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演法師:三止三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120709 悟演法師的講義

三止三觀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一切皆因心而顯現,人生八苦也因心顯現,世間一切皆因心而顯現,所以,如何在心地法門上用功夫,就是我們修行的出路。在表相上做文章,去努力,是屬於空談。從心地法門上去修行,不僅是對我們為人處世,心性上的一個修持糾正,更是一種智慧的提升。往往現在很多學佛的人,貪、嗔、癡、慢、疑心特別重。

今天,我們講“三止三觀”的修行方法。我們很多人執著一個“我”字,執著於這個世間萬物都有,真實不虛,對我,對有,特別的執著,以致顛倒、無明、惑業,他缺乏對世間萬物空性的理解,因此,第一,我們應該是行體真止修空觀。早幾天我說了,作為一個修行的人是“給予方便”,給人家方便就是修行。普賢菩薩十大願說要“恆順眾生”,這一點就是讓我們要惜緣,要懂得以此對境來修行,要以假修真。因此,第二個就是行方便隨緣止修假觀。我們對世間一切的善、惡、對、錯、美、丑等等都偏執,要麼是好,要麼是壞,而釋迦牟尼佛所倡導的佛教,提倡的是“中道”,因此,我們要行息二邊分別止修中觀。通過這“三止三觀”也是我們當代學佛人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因此,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間,面對一切境界都要用“三止三觀”來真實生活修行於當下。這是今天講的第一個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修行?千言萬語也是為了兩個字“出世”,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讓自己從煩惱中間走出來,就是要轉識成智,就是用這顆充滿禅意的心,又叫“禅心”,來了自己這個緣。具足禅心和了心是我們出世的法寶。我們念佛、修行、坐禅的一切就是為了出世,那麼有出世就有入世,作為一個修行人應該怎樣看待入世呢?出世是為了解脫,入世是現實的生活。如何理解入世?入世是對自己責任的堅持,入世也是一種修行。在入世之中所產生的一切境界都是我們追求出世的對治法門,這一點定要知道。因此,有入世才有出世,出世跟入世是不可分的,不一亦不二,這是今天講的第二個問題。

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學佛人都學了很多,道理也懂得不少,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間,很難改變自己的習氣,缺乏包容、缺乏智慧、缺乏出離心、缺乏慈悲心,最普遍出現的就是“觀過”,很會去看別人的問題,所以才起了心,動了念,因此而造業。那麼,作為學佛的人,是應該不觀過,如果你觀過了,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佛教徒。釋迦牟尼佛提倡的是不觀過的原則,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不觀過?這是我們今天的第三個問題。其實,不觀過並不是指看不到過失,更不是要把過失看成優點。而應該是在明確自己修行宗旨的前提下,把一切境界當作自己當下的修行,來調心、來增長資糧,這才是真正不觀過。如何做到不觀過呢?不觀過是要從恭敬心上培養,如果你對他很恭敬,你就不會太過觀他的過了,並且你會非常善巧方便去做一切的事情。因為你沒有徹徹底底的去恭敬他,才會有分別。試問有幾個會說爹媽不好呢?除非是迕逆之子,一般都會說爸爸媽媽好,但是,爸爸媽媽也是凡夫俗子,吃五谷雜糧的眾生,那有沒有習氣毛病的?我們會觀他們的過嗎?不會,就算父母親做錯了,我們也不放在心裡面。也許根本不在乎,也許跟他們說說,溝通溝通僅此而已,所以說,要不觀過必定從心地恭敬心上著手。就是因為觀過,它給我們帶來種種的煩惱、無明、惑業,也給我們人生道路上設置了種種的障礙。

不錯,這個世間十分的顛倒,很多善良的人都會招惹更大的傷害。在網絡上,師傅我也有很多粉絲經常提出問題問我:「師傅,為什麼善良會受到傷害?」這只能說是因果的關系,只能說你自己缺乏智慧,不需要怨天尤人。那麼,面對種種的傷害,我們又應該怎麼辦呢?這是第四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怎樣去面對傷害?我跟大家說過了,1、修行是一個忏悔的過程,是一個感恩的過程。因此,發生傷害的人事障礙,在我們人生道路中間是無可避免的,所以我們要慚愧自己沒有足夠的福德智慧去感化他,並且,面對這個傷害我們的人和事,我們要發願在未來能夠利益他,幫助他,讓他能夠從煩惱自身中走出來。2、堅決不結怨,只結緣,怎樣去理解?起碼現在不要去結這個惡緣,敬而遠之,或者是沉默以對,內心不要起嗔恨之心。3、把這個傷害我們的人和事,當作一個反面教材,要提醒自己防過,改正過患,就是防過和改過。4,把這個傷害我們的人和事當作是佛菩薩示現來磨練我們的心志,來激發我們感恩之心。所有佛教徒都皈依佛法僧三寶,其實更多的是皈依自己的修行。修行就是給自己良心的最好交代,而包容、出離、慈悲、智慧是我們修行的主題。

很多人往往在人與人之間相處,在團體生活中間都會執著一個“我”字,比如大家對某某人發生陳見的時候,當你永遠沒有忘記這一點的時候,你都會出現偏差,你所說的話,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在為自己設置障礙,其實,境界來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夠覺醒怎麼做。其實,面對傷害,面對無明煩惱,在某種意義來說,忘記不愉快,是我們人生中要具足的一種智慧和能量。你忘記不到,你是凡夫,你不可以能沒有戒備,但你越戒備就越來事,越來事就越給自己挖墳坑,所以要從心性上去斷離這種現境,這種障礙,這才是真實的方法。

學佛的人他不能夠轉心成智,他就永遠跳不出三界火宅。有因必有果,要在你心中斷離這個東西,離開這個顛倒、無明、惑業,你才能夠真正快樂解脫,這是一個做人和處理人事關系的一個原則。這也是佛陀教給我們的方法,釋迦牟尼佛說:「末法年代,會有很多魔子魔孫披著僧衣袈裟進入佛門,來破壞佛教。」那怎麼辦呢?佛陀您都離我們遠去了,沒有您的指導,沒有您這個指明燈,我們就是在茫茫大海中飄浮的一首孤船,我們該怎麼辦?佛陀說:「可憐的孩子們,你們要記住,我雖已入滅,法性尤存,以戒為師。」所以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予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論,如何在世間生活,因此,我們大家不要執著於對和錯,而是在乎你能否用中道的理念和中道的方法去完美它,處理它,讓自己的心沒有任何動念,這是一個很實在的心地修持,你才不會激起波瀾。人和事的心都是幻變的,心是沒有一成不變的,都是隨時變化的,無常的,你能夠跟得它轉嗎?你不能轉,你只能夠管自己,不能管他的心啊。因此,我們根本就不用把自己的精力耗在人家的心性上去,更多的是要關注自己,和如何處理人事關系,最至上的法寶就是中道,所以不要愛之入骨,也不要恨之徹骨,也不要執著對和錯、男和女、老和少、美和丑,中道。也可以這麼說,在人生舞台,所有扮演的角色都不脫離兩個字“中性”的藝術。打個最實際的比如,任何一個女性,雖然你十月懷胎充滿女性的慈柔,堅負了女人的責任,誕生孩子呱呱墮地和教育孩子,但你在某程度上比大丈夫還大丈夫,你可以捨棄自己的生命去養育自己的孩子,是大丈夫氣概,所以說並非完全只是一個女人,更多的是真心真愛的智慧。回到我們佛陀的理念來說,就是要中道。不管那個男人,那個女人,你不要偏離中道去思維,去行持,否則很容易偏差,你太過於野蠻,就好像一把火,一把刀一樣,人家看到都怕,必敬而遠之成為孤家寡人,但是,你如果在心性上擁有女性的慈柔就是你的無上成功法寶,你的人格魅力將會更多的展現出你的光芒。如果你是一個女人,總是咕噜咕噜,就會讓人家反感,那有時間給你整天咕噜咕噜,你的丈夫也不可能給你一天24小時咕噜咕噜呀。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空間,每個人的心靈都有自己的一片很蒼白的空間,這個蒼白的空間充滿著悲哀與快樂,只有自己知道。你不能指望對方給予你什麼東西,你越指望他就越難受,只可以指望自己。因此很多生活思想理念變質了以後,我們講話的底氣和生活的勇氣都不一樣。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丹陽寶林禅寺)

 

上一篇:悟演法師:快樂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