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略述淨土信願行 二、淨土法門 唯信為本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淨土法門,唯信為本

  信是深植心地的根,是生命體的動力機制。信亦是吾人生存的基礎,是修行世出世間法的先決前提。信之內涵與力用,深廣浩博,茲略標有四:

1、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如來一代時教,智慧深廣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寶山。八萬四千法門,漸頓各稱所宜;眾生隨緣信受奉行,皆蒙解脫。於中能否契入佛法,獲益的有無與淺深,皆取決於信心。是故原始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法相宗的十一善法,皆以信為先。五根中以信根為本元,肇起精進、念、定、慧四根。大乘圓教五十五個修證階位,亦以十信為始,信位之前別無聖位。《華嚴經》中,文殊師利等十大菩薩表信門,以信為首,具攝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諸階位。於生死海中創發信心,最為妙吉祥(文殊又稱妙吉祥)。《華嚴經》極贊信心功德:“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為法藏第一財,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赅果海,果徹信源。信心如師子頻申制伏疑兕,信心如清水珠能澄清邪見濁染,信心如智慧日能破煩惱冰霜。信心一法乃入佛道之要門。

2、淨宗起信,難中之難

  與通途佛法相比,淨宗念佛法門更為重信,亦更難起信。《阿彌陀經》中,十方諸佛稱贊釋迦本師不可思議功德,能為二項甚難希有之事:一是於娑婆五濁惡世得菩提佛果,二是為娑婆眾生演說淨宗難信之法。難中之難,非大悲大智大勇何能臻此!蓮池大師曾以譬喻比況這二項難事:“譬如有人,身入大海,復乘破舟,復遇逆風,復沖巨浪,復值羅剎魚王、毒龍,危在頃刻。而能於中,安隱得渡,是之謂難。不但自渡,並渡諸人,置之彼岸,是難中難。大海、破舟、逆風、巨浪及羅剎等,比喻五濁;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說法也[3]。”於此五濁惡世,勇猛精進得成佛果,此屬難事;復於此濁染世間,宣說念佛法門,俾令一切眾生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是謂難中之難。《無量壽經》亦雲:“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證知淨宗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

  淨宗難信的主要原由乃是吾輩凡夫難於窺測佛菩薩不可思議悲智善巧。淨宗理事因果具有真空妙有的特質。阿彌陀佛因地徹證真空理體,以無盡大悲稱性發起四十八願,由願導行,無央數劫,住真實慧(空慧),積功累德,圓成大願,自致成佛。是故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與無量壽名號是由真空藉助願力所生起的妙有,即第一義谛妙境界相。蕅益大師贊雲:“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4]意謂:舉實相(無量光壽)之全體作西方淨土的依報正報、作法身作報身、作自佛作他佛、乃至能說的釋尊與所說的淨土法門、能度的阿彌陀佛與所度的九界眾生、能信的眾生與所信的名號光明、能發願求生的行人與所願生的安養淨土、能住持的彌陀教主與所主持的安泰佛剎、能往生的念佛人與所往生的西方淨土、能贊的十方諸佛與所贊的釋尊甚難希有的功德,無一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持。此實相即是吾人靈知靈覺本具之一心,亦即是阿彌陀佛的願心。凡夫眾生以生滅心,於此妙境奧義不得其門而入,故雲難信。

  對淨土念佛法門的難信,還來自兩種具體的原由。其一,認知水平的狹劣。吾輩凡夫情執堅固、心量窄小、見聞有限,因而久居濁染的娑婆穢土,便難信界外嚴淨的西方淨土;此土種種逼迫、苦樂參半,便難信彼土無有眾苦、但受極樂的純樂;此土精血胎生,便難信彼土蓮花化生;此土壽命不過百年,便難信彼土壽命無量;此土辛勤營務方得溫飽,便難信彼土衣食宮殿應念而至……。總之,吾輩娑婆眾生,乍聞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功德莊嚴,每以子虛烏有視之,或聞之稍生歡喜心者,繼思又覺渺茫,無足憑信,難以生起念佛求生淨土的勝心。其二,驕慢懷疑的煩惱。娑婆眾生無明堅厚、貢高我慢、騁馳狂慧、目空一切,聞說他力救度,不生信樂,甚或輕談淨土,蔑視往生。另有一類眾生,帶著懷疑的眼光,審視淨宗念佛法門,用時行的科學懷疑精神、邏輯思維來求證念佛的理則,用以作為是否采信的依據。然淨宗圓頓法門,肇立於佛地果覺,本自不可思議、難信難解,如果執著一定須用科學理性作出合理化的證明,其結局或永遠難以信入淨宗。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益超勝,唯信能入;信為萬善之母,疑是眾罪之根。

  由上可見,念佛法門的難信,來自吾輩凡夫內在的業力障難。業障厚重難以消解,故而多數眾生聽聞念佛法門,或漠然,或半信半疑,或冷言誹謗,或用通途佛理評判淨宗特別法門,將橫超法作豎出用,等等。這些在眾生分上,亦屬正常現象。宿有淨土善根者,方能谛信無疑。難信而能信,實為希有難得,功德亦不可思議。淨業行人一念淨信,契入阿彌陀佛本願之海,便與阿彌陀佛光明願力相接,得佛力加持,當下成就往生。經雲:“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5]一念淨信,即得往生,如此圓頓妙益,難思難議。印光大師亦雲:“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6]佛言祖語,千裡同風;信之妙德,何可思議!吾人應將淨宗不思議法門置於不思議本地加以認同。經雲:“十方恆沙諸佛,皆共贊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能有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不可思議。”[7]能如是聞信者,皆是淨宗有緣之人。淨宗難信之疑結在仰遵佛意、認同祖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代之以滲入佛力的信根信力,鈞陶淨宗法器。

3、祖師诠信,隱顯互成

  淨土法門以仰仗彌陀願力往生安養為本質內涵,所以深信佛力救度乃是淨宗不共的诠釋。縱觀中國淨宗教理史,這種信心诠釋與實踐自初祖慧遠大師到近代印光大師一脈相承,燈燈續焰。淨宗十三祖是古印淨土教在中國本土化、時代化的裡程碑,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在震旦國人心靈中孕育的德慧之華。十三位祖師對信心內涵的诠釋,隨著當時的修學背景與眾生根機,或有契入角度與詳略緩急的差異,然在深信佛力的本質點上,並無二致。

  遠公大師從深信神識不滅、生死輪回,契入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啟建蓮社,焚修淨業。於般若雲台精捨,阿彌陀佛像前,敬薦立誓。《西方發願文》雲:“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藉芙蓉於中流,蔭瓊柯以詠言;紹眾靈以繼軌,指大覺以為期。”蓮社同仁深感人生無常、朝不保夕,精勤誦經念佛,借蓮華以明志,期生西方淨土。遠公大師亦唯以淨土克勤於念,澄心系想,三睹阿彌陀佛聖相。往生前七日,又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阿彌陀佛告之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至期,遠公端坐往生。《觀經》雲:“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又雲:“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以此推知,三睹彌陀聖相的遠公大師必定深契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了達念佛之殊勝,並以此自行化他,遂使蓮社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皆有往生瑞相,臨終多是稱念佛號往生。遠公大師神理之跡,未可測度。鸠摩羅什大師稱譽為東方護法菩薩,蓮池、印光二位祖師鹹謂遠公大師是乘願再來的菩薩。當時西域僧眾,亦稱漢地有大乘開士,辄東向稽首,獻心廬岳。蓮池大師贊曰:“晉以前淨土之旨雖聞於震旦,而弘闡力行,俾家喻戶曉,則自遠師始。故萬代而下,淨業弟子推師為始祖,可謂釋迦再說西方、彌陀現身東土者也。”[8]以此證知,遠公大師隨順當時般若禅定盛行的修學背景,以禅觀念佛的善巧方便,將眾生導入阿彌陀佛弘誓願海,往生淨土,出離生死險道。我們應如是體會慧遠大師的悲心權智。遠公真可謂善體佛心、巧作佛事之智慧深遠者也。

  昙鸾大師是闡揚淨宗“他力本願”理念的承前啟後者。他上繼古印龍樹、天親二尊菩薩的淨土教義,下開道綽、善導二位大師的思想先河。其淨宗力作《往生論注》首以龍樹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判教作為立論依據,開衍淨宗“但以信佛因緣,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便得往生彼土,入大乘正定之聚”[9]的他力果教理念,勖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10]昙鸾大師立足彌陀本願立場,展示阿彌陀佛普度九界眾生的威神願力,俾令行人生起決定的他力信心。這種超越凡情的淨宗思想確實是一道驚心動魄的奇麗景觀,直接影響著道綽、善導淨宗思想的形成,並滲入中國人的修行實踐中。迄至今日,仍余音缭繞,動人襟懷。印光大師曾贊雲:“昙鸾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11]昙鸾大師亦乃不測之人,梁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師,肉身菩薩也。昙鸾大師生前尊龍樹菩薩為本師,臨終蒙龍樹夢示往生時辰,往生瑞相昭著。以此證知,昙鸾大師“他力本願”的信心诠釋,彰顯彌陀願心,堪稱末法慧炬。《往生論注》想必亦是一位淨土菩薩回入娑婆所留下的一顆摩尼寶珠。

  道綽踵昙鸾之教,專修淨業,從機教相應的角度,力倡淨土念佛法門乃末法眾生出離生死之要道。道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少康,則蓮風普扇於中外。及至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願出世,極力說出一“四料簡”偈,作末法人天之眼目,其“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的偈文,令後代淨業行人信心倍增,可謂“迷津寶筏、險道導師”[12](印光大師語)。自後蓮池、蕅益、截流、省庵、夢東、印光等諸大祖師,無不因時制宜,隨機彰顯淨宗“他力本願”的核心理念,傳達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威神願力。祖師們的信心诠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春蘭秋菊,各擅其美。茲擬撷取善導與蕅益二位祖師的诠信文句,用作對比性討論。

(1) 善導二種深信

  善導繼承昙鸾、道綽的淨土理念,融匯自己淨業修持的證悟,著述五部九卷,敷衍出以“他力本願”為核心的淨宗思想體系。其對信心的闡釋,滲透著淨業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懷,恍若劫外之音,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請看大師二種深信之文: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13]。

  二種深信乃善導大師心靈體驗的寫照,同時亦表述著娑婆眾生淨宗起信的帶有普遍性的心路歷程。善導大師將冷峻的目光投注在凡夫眾生的煩惑罪惡層面,予以深廣的理性觀照。眾生雖具真如體性,無奈無明厚重,煩惑熾盛;業力幻身舉心動念,無非罪惡;縱發清心,猶如畫水。故而無量劫來,汩沒於生死苦海,或於三惡道備受劇苦,或暫升三善道略作喘息,總不離三界六道,常沒常流轉。於中亦曾發心修道,然終因障深慧淺,自力怯弱,難以伏斷浩浩見思煩惱,復又沉入生死湍流,永無出離之緣。在廣闊的生命時空中觀照罪惡生死凡夫的輪轉慘況,是多麼的悲痛哀戚呀!善導大師嚴峻地把自己定位為罪惡生死凡夫,這對於我慢心高的吾人來說,不啻當頭棒喝。回光返照解剖自己,自身不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罪惡生死凡夫嗎?!生在末法娑婆穢土中的眾生,悉是業障深重、根機陋劣之人。《悲華經》雲:釋迦本師於賢劫人壽百歲時,於娑婆世界示現成佛。於時,煩惱具足的眾生充滿其中,受其卑陋。這些眾生悉被他方世界之所擯棄,善根深厚者之所遠離。須知經中所述的業重眾生,即是現實中的你我他。吾人應如是決定深信。

  這個無力自救的常沒眾生,在絕望的峽谷,轉而企盼外力的救援。當他的目光剛一開始搜尋,便驚喜地發現雲梯原本就在手邊。他緊緊地抓住雲梯,倏爾便升到風光無限的妙高峰頂。絕處逢生,驚奇異常。真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須知阿彌陀佛慈母般地愍念著吾輩常沒眾生,永劫以來,垂手深淵。吾人在深刻凝視自身罪惡、絕望於自力解脫之余,便向阿彌陀佛願力救助驚險一跳。正是這驚險一跳,罪惡生死凡夫得救了!母子相逢,悲喜交集,空中自然響徹生命的凱旋曲,表現著南無阿彌陀佛“生佛一體”的永恆主題。罪惡凡夫的一念求救與阿彌陀佛絕對的普救願力感應道交,誠可謂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時!這種由自力向他力的反彈,體現著生佛同體的微妙,亦突顯出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偉大。善導大師從常沒眾生的罪惡與阿彌陀佛的悲願之互動關系中,開顯出淨宗他力信心的奧旨,稱佛本懷,功德無量。

  這種深信自力斷惑之難與深信佛力易成道業的思想,在中國淨宗教理與實踐中,源遠流長,不絕如縷。中國淨宗祖師們或顯或隱,隨機闡揚,施設種種權巧方便,導引眾生歸投阿彌陀佛大願之海。近代印光大師一生專修淨業,力贊念佛法門的殊勝超絕,曾雲:“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14]此類開示甚多,其義理與善導二種深信若合符節。以此證知,仰托彌陀弘願救度的信心诠釋,在我國一脈相承,如中天杲日,普輝寰宇。豁人心目,導啟正信。

(2) 蕅益六信

  如果說善導二種深信簡潔明快、直溯根源的話,那麼蕅益六信則缜密詳確、理事圓融,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總不失為親見廬山真境。是故討論蕅益六信,有助於加深對淨宗信藏的理解,了達淨宗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質。六信分為三對范疇,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茲分述如下:

A. 信自與信他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诳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15]。

  信自即是信自性常住真心(或曰真如、本覺等),此真心既不是肉團假心,也不是攀緣六塵分別影事之妄心。真心在時間上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無始無終(無量壽);在空間上橫遍十方,無有邊際(無量光)。自性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雖隨形六道,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真心包裹太虛,無量剎土皆是真心所現之景物,西方極樂世界亦不在自性之外。吾人若能一念回光,歸投彌陀願海,就路還家,決定得生自性本具的極樂世界。誠所謂“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淨業行人於此信入,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即是相信佛的悲智,仰信釋尊所宣說的念佛法門真實不虛;堅信阿彌陀佛普度九界眾生的威神願力不可思議;相信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的證誠與護念,因而隨順佛的真實教敕,決志求生淨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自是修持佛法的前提,深信即心即佛,方能勇猛精進地作佛。無量光即自性照,無量壽即自性寂,觀世音即自性悲,大勢至即自性智,聲聞即自性真,菩薩即自性俗。西方淨土所有依報正報,一一皆是本覺妙明。信自具足,方能真切地信他。內重己靈,外慕諸聖,托彼依正,顯我自心,以阿彌陀佛大願作增上緣,往生彼土,花開見佛,方悟阿彌陀佛即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淨業行人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速疾成就佛果。淨宗正信首在了他即自,生佛不二。距此十萬億佛剎之遙的阿彌陀佛,原在吾人心中結跏趺坐,彌陀光明,每常在我等面門放光動地。但能不隨外境,返照心源,則佛法一時具足。

B. 信因與信果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

  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16]。

  以果地覺作因地心,此乃淨宗因果理則。妙因妙果,不可思議。以散亂心稱念佛名,猶如播入神識中的金剛種子,將來終有發芽、開花、結果之日。況以深信切願,一心系念彌陀名號,安得不往生西方淨土?十方眾生以信願持名為能感之因,阿彌陀佛以大悲弘願為所應之緣。因緣際會,業事成辦。西方蓮池海會菩薩聖眾,悉由念佛三昧得遂往生,如是因果,似水赴水,以空印空,自然所牽隨。持名念佛,因果同時,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往生時即度生時。三際(過去現在未來)同時,更無前後。下凡眾生帶業往生皆得阿鞞跋致(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種不退),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如是因果,迥出通途教理之外。通途法門偏重自力,修戒定慧,斷惑證真,名堅出法門。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之因果法則。淨宗念佛法門,仰憑佛力。譬如劣夫跨驢不上,然搭上轉輪聖王的輪寶而行,便乘虛空,游四天下,無所障礙,名橫超法門。所謂越三祗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因心果覺,如影隨形,如響答聲。持名妙德,不可思議。

C. 信事與信理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吾現前介爾一念之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17]。

  信事從事境起信。深信心無有盡頭,依心所現之境相亦無有盡頭。距離此娑婆世界十萬億剎土之遙的西方,真實有一個極樂世界,不同於虛構的寓言神話。信理乃從法界理體起信。吾人一念心性具足華嚴四法界。一念心性即是法界理體(理法界),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種種莊嚴,皆吾現前一念心性所現之影(事法界),事依理成,理由事顯,西方極樂世界一水一華,當體即是阿彌陀佛的妙明真心,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即具足法界的全體大用(理事無礙法界)。吾人常住真心,湛寂光明,遍周微塵佛剎,亦遍於西方淨土中。吾輩眾生,雖迷惑顛倒,苟能一念至誠發願往生,安樂淨土寶池已萌蓮種。同樣,阿彌陀佛的願心光明,亦遍周十方無量世界,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佛心眾生心,如大圓鏡與摩尼珠,相滲互即。彌陀心內眾生,念念歸投極樂;眾生心內彌陀,聲聲呼喚浪子。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未舉念時,早已成就;才舉此念,即便圓成。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相遍滿,重重交相融攝,不相妨礙(事事無礙法界)。淨宗事理乃不可思議境界,如能由事究理,由理成事;由不可思議心性契入淨宗不可思議之事理,由此升華的信心,可謂金剛之信。

  上述六信三對范疇,既內在關聯,又相對獨立。從六信的次第看,信自是淨業修持的首要前提,信自為信他提供依托。深信彌陀淨土的真實存在,順從釋迦本師的教敕與十方諸佛的證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了他即自,心境一如。極樂雖唯心之淨土,實有可到之地;彌陀雖自性之彌陀,實有可觐之佛。信因信果,圓發三心,勤修三福,信願持名,成就往生,速疾成佛,淨土法門即是“行超普賢登彼岸”。信事信理,相得益彰,了達淨宗奧理,增上事境之信。從念佛事相入手,即能加深對淨宗玄理的悟解。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而佛心,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上根利智如馬鳴、龍樹、智者、永明等奉持念佛法門,深得法益;鈍根劣智乃至五逆十惡之流颛蒙念佛,亦獲橫超三界、帶業往生的實益。六信具足,上品上生;部分具信,念能相續,亦不虛入品之功。淨土法門,因心果覺,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誠如蓮池大師所雲:“若能谛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南無阿彌陀佛——注),頓證菩提, 豈非大事!”[18]信心功德何可思議。

  綜上所述,善導、蕅益二位祖師的诠信,彰顯阿彌陀佛的悲智願力,開示念佛法門的殊勝妙用,啟人信心,功德無量。善導大師單刀直入,直揭淨宗信心的本質內核,甚具深沉的宗教情懷,令人回腸蕩氣。蕅益大師周詳圓融,诠釋淨宗信心的原始要終,與通途教理相襯互成,有高屋建瓴之勢。善導、蕅益的二種诠信,在淨宗的弘傳過程中,隨機隱顯,相得益彰。近代印光大師,冰鑒眾生機宜,明倡善導式的诠信,密護蕅益式的诠信;孤峰山脈相映成趣,捷徑普門並行不悖,普啟眾生信根,厥功甚偉。

4、信人信法,滋培信種

  淨宗起信,類分有二,即頓信與漸信。頓信者乃是宿世淨土善根的發露。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薩非凡人。”[19]宿世的信種外顯為悲喜淚流,一念歸投彌陀願海,信願持名若決江河,沛然莫御。此屬頓信,一信永信,決定得蒙彌陀願力加持,往生淨土。

  頓信乃由般若善根所致,稀有難得。然漸信乃是多數眾生所由之路。《觀經》中,釋迦本師應韋提希夫人之請,在宣說定善十三觀之前,為令散動根機凡夫漸培淨宗信根,慈悲自開三福之行。誠如經雲:“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是故汝等聞斯義。”[20]釋迦本師隨機施教,以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眾生的淨宗信心。於上根利智如文殊師利、捨利弗等,稱性和盤托出,俾令直下擔荷;於下根劣智如吾輩末法凡夫等,曲垂方便,循循善誘,婆心懇切,殷勤勸勉,亦欲令我等凡夫悉入彌陀願海而後已。

  漸信根機者從仰信契入最佳。仰信類分就人立信與就法立信二種。其一,就人立信。淨土念佛法門乃阿彌陀佛所肇立,由釋迦本師金口所說。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滿足大悲人,彌陀決無虛願,釋迦亦不會說诳語。當我們對自身貪瞋煩惱無力對治,對浩渺無際的生死大海深感怖畏,對水火二河中四五寸的狹小白道(喻念佛往生法門)亦半信半疑的時候,忽聞東岸釋迦佛的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阿彌陀佛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21]於此三面遇敵、別無退路時,吾人宜應一心唯信兩土世尊的此遣彼喚,不顧身命,決定依循白道而行(喻信願持名),由有兩土世尊護念加持故,於水火二河(喻貪瞋煩惱)中,安然直過,須臾即到極樂西岸,永離三界六道一切諸難,親炙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把手同行,慶樂無已。是為就人立信,成辦淨業。

  其二,就法入信。釋尊一代時教,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淨宗念佛法門乃彌陀肇立,釋迦開演,文殊、普賢之所指歸,馬鳴、龍樹、天親之所弘贊,慧遠、善導、永明、蓮池、蕅益、印光諸祖師之所赓續力行。古今賢哲,若聖若凡,如萬水無不朝東,似群星悉皆拱北,法爾自然地歸投彌陀願海。古聖先賢早已為我們遍研經藏,特地抉擇出這不斷惑業、橫超生死的殊勝妙法。吾人仰信佛祖古德,依教奉行,即得現成受用。正如身嬰疾苦,恭請良醫診脈,立即按方服藥得愈。如不仰信良醫,非得自己遍閱醫書,知其藥性病原,案病情斟酌藥方,然後方肯服藥,其危疾或在這一耽擱延誤中,或轉重、或死亡。念佛法門乃現成的靈丹妙藥,入口即治。釋尊悲心急救眾生,唯恐不及,故無請自說念佛法門,俾令眾生由仰信而取用佛德,疾速了生死、成佛道。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

  凡夫在漸信念佛法門的過程中,若有信願持名一日一夜不斷絕的修行,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接引此念佛人往生淨土。若其人後復中悔,心中狐疑,不信有彌陀佛國,不信往生其國;雖爾者,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其人壽命欲盡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復言,但心中歡喜踴躍,心自悔過,續其善願為本故得往生西方淨土,不能得前至阿彌陀佛所,暫滯七寶疑城;忏除疑根,方得見佛聞法[22]。證知吾輩凡夫無論信心的程度如何,皆宜執持彌陀名號。因為阿彌陀佛深知凡夫眾生障深慧淺,對念佛妙法難以生起決定信心,故在因地啟建四十八大願時,預先將令眾生啟信的功德注入名號光明中。聞名觸光,“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23]吾輩淨業行人應隨順佛願,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在彌陀光明照攝下,吾人的信根信力自然成就。稱念佛名,久之業消智朗,於西方淨土之確據,事理、性相、空有、因果等佛理,自有究暢了達之日,於時仰信即成智信。

  綜上所述,淨宗果教他力法門,信為能入;淨業行人從初發心到往生成佛,唯信為本。信乃無盡藏,直至佛地,方能究竟圓彰信藏功德。吾人應在盡形壽稱念佛名的修持中,領解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對彌陀悲心願力有一分領解,即有一分信心;有十分領解,即有十分信心。清淨信心,則生實相;信力圓時,全成佛力。故知淨宗具信者即真佛弟子,勸勉眾生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乃真報佛恩。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歸依瞻禮,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24]吾人應仰遵佛敕,發菩提心,真為生死,於難信法生決定信,仗佛慈力,成辦往生大事。如是方不負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的大悲垂救。南無阿彌陀佛!(未完待續)

 

上一篇:聖凱法師:靈裕的生平與著作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