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演法師:因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120702 悟演法師的講義

因緣

“法不孤起,仗境而生。”有善因必有善果,有惡因必結惡果。釋迦牟尼佛宣講“十二因緣”,說明佛法的“因緣法”和“因緣觀”,其實這個也是我們人生道路中的一個“方法論”,也是一個“世界觀”,是一個充滿哲學思辯的一種邏輯推理。隨順世間因緣也就是因緣,“隨順”就是方法,怎樣才叫隨順因緣呢?這一點一定要很清晰,隨順因緣就是依據當下的這個心與心所對應的一切境界,智慧的辨別和處理,這就是心與心所的關系。怎樣理解心與心所呢?心即是我們的這個肉團心,更是我們的佛心。心所是由心而生的一切境界。由心而生的境界,有善、惡、美、丑,這時候我們需要用佛法的原理去取捨、去辯證、去對治,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大家很多時候在處事方面,就沒有真正的隨順因緣,因為我們都在用我們熟悉的陳見和有漏的思維模式在顛倒、在迷惑,所以才有種種的煩惱和障礙。打個比如說:A君很善良慈悲去幫B君,A所面對B的心所是:A覺得B是一個很可憐、很可悲、很無常的東西,A需要很慈悲去包容、去愛護、去提供方便給B,A的發心是對的、動機是善良的,但是,為什麼A的心所最後結果是B的不辭而別呢?從這個事情的角度來說,也就是A的心過於純善、過於慈悲,忽視了B的本性的不好處、去指正B、去幫助B、去牽引B,以致顛倒,以致B的心所中間存在不友好、不理解的狀態,最後不辭而別。這就是心與心所關系的分析。我們再舉多一個例子來分析心與心所關系:甲到乙的家裡暫住,這是因緣,但是甲存心不良,帶有目的而來,甲的動機不純正,而乙沒有善巧智慧的立馬停止甲的作惡,所以到最後造成了乙被甲傷害。這兩個例子證明:心與心所決定了我們的快樂與失敗。因此我們的這個心一定要充滿“禅義”。

師傅我希望寶林禅寺的弟子把心和心所的“心”字改為“禅心”,這更方便大家在現實生活中間去處事,用佛的方法去幫助自己。“禅心”才能夠如如不動自心而了知法界一切。現在我們很多男眾女眾顛倒,過於沉悶,他們的心好像很沉默一樣,但是他們的心和思考還沒有“止”,妄念還有很多,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形成一種被動的習慣,不能去創造人生,去突破修行上的障礙,沒有把心處於一種境界之中,什麼境界?是隨順因緣的境界之中,智慧的去對治一切境界,本心如如不動,也就是“禅心”。具足禅心的威德,我們的人生和修行就會特別的美好,充滿著意義。

大家可能會發現師傅我的思維模式和方式跟很多人不一樣,往往當你進入佛的境界完了以後,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形成一套有序有利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方式後,你就會與眾不同,這是你成功致勝的法寶。在這個社會,一個人沒有智慧,往往會給自己制造很多麻煩和障礙。這個社會,很多人批評別人:「你本位主義太嚴重了。」怎樣去理解這個“本位主義”呢?就是過於自我,缺乏換位思維。如果在這個本位方面,你再完美一點,加一點佛法進去,你的自我保護本位既沒有損失,反而會把事情做得更好,所以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能夠進入佛法的大海中間洗滌自己、補充自己、升華自己,我們永遠都是凡夫俗子,都在起心動念,都在造罪造業。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丹陽寶林禅寺)

 

上一篇:悟演法師:三止三觀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