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宗法師:唯說念佛 正講 第五條「三經一致」之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正 講】

第五條 「三經一致」之文 

    下面第五文。上面是祖師所說的,有沒有經典的依據呢?從第五文以下就是經典的依據:第五條文是總說淨土三部經的宗旨。第六、七、八文是別依《大經》說明應專修念佛。第九、十、十一文是別依《彌陀經》。十二到十四文是依《觀無量壽經》。我們來看:

    第五文:善導和尚意,三部經共唯明念佛往生之文。

    依善導和尚的思想,淨土三部經都是僅僅說明一件事,即是:念佛往生。為什麼說「善導和尚意」呢?因為善導是彌陀化身,善導和尚之意即是阿彌陀佛之意。別的法師未必是這樣的意思,別的法師對三部經的理解則不如善導和尚那樣透徹宗要、把握核心,所以,理解不一樣,修行的方法也不一樣,解釋三部經也不一樣,我們跟著學習的結果也不一樣。而我們今天是依據彌陀示現的善導和尚的意思為我們的修行准則。

《觀經疏》第三雲:

    《觀經疏》第三就是定善義。這一段文是在解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中有問答說:「佛光普照,不是『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嘛,為什麼唯攝念佛之人?」這一段經文是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佛光普照),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沒有說打坐眾生,也沒有說誦經、拜忏眾生,專門說「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善導和尚就有了問答:「佛光普照,何故唯攝念佛之人?」為什麼只攝受念佛之人?所以來解答,這是後面講的話。

自余眾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

    這是第一段,除了念佛之外,所有一切行叫「自余眾行」;「雖名是善」,布施、持戒等等,都是善法;雖然是善法,「若比念佛者」,如果這些種種修行善法和念佛相比,「全非比較也」,什麼叫「全非比較」?簡直都不能相比。這是善導和尚所說。

    而我們一般人不這樣認為,一般人認為念佛最低,為什麼最低呢?因為最容易,所以,念佛不如讀經,讀經不如打坐,打坐不如修密,後來就越來越雜。

    而淨土門,善導和尚說:「其余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較。」

    那我們修行淨土法門,是願意修行功德最大的念佛呢,還是修行那和念佛無法相比的雜行雜善呢?當然,是要選擇念佛來修持。

    為什麼全非比較?或許有人說:「我修種種功德都很大呀!你看經典也贊歎某某經功德很大,某某法門功德很大……」為什麼和念佛沒法比較呢?這是就往生極樂世界而言,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被阿彌陀佛的誓願所攝受,被阿彌陀佛的光明所攝取,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你修別的行,不順彼佛之本願,違背釋迦之教導,不順諸佛之證誠,不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攝取,往生千中無一。所以,其它的修行,無論如何的殊勝,也無法和念佛相比。這道理很顯然。但如果就別的修行,依各宗各派各人的觀點,那是另外一回事。這裡是單就往生極樂,念佛順彼佛之本願,雜行不順彼佛之本願,所以全非比較。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

    底下引證說:所以,很多經典當中,「處處廣贊」,不是一處兩處,很多地方都來贊歎念佛這個法門不可思議的功能。下面舉了三部經:

一、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二、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恆河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三、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此例非一也。

    「此經」是指《觀經》,因為這裡是解釋《觀經》的《觀經疏》;像這樣的例子不是一條兩條,經中太多了。但是善導和尚這裡只舉了三部經,因為這三部經是我們淨土宗的正依經典,舉出來就夠了,別的就不用再舉了。

    我們看,這是善導大師最簡略地解釋三部經,就把三部經的精要給我們點示出來。《無量壽經》雖然廣泛,四十八願雖然繁多,但是善導和尚一句話貫總:「《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整個一部《無量壽經》講的就是這一句。那麼,《阿彌陀經》也是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而且十方恆河沙諸佛證誠不虛,那《阿彌陀經》的宗旨也是如此。

    《觀經》的宗旨呢,《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以此可知,淨土三部經的宗旨都是一樣的,「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善導大師,他解釋淨土三部經。

    別的法師解釋的未必如此。比如說這部《觀經》,按別宗別派的解釋,是以觀佛三昧為宗旨,不是以稱念彌陀名號為宗旨。古來一部經典往往有很多解釋,有四家、五家、十幾家,甚至幾十家的解釋。那我們後來的人依哪一家呢?我們學淨土的,專依彌陀示現的善導和尚的解釋最為穩當,最為正確。所以,依善導和尚的解釋,我們知道:三部經的宗旨完全一致。之所以這三部經能夠稱為淨土宗的正依經典,也正是因為它是有完全一致的宗旨。如果說三部經的宗旨不一樣,那我們修學的人心中就沒有一個定准了。這部經這樣講專念名號,那部經那樣說如何地修,那豈不是左右為難?到底哪一個是真?哪一個是阿彌陀佛的本意呢?

    末後,「此例非一也」。說明講說專念名號得生的遠遠不止這三部經,不能全部舉出來,只能選這最有代表性、最純粹的三部經。前面說「余行念佛全非比較」,又說「諸經處處廣贊念佛」,又說「十方諸佛證誠念佛」,這裡說「此例非一」,豈不是一切佛、一切經,統統指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以念佛為最高、最善、唯一、無二!

以《無量壽經》為根本

    在這三部經當中,以《無量壽經》為根本,因為《無量壽經》當中說了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如果沒有四十八願,就沒有極樂淨土,也沒有眾生往生,也不可能有《觀經》、《阿彌陀經》這兩部經,是不是這樣?比如《阿彌陀經》這樣說啦:「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那「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當然是《無量壽經》發願修行成佛,才有《阿彌陀經》的。又如《觀經》中品下生,「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那都是《無量壽經》在前,《無量壽經》為根本,所以三經的宗旨也一定依據《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宗旨就在四十八願當中。

二點疑問

        這裡提二點疑問讓大家在心中先思考,下面會解釋。

    第一點:四十八願,這裡善導和尚說「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唯」是僅僅,唯一,「明」是說明,唯一要說明這一件事。那麼,四十八願大家都知道,第一條願是「國無三惡道願」:若我成佛,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者,則我不取正覺;第二條願呢,「不更三惡道願」;第三條願,「身皆金色願」;第四條願,「無有好丑願」;然後第五、第六什麼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等,然後,第十二願是「光明無量願」;第十三願是「壽命無量願」;第十四願「聲聞無量願」;第十七願是「諸佛稱名願」;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願」;第十九願是「臨終接引願」;第二十願是「不果遂者願」;第二十一願……一直到第四十八願。那麼,四十八願內容就一定有四十八條啦,為什麼善導大師在這裡說四十八願唯明念佛一件事呢?不是講了四十八條願嗎?「念佛往生」只是占其中的一條願,就是第十八願,這個大家心中怎麼思考呢?(有人講:「這裡恐怕字寫錯了吧。『四十八願有一願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有人這樣說的:有一條願說的這個。)為什麼說「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好,大家放在心中,這是彌陀示現善導和尚作的解釋。我們當然不敢懷疑,但是,從心裡面還沒過。

    第二個疑問,就是最後一句說:「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這又怎麼理解呢?

    定善就是十三定觀。十三定觀,其中經常說到「此觀成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散善,就是所謂三福九品,其中說到「若回向求生極樂世界,亦得往生」,或上上品,或上中品,或上下品等等。可是善導和尚說: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九品,都只標指一件事情:專念名號得生。如果乍讀其文,似乎和《觀經》有些矛盾。那又怎麼理解呢?我們下午會詳細說明。

 

上一篇:淨宗法師:唯說念佛 正講 第三條「正雜二行」之文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