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觀清法師:無情有佛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情有佛性?!

有雲:“有情無情,同圓種智”,謂出自《華嚴》,然遍尋《華嚴》而不得,今細勘之。

華嚴宗祖師清涼澄觀在《華嚴疏鈔》卷25中說:

“人有靈知之覺,今第一義空與之為性,故名“佛性”。非情無覺,但持自體,得稱為“法”。今真性與之為性,故名“法性”。……(今疏意)謂佛有覺義,故名屬佛(性);土無覺義,但持自性,故名為“法性”。”

佛性、法性、真如、性空等,般若經曾說是“一義也”,有人因此認為,既然色法性空,具真如法性,亦得有佛性。(還有其他理路,謂:色心相即。這種說法,不值得討論。)這實際上是明顯沒看上下文的誤讀。因為般若經也說:在有情數,名為“佛性”;在非情數名為“法性”。此處澄觀大師也說得很明白:“人(有情)上的空性才叫佛性(也可以叫法性);非情(無情)上的真如性,但得稱為法性,而不得名佛性。有智覺的,可以稱為佛性(也可以叫法性);至於佛的‘依報’法性土,但得稱為法性(不得稱為佛性)”。雖然都指向“真如”,但“佛性”義狹,“法性”義寬。

同書卷37又說:

“第一義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故名佛性。若以性從相,則唯眾生得有佛性,有智慧故;牆壁瓦礫無有智慧,故無佛性。”

很執白地道出了“牆壁瓦礫無有佛性”!

圭峰宗密《華嚴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十則繼續表達“非情無佛性的主張”:

真如之性,無始時來,本自清淨,雖有客塵,而不能染,故曰“性淨”。在有情身,即名“佛性”;在無情界,即名“法性”。以本性清淨,故以為名。

很明顯,華嚴宗的立場,是非情無佛性!

《華嚴經》中找不著,華嚴宗又反對,可見此說傳出的蹊跷。

另外,我們順便看一下唯識的說法。

《成唯識論》卷十雲: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

這裡是說:“自性身”和“法性土”(俗雲正報、依報),一屬“佛性”,一屬“法性”(文中“而屬佛、法”)。有為功德所依名“相”,諸法自性名“性”(文中“相性異故”——有本作“性相異故”,非是!)

這也是在分辨“佛性”、“法性”的區別。也可以說:佛的“法性土”(“依報”)上的真如性,但得名“法性”,不得雲“佛性”,更無“成佛”之意。

無情成佛說,由此觀之,實在是佛教基本名相沒學好後造成的“美麗的”“誤解”!

附:

又,即便說,有經文(反正我沒查到——我用電腦查完了《大正藏》,沒有發現“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或祖師說過這話,也可以如下來理解:

繼玄奘法師以後,佛經翻譯多運用“四句格”行文,上文也明顯是個“四句格”。為了照顧每節四字的行文,對文字會做前後的語法變化或加個後綴,省簡名相。此句就可以這樣來理解:謂佛的自性身和法性土是同時圓滿的。(“種智”,即“佛”的代稱。)

 

上一篇:觀清法師:就“第一因”,答季康先生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