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彌陀大願慈力 至誠感通即攝
在錯綜復雜的因行果報中,發願具有不可思議的力用。郁頭藍弗仙人因發惡願,天報既終,遂墮為飛狸;貧女供養迦葉殘汁,命終如願生忉利天;一僧戲發之願,來生果作大將軍。證知三界六道的因果循環,悉隨眾生的心願;諸佛如來的萬德莊嚴,亦從願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淨宗經典殷勤勸願。《阿彌陀經》三次勸願,願願倍切;法藏菩薩以四十八願,由願導行,行滿自致而成阿彌陀佛;淨業行人願往生心,正合阿彌陀佛攝生之願,是故直以發願,便可往生。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證知唯一願字,具攝信願行三種資糧。淨宗入道要門,信心為首;淨業修持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淨業可成。蕅益大師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25]故探究淨宗願門義蘊,信解彌陀悲智願心,用以校正吾人回向發願之鹄的,堅固願往生心,甚為必要。茲擬從四方面加以討論:一、彌陀大願肇起所因;二、彌陀核心五願之意蘊;三、生佛感應道交的原理;四、願之心行——厭離行與欣求行。分述如下。
(一)彌陀大願肇起所因
阿彌陀佛大願肇起之因緣,在淨宗諸多經典,尤其是在《無量壽經》中有著詳明的記載。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五十三尊古佛,次第示現,教化無量眾生。其最後佛名世自在王如來,住世教化眾生長達四十二劫。時有國王,名世饒王,聞佛講經說法,歡喜開解,即發無上菩提心,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法號法藏。法藏比丘高才勇哲,心量廣大。初詣世自在王佛所,即以偈頌贊歎佛德,禀陳願心:“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26]世自在王佛了知法藏比丘願心真切,即予印證:“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27]並開示成就淨剎的密因:“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28]直指當人是心是佛、自性本具淨土莊嚴的奧理。法藏比丘雖亦明了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自力修證最終亦能成就淨土行,然而為了疾速實施普度眾生的本願,法藏比丘懇請佛力加持:“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29]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並以神力加持,令法藏菩薩清晰睹見諸佛剎土種種差別相狀,宛若圖像直觀教學,一目了然。說是法時,經於億歲。
法藏菩薩聞佛說法竟,便一其心,自得天眼,徹視十方佛剎之景況。於十方淨穢剎土善惡之因、粗妙之果,一一思量甄別,撷其優勝,摒其陋劣。法藏菩薩見到他方剎土多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的劇苦,悲心肇起國無三惡道願;睹見他方剎土眾生因容貌光色的差異引發嫉妒爭斗,遂啟建形色相同願;看到他方剎土眾生因貧窮而造惡,辛勞困頓亦難溫飽,遂發衣食隨念願;考知他方剎土修行人多諸障難,常有退轉,成佛甚渺,即啟住定證滅願………。法藏菩薩以同體大慈悲心,用五大劫的時間,肇起無上殊勝大願,隨即向世自在王佛禀告,佛歡喜贊歎:“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30]法藏菩薩遵從佛敕,稱性宣說四十八大願。發願說偈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與會菩薩聲聞、天龍八部,隨喜贊歎供養,虛空依報由之感動,鹹作證誠。如此殊勝瑞相,表明阿彌陀佛大願肇起,乃法界一大事因緣。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究竟成佛,誠為最上不思議之佛事。
法藏菩薩於世自在王佛所禀報大願已,深樂寂滅,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癡害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諸佛所修善根,廣行六度萬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和光同塵,自行化他,無量劫來,示現種種身份,或為德高望重的長者,或為寡欲蘊德的居士,或作國王乃至轉輪聖王,或作六欲天主乃至大梵王。法藏菩薩無論出生在何處、具何身份,總是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隨形六道,與諸類眾生廣結法緣,亦無休止。法藏菩薩以無量無邊功德莊嚴成就的西方淨土,開廓廣大,嚴淨光麗,超勝十方一切佛國。可謂根深葉茂果碩,源遠流長。
由上可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肇建,以法藏菩薩的總意願為親因,以世自在王佛的加持為增上緣,因緣和合而成。世自在王佛應法藏之請,選擇二百一十億佛剎作為范本,蘊含著如來果覺的價值導向。從表法來看,世自在王佛表涅槃三德(世間即般若德,自在即解脫德,王即法身德),可見世自在王佛對法藏菩薩的加持,即是如來三德秘藏的加持。十方三世諸佛同證如來涅槃三德,故從深層義蘊來說,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代表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對法藏菩薩共有的加持。換言之,阿彌陀佛大願的肇啟與西方極樂世界的成立,即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共同參與的傑作。十方如來愍念眾生,如母憶子,如是同體大慈悲心,藉著法藏菩薩契合佛心的大願沛然湧起,法爾予以法藏菩薩無限的加持力。法藏菩薩亦深感佛力加持的法益與必要,於是在無量劫莊嚴妙土、圓成大願的過程中,不疲不厭不間斷地於諸佛所,尊重供養請法。這樣,法藏菩薩的大願肇建起始於佛地果覺,其淨土行始終貫穿著佛力的加持。當法藏菩薩淨願圓成時,即自致而成阿彌陀佛。大願之王的阿彌陀佛,遂即揭開了普度九界眾生的序幕。
阿彌陀佛在因地,以不可思議的悲智,自開他力果教門,其淨土行從果起修,真正實現了疾速啟願、疾速滿願、速成淨土、速成佛道、速度眾生的初衷。阿彌陀佛因地他力果教的特質,在阿彌陀佛果地上尤為發揚光大。淨宗法門以彌陀名號果覺作眾生修持之因心,能令常沒眾生疾速出離生死苦海,疾速成就佛果。追根溯源,阿彌陀佛以無盡大悲愍念十方苦難眾生,稱性肇建殊勝大願。生佛同體義蘊,彌陀願心功德,海墨難書。
(二)彌陀核心五願之意蘊
阿彌陀佛為普度九界眾生究竟成佛故,其弘深願海浩博無量。四十八願只是釋迦本師撷其與娑婆眾生關聯甚密者予以敷陳。就此四十八願中,又可類分為攝法身願、攝淨土願、攝眾生願三種。然核其實質,願願悉為濟度眾生疾速往生成佛。其中的五願:住定證滅願、光明無量願、諸佛稱歎願、十念必生願與臨終接引願,乃阿彌陀佛大願之眼目,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的核心。吾輩淨業行人如實領解這五願,能體悟阿彌陀佛悲智願心,由此能增上堅固信願行,穩操往生左券。茲分述如下:
1、 住定證滅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31]。
願文大意是:設使我成佛時,生到我剎中的天人,如果不能住入大乘正定聚(不退轉位)、必定證得大涅槃的話,我終不成佛。
此願是阿彌陀佛攝眾生願的核心願,直指彌陀大願的終極目標。阿彌陀佛慈悲濟度十方苦難眾生,不是給予眾生以天人福報的幻樂,不是暫立聲聞緣覺的化城,而是給予眾生以究竟圓滿的真實之利(成佛)。阿彌陀佛欲令十方凡夫眾生成佛的過程分三步進行。第一步:令十方眾生信願持名,往生西方無憂惱處,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轉險途。第二步:令往生者得彌陀光明願力的加持,安住大乘正定聚,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再有退轉墮落的危險。第三步:令住正定聚的往生者,直趨大乘佛果(大涅槃),避免墮入聲聞辟支佛地。這三步正是凡夫眾生自力修證的三道難關:脫離生死輪回難、證入不退轉位難、直趨大涅槃難。阿彌陀佛深知業力凡夫的障難處,悲心啟建此願,以威神願力加持攝護眾生順利度過三關。十方具縛凡夫,只要信願持名,仰憑佛力,帶業往生,即入正定聚,決定一生成佛。阿彌陀佛的住定證滅願向十方眾生昭示:生命體的最高價值與目標,即是往生淨土、圓成佛果。吾人宜應以此作為人生的終極價值目標,用以組織這一期難得的人生。
2、光明無量願
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32]。
願文大意是:設使我成佛時,光明焰照不可限量,最低限度也能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土;如果此願不兌現,我終不成佛。
此願雖屬阿彌陀佛攝法身願,實則體現彌陀攝化眾生的究竟方便。阿彌陀佛以光明作佛事,光明即是彌陀大願的載體,光明調熟攝受十方眾生。吾人聞信淨土法門,執持名號,現生得到安樂,臨終蒙佛接引往生安養,圓成佛道,悉由阿彌陀佛光明加持所致。阿彌陀佛的光明內具種種微妙殊勝的德用,阿彌陀佛又稱十二光如來。經雲:“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33]十二光德是阿彌陀佛威神光明的具化。阿彌陀佛以如上光明妙德,護念調熟十方眾生,對念佛行人尤加攝受。經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34]阿彌陀佛光明平等普照,而與念佛眾生最能感通;念佛行人得佛光的照攝冥加,方能精進恆常念佛,成就往生。我在佛光中念佛,佛在光照中念我,念佛佛念,子光母光,圓融一體。彌陀光明即是大悲願力,即是清淨妙法,即是性德的全體大用。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表證著十方眾生悉由彌陀願海所持。吾人生存在阿彌陀佛的光明願海中,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就路還家,成辦道業。“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35](天親菩薩語)阿彌陀佛的光明即是般若智慧,能除凡夫眾生的愚癡暗冥,執持名號即是與佛光溝通,能消業障、開智慧。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十方一切眾生心想中。彌陀名號稱念之處,即是彌陀光明赫奕之處。阿彌陀佛以光明開悟眾生,加持眾生信願持名,成辦往生,可謂善作佛事。
阿彌陀佛從因至果,復本心源,徹證自性無量壽之心體,稱體起用,光明無量。所以,光明無量願亦含攝著壽命無量願。無量光壽即是清淨智慧無為法身,乃阿彌陀佛內證之德。阿彌陀佛由無量光壽二願衍生一切願。無量光壽即是眾生的寂照心體(佛性),是故阿彌陀佛的大願,以及彌陀名號,與吾人的心性同體相契,吾人應如是領悟阿彌陀佛光明無量願的本質內蘊。
3、諸佛稱歎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36]。
願文大意是:設使我成佛時,十方世界無量諸佛,悉皆稱揚贊歎我的名號功德,如果此願不兌現,我終不成佛。
此願亦是阿彌陀佛攝法身願之一,是實施普度眾生操作過程的重要一環。阿彌陀佛以大願大行,成就了超勝諸佛的淨土。西方淨土就像優質產品,如果缺乏宣傳營銷善巧,十方眾生未聞不知,那麼,西方淨土再莊嚴勝妙,念佛法門再方便究竟,也等同虛設。阿彌陀佛深知廣而告之的重要性,在因地便預啟此願,發動十方諸佛來弘傳淨宗法門,使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名播法界,普令十方眾生信願持名,往生彼剎,究竟成佛。阿彌陀佛因地之願,在果地充分顯彰。諸多淨宗經典記載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稱揚贊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勸令一切眾生往生彼土。由於十方諸佛過去已稱歎,現在正稱歎,盡未來際還繼續稱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功德,所以,彌陀淨土在法界中的知名度最高,阿彌陀佛名號在十方眾生內心的積澱也最深厚。社會生活中的男女老幼各色人等,無論信佛與否,於歡喜時、憂悲時、恐懼時、贊美時,常會沖口而出阿彌陀佛名號;而對娑婆本土教主釋迦牟尼佛,所知者反而不多;他方剎土的佛名,更鮮為人知。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正是阿彌陀佛諸佛稱歎願的不可思議的願力所致。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名稱由大悲願心所緣起,故能開悟眾生的心性,覺動滋培眾生的信根。十方眾生有緣聽聞安樂淨土彌陀名號,便種下了永不磨滅的菩提善根,直至時節因緣成熟,信願稱名,往生成佛。天親菩薩贊雲:“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37]吾輩淨業行人得聞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名號,既有多生多劫善根福德之因,亦端賴釋迦本師多次慈悲宣說為增上緣,究實全仗阿彌陀佛此願之恩德。吾人應珍惜這一聞名生信之殊勝機緣,深體佛心,自尊自肯,撩衣便行,成辦淨業。
4、十念必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38]。
願文大意是:設使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聽聞到安樂淨土彌陀名號功德,便生起至誠至信之心,歡喜踴躍,願生我國,所念佛號乃至只有十聲,即得往生。若信願持名十聲者不得往生的話,我終不成佛。唯有犯五逆重罪而又誹謗正法的眾生,不為此願所攝。
此願是阿彌陀佛攝眾生願的核心,被尊為本願之王。阿彌陀佛大願肇立西方妙淨剎土,欲令九界眾生悉得往生,獲致成佛之真實大利。然十方眾生種類繁多,根機各別,如何能令所有眾生悉皆成就往生淨土呢?這實在是一件煞費周章的大難題。阿彌陀佛因地五劫的思維醞釀,終於從悲智願心中流現出這勝異方便的十念必生願。十方眾生若聖若凡,若利根若鈍根,只要信願持念彌陀名號十聲,阿彌陀佛即以威神願力予以攝受,接引往生淨土。此願是阿彌陀佛平等普度九界眾生的至極悲智的結晶,是阿彌陀佛無條件拯救凡夫眾生的一大創舉,體現出淨宗不共之勝妙。吾輩淨業行人如能突破小我情見,站在阿彌陀佛的同體大慈悲心與不可思議的威神願力的層面,如實領解接納認同此願的真實義,將會當下獲得大安心、大安樂,即得往生。念佛法門自古以來便稱為安樂法門,如果吾人修持淨業若干年,尚未獲得安心之樂,種種憂慮自卑憧憧於胸,實則是信心未立、慧根淺陋所致。須知往生西方淨土,全仗彌陀願力,無須計較自己修行的功夫、煩惱業障的厚薄。當知阿彌陀佛為接引我等眾生,令離生死苦海,於無量劫中已立大願,預垂救度。為度我故,種種善巧方便。垂臂待我,已歷十劫,念念不捨,過於慈親。我若回心向佛,如子戀母,則不逾當念,便得往生。善導大師勖勉吾人常作得生想,昙鸾大師自肯業事成辦,可謂深契彌陀願心。
此願攝受的對象將造作五逆重罪同時又誹謗正法的復罪眾生排除在外。《觀經》下品下生章中五逆十惡眾生,臨終地獄相現前,遇善知識開示阿彌陀佛光明名號威神功德,生起信心,忏悔念佛十聲,仗佛威神慈力,變地獄火為淨土蓮華,成就往生。證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然既造五逆重罪又誹謗正法的眾生,卻不能往生。何以故?若誹謗正法,否認佛菩薩的存在與佛法的真理性,具有如此邪見的眾生,對超情離見的念佛法門決難生信,由是阿彌陀佛十念必生的慈悲願力,這類復罪眾生無緣納受。證知造作五逆加謗法二罪,是一切罪業中最深重的罪業,直入阿鼻地獄,長劫苦報,無由得出。釋尊但恐眾生造斯二罪,乃從抑止預防處建言,不得往生;並不是說阿彌陀佛厭捨此類眾生。如果此等復罪眾生能忏悔念佛求生,阿彌陀佛亦平等攝受往生。(如阿阇世王子)
由此可見,十念必生願凝聚著阿彌陀佛普度九界眾生的無盡悲心,尤其對常沒罪苦眾生,心偏愍念;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是吾輩罪惡生死凡夫唯一橫渡生死急流的舟筏,伏冀淨業行人深體佛願,死盡偷心,絕諸戲論,緊系佛號,如溺水之人緊緊抓牢救生圈,如是方不負彌陀古佛為我等末法下劣凡夫所施設的究竟方便。
5、臨終接引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39]。
願文大意是:設使我成佛時,十方眾生,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修持六度萬行種種功德,以此功德至誠回向發願欲生我國,此人臨壽終時,我即與淨土菩薩聖眾,環繞此念佛人前,接引往生。如果此願不兌現,我終不成佛。
此願亦是阿彌陀佛攝眾生願之一,表達著阿彌陀佛對眾生如慈母般的護佑。具縛凡夫臨命終時,第六意識不行,第八阿賴耶識中煩惱習氣亂發,一生所作善惡,乃至多生多劫的善惡業種,俱時頓現。爾時業障凡夫多有顛倒,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系念妻兒財物,或迷悶發狂,種種惡相,障礙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因地愍念凡夫臨終顛倒散亂之苦,特發臨終接引願,慈悲攝受眾生。淨業行人臨終蒙佛光注照,淨土聖眾蓮台接引,心神安隱,如入禅定,神識離體之際,頓現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蓮台接引的景相,垂終自見坐金蓮華身已是淨土生陰。所謂文成(淨土蓮華化生身成)印壞(娑婆五蘊業報身壞),臨終在定之心,即是西方淨土七寶池受生之時,何其直捷穩當!吾輩下劣凡夫若無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靠自力決定難出生死業力網。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臨終關懷,可謂慈悲周全之至。由對死亡的恐懼轉化為對法身慧命往生的歡欣,乃是一切眾生最勝妙的臨終關懷。
綜上所述,阿彌陀佛的核心五願,對娑婆淨業行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價值。這五願亦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住定證滅願是阿彌陀佛肇興大願、圓成淨土的終極目標,欲令十方一切眾生往生安養,速疾成佛。為了實現普度眾生的目標,阿彌陀佛廣修福慧,莊嚴自身,以光明無量願令悲智願力遍及法界,調熟攝護十方眾生;以諸佛稱歎願,提高淨土佛號的知名度,俾令眾生聞名生信。十方眾生蒙光照觸,知曉阿彌陀佛安樂世界,油生仰慕願往生心。為了平等普度一切眾生,阿彌陀佛以十念必生願普攝一切眾生便捷穩當地往生淨土。而臨終接引願護持念佛人,遮除凡夫眾生臨終之際可能出現的障難,為成就往生更加上一層保險。可見,阿彌陀佛以自證功德——光明無量、諸佛稱歎,垂以十方眾生以至極善巧方便——十念必生、臨終接引,而令諸往生者直趨至極圓滿的目標——住定證滅。此核心五願乃阿彌陀佛大願之精髓,吾輩淨業行人應如是信解,用以作為吾人發願的參照坐標。
(三)生佛感應道交的原理
吾人所處的宇宙空間彌散著諸多的能量輻射,地球與地外星體之間亦存在著縱橫交錯的能量互滲。在法界虛空,阿彌陀佛的願力即是一個巨能磁場,向法界無量剎土衍射光慈場力。阿彌陀佛因地之願在果地上成就為不可思議的力,誠如昙鸾大師所雲:“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40]願力表證著修因證果的互動關聯,誓願圓成必然產生力用;力用彰顯正昭示誓無虛發。阿彌陀佛五劫的發願,無量劫的踐行,圓滿大願,便產生出彌散法界的大願慈力,加持十方眾生令得往生。《阿彌陀經》雲:“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十方眾生願往生心與阿彌陀佛攝生之願感應道交,即時成辦往生大業。剋實而論,十劫前法藏菩薩自致而成阿彌陀佛之時,十方眾生往生淨土已竟。何以故?因為法藏菩薩的成佛,是以十方眾生能往生為條件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文,昭示:設若十方眾生不能往生淨土的話,我(法藏菩薩自稱)終不成佛。現在法藏菩薩已經成為阿彌陀佛,那麼十方凡夫眾生也就決定能夠往生,決定無一遺漏。生佛同體,相依互即,感應道交,妙德莫測。《華嚴經》亦雲:“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十劫前的阿彌陀佛,亦於心光中酬願見證到十方眾生一時往生淨土成佛。彌陀大願已經圓成兌現,吾輩凡夫眾生往生淨土只是時間問題了(此從凡夫層面建言)。已願已生,今願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發願,那就屬於當願當生了。然無論吾人信願持名的遲速,悉由阿彌陀佛願海所護持,皆得不退轉於無上菩提。作得生想,妙哉斯言。
阿彌陀佛願力遍及法界一切處,吾人能否感通彌陀願力加持,取決於吾人的發願能否與彌陀願心慈力相應。當我們了解彌陀住定證滅願的義蘊,便應發起成佛的無上勝心,不求人天福報,不冀聲聞小果,如是發願即與彌陀願心相應;當我們明了光明無量願的義蘊,便應贊歎阿彌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彌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來作大導師,如是信行即與彌陀願心相應;當我們明了十念往生願的義蘊,便應信願執持名號,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如是願行即與彌陀願心相應,等等。我們討論阿彌陀佛大願,就是要以彌陀大願作為參照系,將吾輩凡夫狹劣心志校正調順到與阿彌陀佛大願慈場相應。昙鸾大師開示,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淨佛國土心。”[41]淨業行人如是層遞發願,即與阿彌陀佛悲願耦合相應,即能感通彌陀願力加持,成就往生。 昙鸾大師又雲:“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42]何以故?如果眾生只發到淨土享樂的染著心,即與彌陀悲智心不相應,便難以感通佛力加持。是故淨業行人能否因順彌陀大願而發願,直接影響著往生的成敗。差之毫厘,失之千裡,這裡不可颟顸自欺。
阿彌陀佛的宏誓願力,遍法界感,遍法界應,與十方念佛眾生感應道交,無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現眾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生佛感應之情狀,全在生佛願力互動耦合的程度。阿彌陀佛攝受眾生往生的大願猶如磁場,吾人願往生心則如鐵針,二者同質相應即具自然吸取之勢。生佛誓願相關,故能任運往生。“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佛而不易感他佛。”[43](幽溪大師語)如果宗門教下的修行人,輕視淨土,不願往生,雖然他們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猶如磁不能吸銅攝玉。反之,五逆十惡罪惡凡夫,懇誠發願求生淨土,稱佛名號,亦能決定往生,托彌陀大願作增上緣故,猶如磁能吸針,一無遺漏。諸佛度眾生,眾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敗,全在緣之有無。阿彌陀佛與十方眾生,尤其是與娑婆眾生最有緣份,所以吾人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穩當。韋提希夫人於十方無量淨土中選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佐證。淨土法門的生命力端在於此。
感應之跡乃生佛因緣和合的產物,以臨終阿彌陀佛接引為例,念佛人臨終所見之佛,非有非無,非斷非常,乃生佛願力感應道交、因緣和合之現象。淨業行人發願往生是因,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為緣。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如實際緣起化身,接引淨業成熟的眾生。此乃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令念佛行人,專心憶念,能於自心見到阿彌陀佛前來接引,並非阿彌陀佛實遣化身來迎接。佛身湛然常寂,眾生見有去來;如鏡中形,非內非外;如夢中事,不有不無。譬如水清則月自來,心淨則佛自現。然而,水雖澄清,天上無月亦不能現,喻如眾生雖具願往生心,若無阿彌陀佛的悲願為緣,亦不能現;同樣,月亮雖明,地面無水亦不能現,喻如阿彌陀佛雖有悲願之緣,眾生不具信願之心,亦不能現。唯有眾生願心與阿彌陀佛的願心相耦合,才能顯現不可思議的感應瑞相。譬如電視接收節目信息,波段頻率調准,電視台的發射信號當即轉換成圖像音聲;與此相類似,淨業行人信願持名,亦是在調准頻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彌陀佛的大願慈力,一旦調頻相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顯現,阿彌陀佛的威神願力即在吾人身上全體顯現,感應道交難思議,誠乃念佛法門之奧秘。
古往今來,念佛行人信願持名與阿彌陀佛願力感應道交的事例不勝枚舉,茲舉二則:一、唐代懷玉禅師,精修淨業,一日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執銀台而入。懷玉禅師念曰:“吾一生精進,誓取金台,何為得此?”銀台遂隱。懷玉感激,彌加精進。二十一日後,復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前持銀台者易金台而至,懷玉禅師說偈含笑而逝。二、東晉劉遺民居士依遠公大師,結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見阿彌陀佛現身。劉遺民念曰:“安得如來手摩我頂乎?”阿彌陀佛即手摩其頂。復念曰:“安得如來衣覆我體乎?”阿彌陀佛即衣覆其體。由此可知,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滿足眾生一切心願,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頂即摩頂,欲衣覆體即覆體,可謂慈悲護念之極。眾生與佛菩薩的感應即時而靈敏,充分佐證生佛心性同體平等之真理。宋代宗頤禅師啟建蓮華勝會,率眾念佛,求生淨土,夜夢一清美男子,自稱普慧,申請加入蓮華勝會,並請將家兄普賢一並列入。普賢、普慧乃《華嚴經·離世間品》中二位大菩薩。以此土念佛行人深重誓願,契合諸佛菩薩願心,故得感召二大菩薩預會幽贊。可見願往生心的能感力度甚深,故所應的瑞相亦極殊勝。
有介於念佛法門生佛感應的勝妙,釋迦本師勸勉父親淨飯王與七萬釋種念佛求生安養。稱念佛名橫超三界,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此乃與通途佛法所不共的利益,源自彌陀威神願力。是故往聖先賢如百川赴海,眾星拱北,神棲安樂世界。淨宗史上觀音、文殊、普賢三聖開示,同指西方。淨宗四祖法照大師在五台大聖竹林寺,見到文殊、普賢二菩薩,恭問末法凡夫修行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唐代慧日法師泛舶渡海,往天竺取經求法,在北印度健馱羅國一山,七日斷食志誠祈請觀世音菩薩,感得觀音現身,垂右手摩慧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回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三聖開示,冥契阿彌陀佛願心。古往今來,依教奉行得以往生者,如稻麻竹葦,不可計數。現代淨業行人亦宜當仁不讓,即生成辦淨業。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44](天親菩薩語)淨業行人通過研習淨宗典籍,觀照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之力,了知只要聞信彌陀大願,決定能獲真實大利,不會出現遇此法門而空過的現象。因為阿彌陀佛因地願言:使我成佛時,值遇聞信我的名號者,悉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一生究竟成佛。吾輩淨業行人欲得與彌陀大願感應道交,宜應隨順阿彌陀佛大願,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以佛知見為己知見,以佛教敕為修行指南,因順佛願,決定得生。
(四)願之心行——厭離行與欣求行
淨業行人的願往生心,乃濁世淤泥中伸展出的正覺蓮華,潔淨希有。非大智大勇,難以具足如此願心。這種願心具化為厭離行與欣求行。是故淨宗願門的本質內涵,即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然對凡惑眾生來說,厭欣心的生起殊為不易。善導大師敏銳見到:“娑婆雖苦,處的已久,實不庸易離開;蓮邦雖樂,概未曾到過,豈能遽往?必須真心徹到,對於娑婆深生厭惡,對於極樂渴望甚深,方得往生。”[45]釋迦本師針對曠劫輪轉的迷倒眾生,開折攝二門,激揚生死凡夫令起厭欣。眾生耽戀娑婆五欲六塵,釋尊則極言娑婆五惡五痛五燒之苦來折伏眾生;眾生矇然不知淨土,釋尊則詳陳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無苦純樂來攝受眾生。折伏意在警醒眾生的沈迷,令起厭離穢土心;攝受意在鼓揚眾生的善根,令生欣求淨土心。此土大火聚,炎燒逼惱;彼土清涼池,熙怡暢樂;取捨趨避,不容片刻耽延。釋迦如悲父,在娑婆穢土遣送眾生;彌陀如慈母,在極樂淨土攝受眾生。一遣一接,折攝並運,配合默契,共成普度眾生的佛事。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吾人契入念佛法門的先決前提。如果我們於三界火宅中嘻怡流連,貪戀世樂,不厭不捨,對西方淨土的殊妙不生神往之心,如此心態,於淨宗之法將不得其門而入。《觀經》中韋提希夫人作為娑婆苦惱凡夫的代表,正是具足厭欣心行,得以成就往生淨業。韋提希夫人遭逢兒子阿阇世殺父囚母的惡逆,深感人心慘毒、世間劇苦,三界六道亦無安心之地,是故願捨穢身,求生淨土:“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46]韋提希深切的厭欣心感得釋尊宣說念佛出世大法、彌陀住立空中放光加持,致使韋提希當即證得往生。身為國太夫人的韋提希如果沒有兒子悖逆的苦迫,或在驕奢逸樂中醉生夢死,何能發起願生淨土的出世心?是故對閻浮提眾生來說,困苦憂患正是成就厭欣行的逆增上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吾人宜將五濁惡世的一切苦境作為深信切願的發起序。
厭欣心的滋培是淨業行人修持的重大科目。吾人宜熟稔淨宗經典所描述的西方淨土種種功德莊嚴,用以作為返觀娑婆穢土的參照系。刻刻提撕,激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慈雲大師曾將娑婆、安養二土苦樂情狀概述為十種: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有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有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兩土苦樂鮮明對照,能令吾人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願心,如一條四五寸的白道,出現在深廣無邊的貪瞋濁河中。循此白道而進,即能從娑婆此岸直入極樂彼岸。
淨業行人厭離心的策發,亦可由近至遠,由正報身心到依報環境。首先觀照自己污穢的血肉之軀,唯苦無樂,常作不淨觀,發願永離三界臭穢YIN欲丑陋之身,願得淨土蓮華化生的清淨妙嚴的法性生身。其次觀照我們所處的生存環境,危機四伏,險象環生。諸如精神家園的喪失,全球性的政治腐敗,英雄偶象的隕落,文明婚戀觀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濫,日益污染失衡的生態環境,貧富差距的拉大,種族矛盾、宗教沖突,邪教遍布,計算機犯罪,分子生物學的潛在危險,核戰爭的威脅……等等。種種資料顯示,人類生存境況日趨惡化,羅馬俱樂
部發出的“人類面臨災難深淵”的警鐘,持久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釋尊亦曾懸記:“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谄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47]吾人重溫這段法語,對照現前的世態人心,於當代及未來人類命運,亦不言自明。《法華經》用火宅喻來比況三界的苦境:“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淨業行人應以佛知見來觀照吾人所處的生存環境,對苦難險境保持敏銳的感受力,以此增上出離心。是故吾人於此娑婆聲色諸境,宜常作牢獄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作糞坑想,令心厭惡,厭則欲離,離則出此世界;對極樂世界宜常生安隱想,生故鄉想,生解脫處想,生津梁想,令心欣慕,欣則欲往,往則生彼世界。一欣一厭的心理定勢,導致臨命終時,自然如箭離弦,彈指往生。厭離心與欣求心一體兩面,互為增上。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以欣求極樂之淨念轉化耽戀娑婆之染心,以厭捨娑婆之大勇成就神棲安養之勝心。主伴因果,互滲相即。
生於濁世,居塵學道,應以般若慧照,長時生此厭欣之願心。淨宗五祖少康大師臨往生時,對信眾最後垂示:“當於淨土起忻樂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足見厭欣心的有無決定著往生淨土的成敗。宋代吳信叟進士,致仕之後,預作一棺,夜臥其中,令童子擊棺而歌曰:“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歸去來!”自己亦從而和之,臨終無疾念佛往生[48]。可見解決生死大事,非泛泛悠悠之浮淺心所能克辦,須具大丈夫作略,觑破世間幻緣,以出世心修淨土行,如是念佛,方可成就。釋尊殷勤勸喻:“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49]淨業行人的厭欣心宜應表現在行動中,身口意三業真實厭捨娑婆世間自他苦樂之境事,身口意三業至誠恭敬、稱贊、憶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人生大事,無過於此。如此心行,庶可成辦淨業。
厭欣心表面看來似乎有小乘自了漢的味道,社會人士亦或將念佛求生淨土譏之為消極避世。剋實而論,淨宗厭欣心含攝著大乘佛教的精髓,具足大乘菩薩四弘誓願。觀照娑婆眾苦逼迫,一切眾生皆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生起悲心,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觀照自心諸惑熾盛,一切眾生心中亦蜎集無量煩惱,起惑造業感報,無有中止,生起決斷心,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上述二願屬厭離行攝。觀照極樂世界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水鳥樹林,常宣妙法;分身供養十方諸佛,廣聞佛法,受菩薩記,生起度生求法之心,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觀照極樂世界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一生圓成佛道,生希有心,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上述二願屬欣求行攝。證知,具足厭欣心的淨業行人,乃大乘菩薩根機,是佛的第一弟子。善導大師曾雲:“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50]淨宗厭欣心具攝二種回向,一種是成就自己往生的往相回向,一種是倒駕慈航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濟度眾生的還相回向,這二種回向能成就大慈悲心。證知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即是淨宗菩提心的本質內涵。
綜上所述,無量劫前法藏菩薩的大願肇建,乃法界最勝希有之大事;十劫前阿彌陀佛兌現因地“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承諾,普令九界眾生獲致往生成佛的真實大利。恆受彌陀願力所護持的凡夫眾生,於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之際,即可領納到阿彌陀佛的莊重承諾,當下獲到大安心、大安樂。《觀經》第七華座觀中,住立空中的阿彌陀佛向韋提希夫人傳達“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51]的慈示,韋提希當下獲得信心,證得往生。生佛願心,天性相關,如磁吸針,自然即攝。吾輩淨業行人應因順佛願,生起願往生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時時提撕,念念精純,將念佛往生淨土作為此生至上唯一的大事,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吾人以信願持名為能感,阿彌陀佛必以慈悲願力為所應,感應道交,任運往生;自然所牽隨,萬修萬人去。阿彌陀佛大願之王,念佛行人芬陀利華,生佛同體,母子相憶,願心相契,決定往生!
茲敬錄善導大師一偈,用作共勉: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余樂,唯聞愁歎聲。
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52]。
南無阿彌陀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