛所有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殊勝無比不可思議!同時要知道,修學此經要導歸淨土!
在密宗當中有些法是不能夠隨便修學的,否則犯盜法罪。就像戒律一樣,比如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果你沒有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而偷看戒本,是不如法的,是盜法罪!但這一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是已經普傳的一部大法,人人都可以修學,所以大家放心努力的修持就好!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修學此經,發心一定要正確!不是說學會以後去不會的人面前炫耀,你們看我都會了,你們不如我吧;我學會後給別人超度,讓別人恭敬供養我,確實以前也遇到過這樣的人。這樣的發心實在是顛倒愚癡!其實任何經咒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你能不能修相應得看你的發心和功夫,你得是法器才行!這就如同清淨的甘露,需要用干淨的瓶子來裝一樣,若用帶有毒藥的瓶來裝就污染了甘露。
修學此經還有任何的大乘經典法門都是如此,決定不能發求名聞利養之心、不能發愚癡顛倒之心,這樣的存心是不正確的!要發出離心、菩提心!我今天修學此經的目的是要脫離六道輪回的,是要成佛救度一切眾生的,發利益一切眾生的大乘菩提心,然後讀誦此經、修持此法,回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同生西方,共成佛道,則功德不可思議!不要刻意去求世間的福報,如果只是一味的求世間福報,沒有出離心,那麼你修所有的大乘佛法都不能成就,最多只是得世間福,為將來的解脫種一個因而已!我們一定要清楚明了!若不求世間福報,只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行,則世間福不求自得,並且比刻意求世間福得的還要殊勝。為什麼呢?因為同樣的讀誦此經,你的發心廣大,所以福報自然廣大,所謂量大福大。而且將來必定能解脫輪回的生死,快速成就佛道!所以發心的不同,功德利益自然有很大的差別,發心的利益得失我們一定要清楚!
對於這一部經,我們是用天台宗的方法來講解學習!天台宗講經之前先講五重玄義: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五重玄義是在正式講經文之前,先講一部經的大意,然後再講經文就更容易明了了。所謂一領提全衣順,一綱舉百目張。
首先是釋名,解釋這部經典的名字!
想要理解經文,先要了解經題。古德講:“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義”。有智慧的人看到經典的題目,就知道經典的內容了。因為經題貫於經文之前,就含攝的經文義理在裡面,可見經題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本很多地方都刻有經題,如“妙法蓮華經”等。有些古大德在臨終時就念經題。如明朝的幽溪大師,他老人家給阿彌陀經做過一個注解叫《圓中鈔》,與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被印光大師贊歎為:“彌陀一經,得此三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大師的成就非常高,講經時很多人都聽到天樂盈空,有這樣不可思議的感應。他老人家臨終時以指向空書“妙法蓮華經”五字,並自唱經題而化!當然我們是學不來的,臨終還是老實念佛穩當!
我們這部經典密咒,有很多人開始不會,就方便念“南無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咒塔梭哈”,也得到了很多不可思議的感應,在“普度實錄”這本感應集上我們看到有很多,都是真實的例子!由此可知經題的重要!
經題有七種立題,單三:人、法、喻;復三:人法、人喻、法喻;具足一:人法喻。
單人立題,如《佛說阿彌陀經》,佛是人,阿彌陀也是人,沒有法、喻;
單法立題,如《涅槃經》,涅槃是法,沒有人、喻;
單喻立題,如《梵網經》,梵網是比喻,沒有人、法;
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沒有比喻;
人喻立題,如《如來獅子吼經》,如來是人,獅子吼是比喻,沒有法;
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沒有人;
具足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人、法、喻統統具足,所以稱為具足立題!
我們這一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的經題,是具足立題!
“一切如來”是究竟圓滿果地之“人”,
“心秘密全身捨利”“陀羅尼”是所要說之“法”,
“寶箧印”是對於所說之法的比“喻”;具足人、法、喻,所以是具足立題!
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是此經的“別題”!所謂別題,就是有別於其它經典的名字!只有這一部經叫“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不同於其它經典的名字!
“經”是通題,凡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稱為“經”,通於諸經!
七種立題,別題通題講完後,下面我們來正式講解經題!先看“一切如來心”!“一切”從時間上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從空間上講,就是盡虛空徧法界。時間空間統統包括在內所以稱為“一切”!
“如來”是諸佛十號之一!簡單來講就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如”是真如自性,絕對真理,“如來”,就是徹證真如,來到世上以說法等種種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的究竟圓滿的聖者!還可以解釋為後佛“如“先佛之再“來”,因為佛佛道同,我們成佛以後,智慧功德與過去諸佛是無二無別的,所以稱“如來”!在《普賢行願品》裡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佛”主要是從相上來說,“如來”主要是從性上來講。這些都是基本的佛學知識,我們知道就好!
“心”有肉團心,緣影心,妙明真心!這裡的“心”是指的妙明真心!肉團心,是指我們的心髒,它和我們的身體一樣,是無常的,將來一定會壞滅的,所以不是真心!
緣影心,是第六識能攀緣的心。此心只是緣色、聲、香、味、觸五塵所生的影像!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人或者風景,聽到歌聲,吃美味的食物等等,在腦海當中就會有它的影像,所以稱為緣影心。這個心是前念滅後念生,念念生滅無常的,所以也不是真心!我們引用《楞嚴經》來證明真心不是緣影心!在《楞嚴經》上,阿難尊者示現受摩登伽女之難,文殊菩薩持咒前往救護,阿難尊者回來以後很震動,哀請佛開示!在《楞嚴經》上有七處征心的經文,阿難執心在內、外、中間等等,都被佛破斥!佛又問:“以何為心?”阿難言:“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阿難認為這個能推想尋思的心,即是自心。佛當時就呵斥阿難說:“咄!阿難,此非汝心!”“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佛指示阿難,你所謂的自心,只是外界五塵所引起的妄想,它迷惑你的真性。你和一切眾生從無量劫到今天,都還認為它是真心,這叫認賊為子。因為這樣,所以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的受輪回之苦!我們大家都是如此啊,總認為這個思想是我們的心,但仔細觀察,它是念念無常生滅的,所以不是真心!
妙明真心,即是指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它有很多名稱,真如、自性、如來藏、一真法界等等,其實都是一回事,名稱不同而已!這個妙明真心佛性,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我們不比佛少一點!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只是我們不認識它而已,我們總是攀緣外塵,眼見色,耳聞聲,生種種的妄想分別執著,迷失了,而不能證得!《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種種的修行法門,都是要我們去掉妄想分別執著,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而已!一切法門到最後一定要明心見性,才能成佛!所謂見道,修道,證道。見道,就是明心見性,在禅宗叫大徹大悟;在淨土稱理一心;在密宗大圓滿叫“且卻”(立斷),黃念祖老居士講:“行人若與且卻相應,則同於禅宗之頓悟”。修法不同,最後境界完全一樣。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在這裡有必要講一下,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它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往生不一定需要明心見性!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講:“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講的很清楚“若眾生心”,就是說念佛可以從我們的思想意識下手,把妄想都換成佛號就可以成功,所以很方便!藕益大師講:“往生與否,全憑信願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深淺。”若信願堅固,老實念佛,一定能夠往生!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至於品位的高下,那就要看我們念佛的功夫了,能念到理一心,那你的品位很高嘛!說實話,能的理一心的幾乎沒有,事一心的也幾乎沒有。因為若以藕益大師所判,理一心,是破一品無明,相當於法身大士;事一心,得要斷見思煩惱,相當於阿羅漢的水平。在末法時期,有幾人能做到呢?所以,我們平時讀的《佛說阿彌陀經》上面說“一心不亂”既不是指的事一心不亂,也不是指的理一心不亂。唐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叫《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裡面就講“系念不亂”。由此可知,“一心”是“系念”的意思,把我們的心系念在佛號上就能成功,《無量壽經》上也說:“一向專念”,這是淨土法門的容易方便之處!但我們要清楚,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往生後開悟就很容易了,還是要明心見性才能成佛的!
“一切如來心”是說此經還有經中密咒,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的心,也是我們一切眾生的妙明真心,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由此可知,此經全顯如來藏性,是佛圓滿的流露,是稱性極談的圓教!“一切如來心”,一切諸佛如來是什麼心呢?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講:“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一切諸佛如來的心都是大慈大悲的。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能夠給予眾生快樂;悲,能夠拔出眾生的痛苦!所以“一切如來心”就是一切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的心。佛為了能夠拔出我們一切眾生的痛苦,為了賜予我們世間短暫的安樂和出世間究竟成佛的安樂,所以宣講此經!
“秘密”,也是指我們的佛性,因為我們不認識它,所以稱秘密。對於諸佛是沒有秘密可言的!像六祖惠能大師指點惠明開悟以後,惠明問:“還更有密意否?”惠能大師講:“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這裡的“密在汝邊”,就是指我們的佛性,不認識才是秘密,認識就沒有秘密!
另外,“秘密”是指此經完全是佛果地境界,沒有法子讓眾生都明白,以此稱秘密!像佛說《華嚴經》的時候,諸大阿羅漢都如聾如盲,阿羅漢看到佛在道場中講法,但和瞎子聾子一樣,不能領會,從這個意義說“秘密”!此經既然如此之深,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只要深信不疑,即是以佛知見為自己的知見;老實讀經持咒,即是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這就像淨土法門一樣“唯佛與佛能究竟”,我們是凡夫,不能看見十萬億佛國土外的極樂淨土。但我們只要深信淨土經典所說,即是以佛知見為自己的知見;我們不能完全了知淨土,但只要深信切願老實念佛,就能得到淨土法門的利益!此經也是如此啊!
“全身捨利”,“全身”是指一切諸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佛有三身,法身,也是我們一切眾生的真如自性,上面也提到“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修行首先要打開我們的本來面目,見到法身,然後從悟起修,圓成佛道!
什麼是報身呢?善導大師講:“凡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為報。”簡單說,即是果報之身。比如我們持五戒為因,得人身為果;修十善為因,得天身為果。而佛無量劫來,他的修行不僅僅是五戒十善,而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六度萬行都圓滿了,所以成就莊嚴圓滿的報身!元音老人講法時也提到,《華嚴經》上說的很清楚,善財童子看見彌勒菩薩的報身時感歎多麼莊嚴,多麼美好!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講:“你根本智是得到了,後得智還沒有得到,報身還沒有圓滿。而我是因為度眾生的緣故,才福德圓滿,感召彌勒閣,感召這個光明報身”。報身分為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是功德巍巍所感得的大身;他受用報身是吸引菩薩向上用功修行的,大小比一定,小菩薩現小報身,大菩薩現大報身。菩薩看到這光明美滿的報身,會激發勇猛精進心,更加努力用功,以希望早日也證得這美好的報身。以前,釋迦牟尼佛看見另外一尊佛,如光明三昧教火光三昧,身相非常莊嚴,非常歡喜羨慕,於是精進用功,於是提前七劫成就。
應化身,是應眾生機緣而顯現的。比如釋迦牟尼佛確實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老人家是應身佛。還有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捨那佛。從法身流出報化身,實際上是一體的!像《普門品》上也有:“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佛的化身是無量無邊的,不僅能化有情眾生,也能化無情眾生,比如山河大地樹木等,都可以化現!
“捨利”是梵語,翻成中文為身骨、靈骨,是修行人戒定慧力熏修而成!現在有些人說,由於出家人長期素食,所以時間久了就能形成捨利子。世界上素食者很多,為什麼沒有捨利子呢?佛門弟子很多,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燒捨利子的!一定要有一定的修行功夫才可以!真正的捨利是非常堅固的,現在也聽說有人走了以後燒出捨利子,其實也不一定是,它不一定堅固!捨利子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我們看趙榮芳老居士往生火化的光盤,他老人家的遺骨就燒成了佛像啊,這都是真實不虛的。老居士生前念佛非常精進,所以有這樣不可思議的瑞象!捨利,不僅是死了以後燒出來才有,近代也有很多大德講法傳法時感得天降捨利!
印光大師也講過捨利:“言捨利者,系梵語。此雲身骨,亦雲靈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煉精氣神所成。此殆心與道合,心與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燒之,其身肉骨發變為捨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捨利者。又雪巖欽禅師剃頭,其發變成一串捨利。又有志心念佛,口中得捨利者。又有人刻龍舒淨土文板,板中出捨利者。又有繡佛繡經,針下得捨利者。又有死後燒之,捨利無數,門人皆得。有一遠游未歸,及歸致祭像前,感慨悲痛,遂於像前得捨利者。長慶閒禅師焚化之日,天大起風,煙飛三四十裡。煙所到處,皆有捨利。遂群收之,得四石余。當知捨利,乃道力所成。丹家不知所以,妄臆是精氣神之所煉耳。以丹家見佛法中名相,不究本而著跡。故以己丹家之事,妄為附會耳。得菩提道則成佛。未聞煉精氣神,先為捨利子,後為菩提珠而成佛也。丹家保固色身,謂其保之及極,則可成佛。此其一證。明眼人見之,不值一笑。丹家所謂性,所謂命,皆在色身神識上作活計。反謂佛教止知修性,不知修命。不知彼之所從事者,皆系佛教之所破除者。觀四念處,自可了知。”
捨利有三種:全身捨利,有些大德修持的非常好,命終後肉身不壞,就是所謂的“肉身菩薩”如六祖惠能大師、安徽九華山肉身殿的金地藏和尚;碎身捨利:就是平時大家所說的捨利子。如釋迦牟尼佛荼毗後之捨利。黃念祖老居士講過,只有佛的才能稱為“捨利”,佛以下的稱為“堅固子”,但我們現在都習慣了,都稱為捨利子。法身捨利,就是指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包括祖師大德留給我們的智慧著作。
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留給我們後人很多佛捨利,對佛捨利恭敬禮拜能滅無量罪業,增無量的福慧;將來必定能夠解脫成佛!
《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雲:“善男子等。假使世間若有愚童有情愚夫有情。愚惑有情老耄婦女愚癡僧尼。如是有情得佛捨利乃至一粒分散一分。及與捨利所置之物。帶於身上不論晝夜。若淨若不淨。若觸若不觸。不離其身常可帶之。所獲功德無有所計比量。若頂上若頸上。若心前若背後。若兩脅若腰閒帶設利者。譬如世間犀牛之角。若人帶之離水六尺。帶捨利者亦復如是。離一切罪業惡業惡趣不能染著。善根漸生惡障漸離。善人自遇惡人自去。所作事業皆同佛行。同釋迦牟尼如來故。其身即是世間應化故。即是清淨法身大毘盧遮那佛。其人必入大涅槃位。於現身中證得無相法身大精進峰。是故當知十二大天金剛天等。一切靈祇常當守護。壽命延長見百秋已。命終決定上生都史多天宮聞法愛樂。更隨志願亦得往生十方淨土。見佛聞法證不退地。”
這是佛的慈悲,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殊勝善巧方便!現在所有國家都把佛捨利視為無上珍寶!我們很歡喜贊歎!但是我們個人很難能有佛的捨利。今天我們值遇此經,就相當於值遇了一切諸佛的全身捨利,這樣的福報必定是我們無量劫來廣修福慧的結果啊!所以我們要珍惜,要好好努力的修持!
“寶箧印”是比喻。箧,是箱子一類的東西。“寶箧”是表此經咒把一切諸佛所有的功德都收攝在裡面了!“印”是說,我們在誦經持咒之時,一切諸佛的功德都印在我們心裡,全攝諸佛功德為自功德!這就像印章一樣,印出來的字與印章的字是一樣的!實際上我們誦經持咒是,要字字清楚了了分明,用經咒把我們聞性喚醒。這了了分明的是什麼呢?說它是經咒也可以,說它是心也可以,咒心心咒打成一片,這就是“印”的意思,我們要清楚明了!
“陀羅尼”,陀羅尼的意義很深,現在一般指長咒而言!翻成中文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密教之意,謂真言一一字能攝持一切教文諸法而不失,是為‘法持’,又名文持。真言一義能攝持無量義理而不失,是為‘義持’。真言具除災招福等諸功德,故名‘咒持’。真言能令行者證得菩提智,認知諸法實相,故名‘忍持’。黃念祖老居士在《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當中也有解釋:“陀羅尼”翻為總持、能持、能遮。能持就是他能夠維持、保持住種種的善法,不讓它散失。好象一個完整的碗,倒進了茶水,把茶保持住。碗要是裂了口,茶就漏了,就不行了。所以陀羅尼的意思,一個是能持善法,另一個是能遮惡法,就是消除抵制不好的東西,要是動了惡念,想要做壞事,陀羅尼有遮止的力量,能夠使你做不成。所以得了陀羅尼,你的功德能夠繼續,保持不失;反之,要想做壞的事情,能防止你不去做,這就是陀羅尼的殊勝的地方。《大智度論》講,你入了正定來修行,久了之後成陀羅尼。這些三昧更加上諸法實相的智慧,一起生出陀羅尼。三昧加上諸法實相智慧就出生陀羅尼,所以陀羅尼比三昧殊勝。三昧是心相應法,陀羅尼是心不相應法。什麼叫相應法呢?就是你必須是一心專注,比如入定,你要攝心入了某一個禅定,這時才能出現三昧中的境界。“三昧”就是相應法。陀羅尼不是這樣,你在生氣,罵人,心裡在煩惱,可是這個陀羅尼中所有的功德依然存在,你不失。所以一證到陀羅尼這事就好辦了。還有,“三昧”你今生得到了,往往來生就沒有了。陀羅尼就不是這樣,你今生一得,多少生永得。所以陀羅尼兩個特點:㈠雖在煩惱之中,陀羅尼的功德不失。㈡陀羅尼一得永得,多生不失。
“經”梵語是“修多羅”,翻成中文叫“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佛所說一切經典,都是從真如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所以稱上契諸佛之理;經典是佛應眾生不同的根機來宣說的,所以稱下契眾生之機。
“經”者,徑也,徑就是道路,經典所說的道理就是由凡夫到佛果的路!
“經”是法本,法的根本,將返本還原的方法,明顯的指示出來!
“經”有湧泉之意,一部經典它的義理是非常深的,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的湧現出來,所以一部經從初發心到成佛,對它的理解都有深淺的不同!像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一個“妙”字就講了九十天!我們平時讀的《佛說阿彌陀經》,我們看很簡單,就是講極樂世界的莊嚴,但看祖師大德的注解以後,才知道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義啊,這就是湧泉的意思。所以我們以後學習經典,一定要看祖師大德的注解,不要自己從字面上去理解,這樣看的很淺,並且非常可能錯解佛經,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
“經”還有繩墨的意思。繩墨是木工打直線的工具,將沾了墨水的細繩的兩頭固定並拉直,在用手輕輕一彈就有一條很直的墨跡了。這是比喻經是修行的規矩,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我們一定要依照經典的教導去做,才能真正的成就!
“經”還有結鬘的意思。結:是綁在一起;鬘:是花鬘。意思是貫串一切諸法,系於一處。
“經”有貫、攝、常、法四義。“貫”,是將所有的道理前後連貫起來,使它不致斷章脫節。就像作文章一樣,要有開、承、轉、結。經文就像用一條線把意義貫串起來似的。“攝”,是攝持所化之機,即所化的一切眾生;無論你適合哪一種法門,在經裡面都包含著。另外,佛教經典有很大的攝受力,不像世間的書籍看幾遍可能味道就淡了很多,而佛經是越看越深入,意味無窮,越看越法喜充滿,這是攝的意思。“常”是古今不變。佛經不可擅改一字,所謂“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很有可能一字之差,經文的意思就有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印經時一定要嚴格校對,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讀經也很有可能有些字讀錯讀漏,我們也不要害怕不去讀經了,作為凡夫的我們,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盡量讀准確,萬一不小心錯了,末後加個補缺真言(嗡,嘟噜嘟噜,渣呀穆克,梭哈)就很圓滿了。無心的,忏悔一下就很容易清淨了;若是有意的就很不好!像有些做經忏法會的,別人給你錢,需要你誦一部《妙法蓮華經》,由於時間緊,你故意念一遍《妙法蓮華經》裡面的《普門品》就算完了,那結果就很不好。一定要注意!另外,經典的意思也恆常如此,不會改變,這是講“常”的意思!“法”是遠近同遵。經中的諸多方便法門,是佛金口所說。不論是以前的眾生,現在的眾生,還是將來的眾生都要循著這些方法去學,所以稱作“法”!
經題就介紹到這裡,下面是“辨體”,認識這一部經的理體,也就是說這部經的理論依據。“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一切的大乘經典都是根據實相的原理原則來說的。我們這一部經,是大乘了義的經典,是無上的經典,所以此經也不例外!
什麼是實相呢?實相的道理若要廣說,一切的法門修行最後都是要歸到實相的,在這裡我們只是簡單的來講一下!若要真正的明白實相,必須大徹大悟後才可以,否則總是門外漢!
實相很難講,所謂“凡有言說,皆無實義”。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是指月的標而已,我們應當依這些語言文字去看,不能總在文字上去分別思考!這就如同我們用手指指月亮,你應當順者手指的方向看去,才能見到月亮;如果你只看手指,這樣就永遠見不到月亮了,甚至錯認手指就是月亮,豈不大錯!
我們知道有三種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是“文字般若”,我們應當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最後所證的就是“實相般若”。不能只是研究文字,以為我懂了,也會給別人講了,這就是“實相”。實際上你錯了,你的研究思考總是落在分別意識當中,你沒有見到“實相”,需要好好用功,大悟以後才真正的見到“實相”!
“實相者,真實之相;實相無相,無所不相;相而無相,名為實相”!實相,就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佛菩薩、大徹大悟之人才能真實明了,我們凡夫總是妄想分別執著,所見都是虛妄之相!實相有很多名稱,“第一義”,“如來藏”,“大圓勝慧”,“一真法界”,“真如”等等,其實都是一回事!“實相無相”,無相,不是頑空斷滅,不是龜毛兔角什麼都沒有。而是離開一切虛妄之相,《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最初用功的時候,不論是念佛持咒參禅等等,都要收攝身心!眼睛不要攀緣外面的色相,耳朵不要攀緣聲塵,要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攝住,所謂“都攝六根”。比如念佛或持咒,要字字聽的清楚,這樣妄想就攝住了,有一字不清楚就是打妄想了。這樣用功,功純力極之時,忽然身體、思想都沒有了,世界也沒有了,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時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了了分明,就見到了我們的佛性,就見到了“實相”,翻過身來,“實相無所不相”,一切相都是我們自性所顯現的,《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種種的色相,山河大地、男女老少等等,空就是我們的本性,也就是說一切色相就是我們的本性,即所謂:“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法性。”像虛雲老和尚,五十七歲閉禅七送水,一次手拿著杯子接開水,沒想到水澆到手上了,杯子掉在地上“啪!”的一聲響,虛老開悟了。當時寫了兩個偈子,其中一個: “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指人我皆空,思慮全消)春來花香處處香,山河大地是如來。”“山河大地”就是指一切相,“如來”即是我們的自性,這就是“無所不相”!
我們對“實相”就簡單介紹到此!至於本經的體性為什麼是“實相”呢?在此經當中有:“時薄伽梵告金剛手,此大全身捨利積聚如來寶塔,一切如來無量俱胝心陀羅尼密印法要,今在其中。”;“後世若有信男信女,及復我等四部弟子,發心書寫此一經典,即准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佛言:“谛聽!思念莫忘!現在、未來一切如來分身光儀,過去諸佛全身捨利,皆在寶箧印陀羅尼中。是諸如來所有三身,亦在是中。”
“一切如來無量俱胝心陀羅尼密印法要”就是指的“實相”,都在此經當中;佛所說一切經典皆是從“實相”中流出,所以“發心書寫此一經典,即准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諸佛如來的本體就是“實相”,所以“現在、未來一切如來分身光儀,過去諸佛全身捨利,皆在寶箧印陀羅尼中。是諸如來所有三身,亦在是中。” 由此可知,此經確實以實相為本體!
由於《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以實相為本體,所以一切諸佛菩薩都是由本經出生,我們一切眾生也是如此。只是我們無量劫的輪轉六道,把本有的家忘記了,本有的體也忘記了,所以對這部經就陌生起來。現在大家發心聽這部經,讀誦修持,可以說是找到了回家的路,找到了成佛的路!
下面是“明宗”,宗是宗旨,修行的綱領。我們要明白這一部經的綱領,簡單說,就是要知道這一部經的主題內容,主要講的什麼!像我們平時念的《佛說阿彌陀經》,一部經的宗旨就是信願持名!藕益大師講“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佛說阿彌陀經》中,在經文的前段先說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莊嚴,來勸發大眾的信心。經中所說的黃金為地、七寶行樹、樓閣羅網等都是依報莊嚴;阿彌陀佛光明、壽命無量,諸大菩薩聲聞天人,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具足種種功德,是正報莊嚴。在經文當中佛勸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樣的勸願有三次;然後告訴我們應當“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就是整部《佛說阿彌陀經》的宗旨!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的宗旨是什麼呢?後學認為,是以“信受修持為一經宗要”!為什麼這樣講呢?經文當中,佛處處贊歎經、塔、咒的功德力用!這樣的經文太多了,我們略取幾段來看!
贊歎經的有:“書寫此一經典,即准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即過於彼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久植善根;即亦彼諸一切如來,加持護念,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若有人以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供養此經,即成於彼十方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以天妙華、妙香、衣服、嚴具,七寶所成,積如須彌,而為供養,種植善根,亦復如是。”“若佛像中、窣都婆中安置此經,其像即為七寶所成,靈驗應心,無願不滿。”
贊歎塔的有:“若有有情,能於此塔,一香一華禮拜供養,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時消滅,生免災殃,死生佛家。“塔及形像所在之處,一切如來神力所護。”“若人暫見是塔,能除一切災難。其處即為一切如來護念加持”若人求福至其塔所,一華一香禮拜供養,右旋行道,由是功德,官位榮耀,不求自至。壽命富饒,不祈自增。怨家盜賊,不討自敗。怨念咒詛,不厭歸本。疫疠邪氣,不拔自避。善夫良婦,不求自得。賢男美女,不禱自生。一切所願,任意滿足。
贊歎咒的有:“現在、未來一切如來分身光儀,過去諸佛全身捨利,皆在寶箧印陀羅尼中。是諸如來所有三身,亦在是中。”“若有惡人死墮地獄,受苦無間,免脫無期,有其子孫,稱亡者名,誦上神咒,才至七遍,烊銅熱鐵忽然變為八功德池,蓮生承足,寶蓋駐頂,地獄門破,菩提道開,其蓮如飛至極樂界。一切種智,自然顯發,樂說無窮,位在補處。”“復有眾生重罪報故,百病集身,苦痛逼心,誦此神咒二十一遍,百病萬惱一時消滅,壽命延長,福德無盡。”“若我滅後,四部弟子,於是塔前濟苦界故,供養香華,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三途,苦具皆辟,眾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若人往在高山峰上,至心誦咒,眼根所及,遠近世界,山谷林野,江湖河海,其中所有毛羽鱗甲一切生類,碎破惑障,覺悟無明,顯現本有三種佛性,畢竟安處大涅槃中。
佛廣贊經、塔、咒的功德,就是要我們深信而已!經、塔、咒的殊勝功德,全體是佛果地境界!佛為我們說,我們只能了知一些,要徹底明白,必須成佛才可以!就像《佛說阿彌陀經》上講的極樂世界一樣,我們凡夫沒有辦法完全明了,因為淨土法門是佛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但只要深信佛語就可以了。深信佛語,即是以佛知見為自己的知見;依佛的教導去做,就能得到殊勝的利益!此經亦復如是!我們要深信佛語,經中所說的種種功德利益都是真實不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受”佛語,就能得真實利益!信了之後,我們要去“修持”啊。怎樣“修持”呢?我們要依據佛在此經的教導去“修持”!既然“寶箧印經”那麼殊勝,我們就要依據此經的佛的教導,發大心認真努力的讀誦、書寫、流通、裝佛像寶塔當中,自利利他!既然“寶箧印陀羅尼”殊勝,我們就要至心的持咒,幫助有緣眾生往生淨土,廣利一切眾生!既然“寶箧印塔”殊勝,我們就應當禮拜寶塔、隨份隨力造塔,讓一切眾生有滅罪生福的殊勝對境,流通寶塔利益眾生!這些“修持”的方法是佛在此經當中親口所說,我們要依教奉行啊!
所以此經是“以信受修持為一經宗要”!
下面是“論用”,就是講依照這一部經修持,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作用!比如《佛說阿彌陀經》,我們以佛在阿彌陀經上的教導去做,信願持名,利益作用就是往生淨土不退成佛,藕益大師講“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的作用是什麼呢?後學認為“此經以滿世出世間一切願為力用”!
佛法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一切眾生都成佛!但往往我們還是求世間福報,佛菩薩慈悲也滿我們的願,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很多大乘經典當中也提到,你讀這個經能得什麼樣的利益,有很多講的都是世間福報!比如《地藏經》《普門品》《藥師經》當中,就有很多都是提到的世間福。我們要清楚,這是佛隨眾生的根機所說的善巧方便,最終是引導我們出世成佛的!此經當中有很多提到世間福的經文。我們看幾段:“是塔所在之處,有大神驗,殊勝威德,能滿一切世間吉慶。”“復有眾生重罪報故,百病集身,苦痛逼心,誦此神咒二十一遍,百病萬惱一時消滅,壽命延長,福德無盡。”“若復有人悭貪業故,生貧窮家,衣不隱身,食不續命,疠瘦衰蔽,人所惡*。是人慚愧,入山折采無主搹華,若磨朽木,持以號香,往至塔前,禮拜供養,旋繞七匝,流淚悔過。由神咒力及塔威德,滅貧窮報,富貴忽至,七寶如雨,無所缺乏。但當此時,彌飾佛法,施與貧乏,若有吝惜,財寶忽滅。”(這一段可以看出佛引導眾生布施學佛)“若人求福至其塔所,一華一香禮拜供養,右旋行道,由是功德,官位榮耀,不求自至。壽命富饒,不祈自增。怨家盜賊,不討自敗。怨念咒詛,不厭歸本。疫疠邪氣,不拔自避。善夫良婦,不求自得。賢男美女,不禱自生。一切所願,任意滿足。”
出世間的願呢?就是有出離心,有成佛的願!經文還有很多,再看幾段: “爾時大眾聞佛是說,遠塵離垢斷諸煩惱,得法眼淨。時眾機異利益亦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及菩薩道、阿鞞跋致、薩波若智,於如是事,各得其一。或有證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或有滿足六波羅蜜。”“若有惡人死墮地獄,受苦無間,免脫無期,有其子孫,稱亡者名,誦上神咒,才至七遍,烊銅熱鐵忽然變為八功德池,蓮生承足,寶蓋駐頂,地獄門破,菩提道開,其蓮如飛至極樂界。一切種智,自然顯發,樂說無窮,位在補處。”“若我滅後,四部弟子,於是塔前濟苦界故,供養香華,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三途,苦具皆辟,眾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這幾段經文當中,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佛講此經時,與會的大眾根機不同都得到了不同的利益,證不同的聖果。其中“或有滿足六波羅蜜”,這就是指究竟圓滿的成佛啊!所以此經是究竟一佛乘的經,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是無二無別的!確確實實能滿一切願!
所以,“此經以滿世出世間一切願為力用”!
最後是“判教”,此經是大藏經密教部的經典!若依天台宗來說有四教:藏通別圓。藏教,也稱小乘教;通教,通於大小乘;別教,大乘經中所說教法不通小乘,專說大乘;四者圓教,法界自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是圓教,圓滿具足一切的經典!“判教”我們就簡單講到這裡!
今天我們學習了五重玄義,下一講我們來介紹翻譯者和正式學習經文,今天就到這裡!
第三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在上一講我們學習了五重玄義,對於《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應該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今天我們正式進入經文的講解。在學習經文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此經的翻譯者,“特進試鴻盧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诏譯”。
不空法師,在這裡是“三藏沙門”,“三藏”是律藏、經藏、論藏,即戒、定、慧三學之藏。律藏所诠釋的是戒學;經藏所诠釋的是定學;論藏所诠釋的是慧學。歷代能稱“三藏”法師的並不多!我們知道,講經的稱為“法師”,如淨空法師等;精通、弘揚戒律的稱為“律師”,如近代的弘一律師等;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如世親論師、月稱論師等。這些大德一生的成就很高,但也不敢稱“三藏法師”!不空法師稱“三藏沙門”,是說他老人家遍通經、律、論三藏,在佛法上的成就是非常的高!“沙門”在印度是所有出家修道者的通稱。佛法傳到中國來以後,“沙門”就成了佛門修行人的專稱。沙門翻成中文是勤息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古德也有說“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由此可知,“沙門”是很不容易稱得起的。如果不能修戒定慧三學,滅除貪嗔癡等煩惱,不能認識心的本源,明悟心性,都很慚愧稱“沙門”!“沙門”又分為四種:一、聖道沙門,是指修行證得聖果的人;二、說道沙門,是指講經說法利益眾生的人;三、活道沙門,是指持戒修行以道自活的人;四、污道沙門,是指不持戒律,不好好修行敗壞佛門的人。不空法師當然是前三種“沙門”!我們把有關於不空法師的一些資料供養大家!
“不空(公元705-774年),全名為不空金剛,唐代的著名譯師,開無三大士之一。他是北印度人(有說他是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屬於婆羅門種性。幼年時代,他的父親就去世了,隨舅父來到中國。因為他家住北印,所以是從陸路來的。十三歲的時候,禮在中國傳密法的金剛智為師。年十五。正式落發出家。初學悉昙章,不空只用了十天就學會了。他的師父感到驚奇知道也將弘大法,就為他授菩薩戒。二十歲時,在洛陽廣福寺受比丘戒。其後即專門從事學習。他在學習過程中,其理解和記憶力,均超過常人。宋《高僧傳》卷一《不空傳》中說他“凡學聲明論,一紀之功,六月而畢;誦文殊、普賢行願,一年之限,再夕而終。其敏利,皆此類也。”不空要求學瑜伽五部三密法,金剛智願傳給他。三年之後,不空准備回印度去學。這時金剛智他求法心切,才向他傳授五部灌頂及《大日經》蘇悉地軌則等。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金剛智在東京洛陽病逝,不空痛失所依、就遵照其師的遺命,擬去印度和獅子國尋求密法。他率領了一個三十七人的學法團,其中有著名人物含光、慧譬等。先到南海(今廣州),再乘船到達诃陵國(今瓜哇中部)。第二年(公元742年)就到了獅子國。當時的獅子國,大乘佛法流行,尤其是密法,盛極一時。不空到達之後,從普賢阿阇黎學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法壇。不空在獅子國,廣求密典及諸大乘經五百余部,住了三年。後又游歷五印度,於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回到中國。在長安淨影寺組織譯場譯經,並設壇灌頂傳授密法。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受唐玄宗诏令去河隴,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至武威,十五年(公元756年)回到長安,住大興善寺。在他之前,有些著名的譯師從印度或西域帶到中國的梵文經典,都分散存於各寺院。不空經唐肅宗李亨的許可,將玄奘、義淨、善無畏、菩提流志、寶勝等入生前存放於各處的梵本,都集中到大興善寺。他原意是想集中整理。但是不久,遇到唐武宗滅法的會昌法難,大興善寺被毀,集中在那裡的珍貴梵本,亦同遭厄運。不空晚年,曾派弟子含光在五台山修建金閣寺和玉華寺。他於大歷九年(公元774年)逝世,終年七十歲。唐代宗封官號“司空”溢名“大辨正”。
不空雖為印度人,但他幼年時就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精通梵漢語文。他被尊為密宗大師,又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師之一。在他的譯經條件,遠比印度;或西域來華的譯人優越。唐代宗贊歎不空說:“和尚久證菩提,入佛知見,所翻經論,皆洞精微”。據《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載,不空的譯經有一百一十部,共一百四十三卷。大致可分為五類,即顯教類、雜密類、金剛界類、大樂類和雜撰類。茲抄錄部分經名如下:
《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三卷、《金剛頂瑜伽被若理趣經》一卷、《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一卷、《瑜伽念珠經》一卷、《奇特佛項經》三卷、《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心經》一卷、《金剛項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普賢行願贊》一卷、《地藏菩薩問法身贊》、《出生無邊門》一卷、《大吉祥天女經》一經、《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一卷、《大孔雀明王經》三卷、《大雲請雨經》二卷、《大寶廣博樓閣經》三卷、《佛頂尊勝莊嚴經》一卷、《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一卷、《佛項尊勝念誦法》一春、《受菩提心戒儀》一卷、《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一卷、《大乘雄生論》一卷、《仁王經》二卷、《密嚴經》三卷、《仁王經疏》三卷、《金剛頂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琺念誦儀軌》一卷、《大樂金剛薩捶修行成就儀軌》一卷、《大才廣如來藏經》一卷、《金剛頂瑜伽中發阿禱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一卷等。
從以上經名即可看出,不空雖不排除顯教經論,但他畢競以密典為主。他在唐朝五十多年,歷經玄宗、肅宗、代宗三代,他們的國師。據說不空講求戒律,曾有二千余人從他受比丘戒,被尊為說一切有部戒師之一。從他學密法的人很多,但真正繼他後能傳五部密法的只有六人,被稱為六哲,他們是:金閣寺含新羅(今朝鮮)人惠超、青龍寺慧果、嵩福寺蕙朗、保壽寺元皎與覺超。其中惠果後來密法傳給日本的空海,成為日本的一宗派,至今以高野助中心勝傳不衰,此外,不空還有一名弟子名慧琳,疏勒人,撰有〈一切經音義〉一百卷,對經論的訓诂、正字、考訂和輯佚,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下面我們正式進入經文的學習。請看第一段: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伽陀國無垢園中寶光明池,與大菩薩及大聲聞、天、龍、藥*、犍闼婆、诃蘇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無量百千,前後圍繞。”
這一段是此經序分當中的通序,也叫證信序!這段經文當中有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來證明此經確實是佛所說。
一部經可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序分就是序說這一部經的興起因緣,序分又可以分為通序、別序。
所謂通序,就是通於諸經,任何經典都有六種成就,證明此經確實可信!或許我們會疑惑,《心經》沒有六種成就啊。其實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心經》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師的譯本,是去掉首尾中間的一段,因為首尾的份量太大,為了重點突出所以刪除未譯!
別序,又叫發起序,就是單表此經的發起因緣,每一部經典的發起因緣都不同,所以叫別序!從“爾時眾中有一大婆羅門”到“爾時金剛手菩薩等,亦皆流淚,威焰熾盛,執杵旋轉,往詣佛所,白言:世尊,此何因緣現是光相?何如來眼流淚如是?亦彼十方諸佛,大瑞光相現前?唯願如來,於此大眾,解釋我疑。”是此經的別序。當然,對於此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有不同的分法,其實都可以。比如《佛說阿彌陀經》中,【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一段,有些注解中把它判為正宗分,而藕益大師的《要解》中把它判為別序,這只是分判的不同,都可以的。
“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標信順;“我聞”是聞成就,標師承。“如是”是指法之詞,在這裡就是指這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
這一句最簡單的解釋是:“這部經典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釋迦牟尼佛將要如涅槃之時,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一,佛住世時,我們依佛為師,佛入涅槃後,我們依誰為師?二,佛住世時,我們依佛安住,佛入涅槃後,我們依什麼安住?三,佛住世時,惡性的比丘有佛調伏,佛入涅槃後,我們如何對待惡性比丘?四,佛住世時,所說言教容易讓人生信,佛入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讓人相信?佛分別回答到:一,要依戒為師;二,依四念處住,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三,對惡性比丘要默擯,就是不要與他爭辯,不要理睬他;四,結集經典時,在一切經首安“如是我聞”之句,這樣就容易讓人生信心!
阿難尊者結集經藏的時候,初登法座,感得佛陀的相好!因此大眾生起三種疑惑,第一種疑惑是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入涅槃,又來為大家講經說法;第二種以為是這或許是他方的佛來為大眾講法;第三是以為阿難尊者已經成佛了,否則他怎麼能有這樣的相好與講法呢?阿難尊者登法座一講“如是我聞”,大眾的疑惑就完全消除了!
“如是”深一點解釋,“如”就是真如自性,藕益大師講“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佛所說一切經典都是從真“如”自性流露出來的,所以稱“是”!雖然都是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但也有深淺廣狹的不同!就像月亮一樣,初五初六的的月亮只是月牙而已,十五的才是滿月!這就比喻,有些大乘經典雖是稱性而說但未盡極談;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是稱性極談的大乘經典,是十五的滿月!我們這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是佛徹底大慈悲的流露,能令眾生究竟成佛,經文當中有“或有滿足六波羅蜜”,就是指的圓滿成佛,所以此經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一樣都是十五的滿月!
“我”是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是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阿難可以翻成慶喜、歡喜,又可以翻成無染。淨飯王聽見自己的兒子成佛,又聽見宮中生子,所以非常高興,說:今天大吉,是歡喜的日子,這個小孩就叫歡喜吧。他隨佛到了天宮、龍宮,見到其中極美的女人,都不生喜愛的念頭,所以又稱為無染。
阿難尊者是白飯王的兒子,佛是淨飯王的兒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三十歲成道的那天他出生。佛成道的第二十二年,大眾推選阿難為佛做侍者,阿難隨侍佛陀二十七年,當然阿難出家的年齡也有不同的說法!也有說二十五歲才出家的!那麼阿難出家前,佛所說的經典他沒有聽過,那他是怎樣結集經藏的呢?阿難出家後,請佛把以前所說的經典再說一遍,佛運用神力又為阿難說了一遍!阿難尊者的記性特別好,佛說的法,他聽過後一字一句永遠不會忘記!所以《涅槃》稱阿難是多聞士,迦葉也稱贊說:“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佛住世時,他示現證得的只是初果。佛入涅槃後,要結集經藏,因為阿難沒有證得阿羅漢果,所以阿迦葉尊者不允許他參加!於是阿難精進修行,在第七天晚上,很疲倦要在石頭上休息的那刻證得了阿羅漢果!然後,五百阿羅漢在一起結集經藏,由阿難尊者誦出經典。或許我們會疑惑,阿難尊者會不會記錯佛所說的法?絕對不會錯的,因為有五百阿羅漢在場,其中若有一人說這句經文我沒聽佛說過,這一句都不會被收錄下來,所以結集的經典絕對是正確的!
法華會上佛說,我和阿難他們都同時在空王佛處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喜歡多聞,“我常勤精進”,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阿難就要護持我的法,也護持將來諸佛法藏,阿難的任務之一是“教化成就菩薩眾”。阿難還沒有成佛,但可以充當菩薩的老師,由此可知,阿難是法身大士的示現,來護持佛的教法!
阿難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一是他集結經藏。若沒有阿難尊者,我們恐怕讀不到經典了,我們應當感恩阿難尊者!二傳佛心印,他是禅宗二祖!禅宗初祖是迦葉尊者,達摩祖師在印度是禅宗二十八代祖師,到中國來是禅宗初祖。三密典中稱阿難為集法金剛(金剛位同如來)。密教教主蓮花生大士出生以後,是從阿難那兒領受了釋迦牟尼佛預囑傳授之法。所以阿難護持佛法是他的本願。還有,佛的本意不想讓女眾出家,是阿難的幫助才有出家女眾弟子!大家如果想多了解阿難尊者的事跡,可以看看《佛陀十大弟子傳》當中對阿難的介紹!
《金剛經》上:“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由此可知,不僅僅是阿羅漢,就連初果須陀洹聖人也已經離開了四相。阿難尊者結集經典時,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為什麼還稱“我”呢?我們這種想法墮在了偏空當中。《金剛經》處處不壞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這才不墮凡夫的有、二乘的無,從容中道,才契合第一義谛。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為“我”!
“一時”是時成就,沒有具體的時間。是佛與弟子聚會在一起的時候,佛觀察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堪受大法,從大慈悲心中流出《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弟子們聽受得大利益,說聽完畢,所以叫“一時”!或許我們會疑惑,阿難尊者對於經文一字一句都能記住不忘,時間也應該能記住啊,那為什麼沒有具體的年月呢?那是因為印度當時還沒有完全統一,有很多的國家,佛在不同的國家教化眾生,每個國家的歷法不一樣,所以用“一時”!
另外,我們要知道,如果記錄下來了時間,那麼這部經典、法會就成為過去的了,我們沒有份參加!而用“一時”,時間就是活活潑潑的。佛法確實如此,時間是我們眾生的妄想產生的。我們誦經、持咒,念佛等等,如果能做到“一”,一就是一心不亂,那麼根本就沒有時間,佛還在講法!就像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師在世時,有一次誦《妙法蓮華經》,誦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豁然入定,親眼看靈山法會還在,釋迦牟尼佛還在講法!這就是“一時’!如果我們誦《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能像智者大師這樣,那麼佛還在講此經!
“佛”是主成就,在這裡就是指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示現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入涅槃。大家如果想多了解的話,可以看《釋迦牟尼佛傳》!
“佛”是梵語“佛陀耶”的簡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就是“佛”!自覺,有別於我們凡夫的不覺,我們一切凡夫總是迷惑顛倒,有種種的妄想分別執著,二乘聖人是自覺了;覺他,有別於二乘聖人的自覺,二乘聖人自己是覺悟了,但不能像菩薩一樣去覺悟一切眾生,菩薩不但自覺而且能覺他;覺行圓滿,有別於菩薩,菩薩自覺覺他,但覺悟還不圓滿,而佛是斷盡一切煩惱,圓滿一切的德行,稱為覺行圓滿!“佛”還有本覺、始覺、究竟覺的意思,簡單講,本覺,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是覺悟的,所謂本覺本有;始覺,我們今天修行種種的法門就是開始覺悟了;我們修行到圓滿成佛時就是究竟覺。若要廣說“佛”字的意思那很多,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裡!
“在摩伽陀國無垢園中寶光明池”是處成就。“在”是住的意思。佛有三身:一、法身佛,無在無所不在,因為法身無相,不能說它在哪裡,所以說無所在;法身是遍一切處的,所以說無所不在。二、報身佛,有無量的莊嚴相好,在前面我們介紹過了,報身佛在蓮花藏世界。三、應身佛,是應眾生之機,所示現身相,或者在靈鹫山,或者在捨衛城等處,現在是在“摩伽陀國無垢園中寶光明池”,這是指佛的住處!
“摩伽陀國”有時也寫成“摩竭陀國”,“摩揭陀國”,其實是一樣的,是以前中印度也有說是南印度的一個很強大的國家,印度以前稱天竺,分東、南、西、北、中五區,共七十多個國家。摩伽陀國是佛住世時的十六大國之一。王捨城就在摩伽陀國,此國的頻婆娑羅王,在佛成道之前曾經祈請佛成道後來度化他,佛成道後,他就成為佛的弟子,是佛的大護法之一。佛常在這個國家說法。
“無垢園中寶光明池”,園稱“無垢”,池稱“寶光明”,這是以園池的德立名!由此可知,此園池的環境是非常的幽美!
佛住世時,很多人對佛很恭敬,供養佛及僧眾的處所都是非常好的!就像《佛說阿彌陀經》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印度北方矯薩彌羅國的地方。須達多長者聽佛說法很感動,發心為佛建立精捨,祇陀太子的花園環境比其它地方都要好,所須達多長者想買下來。須達多長者很富有,並且經常幫助孤獨可憐之人,所以“給孤獨”是長者的美稱。須達多長者與祇陀太子商量要買下花園,太子開玩笑說:“長者家裡很富有,如果能夠用黃金鋪滿花園我就賣給你!”須達多長者真的用黃金鋪滿花園,所以就買下來了。祇陀太子也要供養佛及僧眾就說:“園是你的,可樹根黃金你鋪不到還是我的,我也供佛。”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所以稱“祇樹給孤獨園”!為什麼選中祇陀太子的花園呢?因為那裡環境好,供養給佛及僧眾是恭敬之心啊!
所以我們讀到“無垢園中寶光明池”要體會到對三寶的恭敬之心!印光大師也講:“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我們要清楚啊!
另外,我們知道境隨心轉,心淨則國土淨!佛的心斷除了一切的煩惱,不為一切煩惱所垢染,所以稱“無垢”;佛的智慧圓滿,所以稱“寶光明”,佛所住的園池就稱“無垢園中寶光明池”!
“與大菩薩及大聲聞、天龍、藥*、犍闼婆、诃蘇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無量百千,前後圍繞。”
這是眾成就!眾成就很重要,說明這部經不僅僅是我阿難一人聽佛所說,還有很多的大眾同聞,由此證明此經的可信!同時也可以由眾成就當中看出此經義理的深淺,因為經是佛應眾生不同的根機來宣說,如果佛所面對的是一般初學的凡夫,可能就要講淺一些的法;如果佛對的大眾都是菩薩,那麼所說的一定是大乘經典!
在眾成就當中在這一段當中可以分為三部分:一、大菩薩;二、大聲聞;三、天、龍、藥*、犍闼婆、诃蘇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首先所說的是“大菩薩”,表明此經以“大菩薩”為正應之機!“菩薩”是簡稱,梵語的全稱為“摩诃菩提質帝薩埵”,或稱“菩提薩埵”。翻成中文是“大道心眾生”,“覺有情”。意思是說:一,菩薩是已經覺悟我、法二空之理的有情眾生。不像阿羅漢只斷除人我執,法執未除。所以菩薩是一種修行的果位,只要我們如理如法的修行,覺悟我、法二空之理,我們也是菩薩!二,菩薩能去覺悟法界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不像一般的阿羅漢一樣不能生起廣度一切眾生成佛的菩提心。三,菩薩是慈悲與智慧並運,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眾生以利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修行六波羅蜜,以求究竟圓滿覺悟成佛的有情眾生!“菩薩”有很多的果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在往上就是佛了!初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水平和初果須陀洹一樣;七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水平與阿羅漢一樣。但小乘須陀洹,阿羅漢的神通智慧道力是不能與信位的菩薩相比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地前三賢”位的菩薩;十地之上是聖位菩薩!那什麼是“大菩薩”呢?至少是八地“不動地”以上的菩薩!八地菩薩得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初住位也能證,但只有到八地才能“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八地菩薩得“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也就是佛的果覺智海。這樣以上的菩薩才能稱“大菩薩”!
“大菩薩”希望自己快速的成佛,此經當中有“或有滿足六波羅蜜”,滿足六波羅蜜就是究竟圓滿的成佛,可見此經能度大菩薩成佛!“大菩薩”的事業是廣度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圓滿的成佛,此經當中有“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三途,苦具皆辟,眾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這樣的經文很多。由此可知,此經能廣度一切眾生成佛!把“大菩薩”放在第一位,說明此經“大菩薩”為正應之機!
另外,“大菩薩”還表明,我們如果能信受此經,如理如法的去修持,那麼我們也是“大菩薩”的根性!從我們自身的修行來說,我們與大菩薩是有天壤之別的。大菩薩的智慧功德神通道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而我們只是六道輪回的生死凡夫而已,自身沒有什麼功德可言!但只要我們依照此經去修行,讀經、持咒、造塔等等,我們就不比大菩薩差!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經典密咒全體是佛果地的功德,我們讀誦持咒就是全攝諸佛功德為自己的功德,而菩薩也是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佛功德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和大菩薩平等!就像淨土法門一樣,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蓮池大師也講:“齊諸聖於片言,越三祇於一念”。藕益大師講:“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就是說,阿彌陀佛名號裡面有佛所有的功德,我們念佛時就把佛的功德攝為自己的功德了。在念佛時就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聖是平等的,所以叫“齊諸聖於片言”!我們讀誦此經持咒也是如此啊!我們修持此法,依仗經咒塔的功德,不僅自利,也能像大菩薩一樣去利益一切眾生。如經上:“若我滅後,四部弟子,於是塔前濟苦界故,供養香華,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三途,苦具皆辟,眾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若人往在高山峰上,至心誦咒,眼根所及,遠近世界,山谷林野,江湖河海,其中所有毛羽鱗甲一切生類,碎破惑障,覺悟無明,顯現本有三種佛性,畢竟安處大涅槃中。若與此人往過道路,或觸衣風,或踏其跡,或唯見面,或暫交語,如是等人,重罪鹹滅,悉地圓滿。”這樣的經文是非常多的!由此可知,信受修持此經的都是“大菩薩”根性!有一些人不能相信修持此經,確實有這樣的人,我以前就見到過,經典他也有,也看一看,但不讀誦不修行。這也正常,我們也不勉強他一定要修持此法,畢竟每一個人宿世的善根不一樣,學佛的緣分也不同!我們今天遇到這部經典,深信不疑,努力的修持,自利利他,肯定是過去多生多劫中的善根福德成熟所致,所以要珍惜這樣的機緣啊!
其次是“大聲聞”,“聲聞”是指聞佛說苦集滅道四聖谛法而悟道的人!“聲聞”有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在後面的經文我們再解釋。阿羅漢是聲聞乘當中最高的果位。一般“聲聞”是指的小乘,但這裡是“大聲聞”,就是回小向大的聲聞,是大乘菩薩的種性!不像定性的聲聞乘人,只求自了,生不起廣度眾生成佛的心!由此可知,此經確實是大乘法,為大乘根機的眾生宣說!
另外,“大聲聞”還有表法的義趣!表示此經能令定性“聲聞”回小向“大”!其實,聲聞乘人也不是不度眾生,他的發心修證不如菩薩之外,眾生難度也是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地藏經》上說:“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實際上不僅是我們這個世界啊,他方世界也有這樣的眾生。在面對這樣的眾生時,若不是有很高的修證,即使發大乘心也很容易退轉!像捨利弗尊者過去生中也發心修菩薩道行大乘布施,甚至連身體性命也願意布施給眾生,我們是比不了的。有一次捨利弗(過去生中的捨利弗)在路上遇見一個年輕人在大哭,於是上前詢問道:“你為什麼哭的這麼傷心啊?”年輕人講:“我母親害了不治之病,醫生說需要修道人的眼珠煎藥病才能好。活人的眼珠都不好找了,更何況是修道人呢?想到我病重的母親正在受苦,我沒有辦法幫助,所以在這裡痛哭!”捨利弗講:“我是修道人,正想進一步的行大乘道,可以把眼睛布施給你,感謝你滿足我的修道之心!”於是捨利弗用手把左眼挖出來給那個青年人。可是年輕人講:“你錯了,我要的是右眼!”捨利弗一聽,糟糕!本來還打算留一只眼睛看東西,現在既然幫助人就要幫到底,於是又把右眼挖出來給青年人!可是青年接過眼睛,不但沒有感激的話,還聞一聞說:“你是什麼修道人,眼睛是臭的,怎麼能給我母親煎藥?”於是把眼睛丟在地上,還用腳來踩!捨利弗沒有了眼睛,但還聽的到,於是歎了一口氣,心想:眾生難度,菩薩心難發,我還是不要進修大乘菩薩行,還是注重自利的修行吧!
過去生中的捨利弗,能到布施眼睛的程度,但還會退失大乘心,這是因為眾生確實難度啊!同時我們要知道捨利弗是以自力來度眾生的,用自己的眼睛布施嘛!這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根本做不到,我們還是隨份隨力就好,布施手,我們可以用手來打掃衛生、做飯護持道場等等,這是我們能做到的。如果以佛法利益眾生就沒有那麼困難了!諾那祖師也講過:“在毗盧遮那佛時,有某修道人,心甚慈悲。彼時有一大河與某湖相連,因天旱水涸,致河水與湖水,亦因之干斷。湖內之魚,天天被干死者甚多。某人乃天天將湖內之魚撈起來,一擔一擔送到河裡去。但天旱甚劇,將此一擔魚送到河去;待回到湖時,又見有許多魚都干死了。某人歎氣說:「得救的眾生少,不得救的眾生多,眾生真難度!」彼時毗盧遮那佛化身對他說:「眾生度眾生,當然得度的眾生甚少;如以佛法度眾生,則眾生自能普度。」某聞此言,即求毗盧遮佛傳授普度眾生之法。毗盧遮那佛乃授以此咒(六道金剛咒:啊啊夏薩瑪哈)。某念咒七遍後,所有已死之魚均往生西方淨土;未死之魚,均消滅無量業障,隨後均得往生成佛。”
確實如此啊,“如以佛法度眾生,則眾生自能普度”!我們此經有:“若我滅後,四部弟子,於是塔前濟苦界故,供養香華,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三途,苦具皆辟,眾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若人往在高山峰上,至心誦咒,眼根所及,遠近世界,山谷林野,江湖河海,其中所有毛羽鱗甲一切生類,碎破惑障,覺悟無明,顯現本有三種佛性,畢竟安處大涅槃中。若與此人往過道路,或觸衣風,或踏其跡,或唯見面,或暫交語,如是等人,重罪鹹滅,悉地圓滿。”我們只要努力的修持此法,這個我們只要發心都能做到,不是很困難!那麼,就可以依仗經咒塔的功德利益一切眾生了!
“聲聞”乘人能值遇此法,可以很方便的利益一切眾生,自然能發起廣大的菩提心,所以就是“大聲聞”,能令“聲聞”回小向“大”!這是講“大聲聞”的表法義趣!
眾成就最後列出的是“天、龍、藥*、犍闼婆、诃蘇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這就是我們平時常聽說的“天龍八部”,後面的“人非人等”是總說與會的有的是人,有的是非人!最後列出天龍八部,表明天龍八部乃至六道一切眾生都是《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所攝之機!此經可以利益一切的眾生!
“天”是六道最高的一道!又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共有二十八層。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初禅的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的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禅的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的無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欲界都還有男女飲食欲望,只是越往上越輕微而已!色界沒有欲界的男女飲食欲望,但還有形色,很精微美妙!無色界沒有形色只有心識,住在禅定中。
很多的宗教都是以升天為究竟,而我們佛教是以升天為墮落,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自性當中有和佛一樣的功德,我們不修行成佛,升天還是在六道輪回當中啊!天道比人道的福要大的多,但天福也不究竟,天福享盡還是要墮落的。《法句譬喻經》就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帝釋,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玉皇大帝”。彌陀經上的“釋提桓因”!是第二層忉利天天主,他的五衰相現了,也就是天人要命終時現的五種衰相,衣服髒了,頭上的天花枯萎了,腋下出汗了,身體臭穢,不樂本座等等,他知道自己要命終了,於是用神通觀察,發現有一戶陶人家養了一頭驢,知道自己即將墮入驢胎,非常恐怖!幸好他及時想起佛陀是三界之中唯一的依*,所以趕緊到佛陀處求法。當他正專心一意虔敬皈依佛法之時,發現自己竟然在一瞬間已到了驢腹裡;還好這頭驢子不知為何突然掙脫繩索四處亂竄,弄壞了主人完成的許多陶制作品,主人一怒之下痛打了驢子一頓,並傷及腹內的幼胎,帝釋因此逃過一劫。帝釋感念佛陀的威德力,精進的奉持解脫之道,成為佛教的護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天福確實不究竟啊,縱然是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將來還是要墮落的。修行人應當用智慧觀察六道當中沒有一處是可樂的,就像《法華經》上說的:“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有出離心!
黃念祖老居士也提到,以前,在孫權那個時候,佛法剛剛傳來中國,孫權開過會議,他說:“我們這很好嘛,要不要佛教來呀?”於是有人對孫權說:“我們道教的聖人是以天為師,拿天當老師,效仿於天,而天是以佛為師啊!”經典當中,我們常常看到佛講法有很多的天人都來聽。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佛教是最究竟的教!
“龍”也是佛教的護法。過去生中,它也是修行人,只是“乘急戒緩”,修行佛法很積極,但不好好的持戒!由於修行所以有神通,能大能小,能隱能顯;由於不好好持戒,所以墮落為龍,還是畜生。所以我們修行人要好好持戒,否則縱然精進也可能墮落到八部鬼神當中去。《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由此可知持戒的重要。如果我們能嚴守佛的戒律,那麼龍都會守護我們服從我們的!從前,罽賓國有一座寺院,附近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集在一起,用禅定的方法來驅逐它,但總沒法把它趕跑。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就跑了。五百阿羅漢很奇怪就問他:“你是用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的?”他說:“我不是用禅定的力量,只是平時嚴守戒律,守護輕戒,就像重禁一樣!”由此可知嚴守戒律的功德不可思議啊!
龍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一般人沒見過,但確實有龍,不是傳說!中國人所畫的龍,頭上有角,身上有鱗,眼睛突出,嘴巴很大,有胡須,有四足,身很長,尾很短,這和真龍差不多!龍有不同的種類,有金龍、白龍、青龍、黑龍,有胎生的龍,有卵生的龍,有濕生的龍,有化生的龍,又有虬龍、鷹龍、蛟龍、骧龍,又有天龍、地龍、王龍、人龍,又有魚化龍、馬化龍、象化龍、蛤蟆化龍。龍有四種苦:一、被大鵬金翅鳥所吞苦;二、交尾變蛇形苦;三、小蟲咬身苦;四、熱沙燙身苦。龍的職業是布雲降雨。可是有五種情形不能降雨:一、火大增盛;二、風吹雲散;三、阿修羅收雲入海;四、雨師放逸;五、眾生孽重。
龍是佛教的護法,也護持修行人,我們要真實的用功修行才能有龍天來護法,所謂“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不好好修行連鬼神也看不其我們啊。有沒有修行,我們可能會瞞得了一般人,但佛菩薩和龍天護法我們是瞞不了的,所以修道人要表裡一如,不要自欺欺人!
像宣化上人:“我在東北的時候,收了一個徒弟,名叫果舜,他很用功修行,不到半年的時間,打坐能入定。在定中能知道因果循環報應的道理,修持功夫頗到家。後來他自已到外邊建一所茅篷,作為修行的道場。落成之日,請我去開光,我領四個徒弟前去,其中有兩個徒弟已開五眼。當時我沒有注意在茅篷的旁邊有龍王廟,當天的境界來了,我們正在打坐的時候,那兩個開五眼的徒弟們來到我面前說:“師父!茅篷外邊來了十條龍,要皈依師父。我對徒弟說:你不要胡說,你怎知道他們是龍?他們皈依我做什麼?我怎能做他們的師父?我沒有他們那樣大的本領。徒弟說:他們自已說是龍,現在跪在外邊,一定要求皈依。當時正逢初夏,天旱無雨,田地的禾苗,差不多枯死。我對龍(化人身)說:你們皈依我可以,但是我有一個條件。你們是龍,專管下雨,現在哈爾濱附近很久沒有下雨,非常干旱,明天如果下雨,那麼,後天就給你們授皈依;若是不下雨,就不收你們做弟子。眾龍異口同聲地說:我們的職責就是行雨,可是沒有玉皇大帝的敕令,我們不敢下雨,否則,要受處分。我又說:你們到玉皇大帝座前對他說:哈爾濱有位出家人,請求在哈爾濱四周四十裡之內降雨。這是我的條件。第二天果然天降大雨,解除旱災,在哈爾濱四十裡以內,普降甘霖。第三天便給這十條龍授皈依,共同法名叫急修。他們皈依之後,隱形不見,去度化同類的龍。從此之後,我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有水用,我在香港,香港有水用,我到萬佛城,萬佛城有水用。這不是奇跡出現,乃是因為十條龍及其眷屬都來護法的緣故。”
宣化上人是近代得道的高僧,一生的修行都很精進有成就,所以龍都去皈依護法,我們也要好好修道啊!
龍的故事是很多的,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第四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在上一講我們把六種成就當中的“眾成就”介紹到了“龍”,下面我們來看:“藥*”,藥*有時也稱“夜*”,翻譯過來是“捷疾鬼”“勇健鬼”的意思。它的動作非常快速,簡直是飛毛腿,分為地行藥*、空行藥*、天行藥*三種。“藥*”也有善惡之分:惡的藥*有時吃人,惱害眾生;善的藥*一般是指護持佛法的藥*。這裡天龍八部的藥*是指的善藥*。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就是由地行藥*轉告給空行藥*:“現在釋迦牟尼佛證道成佛啦”,空行藥*又傳給天行藥*,如是輾轉傳到諸天!我們出家男眾受比丘戒時也是如此,當作法完畢成為比丘時,地行藥*高聲唱言:“善哉!善哉!此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受具足戒,當使人天增勝,修羅減損”,於是空行藥*,天行藥*,輾轉贊美,聲音傳到第六天。魔王聽到以後非常恐怖,恐怕有人修行,使佛界增多魔界減少,所以比丘有“怖魔”的意思。在《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上:“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由經文我們可以很清楚,修行一定要持戒,不能殺生,否則縱然有禅定多智,也很可能墮落為“藥*”之類,我們要注意啊!
“犍闼婆”就是“乾闼婆”,只是譯音不同而已,翻成中文有尋香、食香、嗅香、香神等意思。他以香為食,住在須彌山南的金剛窟中,能在空中飛行。是忉利天主(帝釋天)的奏樂神,所演奏的是俗樂。帝釋天仍然愛著五欲,非常喜歡音樂。當帝釋想聽音樂時,只要燃起香,“犍闼婆”就尋香而至,演奏音樂。
“诃蘇羅”就是“阿修羅”,原梵文一樣,只是用不同的漢字來寫。翻譯過來有非天、無端正、無酒三個意思。一、非天:就是說阿修羅有天福沒有天德。他的脾氣很大,嗔恨心非常強,經常與玉帝打仗。為什麼阿修羅有天福呢?就是因為他過去生也修福,但在修福的時候還有脾氣,恭高我慢。所以我們修行要注意,縱然是在修福,也不能以為自己了不起,不要有嗔恨心,不要有脾氣,否則將來也很有可能成為阿修羅!二、無端正:女性阿修羅長得很漂亮,而男性阿修羅卻非常丑陋,相貌毫不端正。“相隨心轉”嘛,心地清淨慈悲,面相就莊嚴端正;嗔恨心重發脾氣,面相就很難看,來生相貌也不好。所以我們要相貌好,也不要發脾氣,心要清淨慈悲!三、無酒:阿修羅生性好飲酒,但有一個時候找不到酒喝,索性把酒戒掉了。我們“五戒”當中就有不飲酒,所以修行人不要隨便飲酒,除非你有病,非酒不能治愈才可以開緣。若修行人喜歡飲酒,恐怕連阿修羅你也比不上了。
“阿修羅”比較特別,不僅天道有,人、畜生、鬼道也有阿修羅。阿修羅可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化生者身在天道;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他的威力,展現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卻由於降德而遭貶墜;濕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穴口,朝游虛空,暮歸水宿。
“迦樓羅”翻譯過來就是“大鵬金翅鳥”,有種種莊嚴寶像,金身,頭生如意珠,鳴聲悲苦。它的身體非常龐大,翅膀就有三百三十由旬那麼長,“由旬”有小由旬四十裡;中由旬六十裡;大由旬八十裡。三百三十由旬是大由旬。我們想想,到底有多大呀!他的食量也相當的驚人,經常以龍為食,每天要吃一條大龍(就是龍王)和五百條小龍(龍子龍孫)就像鳥吃蟲子一樣。後來龍族越來越少,龍王就找到釋迦牟尼佛,請求佛的救度。佛為龍族受八關齋戒,並把把袈裟給它,分給龍族,每條龍的龍角上系一絲袈裟,這樣就解救了被大鵬金翅鳥吃的苦難!大鵬金翅鳥沒有龍吃以後,也沒有辦法生存下去,於是也來求佛:“我們是以龍為食,您救了龍,我們就沒有辦法生存了,您對龍慈悲,對我們不慈悲啊!”佛就告訴它們:“你們不要著急,從今天起,你們如果能受持三皈五戒,我就讓我的弟子們吃飯的時候出食供養你們!”大鵬金翅鳥很歡喜的受持三皈五戒,不再吃龍。它們感念佛的恩德,成為佛教的護法!所以,我們出家人在大殿供佛也好,吃飯之前也好,都要出食,並念一首偈:“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出食時,一定要誠心的把飯送出,不能馬虎!
“緊那羅”翻譯過來是“疑人”或“疑神”的意思。他的身體是人形,但頭上生了一個角,使人看起來有似是人而又不是人的疑惑,而得到這個名稱。緊那羅也有男女之分,男緊那羅馬頭人身;女緊那羅相貌端莊,聲音絕美,能歌善舞。緊那羅也是帝釋天的奏樂神,但它與乾闼婆不一樣,乾闼婆演奏的是世俗音樂,而緊那羅演奏的是法樂。
“摩侯羅伽”翻譯過來是“大腹行”,就是以大肚子行走的大蟒蛇;有時也譯為大蟒神,地龍等。據說摩侯羅伽是人的身形,但是它的頭完全是蛇頭的樣子。在《維摩經略疏》卷二說∶“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谄,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天龍八部中的摩侯羅伽,在佛世時就皈依了三寶,成為佛教的護法!
“人非人等”是總說!總結與會大眾有的是人,有的似人而非人。“人非人”是天龍等八部眾之總稱,《捨利弗問經》曰:“八部皆曰人非人。”《法華經義疏二》曰:“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變作人形來聽說法,故雲人非人也。”後面加一個“等”字,就是總結與會的所有大眾。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擺在眾成就的最後,表明他們乃至六道一切眾生都是《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經》所攝之機!也就是說此經此法可以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
“無量百千,前後圍繞”說明與會的大眾數量是非常的多。佛是說法主,所在之處即為正中,所以大眾“前後圍繞”!與會的大眾有些我們能看到,有些我們是看不到的。但只要有佛說法,在佛周圍一定有很多的菩薩與護法和很多眾生。不僅如此,凡是有講經,念佛,修行和經典所在的地方,都有很多的菩薩護法,像《金剛經》上:“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所以我們對一切經典要恭敬啊!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爾時眾中有一大婆羅門名無垢妙光,多聞聰慧,人所樂見,常行十善,歸信三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大富豐饒。”
從這一段起進入到此經序分當中的別序,單表此經的發起因緣!這一段是為我們介紹祈請釋迦牟尼佛應供的大婆羅門無垢妙光。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當釋迦牟尼佛與大眾聚會一處的時候。“大婆羅門”是說無垢妙光長者是婆羅門的種姓。佛住世是,印度當時分為四個種姓:一是婆羅門,是當時的宗教徒,他們主要從事祈禱祭祀等宗教活動,是人與神之間的媒介,在四姓當中地位最高;二是剎帝利,就是當時的王宮貴族和各級官吏等;三是吠捨,就是社會上從事農工商的平民階級;四是首陀羅,就是奴隸,社會地位非常低。婆羅門認為,婆羅門是從大梵天口中生出來的,是清淨的種姓,最尊貴;剎帝利是從大梵天的臂上生出來的;吠捨是從大梵天腿生出來;首陀羅是從大梵天腳底生出。佛成道後,不同意他們這樣的說法,在很多經典當中都駁斥婆羅門的觀點,在《長阿含經卷六·小緣經第一》記載,佛住世時,有兩位婆羅門比丘婆悉吒、婆羅墮。他們跟隨佛出家修道,卻被其他婆羅門批評。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婆羅門種姓是從大梵天的口中出生的,所以只有婆羅門種姓才是第一清淨種姓,其他種姓都是卑劣下*污穢的。而這兩位婆羅門比丘卻捨棄清淨第一種姓,入剎帝利種姓的佛陀之法中修行,所以其他的婆羅門都看不起他們。佛陀知道這件事以後就告訴兩位比丘說:他們那些人都愚昧無知,卻又狂妄自大。在佛法中,不講種姓,沒有我慢之心。如果有人在佛法中持種姓之別,有我慢心,那麼他就不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婆羅門、剎帝利、吠捨、首陀羅四種姓中都存在善惡生和由善惡業引起的善惡報,並不是說只有婆羅門種姓行善業和受善報而其他三種姓全部是行惡業和受惡報,婆羅門中也有行惡業受惡報的,其他種姓中也有行善業受善報的。所以並不能說只有婆羅門是清淨的,而其他種姓都是污穢的。同時婆羅門也是由父母所生,並不是由大梵天的口中出生。佛陀告訴兩位比丘,所有的佛弟子不論以前是什麼種姓,什麼出身,一旦在佛法中出家修遭,如果有人問是什麼種姓的話,統統都要回答是沙門釋種子。所有的婆羅門、剎帝利、吠捨、首陀羅都要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
“大婆羅門”當中有一個“大”字,說明無垢妙光不是一般的婆羅門,他已經皈依了三寶,是佛門弟子。佛住世時,確實有很多外道在遇到佛法以後,才知道佛法最究竟,都成了佛的弟子,像捨利弗、目鍵連等千二百五十比丘,本來他們都是外道,後來遇到佛陀的教化,知道以前所學都不究竟,所以都皈依了佛門,感念佛的恩德,成為佛的常隨弟子!
這個“大婆羅門”的“大“字與前面的“大菩薩,大聲聞”的“大”字是一樣的,說明無垢妙光長者,也是發了大乘心,所以能感得佛講大乘了義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後面對於無垢妙光的介紹“多聞聰慧,人所樂見,常行十善,歸信三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大富豐饒。”就是對“大”字的解釋!
“無垢妙光”這是大婆羅門的名字。“無垢”是說他遠離了十惡的垢染,而“常行十善”;遠離了外道的垢染,而“歸信三寶”;發心遠離了小乘,而“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妙光”是智慧之光,表明此大婆羅門很有智慧,經文當中“多聞聰慧”“智慧微細”就是妙光!
“多聞聰慧”從這一句至以下幾句經文,都是對無垢妙光長者的贊歎。這一句是說無垢妙光長者不孤陋寡聞而“多聞”,因為多聞才能“聰慧”,才能有一個比較,外道的學說他知道,佛法他也清楚,相比較一下才知道佛法是最究竟的,才能捨外道入佛法修行!我們今天入佛門修行,要想有智慧,還是需要“多聞”的!但“多聞”要有次第,剛進入佛門最好是一門深入,一門心容易定下來,心容易清淨,心清淨了才能開智慧。否則,一入佛門這本書也看,那本書也看,頭腦就亂掉了,無所是從啊,所知道的都變成了記問之學,變成了佛學知識,很難得到太大利益,我們要清楚啊。如果我們是修淨土法門的,那最初一定要好好的學習淨土經論,對於修學的理論方法能夠比較明了,不會再被其它法門所轉,這個時候可以去看看其它的經典,增廣自己的見聞嘛。如果淨土經論沒有好好的學,看到這個經好沒就讀這個經,看到那個經好又去讀那個經,到最後真的都不知道自己是干什麼的了,這樣的人確實見過啊。“聰慧”就是聰明智慧,佛門當中的智慧不同於世間上智慧,世間上的智慧在佛法中叫“世智辯聰”是學佛的八難之一,障礙學佛。如果一個人總是以世間的角度觀點來衡量佛法,以自己的凡夫情見來看佛教,那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佛教的。要把自己的知見先放下,認真如法的學佛,到時候才能真正的開智慧,佛法中稱“般若”,不是學問,而是你修行開悟以後所見的諸法實相,是一種證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真修行只研究學問是不會明白的!
“人所樂見”,人人都歡喜見到無垢妙光長者,正是菩薩所在之處,常令眾生生歡喜心。為什麼大家歡喜見到菩薩呢?因為菩薩常以“四攝法”利益眾生。攝是攝受,菩薩以這四法來攝受眾生,使眾生能夠入佛法修行。四攝法是:一、布施攝,布施有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若眾生需要錢財,菩薩就以錢財布施;若眾生好樂法,菩薩則以法布施;若眾生身心不安,菩薩則行無畏布施,使眾生得安樂。眾生得到了利益,就會對菩薩生歡喜心,從而引導眾生學佛。二、愛語攝,菩薩隨順眾生的根性,說種種善言以撫慰眾生,令心歡喜而入道修行。三、利行攝,菩薩的身口意所作所為,完全都是幫助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因為這樣,眾生歡喜親近菩薩,菩薩則能引導眾生修行佛法。四、同事攝,菩薩能知道眾生的根性,隨眾生的根性化現種種的身份,和眾生打成一片,令眾生心生歡喜而入佛門修行。這就是菩薩度化眾生的四攝法,我們也要好好的學習,能這樣做,自然能令一切大眾歡喜,我們才可以很好的幫助別人,同時自己的修行路上也可以很順利。現在有很多人學佛,遭到家人的反對,甚至是因此誹謗佛法,這都是我們自己做的不好啊,所以要好好的學四攝法!大婆羅門無垢妙光也是菩薩道的行者,行四攝法,修十善業,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所以人人樂見!
“常行十善”,“常”是恆常不間斷的意思,“行”是身體力行。我們學佛也要如此,不能斷斷續續,要有一顆長遠之心,只要堅持不懈一定能成就!同時,也不能只是研究佛法,佛法講得是信解行證,明白經典的道理後一定要去力“行”,才能得到利益,否則說的天花亂墜,還是不能了生死的。
“十善”就是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十善業我們學佛的都很清楚,但它的重要性不一定都能了解。在《佛說十善業道經》上講的很清楚:“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由此可知,我們想要得到人天的身體,乃至將來想要成就佛道,一定要落實十善業,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現在很多人學佛,讀了很多大乘經典,是不是真正能成就呢?不一定。如果你十善業都沒有做到,讀經修行等只是為將來的得度種一個因而已,今世不可能成就!我們看到有不少人學佛很多年了,也看了不少書,讀了不少經。但看他的行為知道他不是真正的修行,每天還是煩煩惱惱的。為什麼會這樣呢?修行沒有根啊。這就好比我們在水瓶中養的花一樣,花暫時很鮮艷,但沒有幾天就枯萎了,因為沒有根!學佛也是這樣的,不論你修那個法門,念佛也好,參禅也好,學密也好,十善業不落實都不能成就!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我們看到,韋提希夫人感覺到這個世界很苦,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向釋迦牟尼佛請問修行方法,“唯願世尊,教我思維,教我正受”。佛並沒有馬上告訴她方法,而是先告訴她:“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講完三福後才講的怎樣修行。當然,經文的義理是很深的,我們看善導大師的注解《觀經四貼疏》就會明白。不過在這裡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三福是一切諸佛“淨業正因”,一切諸佛若不修三福就不能成佛!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小乘福,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福是以小乘福為基礎,小乘福是以人天福為基礎的,在直接一點講,不論大小乘福,都要奠立在人天福的基礎上,而人天福就很清楚的有“修十善業”!
說到這裡我們也有必要把五戒與十善的不同之處來說一下。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的前四條與十善業看上去是一樣,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五戒中殺、盜、YIN、妄是性罪,本性就是有罪的,不管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性罪。若受了五戒,如果犯了,在性罪上還要加一個破戒的罪。比如說殺生:有一只雞,你沒有受戒,把雞殺了,你有性罪,但沒有破戒的罪;若受了五戒,在性罪上還有一個破戒的罪,兩重罪。如果你受五戒,沒有殺雞,好像什麼都沒有做,但你有持戒的功德;若沒有受戒,談不上有什麼功德,只是不與它解惡緣而已!當然,我們也不要害怕,受五戒要破根本重罪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比如若要破殺生重戒,得要有很多條件:前境是人,做人想,起殺心,興方便,命已斷。這些條件都具足才破根本重罪(破重罪在小乘戒律中稱為斷頭罪,不通忏悔,但在大乘戒律中是可以忏悔的)。在這些條件中,缺一都不是重罪,比如殺的是動物不是人,也破戒,但就破戒而言不是重罪,忏悔可以滅破戒的罪,性戒不能滅,將來還是要受報的,不受戒犯性戒也是如此。十善就不同了,談不上破戒不破戒之說,它就是善業而已!
我們來逐條的看十善業。首先是“不殺生”,很多戒律都把殺生擺在第一位,可見這條很重要!我們學佛要學佛的慈悲,而眾生都很愛惜自己的身命,所以學佛的人不要殺生。在《楞嚴經》上“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可見我們修行如果還殺生的話是很難成就的。縱然是我們是修念佛他力救度的法門,也盡量不要殺生,否則往生都是很大的障礙!以前也講過一個真實的例子:2006年初,在徐州豐縣有一位老太太叫許志安,80多歲,是佛門的居士,還受了菩薩戒。不小心喝了點洗潔精,身體越來越不好,於是大家就給她助念。她走了以後還助念了大概20小時,然後是換衣服,處理後事等。一切好像都沒有事了,但過了幾天她附在人身上就說,我死了以後到天上去了,我一想,我是念佛的還受了菩薩戒,怎麼到天上來了呢,我得要去西方,但有很多眾生就拉住我不讓走,原來老太太年輕時殺了很多的魚,命終這些眾生來算賬了。於是大家又幫她誦《地藏經》念佛給這些眾生回向。當時居士打電話把這個事情告訴我,都是真實的。後來她又下來幾次,最後告訴大家,她看到觀世音菩薩了,菩薩告訴她說,到四十九天的下午四點來接她。那天大家又給她念佛到四點半。我們要清楚啊,殺生對自己的道業是很大的妨礙。我們以前如果殺過生,現在學佛要真誠的向它們忏悔,把念佛誦經等功德都回向給它們,解怨釋結啊。否則,一定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的!另外我們要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我們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無量劫以來,六道一切眾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都曾經很慈悲的愛護照顧過我們,只是一轉世我們都忘記了。這是佛為我們所說的事實真相,殺害眾生就等於殺害父母。在《法句喻經》上有這麼一段故事:說的是捨衛國有一位婆羅門,富有悭貪。每到吃飯的時候,便緊閉門戶。有一天,家裡殺了一只雞,煮好後端在桌上,夫妻同食,中間夾坐一小兒夫妻倆接二連三地取雞肉喂入小兒口中。佛知這位婆羅門得度的機緣成熟了,就化作沙門,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婆羅門一見大怒,就沖著沙門罵道:“你這個出家人真是無恥,為什麼不聲不響地竄入我的家中?”沙門說:“因為你愚癡,殺父娶母供養冤冢,所以我才特地來點化你,怎麼反說我無恥。”這位婆羅門聽了更生氣,就責問沙門道:“你是一個出家人,怎麼說話如此不正經?我什麼時候做過殺父娶母供養冤家這樣荒唐的事?”沙門說:“你不要這麼生氣,讓我細細地說與你聽。這桌上的雞,正是你前世的父親,因為你父親在生時悭貪成性,所以墮落為雞。而你這個兒子,正是你過去世的仇人,因為夙業未盡,所以投生來做你的兒子,以便加害。你這位妻子,其實是你前世的母親,因為與你恩愛極深,捨不得與你分離,所以還來與你結為夫妻。這其間的輪轉,愚人自然不知,惟有得道的人,才了了分明。”婆羅門仍不相信,佛就示現神通讓婆羅門親眼看到前生的事實。這位婆羅門才不得不相信,於是向佛忏悔受戒,佛為說法,即得道果。有此可知,一切眾生確實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啊,所以不要殺生。平時多吃素食,對身體健康很好,現在的動物肉都有很多的激素等在裡面,很不衛生。至於平時洗菜、走路不小心傷害小蟲子也在所難免,要好好念佛給它們回向。天熱家庭衛生要打掃好,以免不干淨生蟲子。至於不殺生的原因還有很多,我們就簡單說到這裡!
“不偷盜”,凡是有主物都不能不經別人同意盜為己有,所以偷盜就是不與取。在《楞嚴經》上:“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偷盜之心對我們的道業妨礙是很大的。學佛之人,應該要布施眾生才對,哪有偷別人東西的道理。偷盜的果報是貧窮,將來還要下地獄。我們要清楚,命中沒有的你偷也偷不來,命中有的跑也跑不了。如果從偷盜得來,命中的福已經損失的很多了,比偷來的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偷盜的人是最愚癡的。我們學佛要經常布施一切眾生,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的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若能常常行布施,我們命中的福報一定會越來越增加的。我們不能偷盜一切眾生的東西,尤其在佛門中更要注意,即使你沒有受不偷盜戒,但偷盜的性罪也是非常重的。在《地藏經》上:“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如果偷盜寺院常住物及僧眾物,那麼果報一定是在地獄。所以我們如果到了寺院,一草一木都不要擅動,多請教出家師父,師父同意我們就不犯盜,沒有什麼過失。在《方等經》上華聚菩薩說:“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大律說:“若盜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啊。不過我們也不要害怕,只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做就沒有什麼過失。有些人疑惑,我們在寺院發心護持道場,吃寺院的飯算不算盜呢?那個不算,因為是出家師父同意的,偷盜的定義是“不與取”,別人不同意那是盜,同意的不不是。出家人收供養算不算盜呢?那得要看具體是什麼情況:如果是別人主動供養的,不算盜;如果想辦法拉攏信眾,想讓他拿錢,裝進自己的口袋,這就是偷盜。盜心在《四分律》當中分為十種的:黑暗心、邪心、曲戾心、恐怯心、常有盜他的心、決定取、寄物取、恐怯取、見便便取、依托取。如果邪命說法,求別人供養,也是偷盜;別人供養你,你嫌少,於是嗔恨,借嗔恨得財還是偷盜;還有黑暗心,就是你愚癡,不知道戒律,互用三寶物,雖然你自己沒有拿,但錯用了別人發心的錢財,其實也是盜心啊。比如別人發心的錢財指定是要建造佛像的,結果你沒用,把它拿來蓋房子了,這樣就錯了,果報很嚴重。如增注載:“唐朝汾州啟福寺住持僧惠澄,患病作牛吼而死,寺僧長寧師夜晚見惠澄來,形色憔悴,對他說道:我為了互用三寶物,受苦難言。其他罪都比較輕,惟獨盜用常住物罪極重,請你救我。”長寧師就為他誦經忏罪。月余復來說:“蒙你給我誦經,已得息苦,現別住一處,但不知何時才得解脫。”我們也不能偷盜公共財物,不能偷稅漏稅,不能收受賄賂,這都是偷盜啊,罪極重!其實講戒律很容易得罪人,對照一下自己,很多人都犯了。如果講戒,別人心裡總以為你在揭他的短呢,唉,真不容易啊。但如果真正學佛還是要明理的,一定要研究一下戒律。如果要細說偷盜和關於偷盜戒的問題,那是很多的,在這裡我們只簡單的說說而已,建議大家可以看看《菩提寶筏》這本關於戒律的書,裡面講的是皈依三寶,八關齋戒,很詳細,在家居士可以多看,非常好,這本書在徐州雲龍山興化寺有印。
“不邪YIN”,這是對在家人講的,出家眾是“不YIN欲”。在家人受八關齋戒也是“不YIN欲”,受八關齋戒時正YIN也不可以。這是告訴我們要遵守倫理道德,不能亂搞男女關系。YIN欲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楞嚴經》上:“汝修三昧,本出塵勞。YIN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YIN,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印光大師也開示我們:“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YIN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由此可知,YIN欲對我們修道有很大的障礙,即是是帶業往生的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在家居士雖然是“不邪YIN”,但正YIN也要有節制,不可縱欲,年歲大了以後也要斷除,否則YIN欲心決定障道。另外,也不可以在寺院裡、佛像前、佛經前、佛塔前、出家師父住的附近行不淨行;身上若帶有佛像經咒,行不淨時要摘下來。從六欲天以下我們都是欲界眾生,都有這樣的煩惱習氣。但要成就道業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習氣。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鸩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發,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華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華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裡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即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YIN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另外,我們不要貪吃貪睡,多看經書,不讓煩惱有時間鑽空子;也可以多念佛、拜佛,求佛力加持消除此煩惱;多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上講:“若有眾生多於YIN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這些都是對治此煩惱的方法!
下面的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這四條是屬於口業方面的。口業很不好守,我們與人打交道總是要言語溝通。我們一般人還是比較喜歡說話的,不說心裡很難受。有時候亂說話,說出去的話都不計後果,結果造成很不好的影響。作為一個修行人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假如一個修行人平時總喜歡說一些閒言雜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來,他的向道之心很微弱,習氣很重。古大德告訴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夏蓮居大德也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多說一句廢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如果說是對眾生有利益的話,有關於佛法修行的話,可以說。如果是不必要的閒話還是盡量不要講。以前有一位修禅定的法師,在定中看到兩位出家人在談話,有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兒,護法神走了;又一會兒,妖魔鬼怪來了,圍繞著他們。這是什麼緣故呢?原來兩位出家人最初在討論佛法,所以有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兒,閒話家常,護法神就走了;話家常之後,又講些是非人我,妖魔鬼怪就來了。由此可知口業的重要,平時常說人是非長短,周圍都是妖魔鬼怪;若常常念佛,談論佛法,自然能得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護法的保佑!
“不妄語”,說謊話欺騙他人稱為“妄語”。若常常說謊話,則心地一定不真實,與道不相應,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對我們修行是很大的障礙。像羅侯羅尊者年幼即出家,很喜歡開玩笑講騙人的話。有人來拜訪佛陀,佛在精捨時他就說佛不在,佛陀不在時他卻又說在。被騙的人多了,就去佛那裡告狀。一天,佛叫羅侯羅用盆取水來洗足,洗完後將水倒掉,佛要他把盆翻過來扣在地上,之後又叫他注水,然後問羅睺羅:“水注進去了嗎?”羅侯羅說:“覆盆怎麼裝得進水呢?”此時佛陀就訓斥他道:”一個沒有慚愧的人,妄語覆心,道法不入,亦復如是!”
我們不能打妄語,尤其是大妄語,說自己是佛是菩薩,現在這個時代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了自己一時的名聞利養,無慚無愧,說自己的菩薩化身,這絕對是魔啊,遇到這樣的人一定要馬上遠離,在《楞嚴經》上佛為我們講的很清楚:“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雲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所以凡是說自己是菩薩的一定是假的,不要相信他,我們要相信經典相信佛。但現在有些人根本不理會經典,就是相信人,聽騙不聽勸,真是可憐憫者!
如果是大慈悲心,為救度眾生的緣故,可以打方便妄語,比如: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獵人追趕一只小兔子,兔子逃到佛的座下,不一會兒,獵人追趕過來問佛:“你看見兔子了嗎?”佛說:“沒看見。”獵人走了以後,很多比丘就問佛:“兔子分明在您座下,您怎麼說沒看見呢?”佛說:“為了救兔子的緣故!”如果告訴獵人,兔子就沒有命了,獵人也造作了惡業。佛這樣講即救了兔子,也救了獵人。所以我們學佛不能學死啊。但也不要沒事總打妄語,還美其名曰方便妄語,這就是自欺欺人了。北宋劉世安問司馬溫公說:“有一句話能讓人終身奉行的嗎?”司馬溫說:“有,就是一個‘誠’字!”又問:“從哪裡做起呢?”司馬溫公說:“從不妄語開始!”世間君子修身立德尚且都不妄語,更何況是我們修行佛道的人,所以我們要注意啊!
“不惡口”,惡口,就是說粗魯野蠻難聽的話,令人生煩惱。修行人不能惡口,我們應該常講一些好話,利益眾生的話,像菩薩的四攝法就有愛語。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難聽的言語就像一把刀一樣,讓人聽起來很難受。若一個人常常惡語,那對他自己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地藏經》上說到:“若遇惡口者,說眷屬斗诤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我們也常聽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要善護自己的口業,尤其不能誹謗三寶。律中記載:佛在毗捨離城的時候,當時有五百漁民捕到一條大魚,這個欲得形狀很怪異,長著十八個頭,三十六只眼睛,有人頭、象頭、馬頭、驢頭、駱駝頭等。有很多人圍觀。佛用神通加持大魚令它回憶起前世並說人話。原來這條大魚在迦葉佛時是一位比丘,叫劫比羅。由於辯論不過其它比丘,所以就惡口罵他們,比丘們比喻成是象口、馬口、驢口、駱駝口等。由於惡口罵眾僧人的果報,命終墮入地獄,長期受苦。從地獄出來,余業未了,今生成為大怪魚。幸好善根成熟,遇到佛陀,仰仗佛力就持,升到了三十三天。這樣的公案很多,還有小沙彌罵老比丘誦經的聲音像狗叫,結果五百世為狗等等。我們要謹言慎行,也不能隨便給別人起外號,比如禿子,瞎子等等,否則我們來世也可能成為禿子,瞎子等。當別人惡口罵我們的時候,也不要生氣,不要還口。佛在世的時候,有人聽到佛是一個斷除了一切的煩惱的修道人,就故意來到佛的面前罵佛。佛聽見他罵,什麼話也不講。等他罵完了,佛就問他:“你給別人送禮,別人不要你的禮物,這個禮物是誰的呢?”那個人說:“當然還是我的了!”佛說:“你今天罵我,我不理睬,這個罵就回到你身上了,就像送禮一樣。”佛又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聖不可毀,禍必滅己。”
“不兩舌”,兩舌,就是在兩人之間挑撥離間。如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就說張三不好;或是見有吵架打架的,自己在旁邊看笑話、說風涼話,這些都是兩舌。俗諺雲:“嘴巴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兩舌之人,《地藏經》上講的很清楚:“若遇兩舌斗亂者,說無舌百舌報。”我們修行人,看到別人之間有誤會,應當從中調和,哪有挑撥是非的道理呢?我們也不要聽別人的離間言語。關於兩舌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頭母獅養了一頭小獅子與一個小牛犢。小獅子與小牛犢慢慢的長大了。有一天母獅要臨終了,就把它們倆叫過來說:“你們倆都是我的孩子,你們是親兄弟。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挑撥離間的人,我死了以後你們一定要注意啊,不要上別人的當!”說完後母獅就死了。獅子與牛互相照顧,彼此很友好。有一只狐狸,經常跟在獅子的後面吃剩下來的肉。獅子每當吃肉食都想起自己的牛兄弟,所以總是很快的回去。因此,狐狸總是吃不到剩下來的肉,它非常生氣,心想:“我吃不到剩肉都是牛造成的,我應該把他們分開。”於是狐狸到了牛面前躺下來。牛問狐狸:“你是怎麼了?”狐狸說:“我在為你心痛,獅子要殺死你。”牛不相信的說:“這不可能,我們有母親的遺囑!”狐狸說:“信不信由你。”隨後狐狸又跑到獅子面前也這樣說,獅子也不相信,但它們倆還是心懷疑慮。等它們回到窩裡以後互相打量對方,越看越覺得狐狸說的是真的,於是就互相打了起來,牛用角剖開了獅子的肚皮,獅子也殺死了牛,以往的好兄弟此刻都斃命了。只有狐狸最得意,它可以有肉吃了”。我們千萬不要相信別人的離間語,在護持道場的時候也是如此,要多多的互相溝通,彼此理解,千萬不要互相猜疑!
“不绮語”,绮語,就是講花言巧語,輕浮的言語來觸惱別人。在《沙彌律儀》上:“绮語,謂浮言靡語,艷曲情詞,導欲增悲,蕩人心志等”。像黃色笑話,言情小說,暴力色情的電影等都屬於“绮語”的范圍。佛門弟子想真正的修行就要遠離绮語。绮語的危害非常大,如果犯了,果報在地獄、餓鬼、畜生,從地獄出生人中得兩種果報:一、凡有所說,無人所受;二、口吃不清,說話不明了。我們看到歷史上由於犯绮語而得惡報的例子很多,施耐庵寫《水浒傳》,將YIN蕩偷盜殺人之事,描寫的生動如畫,給讀者播下壞種子,他的子孫三代為啞巴。《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善於描寫男女偷情私會的情形,導致許多人看了《西廂記》,就起了邪思YIN念;結果書還沒有寫完成,王實甫自己就已經無法克制,嚼舌而死了。《金瓶梅》一書刊行後,其作者笑笑生的子孫三代都是啞巴,而且後代都不成才,平庸低*,五世後絕嗣。《厚黑學》的作者李宗吾,最喜好翻駁前人及聖賢的言論,詭辯是非,造出逆理背道的驚人之論以博取聲望名利。他的一生窮困失意,潦倒孤虛,最後慘死於非命。所以我們絕對不能绮語!
“不貪”“不嗔”“不癡”是屬於意業。貪嗔癡是三毒煩惱,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三毒煩惱是根本,如果我們沒有貪嗔癡,身與口決定不會造作惡業,所以我們修行最主要就是要對治貪嗔癡煩惱。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有很多人不能往生呢?你十善業沒有做到,“不貪”,不能貪戀五欲六塵,不能貪戀這個世間,往生淨土要有信“願”,如果還留戀這個世間,放不下,你的“願”就沒做到,怎麼能往生呢,古大德說這叫抱樁搖撸,把船拴在岸上,再搖也不能走啊,念佛也是如此,所以要看破放下,這個世間是苦空無常的,有什麼值得貪戀呢,一旦到了淨土,那才是真正的快樂,要多用智慧觀察。“不嗔”不要有嗔恨別人的念頭,“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心是火,能燒功德林啊。臨終的時候,若生起嗔恨的念頭很容易隨著這一念嗔心墮入惡道,如阿祈達王,臨終別人不小心把扇子掉在了他的臉上,他生氣嗔恨之心,隨著這一念墮落為蛇。所以除習氣平時就要好好用功,夏蓮居大德講:“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勿自欺”,又說“習氣不除佛不現”,一個真正修道的人一定是習氣越來越輕的,否則,學佛了好幾年,嗔恨心等習氣還很重的話,你的進步是不大的。“不癡”不要愚癡顛倒,什麼人愚癡呢?在世間上你再聰明,如果不相信因果,不知道斷惡修善,那都是愚癡的人;一個老實念佛修行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十善業如果要廣說細說,那需要很多的時間,因為每一條都有相當的深度,發揮起來就不簡單是一般的人天因了,由此可知,十善是很深的!我們今天就簡單講到這裡!
第五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我們來看經文:【爾時眾中有一大婆羅門,名無垢妙光,多聞聰慧,人所樂見,常行十善,歸信三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大富豐饒。】
在上一講我們把十善業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我們來看“歸信三寶”!這是講大婆羅門無垢妙光長者是三寶弟子。“歸”是皈依,歸向依*的意思。“信”是信仰,“三寶”就是指的佛、法、僧三寶。入佛門的第一步就是歸依三寶,如果我們皈依了三寶,那就是佛門弟子;如果沒有皈依,那我們還是在佛門外。說到皈依,很多人以為自己很清楚了,實際上根本不懂。真正的皈依不僅僅是只舉行個皈依儀式,拿個皈依證而已。當然,皈依的儀式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明白三皈依的意義,做到三皈依。不明白做不到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弟子!下面我們就把三寶做一個介紹:
“佛”是梵語“佛陀耶”的簡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
“法”的梵語是“達摩”,有兩個意思:一是任持自性義,保持本體自性的不變;二是軌生物解義,是說法能規范人倫,人對事物能產生理解,全都是依據於法。“法”又分為“教法”與“證法”。教法,就是指佛所說的一切經典;“證法”就是指我們如法修行所得到證悟,不僅是證果,乃至於我們內心能生起一念的出離心、慈悲心等都算“證法”。
“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翻成中文為和合眾、和合僧。“眾”是指四人以上,能夠做僧法羯磨的團體,所以一個人不能稱“僧”。“和合”又分為“事和”與“理和”。所謂的“事和”就是我們平時常聽說的六和敬: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這六和敬很重要,四人以上修六和敬才能稱為“僧”,否則人再多不能稱為真正的“僧”。“理和”是指同證一個寂滅涅槃之理,所證的境界完全一樣。
在《南山律》上把三寶分為四種:一體三寶;理體三寶;化相三寶;住持三寶。印光大師在講三皈依的時候,分為自性三寶,住持三寶兩種。只是分法不一樣,其實還是一回事。一體三寶、理體三寶都是從自性上說的,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自性三寶。《南山律》:上化相三寶,是指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為“佛寶”;所說四聖谛法是“法寶”;最初得度的五比丘為“僧寶”。住持三寶,是指佛滅度後,佛像為“佛寶”;經典為“法寶”;剃發染衣的出家人為“僧寶”。而印光大師是總說“住持三寶”,佛世之三寶,佛後之三寶。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我們再來看自性三寶,印光大師說:“佛者覺悟義,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規范義,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范也;僧者清淨義,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淨無染之淨行也。”
在戒經上就提到,只要我們真正的受持了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時時刻刻保護我們。《彌勒下生經》中也說,彌勒菩薩將來成佛,三會說法,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二會說法,九十四億人皆得阿羅漢;三會說法,九十二億人皆得阿羅漢,他們都是釋迦牟尼佛教法下遺留的弟子。“或於釋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歸法。來至我所。”由此可知,只要我們能持守好三皈依,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可思議的,最遲在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都可以得度!
我們知道了三皈依和三皈依的利益,還得要做到三皈依。只是知道,做不到不算皈依,那要怎樣做呢?首先,我們自己得要發真誠心皈依三寶。如果自己不發心,只是辦一個皈依證,這樣肯定得不到皈依。另外,要有一個如法的出家師父為你受皈依,如果他的三皈依都不清淨,又怎麼能為你受三皈依呢。在受皈依的時候,一定要如理如法的受持,專心緣念三寶等等,這樣才能得到三皈戒體。受三皈依以後要好好的護持三皈依:自皈依佛,盡形壽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盡形壽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盡形壽永不皈依外道邪眾。現在有很多的人學佛不明理,遇到一些事情以後,不是佛教的觀念,總是去找外道,拜外道的什麼仙神之類的,這樣你的三皈依都不清淨了,你還以為自己是佛弟子呢。這樣都不算真正的皈依,所以要好好的護持三皈戒體啊。
受了三皈依後,要懂得恭敬三寶!現在有很多的在家居士學佛,看不起出家人,這種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他們開口就是談自性三寶覺、正、淨。我們要清楚,如果連事相上簡單的都做不到,談自性三寶只是空談而已!一定要在事相上也做到!
如何恭敬“佛寶”呢?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後,所有的佛像,不論是畫像也好,木雕銅制的也好,都要當成真佛一樣來恭敬。在《皈敬儀》當中就提到,金木土石雖然是無情之物,因為用在塑造佛像的緣故,所以恭敬的人就會獲得無窮的福報,毀謗的人就會得到無量的罪過。佛入滅以後,佛像也是度化眾生的殊勝對境。佛降生七日,母親摩耶夫人命終升到忉利天。佛成道後,想要報答母親的恩德,所以上升忉利天,一夏九旬,為母親說法。在《造像經》上說:當時優填王想念佛陀,讓目犍連帶領三十二個工匠,上升忉利天,以旃檀香木各刻如來一相,往返三次才圓滿。佛講法完,從忉利天下來,優填王帶著佛像來見佛。佛像自行七步,前往迎佛。佛即為摩頂授記雲:“汝於來世,廣做佛事。”並告誡諸比丘說:“我滅度後,造立形象應一一如真佛,使見者得法身儀則,乃至幡花供養,皆於來世得念佛三昧,具諸相好,如是造立是佛像體。”在《法華經》上也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由此可知,恭敬供養佛像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像大迦葉尊者,在過去生曾做打金匠。因為看到佛像的金身有一點脫落,就發心集錢修補,以此功德,九十一劫升到天上享天福。天福受盡,下生人間,有莊嚴金黃色身,見佛聞法,證得聖果。阿那律尊者,在過去迦葉佛時,曾做賊到寺院偷東西。因為佛前的燈太暗,所以用劍挑一挑,燈亮起來。他看到佛的相好時,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由於這一念歡喜種下善根。到釋迦牟尼佛出世,他見佛聞法證得阿羅漢果,天眼第一。還有南朝的梁武帝,前世曾是砍柴的樵夫,因為下雨到寺院避雨,看到屋頂漏雨滴在佛像上,於是用斗笠為佛像遮雨,所以感得皇帝的果報,並且也能聽聞佛法。這樣的公案有很多!
作為三寶弟子,不知道恭敬佛像是不對的。有佛像的地方,不可嬉笑玩耍,或躺臥踞坐,要小心謹慎,恪守威儀;不可以裸身及穿短褲在佛前行走;不可以拿著溺器(尿桶)在佛前經過;不可以對著佛像抽煙喝酒殺生吃肉等。家中佛堂一定要莊嚴整潔,不可以亂七八糟。如果有多余的房間,最好有專門一間作為佛堂;若沒有,一定要安放在合適的位置,不方便時,最好有干淨的布簾遮蓋佛像,若是紙像最好裝裱相框。每天早上,刷牙洗臉洗手後,上香供佛,香一支、三支都可以。拜佛時要恭恭敬敬,不要圖快圖多;若供水,每天早上要換一次;若供燈,盡量不要讓它熄滅;供佛的花如果枯萎了要及時更換;供佛的水果一定要先洗干淨先供佛,現在有很多人,水果供佛時不洗,供後自己吃時才洗,這不恭敬。供品隨份隨力就好,如果條件不允許,少供一些也可以的。要用新淨之物,人用過的最好不要拿來供佛。供佛的東西水果飯菜都可以,但菜裡不要加五辛(蒜、蔥、興渠、韭、薤等);不要用酒、肉、煙供佛;供佛的瓜果、飯菜,應該在日中(日影正中)前供養,因為佛制有“過午不食“,現在一般十一點前供養是不會超過日中的,下午晚上不要供瓜果、飯菜,否則不如法,香下午晚上可以上;打掃佛像的毛巾、盆等最好是專用的。其實還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如佛的受用物、供佛物怎樣處理等,在這裡我們只能簡單的說說,大家可以多看看這方面的書,要懂得戒律。很多人連這些基本的行法都不懂,還口口聲聲談自性覺正淨,藐視出家人,真是愚癡狂妄!
下面談恭敬“法寶”,“法”是三世諸佛之母,一切的諸佛都是從法而出生,所以一切諸佛都恭敬法寶,更何況是我們一般人呢,所以我們對於法寶一定要竭誠盡敬!
讀經看經書時,必須洗手漱口干淨,衣服整齊,端坐,威儀嚴肅才可以,藕益大師說: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獲讀經之實益也。捧經不可以用一只手,應該雙手拿經書;經書不要放在低於下身處,隨身攜帶的小本經書要正放在上衣口袋裡;不能手拿經書甩來甩去;拿經書不能向人頂禮,雙手捧經書舉與眉齊就可以;經書要保持整潔干淨,不可以折角,不要亂塗亂畫,經書上有不認識的字可以寫在紙上;人離開時經書必須和攏;大小便後,要洗手才能拿經書;小乘經典不能放在大乘經上,世俗書籍和一些物件不可以放在經書上;經書上有灰,不可以用嘴吹,要用專用的干淨毛巾或者紙巾搽干淨。現在流通的光碟、錄音法寶有很多,也要恭敬!要端坐專心聽法,不可躺在床上看光碟聽錄音;不可以邊嗑瓜子邊看光碟;有隨身攜帶的影像設備聽經也要保持恭敬心等等。
經書若有破損,應盡量修補好,不可以隨便焚化,《戒本疏》雲:“有人無識,燒毀破經,言我今火淨,認為得福,此全無根據。”按戒律說,破損經典應該放在殘經塔或者干淨處供養,因為佛在過去生曾為半偈捨身:釋迦牟尼成佛前曾在雪山苦行修菩薩道,名為雪山大士。大士一直堅持著苦修。佛教的護法神帝釋天見狀,就變成了羅剎,樣子非常可怕,去試探大士的道心。羅剎來到雪山,在距離大士不遠的地方停了下來,用非常清雅的聲音宣說過去佛所說的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大士聽了這半偈後,非常歡喜。他一點也不懼怕羅剎的猙獰長相,來到羅剎面前說:“這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的無上大道啊,你是從哪裡聽說的,你如果能為我說完這首偈子,我願意終身作你的弟子!”羅剎回答說:“你這僅僅只是考慮到你自己。你難道沒有看到,我如今快餓得不行了,實在不能給你說了。”大士問:“你要吃些什麼東西啊?”羅剎說:“我只喜歡吃新鮮的人肉,喝人的熱血。”大士說:“你只要說完半偈,我願意用此身供養您。”羅剎再次問:“你真的能為了半偈而犧牲人人貪愛的肉身?”大士堅定地說:“犧牲脆弱的肉身,換取堅固的法身,我決心已定!”羅剎點了點頭:“既然這樣,我就為你宣說其余的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大士聽聞此偈,深思其中的深義,在巖石、牆璧等上,到處書寫此偈。然後爬上高樹,從上面跳下來供養羅剎。羅剎暗自贊歎,當即恢復了帝釋天的形相,在半空中接住了大士,這時帝釋天、大梵天王等,都紛紛向大士頂禮。佛說:“善男子,如我昔為半偈故,捨棄此身。以是因緣,便得超越十二劫,在彌勒之前成佛。善男子,我得無量功德,都是由於供養如來正法故。”佛曾為半偈捨身,所以我們是不能隨便燒掉破損的經書的。弘一法師也講:“若經典殘缺者,亦不可燒”。印光大師說:“殘經無可修補,燒則無過;如可看可補者,則不宜燒。有不知變通,一向不敢燒,此經畢竟不能看,兼不能如好經收藏,反成亵渎,兼以亵渎之過贻於後人也,豈可不知權變乎哉?”諾那祖師也說:“不能用之經咒即行焚燒,再將灰送到河中,普度水族眾生。”由此可知,經書破損,一定要盡量修補好;實在不能修好的,應恭敬焚化,但要注意,最好有一個專門的盆或器具盛灰,不能讓灰四處飛揚。但現在有些人,經書佛像破損一點,還能修補好的,他不修補就隨便焚化了,實在是罪過,在《四分律》說是逆罪,等同殺父母,我們要注意啊!
我們還要對講法的法師恭敬。因為佛在世時,有佛講法;佛滅度後,有講經的法師替補佛處。所以對法師也要恭敬。聽法時不要瞌睡雜話,左右顧視,應當正心端坐,仔細聆聽佛法。在正式的講法儀軌中,有請法師,禮拜法師,送法師等,這都是恭敬心啊。敬法還有很多呢,我們就簡單講這些。
恭敬“僧寶”,前面已經講過“僧”的意思。在這裡我們主要講的就是恭敬出家人。雖然現在是末法時期,僧團當中有些不太好的現象,但是皈依的在家居士,也不可以自以為是,看不起出家人。你若沒有恭敬心,三皈依都不清淨。不僅如此,佛也講過:“任何眾生,若對身著袈裟的比丘生惡心,就是對三世諸佛、緣覺、阿羅漢生惡心。於三世聖者生惡心,必將成熟無量的罪業和果報。”所以,我們對於有德行的出家人要恭敬,沒有修行的也要恭敬,《行事鈔》雲:“若見僧中有非法事,不得譏嫌呵責;若出言呵責,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看到好的有德行的出家眾可以多親近,對自己的道業很有幫助;見到了不好的,遠離就好,要善護口業,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要因此影響自己。凡剃發披袈裟者,都是佛的弟子。在家人看到,都應當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別持戒破戒。即使是一個不太如法的出家人,由於他的形象是三寶形象,你恭敬都能獲得無邊福報。在《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就有一個公案:“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安慧獅子,遍體金色、光潔閃亮,它經常以水果、樹葉為食,從不損害任何眾生,對出家人尤為恭敬。有一獵人妄圖殺死安慧,期冀把它金色毛皮獻與國王後能免除自身貧窮之苦。他便穿上出家人所著袈裟,偽裝成僧人,手持弓箭來到獅子面前,並最終趁它熟睡時向其射出一只毒箭。獅子驚醒後本欲追趕獵人,但見他身著袈裟不禁想到:此人身著三世諸佛勝幢袈裟,若將其損害,則如已對三世諸佛生起惡心。於是它便放棄了追殺獵人之意。毒箭毒性隨後發作,當獅子生命垂危之際,它口中自然發出:“呀啦啦瓦夏薩梭哈”之音。時大地震動猶如翻天覆地一般,無雲天空亦降下雨水。諸天人目睹獵人殺害獅子相菩薩後,均降下天人花雨供養獅子屍體。而獵人則將安慧金色皮膚剝下,到國王面前試圖索取獎勵。國王則想到:古代論典中皆言,任何旁生若皮為金色,則都為大菩薩。既如此,我為何還要獎勵眼前這位屠夫?對他獎賞,與對大菩薩生殺心又有何種區別?國王心意已定,就拒絕了獵人賞賜之祈求。但獵人再三懇請,國王最後便送與他些微財物。國王又問他:“你殺害獅子之時,有無現出種種瑞相?”獵人恬不知恥回答說:“當時獅子口出八字,大地同時開始震動,無雲天空亦降下雨水,諸天人也降下花雨。”國王聞聽之後,內心非常不悅,他對獅子立即生起信心。隨即他又召集起所有智者,向他們尋問這八字內涵,但無一人知曉。此時於一寂靜地住有一具智夏瑪仙人,當國王問到他時,他解釋說:“‘呀啦啦’意謂剃除須發、身著袈裟之人,很快就能解脫生死;而‘瓦夏薩’則指剃除須發、身著袈裟之人,全都具足聖者相,已接近獲得佛果;‘梭哈’則言剃除須發、身著袈裟之人,所有人天及世間眾生均應對之恭敬承侍。”國王聽罷頓生歡喜,他集中起八萬四千小國民眾,將金色獅子皮放於七寶馬車上令大家恭敬禮拜。眾人皆用香花供養,並頂禮承侍,還將獅子皮置於金箧中,為之專門建造佛塔,有很多眾生最後都依之轉生天界。釋迦牟尼佛變為獅子時,對身著袈裟之人無不生起堅定信心。以此緣故,他於十萬劫中都轉生為轉輪王,賜與眾生安樂,自己亦積累下廣大福德。國王也因供養獅子皮功德,而於十萬劫中享受人天福報。當時之國王即為後來之彌勒菩薩;當時之夏瑪仙人即為後來之捨利子;當時之獵人即為後來之提婆達多。”由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看出來,對出家人形象恭敬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更何況是如理如法的出家人呢!應當如何恭敬呢?見到出家人如果方便的話,就要頂禮;不方便時,至少也要合掌彎身九十度問訊。出家人誦經、修行時,剃發,吃飯,刷牙等等不方便時就不要強行頂禮問訊了。問出家人的法名時要如法:“請問師父上下”,不能問“師父,你姓什麼”;不要直接稱呼出家人的法名,應稱某某師;有事要進出家師父的房間,進門要先敲門三下;出家人站立時,在家居士不要坐;女眾不要穿很暴露的衣服見出家人,要樸素大方就好;單獨女眾不要進男眾出家師父房間;不能坐出家人的床;不要說出家人的過失;若念佛、走路時不能走在出家人前面。還有很多要注意的,就不廣說了,最主要的是要有一顆恭敬心!另外,弘一法師說:“若皈依三寶時,禮一出家人為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雲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為僧,非皈依某一人。應於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為師,自稱弟子。則與皈依僧伽之義符合矣。”
事相上能做到了,還要努力如法的修行,要依自性三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些道理大家都聽得很多了,但不一定真能夠明白,要好好修行開悟後,才能真正做到依自性三寶!這是講“歸信三寶”!
下面是“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善心殷重”是慈悲,“智慧微細”是智慧,這兩句是贊歎無垢妙光長者是“悲智雙運”的菩薩根性。我們學佛,不僅要有慈悲心,而且還要有智慧,這樣才能利益一切眾生。如果我們的慈悲沒有智慧攝持,很可能好心辦壞事。比如父母疼愛孩子,不懂得教導,那真是“愛之不以其道足以害之”,學佛也是這樣啊,要幫助眾生,一定需要智慧,需要善巧方便。比如初學佛,可以先談談如何種善因得善果等等的人天乘教法,慢慢的引導他走解脫路;剛開始你滿腔熱忱,要解脫啊,要如何如何啊,道理很對,你也很慈悲,但對方不一定能接受,甚至誹謗,這樣就不好了。所以我們要學菩薩的四攝法等等,要觀機逗教,這個需要我們自己好好的體會!
“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這一句是很重要的!這是說無垢妙光長者內心恆常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圓滿他們的善妙利益。“善利”包括世間短暫的安樂(如健康、聰明、富貴等)和出世間究竟成佛的安樂。佛法常說“感應道交”,能感的是我們的心,所應的才是佛菩薩的加持。這一句“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是能感之心,因為無垢妙光長者有這樣的心,才能感得佛講能圓滿一切眾生善利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這就是“應”!
“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這樣的心就是菩提心!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我們要成就佛果,那麼佛果的因就是發菩提心,在《毗盧遮那成佛經》上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就不可能成就佛道;無垢妙光長者不發菩提心,也不能感應佛講成佛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
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簡單說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菩提心有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生起救度一切如父如母的眾生,使他們脫離六道成就佛果的心;“行菩提心”就是不但有了願菩提心,而且還要落實在修行當中,要廣行六度、四攝等利益眾生的行為。“勝義菩提心”指的就是“性空正見”,是佛菩薩的空性智慧。唐代朝鮮國淨宗大德元曉法師在所著的《無量壽經宗要》裡面說菩提心有兩種:一是隨事發心,也稱緣事菩提心,也就是世俗菩提心;二是順理發心,也就是緣理的菩提心,也就是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我們沒有證悟空性的凡夫也可以發起來,所以稱“世俗”。而“勝義菩提心”得需要證悟空性大徹大悟才可以,所以稱“勝義”。元曉法師在解釋順理發心(也就是“勝義菩提心”)講:“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就是說,要信解一切諸法,都如同虛幻的夢一樣,不落空有兩邊,離開一切的言說思慮,從這樣的見解當中,發起利益一切眾生的廣大心。雖然自性當中沒有煩惱善法可言,但還是斷煩惱修善法,像《金剛經》上:“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能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就是勝義菩提心!所以勝義菩提心需要證悟空性才可以發起來,我們一般凡夫所發的都是世俗菩提心。雖然是世俗菩提心,但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內心如果能生起一念廣度眾生的菩提心,所得的利益就無法衡量。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和其它的論典中都有這樣一個公案:從前,有位商主名叫匝哦之女,他將幾天中做買賣攢得的收入供養母親。在他即將啟程去海島取寶時,母親勸他不要去,他斷然不聽。母親一邊哭一邊拽著他的腳。他氣憤地說:“我要去大海取寶你竟然說此不吉利的話。”同時用腳狠狠地踢母親的頭。然後就走了。以此業報在海上船只毀壞,他獨自一人幸免於難,到處漂泊,因以往供養母親幾次銀幣之業而於數千年中享受天人的安樂。又被業風驅趕到了南方一處(就是地獄),他走進一座三層門的鐵室內,看到那兒有一個人的頭上旋繞著一巨大燃火的鐵輪,腦漿膿血四處飛濺。匝哦之女問:“你造了什麼業而落到這種下場的?”那人說:“我因曾損害過我的母親而感受此果報。”他想到了自己也曾損害了母親。瞬間鐵輪落到了自己的頭上,感受了無量痛苦。這時他心裡想:“世界上不孝順父母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他們一定也在受業報苦,願他們的痛苦都由我一人來承擔吧,願他們都獲得安樂!”在他發心的當下,地獄的境界就消了,立刻就轉生到兜率天(也有說忉利天)。匝哦之女僅僅是生起一念的願代他們受苦的心,就升到了天上,更何況我們生起希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對境比匝哦之女要廣大)都成佛的心呢!由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確實不可思議!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頭也說:“發菩提心,諸善中王。”龍樹菩薩也講:“若人一剎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諸福德,佛亦難衡量”。當然,佛是遍知者,這樣講是說明菩提心的功德廣大無邊。像匝哦之女類似的公案很多,都可以說明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我們很多人學佛,只注重誦經、拜佛,你問他為什麼誦經呢,他說為了孩子考學順利等等,不懂得發菩提心。如果我們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能夠以菩提心來攝持的話,那麼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要會學佛啊!
“大富豐饒”這一句是說無垢妙光長者家中資財豐足。“富饒”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是資財,二是德行。無垢妙光不僅資財富有,而且“常行十善,歸信三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這些都是德行的富饒。我們一般人只注重資財,而不注重德行。一個人若無德行,錢財再多也是貧窮之人;若有德行,身貧也是富有之人,所謂“有道真富貴”,永嘉大師證道歌也說:“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尤其我們今天學佛了,要像諾那祖師說的:【每一年的年底都要自己結結賬,自己看看,我這一年的修持結果,是不是更慈悲了一點,更明白了一點。】,儒家孔子也說“君子憂道不憂貧”,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修行,慈悲智慧不斷的增加,那我們就是“大富豐饒”!今天我們能值遇此經,信受修持也是“大富豐饒”!
再看下面的經文:“時婆羅門無垢妙光從座而起,往詣佛所,繞佛七匝,以眾香華奉獻世尊,無價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作是請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養。”
“從座而起”表明無垢妙光在座,現在想請佛應供,所以從座位上起立。“往詣佛所,繞佛七匝,以眾香華奉獻世尊,無價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頂禮雙足。”表無垢妙光請佛的恭敬之心。“繞佛七匝”,印光大師開示說:“繞佛,當如日月之由東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東至北、至西、至南,以順繞有功德,逆繞有罪過。圍繞之法,西域最重,與禮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隨順於佛也。”所以,我們不論是繞佛還是繞塔,都要按順時針方向繞,不可以逆時針繞。繞佛是表示對佛的恭敬,表示隨順於佛。在其它的經典當中我們也可以常看到有人繞佛。繞佛一般是三匝,七匝,百千匝都可以,一匝就是環繞一周的意思。《三千威儀經》中提到繞塔的方法,我們繞佛也要如此。一、低頭視地;二、不得踩到蟲子;三不得左右顧視;四、不得隨地吐痰;五不得與人閒言雜話。低頭視地是顯示出我們的卑下恭敬之相;不能踩到蟲子是我們的慈悲心;不能左右顧視是去掉我們的散亂之心;不能隨地吐痰,是要我們遠離污染佛門淨地的過失;不能與人閒言雜話是要我們遠離愦鬧的過失。我們繞佛時還要緣念三寶的功德,要發度一切眾生的心等等。繞佛的好處非常多,我們寺院當中一般早晚課都要繞佛,邊繞佛邊念佛可以去掉昏沉,對身體也是非常好的。不僅如此,繞佛的功德也不可思議,這個在很多經論當中都有提到,我們若能繞佛,則能消無量的業障,增無量的福慧,將來必定能成就佛道。
“以眾香華奉獻世尊,無價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這是持眾上妙供具供佛,以表恭敬之心。“世尊”是諸佛的十號之一,十號具足,種種功德具足,為世所尊,所以稱“世尊”,在這裡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無價”下面是妙衣、璎珞、珠鬘,不僅妙衣“無價”,璎珞、珠鬘也是“無價”,這是說無垢妙光供養的供具都是價值很高的。另外“無價”是說明無垢妙光長者的恭敬心無價。世間的物品可以用錢買到,但對三寶的信心與恭敬心卻是難以用錢來衡量的。我們沒有太多的資財供佛,若能以極大的恭敬心,即使是供上一朵小花、一杯清水,那這樣的供養也是“無價”的,所得的福報也不可思議,這樣的公案很多,所以說“福田*心耕”。“璎珞”是印度人的一種裝飾品,佩在頭上或掛在頸項上的叫“璎”,佩在身上的叫“珞”,都是用精致的玉石編制貫串而成,不過它的貴*和等級,還得依佩戴人的身份和地位來區別。我們看到很多佛菩薩像上也以璎珞裝飾,這是佛菩薩恆順眾生的一種身相。“珠鬘”就是用寶珠串起來的裝飾品。
另外我們要知道,這些供佛的“香華”“妙衣”“璎珞”“珠鬘”,一旦佛接受了,那它的性質就不一樣了。佛物有四種差別:佛受用物;施屬佛物;供養佛物;獻佛物。“香華”是供養佛物;“妙衣”如果佛穿了,那就是佛受用物,在《寶梁經》上說:“凡是佛所受用之物,一切天人、魔、梵皆應恭敬供養如塔,乃至風吹雨爛。不得貿易,不得它用,應供養。”“璎珞”“珠鬘”若經過佛受用,那就是佛受用物,若不受用,那就是施屬佛物。至於四種佛物的如何處理,大家可以多研究一下戒律,我們就不多說了。現在很多人不懂戒律,遇到事情不知道怎樣處理才如法,甚至都是好心辦錯事。我們學佛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了,我們不懂的還多呢!
“頂禮雙足”這是對佛行五體投地禮,兩手、兩膝和頭都著地禮佛。人最高的是頭,最低是足。今以頭頂禮佛之雙足,代表恭敬到了極點。禮佛的方法與功德我們大家都知道一些,在此也不多說。“卻住一面”,禮佛完畢,站在佛的一邊,由經文我們都可以看出來,無垢妙光一舉一動都很如法,我們要隨學啊。【作是請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養。”】這是請佛與大眾同受供養,非請佛一人受供;受供的時間是“明日晨朝”;地點是“至我宅中”。“唯願世尊與諸大眾”說明無垢妙光不僅敬佛,也恭敬出家大眾,我們要學習無垢妙光的“廣修供養“,不要有那麼多的分別心。所請的人,時間,地點都講的很清楚,表明無垢妙光早有供養之意,並且安排周到,到下面的經文可以看到。
“爾時世尊,默然許之”。佛沒有講話,我們要知道,佛是究竟圓滿的聖者,一舉一動都有無量的密意在裡面,不像我們凡夫很多行為自己都不清楚。佛講話也是說法,不講話也是說法,就如同佛拈花迦葉微笑,彼此之間沒有言說,但已是心心相印了。在這裡佛不講話,只是“默然許之”,表明佛印可無垢妙光的恭敬祈請,也表寶箧印經法已在佛心懷,有待機緣成熟方才宣說!
再看下面經文:【時婆羅門知佛受請,遽還所住,即於夜間,廣辦肴膳,百味飲食,灑掃殿宇,張施幡蓋。至明旦已,與諸眷屬,持眾香華及諸伎樂,至如來所,白言:“時至,願垂降臨。”】
無垢妙光知道佛接受了祈請,回到家中,在夜間就准備供佛的事宜。“即於夜間”說明所請之眾人說很多,恐次日明晨准備不及時,所以夜間“廣辦肴膳,百味飲食”。佛住世時,出家大眾只接受四事供養:臥具、衣服、飲食、醫藥。臥具可以休息;衣服可以遮體避寒;飲食可以維持色身的氣力;醫藥可以於生病時治病。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至於錢財,佛有戒律規定,不允許出家人拿錢,怕增加貪心,妨礙道業等。佛法傳到中國來以後,從氣候、風俗習慣上都與當時的印度不同,所以祖師大德根據佛法和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就建立了我們中國的叢林制度,這個我們要清楚。“灑掃殿宇,張施幡蓋”這是為佛的到來布置環境,打掃殿宇的衛生,起立幢幡寶蓋以迎接佛應供講法。處處可見恭敬之心。【至明旦已,與諸眷屬,持眾香華及諸伎樂,至如來所,白言:“時至,願垂降臨。”】這是無垢妙光與起家親眷屬持香華與伎樂來迎佛。“與諸眷屬”可見無垢妙光的家人也恭敬信仰三寶,是佛化家庭。我們今世的父母子女夫妻,都是前世的緣才相聚一起,至於以後,“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來世怎麼樣就不好說了;若能一家人都學佛,今世不僅是親眷屬,也是法眷屬,將來同生西方,同成佛道,豈不是很好嗎!所以我們不僅要自己學佛,也要勸家人學佛。現在為什麼我們學佛,有家人反對呢?就是我們自己沒有做好。如果我們真的學明白了,能像菩薩一樣行四攝法,家人一定會很歡喜的,縱然不學佛,也不會反對我們,我們要檢點自己才對!“及諸伎樂”,伎樂就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樂舞蹈劇,像我國的樂舞。只要我們心恭敬,音樂舞蹈都可以供養佛,但供養的音樂舞蹈要健康清淨才好。比如梵呗、金剛舞都可以供佛;現在有些流行音調的佛曲很好聽,很多人就是聽到這些歌曲而入佛門的,所以我們要利益眾生,可以有很多方便方法,可以送他一些佛教音樂光盤等,像這些健康清淨的音樂都可以供佛。“時至,願垂降臨。”無垢妙光到達佛處,請佛如時應供;“願垂降臨”表明佛在無垢妙光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希望佛能大垂慈悲接受供養,給眾生廣種福田的機會!
再看經文:【爾時,世尊軟語安慰彼婆羅門無垢妙光,遍告大眾宣言:“汝等皆應往彼婆羅門家攝受供養,為欲令彼獲大利故。”】“爾時”是無垢妙光請佛垂降臨時;“軟語”是慈悲柔軟的語言,也就是菩薩四攝法中的“愛語”,眾生聽到佛的愛語之後,都會非常歡喜,所以稱“安慰”。“遍告大眾”,因為昨日無垢妙光請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佛為主,由佛遍告大眾最好。“汝等皆應往彼婆羅門家攝受供養,為欲令彼獲大利故。”三寶是殊勝的福田,出家人接受供養是給眾生種福的好機會,能令眾生得到無邊的福報,所以說“為欲令彼獲大利故。”這樣的公案很多:如迦旃延接受貧窮老婢女供養的水,老婢女因此升天;迦葉尊者接受貧窮老母的剩米汁,老母也因此升天。只要在佛門中種福,不僅能得到人天福報,也可以因此種下解脫成佛的種子。一般在世間修福,福有可能報完就沒有了,但供養三寶所得的福直到成佛都不會耗盡,因為對境是三寶,我們必定會因供養三寶而解脫成佛的。
【於時,世尊即從座起,才起座已,從佛身出種種光明,間錯妙色,照觸十方,悉皆警覺,然後趣道。】佛遍告大眾以後,“即從座起”表佛在座,今欲廣利人天,所以從座而起;“從佛身出種種光明,間錯妙色,照觸十方”,我們講過佛的一舉一動都有密意,現在從周身放光代表什麼呢?佛放光也是要利益眾生,一般佛從身上不同的地方放光,代表要利益不同的眾生,其它一些經典都有記載,我們現在引用善導大師《觀經四貼疏》中的原文:【然佛光隨身出處,必皆有益。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獄道;若光從膝出,照益畜生道;若光從陰藏出,照益鬼神道;若光從臍出,照益修羅道;光從心出,照益於人道;若光從口出,照益二乘之人;若光從眉間出,照益大乘人】。佛從全身放光,“照觸十方”代表要利益一切眾生,也表明佛今日所將要宣說的寶箧印經能利益一切眾生。佛“光明”代表佛的智慧功德,【從佛身出種種光明,間錯妙色】“種種光明”表示今日所要宣說的寶箧印經總攝佛的一切智慧功德!“悉皆警覺”,我們看到這一段也要警覺到今日佛將宣說無上大法!
繼續看經文:【時婆羅門以恭敬心,持妙香華,與諸眷屬及天龍八部、釋梵四王,先行治道,奉引如來。】這是說婆羅門無垢妙光,持美妙的香華,和家親眷屬,天龍八部,釋梵四王一起,在前面整治道路,奉引佛到他家應供。“釋梵四王”就是指帝釋、大梵天王、四大天王。帝釋,在彌陀經上稱“釋提桓因”,就是民間的玉皇大帝,是欲界第二層忉利天天主,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帝釋住在中間的善法堂天,東南西北四面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在過去很久以前,有迦葉佛出世。迦葉佛入滅後,當時有一個很貧窮的女子,四處乞食為生。有一天,她經過一座寺院,看到迦葉佛像年久失修,身上的金都剝落了,於是發心為佛像裝金。可她也沒有什麼錢怎麼辦呢?後來又有與她一起的三十二個女子共同發心,終於把佛像修補好了。她們以此功德,命終後上升忉利天。這個女子就是後來的帝釋,其它三十二人就是其它三十二天的天主。帝釋也是佛教的護法。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大梵天的天主(初禅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他非常慈悲,是佛教的護法。佛在最初成道的時候,就有大梵天王來請佛說法度眾生!四大天王就是欲界第一層四天王天的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他們都是佛教的護法。我們進寺院天王殿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形象,他們的形象也有表法的意義。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他手裡拿著琵琶,琵琶的弦若緊了很容易斷,松了又沒有聲音,這是告訴我們要走中道。修行也要這樣,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上說:“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南方增長天王表示我們要求進步,手裡拿的寶劍是代表智慧,我們要求智慧,學佛也是如此。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表示我們要廣學多聞,西方廣目天王手裡拿的龍還有珠子,龍代表變化,告訴我們要掌握變化,珠子代表我們要掌握不變的原則;北方多聞天王拿的傘。表示我們要防止污染。這些表法的義趣不僅與我們的修行有關,也與我們的生活有關,所以我們要明白啊!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第六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來繼續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請看經文:【爾時世尊前路不遠,中至一園,名曰豐財。於彼園中有古朽塔,摧壞崩倒,荊棘掩庭,蔓草封戶,瓦礫埋隱,狀若土堆。爾時世尊迳往塔所】。這是講佛在應供的路上,到了豐財園。一般情況下,佛都是在接受施主的供養後才講法,今天在應供的路上至豐財園就宣說了寶箧印經法,此經的興起因緣很特別,表明此法殊勝無比,救眾生苦難最急,所以佛在應供的路上就宣說了此法!這一段經文從字面上簡單的解釋為:【釋迦牟尼佛在往前走不遠的地方,到了一座名叫豐財的園;在豐財園當中,有一座古老朽壞的塔,塔已經摧壞崩倒了,種種的荊、棘和爬蔓的草掩蓋住了塔的庭院和門戶,塔被破碎的磚瓦掩埋起來,看上去像土堆一樣。這個時候,佛直接走到塔的地方。】這只是簡單的表面意思。我們前面講過,經有“湧泉”的意思,所以經文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的深義;此經全體是佛境界,全顯如來藏性,所以更深一層的意思是:【爾時世尊前路不遠,中至一園,名曰豐財】“前路不遠”表我們的佛性時時刻刻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只是我們不認識它而已;一旦修行開悟,才知道佛性就在面前。像唐朝龍潭崇信禅師,跟隨天皇道悟禅師出家,幾年當中都沒有得到師父一句半語的法要。他有一天向道悟禅師說:“師父!弟子跟您出家已經多年了,可是一次也沒有得到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道悟禅師聽後回答道:“你剛才講的話,好冤枉師父啊!自從你跟我出家以來,我時時都向你傳授修道的心要啊。”崇信禅師說:“弟子不知道您傳授給我什麼!”道悟禅師說:“你端茶給我,我喝;你捧飯給我,我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點頭。我何嘗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給你嗎!”崇信禅師聽了,當下頓然開悟。這樣的禅宗公案很多,確實我們能動能看能聽能說,都是佛性的妙用,也就是這裡的【前路不遠】;【有古朽塔】表明此寶箧印經法過去佛就已經宣說過,今釋迦牟尼佛又要宣說,說明此法對眾生利益廣大無邊,所以過去現在諸佛一再宣說,乃至未來諸佛亦要宣說。由此可知,此法是三世諸佛之心要,眾生離苦得樂之慈航,我們能值遇此法實在是無上的福報!“豐財”是表我們的自性有豐富的法財,就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也是六祖惠能大師講的:“何其自性本來具足”,佛果地的智慧德能相好我們本來都具足,就是【豐財】;【於彼園中有古朽塔,摧壞崩倒,荊棘掩庭,蔓草封戶,瓦礫埋隱,狀若土堆】“塔”代表佛意,也是代表我們的佛性,“摧壞崩倒,荊棘掩庭,蔓草封戶,瓦礫埋隱”代表我們自性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被種種的煩惱掩蓋住了,也就是華嚴經上說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狀若土堆”說明我們背覺合塵,煩惱做主,所以輪回六道,做苦眾生。“爾時世尊迳往塔所”表佛徹證真如自性。
【於時塔上放大光明,照耀熾盛,於土聚中出聲贊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今日所行極善境界。又婆羅門,汝於今日獲大善利。”】這一句簡單解釋為:【在這個時候,塔上放出大光明,光明照耀的非常熾盛,在土堆當中有聲音贊歎道:“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你今天所行的是極善境界,婆羅門你今天將會得到非常大的善妙利益】,再深講一些,佛放光的目的就是利益眾生,“塔上放大光明,照耀熾盛”表諸佛徹證自性,從體起用,廣利一切眾生。【於土聚中出聲贊言:“善哉!善哉!】在這裡有兩個“善哉”,表示贊歎到了極點。諸佛出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圓滿成佛。而寶箧印經法能廣度一切眾生,大暢諸佛度眾生的本懷,所以一切諸佛都來贊歎“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今日所行極善境界】這是十方諸佛為釋迦牟尼佛作證明。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是佛的別號,有別於其它的佛名。“釋迦”是能仁的意思,“牟尼”寂默的意思。這個名號的意思是說佛能夠慈悲的教化一切眾生,而心卻是寂然不動的。所以能仁是慈悲,寂默是智慧,佛是慈悲智慧都圓滿的聖者。另外,這個名號也是以被教化眾生的根機來立的,佛看到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太缺乏慈悲心,所以名字中用“釋迦”;看到我們煩惱太重,所以名號當中用一個“牟尼”。【今日所行極善境界】“極善境界”就是宣說寶箧印陀羅尼經法。“極善”是說善到極點了,什麼樣的境界才是“極善”呢?當然是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功德還沒有圓滿,不能稱極善。由此可知,此經確實是佛全體果德的境界,我們眾生不一定能完全相信,所以一切諸佛都來贊歎證明,我們看到這裡,要生起信心啊。這樣的贊歎證明,經文後面還有,在佛講完寶箧印陀羅尼的之後,十方諸佛又是贊歎證明。贊歎一方面顯示出此經稱佛本懷,一方面來幫助我們生起信心,我們要清楚啊!【又婆羅門,汝於今日獲大善利】,這是諸佛對婆羅門的贊歎和授記,在下面經文當中就有【其婆羅門遠塵離垢,得五神通】,這就是無垢妙光獲得的善利。其實不僅如此,因為有無垢妙光的祈請佛應供,所以才有佛講寶箧印經,一切眾生才能得到此法的無邊利益,那麼無垢妙光所獲得的善利就不僅僅是“遠塵離垢,得五神通”了,而是“大善利”,將來必定能很快的成就佛果。就像《無量壽經》上阿難尊者看到佛現稀有的瑞象,那是以前沒有見到過的,於是請問佛是什麼原因,這樣一問就引出了佛說《無量壽經》,所以佛贊歎阿難:“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所以,我們要清楚啊,是“大善利”。
再看下面:【爾時世尊禮彼朽塔,右繞三匝,脫身上衣,用覆其上,泫然垂淚,涕血交流,泣已微笑。當爾之時,十方諸佛,皆同觀視,亦皆流淚,各所放光來照是塔。】這段是說: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頂禮朽塔,右繞塔走了三匝,並且脫身上衣,用來覆蓋在塔上,傷心的流下了眼淚,眼淚和血交在一起,佛哭完後又微笑起來。此時,十方一切諸佛,也共同觀看,也共同流淚,並且每尊佛都放光來照寶塔。
我們說過,佛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密意的,在這裡佛的舉動確實很不尋常!“爾時世尊禮彼朽塔”釋迦牟尼佛也頂禮寶箧印塔,佛是究竟圓滿最尊貴的,為什麼還頂禮寶塔呢?因為寶箧印經法是諸佛心印,從此心印出生一切諸佛,所以佛也頂禮寶塔。像《心經》上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金剛經》也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另外,佛都頂禮寶箧印塔,可見此寶箧印塔的殊勝功德,是最高最上的,我們要珍惜這樣的法啊,一定要好好修持,千萬不要空過!
“右繞三匝”佛不僅頂禮此塔,還繞塔三圈,可見佛對此塔的恭敬。佛這是以身說法,來告訴我們此塔的殊勝功德,我們要信受啊。“脫身上衣,用覆其上”佛把自己的衣服蓋在塔上,這是表塔與佛身是無二無別的,我們見塔就等於見佛;供養塔就等於供養佛,尤其是寶箧印塔,代表的是一切諸佛。
“泫然垂淚,涕血交流,泣已微笑。”佛流淚時,是淚血交流,顯現的是極難過的樣子。我們要問,佛是斷除一切煩惱的,為什麼還流淚、微笑呢?要知道,佛的流淚與我們一般凡夫的流淚不一樣!我們傷心難過才流淚,我們是被煩惱所牽;而佛沒有任何的煩惱,只是現一個樣子而已。就像鏡子裡面的人一樣,我們哭他也哭,我們笑他也笑,樣子一樣,但我們有心,鏡子裡面的人無心,只是樣子而已!佛也是這樣的。佛為什麼要現這個相呢?後面的經文,佛把原因告訴我們了:“我若滅度,後世末法逼迫之時,若有眾生習行非法,應墮地獄,不信三寶,不植善根,為是因緣,佛法當隱,然猶是塔堅固不滅,一切如來神力所持。無智眾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寶,不知采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淚,彼諸如來,亦皆流淚。”佛這是在為我們一切眾生難過啊!像當年佛在世時,魔王波旬看到佛度了很多人,心裡很難過,他也來見佛,請佛趕快入涅槃,佛也答應了。魔王告訴佛:“等你滅度之後,我要破壞你的佛法。”佛笑笑說:“佛法是真理,真理決定不能破壞。”魔王說:“到末法時期,我派我的魔子魔孫出家,都披上袈裟,做你的佛門弟子,來破壞佛法。”佛一句話不說,也流淚了,這是佛悲憫我們一切眾生的苦啊!“泣已微笑”,佛又微笑了,因為佛今天終於機緣成熟,可以宣說此寶箧印大法了,此法能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經文當中都說的很清楚,佛是在為我們眾生而微笑!佛對我們真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啊!
“十方諸佛,皆同觀視,亦皆流淚”表示佛佛道同,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尊佛,十方一切諸佛都是一樣的心,都是為眾生流淚。“各所放光來照寶塔”表明此塔總攝一切諸佛的智慧功德!
【於時大眾驚愕變色,互欲決疑。】這個時候,與會的大眾內心都很驚愕,面色也有變化,彼此相互之間都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來決斷心中的疑惑。這表明此法是佛境界,大眾不能明了,所以“驚愕變色,互欲訣疑”。
再看下面的經文:【爾時,金剛手菩薩等,亦皆流淚,威焰熾盛,執杵旋轉,往詣佛所,白言:“世尊!此何因緣,現是光相?何如來眼流淚如是?亦彼十方諸佛大瑞光相現前?唯願如來於此大眾解釋我疑。”】
“金剛手菩薩”,又名秘密主,在密宗的地位很高,手持金剛杵,是八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合稱為“三族姓尊”。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金剛手菩薩代表力量。諾那祖師講:“金剛手菩薩,是大勢至菩薩之忿怒像。又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之心所變化,故為阿彌陀佛之化身。修金剛手菩薩法,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簡單言之,能具足大威權,制服諸魔外,消滅一切地水火風空所生諸災,一切所求,無不如願成就,命終時直生西方淨土。因金剛手菩薩,是統轄一切金剛護法,輔助阿彌陀佛普度眾生故。”不過也有認為金剛手菩薩是普賢菩薩的,像黃念祖老居士說:“從密教來看,普賢大士就是密教的初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也就是金剛手菩薩摩诃薩。在《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說:“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所以金剛手就是普賢。又《五秘薩訣》說:金剛薩埵者,就是普賢大菩薩的異名,也叫做一切如來長子,也叫做大阿阇黎。”其實,佛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化現,這都是應我們眾生的機緣顯現的。像我們都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在《金剛棒喝》上我們看到有人問宣化上人:“有人說印光法師是大勢至菩薩,是不是?”宣化上人回答中就說:“誰都可以化誰的身,菩薩的境界不是凡夫所能測量的。”所以我們也不要覺得不一樣,總之,金剛手菩薩是不可思議的大菩薩,他的證悟與諸佛無二無別,只是應眾生的機緣顯現菩薩的形象而已。像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叫“正法明如來”,但他又示現為菩薩輔助阿彌陀佛度化眾生,金剛手菩薩也是如此,早已成佛了!
【爾時,金剛手菩薩等,亦皆流淚,威焰熾盛】上面經文我們可以看到,是十方諸佛流淚,而大眾卻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在這裡金剛手菩薩等“亦皆流淚”,這就代表金剛手菩薩通諸佛心,證悟與諸佛是一樣的。“金剛手菩薩等”表明與會的還有很多像金剛手一樣的大菩薩,並且還有很多金剛手菩薩的法眷屬。“威焰熾盛”這就與佛放光是一樣的。【持杵旋轉】,金剛手菩薩的形象上就有右手持金剛杵,金剛杵是十方諸佛菩薩賜予威力灌頂的標志,這個金剛杵有多重呢?在《佛說如來不可思議秘密大乘經》中就提到:當年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一天金剛手菩薩和很多大眾集聚在佛的身邊。阿阇世王看見金剛手菩薩手持金剛杵,心裡就想:“菩薩右手持的這個金剛杵,到底有多重呢?”金剛手菩薩知道他的心念,就告訴阿阇世王:“這個金剛杵也輕也重,為了調伏傲慢者,所以就顯得特別重,而在謙虛者面前顯得特別輕。”金剛手菩薩把金剛杵放在地上,然後讓阿阇世王試一試,可阿阇世王使盡全力,金剛杵也絲毫不動。於是就生起稀有尊重之心。本來他以為自己很有力氣,因為他帶領軍隊打仗時,神勇無比,能降伏很多軍隊,但居然舉不動金剛杵;於是他就讓帝釋天主試試。帝釋天主以前與阿修羅作戰時,輕而易舉可拿起阿修羅王的大車,但竟也動不了金剛杵。帝釋天主又請的目犍連試試,目犍連尊者在佛聲聞乘弟子當中是神通第一,能把大海水放在手掌上,轉動三千大千世界就像一般人用手指轉動金錢一樣輕松,可還是沒有辦法移動金剛杵。所以目犍連就生起稀有心問佛:“金剛手菩薩有大力量能夠持金剛杵,他的力量是父母所生的力量呢,還是神通的力量?”於是佛回答:“父母生身的力量是有限的,而菩薩的神通是無盡的,我如果開示的話,人天都不能明白!”然後佛讓金剛手菩薩自己舉一舉金剛杵,金剛手菩薩用左手很輕松的舉了起來,然後拋向空中轉了七圈,又用右手接住了金剛杵。於是大眾都生稀有心,都來頂禮贊歎金剛手菩薩。然後由阿阇世王請法,佛開示菩薩修十法能獲得這樣的勝力,這十法是:一者、菩薩寧捨身命,終不捨棄無上正法;二者、於一切眾生,作謙下想不增慢心;三者、於彼劣弱眾生,起愍念心不生損害;四者、見饑渴眾生施妙飲食;五者、見怖畏眾生施其無畏;六者、見疾病眾生施藥救療;七者、見貧乏眾生惠令滿足;八者、見佛塔廟形象塗飾圓淨;九者、出歡喜言安慰眾生;十者、見彼負重疲困苦惱眾生為除重擔。菩薩若能修這十法就能獲得如是的勝力。我們也要隨學啊。
【往詣佛所,白言:“世尊!此何因緣,現是光相?何如來眼流淚如是?亦彼十方諸佛大瑞光相現前?唯願如來於此大眾解釋我疑”】金剛手菩薩到佛跟前,問道:“世尊啊,這是什麼原因現出這樣的光相,為什麼如來要這樣流淚呢,為什麼十方諸佛都現大瑞光相呢?希望您能在大眾中解釋我的疑惑!”“唯願如來於此大眾解釋我疑”從這裡我們看到,實際上金剛手菩薩對於事實真相很清楚,不然他為什麼像佛一樣也流淚呢?“於此大眾”這分明是金剛手菩薩代與會疑惑的大眾請法啊。此法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唯有像金剛手這樣的大菩薩才懂得請法。“解釋我疑”金剛手菩薩沒有疑惑,示現疑惑,代眾生請法,這一句所講的就是菩薩四攝法中的同事攝!
【時薄伽梵告金剛手:“此大全身捨利積聚如來寶塔,一切如來無量俱胝心陀羅尼密印法要,今在其中。】
從這一段開始,進入到此經的“正宗分”,正式的講寶箧印經法。
薄伽梵,是諸佛通號之一,譯為“世尊”,就是佛十號具足德行圓滿,為一切世間所尊重!薄伽梵的意義是“出有壞”,所謂“出”,是出離有寂二邊;所謂“有”,據佛地經論卷一載,薄伽梵具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等六種意義;所謂“壞”,是指佛陀具有摧壞四魔的功德,《菩薩地持經》中說:“壞一切魔力,名婆伽婆。”在這裡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
【時薄伽梵告金剛手】佛告訴金剛手菩薩,就是在告訴與會的大眾,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金剛手菩薩是我們的代表。【此大全身捨利積聚如來寶塔】大眾看到的是“狀若土堆”,而佛卻說這是“大全身捨利積聚如來寶塔”,這是佛眼所見的真實之相,是集聚諸佛如來全身捨利的大寶塔。【一切如來無量俱胝心陀羅尼密印法要,今在其中】“俱胝”是量詞,譯為千萬,或者億。“心陀羅尼”就是心咒,元音老人講:“密咒是佛和菩薩在禅定中將自己的心化的符號”,佛的心咒裡面有佛全體的果地功德。【密印法要】佛果地的功德,眾生很難明白稱“密”,我們持咒時佛果地的功德印在我們心裡就是“印”。“法要”就是法的精華,是佛無量劫修行成就的果實。這一句是說,一切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果地功德,都在寶塔當中。
【金剛手!有此法要在是中故,塔即變為重疊無隙如胡麻子俱胝百千如來之身】金剛手啊,因為有這樣的法要在塔中的緣故,所以塔就變成了重重疊疊沒有間隙就像胡麻子一樣無量百千的如來之身。由這一句我們可以看出來,佛的心咒與佛本身是無二無別的,麥彭仁波切說:“應將密咒受持為聖尊”,我們要有這樣的正見!
【當知亦是如胡麻子,百千俱胝如來全身捨利之聚】應當知道,也是像胡麻子一樣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全身捨利的聚集。這一句就是說,此塔就等於有一切諸佛的全身捨利。現在佛的捨利被全世界都視為稀世珍寶,我們很難得以在家供養佛捨利,但只要供養寶箧印塔,就等於供養一切諸佛的全身捨利,可見寶箧印陀羅尼塔的殊勝!
【乃至八萬四千法蘊亦在其中】,“八萬四千“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形容無量無邊的意思。這是說諸佛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寶塔中,由此可知,寶箧印經法確實總攝一切法門。後面的經文也有與此相同的地方。
【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頂相亦在其中】“九十九百千萬”也不是具體的數字,是無量無邊的意思。“如來頂相”是佛三十二相的第一相“無見頂相”,佛在世時,游化到波羅奈國,有東方的應持菩薩,想看到佛頂,他上升了恆河沙數那樣多的佛土,仍然看不到。佛的境界不是菩薩能夠測度的。佛是最尊貴圓滿的,“如來頂相”代表尊貴當中的尊貴,殊勝當中的殊勝。這一句是說,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的頂相都在塔中,也說明塔中有諸佛最殊勝的功德!
,【由是妙事,是塔所在之處,有大神驗,殊勝威德,能滿一切世間吉慶。】因為有像這樣的奇妙之事,所以此塔所在的地方,就有大神驗,有殊勝的威德,能滿足一切世間的吉慶之事。因為此塔代表一切諸佛,諸佛有圓滿殊勝的威德,是世間最殊勝的福田,所以供養寶塔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能滿足一切善妙的願望。“一切世間”說明不僅僅是我們人道,十法界統統包括在內,佛、菩薩、緣覺、聲聞這是四聖法界,還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是六凡法界,十法界的“吉慶”都可以滿足。“吉慶”就是吉祥喜慶之事,也就是善心善願。佛的願的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快速成佛,此塔能滿願,經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塔對眾生的利益;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此塔亦能滿願;緣覺、聲聞雖是小乘,但此塔代表一佛乘法,也能令他們回小向大成就佛道;六道眾生都希望離苦得樂,此塔也能滿願。經文當中都有,處處可見“滿一切世間吉慶”之文。在這裡我們要提的是“吉慶”,我們必須是吉慶的善心善願才可以滿足,若是希望塔滿足自己的惡願,那是顛倒妄想,印光大師在一函遍復中也開示我們:“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所以我們要清楚,自己的存心和願一定要與善相應才可以!
【爾時大眾聞佛是說,遠塵離垢,斷諸煩惱,得法眼淨】在佛講完上面所說的話的時候,與會的大眾聽到佛這樣的說法,都遠離了塵垢,斷除了種種的煩惱,得到了清淨法眼。這一句是總說,下面是分別來說。“遠塵離垢”是遠離了塵垢,塵垢是煩惱的總稱,煩惱能夠污染我們的清淨心,所以稱塵垢。一般多指小乘初果斷八十八品見惑而得正見,稱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但這裡是總說,所以這裡的“塵垢”“諸煩惱”包括的就很廣,不僅僅是見惑,也包括思惑,塵沙惑,四十二品無明惑。“法眼淨”不僅是指小乘初果見道的法眼,也包括菩薩的法眼。下面我們分別來說!
【時眾機異,利益亦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及菩薩道、阿鞞跋致、薩波若智,於如是事,各得其一】
這是說與會大眾分別所得到的利益!“時眾機異,利益亦別”,大眾聽佛說的法是一樣的,但得到的利益卻不相同,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大家的根機不一樣。確實如此,我們在佛經和祖師大德的傳記開示當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一起學一樣的法,但有的人開悟了,得到利益了;有的人沒有得到太大的利益。這都是宿世的善根和今世的對法的態度不同的結果。一方面,確實有些人過去生修得很好,根機很利,今世聞法很快就相應了。比如六祖惠能大師,在二十四歲的時候,一次給小旅店送柴,聽到客人念《金剛經》,他就聽,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於是去黃梅拜見五祖求法。惠能大師不認識字,只聽了半部《金剛經》,但見五祖時就能說出“人有南北,佛性何有南北”的話,在寺院勞動了一段時間後又說出“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未審再做何物”的話。後來聽五祖為他講《金剛經》就大徹大悟了。六祖學法的時間不長,但水平早就超過了在五祖身邊的神秀等人。這都是根機不同的結果啊,與宿世的修行有關!另一方面,根機的優劣不僅要從前世的修行來說,今世對法的態度也很重要。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煩惱業障深重,根機都不是太高,今世的修行能不能獲得成就,主要看我們對法的恭敬心如何,印光大師講“欲得佛法實益,需向恭敬中求”若有恭敬心,能好好的去身體力行,在現前就是利根之人。像我們淨土宗八祖,明朝蓮池大師,出家後到處參訪,一次去拜訪辨融大師,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緣。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蓮池大師受教而退,同行的人大笑說:“這幾句話,哪個說不出,千裡而來,還以為有什麼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錢。”蓮池大師說:“這個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玄說妙,凌駕我們,只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功夫,叮咛開示,故此是他好處。”蓮池大師著實遵守辨融大師的教導,不曾放失,獲得大成就,成為一代祖師。對於同樣的開示,蓮池大師與同行者的態度完全不同,所以獲得的利益就不同。所以,我們要向蓮池大師學習啊!
下面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這是聲聞乘的四果,與會的大眾有的證得了須陀洹,有的證得了斯陀含,有的證得了阿那含,有的證得了阿羅漢果。“須陀洹”譯為“入流”,斷除了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而入聖人之流,不會再退轉為凡夫,最多七生天上,七返人間就能斷除思惑證阿羅漢果,出離三界。所以初果聖人還沒有出離三界,但比天道的眾生要好,為什麼呢?天道眾生,縱然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也只是伏住煩惱而已,沒有徹底斷除,禅定功夫失去後,還是要墮落輪回乃至下三惡道的;而須陀洹是斷除了見惑,縱然是有隔陰之謎,但畢竟已入聖人之流,不會退轉為凡夫,更不會退入三惡道。涅槃經上說,初果須陀洹斷見惑,如截四十裡之流。可見得見惑很不容易斷,但與會的大眾聽佛說法就有證須陀洹的,由此可知此法的殊勝威德!“斯陀含”譯為“一來”,不僅斷除了見惑,也斷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所以稱“一來”。“阿那含”,譯為“不還”,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所以叫“不還”。但還需要上升色界的五不還天繼續修行,斷除色界、無色界的思惑才能出離三界。“阿羅漢”,斷盡了三界的見思煩惱,是聲聞乘的極果。有“應供”,“殺賊”,“無生”三個意思。“應供”,阿羅漢是聖者,是殊勝的福田,應該受人間天上的供養;“殺賊”,阿羅漢斷除了三界的見思煩惱之賊;“無生”阿羅漢已證有余涅槃,了六道輪回的分段生死,可以不在三界受生,所以稱“無生”。大眾聞法後,由於根機不同,在聲聞乘中證得了不同的果位!
下面是【辟支佛道】辟支佛是緣覺乘的最高果位,修十二因緣而斷煩惱出三界的聖者。梵語全稱是“辟支迦羅”,翻譯過來有兩個意思,一是緣覺,在有佛出世的時候,聞佛說十二因緣而悟道出離三界的人;二是獨覺,在沒有佛出世時,因喜歡寂靜,或行頭陀,或觀察飛花落葉等,而自己能悟道解脫生死的人。“辟支佛”,我們不要看到有個“佛”字,就以為“辟支佛”也是佛,他是緣覺乘的最高果位,阿羅漢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但都屬於小乘。不過阿羅漢是聞佛說苦集滅道四聖谛法而悟道的聖者;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緣而成就的聖人。辟支佛比阿羅漢的根性利。辟支佛修的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我們來分別解釋:
一、無明: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指的是“枝末無明”,也就是三界內的見思等煩惱,在十二因緣裡面叫“無明”。十二因緣的“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破一品,成為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這個我們要清楚。
二、行:行就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煩惱,所以我們就迷惑顛倒,發動身口意造種種的業,這就是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三、識:就是我們投胎的神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我們前生的業報身死了後,一般都會形成中陰身,在中陰階段看到有緣的父母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貪愛心,隨著這一念心,神識就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身。“識”入胎後,胎兒還沒有長成形狀,六根還沒有形成,只是一塊肉團,肉團就是“色”,但是肉裡頭有神識,也就是“名”,所以叫它做“名色”。
五、六入:胞胎慢慢的長大,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個時候就叫“六入”。沒有形成六根時叫“名色”。形成六根時叫“六入”。因為我們六根能入於六塵,又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入,譬如眼根能夠見色,就入於色塵,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觸:並不是說兩個東西相接觸,而是根、塵、識和合的心理作用,是“心所”。比如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後,六根就接觸到外境,胎兒一出世,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而第一個受是苦受。同樣的,眼、耳、鼻、意,與外境接觸時,也產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和意觸,這就是“觸”。
七、受:有了這個觸後,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領納前境苦樂之事,而生起苦受、樂受等。以上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愛:愛是貪愛,我們有了受,就迷在其中,染著這個受,妄生思量分別,對於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這都是“愛”。
九、取:既然有“愛”,就不願意捨離,還希望得到更多,就會想盡辦法把喜歡“取”過來,隨心所欲的享受,貪得無厭;如果感到討厭的,就會想把它消除掉,這都是“取”。
十、有:就是業有。因為我們貪愛執取,對於所愛之境將其取來;對不愛之境把它捨掉。因此就做出種種業,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因果定律,絲毫不錯。愛、取、有三支是於現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
十一、生:依愛、取形成的惑業,成為業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繼續發生,我們的身體敗壞後,未來世再從新投胎受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生”“老死”是未來的苦果。
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回循環的規律。十二因緣又有流轉門與還滅門。上面所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流轉門。
在十二因緣的流轉中,以如何滅除它的角度來看,叫做還滅門。要怎樣才能把老死滅掉?只要不“生”就沒有“老死”,滅三界“業有”就不“生”;以此類推,最後只要無明滅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就像砍樹一樣,只要先把樹根砍斷,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然後順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就是還滅門。
辟支佛就是觀察十二因緣而悟道的聖者,我們也要隨學。不要以為這是小乘法,其實小乘法也很重要,對我們修道有很大的幫助。大乘法是奠立在小乘法的基礎上!比如念佛是大乘法,但我們也得要有小乘的出離心才能相應,往生的條件是“信願行”嘛。“願”就是願意離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出離心,若沒有出離心你修的大乘法是不能成就的,我們一定要清楚!
另外,想起一個關於辟支佛的公案供養大家:阿那律尊者,是佛聲聞乘弟子中天眼第一的大阿羅漢。在無量劫以前,他曾經供養過一位辟支佛。那位辟支佛現得是老比丘的樣子。老比丘是七天下一次山,化七家門戶的緣,如果七家無人供養,他也就不再化緣,而回山去。七天前,他就沒有化到飲食,而這次也是如此,於是又要托著空缽回山去。那時候正好鬧災荒,大家的生活都有問題,哪還有余糧布施給出家人。阿那律在當時是個窮農夫,每天耕田很辛苦,他所吃的米飯乃是最不值錢的粗米。這天中午,他看見老比丘沒有化到緣,於是很同情的說:“你們出家修道的人遇到饑荒年,沒有飯吃太可憐了。您若不嫌棄我的這袋粗米飯的話,我供養您。”
老比丘說:“我很樂意接受你這供養,但你自己吃什麼呢?”阿那律說:“我今天不吃不要緊的。”於是老比丘辟支佛就把粗米飯吃下。吃完後,辟支佛就顯神通,現十八變,說道:“我受了你的供養,你以後生生世世再也不會貧窮。”老比丘為他回向後,阿那律仍繼續耕田,不一會兒從田裡跑出一只兔子來。兔子很奇怪,直繞著他蹦來蹦去,一下就跳到他肩膀上不下來。阿那律想擺脫它也沒有辦法,故馬上趕回家,叫他妻子把兔子拿下來。一拿下來,活兔子早已變成一只光耀閃閃的黃金兔,於是他就把金兔的前腳剁下,拿去賣換錢,雖然金兔子的前腳被剁下來,但等一下又回復完整如初。所以從此以後,阿那律不但在此生成為一個富翁,乃至於九十一劫他都富貴榮華。
由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知道供養辟支佛的功德不可思議,辟支佛是殊勝的福田,在《四十二章經》上,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千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第七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在上一講我們講到,大眾聞佛說法後都得到了不同的利益,為大家介紹到了“辟支佛道”,我們再來看經文:【時眾機異,利益亦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及菩薩道、阿鞞跋致、薩波若智,於如是事,各得其一;或有證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或有滿足六波羅蜜】
在這一段經文當中,列出了聲聞乘的四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然後是緣覺乘的“辟支佛道”,這些都是小乘道果,下面是大乘的【菩薩道】,由於眾生的根機不同,所以得到的利益就不同。這是講與會眾生得到的大乘利益。“菩薩道”就是菩薩的修行法門,菩薩修行的法門很多,而歸納起來則有四弘誓願、四攝法、六度,十大願王等,這些是一切菩薩想要成就佛道必須修行的法門。我們來簡單講一下這些科目。
“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個人想要行菩薩道,首先一定要發四弘誓願,有願的引導才能去修六度萬行。我們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也告訴我們:“修行要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可見發願的重要!這四弘誓願是講菩薩的發心,我們先看“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一切眾生都與我們是同體的,但他們卻輪回在六道當中,受無量無邊的苦,所以菩薩一定要發廣度眾生的願,不能像二乘聖人只求自了。其實,二乘聖人也度一些有緣眾生,但不能發起廣度一切眾生成佛的心,所以被佛呵斥為焦芽敗種,不能成就佛道。“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四十二品無明煩惱,菩薩發願斷盡一切煩惱。不像阿羅漢一樣,只斷除三界的見思煩惱,入有余涅槃,只斷人我執,還有法執未除,所以不究竟。我們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為有煩惱,“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要成佛一定要發願斷所有的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學無量的法門是成就我們的根本智與後得智,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座下開根本智,然後隨參隨證,最後至普賢菩薩座下,證得等覺菩薩的果位,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一生成佛。學無量的法門即可以自利也可以利益不同根機的眾生,所以菩薩要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佛道無上誓願成”要發成就無上佛道的大願,有了這樣的大願才能勇猛精進,直到成佛,菩薩只有究竟的成佛才能更圓滿的利益眾生!我們還要知道,“煩惱無盡誓願斷”,是如來斷德的正因;“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如來智德的正因;“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如來恩德的正因。所以斷德、智德、恩德,合起來就是無上菩提之果,“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也要隨學菩薩的發心,隨份隨力的去落實四弘誓願!
下面是講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薩萬行的總綱領,六度展開來就是萬行。六度中的前面五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如果沒有後面的“般若”攝持的話,就不能稱為“度”,只是一般的布施持戒而已。
我們來看布施:布施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其中財布施又分為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所謂內財布施,就是指布施我們的身體去做利益眾生的事;外財布施就是指布施身外的金錢、財物、衣服飲食等幫助眾生。布施度悭貪,布施真正的意義是讓我們放下。我們一般說財布施的財富;法布施的聰明智慧;無畏布施的健康長壽,這只是一般的布施。而菩薩的布施度,是指在布施時,能夠三輪體空,不著一切相,這才是布施度。像《金剛經》上佛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如果心有所住,你雖然行布施,也只是一般的布施,就像入了黑屋子一樣,什麼也看不見,不能稱為“布施度”。另外,我們要知道,“布施度”的圓滿是依*心來安立的,乃至於六度都要依心圓滿。在《入菩薩行論》當中就有“若除眾生貧,始圓施度者,今猶見饑貧,昔佛雲何成?”就是說,如果要圓滿布施度,必須除滅外境所有眾生的貧困的話,那麼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的貧苦的人,那麼以前的佛是怎麼成就的呢?實際上,佛已經究竟圓滿了,布施度也早已經圓滿了,由此就知道,布施度的圓滿是依心來安立的!布施是放下,布施的圓滿是捨心的圓滿,《金剛經》上說:“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如果能夠三輪體空,離一切相,“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能夠如《入菩薩行論》中說的“身財及果德,捨予眾生心”,這樣布施度就圓滿了。我們也不要以為既然布施度是依心來圓滿的,那是不是就不用外面的布施幫助眾生了?我們這樣想又錯了,你真正放下了,捨心圓滿了,外面的財物等等都不會再貪心了,自然能布施給一切眾生,像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行菩薩道一樣,乃至於身體都能布施給眾生;若還有貪愛,還著相,那就沒有圓滿。其實,我們現在都是隨學菩薩的布施,隨份隨力就好!比如布施身體,我們能用自己的體力護持道場,打掃衛生這就行,不一定要像菩薩捨身喂虎割肉喂鷹一樣,其實我們也學不來,現在好好修行念佛,等往生以後才是真正的行菩薩道!
持戒:持戒度毀犯。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想要成就佛道,而成佛的根本就是持戒,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而以持戒居首,《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如果不持戒,縱然有多智禅定現前,還是塵不可出,四種清淨明誨為我們講的很清楚。佛告訴我們應當“依戒為師”,“戒是正順解脫之本”,“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佛住世時,有一次在捨衛國演講妙法。在波羅脂國,有兩個比丘聽到後,相約前往。當時天氣非常炎熱,兩人口干舌燥,但一路上都沒有找到水喝。在兩人快要不行時,突然看到不遠處有一口井。他們打出水後,卻發現水裡面有蟲子。其中一位比丘,也不管那麼多就喝了。另外一個比丘想到佛的戒律,不能喝有蟲的水,否則犯殺生戒,所以就沒有喝。這個喝水的比丘就勸他:“你還是喝吧,否則就得要渴死了,見不到佛了。”他聽到後說:“我寧願渴死,也不願意破戒而活。”結果他真的渴死了,但由於持戒的功德,死後立即升到天上,當天晚上就抵達佛所,頂禮佛陀,聞佛說法後就得了法眼淨。喝了水的比丘隔天才到,當他見到佛陀後,立即恭敬的頂禮。佛問他:“你從哪裡來,有沒有伙伴同行呢?”這個比丘就把路上的是都告訴了佛,佛說:“你現在雖然眼睛見到佛了,但也沒有真正的見到佛,持戒而死的比丘已經先見到我了。”佛又說:“如果比丘不持戒,縱然天天與佛在一起,也沒有見到佛;若有比丘能持戒修行,縱然離佛數千裡,也是見到佛了。”這個比丘聽後,心有所悟,慚愧的向佛頂禮。有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看出來,持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說:“當知此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在《入菩薩行論》中說:“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獲斷惡之心,說為戒度圓。”就是說,持戒度的圓滿,還是依心來安立的。如果心斷除了一切的惡,那麼持戒度就算圓滿了,所謂心平就是持戒。如果以外境來安立持戒的話就很困難,比如不殺生,如果為了使守戒者不殺生,而將所有的魚類等一切眾生全部遷移到別的地方去,這是沒辦法做到的。心已經斷除了一切的惡,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會造作惡業,都是持戒圓滿者;若沒有斷除自己內心的煩惱,即是外面的環境很好,你的持戒還是不圓滿。當然,我們初學佛法,清淨的環境對我們還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隨環境而轉,好的修學環境容易成就我們。但要想持戒圓滿,一定是要在任何環境下,都不造作惡業才可以。所以,持戒圓滿以心來安立。另外,我們要知道,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可以總括大乘菩薩的一切戒律。攝律儀戒就是要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攝善法戒就是要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攝眾生戒就是要廣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我們要好好持戒修行!
“忍辱”:忍辱度嗔恚。我們學佛就要懂得忍辱,所謂忍人所不能忍。如果隨外面的環境而轉,常常發脾氣,心就不能清淨,對道業是很大的妨礙!以前人對侮辱看得很嚴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我們學佛人“辱”都能忍,還有什麽不能忍的,樣樣都要能忍。別人對我們不好,侮辱,甚至打罵,我們決定不生嗔恨心,要能夠以正念來對治自己的嗔恨習氣。為什麼他對我不好呢?要反省自己哪裡做的不對;要知道一切都是因果,今世他無端的傷害我,這是我的果報,前世我肯定也這樣對待過他,我要忏悔自己的罪業;他傷害我,我很歡喜,來成就我的忍辱,沒有他我怎樣提升自己呢?而菩薩的忍辱就更高了,像《金剛經》上:“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曾做忍辱仙人,當時有歌利王外出打獵,帶了不少的宮女。歌利王打獵累了以後就休息睡覺了。這些宮女就四處轉轉,結果看到忍辱仙人,忍辱仙人為她們講法,大家都很歡喜。歌利王醒來後,看到人都沒有了,於是找到忍辱仙人這裡,非常生起的問:“你是什麼人,在這裡干什麼?”忍辱仙人回答:“我是修忍辱的修行人!”歌利王說:“我砍你一刀你忍不忍?”忍辱仙人說:“你砍我一刀,我不生嗔恨,能忍。”結果歌利王把忍辱仙人節節支解了,但忍辱仙人始終沒有嗔恨心,並且感恩歌利王成就了他的忍辱波羅蜜,發願成佛後第一個度他。所以佛成道後,第一個度的憍陳如,憍陳如就是以前的歌利王。忍辱仙人當時修的就是“忍辱波羅蜜”,因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另外還有,我們對不好的環境也要忍,比如去放生,天氣很熱,你能夠忍受,去做利益眾生的事;身體不太好,但學佛法還是不間斷這也是忍等等。忍辱也是從心來安立的,《入菩薩行論》說:“頑者如虛空,豈能盡制彼,若息此嗔心,則同滅眾敵。”就是說,如果我如果從外境上來說,想要把所有令我們不順心的人都除滅掉,那是不可能的,滅掉了我們的嗔心就可以了。這就像地面上到處都是荊棘,我們的腳如果走在上面很容易受傷。如果要把這些荊棘都去掉,很困難。但只要我們穿上一雙好的鞋子,就可以保護我們的腳了,走在哪裡都不用怕腳受傷,修忍辱也是如此。所以,只要我們調伏自己的心,任何環境都可以修忍辱!
“精進”,精進度懈怠。我們學佛修行不能馬馬虎虎,不論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堅持不懈,若能精進不退,必定能夠成就。我們讀祖師大德的傳記著作都可以看到,他們在最初修行的時候也有很多的障礙,但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都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就。如夏蓮居大德淨語中記載:【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雲:“初以龍樹《破四性偈》用之境緣順逆之際,多敗績。敗愈多,戰愈力,自是敢戰而拼死,予始勝。】由此可知,只要精進,一定能戰勝自己的習氣,一定能成就。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重,很容易退心。如何才能保持精進不退呢?那就要*“緣”,如果我們周圍都是善緣,自然容易引發我們的道心,精進心;如果是惡緣,心可能慢慢就退了,可見這個“緣”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夠到一個如法的道場,*大眾的力量可以不退,為什麼呢?你縱然內心想偷懶,但道場大家都在用功,也就把你帶起來了。如果沒有這樣的機緣去道場,自己也要給自己定功課,決定不能缺少,可以防止懈怠;有時間多聽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供大家參考。精進不僅僅是從身和口來說,最重要的是心要精進。如果表面上看起來拜佛、念經、持咒都很用功,但如果是有口無心的話,也不能叫精進。如果說內心時時刻刻在道上,縱然是在穿衣吃飯走路,也是精進。像以前一些禅宗大德,他們穿衣吃飯都在用功參話頭,開悟後,時時做保任的功夫,“念起即覺”,他們是在心上真用功啊,我們念佛持咒也都要如此。所以《入菩薩行論》說:“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就是說,如果心中僅僅生起一念明清的禅定善心或者慈悲心,也能獲得轉生梵天界(色界初禅)的果報。身體和語言縱然勤行善業,但如果心的力量微弱,也很難產生如此大的果報。當然,這樣講只是說明心的重要,我們也不能說身口的行善沒有什麼利益。在其它的地方也記載:佛世時,有一老人因為過去生念了一聲“南無佛”,而今世成阿羅漢果的。可見身口的行善也很重要,我們千萬也不要偏在一邊,身口意都要精進才對,但也要知道,精進度主要是以心來安立的。
“禅定”:禅定度散亂,六度當中的禅定不是世間的四禅八定,而是自性大定。世間的四禅八定有出定入定之分,不究竟;而自性大定沒有出入,時時在定中,所謂“普陀落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禅定很重要,如果我們的心總是被外境所轉,那要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在《入菩薩行論》中說:“雖久習念誦,及余眾苦行,然心散它處,佛說彼無益。”就是說,雖然長時間念誦經文和修苦行,但如果心散亂,是利益不大的。當然不能說毫無利益,若以散亂心念佛,也能給將來的解脫種下種子,但若要解脫成佛,一定要有禅定,禅定當然是以心來安立的!
“般若”:般若度愚癡,般若就是智慧,但不同於世間的智慧,而是開悟後的根本智與後得智。菩薩修行六度,度過生死煩惱中流,到達涅槃的彼岸,最主要就是般若,六度前面五條都離不開“般若”。般若又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凡是寫成文字的都是屬於文字般若,是用來表達“般若”的;然後需要實修,起“觀照般若”,最後所證的就是“實相般若”!“般若”是明心見性後的智慧,當然是以心來安立的。在《入菩薩行論》說:“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這個頌詞與禅宗五祖所說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的意思是一樣。就是說,我們如果不能夠明心見性,學習佛法所得的利益就不大,可見明心見性“般若”的重要,要成佛一定需要“般若”!當然,《入菩薩行論》和五祖的話都是正確的,那麼講是說明“般若”的重要,我們也不要錯會祖師的意思,以為沒有明心見性,我什麼利益都沒有了,這樣就錯了。
下面我們再來看菩薩修行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大願王是菩薩最高級的修行,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明一生成佛之法,末後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菩薩各個都是“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可見它的重要!至於十大願王若要細講,那需要很長的時間,大家可以多看看《普賢菩薩行願品》,現在講十大願王的也很多,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也要清楚,真正能與十大願王完全相應的不是一般人,比如第一條禮敬諸佛,“諸佛”就是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我們修禮敬諸佛,那麼對一切眾生都要平等的恭敬,這個恭敬心與對待諸佛如來的恭敬心無二無別,這樣才是真正圓滿的落實禮敬諸佛。我們想想自己能做到嗎?對於自己的冤家,你能像對待佛一樣嗎?如果沒有一定的證悟,是很難的。我們也不是說,很難做到就不做了。我們一定要努力的隨學十大願王,學一分就得一分的受用,對自己的道業是很大的幫助。
【菩薩道】是說與會的大眾在聞佛說法後,得到了菩薩道的利益,或者發起了四弘誓願,或者於六度、十大願王中得到了相應等等。佛還沒有講多少寶箧印經法,但大眾就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利益,可見此法的殊勝!下面還有更不可思議的事,我們來看經文:【阿鞞跋致】是不退轉的意思,一,位不退,如聖人之流,不會再退轉為凡夫;二、行不退,永遠都是利益眾生的大乘行,不會再退轉為二乘;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薩波若海,也就是一切智海。阿鞞跋致是什麼樣的水平呢?最少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菩薩的水平,最少是破一品無明的法身大士。說的再高一些,是八地菩薩的水平,因為只有到了八地菩薩,才能真正的離開一切的心意識分別,真正得念不退。【薩波若智】就是一切智的意思,也就是佛的果覺智海。【於如是事,各得其一】這是總結說,大眾得到了上面所說的不同利益。僅僅是聞佛說簡單的幾句法要,就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甚至是【阿鞞跋致、薩波若智】,確實太不可思議了!【或有證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這是說與會的大眾證得了地上菩薩的果位。菩薩有很多位次,我們前面也講過了,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再上面就是佛了。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賢位的菩薩;”“十地”是十聖位的菩薩,十地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大菩薩為什麽要稱做十地呢?地,能生萬物,樹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薩以地分階位,是因地能生萬物,因地能生諸功德,登地的菩薩就快要成佛了。
一、歡喜地∶初地的菩薩,斷除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不再有執著恐怖、顛倒、夢想。不憂慮生活,不懼怕死亡,不怨人毀謗。進入初地的菩薩,等於生到諸佛如來的家中去了。助人為本,以布施為樂,能紹隆佛種,能弘法度生,因為分證了佛陀的法身,相應了菩提,歡喜踴躍,所以叫歡喜地。
二、離垢地∶二地的菩薩,自己修行十善,也勸人勤修十善,不再誤犯微細的戒律,遠離垢染,獲得三業清淨,能夠廣行慈悲,饒益有情,所以叫離垢地。
三、發光地∶三地的菩薩,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動心,精修定學,得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定,不再為貪嗔愚癡暗蔽,聖格升華,像光明一樣,驅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發光地。
四、焰慧地∶四地的菩薩,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除了我執、法執,見解上沒有愚癡,思想上也無謬誤,不生愛染,不起嗔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樣熾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五、難勝地∶五地的菩薩,不但修滿了禅定,而且更證悟真實的谛理,離諸戲論,證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極難到達的階位,所以叫做難勝地。
六、現前地∶六地的菩薩,圓滿了般若智慧,經常安住在滅盡定中,不起有漏心識分別,照見緣起性空,徹悟諸法自性,可說真實的佛法已現前,所以稱現前地。
七、遠行地∶七地的菩薩,安住在滅盡定中,出定入定,隨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諸佛法,度眾生而有無限方便,遠大的目標,即將到達,所以叫做遠行地。
八、不動地∶八地的菩薩,功德任運增進,願惱不再現行,不為名利所動和境風所誘,只有大願度生,所以叫做不動地。
九、善慧地∶九地的菩薩,無相無功用行,自證的固然無功用行,為他說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淨法力,守護佛法寶藏,以純善的智慧開示眾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十、法雲地∶十地的菩薩,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謂補處菩薩,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雲朵,嚴密護身,可以發為電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諸魔外,終成佛道。
再往上就是等覺菩薩,然後就是成佛了。
又《楞嚴經》上說:【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阿難,從干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上面是對於十地菩薩的介紹,至於菩薩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我們凡夫是不能測度的,更不能以凡夫的情見來宣說菩薩的境界,那樣只是盲人摸象而已!印光大師講:【悟者,了了分明。如開門見山,撥雲見月。又如明眼之人,親見歸路;亦如久貧之士,忽開寶藏。證者,如就路還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寶,隨意受用。悟則大心凡夫,能與佛同。證則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之處。】
我們把教理供養給大家,以供參考學習。不過在末法時期,不用說是證十地菩薩果位,即使是證小乘的阿羅漢,乃至初果須陀洹也幾乎很少,前面我們提到的智者大師、藕益大師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尚且以凡夫自居,更何況是我們呢?現在一般人不學教理,修行得到一點輕安與感應,就以為自己證果了,是菩薩了,甚至祖師大德都不放在眼裡,真是愚癡狂妄。甚至有些人入魔而不自知,以為說自己是菩薩都太小了,還講自己是佛,真是大妄語,狂妄至極,若不努力改過忏悔,命終必墮阿鼻地獄,無量劫也不能得出。
講到初地,想起了龍樹菩薩。我們所讀的《華嚴經》《楞嚴經》等許多經典,都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出來的。他老人家在佛教史上,對於佛法的弘揚與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大的,有“釋尊第二”之稱,在中國被尊為八宗共祖。《楞伽經》中有佛對龍樹菩薩的授記:“於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像龍樹菩薩那樣的成就,所證得的是歡喜地初地菩薩,我們要學習教理啊,千萬不要走錯路!
與會的大眾聽佛說法,有很多證得了十地菩薩,可見此法的威德!確實佛住世時,有很多證果的,很多經典都可以看到,但末法時期很難,因為我們的根機太陋劣了,雖然我們也聽到這部經典,但“時眾機異,利益亦別”,我們從自身斷煩惱的角度來說,確實還是凡夫;但只要努力的讀經持咒,就可以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就可以與菩薩看齊,這個我們要有信心啊!
【或有滿足六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波羅蜜”就是“六度”,“滿足六波羅蜜”,就是六度圓滿,就是究竟圓滿的成佛。看到這裡,我們太驚訝了,與會的大眾居然有成佛的!可見此法與華嚴、法華是一樣的,都是講成佛的法,都是一乘了義的經典!此經更是圓頓之教,不用通途的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越三祇於一念”,快速成佛!由此可知,此經確實能滿一切願,我們能夠值遇此經,必定是無量劫廣修福慧的結果,要珍重啊!
我們今天雖然聽到此經,但煩惱沒有斷,沒有成佛,可是我們若能如法修持,在修持時也是“滿足六波羅蜜”!像藕益大師在講念佛時說:“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確實,真能念佛,就具足了菩薩的六度。我們真能如藕益大師說的那樣,真能誦經、持咒,那也是具足六度的,而且全攝諸佛圓滿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豈不是於修持時“滿足六波羅蜜”嗎?
再看下面【其婆羅門遠塵離垢,得五神通。】這是講無垢妙光得到的利益!“遠塵離垢”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遠離了塵垢,“塵垢”是煩惱的總名,一般主要是指小乘初果斷除見惑而言。下面“得五神通”就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若得“漏盡通”就最少也是阿羅漢的水平了。由此可知,無垢妙光從斷煩惱的程度來說,還沒有證阿羅漢果。至於是什麼果位,最少是初果以上,阿羅漢果以下。當然,這只是從斷煩惱的角度來說的,若從無垢妙光的發心,他是大乘菩薩的種姓;若說所的利益,也不僅是這些,由於他的祈請,才有佛講此法,我們才能修行此法,婆羅門所得的利益更是廣大無邊,前面也引用《無量壽經》講過這個道理了。
說道【神通】我們也要講一下,因為現在很多人迷信神通,希求感應,甚至誤入歧途,不知道如法的修持正法,所以要講講關於神通的問題。
什麼叫神通呢?“妙用難測為神,自在無礙為通”。我們任何一個眾生,自性當中都有和佛一樣的神通。因為我們有有種種的妄想執著,所以雖有神用而不通。真正的神通是【道通】,就是要好好的修行,把自己的煩惱習氣都去掉,那麼自性的神通就開顯出來了。《大日經》說:“菩薩住此,勤除五蓋,不久即五通齊發。”修行是“但得本,莫愁末”,神通只是枝末。若能如理如法修行,明心見性以後,然後好好的保任,去除自己的習氣,那時不求神通,神通自得,那個神通是自性的真神通。像歷代的祖師大德,他們都是有神通的,但很少顯露,只是在利益眾生的情況下,才略微顯一點。他們從不賣弄神通,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神通,是去除習氣以後才有的,若是賣弄神通、炫耀神通,求別人的恭敬供養,那還是煩惱習氣啊,那個神通都是假的。
【報通】就是前世修行,今世得到的報償,有神通。像元音老人為我們講的明朝的破山祖師,他在寧波天童寺跟密雲圓悟禅師學法參禅。他沒有開悟,但能出“意生身”,所以經常在定中出去玩,有一次偷鄉人的鴨子玩,被發現追趕到寺院。但鄉裡人找遍了寺院都沒有找到他。後來圓悟禅師帶他到禅堂去找,一下子找到了破山禅師,把鴨子從袖子裡拿出來。圓悟禅師指著破山說:“神通是有啊,佛法未夢見在,趕出山門!”破山原以為自己已經成道了,原來佛法還未夢見在,就祈求方丈:“請和尚慈悲,為弟子開示。”圓悟說:“你破壞清規,廟不能住了,出去參‘父母未生你之前是什麼樣子’。”後來破山祖師經過修行開悟後,成為了一代大德。像這樣的神通就是前世修行所得報通,與開悟是兩回事,當然也不是真正的“道通”。
【術通】就是*念咒、畫符等起用的神通。元音老人提到:【海燈法師在學佛前,是和他舅舅一起練武的,他舅舅是四川青城山的劍客。有一天,海燈法師在四川邊境看見兩個小喇嘛抽鴉片,就對他們說:“哎!你們還是和尚呢,怎麼抽鴉片,不學好!”一個小喇嘛說:“你別看不起我們。別看你有刀,有劍,我們念一個咒,你這刀劍就砍不破我們的手臂。”海燈法師搖搖頭表示不相信。小喇嘛說:“你不相信?等我抽完,讓你試試。”這個小喇嘛‘呼呼呼’地把鴉片抽完,精神足了,嘴裡嘟嘟嘟念個咒,然後把袖子卷起來讓海燈法師砍。海燈法師開始不敢砍,只是用刀背輕輕一踫,‘啪’刀被彈起來了。他又用了一點力,刀又被彈起來了。海燈法師想:咦?還管點用!小喇嘛說:“嗨,你用刀刃使勁砍,我這個法很靈的。’這次海燈法師用刀刃輕輕的一踫,‘啪’刀又彈起來了。小喇嘛說:“你用勁砍,沒關系。’海燈法師這回用力一砍,‘啪’刀又被彈起來了。這下海燈法師信服了,開始發心學佛法。海燈法師講他學佛的因緣就是這麼來的。】還有些外道,畫符,念咒給人治病等都屬於“術通”,也不是真正的神通。
【鬼通、妖通、魔通】就是鬼妖魔附體的通,他本人沒有通,而是*這些附體的東西才有通。鬼也有五通;妖就是像黃鼠狼、狐狸、蛇、刺猬等這些比較有靈性的東西修行後也有通,附人體給人看病等,黃大仙是比較多;魔,像《楞嚴經》上所說的五十種陰魔,個個看起來都是大神通啊。現在有神通的人很多都是附體的。大家往往還比較相信他們,聽說找他們問事情的人都排隊,大家都迷惑顛倒啊!鬼神縱然是有神通,能看出你一點事情來,但它並不能讓你長壽、富貴等,你自己得要修因才能結果啊。你經常與鬼神打交道,對你自己絕對不好,它們都是世間的鬼神,脾氣貪心有些都很大,有些需要血肉供養,你造業啊;甚至它們也為了貪你的供養,經常作怪等。學佛的人絕對不要去找他們問什麼事,否則三皈依你都失去了,學佛要相信因果,斷惡修善才是正路。
要知道神通抵不過業力: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琉璃王帶兵攻打迦毗羅衛城,還沒有開始打仗以前,佛曾經三次坐在路上阻攔琉璃王的大軍,但琉璃王怨恨沒有消除,佛知道定業難轉,所以就不再阻攔。後來琉璃王的兵攻入城內,將居民亂殺。這個時候,神通廣大的目犍連尊者,用缽裝五百人,投上天上,以為這五百人可以避過災難。等到琉璃王戰爭停止後,目犍連尊者就把缽拿下來一看,缽中的人已經變成血水了。目犍連尊者就向佛陀請問此番大災難的因果。世尊說:“這是定業難轉,因為過去多生以前,迦毗羅衛城附近,有一個漁村,村中有一個大魚池,村中的人民把池內的魚全部網來吃完,最後一條大魚也被殺吃掉,只有一個小孩從來沒有吃過魚肉,只是好玩敲了大魚頭三下。”世尊又說:“諸位要知道,當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小魚們就是現在他的軍隊,漁村的人們就是現在被他們殺的釋迦族,當時那個沒吃過魚肉的小孩就是我,因為當時我敲了魚頭三下,現在就為這件事情頭痛三天。”
由這個公案可以看出,神通再大也抵不過業力,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但由於業報的緣故,是被裸形外道用石頭打死的。所以我們要想將來好,就要好好的行善修行才好,“種善因,得善果”;要想沒有災難,一定要斷一切惡;要想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好好的信願念佛。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學佛的人要深信因果,要老老實實從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上斷惡修善;在念佛誦經時能夠了了分明,不打妄想;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慈悲,越來越有智慧;這就是最好的境界。絕對不要貪求神通感應,縱然念佛修行有境界,也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不執著才好,千萬千萬要注意!
再看下面:【時金剛手見此奇特希有之事,白言:“世尊!妙哉奇異,但聞此事,尚獲如是殊勝功德,況聞深理,至心起信,得幾功德?”】
當金剛手菩薩看到這些奇特稀有的事情後,就問佛:“世尊!太奇妙奇異了,只是聽到您說的這些事情,都獲得了殊勝的功德,更何況是聽聞更深的法理,然後還能至誠的生起信心,能得到多大的功德呀?【奇特希有之事】就是指上面與會大眾所得到的利益,確實“奇特”,可見在佛一代時教當中也不多見,所以稱“希有”,由此可知,此法是超越通途的特別法門。【“但聞此事”是因,“獲如是殊勝功德”是果;】【“聞深理,至心起信”是因,“得幾功德?”是請問果報。】這兩段是比類發明,只是聽到就如此不可思議,更何況聽深理至誠生信心呢?“殊勝功德”,大眾所得的都是“功德”,“功德”與“福德”不一樣。像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蓋了很多的寺院,度了很多人出家,他以為自己功德很大,就問達摩祖師:“朕有多少功德?”達摩祖師回答:“毫無功德!”“功德”簡單說,就是離相修善,比如布施時,我們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功德”,“功德”中就有“福德”;而在布施時,以為自己很好,在做善行,這是“我相”,當然也有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就是“福德”。梁武帝還是執著的,“朕有多少功德?”這是沒有離相啊,所以就是福德,毫無功德。功德是自己的功夫,沒有辦法分給別人,像《楞嚴經》上阿難以為自己不用修行,“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福德則可以與人分享,比如自己有錢可以幫助大家。這是簡單講“功德”與“福德”的差別。另外,我們也要知道,我們沒有離相,念佛是功德還是福德呢?當然是功德!在《佛說無量壽經》上,阿彌陀佛在因地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功德寶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是佛已經成就的無上功德,密咒也是。佛號密咒都不是從我們眾生這裡來說的,是佛已經成就的,佛成就的當然是“功德”了!這個我們要清楚!
“況聞深理”是相對“但聞此事”來說的,是更深的法理,這一句也是金剛手菩薩代我們請法!“至心起信”是相對“但聞”來說的,“但聞”就不可思議了,更何況是“至心起信”!“至心”就是至誠心,就是誠心誠意到極點的心,有了這個心對法,那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謂至誠感通!在阿彌陀佛攝生三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中都有“至心”,十八願是“至心信樂”;十九願是“至心發願”;二十願是“至心回向”;在《觀經》上品上生章提到:“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也提到“至誠心”;在下面的經文中也多次提到“至心發願,至心誦咒”!可見至誠心的重要!我們對於佛法一定要有至誠心,這樣才能得到廣大的利益!“起信”就是對法有信心,信心很重要,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道的本源,是功德之母,從信才能出生一切功德。
以前在西藏,有位對佛教很虔誠的老太太,她兒子戒傲常去印度做生意。老太太想到佛是印度人,於是,她要兒子下次回來帶點佛祖身上的東西好供養。戒傲滿口答應母親的要求,可回來時,把母親的囑托忘得一干二淨。之後,戒傲做生意時,老太太一次又一次的囑托,可是戒傲卻一次又一次的忘記。最後老太太便對兒子說:“你下次要是再忘記我說的事情,我就死給你看。”戒傲又去印度做生意,在回來時,結果又忘記了母親的囑托。他想怎麼辦呢?突然看到路邊有一條死狗,於是他把死狗的牙齒取了下來,清理干淨,再包上漂亮的綢緞,拿回到家裡對母親說:“你看我給你帶回了一顆佛祖的牙齒”。老太太非常激動,把牙齒放在佛台上,每天非常虔誠的頂禮。幾年後,結果狗牙忽然長出了很多捨利,老太太修行也獲得了成就!老太太這樣的心就是至誠的信心,我們要學習啊,有了這樣的心修寶箧印法,功德更不可思議!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第八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我們來看經文:【佛言:谛聽!汝金剛手,後世若有信男、信女,及復我等四部弟子,發心書寫此一經典,即准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即過於彼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久植善根;即亦彼諸一切如來,加持護念,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這一段經文是說“書寫”此經的功德與利益,也是在勸請我們書寫此經。佛言“谛聽”:就是仔細聽,說明下面所開示的內容就非常重要。“汝金剛手”,佛告訴金剛手菩薩,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此處佛稱金剛手菩薩,也是希望金剛手菩薩能夠留意,能夠流通此法!“後世”就是指從佛說法以後起至將來,偏指佛入滅以後的將來時代,我們都屬於此處說的後世眾生。不僅後世眾生書寫此經能得利益;就是佛世時的眾生,書寫此經也能得如此經所說的利益,所以“後世”兩個字也是說佛對於此經的授記,可以利益將來的眾生,勸請後世的眾生要書寫流通此經!“信男信女,及復我等四部弟子”是說能書寫之人,“信男信女”就是說對佛法對此經有信心的男女。“佛法大海,信乃能入”,“佛法如寶山,信為手”,佛法的利益功德廣大無邊,如同大海、寶山一樣,然唯有信心才能入於佛法中修行獲益,所以說“信男信女”。“及復我等四部弟子”,“我”是佛,“等”是指法和僧,所以“我等”就是指的佛法僧三寶。前面所列是對於佛法有信心的“信男信女”,這裡是說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四部弟子”就是四眾弟子,指出家的男女二眾與在家的男女二眾。佛法有時也說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摩那、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也好,七眾也好,只是分法不同而已,都是指佛的一切弟子。“發心書寫此一經典”,我們要“發心書寫”,發什麼心呢?首先,對於此經要有信心,《金剛經》上佛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此經為佛親口所說,經典中所說的功德利益都是真實不虛的,我們要深信不疑;其次,要生恭敬心,“欲得佛法利益,須向恭敬中求”;還要有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書寫”此經時要特別恭敬,不能馬馬虎虎。我們看以前的祖師大德抄寫經典時,對於經典都非常恭敬,沐浴、換淨衣,於淨室中恭敬書寫,甚至一字一拜,也有很多的祖師大德刺血寫經,這些都是極尊重經典的典范,所以他們的感應都非常大,成就也非常高。當然,關於刺血寫經一事,我們能做,值得贊歎恭敬;不能做,隨分就好。印光大師曾對弘一大師開示:“刺血寫經一事,且作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為要。恐血耗神衰,反為障礙矣。身安而後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圓備矣。”刺血寫經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大家可以看印光大師文鈔中的開示。我們書寫經典,一定要如法,比如沐浴,穿著干淨的衣服,在淨案上書寫,端身正念,心存恭敬等,至於寫經的字體和要注意的地方,印光大師曾對弘一大師開示:【“又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格,斷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體寫經者,光絕不贊成。所以寬慧師發心在揚州寫《華嚴經》。已寫六十余卷,其筆法潦草,知好歹者,便不肯觀。光極力呵斥,令其一筆一畫,必恭必敬。又令作《訟過記》以訟己過,告誡閱者。彼請光代作,故蕪鈔中錄之。方欲以此斷煩惑,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豈可以游戲為之乎?當今之世,談玄說妙者,不乏其人。若在此處檢點,則便寥寥矣”。】【“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書經。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於選佛場中,可得狀元。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跡於後世耳。如此書經,非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淺鮮。”】我們要依照祖師的開示而行!至於“書寫”,以前印刷術不發達的時候,大家都是抄寫經典;我們今天科技發達,經典基本都是印刷的,那我們發心印這部經,能得到利益嗎?當然可以!這部經典字數不是特別多,印刷起來成本也不是特別高,只要有心都可隨份隨力的助印流通。但盡量印刷的精美些,若經典印刷質量不好,看上去不莊嚴,這樣眾生就不容易生起尊重恭敬之心,我們要注意!另外,書寫經典與印經還是有點不同的,為什麼這樣講呢?你書寫的時候,對於經典恭敬,一字一句的書寫,你也知道經文,這樣心裡就有經典;如果你根本不知道經典,別人要印此經你去隨喜,但心裡什麼都不知道,雖然功德不可思議,但畢竟與書寫的還是有不同,我們要清楚啊。若你平時都讀誦這部經,覺得此經很好,要印刷流通,那又與完全不知道這部經的情況不一樣了。
【即准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這是說書寫經典所得的利益,“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形容無量無邊的意思。書寫此一部經,就等於書寫了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由此可知,此經圓含一切經典,圓含一切法門。我們看上去這部經也沒有多少文字啊,但怎麼能圓具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呢?我們要清楚,這一部經典是佛從真如自性中,圓滿流露出來的,一切經典到最後都要會歸自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所以書寫這一部經,就等於書寫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典。但只有圓滿的經典,才能具足一切經典,我們不能說,我書寫了《阿含經》就等於書寫了一切經典,小乘經典不能包括大乘經,乃至於有些大乘經只是佛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一部分,如同初六初七的月牙一樣,也不能包括一切的經典。而這一部經是佛徹底圓滿的流露,成佛都可以做到,所以書寫此經就等於書寫諸佛所說一切經典。這是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解釋經文,很多祖師大德,在解釋經典的時候都是如此,比如你念《無量壽經》就等於念了一切經等。其實啊,這部經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我們的解釋只是幫助大家理解經文,也不能說是十分全面的,只有到成佛才能徹底明了。對於經我們“信受修持”就好,“信”即是以佛見為己見,“修持”就是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
【即過於彼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久植善根】“善根”簡單說就是善本、德本,產生諸善法的根本;又善法為得善果的根本,所以善法也可稱為善根。就像我們種的種子一樣,種子是根本,有種子才能長出果實。我們在佛法中念一句佛,將來就會因為念一句佛而得道成就,這念一句佛就是你種的善根;你去行種種的善法,比如放生,將來就會得長壽健康的果報,你的健康長壽是由於放生得來的,所以放生這樣的善行也可以稱是善根。這是簡單講“善根”。這句是說,書寫此經,就相當於過去在一切諸佛如來面前,長時間的種植善根一樣。換句話說,你書寫這部經的善根,與過去在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面前長時間修的善根一樣。有些人解釋這一句:“你過去在九十九百千萬一切佛面前種植善根,才能遇到這部經”,這樣的解釋就不貫串經義。這一句是說你書寫經典所得的利益,而不是說你怎樣才能遇到這部經!由這一句經文可以看到,此經不僅圓而且頓,只要書寫、修持很快就可以滿足無量佛所久值的善根!
【即亦彼諸一切如來,加持護念,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
即身成佛義曰:“加持者,表如來大悲與眾生信心。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加持”簡單講,就是佛以他的能力功德加於眾生,攝持眾生。能“加”的是一切諸佛,我們書寫此經就是“持”。這句是說,書寫此經,就可以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守護憶念。就像《佛說阿彌陀經》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念佛能得一切諸佛的護念,書寫此經也可以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下面“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是形容極愛護之意。諸佛對寫經人的加持護念,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就像慈母愛護自己的幼子一樣。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不久,母親對於孩子的關心與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佛加持我們也是一樣啊,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說的:“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這是書寫此經的利益!
再看下面的經文:【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如是一切諸佛如來,無數恆沙,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回轉更赴,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回去復來】
這一段是講“讀誦”此經所的到的利益。我們修行此經的方法,不僅可以書寫,也可以讀誦,這也是佛在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啊!【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從時間上說三世,實際上十方也包括在裡面了,因為十方諸佛不是過去的佛,就是現在的佛,所以“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包括在內。我們能夠讀誦背誦此經,就等於讀誦背誦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我們對著經本叫“讀”,離開經本叫“誦”,確實有很多人對於此經有極大的信心,每天都度很多遍,早已經能背誦了,我們看到很歡喜,隨喜功德。讀誦經典有讀誦經典的方法。讀經前要洗手漱口,清淨三業。我們讀經時,不要分別經文是什麼意思,只管字句分明,老實念下去,這就是在修行,修清淨心,修戒定慧!讀經時,要端身正坐、口念經文、心專注在經文中,如此身口意三業自然不造作惡業,經是佛從真如自性中流露出來的真言,是善中之善,如此即是眾善奉行,這就是戒;專注經文,不打妄想就是定;讀經時字字句句了了分明,這就是慧,所以讀經就是修行戒定慧。如果一路分別,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那一句是什麼意思,戒定慧三學就沒有了,心也不能清淨了,我們要懂得正確的讀經方法。至於想了解經文的意思,要在讀經之外,找時間看祖師大德對經文的注解。“經”有“湧泉”的意思,就是說經典的義理太深了,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不是我們從字面上理解的那麼簡單。若不看注解,我們理解的就很淺,甚至錯解經文,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就是這個意思。像我們常讀的《佛說阿彌陀經》,大家以為很淺,就是講極樂世界怎麼好,當我們看了藕益大師的要解以後,才知道字字句句都是很深的啊,遠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下面我們把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讀經的方法介紹給大家,印光大師說:【“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凡欲閱讀經典,須先洗手漱口、潔淨幾案、端身正坐、合起雙掌,然後以拇指與二指翻開經本,慎重小心保護經文,勿令染污、勿使損毀。一則保持經文壽命,二則保持經文完整,三則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則遠離諸過也。】【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我們要依祖師的教導如理如法的恭敬誦經,就能得到無邊的利益!
【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
這是講,由於讀誦此經的緣故,一切的諸佛如來都來加持我們。“如來、應、正等覺”這是佛十號中的簡稱,佛的十種名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這十號是諸佛的通號,若要廣說,義理很深,我們略提一下,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應供:為世間福田,應受世間供養。正遍知: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明行足:三明、五行悉皆滿足,即福慧具足。善逝:妙往,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世間解:世出世間法無不了解。無上士:最高覺悟的人。調御丈夫:調御眾生使入正道。天人師:人天的老師。佛:覺行圓滿的聖者。世尊:覺行圓滿,為世所尊。
以上對佛十號略解釋幾字,此處“如來、應、等正覺”即是“如來,應供,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的別稱。由於讀誦此經,一切諸佛,【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這是說加持的相狀,從空間形象上說,側塞無隙,就像胡麻子一樣,重重疊疊的到來,真是“百重千重,團團圍繞”;從時間上說“晝夜”,沒有間斷。“現身”,佛有三身,法身無相可見,這裡指的是報化身,主要是說化身。我們或許要疑惑,既然佛現身了,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呢?這都是我們凡夫業障的緣故,佛現身我們也看不到。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樣,千江有水千江映,如果水是渾濁的,就現不出來了。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誦經,念到心清淨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佛在加持我們,就像智者大師讀《法華經》入定見到靈山法會一樣。確實有些人誦經很精進,在靜坐或者做夢的時候,都看到過這個景象。其實我們看到的,也只是一部分,是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實際的情況就是經典上所說的景象。我們要相信,這是佛眼親見的境界,即使看不到,諸佛也在加持我們。另外,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正見,經典密咒就是諸佛的一種化現,麥彭仁波說:“應將密咒受持為聖尊”,其實經典也是。所以讀經時,能夠字字分明,就是見諸佛!
【如是一切諸佛如來,無數恆沙,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回轉更赴,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回去復來】
這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如同無數的恆河沙一樣。“恆沙”就是印度恆河的沙子。恆河發源於雪山之頂,阿耨達池,此河闊四十裡,沙子很多,就像細面一樣,佛在其它很多經典上都用恆河沙做比喻來形容數量的多。下面是佛眼看到的加持之相“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回轉更赴”,前面集聚的無量諸佛還沒有離去,後面就有無量諸佛群集到來,在極短的時間,相繼推遷,回轉又來加持,“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回去復來”就像細沙在水流中急速的旋轉不能停止一樣,回去又來了。看到這裡,我們應當生起歡喜心與信心,努力的讀誦經典!
【若有人以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供養此經,即成於彼十方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以天香華,衣服嚴具,七寶所成,積如須彌,盡以供養,種植善根,亦復如是】
這一段是講“供養”此經的利益!一方面,我們能夠依照經典的教導去修行就是對經典最好的供養;另一方面,經典雖是紙墨,但所說的是佛法,若對經典能夠恭敬供養,則能獲得無窮的福報!所以古大德,在讀經寫經時都特別的恭敬,甚至有以香華散在經典周圍來頂禮的,這些也都是供養啊。【若有人以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供養此經】“香華、塗香、華鬘、衣服”這是列舉供養之具,“微妙嚴具”是總說,不僅上面所說供具,只要是微妙莊嚴的供養之具都可以來供養此經。供養功德的大小,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一是供養的對境,如果對境是殊勝的福田,那麼所得到的福就廣大無邊。好比我們種的種子一樣,若種在肥沃的土地裡,則果實一定很多。二是供養的供具,若供養的供具微妙美好,則獲福大;三是供養的發心,若心恭敬,心量廣大則所得的福就廣大無邊,存心尤為重要,所謂“福田*心耕”“福由心生”。我們看這一段經文,“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從這些供具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供養的存心是很恭敬的。香華,就是有香味的鮮花;塗香,就是香水一類可以塗在身上散發香氣的東西;華鬘,就是戴在頸上或身上的花環;衣服,就是我們平時穿的衣服,很多人到寺院也給佛菩薩做衣服披在身上。其實佛菩薩不需要這些東西,經典也不需要。我們能以像這些一樣的“微妙嚴具”,比如還有裝經典的精美盒子,蓋經典的精美的布等,來供養經典,表明對此經的恭敬心是很大的。【即成於彼十方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不是具體, 的數字,而是說無量無邊。此經有諸佛果地的功德,所以供養此經,就等於供養一切諸佛。【以天香華,衣服嚴具,七寶所成,積如須彌,盡以供養】供具也就相當於是天上的香華、衣服等微妙的莊嚴之具,這些供具也就相當於是“七寶”所成。七寶,在《佛說阿彌陀經》上是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其它不同的經典,所列的七寶都不完全一樣,但都是很珍貴的。並且這些供具的數量也就相當於是“積如須彌”。須彌,就是須彌山,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繞須彌山腰而行,四大天王天也在須彌山腰四面,須彌山頂是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鹼海,鹼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鹼海四方有四大部洲:東勝神州、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廬洲,我們地球是南瞻部洲。關於佛教的宇宙觀,大家可以多看看《長阿含經》,阿含經的十八卷到二十二卷都是《世記經》。
由於供養此經,那麼供具也變得很殊勝;供養的也是一切諸佛;並且供養的是恭敬心,三個方面都很殊勝,由此所生的福無量無邊,“種植善根,亦復如是”。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的公案,以一朵小花或者什麼東西供養三寶,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像前面講的迦葉尊者給佛裝金身,還有阿那律供養辟支佛等,這樣的公案太多了。而在這裡我們看到,供養此經就相當於供養一切的佛,阿那律供養一位辟支佛的功德都不可思議了,更何況佛是最圓滿殊勝的福田,並且供養的不只是一尊佛,而是無量無邊的佛,供具也變得那麼殊勝。由此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們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啊,很快就能圓滿福慧資糧。我們若能再發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把誦經、書寫經典、供養經典的功德回向一切眾生,那麼我們必定能快速的成就佛道!
再看下面:【爾時,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聞是說已,各懷希奇,互相謂言:“奇哉威德!是朽土聚,如來神力所加持故,有是神變。”】
此時,與會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佛說法後,都感到非常的稀有奇特,他們互相說:“這樣的威德太奇妙了,這個朽壞的土堆,因為如來神力加持的緣故,所以才有這樣的神妙變化!“各懷希奇”每個大眾都覺得稀奇。佛每次的講法,都有無量無邊的龍天護法護持,這次他們都覺得稀奇,可見像這樣殊勝的法要在以前佛也不是經常宣講,此法是佛一代時教中特別殊勝的法門!“奇哉威德”是天龍八部的贊歎之詞;“是朽土聚”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見的境界;“如來神力所加持故,有是神變”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的想法。實際上,塔就是代表的十方諸佛,自然有這樣的奇妙威德,不是說佛加持才有,不加持就沒有。龍天護法等這樣的言說,或許是有疑惑,或許就是為了解除我們的疑惑,為了代我們請法,才方便示現這樣說的!
【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七寶塔現為土聚?”】金剛手菩薩又對佛說:“世尊!是什麼原因,這個七寶塔現在變為土堆了呢?”“是七寶塔”為金剛手菩薩所見真實境界;“現為土聚”這是一般大眾所見之相。金剛手菩薩沒有任何疑惑,為解除大眾心中疑惑,而向佛請法。
【佛告金剛手:“此非土聚,乃是殊妙大寶塔耳!】
佛告訴金剛手菩薩,實際上是在告訴與會的大眾與我們,“此非土聚,乃是殊妙大寶塔耳”,這是佛眼所看到的真實之相,不是土堆。同樣的境界,由於眾生的業報不同,所看到的也不同。比如水,我們人看到的是水;有些鬼道眾生看到的就是膿血;魚看到的就像我們看到的空氣一樣;而天人看到的是琉璃。還有,在佛住世時,有人見佛就是一個平常的比丘模樣;有人見佛是丈六金身;有人看到佛是無量的相好。到底哪個正確呢?這只是眾生業報有差別,所以見的境界就不同。而佛是斷除了一切的煩惱,所見的就是諸法的實相。這裡也是,我們看到的是土堆,那只是我們見的妄相而已;佛看到的是真實之相,是殊勝微妙的大寶塔。
【由諸眾生業果劣故,隱蔽不現】為什麼我們看到的不是寶塔的形象呢?也就是上面金剛手菩薩問的“何因緣故”?就是因為我們眾生業果陋劣的緣故,所以塔就隱蔽看不到了。“業果”就是行業果報。我們行的惡法,造的惡業越來越多,總與十惡相應,果報自自然然就很不好。能感的是我們的心,所感的是境界。我們眾生惡業多,所以即使是寶塔,我們也看不到,塔就“隱蔽不現”了。就像現在很多的佛教聖地,實際上有很多的佛菩薩,朝山的人有很多都看不到;而誠心誠意的往往能看到,就是這個道理啊!
【由塔隱故,如來全身非可毀壞,豈有如來金剛藏身而可壞哉!】雖然塔已經隱蔽看不到了,但如來的全身沒有毀壞,豈有如來的金剛藏身壞的道理?“如來全身”是指佛的法、報、化三身,我們知道法身是不生不滅的,所謂“何其自性本不生滅”;報身是有始無終的,也不會壞滅;而化身卻是會壞滅的。為什麼這裡說“如來全身非可毀壞”呢?其實,佛的應化身也沒有壞滅,只是眾生的機緣感召而現的生滅相,也就是上面說的“由諸眾生業果劣故,隱蔽不現”,其實在佛看來一切法本不生滅,像“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的意思,“一切事”就是山河大地,男女老少等等,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生滅的啊,為什麼說不生滅呢?這都是佛境界,如同《法華經》上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就是說一切萬法,山河大地等,“住法位”就是說都是我們佛性所顯現的,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所以萬法也就不生不滅,化身也不生滅,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我們還很難體會,我們要好好修行,等到大徹大悟後,就能明白這個道理!“如來金剛藏身”,金剛是比喻堅固的意思,金剛藏就是我們的佛性本不生滅,究竟堅固;同時金剛藏身也就是佛的三身本不生滅,這都是佛境界啊,不是我們的妄想境界,佛的金剛藏身是不會壞滅的!
【我若滅度,後世末法逼迫之時,若有眾生習行非法,應墮地獄,不信三寶,不植善根,為是因緣,佛法當隱,然猶是塔堅固不滅,一切如來神力所持。無智眾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寶,不知采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淚,彼諸如來,亦皆流淚。】這一段世尊把佛法隱沒的原因和諸佛流淚的原因說出來了。“我若滅度,後世末法逼迫之時”,前面我們說過,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法運,在我們這個世界是一萬兩千年。這裡佛說,我入滅以後,“後世末法”,主要是指末法時期,我們早已是末法時期了,是“逼迫之時”,也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上所說的“五濁惡世”,劫濁,就是種種濁法,也就是後面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匯集的這樣一個時代;見濁,就是種種的邪見增盛;煩惱濁,就是種種的煩惱亂動;眾生濁,眾生心邪見煩惱增盛,身體也很陋劣,苦報加劇;命濁,壽命短促。我們就是被這些煩惱逼迫身心啊,所以叫“逼迫之時”。“若有眾生習行非法,應墮地獄,不信三寶,不植善根”,因為眾生有種種的煩惱逼迫身心,所以就去做一些“非法”的事,就是不能與佛教導的五戒十善等相應的事,也就是種種的惡法。現在確實如此啊,眾生惡業殺生等都特別嚴重,與佛所說的是一樣。“應墮地獄”,一切法都離不開因果,既然早那麼重的惡業,肯定是要墮落到地獄的。佛在這裡不說“三惡道”,而直接說“地獄”,確實都是造的極重惡業,是地獄因啊。“不信三寶,不植善根”佛法僧三寶是眾生的智慧明燈,是眾生離苦得樂的慈航,但眾生迷惑顛倒,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樂於惡法,根本都不歸信三寶,也不種植善根,不去行善法。現在確實有很多這樣的情況,與佛說的完全一樣,大家仔細觀察就知道了。“為是因緣,佛法當隱”因為上面所說的原因,佛法就隱沒了。不是佛不慈悲,而是我們對不起佛法啊。即使是經典都在,但眾生業障重,根本不看,現在很多學佛人家裡都有許多的經典,你看多少呢?人都隨順自己的煩惱造惡業去了,經典沒有人來學啦,所以佛法就慢慢隱沒了。其實,佛法根本就沒有正末之分,而是由於眾生的緣故,才說末法。我們今天雖然生在這樣的末法時期,但若能依法而行,現在就是正法!
【然猶是塔堅固不滅,一切如來神力所持。】雖然像上面說的這樣,但此寶塔是堅固不滅的,有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力加持。這也是佛對寶箧印塔的授記,塔是堅固不滅的。再看下面:【無智眾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寶,不知采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淚,彼諸如來,亦皆流淚。】眾生沒有智慧,被“惑障”所覆蔽。我們眾生有三障:煩惱障,就是指貪欲嗔恚愚癡等煩惱;業障,就是五逆十惡之業;報障,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這些都障礙我們修行正道。“惑障”主要是指我們的煩惱習氣。我們眾生由於被惑障的覆蔽,“徒朽珍寶,不知采用”,只是白白的浪費珍寶,不知道用珍寶,太愚癡了!“珍寶”就是指的寶箧印經法,廣指佛的一切經典,我們不知道用啊,不知道如法修行啊,白白的浪費了無上的法寶!再講的深一些,“珍寶”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是一個大寶藏,“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我們卻不認識他,不守自性,背覺向塵,就是“徒朽珍寶,不知采用”。像《法華經》上的比喻一樣:“有一個人,到了他的親友家中,醉酒而臥。這個時候他的親友有事外出,就把一顆無價的寶珠放在了他的衣服裡,但他不知道。等他醒來後,不見自己的親友,就遠走他國,為了生活,歷盡艱難。後來他的親友見到他就說:“你怎麼為了生活這麼辛苦呢,我以前把一顆無價的寶珠放在了你的衣服裡,你怎麼不知道呢,你現在可以把它拿出來用,就會無所缺乏了。”這個衣裡明珠就是我們的佛性啊,我們要背塵向覺,好好修行啊,不要“徒朽珍寶,不知采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淚,彼諸如來,亦皆流淚】佛看到我們愚癡顛倒,受輪回之苦,所以一切的佛都為我們流淚。這是佛把前面流淚的原因說出來啦,我們要體會佛的慈悲心,努力修行,以寶箧印經法自利利他,則諸佛歡喜!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第九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請看經文:【復次,佛告金剛手言:“若有眾生書寫此經置塔中者,是塔即為一切如來金剛藏窣都婆,亦為一切如來陀羅尼心秘密加持窣都婆,即為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窣都婆,亦為一切如來佛頂佛眼窣都婆,即為一切如來神力所護。】
這一段是講此經有裝藏開光的作用!開光,就是佛菩薩像落成之後,舉行開光儀軌而供奉。在開光的時候,有時也把一些經咒等聖物裝進佛像裡,這就是裝藏。至於裝藏的的東西,有些也用金銀珠寶、五谷等。印光大師說過:“大乘經咒安於藏中則有益,余均俗派。”所以若用經咒等聖物是最好的裝藏。
至於開光,也有很深的表法意義,是開啟我們的智慧之光!在開光儀式中,用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這是表要拂去我們心地上的垢塵;然後用鏡子照佛像,表垢除淨顯,要我們明心見性;用筆點向佛眼,眼睛代表智慧,這是表要開發我們內在的智慧。另外,我們看到佛菩薩像,就要懂得佛菩薩像所代表的意義,這就是佛菩薩開啟我們的智慧之光!比如我們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肚皮特別大,代表大肚能容;臉始終是笑呵呵的,代表歡喜,代表有禮貌。這個形象就是在告訴我們要懂得包容,要對一切人有禮貌,要歡喜。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千眼代表能觀察到眾生的需要,千手代表解決眾生的苦難。所以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就是要提醒自己要向觀世音菩薩學習,心要慈悲,去幫助別人。我們只有真正懂得佛菩薩形象的意義,依照這個道理去做,才是真正的開光,開啟了智慧之光!
現在很多人偏在一邊,有的只是注重儀軌,不懂得佛菩薩像表法的意義。如果你不去斷惡修善,經常做壞事,即使你每天拜開光的佛像,你也不能平安,因為你沒有依照佛菩薩的教導去做!
另外,我們要知道,佛像、塔當中裝藏與不裝藏還是有區別的!世間上也有各類塔形建築物,但那只是一般的建築物而已,沒有三寶的功德,圍繞它也就是散步而已。但如果塔當中能裝入佛教的經咒,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你繞塔、禮拜塔、乃至見到塔等等,都可以滅罪生福,為將來的得度成佛種下善根!如果能裝入寶箧印經、咒,那麼塔就會成為一切如來全身捨利寶塔,是最圓滿的開光!佛菩薩像本身就是很殊勝的對境,禮拜供養都有無量的功德,但如果裝入此經,佛像就不僅僅是佛像了,下面的經文都會講到,經文都是佛的真實之語,我們要信受啊!
下面我們來看經文:“復次,佛告金剛手言”:佛又告訴金剛手菩薩,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若有眾生書寫此經置塔中者”:如果有眾生能書寫此經把經安置在塔中,“眾生”,不僅僅是我們人,其它的眾生都可以。這一句是佛在告訴我們應當如何的修持此法,也是勸我們要這樣行持!“置塔中者”安置在塔中,說到這裡,我們要提一下注意的事項。諾那祖師說:【人之姓名不宜裝入佛髒內,如將經書裝髒時,亦要將經上之人名剪除,因拜佛之人很多,即喇嘛活佛亦禮拜佛像,如人名裝在髒內,則受人禮拜,本人便有折福不吉祥之事。】【塔內所藏經咒,不可上下倒置,如倒置則易發生爭斗之感應。】【一切人名不可刊在塔上,恐受人禮拜圍繞,本人折福,發生不吉祥之事,最好建塔人之姓名,可在一旁另建一碑,以為紀念。】由諾那祖師的開示我們可以知道,不論是佛像佛塔,要裝藏的經典上都不要寫人的名字;裝藏中的經典不可以倒放;前面也提過,書寫的經典一定要工整。如果我們是用紙書寫的話,盡量要密封好,恐怕周圍的環境比較潮濕,不利於經典的長時間的保存。其實,世間的萬物都是成、住、壞、空的,經典將來也會由於時間的關系而破損,但我們現在能盡量做到完善的保存就好。像現在很多發心建塔的菩薩們,他們用心都很周到,經過一層又一層的工序,保證了經典能長時間的保存,我們隨喜功德!
再看下面的經文:【是塔即為一切如來金剛藏窣都婆,亦為一切如來陀羅尼心秘密加持窣都婆,即為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窣都婆,亦為一切如來佛頂佛眼窣都婆,即為一切如來神力所護】
“窣都婆”,是塔梵文的音譯,之所以不翻譯,是有深義的。因為佛像、佛經和佛塔分別表佛的身、語、意,所以“窣都婆”淺講就是佛塔,深一點講就是代表諸佛的意。
這是說把寶箧印經裝入塔內後的不可思議之事,塔就成為了一切諸佛如來金剛藏塔,也是一切如來心咒秘密加持的寶塔,也是一切如來寶塔,也是一切如來佛頂佛眼寶塔,塔就有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力守護。又“金剛藏”代表諸佛的法身,因為法身不生不滅,常用金剛來比喻;“陀羅尼心秘密”代表諸佛的報身,諸佛因地廣修六度,所以果地圓滿,成佛後的心咒就有佛果地所有的功德,所以心咒就是六度圓滿後的果報,代表報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代表諸佛無量的化身。“佛頂佛眼”,頂是最高,眼最重要,所以佛頂佛眼就代表殊勝至極。所以寶塔有諸佛所有的殊勝功德,寶塔就是諸佛,自然有諸佛威神力守護,這都是由於經典裝進塔內的原因啊,所以我們也要如是隨學!
【若佛像中、窣都婆中安置此經,其像即為七寶所成,靈驗應心,無願不滿。其窣都婆,傘蓋羅網,輪橖露盤,德字鈴铎,楹礎基階,隨力所辦,或土或木,若石若磚,由經威力,自為七寶。一切如來於此經典加其威力,以誠實言不斷加持。】
“若佛像中、窣都婆中安置此經”不僅是塔中可以安置此經,而且佛像中也可以安置此經。若佛像中有此經,則“其像即為七寶所成”,從表面上看上去並沒有什麼變化,但佛眼看到的卻是七寶所成,不再是平時看到的瓷、銅的質料。並且可以“靈驗應心,無願不滿”,我們心中所有願望,當然是指善願,都可以應心滿足。一般我們都知道,“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什麼都可以得到,但要如理如法的求,自己要依照佛的教導去種因就能得果。比如,你想求得財富,一定要財布施;想求得聰明智慧,一定要法布施;想求得健康長壽,一定要無畏布施,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佛法當中,我們在很多經典都可以看到,你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等等,你所得的利益是怎麼來的呢?是你念佛菩薩,佛菩薩加持得來的,黃念祖老居士在講《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的時候就提到:“我們可以直接享受觀世音菩薩所賜的果實。他成就了,他有這個大的願力。我們只要是稱其名號,你求大涅槃就得大涅槃。我常打比方,現在不需要你去開荒、鋤草、種植、除害、施肥,直到收成。這個成熟的果實大蘋果,擺在你面前了。只需要你吃了。”這就是果地法門的利益,念佛法門也是果地法門,有阿彌陀佛願力加持!若我們自己修,那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不要說我們的水平,就是阿羅漢*他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到極樂世界。為什麼我們能往生呢?那是因為佛願力加持的緣故。此法也是如此,你只要如法行持就可以了,這些功德都是佛已經成就的,自然能“靈驗應心,無願不滿”。不過果地法門也離不開因果,不過是以佛果地的功德為我們修行的因,就像念佛一樣“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所以是因果同時啊,這就是果地法門的殊勝之處!
【其窣都婆,傘蓋羅網,輪橖露盤,德字鈴铎,楹礎基階,隨力所辦,或土或木,若石若磚,由經威力,自為七寶】“傘蓋”,就是莊嚴寶塔上面的像傘一類的蓋;“羅網”,連綴眾寶珠所作之網。即仿佛土、天界等皆有眾寶莊嚴之羅網,故用以莊嚴佛殿或懸掛於佛像上,作為莊嚴物或供養物;“輪橖”,即塔上持露盤的柱桿;“露盤”,即塔之平頭上所立之輪盤形建築物;德字:也有經典是“德宇”,應該是“字”,就是佛胸前的“卍”,叫吉祥海雲相;“鈴铎”:樂器名,也叫做手铎、手鈴、寶铎、風铎、檐铎——這些“鈴铎”,各為“鈴”的一種,都是用金、銅、鐵等金屬所制造的;“楹”,堂前的柱子,“楹礎”:楹柱下的石墩;“基階”:建築物的基礎和台階。這塔上的所有,“隨力所辦”,隨自己的能力來置辦,若資財富足就做的好些,若能力有限即隨力的做,“或土或木,若石若磚”,不管塔是土、木、石頭、磚頭都可以,“由經威力,自為七寶”,由於經典的威神力加持,都是七寶所成的。“一切如來於此經典加其威力,以誠實言不斷加持”一切的諸佛都對經典加持他們的威神力。“以誠實言”,佛就是真語者、實語者,為什麼還說“誠實言”呢?因為這樣的功德境界,是佛親眼所見,我們一般人看不到,很容易懷疑,所以佛為了大家能生起信心,所以說“以誠實言”,“不斷加持”加持是恆常如此的,沒有間斷的!
【若有有情能於此塔,一香一華禮拜供養,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時消滅,生免災殃,死生佛家。】
這一段是講寶塔滅罪的功德!“有情”就是指有情識的眾生,不僅是人,乃至於畜生、六道眾生都包括在內,能只要對寶箧印塔,做一香一花這樣很少的禮拜供養,那麼就會“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時消滅”。我們都知道,以至誠心念一句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這裡,禮拜供養寶箧印塔也能如此,可見此塔滅罪的功德很大!“八十億劫”,“億”在古代有十萬為億,千萬為億,現在是萬萬為億。“劫”,一大劫有四中劫,一中劫有二十小劫,一小劫是從人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就是一小劫。有人算過,一小劫是1680萬年,一大劫是13.44億年。經典上也有用“劫石”來計算“劫”的,一塊方圓四十裡的大石頭,天人每過百年下來一次,用天人非常細軟的衣服在石頭上拂一次,等到把石頭磨完這是一劫,也有說五百年下來一次等等,總之都是形容極長的時間。我們想想,那麼長時間的罪都能滅掉,並且是“生死重罪”,讓我們輪回六道生死的罪業,不僅僅是惡業,可見功德的殊勝!我們也不要以為,拜一拜塔或者念一念佛我們的罪就都消完了。我們是從無量劫來,所造的業也是無量無邊的,所滅的罪很多,但並沒有完全清淨,像藕益大師在《要解》中說:“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所以,我們知道法的殊勝,也要好好的修行,不可以懈怠啊!說到這裡我們要講一講忏悔的方法。
忏悔在我們任何宗派的修學中都很重要,我們之所以不能成就佛道,就是因為我們有種種的業障。所以整個佛法的修行過程,也可以說是忏悔業障的過程,等覺菩薩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這就是業障,等破了這品無明,那就是究竟的成佛了。所以《普賢菩薩行願品》上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菩薩的忏悔都沒有窮盡,更何況是我們一切眾生呢?
我們現在很多人實在是不懂得忏悔,一般只知道我以後不要再做錯事就好了,要不二過。可是我們煩惱習氣很重,不久又做錯事,又忏悔。總這樣的反復,時間長了以後,自己都沒有信心了。如果我們懂得正確完整的理論與方法,那麼如法的忏悔,業障自然能消除。忏悔業障要具足四力:依止力、破惡力、恢復力、對治力,如果四力具足則可以重業變輕,輕業完全清淨。首先是依止力,就是依止三寶,外依止力就是指佛菩薩,內依止力就是自己的皈依發心,總之,依止力是皈依三寶,憶念三寶,誠心祈禱三寶以清淨罪障,這就如同人不小心服毒藥後,需要找醫生治療。二是破惡力,應對自己所造的罪業生起後悔心,發露忏悔,不要覆藏。如果沒有強烈的後悔心,只是口頭上忏悔,罪業不能得以清淨,這就像不小心吃毒藥的人想把毒藥吐出來一樣。三是恢復力,發願從今以後再也不造罪業,就像服毒藥的人發誓再也不願意吃毒藥一樣。四是對治力,指盡力行持善行以對治所造惡業,包括誦經、念咒、念佛、回向、隨喜、證悟空性等,就像服毒藥的人需要藥物治療一樣。
我們一般人說的“不二過”只是四力當中的“恢復力”,還不全面,我們要清楚忏悔完整的理論。若只是其中一個力量,恐怕不能清淨罪業。下面說一個公案來說明這點:【佛在世的時候,有批商人前往他國經商,他們帶了一只狗。中途商人們累了,然後就地休息。狗趁人不注意,便去偷商人的肉,結果被眾人發覺,狗遭受一頓猛打,腳被打斷,最後被棄於曠野之中。當時捨利弗以天眼看見此狗奄奄一息。尊者隨即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得食之後,立即飛臨狗的地方,慈悲的將所得之食喂與狗吃,然後捨利弗就為它說法,不久狗便命終轉生為人。後來阿難尊者問佛:這狗往昔造了什麼惡業,導致今生墮落為狗。佛告阿難:過去迦葉佛時,有眾比丘聚會一處,其中一年少比丘音聲清雅,梵呗唱贊十分善巧,人皆愛聽。另一老比丘,音聲濁鈍,不能經呗,每每出聲自娛自樂,但此老比丘,實是沙門功德圓滿具足的聖者羅漢。當時年少的妙音比丘,見老沙門音聲濁鈍,自恃傲慢,就呵斥道:“長老出聲真象狗吠。”等他罵完,老比丘便喝道:“你認識我嗎?”年少比丘回答:“怎麼不認識?你不就是迦葉佛時的比丘嗎?”上座點醒他:“我已成就阿羅漢道。沙門儀式,悉皆具足!”年少比丘一聞此言,頓時心驚毛豎、惶恐自責,隨即近前忏悔過失。當時老比丘接受了他的忏悔。因為這一惡口的罪業,年少比丘在此後的五百世中,常受狗身,飽嘗痛苦。】這樣的公案在《百業經》和其它的經典上有很多,為什麼他忏悔了還五百世做狗呢?晉美彭措上師說:“他們僅是生後悔心,只具足四對治力中的一個,余三種對治力都不具足,但造的業又重,那麼肯定受報。”確實如此,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啊,一定要好好的忏悔才可以。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也曾開示說:“無始以來我們肯定造了惡業,故我們應當猛厲忏悔。消盡惡業的方法有四種:一是發起一個度化眾生的無畏菩提心,可以消盡業障;二是入無上大圓滿的境界,證悟等淨之實相,無有輪回涅槃取捨,可以消盡業障;三是具足四對治力修持金剛薩埵忏悔無始以來之業障;四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後業障可以消盡。欲忏清罪業,當以此四竅訣勤修。”
這都是大成就者的殊勝教言,我們一定要記住。第一種發菩提心,我們前面也講過了匝哦之女的公案,他一念的心就脫離地獄升到天道。還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經轉生為地獄眾生嘉瓦謝達,在拉火馬車時,看到同伴嘎瑪熱巴拉不動,獄卒氣急敗壞地用火錘擊打他,於是對其生起極大悲心。他告訴獄卒:“放了他吧,我來幫他拉。”獄卒特別生氣,邊用鐵錘打他邊說:“眾生的業力必須由自己承受,誰能代替?”剎那間,嘉瓦謝達轉生到三十三天。這樣的公案還有很多,都說明菩提心有消除業障的殊勝功德!
二是入無上大圓滿的境界,證悟等淨之實相,無有輪回涅槃取捨,可以消盡業障。這也是我們所說的理忏,就是觀察實相忏悔,即過去、現在所作一切罪業皆由心起,若了知自心本性空寂,則一切罪福相亦皆空寂,如是觀察實相理以滅罪稱理忏。“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亡時罪亦空”,“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實相”“了則業障本來空”這都是說的實相忏。我們也要清楚,理忏不是明白一點道理就行的,需要一定的證悟,我們一般人很難做到。
三是具足四對治力修持金剛薩埵忏悔無始以來之業障。金剛薩垛世尊在因地時曾發下大願:“願我證得無上佛果時,如果有眾生造五無間罪,破壞三昧耶誓言,一旦他們能聽到我的名號,對我有虔信,念誦咒王百字明,則一切罪障清除無余,此願不成,我終不證得無上菩提。願我住於破戒者前,他的一切罪障悉皆清淨!”現金剛薩垛世尊早已在東方琉璃剎土中成佛,故他所發的願也早已成就。若能具足四對治力修金剛薩垛法,則能消除業障!
四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後業障可以消盡。念佛求生淨土是非常殊勝的法門,利益是無量無邊的,這裡說滅罪也用念佛的方法。還有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余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觀無量壽佛經》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清朝的慈雲灌頂法師在《觀經直指》中說,業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忏悔法都忏不掉的業障,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徹底忏除,那就是念佛。由此可知,念佛功德確實不可思議,不僅能往生快速成佛,也能除滅重罪!
當然,忏悔還有很多不同的分法,有事忏與理忏。還可以分為作法忏悔,取相忏悔,無生忏悔。其中,作法忏悔與取相忏悔屬事忏,無生忏悔則理忏。事忏,又雲隨事分別忏悔,以身禮拜瞻敬,口則稱唱贊誦,意則存想聖容!披露過去、現在三業所作之罪。作法忏悔,略稱作法忏,就是依戒律的作法而行忏悔;取相忏悔,略稱取相忏,又作觀相忏悔,即觀想佛之相好等,以為除罪之忏悔。理忏我們前面提過了,在這裡把忏悔的方法給大家略微做一個介紹,希望大家能如理如法的行持!
由“若有有情能於此塔,一香一華禮拜供養,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時消滅”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出,此塔是殊勝的依止對境,能滅重罪,並且可以“生免災殃,死生佛家”,我們種種的不如意,種種的災殃,都是由於過去生惡業的感召,今依止寶箧印塔除滅了重罪,則可以免除災殃!或許我們要問,我每天也拜塔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不順心的事呢?要知道我們的惡業,真像《普賢菩薩行願品》上說的:“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塔絕對是殊勝,你禮拜供養也絕對能滅罪等等,這都是說善法的功德!但你能不能完全相應,還要看我們的心,像淨土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說:“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為業縛。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然業乃造於已往,此則無可奈何。所幸而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轉業。不由別人。”由祖師的開示,我們知道,心若能與道相應,則可以轉變業力;若是隨自己的煩惱習氣,則還是被業所轉。此段經文是佛金口所說,絕對真實可信,你在禮拜供養寶箧印塔時,即是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即滅重罪,也免除了災殃,將來必定能生佛家,這講的都是此塔的功德!若我們的心與煩惱習氣合,造作惡業,善法功德雖大,但我們存心不能相應,還是要隨業力流轉的,我們要明白道理啊!由這段經文知道此法功德大,所以要好好修持,千萬不要發顛倒心!再看下面“死生佛家”,就是命終以後,可以往生到諸佛的淨土。由這句可以知道,此法不僅是現世“生免災殃”的世間安樂,同時也是出世間往生淨土的安樂,真是能滿一切願!
再繼續看下面:【若有應墮阿鼻地獄,若於此塔或一禮拜,或一右繞,塞地獄門,開菩提路。】
“阿鼻地獄”就是無間地獄,《地藏經》上說:【又五事業感,故稱無間。何等為五?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故稱無間。二者,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三者,罪器*棒,鷹蛇狼犬,碓磨鋸鑿,锉斫镬湯,鐵網鐵繩,鐵驢鐵馬,生革絡首,熱鐵澆身,饑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相連,更無間斷,故稱無間。四者,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貴*、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五者,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以此連綿,故稱無間。】
“應墮阿鼻地獄”就是造了無間地獄的惡因,所以應該墮落到無間地獄。什麼樣的因應該墮無間地獄呢?《地藏經》上又說:【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眾生,出佛身血,毀謗三寶,不敬尊經,亦當墮於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眾生,侵損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藍內恣行YIN欲,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诳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這一段經文是說,如果有人造了無間地獄的惡因,應該墮落到無間地獄,但他能夠對寶箧印塔做一個禮拜,或者一右繞寶箧印塔,那麼這個人就會“塞地獄門”,不會再墮落到無間地獄去了,可見此塔確實能滅重罪,並且還會“開菩提路”,就是入於正覺的佛道路來修行,此塔確實太殊勝了!這段經文很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經文:【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應該墮落地獄的眾生,只要念佛,不僅不用墮地獄,而且還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修行成佛。這是藉最下之機,彰顯最殊勝的大法啊,與我們這裡的經文完全相應,此寶箧印法與念佛同是最殊勝圓頓的法門,我們一定要好好的修持流通!
【塔及形像所在之處,一切如來神力所護,其處不為暴風、雷電、霹雳所害,不為毒蛇、蚖蝮、毒蟲、毒獸所傷;不為獅子、狂象、虎狼、野干、蜂虿之所傷害;亦無藥*、羅剎、部多那、毗捨遮、魑魅、魍魉、癫痫之怖;亦復不為一切寒熱諸病,疬瘘、癰疽、瘡疣、疥癞所染。】
“塔及形像所在之處,一切如來神力所護”不僅是寶塔,寶塔的形象也可以,所以我們印了很多寶箧印塔的卡片與大家結緣,可以隨身戴在上衣口袋裡,可以供在佛堂,可以掛在車上等等,讓別人看到都可以種善根。塔和形象就是代表一切的諸佛,所以塔和形象所在的地方,就有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力守護。那麼所在地就沒有災難,下面是舉例來說,“其處不為暴風、雷電、霹雳所害”,這是講天氣的自然災害都可以消除了。我們要問為什麼那麼殊勝呢?要知道“境隨心轉”,周圍的環境與我們的心是有很大關系的。若人人心地清淨善良,則周圍的環境一定會好;若人心不善,環境就會變壞,災難也很多。若貪心重則容易引起水災;嗔恨心容易感召火災;愚癡容易感召風災;恭高我慢脾氣大等容易引起地震等災害。而聖人斷除煩惱,心地清淨慈悲,所以有聖者在的地方,環境自然清淨祥和,沒有災難。像近代的宣化上人曾對廣欽老和尚說過:“我要現在所住的三藩市不地震,就不地震,不是地不會動,而是我能使之不動。以前我在香港,飓風要來,我能使之在二十英裡外不來。”宣化上人是得道高僧,心清淨慈悲,能轉變環境。這個道理,已經被現代科學也證實了,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對一杯水上說贊美的話,貼上贊美的標簽,顯微鏡下觀察水的結晶就很漂亮;貼上難聽的話,水的結晶就很難看。其實不僅是水,周圍的環境也都是如此啊,隨我們的心轉變。佛是最圓滿的聖者,心最清淨慈悲,寶塔代表一切佛,有一切佛威神力的守護,所以塔和形象在的地方就沒有災難,並且會很好。【不為毒蛇、蚖蝮、毒蟲、毒獸所傷】;“蚖蝮”是同一類的毒蛇,也稱虺。蚖,身長一尺多,頭扁眼大,體色與泥土差不多,牙齒咬人,隨時有毒素流出,被咬到很容易喪命。蝮,是蟒蛇的一類,身體兩尺多,頭三角形,頸項很細,鼻子反鉤,全身灰暗色,有毒牙,人被咬也會喪命。這一段都是講的有毒的動物,只要寶箧印塔在,就不會被這些毒物所傷。【不為獅子、狂象、虎狼、野干、蜂虿之所傷害】;“野干”是一種比黃鼠狼大比狐狸小的動物,形色青黃,如狗群行,夜晚鳴叫,聲音像狼。“蜂虿”就是“蜂”和“虿”,都是有毒刺的螫蟲。虿,是蠍子一類的毒蟲,蜂虿有毒。這是說,有寶箧印塔的地方也不被此類猛獸蜂虿等傷害。【亦無藥*、羅剎、部多那、毗捨遮、魑魅、魍魉、癫痫之怖】;藥*前面解釋過了,“羅剎”是食人血肉的惡鬼;“部多那”也是一種鬼,《慧苑音譯》下曰“從父母生者,名夜*。化生者,名部多。”;“毗捨遮”意譯食血肉鬼、啖人精氣鬼、癫狂鬼、吸血鬼;“魑魅、魍魉”,均為鬼神之名,也有說是山妖水怪之類;“癫痫”是一種病,但在這裡,前面所說的都是各類的鬼,所以這個“癫痫”不僅僅是指的病,也是指行癫痫病的鬼。這一段是說有寶箧印塔的地方,就不會有這些惡鬼怪的恐怖之事。【亦復不為一切寒熱諸病,疬瘘、癰疽、瘡疣、疥癞所染。】這一段是講沒有各種疾病傳染的危害,下面“寒熱諸病”就是從患者的症狀上來說的;“疬”,瘰疬,病名,如:疬瘍(汗斑,由一種霉菌引起的皮膚病)“瘘”中醫指頸部生瘡,久而不愈,常出濃水;“癰疽”就是毒瘡,多而廣的叫“癰”,深的叫“疽”;“瘡疣”就是機體表面的贅生物,在唐·李翱·《解江靈》上有:“瘡疣生心,洗刮不落。”“疥癞”:就是疥瘡與癞痢兩種皮膚病。這一段是說有寶箧印塔的地方也沒有各種的病傳染,這都是寶箧印塔的加持力!
【若人暫見是塔,能除一切災難】如果有人只是暫時看到了寶箧印塔,就能除滅一切的災難,“一切災難”就是指上面所舉的例子,還有下面所說。
【其處亦無人馬六畜、童子童女疫疠之患,不為橫死非命所夭,不為刀杖、水火所傷,不為盜賊怨仇所侵,亦無饑馑貧乏之憂。厭魅咒詛,不能得便。】“六畜”是六種家畜的合稱,即:馬、牛、羊、豬、狗、雞;“童子童女”,此處就是指小孩子;“疫疠”是指具有傳染或流行特征而且傷亡較嚴重的一類疾病。寶箧印塔所在的地方,大人小孩六畜等都沒有嚴重的傳染病,並且“不為橫死非命所夭”,“橫死”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提到大橫有九種:【或有眾生。得病非重。然無醫藥及看病人。或復醫人療治失所非時而死。是為初橫。第二橫者。王法所殺。第三橫者。游獵放逸YIN醉無度。為諸非人害其魂魄。第四橫者。為火所燒。第五橫者。為水所溺。第六橫者。入獅子虎豹諸惡獸中。第七橫者。饑渴所困不得飲食因此致死。第八橫者。厭禱毒藥起屍鬼等之所損害。第九橫者。投巖取死。是名如來略說大橫有此九種。其余復有無量諸橫】“非命”就是遭到禍害而死亡。有寶箧印塔的地方不會遭打橫死非命的事情。【不為刀杖、水火所傷,不為盜賊怨仇所侵,亦無饑馑貧乏之憂。厭魅咒詛,不能得便。】這幾段經文很像《普門品》上的經文,從字面上看也都很簡單,不用太多解釋。但我們要說的是,這些都是說的寶箧印塔的功德,我們要好好的修學,與法能相應才可以得到真實的利益!這些經文就簡單提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
【四大天王與諸眷屬,晝夜衛護;二十八部大藥*將,日月五星,幢雲彗星,晝夜護持。一切龍王加其精氣,順時降雨。一切諸天與忉利天,三時下來亦為供養。一切諸仙三時來集,贊詠旋繞,禮謝瞻仰。釋提桓因與諸天女,晝夜三時來下供養。其處即為一切如來護念加持,由納經故,塔即如是。】
上面所說的都是避免各種各樣的災害,這一段是說的善神護佑等吉祥之事。“四大天王與諸眷屬,晝夜衛護”,四大天王有很多的眷屬,像韋陀菩薩就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八大神將之一,位居三十二神將之首。但他是菩薩示現的天大將軍身,這無量無邊的護法善神都來晝夜守護。“二十八部大藥*將,日月五星,幢雲彗星,晝夜護持”,《藥師經》上提到十二藥*大將,其它的地方還有十六藥*將,我們這裡是指一切的大藥*將都來守護;“日月五星,幢雲彗星”,五星,就是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楞嚴經》中提到:“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這八大惡星是上面五星和羅睺星、計都星、彗星。這句經文是說,這些日月五星幢雲彗星等都來晝夜守護,所以凡是寶箧印塔在的地方都很吉祥!“一切龍王加其精氣,順時降雨”,也有一切的龍王都來護持寶塔,龍王都來了,一切的龍族也會來護持,能夠順時的下雨,什麼叫“順時”呢?就是該下的時候就下,比如天氣旱就該下雨。不該下的時候就不下,所以叫“順時”。“一切諸天與忉利天,三時下來亦為供養”,“一切諸天”就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天,當然包括忉利天。“三時”,佛世時,印度分為晝夜六時:即晨朝、日中、日沒(以上三時為晝)、初夜、中夜、後夜(以上三時為夜)。這裡“三時”不是六時中的三時,而是指早中晚,同於六時。這些諸天三時下來也是為了供養寶箧印塔。“一切諸仙三時來集,贊詠旋繞,禮謝瞻仰”,“諸仙”,在《楞嚴經》上提到仙的種類共有十種:地行仙、飛行仙、游行仙、空行天、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絕行仙。這十類仙也修道,只是不能依不生不滅的根性來修,想固守色身,是用妄心修養生之道,所以成為仙。這裡我們看到諸仙也都來贊歎、歌詠、旋繞、禮謝、瞻仰寶箧印塔,因為這些仙也有神通,能看到寶塔一部分的殊勝微妙,不像我們凡夫看不到。這樣,他們很快就能蒙寶箧印塔的加持,入於正道來修,將來也能成就佛道!“釋提桓因與諸天女,晝夜三時來下供養”。這裡特別提到忉利天的天主“釋提桓因”和很多的天女也來供養寶塔,天人也有神通啊,能看到寶塔的一些微妙處,他們也依寶箧印塔修福。“其處即為一切如來護念加持,由納經故,塔即如是”寶塔在的地方就有一切諸佛的加持,所以有這樣的不可思議功德,因為把經典裝進塔中,所以塔才會有如此的不可思議功德之事啊!
【若人作塔,以土石木、金銀銅鉛書此神咒安置其中,才安置已,其塔即為七寶所成;上下階級、露盤、傘蓋、鈴铎、輪樘,純為七寶。其塔四方如來形相,由法要故,一切如來堅住護持,晝夜不去。其七寶塔全身捨利之妙寶藏,以咒威力,擢竦高至阿迦尼吒天宮之中。塔所串峙,一切諸天,晝夜瞻仰,守衛供養。】
這一段就提到,不僅是經典,把寶箧印咒安置塔中,也會有不可思議的微妙之事。“若人作塔,以土石木、金銀銅鉛書此神咒安置其中”,這一句是說把寶箧印神咒安置塔裡面,這一句前後連貫不同,意思也就不同。若前面連貫起來則是【若人作塔,以土石木、金銀銅鉛】,然後是【書此神咒安置其中】。或者【以土石木、金銀銅鉛書此神咒】。這兩種都都可以,我們也不要那麼鑽牛角尖。總之,塔是土、木、石頭、金、銀、鉛什麼材料都可以,用什麼材料寫神咒也可以。只要塔中裝了寶箧印神咒,那麼“才安置已,其塔即為七寶所成,上下階級、露盤、傘蓋、鈴铎、輪樘,純為七寶”。這一段和上面裝經文是一樣的,我們就不解釋了。再看下面“其塔四方如來形相,由法要故,一切如來堅住護持,晝夜不去”。塔四方的如來形象,也因為神咒的原因,一切的諸佛如來也都堅住護持,晝夜都不會離去。這一句是說,由於神咒加持,不僅是塔有諸佛的護持;就是塔四方如來的形象,也有諸佛的護持。若如來形象是刻在塔上的,那麼守護寶塔也就守護了如來形象;若如來形象是放在塔周圍的,那麼一樣有諸佛的護持,這樣解釋比較全面!【其七寶塔全身捨利之妙寶藏,以咒威力,擢竦高至阿迦尼吒天宮之中】“阿迦尼吒”是色界最高的一層天,就是色究竟天。這句是說,七寶塔全身捨利的微妙寶藏,因為神咒的威力而拔擢聳立,高到色究竟天的天宮當中。其實寶塔代表諸佛,是遍一切處的。說高到色究竟天,那是因為色界還有形色,所以佛方便說高到色究竟天。下面經文還有“自小塔中,出大香雲,香氣雲光周遍法界”,確實寶塔功德不可思議!“塔所串峙,一切諸天,晝夜瞻仰,守衛供養”塔所穿過的一切天界,其中的天人都來瞻仰、守衛、供養寶塔,晝夜都不間斷。
【金剛手言:“何因緣故,此法如是殊勝功德”?】金剛手菩薩說:“是什麼原因,此法有如此的殊勝功德?”金剛手菩薩早已了知,只是想請佛說出寶箧印陀羅尼,代大眾請法,才這樣來問的。
【佛言:當知以此寶箧印陀羅尼威神力故。】
佛說:“應當知道,這都是因為寶箧印陀羅尼威神力的緣故。”
【金剛手言:“唯願如來哀愍我等,說是陀羅尼。”】
金剛手菩薩說:“惟願如來能夠哀愍我們,說寶箧印陀羅尼。能說寶箧印法的是佛,能祈請的是金剛手菩薩,可見此法全體是佛境界,大眾不懂得請法,所以佛與金剛手菩薩慈悲示現一問一答,說出諸佛心髓寶箧印陀羅尼!
【佛言:“谛聽!思念莫忘!現在、未來一切如來分身光儀,過去諸佛全身捨利,皆在寶箧印陀羅尼。是諸如來所有三身,亦在是中。”】
“谛聽”,就是仔細聽,佛都讓仔細聽,表明下面的開示非常重要,我們也要用心留意。“思念莫忘”,這裡,佛實際上就在咐囑法要了,因為此法殊勝無比,對眾生利益廣大無邊,所以佛說“思念莫忘”。再看下面“現在未來一切如來分身光儀,過去諸佛全身捨利,皆在寶箧印陀羅尼,是諸如來所有三身,亦在是中”,由此可知,寶箧印陀羅尼確實是總攝諸佛一切的功德在裡面!我們要生起這樣的信心來持誦,有信心的念誦與沒有信心的念誦是有很大區別的。若我們明白,寶箧印陀羅尼字字句句都是諸佛無上的功德,那麼“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在持誦時,就能出生不可思議的功德,一定要清楚啊!
【爾時世尊即說陀羅尼曰:
那莫悉怛哩野(四合)地尾(二合)迦南(一)薩婆怛他蘖多喃(二)唵(三)部尾婆嚩娜嚩唎(四)嚩者梨(五)嚩者[齒*來](智皆反六)祖噜祖噜馱啰馱啰(七)薩嚩怛他蘖多(八)馱(引)睹馱梨缽娜[牟*含](二合)婆嚩底(九)惹也嚩梨(十)畝怛梨(二合)薩磨(二合)啰(十一)怛他檗多達磨斫迦啰(十二)缽羅(二合)靺栗多(二合)娜嚩曰羅(二合梨音)冒地滿拏(十三)楞迦啰(十四)楞訖哩(二合)谛薩嚩怛他(引)檗多地瑟恥(二合)谛(十六)冒馱野冒馱野(十七)冒地冒地(十八)沒[亭*夜]沒[亭*夜](十九)參冒馱儞參冒馱野(二十)者攞者攞(二十一)者懶都(二十二)薩嚩嚩啰拏儞(二十三)薩嚩播波尾檗谛(二十四)戶噜戶噜(二十五)薩嚩戍迦弭檗帝(二十六)薩嚩怛他檗多(二十七)訖哩(二合)娜野嚩日啰(二合)抳(二十八)三婆啰三婆啰(二十九)薩嚩怛他檗多(三十)虞[口*皿]野(二合)馱啰抳畝涅梨(二合三十一)啰沒悌蘇沒悌(三十二)薩嚩怛他檗多(引)地瑟恥(二合)多(三十三)馱睹檗陛娑嚩(二合)賀(三十四)三摩耶(引)地瑟恥(二合)帝娑嚩(二合)诃(三十五)薩嚩怛他檗多訖哩(二合)娜野馱睹畝捺犁(二合)娑嚩(二合)诃(三十六)蘇缽羅(二合)底瑟恥(二合)多薩睹(二合)閉怛他檗多地瑟恥(二合)帝戶噜戶噜吽吽娑嚩(二合)诃(三十七)唵薩嚩怛他檗多(三十八)塢瑟抳(二合)沙馱睹畝捺啰(二合)尼薩嚩怛他檗單娑馱睹尾部使多地瑟恥(二合)帝(三十九)吽吽娑嚩(二合)诃(引四十)】
這是經本上的寶箧印陀羅尼,學人平時念的是以《寶箧印陀羅尼的故事》當中的讀音:Namahsdeliyadivikanam
拿莫悉地哩呀地尾噶南
sarvatathagatanam
薩瓦達他噶達南
ombhuvibhavadhavarivacharivachatai
奧母部尾吧瓦達瓦利瓦者利瓦者泰
surusurudharadhara
蘇魯蘇魯達拉達拉
sarvatathagata
薩瓦達他噶達
dhatudharipadmabhavati
達睹達利巴得嗎巴瓦地
jayavari
者呀瓦利
mudrismara
母得利思嗎拉
tathagatadharmachakra
達他噶達達嗎扎卡拉
pravartana
波拉瓦達那
vajribodhibana
巴者利包地班那
rumkara
楞卡拉
rumkirti
楞給哩地
sarvatathagatadhistite
薩瓦達他噶達地思提地
bodhayabodhaya
包達呀包達呀
bodhibodhi
包地包地
buddhyabuddhya
布達呀布達呀
samboddhanisamboddhaya
三布達你三布達呀
chalachala
者拉者拉
chalamtu
者懶都
sarvavaranani
薩瓦瓦拉那你
sarvapapavigate
薩瓦巴巴尾噶地
huruhuru
戶魯戶魯
sarva sukhavigati
薩瓦 戍迦尾噶地
sarva tathagata
薩瓦 達他噶達
hridaya vajrani
和利達呀 巴者拉你
sambhara sambhara
三巴拉 三巴拉
sarva tathagata
薩瓦 達他噶達
suhaya dharani mudri
蘇哈呀 達拉你 母得利
buddhi subuddhi
布地 蘇布地
sarva tathagata dhistita
薩瓦 達他噶達 地思提達
dhatu garbhe svaha
達睹 噶比 斯瓦哈
samaya dhistite svaha
三嗎呀 地思提地 斯瓦哈
sarva tathagata hridaya dhatu mudri svaha
薩瓦 達他噶達 和利達呀 達睹 母得利 斯瓦哈
supra tisthita stubhe tathagata dhistite huru huru hum hum svaha
蘇布拉 地思提達 思度比 達他噶達 地思提地 戶魯 戶魯 轟轟 斯瓦哈
om sarva tathagata
奧母 薩瓦 達他噶達
usnisa dhatu mudrani sarva tathagatam sadha tuvi bhusita dhistite
烏思你沙 達睹 母得拉你 薩瓦 達他噶單 薩達 睹尾部西達 地思提地
hum hum svaha
轟轟 斯瓦哈(此版讀音的字與光碟讀音亦略有差別,我們可以跟光碟學)
《寶箧印陀羅尼的故事》動畫光碟制作完成後,諾那華藏精捨的智敏上師看過,並且給予高度的評價,此版讀音我們可以努力認真的修持。有很多人依此版讀音持誦,確實很殊勝,法喜充滿,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還有的人是依經本漢字注音直接持誦,也可以;我們還看到有藏文版的寶箧印陀羅尼,還有一些不太相同的版本,其實都可以。你對哪一種版本有信心有歡喜心,就依照哪一個版本來持誦,其實很多咒都有不同的版本與念法,像我們平時念的大悲咒,在漢地大家普遍的念法與藏地的念法就不同,但都是大悲咒,我們不能說藏地的不對,藏地的也不能說我們的不對,是都可以的。有些人講,你持咒念錯一個音就會很不好,這是不正確的。像以前,一個村莊裡有位老婆婆念觀音心咒,可是她念錯了,把“嗡嗎呢叭咪吽”念成了“嗡嗎呢叭咪牛”。老婆婆這樣念了三十年,最初她用兩個碗裝豆子,每念一聲,就把豆子從這個碗裡放到那個碗裡,後來念得有功夫了,豆子自己就跳到碗裡去了。有一天,一個老修行人走過村莊,看到她的房屋上有很大的光明,老修行以為裡面肯定有大德高僧,於是前去拜訪。當老修行見到老太太後,聽她念的不對,就告訴她應該念“嗡嗎呢叭咪吽”。老修行走了後,老太太就念正確的音,但很不順口,自己也胡思亂想了,我三十年都念錯了。結果老修行再看她的房屋,已經沒有光明了。於是老修行趕緊回去告訴她,還是念以前的正確。老太太又照以前的念,結果又有了光明。還有,在古西藏,曾經有一個叫做“固青達查華”的偉大行者。這個行者專修一種叫做“普巴金剛”的密法,擁有各種奇妙的神通力,在修法的時候,他一邊持普巴金剛的真言,同時手持一種叫做“普巴杵”的尖錐形法器。因為持咒的力量,這位行者可以用“普巴杵”在大巖石上隨意切劃出深刻的痕跡,情況就好似我們用刀子在豆腐上切割那般。有一天,著名的薩迦班智達大師(注:十二世紀的佛法大師,薩迦派五祖之一)遇上了固青達查華。在討論修持之對談中,大師指出這位行者專修的真言發音有誤,正確讀音應該是“唵 班渣奇裡奇啦呀 吽呸 ”,但行者卻把它錯誤地念成“唵 班渣幾裡幾啦呀 吽呸 ”。在大師離開以後,固青達查華便放棄了錯誤的一貫讀音,開始以標准的發音持咒,卻發現他的“普巴杵”不再能穿入石中,這是因為他對咒音起了疑心。後來,這位行者決定維持一貫的信心及以往的發音,他的能力又再回來了。固青達查華修法時用普巴杵在大石上劃切,這些表面上有無數刻紋的大石現在已成為西藏的朝聖地點。由這兩個公案我們可以看出,信心才是最重要的成就關鍵。但話又說回來,如果是剛學的話,不論哪個版本,還是每個音念的准確比較好;如果你已經念了很長時間的其它讀音,就不一定非要改了!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第十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在上次我們講到佛說寶箧印陀羅尼這一段。下面我們來談一談持咒的方法!
一、此寶箧印陀羅尼在密法中有傳承的手印等,雖然此法已經普傳,但主要傳的是經典與密咒。那麼我們平時怎樣修持呢?直接誦經持咒就好,可以不用結手印。例如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和《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經》等等很多經典上都提到結手印,而此經佛沒有說結手印的事,如果一定要結,佛為什麼不說呢?有傳承的手印很好,沒有也可以持誦。黃念祖老居士講:“末法眾生根器不高,三密齊修的人也很難得呀!諸佛大慈再垂方便,不必三密齊修,只要一個密相應就可以了。在相應的時候,雖是只修一密,可是三密同時相應。所以從一個密下手和三密齊修,相應的果實是一樣的。但從一個密開始就容易多了。那要從語密開始呢?現在大家要念咒哇,念咒得到往生的人很多。一個密相應就成佛,這就和我們的淨土宗完全一致了。”
二、持誦寶箧印陀羅尼時,要懂得用功的方法,若一邊打妄想一邊持誦,這樣功夫就不得力。那麼應當如何持誦呢?我們要像念佛一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要把它們攝住,都攝六根的關鍵就是聽,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耳根最利,用耳根來修行是很容易成就的!我們持咒時,要念的字字清楚,耳朵也要聽的清清楚楚,心要專注在咒的聲音上,字字清楚。這樣眼睛也不會東張西望,鼻子也不會亂聞,身體也不會懈怠,六根就都攝住了。我們不需要觀想,只要專心聽咒的聲音就行了,一定要字字清楚,這樣就不打妄想了。若妄想起來的時候,也不要想壓妄想,要知道想壓妄想的心,本身就是妄想,“欲除妄想,去一添兩”。只要把咒念得字字清楚,妄想自然就化去了,隨著我們咒念的越來越多,越來越純熟,妄想也會越來越少的,甚至沒有妄想也做得到,只看我們的用功如何了。我們在持咒,實際上是在用密咒喚醒我們的聞性,就像念佛一樣“一聲佛號一聲心”。持咒的時候字字句句了了分明,這個了了分明的是什麼?既可以說是密咒,也可以說是我們的聞性,這是心咒咒心打成一片啊!至於持咒的功夫那是很深的,我們念到極處,把能念的心和所念的咒語一時脫落,身心世界一切化空,而了了分明,這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其實嘴上好說,要做到這個功夫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看印光大師的念佛三昧:【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夫至此,念佛得法,感應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雲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是真見,有見即隨塵。到此則山色溪聲,鹹是第一義谛;鴉鳴鵲噪,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而了無一物。語其用,如旭日之東升,圓明朗照;語其體,猶皓月之西落,清淨寂滅。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絕待圓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萬派,唯是一色,了無異味。無掛無礙,自在自如。論其利益,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唯有家裡人,方知家裡事;語於門外漢,遭謗定無疑!】印光大師那是幾十年的修持啊,都是真功夫,可不是我們嘴上說說而已。心中心密法的修持也是如此,上座要心念耳聞,下座要綿密觀照,只有如法認真的用功才能真正的證得,若上座持咒時打妄想,下座又不好好用功,若要證得那是很難的,我們持寶箧印陀羅尼時也是如此啊,功夫很深。但如法的用功,去除妄想,功夫得力還是能做到的。下面我們再把夏蓮居大德念佛用功的方法供養給大家,我們持咒也要如此,夏蓮居大德說:【直心正向,一切莫管,字句分明,老實念去。慎勿捨外趣內,背境向心,於鬼窟中作活計。當身心一如,熾然而念】【未來勿將迎,已過勿留滯,專顧現前一句,字字分明】還有很多這樣的開示,大家可以多看《蓮公大士淨語》,這些語錄都是他老人家真實用功的竅決,對我們修行決定有很大的幫助,還可以多看元音老人對《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的開示,這些都是持咒的用功竅決!
三、我們修持寶箧印陀羅尼最好能夠每天修持,數量完成的越多越好!因為密咒的修持,不是說我們會就可以了,一定要用功精進才能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比如宣化上人講:“如果你虔誦大悲咒,每天一百零八遍,連續三年,那時你以大悲咒來為人治病,就手到病除。”大悲咒,我們很多人都會了,有沒有這樣的功夫呢?因為你沒有如法的修持,沒有完成一定的數量,所以沒有這樣的功德!密宗當中有許多的真言密咒,但都需要完成一定的數量,這個咒要十萬遍,那個咒要三十萬遍等等,並不是說你已經會了就都圓滿了。現在很多人都是如此啊,這個咒我學會了,然後去學下一個咒,但每個咒都沒有好好用功修持過,這樣很難成就啊!宣化上人在講大悲咒的時候就開示我們:【你要是單單記得大悲咒,單單學過大悲咒,而不誦不持,這是沒有用的!你必須要會誦。誦,就是離開書本來誦念大悲咒;持,不是今天誦念,明天就不誦念,後天又誦念了。這個持,就是持續不斷的意思。你今天念一百零八遍,明天也要念一百零八遍,後天也要念一百零八遍,天天這麼繼續不間斷的,這叫誦持。你要是間斷,就談不到誦持了!說:“我記得了,我是心裡面記得,我不念它。”那是沒有用的,必須要“朝於斯,夕於斯”,早晨也是這樣修行,晚間也是這樣修行。不間斷的,絲毫都沒有懈怠心,沒有懶惰心,這才是誦持陀羅尼。這個陀羅尼,就是總持大悲咒。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總持你的身、口、意三業不犯。你身不造殺、盜、YIN,心不生貪、瞋、癡,口不起惡口、妄語、绮語、兩舌。這叫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才是真正一個誦持陀羅尼者。】我們修持寶箧印陀羅尼也要如此,不要懈怠,每天都要堅持,越多越好!像現在有很多人每天都持誦一百零八遍寶箧印陀羅尼,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
另外,還有許多要注意的。持咒可以大聲念、小聲念、金剛持、默念。我們一般出聲念比較容易相應,但出聲的時候不要太大聲,否則時間長很容易傷氣,如果你有些昏沉,則可以大點聲;金剛持,就是聲音在唇齒之間,自己能聽到就好,金剛持也很好;默念,就是心裡念,不過寶箧印陀羅尼有些長,默念聽起來不太方便。在持咒的時候,中間不要間斷,不要夾雜閒話。在密宗《本續》中說:“如是淨穢為千倍”,淨就是專一誦持,穢就是念誦時夾雜閒言雜話,兩者的效果有千倍之差。蓮花生大師也說:“一年精進雜誦持,不如一月專誦佳。”蓮花生大士的意思是說,在一年中夾雜閒言雜話的念誦,還不如專心致志念誦一個月的功德大。所以,真正修行的人,沒有必要時,盡量不要有太多的閒話,還是多持咒的好。除非你在持咒時,突然有事找你,你可以停一下,但最好還是不要夾雜的好。我們如果能發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來持誦寶箧印陀羅尼那最好,這樣心力不可思議,咒力不可思議,必定能有廣大的功德,必定能夠快速的圓滿成佛的資糧!
下面我們來看經文:【爾時,佛說是神咒已,諸佛如來自土聚中出聲贊言:“善哉!善哉!釋迦世尊,出濁惡世,為利無依無怙眾生,演說深法。如是法要,久住世間,利益廣多,安穩快樂。”】
當釋迦牟尼佛說完寶箧印陀羅尼後,這時諸佛如來“自土聚中出聲贊言”,聲音從土堆中傳出,不是從虛空中傳來,表明此寶箧印經法就是一切諸佛。就像前面的經文“是諸如來所有三身亦在其中”。“善哉!善哉!”諸佛的贊歎用了兩個“善哉”,表明贊歎到了極點,此法有無量功德,能滿一切眾生願,稱諸佛度生本懷,所以才有如此的贊歎。同時,這也是一切諸佛同來證明此法的功德利益,我們看到這裡,要生起信心啊!“釋迦世尊,出濁惡世”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五濁惡世,那是乘著大悲的願力而來。在過去無量劫以前,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曾經與很多菩薩一起發願,但其它的菩薩們很多都發願住持清淨的剎土,而釋迦牟尼佛卻哀憫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發五百大願示生五濁惡世,真是慈悲到了極點。我們今天能夠聽到佛法,那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恩德,他是我們的本師,根本的老師,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教法下的弟子。“為利無依無怙眾生,演說深法”我們一切眾生除了三寶外,沒有任何的依*。即使是天王,他們尚且也在輪回當中,又如何能幫我們脫離輪回呢?佛是我們的依怙,為我們“演說深法”,深法在這裡就是指的寶箧印陀羅尼,裡面有諸佛的功德,所以叫深法。
這一段很像《佛說阿彌陀經》的一段:【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其實這部經典當中,有很多都與淨土相似,後面還提到往生“極樂”等等,處處顯出淨密不二,此經與淨土法門同是利益眾生的大法!再看下面:“如是法要,久住世間,利益廣多,安穩快樂”這是諸佛為此經的授記,將會長久的住在世間,對眾生有廣大的利益,能給眾生安穩和快樂,就像念佛法門一樣,佛的經典,將來慢慢的都會隱沒,到後來只有念佛能利益眾生,其實此法也是如此啊,將會“久住世間”。我們看此處是不是與講念佛的一樣啊,確實都相同!
【於時佛告金剛手言:“谛聽!谛聽!如是法要,神力無窮,利益無邊,譬如幢上如意寶珠,常雨珍寶,滿一切願。】
這個時候佛告訴金剛手菩薩,也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谛聽!谛聽!”仔細聽,仔細聽,佛用了兩個“谛聽”,代表下面開示的內容就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是法要”就是指的寶箧印陀羅尼,“神力無窮,利益無邊”它的威神力是無有窮盡的,對眾生的利益也是無量無邊的。“譬如幢上如意寶珠,常雨珍寶,滿一切願”這是佛打比喻來說明此法的殊勝。“如意寶珠”有時又稱摩尼寶珠等,能如自己意願,而變現出種種珍寶之寶珠。此寶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雜寶藏經》卷六說,如意寶珠出自摩竭魚之腦中;《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說,“如意寶珠或由龍王之腦中而出;或為帝釋天所持之金剛,破碎後掉落而得;或為佛之捨利變化而成,以利益眾生。此如意寶珠系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地藏菩薩等之持物,能滿足眾生之意願。”總之,這裡是用如意寶珠來比喻寶箧印陀羅尼能滿一切願!
【我今略說萬分之一,汝宜憶持,利益一切。】
佛下面所要說的只是寶箧印陀羅尼萬分之一的功德,我們看到這萬分之一的功德已經不可思議了,更何況是全部的功德呢!“萬分之一”我們也要清楚,這都是對機說法,從無量無邊的功德中,說出對我們大眾根機的一部分利益之事。“汝宜憶持,利益一切”這是佛咐囑金剛手菩薩要記憶受持此法要,以利益一切眾生!再看下面:
【若有惡人死墮地獄,受苦無間,免脫無期,有其子孫,稱亡者名,誦上神咒,才至七遍,洋銅熱鐵忽然變為八功德池;蓮生承足,寶蓋駐頂,地獄門破,菩提道開,其蓮如飛至極樂界,一切種智自然顯發,樂說無窮,位在補處。】
這一段經文顯示出寶箧印陀羅尼無比殊勝的功德力;另外告訴了我們超度的方法;還為我們指歸西方極樂淨土!我們看經文【若有惡人死墮地獄,受苦無間,免脫無期】這一段是說超度的對象,是一個有極重惡業的眾生,並且已經墮落到了無間地獄,還不是一般的地獄,是非常苦的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前面已經講過了,論他自己的業力,那是無量劫也不能夠出離的。這是藉最下之機來彰顯最上之法,能把這樣的眾生都直接超度到極樂世界,可見此寶箧印陀羅尼無比的殊勝!那我們一般的家親眷屬、冤親債主,沒有那麼重的業力,要用此法超度,豈不是更容易了!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一定要好好的修此法,回向一切的眾生,若能成就一個眾生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們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印光大師說:“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確實,有一個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了,那麼他就能度化無量的眾生,這樣的功德都是我們修法成就的,我們想想功德大不大呀,大慈菩薩說,幫助兩個人往生,就比你自己精進;幫助十幾個人往生,你的福報就無量無邊;能夠幫助幾百個人往生,你是真正的菩薩。所以,今天我們值遇此法了,真正明理的人,哪有不努力修持的呢!
【有其子孫,稱亡者名,誦上神咒,才至七遍】這就是超度的方法,比一般其它的方法都要簡單。在這一段當中,沒有提到亡者有什麼修行,這是他過去生中福德的感召,有能持誦寶箧印陀羅尼的子孫,就像《地藏經》上的婆羅門聖女一樣,母親已經墮落地獄,但由於她為母親修福,母親就往生到了天上。【我們讀到這一段,千萬不要發顛倒心,那麼容易就往生了,自己就懈怠,不好好修行,甚至造惡,給別人說:“等我死後你給我念咒超度我到極樂世界。”唉,什麼樣的人都有!自己不好好用功,自己都*不住還來*別人,那就更*不住了。】其實這段有很深的道理在裡面,不是隨便念念就能讓人往生的,一定要有功夫才可以!
【有其子孫】那是不是只有他的子孫才能給他超度呢?不是的,這是告訴我們,給亡者超度,一定要有對自己父母一樣的心才可以。佛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我們用此法幫助別人時,一定要有對待自己父母一樣的孝心,慈悲心。這樣的心才與佛法相應,才能開顯出法的力量;否則,若是名聞利養,自私自利,求別人恭敬供養的心來念寶箧印陀羅尼,咒本身功德很大,你念也不能說沒有功德,但恐怕很難有多大的效果吧!我們講一講華智仁波切的故事給大家聽:【華智仁波切,經常是以普通僧人形象只身一人獨來獨往,所以很少能被人認出。一次來到康區的一戶人家門前,當時主人的母親去逝了,迎請來本地頗有名氣的上師作超度佛事。因他也是僧人裝束,主人便將其請到室內。進門後看到那位上師坐在高高的座位上,旁邊是隨身帶來的小侍者,他們正在念誦儀軌,於是便坐到一個角落裡,以神通觀察發現那位上師正在想:主人家能否將那匹最好的黑馬供養我呢?亡人的中陰身得知這位上師生起了如是惡念後便躲得遠遠的。小侍者卻以真誠的大悲心祈禱亡人往生極樂世界而專注念誦,因此又將中陰身感召回來,但他無有能力將其超度。觀到這裡尊者暗自思量:若未與亡人結上緣,則無法超度他。便對主人說:“能給我一點吃的嗎?”主人說:“佛事做完後可以給你。”超度儀式結束後,那位上師果然得到了黑馬,而具有慈悲心的小扎巴(僧人)卻僅得到了一張小黑牛皮。主人給了他一碗酸奶,如此已與亡人結上了緣,於是將亡靈超度了。爾後他自嘲地說:“貪心上師得黑馬,悲心扎巴得牛皮,超度亡靈得酸奶。】從這個公案中,我們可以看出來,自己存心的重要啊!一定要發清淨的慈悲心!
【稱亡者名】就是稱亡者的名字,這是佛為我們說的,所以我們要照做。有些不知道名字的怎麼辦呢?以前也確實遇到過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對著亡者的照片,或者稱“某某的父親”“某某的母親”,以活著的人與他的關系來稱呼也可以,佛菩薩的慈悲威力,是沒有任何障礙的,最主要的是我們的真誠心。
【誦上神咒,才至七遍】只要誦七遍寶箧印陀羅尼就可以了。但我們要知道,絕對不是隨便念念就可以的,一定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行!
像明朝的戚繼光將軍,平日持誦《金剛經》非常精進,有一天晚上,夢見一位陣亡的士兵向他說:“明天叫我的妻子到您這兒來,請您誦一遍《金剛經》超度我。”第二天早上,那個士兵的妻子果然前來,士兵妻子向戚繼光講述的情況就和夢中所說的一樣。戚繼光當天早上就為他誦經。夜裡夢見那位士兵向他致謝道:“感謝主帥您親自誦經,因為中間雜夾有‘不用’二字,我雖然可以脫離痛苦,但還不能超生。”戚繼光很奇怪,突然想起誦經的時候,有婢女送茶餅來,他沒有說話,只是揮手拒絕,心裡的意思是“不用”。於是,戚繼光把門關上,不讓任何人打擾,有誦了一遍《金剛經》,當夜又夢見士兵向他致謝,說已經超生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超度是不能亂打妄想的,否則就不圓滿!還有倓虛大師在《影塵回憶錄》裡記載“八載寒窗讀楞嚴”的故事:倓虛法師沒有出家以前,有很多朋友,其中有一個人叫劉文化。在1910年的時候,劉文化到北京去請經,住在嘉興寺一個多月,有個老和尚告訴他:“開慧楞嚴,成佛法華。”於是他對佛法對《楞嚴經》生起很大的信心。回來後,大家伙沒事就研究《楞嚴經》,但都不懂。後來請問一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也不懂。他們沒辦法,也就這樣繼續讀了七八年的時間。當然,七八年讀一部經,即使不能完全了解經義,也對這部經一定是很熟悉的了。劉文化最心誠,看不懂就在佛前磕頭求智慧,他很專一很精進,結果就有了不可思議的感應!有一天他在藥鋪裡看《楞嚴經》,他的對面坐著一位給藥鋪裡管帳的先生叫黃聘之。他兩個人離得很近,黃聘之低著頭寫帳,劉文化看經像入定一樣,心裡豁然開朗!眼前現出一種境界來:有山河大地,樓閣宮殿,周匝欄□,清瑩澄澈,就像琉璃世界一樣;還有一些天龍鬼神,護法八部,手裡各拿著寶杵,在虛空伫候著。這個污濁世界已經完全看不見了!劉文化正在看得出神的時候,忽然來了兩個鬼,而且這兩個鬼還與劉文化認識。原來這兩個鬼在世的時候,和劉文化都不錯。後來因為打地畝官司,兩個打輸了,就氣死了。劉文化雖然官司打贏,可是想想氣死兩個人,自己很後悔。於是他把家庭交給他弟弟來管理,自己出門訪道尋師,開始禁絕酒色財氣。後來夫妻之間失和,他老婆也氣死了,還有一個小姑娘,也隨著死了。從此以後,劉文化很傷心,也沒有什麼掛礙了,就天天住在藥鋪裡,誠心敬意的看《楞嚴經》。現在現出這種境界,但兩個鬼不是生氣的樣子,而且還給劉文化跪下說:“我們來求您慈悲超度我們。”劉文化說:“我自己還沒解脫,怎麼能超度你們呢?”‘那兩個鬼又哀求說:“只要你能答應一句,我們踏著你的肩就可以升天了。”劉文化就答應了一句,“好吧!”這兩個鬼走過去,踏著他的肩膀就飄然升天去了。又過了一會兒,他死的那個老婆懷裡抱一個小閨女也來了,也是跪著求超度。劉文化答應了一句,她們也踏著肩膀升天了。劉文化很詫異,也不知是怎麼回事,忽然他過去的父母也來了,見了他很歡喜的,並沒跪下,彼此說了幾句話,也踏著他的肩升天去了。對於這些境界,劉文化記得很清楚,但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兒。正在這樣思量之間,忽然境界就消失了。
通過這兩個公案,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要給別人超度,自己一定要好好修行,有一定的功夫才可以,不是隨便念念就行的。另外還要清楚,就是要持好五戒等。真正持咒的修行者哪有不持戒的道理?如果你還經常做壞事,殺生,抽煙喝酒,要給別人超度是很難的。宣化上人講法時提到:【在晉朝時代,雲南有一位叫陳東院的居士,他深信觀世音菩薩。他曾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觀世音菩薩道場。在他朝拜完畢,見到一位和尚在念法華經。便請這位和尚替他念經超度亡母,使她離苦得樂,早登天界。在功德圓滿時,他家裡的一只力氣很大的牛,忽然間死去了。當晚這只牛托夢給他,告訴他說:“我是你的母親,因為口業太重,罪孽太深,所以投生做牛。現在你請法師念經超度我,使我能離開牛身,但還未能離開地獄之苦,你再請法師為我念經超度吧!”陳東院得了這個夢之後,便再到普陀山去見那位和尚,請再次超度他的母親。這位和尚念經時固然很誠心,可是酒瘾未斷,偶爾會喝一兩杯酒。當他知道陳東院母親的情形後,就很誠心的跪在佛前念法華經,在念到第四卷的時候,他的口很渴,想喝茶,茶壺裡沒有茶;但見平時喝酒的酒杯裡有酒,便把那酒喝完了又繼續把整部法華經念完。陳東院又作了一個夢,夢見他的牛媽媽對他說:“我本來可以離開地獄的。當法師念第一到第四卷法華經的時候,地獄裡遍滿金光,且有金蓮花生出來,正當我要投生時,忽然間有一股酒氣充滿整個地獄,第五到第七三卷的法華經就沒有那麽大的功效了。你再請這位法師為我重念吧!”陳居士又把情形告訴這位法師。過去這位法師以為喝一兩杯酒沒有什麽關系,而經過這件事之後,他便堅守酒戒了。】
我們看到這個公案有什麼感想呢,是不是要持戒啊?最起碼五戒要守好,還有煙,五辛也不能沾。在《煙酒殺生過》中提到:【尤其是人們指望能將亡靈超度的上師們,如果吸煙飲酒,那簡直就是故意將亡靈引入地獄的向導。】又說:【煙的來歷是這樣的:很久以前,魔王波旬無論如何也死不了,他的三個女兒中的大女兒說:“我殺害一千個眾生。”當時波旬也不能死去。二女兒又說:“我殺死一億個眾生。”他仍然還無法死去。最小的女兒說:“我將胎血灑在地裡,百般發邪願:願以經血為因生出毒葉,男女俗人尤其是佛門的僧人吸煙,以此過失七世中三代人天眷屬不得解脫,千劫中必定不能從漆黑煙館中解脫出來,毒葉產出的煙草遍及之處的所有天龍地神八部都被制伏,彼人耗盡所有的壽命、福德,眷屬百姓受用衰減,彼人短命多病、畏懼怨敵,出現各種不幸,後世淪落於十八層地獄中。”她這樣發惡願後,魔王波旬才死去。這是大持明者降魔金剛伏藏品中所說。】現在有些地方請人超度,還供養煙等,真是愚癡啊!至於“五辛”在《楞嚴經》上講的很清楚:【是五種辛。熟食發YIN。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YIN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五種辛菜是指蔥、蒜、韭、薤和興渠(即洋蔥)】現在見到有些人,修行很多年,誦經念佛也很精進,但不知道五辛的危害,還吃蔥蒜等,這樣就不太好!所以有時間還是要多看看經典戒律,否則真是不知道怎麼才是正修啊!說到這些,可能有些人不會歡喜,但這些都是經典上說的!真正想修行的人,該怎麼做自己看著辦,你不做那是你自己的事情!這些超度要注意的事項大家一定要清楚,不要嫌啰嗦!其實這些做起來也不是特別難,只要發心都很容易!
我們再看【誦上神咒,才至七遍】,《地藏經》上說:【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由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亡者所得到的是七分之一的功德,那麼“七遍”中,只要得到一遍寶箧印陀羅尼的功德,就能得生淨土了!那我們每天都念,豈不是“分分己獲”?由此也知道,一遍寶箧印陀羅尼中,就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全體功德啊!
又,“才至七遍”,此與淨土的“乃至十念”相同!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中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善導大師還說:“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在《念佛三昧寶王論》上也說,一念也能往生。這裡的“才至七遍”也是如此,我們功夫不是太深怎麼辦呢?那我們可以多念嘛!這裡說誦七遍,我們可以誦七十遍,乃至更多,對亡者一定有很大利益的!若功夫非常深,不一定要七遍,也許兩三遍就能超度了,像明朝萬歷年間的龍褲國師,他為皇太後超度,只是持幢至太後的靈位前說:“我本不來,你偏要愛,一念無生,超升天界。”然後念了幾聲佛,就把皇太後超度到了天上了,這就是功夫啊!這裡的“才至七遍”也是如此!不過,我們都是凡夫,功夫也不深,還是多念的好,若是一些大成就者,或者功夫很深的人,也許兩三遍就超度了!
再看下面的經文:
【烊銅熱鐵忽然變為八功德池;蓮生承足,寶蓋駐頂,地獄門破,菩提道開,其蓮如飛至極樂界,一切種智自然顯發,樂說無窮,位在補處。】
這是超度的效果,直接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功德力用確實殊勝稀有!一般的超度,能幫亡者脫離三惡道;能幫亡者生在人中;能幫亡者升到天上。但直接超度到極樂世界的不多!像我們上面提到的幾個超度的,都是講升天,像梁皇寶忏所超度的郗夫人也是升天。其實,即使是升天,也不會太高的天,因為再往上,得需要自己的禅定功夫了,比如色界天,那最少得有初禅的功夫吧,自己沒有禅定的功夫,確實很難生更高的天。而這裡我們看到,是直接超出三界,往生極樂淨土,真是殊勝無比啊!我們要相信,這是經典上佛親口說的,所以不要疑惑!“烊銅熱鐵”,這是地獄的境界;“忽然變為八功德池”這是轉變成淨土的境界。“八功德池”就是說有八功德水的池子,也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上的“七寶池八功德水”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八功德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三、甘美,異鹹淡劣味;四、輕軟,異沉重;五、潤澤,異縮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烊銅熱鐵忽然變為八功德池】地獄境界轉變成淨土境界,《地藏經》上說:【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雲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由此可知,此處經文雖然沒有明說,但應該其它地獄的眾生都能脫苦。再看下面【蓮生承足,寶蓋駐頂,地獄門破,菩提道開,其蓮如飛至極樂界】,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情形,有蓮花承接亡者的足下,有寶蓋駐在亡者的頂上,地獄的境界就消失了,正覺的佛道之路就打開了,蓮花把亡者非常快速的帶到極樂世界。“一切種智自然顯發,樂說無窮,位在補處”,這是說往生極樂世界後得到的利益,“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果覺智慧,到了極樂世界確實就是如此,“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都證三不退,念不退,念念流入佛的果覺智海;“樂說無窮”就是得到四無礙辯才,樂於為眾生說法,去教化一切眾生,這四無礙辯是:一、法無礙,教法裡面的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礙,都能夠表達得很清楚;二、義無礙,對於教法所表達的真實義理,都能通達,沒有阻隔;三、辭無礙,中外各地的文辭方言,都能通達,運用自在,這是辭無礙;四、樂說無礙,由於具有以上三種智慧,樂於給眾生說法,所說契於正理,自在演說如來真實之義,沒有障礙,也叫做辯無礙。極樂人民都能用四無礙辯,宣講法要。“位在補處”到了極樂世界就是一生補處的地位,就像現在的彌勒菩薩一樣,是候補佛,下一尊就是他成佛了。確實此法太不可思議了,利益真是廣大無邊!
此處我們也可以看到,寶箧印陀羅尼的加持,任運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可見此法與極樂淨土的關系是很大的!所以我們也不要生分別心,我們是修淨土的,你們是修寶箧印的,看到這裡我們知道是一樣的!其實不僅此經,很多的大乘經典,都是指歸極樂淨土,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大家都知道的《華嚴經》是經中之王,到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華嚴經這才圓滿,此處又提到極樂世界,所以我們修此法,也要回向極樂世界啊!為什麼佛總是提到極樂淨土呢?那是因為極樂淨土殊勝無比,成佛快速,又容易往生!
像《佛說無量壽經》上,阿彌陀佛因地就說:【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們以前講過四十八願,知道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雖然沒有成佛,但神通道力幾乎與佛同等!到了極樂世界以後,我們都是不退轉的菩薩,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所見所聞都是增長我們道業的。並且很快成佛,通途的修行從初發心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而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成佛才十劫的時間,但“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我們在極樂世界無量壽,所以是一生成佛。仔細認真的學習淨土經典,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極樂世界的殊勝啊!
極樂世界還很容易往生,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黃念祖老居士也說【再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十方都有淨上,此土也是淨土,為什麼釋尊獨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呢?這就顯示出阿彌陀佛大願王超勝獨異的特點。十方與此界都有淨土,但是不容易生。例如考大學,各校的錄取標准不同。這個暑假有人考道都醫科大學考了四百五十分沒有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它大學就都可以考取了。那首都醫大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錄取分數高。又如《藥師經》中說,若人念藥師佛名號或《藥師經》,藥師如來在這些人臨終時,派八大菩薩護送往生極樂世界。這也是要求的分數高,往生藥師佛國土是不容易的。諸方淨土若不是斷了見惑思惑生不了,甚至需要在破無明後方能往生。但是阿彌陀佛那裡:投考者能有一百五十分就都要,當然交白卷是不行的。一個學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達得到。但是一旦考進這個學校,便沒有降班,沒有開除,保證個個是博士,是大科學家。都大成功;保險你成功。這就是說個個成佛啊!所以阿彌陀佛是大願王,他招收極廣,教育極精,凡有來者,必定成功。所以這個學校我們要去。】
在《龍舒淨土文》也提到:【智者十疑論雲,三菩薩修兜率,一名無著,二名世親,三名師子覺。約雲,先生兜率見彌勒者,即來相報。師子覺先亡,數年無報。次世親亡,三年乃來報雲,天日長,我生兜率,禮彌勒佛,聽其說法,即來相報,已三年矣。問師子覺如何。雲生兜率外院,戀著天樂,即不曾見佛。且以菩薩而修兜率,猶有戀著不見佛者,此輪回之根本。是知兜率難修有墜,非比西方易修無墜也。智者又雲,有見釋迦佛而不得道者。若修西方見阿彌陀佛,無不得道。則釋迦佛與阿彌陀佛,其願力所加,故不同矣。故大慈菩薩雲,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念其名號,消一切罪,遂生淨土。】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也經常說:【我今生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將凡與我結下仇緣或親緣的所有眾生都引到極樂世界。雖然有東方現喜剎土,邬金銅色吉祥山剎土等許許多多清淨剎土,可是象極樂世界那樣功德圓滿,又極易往生的淨剎卻絕無僅有,而且往生後可以成就一切所願,無勤度化一切有情……”】;
諾那祖師也說:【修任何本尊皆必須兼修西方淨土】;在《佛說阿彌陀經》上我們看到,一切的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彌陀經講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一切的佛都勸所有的眾生要求極樂淨土啊,所以,我們要隨順諸大祖師,隨順諸佛如來的教誨,求生極樂世界!
我們只能簡單講這一點,有時間我們來共同學習淨土的經論,那個時候,我們才真正能夠體會一些淨土的殊勝,求生的願望才更強!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第十一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在上一次講到了,寶箧印陀羅尼超度的功德,下面又要講到它除病的功德,確實此法有無量的作用!我們來看經文:
【復有眾生重罪報故,百病集身,苦痛逼心,誦此神咒二十一遍,百病萬惱一時消滅,壽命延長,福德無盡。】
這是講如果有眾生因為重罪果報的緣故,而有很多的病在身,苦痛到了極點,只要誦二十一遍寶箧印陀羅尼,就可以把所有的病痛一時消除,並且可以延長壽命,還能有無盡的福德。
病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生理上的病,比如我們平時的感冒發燒等,天氣涼,我們沒有注意添加衣物而引起發燒,火大增盛;還有不注意生活飲食而引起身體的不舒服等都屬於這一類。在《五王經》上說:【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謂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口燥唇燋,筋斷鼻坼。目不見色,耳不聞聲,不淨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辄悲哀。六親在側,晝夜看視初不休息。甘膳美食,入口皆苦】,像這類四大不調的生理病,是由於生活起居、飲食沒注意引起的,可以通過藥物的治療而康復。
二是冤業病,就是冤家債主來找麻煩引起的疾病,就是平時所聽說的附體!輕一點的有神經不太正常,神智不太好的現象;若嚴重的,身體是自己的,但神智完全是另外一個人。這樣的情況,確實見過很多。像這類的病,用藥物沒法治療好,怎麼辦呢?要調節勸導,為它們超度。首先要明理,為什麼它來找我麻煩呢,肯定是過去生我傷害過它,否則它也不會來傷害我的。從心上要忏悔自己的過錯,不要有對立的念頭,否則怨會越結越深的。然後,好言勸導冤家債主,勸它們皈依三寶,勸它們也念佛,為它們誦經、持咒、念佛、做善行功德等,把這些功德回向給它們,幫助它們離苦得樂,往生善處。其實它們也很苦,只要真誠善巧的勸導,它們基本上還是會接受的。若它們接受了,離開了,那麼病也就好了。我們講個公案:【在唐朝時,有位悟達國師,在他沒有被封為國師前,有一天在一座寺院遇到一位有病的出家人。那個出家人身上長瘡,臭穢難聞,其他人也都躲得遠遠的,悟達國師心很慈悲,常常親自照顧他,慢慢的那個出家人的病就好起來了。後來臨別時,那個出家人感激的對他說:“以後如果你有難,可以到四川彭州九龍山來找我,山上有兩棵松樹並連為標志。”說完就走了。悟達國師後來因為德行高深,受到唐懿宗的尊崇,封為國師。皇帝對悟達國師很恭敬,賜給他沉香座椅。悟達國師因此而生起一念傲慢心,結果從這時候起,他的膝蓋上突然長出一個人面瘡。這個人面瘡,眉目口齒都有,並且還需要喂食,每次喂食時,它都能像人一樣來吃。請遍各地名醫醫治,都沒有治療好。有一天,悟達國師突然想起那病僧的話,於是就啟程入山尋找,到了傍晚,果然找到兩棵並連的松樹,高聳入雲,而那個出家人已經站在莊嚴廣闊的大殿門前等他。那個出家人接待他住下後,悟達國師就把自己的病情告訴了他。那個出家人說:“不要緊,我這兒山巖下有清泉,等到明日天明,你去用泉水洗一洗就會好的。”到了第二天清晨,悟達國師來到清泉旁,正要洗的時候,突然聽到那人面瘡開口說:“你且慢洗!你可知袁盎殺晁錯的故事?你的前世就是袁盎,而晁錯就是我。當時就因為你向景帝偏言,害我在東市被腰斬枉死。我累世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但因為十世以來,你都身為高僧,並且持戒精嚴,所以我一直沒有機會,這次因為你受到皇帝的恭敬供養,動了名利心,護法神離開了,所以我有機會*近你尋仇。現在蒙迦諾迦尊者出面來調解,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所以我們的冤怨,也就此了結了!”悟達國師聽了之後,才知道那個病僧是迦諾迦尊者的化現,同時也膽戰心驚,連忙用水清洗人面瘡,洗時感到痛徹骨髓,暈絕在地。醒來後,發覺人面瘡已經不見了。回頭看那金碧輝煌的大殿也沒有了。後來悟達國師就在那個地方修行,從此不再出山,現在我們看到的“三昧水忏”,就是悟達國師後來傳下來的。】這樣的病就是冤業病,需要調解超度才能好。
三是宿業病,也叫業障病,這種病不是生理的疾病,也不是冤家討債附體,而是罪業的一種果報。你過去生或今生造的罪業太多,遇到緣報應現前了。怎麼辦呢?我們要真誠的忏悔業障,業障消除了,病也就好了。忏悔的方法,前面我們講過了,一定要真誠的忏悔才可以。【在唐朝的時候,印度有個戒賢論師,德高望重,名氣也非常大。有一年他身患惡病,非常痛苦,無法忍受,甚至想自殺以求解脫,在夜晚他夢到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降臨,對他說:“你在過去生曾作過國王,經常惱害眾生,本來應該長期墮落在地獄受苦報,但由於你宏揚佛法的緣故,所以轉將來重報為現在的人間小苦,你要忍受,要至誠忏悔,一定會好的。再過三年,有位大唐國僧人名玄奘,會到此拜你為師,求受佛法,你要顯揚正法瑜伽論等。”戒賢論師於是強忍病苦,力行忏悔,經過很久,終於康復。過了三年,玄奘法師果然來拜師求法。戒賢論師叫弟子述說病苦的情形,徒弟邊說邊哭,可見病苦的慘狀。如果不是菩薩指明往世因果,我們可能會說,像這樣的得道高僧,都得這樣的慘病,佛法能有什麼利益,其實這全是往世業因,以及轉後報重報成為現報輕報的緣故。】這樣的病就是業障病,要努力忏悔才能消除。
【重罪報故,百病集身】,這是說的“業障病”,此寶箧印陀羅尼能滅重罪,所以持誦就可以消除重病。但要如法【誦此神咒二十一遍】,若馬馬虎虎,有口無心是很難除滅病苦的,一定要具足四力努力忏悔,好好持誦才可以。四力就是依止力、破惡力、恢復力、對治力,前面我們講過了,誦咒的方法也講過了,我們一定要如法真誠的持誦!那“冤業病”能不能治呢?能治!我們每天堅持持誦,回向給自己冤親債主,一定會有很大的效果的!
【百病萬惱一時消滅,壽命延長,福德無盡】,在沒有持誦寶箧印陀羅尼之前是“百病集身,苦痛逼心”,痛苦到了極點;持誦之後,不僅消除了病苦,而且還“壽命延長,福德無盡”。一般來說,我們的壽命要延長,需要做放生等行為,延長眾生的壽命,種這樣的因才能得到自己壽命延長的果報。比如以前常講《譬喻經》上的故事,有一個八歲的小沙彌,跟隨他的師父在森林裡修道,老師父證得了六種神通。他的師父因為宿命通的緣故,知道小沙彌的壽命只有七天了。老師父就想:“如果小沙彌死在這裡可能不太好,還是讓他回家看看父母吧。”於是老師父把他叫來說:“你的父母想念你了,你可以回去探望他們,第八天再回來。”老師父的意思是想讓小沙彌在家裡走。小沙彌辭別師父以後,高高興興的回家去了。在半路上,天下起了大雨。他看到雨水馬上要流進螞蟻窩裡去了,就急忙用土把雨水擋住,救了一群螞蟻。小沙彌回家後,一切都很好,第八天他又回去了。老師父看到後,心裡很奇怪,於是入定觀察,才知道小沙彌因為救了螞蟻而延長了壽命。於是告訴他:“你做了大功德,你不知道嗎?”小沙彌說:“我七天都在家裡,哪裡做了什麼功德?”老師父又說:“你的壽命本來只能活到昨天,但由於你救了那麼多的螞蟻,所以現在壽命可以延長到八十多歲。”小沙彌聽到後,更加相信“善有善報”的道理了,他很歡喜,於是努力用功修道,後來也證得了六神通。但這裡我們看到,壽命的延長,是由於持誦寶箧印陀羅尼的緣故,由此可知,寶箧印陀羅尼裡面確實有一切的功德。並且還“福德無盡”,無盡的福德是佛的福德,因為寶箧印陀羅尼裡面總攝一切諸佛的功德,功德裡面就包括福德,佛的功德是無盡的,持誦的人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所以是“福德無盡”。這個福德直到成佛永遠都不會用盡,所以叫“無盡”,一般世間上修的福,福報會享盡,而持誦寶箧印陀羅尼的福德永遠不會用盡,可見此法的殊勝!
【若復有人悭貪業故,生貧窮家,衣不隱身,食不續命,[(禾*尤)/裡]瘦衰蔽,人所惡*;是人慚愧,入山折采無主搹華,若磨朽木,持以號香,往至塔前禮拜供養,旋繞七匝,流淚悔過;由神咒力及塔威德,滅貧窮報,富貴忽至,七寶如雨,無所缺乏;但當此時,彌飾佛法,施與貧乏,若有吝惜,財寶忽滅。】
這一段是講此法有滅貧窮生富貴的作用。“若復有人悭貪業故,生貧窮家”,為什麼會生在貧窮的家裡呢?就是因為悭貪的緣故。我們看到現在有很多人,一出生就是在富貴的家庭;而有些人一出生就是在貧困的環境長大,每個人的人生遭遇都不一樣,有的好有的不好,有種種的差別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會發現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束縛我們每一個人,世間人叫“命運”,佛法稱作“業力”。人確實有命運這一回事兒,絕對不是迷信。有些算命的講,人的命運是由八字決定的。其實大錯!八字只是一種推算命運的方法而已,有一定的准確性,但也不是絕對的准確。因為每天同時出生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按理他們的八字是一樣的啊,但他們的命運是不一樣的,一個人有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即使是同父母同性別的雙胞胎,但命運也不一樣。要知道八字只是一種推算的方法而已,真正決定你命運的是每個人過去生以及今生的“業力”。研究八字算命的人有很多到最後都學佛了,因為只有佛法講的最徹底最究竟。我們知道命運的由來是怎麼一回事兒之後,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像歷史上的袁了凡,先被算命先生算定命運,很長時間都沒有改變,都應驗算命先生的話。但後來遇到雲谷禅師,明白命運的由來後,從此努力斷惡修善,結果命運徹底改變了,大家可以多看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改造命運的方法,除了斷惡修善積德外,還經常持誦准提咒!在這裡我們也看到,此塔及寶箧印陀羅尼的威德,也能滅貧窮的果報,出生大富貴。
“若復有人悭貪業故,生貧窮家”,一切都是因果啊,我們要經常的慷慨布施,才會感得富有的果報;若悭貪甚至偷盜,只會更加的貧窮下*,乃至墮落到惡道。下面“衣不隱身,食不續命,[(禾*尤)/裡]瘦衰蔽,人所惡*”是形容極貧窮的樣子,衣服不能遮體,飲食也不足以延續自己的生命,所以是很瘦弱很髒的樣子,人家看到他都會厭惡,都看不起他,這都是果報啊。“是人慚愧”,這個人就感到慚愧了,這一點很難得,有慚愧羞恥之心,才能有機會來改變自己;若是無慚無愧之人,恐怕就很難改變了。【入山折采無主搹華,若磨朽木,持以號香】“無主”就是沒有主人,若是有主人的花,他不經同意就采走了,那是偷盜啊,偷盜的果報還是貧窮。並且用偷來的東西供養三寶,那是“不淨財”。我們供養三寶的東西最好要用淨財供養,用合法得來的錢財等供養才好。“搹華”是一把花,滿把花,搹,是把握。也有連同下句的“朽木”把“搹華”解釋為一把不起眼甚至有些枯萎的花,也可以。“若磨朽木,持以號香”把腐朽爛木打磨成像香的樣子。這幾句是說此人沒有什麼供養的好東西,只能用這些不起眼的東西來供養,其實最重要的是心啊,“福田*心耕”。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對非常貧窮的夫婦,他們的生活很困難,只有一個小破房子住,兩個人只有一條褲子,沒有飯吃,只好天天去乞討。他們是輪流穿這條褲子去要飯,沒有衣服的就在小破房子裡呆著。一天,有一位比丘,這位比丘已經證得辟支佛的果位,他用神通觀察,知道這對夫婦得度的因緣成熟了,於是站在離他們不遠的地方要向他們化緣。這時他們說:“我們也沒有什麼東西,只有這一條褲子,今世貧窮,就是因為前世悭貪不肯布施的緣故,把這條褲子就供養給比丘吧,我們也修一修福,我們生活的這麼苦,還不如死了算了。”比丘接受這條褲子後,就到佛那裡去,輾轉供養釋迦牟尼佛,比丘說:“這是我在一個窮苦人家化來的一條褲子,這條褲子是他全家的財產,可是他都布施給我了。”佛接受這條褲子後就對人說:“這功德是很大的,他家裡就這麼一條褲子,都能布施出來供養這比丘,尤其供養的是個辟支佛,所以能得福無量,將來是有很大的福”。當時這國家的國王也在聽釋迦牟尼佛講法,國王心想:“我國家裡居然有這麼窮得人,而我卻在皇宮裡吃穿都那麼好,真對不住老百姓!”於是國王生了大慚愧心,就派人到這窮苦的家庭去送了很多的吃穿用品,這兩夫婦即刻就得到果報了,才布施一條褲子,現在什麼都有了。他們以後也去見佛,聽佛說法後,兩人即刻就證到初果。
這樣的公案很多,此處這個人也是如此,沒有什麼供養的,只能用搹華、朽木等,但他有【慚愧心】,又有很【殊勝的對境】,“往至塔前禮拜供養”,寶箧印塔代表的是一切諸佛,是無上的福田,此人“旋繞七匝,流淚悔過”,就是右繞寶塔七圈,下面一句【流淚悔過】很重要,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了,悔過能到流淚的地步,可見是真誠心,有了這樣的心才能消除罪業,若泛泛悠悠,則很難有多大的效果。下面說【由神咒力及塔威德,滅貧窮報,富貴忽至,七寶如雨,無所缺乏】由於寶箧印陀羅尼和寶塔的威德力加持,就滅掉了貧窮的果報,並且很快得到富貴,富貴的程度是“七寶如雨,無所缺乏”,這是比喻很多的意思!
我們要問,我這樣求也能得到富貴嗎?當然能得到,佛語是真實不虛的!但要清楚,此法很殊勝,但我們也要做到才能求到!我們能不能像這裡的貧苦人一樣?其實很多人做不到!此處的人,他什麼都沒有,但能盡自己的力量供養;而我們在供養時,只是自己很少的一部分,甚至三寶的份量在我們心中,連一頓飯也比不上。為什麼這樣講呢?有很多人,和朋友吃一頓飯都花幾百幾千,他不心疼。但供養三寶時,拿了一百元錢就覺得很多了,而且還有很多的條件在後面,這樣的人太多了,都還覺得自己很不錯呢。還有,你能做到“流淚悔過”嗎?也很少有人做到啊!其實你差的太遠了,經典上的你根本做不到,還說經典不靈,這不是顛倒嗎?當然,你只要每天發大心來持誦密咒、禮拜寶塔,你的福報一定是不斷的增加的!
【但當此時,彌飾佛法,施與貧乏,若有吝惜,財寶忽滅。】這是佛在引導眾生趨於佛道的修行!你得到了富貴之後,一定要供養莊嚴三寶,布施給貧乏的眾生,如果悭吝可惜,不捨得供養布施,你的財寶就會很快滅失。,【彌飾佛法】是上求佛道;【施與貧乏】是下化眾生,這是要我們學菩薩行啊!【若有吝惜,財寶忽滅】今世貧窮下*,都是因為過去悭貪的緣故;今世得到財富,理應好好修福,若還是吝惜,必定還要貧窮。通過這一段,我們也要清楚,求福的目的是利益眾生!若在求之前想,我得到福報後可以好好享受了,如果是自私自利的發心話,佛菩薩是不會成就我們的,此法殊勝你也求不到這樣的富貴,因為你不是法器啊,就如同甘露要用干淨的瓶子裝一樣,帶毒藥的瓶子是不能裝清淨甘露的!
【若復有人為種善根,隨分造塔,或泥或磚,隨力所辦,大如庵羅,高四指許,書寫神咒,安置其中,持以香華,禮拜供養,以其咒力及信心故,自小塔中出大香雲,香氣雲光周遍法界,薰馥晃曜,廣作佛事,所得功德,如上所說;取要言之,無願不滿。】
從這一段以後就是此經的“流通分”,從以下的經文,我們可以看出是佛在勸勉我們要盡力造塔、至心持咒來利益眾生,所以是“流通分“,或者從【爾時,佛告金剛手言:“今此秘密神咒經典付囑汝等,尊重護持,流布世間,不令眾生傳受斷絕。”】這一段判為“流通分”也可以。
這一段是說:如果有人為了種植善根,而隨分隨力的造塔,或者是泥或者是磚,只要隨力來做就好。乃至塔就像庵摩羅果(印度的一種果實,不是特別大)那樣大,有四指的高度,只要書寫寶箧印神咒,安置在塔中,持用香華來禮拜供養寶塔。【以其咒力及信心故】,咒力不可思議,信心的力量也不可思議,若心對咒、塔生起極大的信心,就能出生廣大無邊的的功德,就像下面說的【自小塔中出大香雲】,從這個小塔當中出很大的香雲,“大香雲”就是信心與咒力所產生的,“大”到什麼程度呢?【香氣雲光周遍法界】,大到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禮拜供養塔時也要發度化盡虛空遍法界眾生的廣大菩提心啊,下面是“大香雲”的妙用【薰馥晃曜,廣作佛事】,這兩句很像《無量壽經》上的經文:【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薰馥”是指的“香氣”,“晃曜”是指的“雲光”,它們的作用是“廣作佛事”,佛事就是佛做的事,就是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度一切眾生成佛的事,因為信心與咒的功德,此小塔就能有這樣無邊的力用,我們雖然看不到,但這是佛眼所見的真實境界,我們只要這樣做就好,一定會利益到一切眾生的。再看下面【所得功德,如上所說;取要言之,無願不滿。】我們所得到的功德,就像佛在上面的經文所說一樣,總而言之,取功德的要點來說,是能滿一切願,世間的願,出世間成佛的願,度眾生成佛的願都能滿足。由這段經文看來,我們一定要隨分隨力的造塔!
【若有末世四輩弟子、善男善女,為無上道,盡力造塔,安置神咒,所得功德,說不可盡。】
“末世”是指佛入滅以後,主要是指末法的時候;“四輩弟子”就是四眾弟子,也就是佛的一切弟子。“善男善女”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若要廣解釋就很多了,在這裡主要是指有善根的男女。這一句是說,如果後世有佛弟子及善男善女,為了無上的佛道,盡自己的力量來造塔,並且在塔中安置寶箧印神咒,那麼所得到得出功德,是說不盡的。【為無上道】這是佛教我們要發大心,是為了成就佛道而造塔的,這樣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本身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更何況又是造殊勝的寶塔呢,這個功德自然是“說不可盡”的。【盡力造塔】佛總是說“隨分造塔”,“盡力造塔”“或土或木”等,沒有勉強我們,只要盡力就好,這是佛的慈悲啊。佛為什麼總是勸我們要盡力造塔呢?佛以慈悲度眾生為懷,因為此塔對眾生的利益非常大,所以勸我們造塔,安置神咒,這樣對於造塔的人,對於看到寶塔的人等都有很大的利益。我們知道歷史上也有很多發大心造塔的人,如阿育王等,還有公元960年左右,吳越忠懿王仰慕阿育王造塔的事跡,騁請印度高僧和能工巧匠,以精鋼造八萬四千塔,方形塔身,高35厘米,塔中就藏有《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大約十年的時間完工,於是廣泛的散布流通供養。但時間長了以後,傳播流通供養寶塔的事就慢慢淡化了。在1924年9月25日,杭州雷峰塔傾塌,裡面就出現了寶箧印陀羅尼經。可見此經在歷史上也得到很大的重視,也曾經很好的傳播過。最近幾年,又有很多發大心的菩薩們,建立寶塔,廣泛弘揚此經,真是正法興起之象啊,我們看到這些,非常贊歎,隨喜他們的功德!
再看下面:
【若人求福至其塔所,一華一香禮拜供養,右旋行道,由是功德,官位榮耀,不求自至;壽命富饒,不祈自增;怨家盜賊,不討自敗;怨念咒詛,不厭歸本;疫疠邪氣,不拔自避;善夫良婦,不求自得;賢男美女,不禱自生;一切所願,任意滿足。】
這是說寶塔對於眾生的利益之事。【若人求福至其塔所,一華一香禮拜供養,右旋行道】,如果有人求福報到了寶箧印塔的地方,能夠用一花一香供養寶塔,禮拜寶塔,然後右繞寶塔。這幾句就是求福的方法,是以殊勝的寶塔為對境來求福。一花一香的供養,右繞寶塔,這些做法也很容易,但利益卻很大,下面是
【由是功德】,就是因為這樣的功德,“一華一香禮拜供養,右旋行道”的功德,那麼就會【官位榮耀,不求自至;壽命富饒,不祈自增;怨家盜賊,不討自敗;怨念咒詛,不厭歸本;疫疠邪氣,不拔自避;善夫良婦,不求自得;賢男美女,不禱自生】,這幾條所說的主要是世間的安樂利益,為什麼說世間的利益呢?因為上面是【若人求福】,人們所求的是世間利益,那麼佛恆順眾生就說世間的利益。最後一句:【一切所願,任意滿足】是總說,不論什麼願都可以滿足。這幾句簡單來說就是,升官等榮耀的事情,不需要求也會自然來到;壽命富饒不需要祈求也會增加;怨家盜賊不需要討伐也會自然退卻;【怨念咒詛,不厭歸本】如果有人對你有怨念咒詛的事情,你不需要厭煩這些,他是不能得便的,並且會回到他自己身上。這一句很像《普門品》上的:【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很多人疑惑,佛菩薩慈悲,為什麼還要歸到他本人的身上呢?蘇東坡就改過《普門品》上的這幾句,他把“還著於本人”改成了“兩家俱莫事”,就是兩家都沒有事了,但他這種做法就遭到了古大德的呵斥,經文沒有錯,人怎能隨便改經文呢?此經與《普門品》都是正確的,他要害人種惡因,自然自己得報嘛,這也是《四十二章經》說的:“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就是你送禮給別人,別人不要,那個禮物還是你的嘛。其實,還歸他本人也很好,這樣他就知道害人就是害自己了,以後就不敢再作惡了。【疫疠邪氣,不拔自避】,這些嚴重的傳染性疾病和種種的邪氣等,不需要拔除自然就能避免。【善夫良婦,不求自得;賢男美女,不禱自生】五倫關系中夫婦的關系很重要,在這裡可以看到,禮拜供養寶塔能感召很善良的夫婦,“善夫”是對女人來說,“良婦”是對男子說的,有很好的夫婦,就會“家和萬事興”。並且不需要祈禱,也能生賢良美麗的兒女。人的子女有四種原因而來:報恩、抱怨、討債、還債。若生不好的子女,則一生都會很痛苦;只要禮拜供養寶塔,自然能感召賢善的子女,自然能孝養父母,光耀門楣等。【一切所願,任意滿足】,上面只是舉例來說,每個人的願望都不同,但都能滿足,包括出世間成佛的願!
【若有烏雀、鸱枭、鸠鴿、鸺鹠、狗狼、野干、蚊虻、蟻蝼之類,暫來塔影及踏場草,摧破惑障,覺悟無明,忽入佛家,恣領法財。】
這段是講對於畜生道眾生的利益之事。若有【烏雀、鸱枭、鸠鴿、鸺鹠】這幾種是天上飛的鳥類。“烏雀”,有的經本上是“鳥雀”,“鸱枭”,是類似貓頭鷹的鳥類。“鸠鴿”,鸠鴿科的鳥類,和家養的鴿子差不多。“鸺鹠”,是一種小型鸮類。【狗狼、野干】前面講過“野干”了,這幾種是地上的走獸之類;【蚊虻、蟻蝼】是指蚊子螞蟻之類的小動物。【之類】前面幾種只是舉例,其實還有很多,都包括在內,這些動物只要【暫來塔影及踏場草】,很短暫的時間來到塔的影子或者蹋到塔所在地的草,真是接觸到塔都能解脫,下面是它們得到的利益:【摧破惑障,覺悟無明,忽入佛家,恣領法財】“惑障”與“無明”前面也提到了些,這些都是生死輪回的根本,這些動物接觸到塔,就可以摧破這些障礙,得到覺悟,能夠很快的生到“佛家”,就是佛的淨土,任意的領受法財,它們可以見佛聞法,好好修行,快速成佛。所以,有寶箧印塔的地方,不僅是人,很多的眾生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們要隨分隨力的建塔,這樣就能廣利眾生了!
【況有眾人,或見塔形,或聞铎聲,或聞其名,或當其影,罪障悉滅,所求如意,現世安穩,後生極樂。】
這一句是承接上面來說的,動物們只是接觸塔影還有蹋場地的草,都能有這樣的功德利益,更何況是人,或者見到塔的形象,或者聽到塔上鈴铎的聲音,或者聽到塔的名字,或者當著塔的影子,那麼他的罪障都會消滅,所求的事情都能如意,現世就會身心安穩,命終以後的將來就能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看到【或聞其名】這一句,知道念【南無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咒塔梭哈】是有經文依據的,這樣也可以【罪障悉滅,所求如意,現世安穩,後生極樂】,在《普度實錄》上我們也看到念經題的感應很殊勝,確實如經典所說。在這裡又提到“極樂”,可見佛處處為我們指歸西方極樂淨土啊!通過這裡我們看到,建造寶箧印塔是利益一切眾生的極大善巧方便,我們除了誦經、念佛、講經外,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廣利眾生!
【或人隨力,以一丸泥塗塔壞壁,運一拳石扶塔礩傾,由此功德,增福延壽,命終之後成轉輪王。】
或者有人隨力的,以一丸般大小的泥來塗抹寶塔毀壞的牆壁,或者運一塊如拳頭般大小的石塊來扶正塔基質傾斜的地方,那麼因為這樣的功德,就會增加福報和壽命,命終以後就會成為轉輪聖王。轉輪王就是轉輪聖王,也是在人道。此王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所以叫轉輪王;又飛行空中,所以也叫飛行皇帝。轉輪王擁有七寶(輪、象、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長壽、無疾病、容貌出色、寶藏豐富),以正法御世,其國土豐饒,人民和樂。在增劫,人壽至二萬歲以上則出世;在減劫,人壽自無量歲至八萬歲時出世。轉輪聖王有四種,八萬歲以上的是金輪王,掌管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其余三種出世的時間不一定,但也有說兩萬歲出世的是鐵輪王,四萬歲的是銅輪王,六萬歲的是銀輪王;銀輪王掌管東西南之三洲;銅輪王掌管東南之二洲;鐵輪王掌管南瞻部洲。我們只能略微提一提,想要了解的更多,可以看看《大樓炭經轉輪王品》《中阿含經》王相應品等經。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就是現的三十二相,但佛菩薩的三十二相有七事勝轉輪聖王:一淨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離。其實,三十二相只是佛隨順眾生的應化身相而已,佛的報身那是有無量的相好,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八萬四千光明】。總之,轉輪聖王的福報非常大,我們對寶塔能做一點點的修補等,都能感得轉輪聖王的果報,可見寶箧印塔實在是修福的殊勝對境!【命終之後成轉輪王】,或許有人要問,我們現在也修補塔了,那麼死了以後就會成轉輪王了,現在造點惡沒事。你這種想法大錯!要知道我們命終後到哪裡去,有兩種力量,一個是心力,一個是業力。心力很重要,若命終時生起極大的善心或惡心,隨著這一念心,就會去轉生了。比如阿祈達王一生修福,臨終之時,因為有人不小心把扇子掉在他的面上,他生起嗔心,隨著這一念心就墮落惡道;還有一位在家修行的男居士,臨終因為聽到妻子的哭聲,心生貪戀,隨著這一念貪心投生為妻子鼻孔裡面的小蟲。當然這兩位的修行還是功不唐捐,後來也是遇到高僧為其超度而得解脫。還有母女二人過河,但河水很急,兩人都被河水沖走,母女彼此互相生起善心,母親想:“若我孩子能夠得救,我死了也沒事”,女兒想:“若母親能得救我死了也行”,由於彼此都在善心中命終,所以都升到天上。通過這些,可見心力的重要。另外是業力,我們這一生既造了善業,也造了惡業,命終往哪裡去,要看哪個業強,若善業強則往善道去,若惡業強則往惡道去。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後,就應該發殷重心修持善業,修持佛法,好好念佛,則我們心重業強,臨終決定得生淨土。在這裡說“命終後成轉輪王”絕對真實不虛,你修補塔絕對有這樣的功德,乃至將來還會因此得度成佛,這都是善法的功德,但我們也不要有恃無恐,明白心力業力的重要,豈有投機取巧不好好修行的道理?
【若我滅後,四部弟子,於是塔前濟苦界故,供養香華,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三途,苦具皆辟,眾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
如果我滅度後,有四眾弟子,在寶箧印塔前為了拔濟苦界眾生的緣故,供養香華,至心的發願,誦念寶箧印陀羅尼,那麼就會文文句句放出大的光明來照觸三途,眾苦具都會辟除,眾生脫離苦趣,佛種芽苗萌發,隨意的往生到十方淨土去。
這裡【苦界】主要指【三途】,也就是火途、血途、刀途,也就是三惡道;我們再看這一段,【於是塔前濟苦界故,供養香華】這是恭敬供養寶塔,以寶塔為拔濟苦界的對境;【至心發願,誦念神咒】這是以誦念寶箧印陀羅尼為拔濟苦界的方法;“濟苦界故”“至心發願”,這是佛教導我們要發救濟惡道眾生的大願!
“至心發願”這句很重要,什麼叫“至心”,至心就是【至誠心】,善導大師解釋的非常好:【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嗔邪偽,*詐百斷,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由善導大師的開示,我們要清楚,我們要真實的發願利益惡道眾生,絕對不能有虛假的心,否則就得不到下面所說那麼大的效果。
“發願”就是發利益眾生的大願!發願很重要,前面提過,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講:“修行要務,立願居先。願力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在這裡,我們要再說一些關於發願的問題,因為很多人學佛還是不太明理的,甚至是顛倒,所以要多說些!我們即使是行善法也不能發惡願,在喇拉曲智仁波切著的《極樂願文大疏》中說:【若有微乎其微的有漏善根,則發惡願也很容易實現:往昔,一個叫能空的年青人被許多軍兵殺害,臨死時他發了惡願,以他曾供養捨利子尊者齋食的善業力,惡願成熟,他轉成了一個牧區的黑夜*;邬金蓮師、靜命堪布、國王赤松德贊昔日修道時,建造夏絨卡繡佛塔過程中一頭運土的牦牛因發惡願而轉為朗達瑪國王;另有一位軟弱的老僧人經常受到眾人的欺凌,後來他念誦了七億遍瑪哈革拉心咒,臨終時發惡願說:“我今生雖被眾人欺負,但願我來世投生為具有勢力(攝服一切)之人。”後來他轉生為新龍暴君滾波南加(他一生中殘殺很多人)。這是多哲欽尊者講述的。據說東方有位大官名叫瓦多,他與革蒙的蔣揚夏巴結仇多年,爭斗不休,最後蔣揚夏巴也未能制服瓦多。瓦多死後,他的盲眼兒子瓦龍繼續與蔣揚雅巴作戰,最終瓦龍失敗了。後來瓦龍念誦了兩億觀音心咒,因臨終時發惡願而轉生為一個惡魔,在革蒙興妖作怪等。諸如此類的公案有許多。因此,即使成辦一分善法也要發善願,正確回向,萬萬不能作顛倒回向】
我們要發善願,在善願當中要發利益一切眾生的大願!不能只是世間福樂的人天小願;不要只發求自了的小乘心願。這裡的【至心發願】就是發的度苦眾生的大願,我們也要如是的隨學!【誦念神咒】,要如理如法的認真誦念,下面是效果【文文句句放大光明】,這是佛眼看到的境界,我們在認真念誦時,有時也能看到,但看到的只是一部分,其實光明是很大的,這些光明對於眾生有很大的利益:【照觸三途,苦具皆辟,眾生脫苦】,這就是免除的眾生的苦難,並且眾生還能【佛種芽萌,這是隨意往生十方淨土】,這是說眾生成佛的善根成熟了,能夠隨意的往生到十方諸佛的淨土。《佛說無量壽經》上有幾句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的經文:【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這兩段很相似吧,由這段經文就可以知道,我們雖然是凡夫,但只要至心的發願持咒,仗神咒力,就能廣作佛事,利益眾生!
【若人往在高山峰上,至心誦咒,眼根所及,遠近世界,山谷林野,江湖河海,其中所有毛羽鱗甲一切生類,碎破惑障,覺悟無明,顯現本有三種佛性,畢竟安處大涅槃中。】
如果有人到了高山峰上,至心的誦念寶箧印陀羅尼,他眼根所看到的一切遠近世界,山、谷、樹林、野外,江、湖、河還有大海,其中所有的毛羽鱗甲等一切眾生,都能夠摧碎破壞惑障,都能夠覺悟無明,顯現本來具有的三種佛性,畢竟能安處在大涅槃當中。
我們的身體就是塔,我們誦念神咒,就是把寶箧印陀羅尼裝進身體的塔中。所以我們誦念神咒,本身就有如同寶塔一樣的功德!前面的經文:【若有烏雀、鸱枭、鸠鴿、鸺鹠、狗狼、野干、蚊虻、蟻蝼之類,暫來塔影及踏場草,摧破惑障,覺悟無明,忽入佛家,恣領法財。】與這一段是類似的,不過上面的經文是眾生到塔跟前得到的利益;這一段是我們看到眾生,眾生得到的利益,但作用是一樣。所以我們只要如法修持此法,我們就是能動的寶塔,所到之處就能利益眾生!
“若人往在高山峰上”,在高山上可以看的很遠,利益的范圍就大;若是低處,雖然看的范圍不大,但只要眼及之處,也能得利益。【至心誦咒】這一句特別重要,若有口無心,馬馬虎虎的誦咒,眾生得到的利益就沒有那麼大了。可見我們的修行與利益眾生有很大關系,所以佛告訴我們要至心誦咒。【眼根所及,遠近世界,山谷林野,江湖河海,其中所有毛羽鱗甲一切生類】,只要眼睛看到的“遠近世界,山谷林野,江湖河海”,這是指一切處;“所有毛羽鱗甲一切生類”這是指不論是有毛羽還是有鱗甲的一切眾生統統包括在內,它們都能夠【碎破惑障,覺悟無明】,我們常念到“願消三障諸煩惱”,三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也叫惑障,是指我們種種的煩惱迷惑,障礙修行;業障,就是造種種的不善業,這些對修行也是妨礙;報障,就是苦報,比如墮落到三惡道,或六根不具足,這些都障礙我們修行,“惑障”也就是“無明”,是生死的根本。我們只要至心誦咒,就能幫助眾生摧破這些障礙,令它們【顯現本有三種佛性】,三種佛性也就是三因佛性:一、正因佛性,即中道實相、真如法性的理性;二、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谛的般若智慧;三、緣因佛性,則是配合了因智慧開發正因的六度萬行的功德行願。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圓滿具備此三因方能成佛。又有三種佛性說:一、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改變,一切眾生皆具此理;二、引出佛性,依禅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漸顯現而引出者;三、至得果佛性,修因圓滿,至成佛時,本有的理體佛性徹底顯現。【畢竟安處大涅槃中】“大涅槃”就是指成佛!對於“涅槃”我們再解釋一點,讓大家了解一下。“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可翻成圓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就是一切妙德無不圓備,一切障礙無不消除的意思。涅槃有四種:一是自性涅槃,就是說我們的佛性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叫自性涅槃;二是有余涅槃,就是小乘聖人證得的涅槃,只了六道輪回的分段生死,但法執未除,所以叫有余涅槃;三是無余涅槃,既除了人我執,又除了法我執,變易生死,分段生死都了了,就是無余涅槃;四是無所住處涅槃,無所住處,就沒有住的地方,無處不是,處處都是。“大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小乘只有解脫德,解脫了,但沒有證法身,也沒有般若智慧;大涅槃具無邊的身和智,小乘涅槃,灰身滅智。所以大涅槃和小乘涅槃不同,總之,大涅槃就是究竟圓滿的成佛!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此寶箧印陀羅尼的功德力用不可思議,我們理應好好修持!
【若與此人往過道路,或觸衣風,或踏其跡,或唯見面,或暫交語,如是等人重罪鹹滅,悉地圓滿。】
如果與此誦持寶箧印陀羅尼的人往過道路,或者接觸他衣服的風,或者蹋到他的足跡,或者只是見到他的面,或者只是與他短暫的說話,這樣的人重罪都能夠滅掉,悉地圓滿。“悉地”意譯作成就、妙成就。梵漢並舉而稱成就悉地、悉地成就。於密教,意指依誦持真言等,以身、口、意三密相應而成就世間、出世間種種妙果。大日經供養法疏上說【悉地者成就,亦雲成菩提】。我們只要修此法,無形當中都能利益眾生,自己的走路、說話、與人交談等一舉一動,都是廣作度生的佛事,可見此法殊勝的威德!這一切眾生都是因為我們修法的緣故而得到解脫,那麼我們無形當中就結了很多的善緣,將來我們的法緣也一定會非常的殊勝。以前,有位大德法師,法講的很好,但人來的卻不多。後來有人告訴他,可以用自己的財物買些小米,然後加持大悲咒布施給小動物以廣結善緣。他照做了,結果二十多年後,他再講法,就有很多的年輕人來聽。我們只要修此法,就能廣結善緣,將來乃至於成佛就可以法緣殊勝,這都是此法的威德啊!
【爾時,佛告金剛手言:“今此秘密神咒經典付囑汝等,尊重護持,流布世間,不令眾生傳受斷絕。”】
這一段是佛咐囑法要給金剛手菩薩等。當佛講完此法的功德利益時,就對金剛手說:“這個秘密神咒經典今天要咐囑給你們,“汝等”就是指金剛手菩薩及他的眷屬,也包括與會的大眾,但以金剛手菩薩為代表。佛要他們要尊重此法,護持此法,流布此法於世間,不要令眾生傳布受持此經的因緣斷絕。此法不僅能利益當時與會的大眾,也能利益將來的眾生,令一切眾生能離苦得樂,成就佛道,此是諸佛心願,所以佛咐囑流通。佛要他們“尊重護持”,菩薩本來對法就有尊重之心,佛又這樣說要尊重護持,可見此法的尊貴!我們也應當生起尊重之心啊!
【金剛手言:“我今幸蒙世尊付囑,唯願我等為報世尊深重恩德,晝夜護持,流布宣揚一切世間。若有眾生書寫受持、憶念不斷,我等麾催釋梵四王、龍神八部,晝夜守護,不暫捨離。”】
金剛手菩薩說:“我今天幸蒙世尊的付囑,惟願我等為了報答世尊的深重恩德,我們將晝夜護持此法,把此法流布到一切的世間。如果有眾生能夠書寫受持此法,不間斷的憶念此法,我等就會麾催帝釋、大梵天王、四大天王、龍神八部,讓他們也晝夜守護,一會兒都不會離開。這裡金剛手菩薩說【我今幸蒙世尊付囑】,對於菩薩來說,護持佛法是他的歡喜之事,所以蒙佛付囑感到幸運。尤其此法利益無邊,殊勝無比,菩薩來守護流布,就可滿足自利利他的大願。【唯願我等為報世尊深重恩德】世尊的深重恩德,廣說就是佛所做的一切,在這裡主要是指宣說寶箧印經法。【晝夜護持】,表菩薩的精進護法沒有懈怠;【流布宣揚一切世間】,表菩薩的大願大悲心遍及一切世間,不僅僅只是我們這裡,乃至九法界都包括在內。【若有眾生書寫受持、憶念不斷】,眾生若能夠精進的修持此法,那麼【我等麾催釋梵四王、龍神八部,晝夜守護,不暫捨離。】由此可知,只要我們精進的修持,周圍時時刻刻都有無量的護法善神,我們自然能逢凶化吉,所做吉祥如意。更重要的是一切諸佛的加持,滿一切願!
【佛言:“善哉!金剛手,汝為未來世一切眾生大利益故,護持此法,令不斷絕。”】佛說:“善哉!金剛手菩薩,你要為了未來世的一切眾生能得大利益而要好好的護持此法,不要令此法斷絕。【善哉】說明佛聽到金剛手菩薩的護法大願後,很歡喜贊歎。【令不斷絕】這是佛第二次來說了,上面是【不令眾生傳受斷絕】,可見此法很重要,所以佛一再囑托。我們今天還能遇到此法來修學,肯定是金剛手菩薩的加持守護,我們也要頂禮感恩金剛手菩薩!
【爾時世尊,說此寶箧印陀羅尼,廣作佛事,然後往彼婆羅門家,受諸供養,令時人天獲大福利,卻還所住。】
世尊講完此寶箧印陀羅尼,廣作佛事後,就前往婆羅門家接受供養,令當時的人天獲得了大的福利,然後返還所住之處。一般來說,佛都是先應供再講法。而這裡我們看到,佛在路上至豐財園就宣說殊勝的法要,此法興起因緣也很特別,可見此法有大威德,利益眾生最殊勝,所以佛不等應供完畢就宣說此法要。【說此寶箧印陀羅尼,廣作佛事】佛事就是度化眾生的事,佛所做一切都是利益眾生的事,都是佛事,但這裡的“佛事”主要是指“說此寶箧印陀羅尼”,此法普利人天將來,所以說“廣作佛事”。【受諸供養,令時人天獲大福利】,佛接受供養也是給眾生修福的好機會,接受供養也是利益眾生的方法之一,令當時的人天都獲得了大福利。當時的人天所獲得的大福利,不僅是由於佛接受供養而得,也是由於佛講此法而得,我們後世的眾生也因為修學此法的緣故也能的大福利。
【爾時大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犍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當時大眾,比丘、比丘尼(出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二眾),天龍、夜*、犍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非常歡喜,信受奉行佛所說的法要。我們也要信受奉行此法要啊,雖然我們沒有參加當時的法會,但今天值遇此經,好好修學,那麼所的的利益也是無量無邊的!
我們到今天,就把, 此經學習完畢了,感謝大家能給後學法供養的機會。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生在末法的今天,還能值遇如此殊勝的法要,並且能夠信受修學,真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啊!願我們大家都能夠共同努力修學此經,自利利他,將來同生極樂,同成佛道!謝謝大家!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