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寬運法師:一句佛號一塊金——西方寺彌陀佛七法會開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句佛號一塊金——西方寺彌陀佛七法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非常的高興,大家來到西方寺,念七日的佛號,成就這個佛七法會。今天是第一天,看見大家都非常精進的念佛,我心裡非常的贊歎!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而在淨土的念佛法門裡是怎麼說的呢?它說:「一句佛號一塊金,多念結成淨土因。」一句佛號,就好比一塊金,如果多念的話,就會結成往生淨土因。

我們都知道淨土法門,基本上有四種念佛方法,即1.觀想念佛、2.觀相念佛、3.實相念佛、4.持名念佛。那麼今天我們所修的就是持名念佛的方法,通過持名念佛,來消除我們的妄想、雜念,所以只要我們肯用功、肯多念,自然功夫就會純熟;純熟了就能消除障礙,與佛相應。所以我們現在念佛都是在彩排呀,到甚麼時候用呢?到臨命終時,就絕對能夠受用。

因為佛教講求的就是「因果」二字,有因才有果。好像我們每一個人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我們一念佛,那麼蓮花就會開,我們不念呀,那邊怎麼樣呀?蓮花就會枯萎,就會慢慢地凋謝。所以我們要多念,因為一切都會有因果回應;沒有因,就不會有結果,這是必然的道理。正如《梁皇寶忏》的忏文引《佛說地獄救苦經》所說:「為人豪貴,國王、長者;從前世禮事三寶中來。為人大富,從前世布施中來。為人長壽,從前世持戒中來。為人端正,從前世忍辱中來。為人勤修,從精進中來。為人才明遠達,從前世智慧中來。為人音聲清澈,從前世贊誦三寶中來。為人潔淨,無有疾病;從前世慈悲心中來。為人長大姝好,前世恭敬三寶故。」

一個人之所以出生豪門,貴為國王長者,是從哪裡來呢?從前世禮事三寶而來的。但是如果你今天身為豪貴,卻造了很多的惡業,而且又不禮事三寶,你將來還能不能豪貴呢?當然是不能夠了。

第二種是身為大富之人,非常的富裕,所謂富甲一方,他從哪裡來呀?從布施中來。如果你不肯布施,將來能不能富貴呀?也是不能夠的。

第三種是長壽之人,這個長壽從哪裡來呀?從持戒中來。一個人之所以長壽,就是因為他,飲食也好,行為也好,身、口、意都好;如果不懂得節制的話,那能不能長壽呢?當然是不能長壽予。所以這個長壽,是從持戒中來。

第四種是相貌端正的人,這相貌非常的端正,是從哪裡來呀?從忍辱中來。因為忍辱令人心胸擴大;試想,如果他心胸狹窄,人家說他一句,他心裡面滿是煩惱,那他的面容就不會好看,所謂相由心生。所以我們心量要大,這個端正的相貌,就是從忍辱中來的。

第五種是勤修的人,是從哪裡來呀?從精進中來。一個勤修的人,是沒有懈怠的,就好像大家很多人,西方寺每一次的法會他都來參加,他沒有懈怠,這是從哪裡來的呢?從精進中來。比如說,大家原本要來參加法會,但是想一想,西方寺這麼遠而且還要轉車,不如不去了。可是這個精進的心一發,還是去了。所以說,為人勤修,沒有懈怠,都是從精進中來的。

第六種是才明遠達的人;才明遠達就能通情達理,這個通情達理從哪裡來呀?從智慧中來。我們西方寺方丈室有一副對聯是這樣說的:「處世豈徒有仙意,為人不可無世情。」意思是說,我們處世不能好像神仙一樣輕飄飄的,必須腳踏實地;而我們做人則不可不懂得人情世故;就是說,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人也做不好,事也做不來。所以我們必須懂得人情世故,通情達理。怎麼樣呀?這就必須靠智慧。所以今天大家能夠來念佛,這個就是智慧;如果少一點智慧,大家也不能堅持呀。

第七種是聲音清澈的人,就是說,人家喜歡聽他的聲音;好像我們的維那法師,他一領唱,大家就心生歡喜。所謂猶如破車之聲,聲音非常美妙悅耳。怎麼樣呀?他這個嗓音這麼的好,是從哪裡來呀?是從歌詠贊歎三寶中來的。所以我們應該經常贊歎三寶,好像我們用許多的贊子來贊,佛經裡有很多贊子,如《彌陀贊》也好,《藥師贊》也好,我們贊歎佛陀,贊歎諸佛;時間久了,我們的聲音,自然就會清澈。所以我們經常說:小聲成小佛,大聲成大佛,不出聲就不成佛;不但不成佛,而且音聲沒辦法開,所以要開音聲,那就要贊歎三寶。歌詠贊歎,實在非常非常的重要。當然,我們不但要贊歎三寶,而且蓮友彼此之間也要贊歎。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成佛之時,釋迦佛贊歎,六方諸佛也一同贊歎;而你們一念佛啊,我就來贊歎;可見贊歎是不可缺少的,贊歎就是鼓勵;得到贊歎,我們的信心就生起來了,所以說,贊歎非常的重要。


第八種是潔淨而又沒有疾病的人,就是一個人長得白白淨淨,儀容整潔,而且一點疾病也沒有。從哪裡來呀?從慈悲心來,從慈行中來。一般來說,我們的疾病是從哪裡來呀?從憂郁中來,從飲食不健康中來,從困惱中來。因為這個人一憂郁就會出問題,憂郁就是不開心;常常不開心,時間久了,就會生病。如果加上飲食不正常,就更加容易生病了;我經常跟大家講笑話說,現在的人吃肉怕激素,吃菜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怎麼樣呢?就是說飲食不健康。另外,還加上過勞的話,那麼就身也不安,心也不安。怎可能會沒有病?那一定會有病了。所以,有慈悲心最重要,這個慈悲心一起,身心柔軟,那麼什麼病都沒有了。而甚麼是「慈」?甚麼是「悲」呢?大家都知道,「慈」予人以樂;「悲」能拔人之苦,是故慈悲具有無量的功德;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身為佛弟子,我們要處處同情別人、憐憫別人,為別人著想,就好像釋迦佛一樣,好像阿彌陀佛一樣,好像藥師佛一樣,好像觀音菩薩一樣,能夠尋聲救苦,普利眾生。當我們內心非常慈悲的時候,身體會不會有病呀?絕對不會有病的。

以前一個老法師說過,他說一個人為甚麼會有病呀?就是因為內心不清淨;不清淨就會生病。所以,如果我們不想生病,內心就必須清淨。心清淨了,身自然也就清淨。身心潔淨,自然就沒有病了。

所以,當我們身體生病的時候,其實就表示我們慈心不夠,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對一切的人、事、物都慈悲,而且還加上放生、茹素、念佛,如果這樣都不長壽的話,誰會長壽?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所追求的不是世間的一般長壽,而是和阿彌陀佛一模一樣的無量壽,所以我們要發心、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將來就會得到無量壽。與此同時,還要發願不捨眾生,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去修學圓滿以後,再從極樂世界回入娑婆,去救度、幫助未得解脫的眾生,這樣,我們的慈心越大,壽命就會越長。所以說,人要沒有病,就是從慈心中修來。可見這個慈悲心,實在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八種是長大姝好的人,所謂「長大株好」,就是說長得又高、又大、又壯,這個面目眼神,看起來都很自然,男的就是英俊潇灑;女的即使不能說是蔽月羞花,也是非常的討人喜歡。那為甚麼會有這樣的相貌呢?經裡說了,是從前世恭敬三寶而來。當然了,還要見人恭敬,對人有禮貌,將來就會得到身體長大姝好的果報。

但是我們現在的人是怎麼樣呀?往往是得罪人多,稱呼人少。雖然說我們中國是禮義之邦,可是我們很多人的禮貌還是很不夠的,所以我們學佛以後,就要多點恭敬;要知道,我們恭敬三寶,有福德;恭敬大善知識,有福德;恭敬父母師長,也有福德。可是我們卻做不到恭敬,因為要做到真正的恭敬,必須要內心謙下。我們一般人都是怎麼樣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貢高我慢,沒有謙下的想法;由於內心不能謙下,所以就不能外行於禮,自然就會越來越孤獨,所以我們為人處必須要多點恭敬心,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有了恭敬心,學東西,看東西,自然就會多。為甚麼呢?因為我們知道謙卑啊!一切都是謙卑中來;謙卑就能虛心向人請教、向人學習,所以我們常常說,謙虛能使人進步,這真的是一點也沒有錯。

所以我們大家都是佛弟子,首先要有謙卑的心,有了謙卑的心,自然而然的,就會恭敬別人;對別人恭敬,自然而然,就會怎麼樣呀?不但相貌莊嚴,而且精神飽滿,而且成為來世好報的善因。所以前面已經說了,一切一切,不會無因造果,不會沒有因,就造了果,是絕對不會的。

那當然了,我們現在很多的以前的事,都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宿命通,可是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就有了,那個時候就自然會六通具足:他心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漏盡通,種種的神通都有。很多的東西,一切的因果,也就會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我們沒辦法知道前生的事,因為我們有隔陰之迷,因為我們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種種的煩惱,這個經教裡面說的非常的清楚。而當我們去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存不存在這個問題呢?就完全沒有了。而且其實我們已經到了羅漢的境界、菩薩的境界。所以不要少看持名念佛的功德,實在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議。

依佛教來說,「無明」是一切煩惱的總稱。說起來這個無明,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不過相信大家都很熟識《心經》,中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一段經文,講述了完整的因緣關系,把人的生命全過程分為十二個階段;簡稱為「十二因緣」。經文中的「無明」是第一緣,「老死」是第十二緣,中間省略了十個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

什麼是無明呢?無明就是迷惑和不覺悟,包括了貪、瞋、癡種種的煩惱。有了這樣的煩惱會怎麼樣呢?我們就會開始「行」。那甚麼是行呢?就是由無明產生的行為,因而進入生命流轉的行列。


剛才說了,由無明到行是生命流轉的第一步;所以從程序上來說,「無明」接著就是「行」,然後就是「識」。甚麼是識呢?就好像一個錄象機,把生命流轉的過程,記錄下來;記錄些甚麼呢?就是把我們的身業、語業、意業,所留下來的影響,包括以往的善惡訊息等,全部都把它記憶錄下來,儲存下來。

識之後就是名色;名色就是受、想、行、識這五蘊的化合。但為甚麼會有受、想、行、識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眼、耳、鼻、舌、身五根,從我們的眼睛開始,眼觀妙色,就成為眼識。鼻嗅好香,就成為鼻識;耳慕好音,就成為耳識。舌貪嘗味,這個舌頭,貪吃好食的食物,就成為了舌識;身貪細滑,我們的身體貪求細滑的感覺,於是就成為了身識。就是因為我們有所貪愛,就有種種的感受,所以這「五根」亦稱之為「五蘊」。但是我們把它當作是有,所以,這受、想、行、識,亦可以說是我們內在的精神感受。

接下來就是「六入」,這個六入,就是我們的六根,亦即我們剛才所說的眼、耳、鼻、舌、身,再加上一個「意」;這個意識的生起,亦離不開貪愛。

再下來就是「觸」,這個「觸」就是指我們離開母體以後,與外界接觸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接著就是「受」;「受」是指五蘊和六根的活動,就好像一個小孩子,從不懂事到逐漸懂事的一個過程。

接下來就是「愛」。正如《維摩經》所說:「從癡有愛,是我病生。」這個愛,就是有了分別的心,有了貪愛和喜歡、不喜歡的心。就是說,喜歡的,我就想擁有、占有。不喜歡的,我就想捨棄、想遠離;這個就是我們的愛,也就是貪著的心。

當我們有了愛,自然就會「取」,這個取就是欲望、追求索取。自己想擁有的,就不斷的去索取、去追求。

有了索取、追求的欲望,就會想方設法去占有;所以接下來就是「有」;「有」即指擁有和占有;這個占有就是自己不想跟別人分享,而其中包括了善和不善的行為。

再接著就是「生」,生指的是生生不息,是由各種「業行」和「因緣」所決定的。

而最後怎麼樣呀?就是「老死」;因為有生必有死,我們這個身體,本來是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但是因為無明的關系,就入了胎;然後就出生,然後就經歷到老、病、死一連串流轉、循環的過程。由此可見,無明是其中關鍵所在,因為無明,我們才會入胎,如果沒有無明,我們就不會入胎。不入胎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病、死;就是有生才會有死,那麼佛教所追求的是甚麼呢?就是「無生」,既然沒有生,也就沒有死了。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判斷無明的一個標准,他沒生了,他就沒有死。

因此,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就會求生西方淨土,我們所求的是「長生」;「長生」即是「無量壽無量光」,但那裡沒有生,由於沒有生,自然就沒有死,也就沒有六道輪回,所以這就是生命流轉,這樣過程的終止。

所以今天我們修行念佛,目的就是為了了因了果,不讓這個生死流轉的十二因緣,繼續再循環,不要再重復入胎,投生以後,重復各種行為直至老死。

而老死之後,又因為我們報恩、報怨的業力,反反復覆的再投胎轉世,重復整個生命流轉的過程,在十二因緣的羅網中,永遠無法出離。這就是「順十二因緣」。

因此,我們欲想脫離六道輪回,就必須了解這個十二因緣。我們都知道,辟支佛就是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的,而釋迦佛得道之時,也是透徹了悟這十二因緣的道理。也就是說,從辟支佛的境界,到羅漢的境界,到菩薩的境界,乃至於成佛,這就是「逆十二因緣」的過程。

而這十二因緣又可分為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好像我們今天能夠得到這寶貴的人身,就是因為我們前世持守五戒的因緣,這樣的人身,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正報」。那甚麼是「依報」呢?依報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即江河大地。所以如果你修得不好,再轉世時去了埃塞俄比亞,那裡正報跟依報都不好,那就很苦了。

我們香港已經很幸福了,人人都是正報和依報非常好。那當然了,佛教所注重的是因果觀念,透過這個觀念,我們可以將有限變成無限,就是說,我現在很好,這就因為我過去世的努力,或前半生的努力;如果我們希望將來更好,那我們就更加要好好的修。可是,如果我現在不好,那就是因為我們過去的因緣或前半生做得不夠好,這就給我一個改過遷善的機會,將來我還是會好的,所以我們便有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如果我們有了正確的因果觀念,那麼我們就沒有太多的抱怨,否則的話,我們就會抱怨多多,覺得社會為甚麼對自己如此的不公平。

好像在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時的人,抱怨很少,覺得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呀,去創業也好、去致富也好,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去獲得的,他們很少抱怨。可是到了今天,很多人動不動就抱怨,覺得這個社會好像欠他們很多。他們總是抱怨,總是覺得不公平,這種不平衡的心態,這都是共業所感;其實在因果法前面,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就看我們自己努不努力,如果我們肯努力,自然就會有收獲,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我們今天好好念佛,將來這個果就會成就。

所以這個十二因緣,說的就是生命流轉的過程,其中包含著過去的,現在和未來的因緣。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過程後,就必須要有智慧去改變它。所以佛教的修行方法,其實就是改變命運法,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了解十二因緣,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不知道這個生命的改變,應該從那裡著手,但是當我們了解以後,就知道應該是從無明著手,從當下著手。前面已經解釋過,因為一念無明而開始了整個十二因緣的過程。如果無明滅了,自然就一切都滅了;所以我們今天念佛,目的也是把一切的妄執都消滅了,我們要了世間的緣,我們每一句佛號都能結集成為淨土的因,這樣的話,自然將來就有往生淨土的緣。所以,原來十二因緣與我們念佛很有直接的關系,因為佛教最重視的就是因果。

佛陀曾教導我們說:「生活本是無情網,認清路線路好行。」我們的生活,每一天都有種種無情的壓逼,就好像網一樣,把我們給籠罩住,無法跳脫出來;但是佛陀慈悲,為我們開示淨土法門,指引出一條明確的路線,讓我們依循前行,如此就不會迷失方向。念佛的法門,確實是一個了生脫死的法門。好像剛才說的十二因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和受緣,就是我們現在的果。愛緣、取緣、有緣是是現在的因。而生緣和老死緣,就是未來的果。

現在,既然我們已經明白了十二因緣的關系,那我們應該「愛」什麼、「取」什麼呢?我們應該愛念佛,常與阿彌陀佛結緣;求取西方極樂世界,願生安養淨土。

這樣的話,我們自然就能和西方極樂世界相應,那裡是我們的歸宿;確認了這個歸宿以後,自然就會有回家了、回家了的感覺。所以,現在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希望早日回家。為甚麼要趕快回家?因為我們都有和佛一樣的如來藏自性心?佛不是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曾經說過嗎?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只要我們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只有佛號,那麼自然而然。如來藏的清淨心就會顯現。因此,我們現在就要把握機會好好念佛,儲資糧,行六度、三福、四攝,並廣修種種善行,這樣的話,我們將來就必定會有所成就。好了,今天的時間又到了。謝謝大家。

(完)

 

上一篇:寬運法師: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