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佛教如何與當今社會相適應
照誠法師
佛教必須與當時社會相適應,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這是為無數歷史事實所證明了的。我國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指引下,中國佛教逐漸走上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廣大佛教界人士,堅持“愛國愛教”的原則,積極開展國際友好交往,熱心社會公益福利事業,重視青年僧才的培養,大力發展佛教文化教育事業,在各個方面都體現出了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佛教必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已是當今中國佛教界所達成的共識。因此,幾乎所有佛教界的有識之士,目前,無一不在為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而作種種努力。但是佛教究竟應該怎樣才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或者說,佛教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方面,究竟應該從那些方面著手,在本文想就此談幾點個人的看法,以就正於諸位有識之士。
佛教必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已毫無疑義。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當前還是屬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生產力水平逐年有所提高,目前綜合國力已達到可觀程度,社會發展將接近小康水平。但是,總的來說,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現在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初級階段,正是由於如此,所以我們的佛教,應該與當前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相適應。這就是說,我們的整個佛教事業,必須從實際出發,適應當前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特別是要適應當前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
一、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
目前,我國的對外開放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它不但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不但對經濟領域開放,也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開放;不但在沿海、沿河、沿江地帶開放,也在內陸城市和地區開放。佛教寺院,作為宗教活動場所,也在對外開放的范圍之內。因此,在當前形勢下,佛教在對外開放中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一)適應海外佛教信徒的需要
對外開放以來,海外一些盛行佛教的國家和地區,經常有大批佛教信徒來到中國大陸參觀訪問,這些人大部分信仰虔誠,他們來到中國,多數是朝禮祖庭,認宗歸祖。但也有一些是想親眼目睹一下中國大陸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為幾十年來的隔絕,他們在海外受一些宣傳媒介的影響,總認為中國大陸的佛教,已經名存實亡。因此,作為佛教界人士,首先必須做好這些人的接待工作,向他們大力宣傳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更為重要的是,要以莊嚴的寺廟,良好的道風,使他們親身感受到中國大陸的佛教,目前正在復興。做好海外佛教徒的工作,適應海外佛教徒的需要,是當今中國佛教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適應海外來賓、游客的需要
對外開放以來,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既有許多國家元首、政治家、實業家等到我國訪問,更有大批的海外來賓、游客到中國大陸觀光、旅游。而許多佛教名山,包括一些佛教勝地和佛教道場,都成為我國的旅游區域或重要的旅游景點。是一些國家元首、政治家等貴賓和游人到中國訪問的必到之處。特別是著名的佛教寺院,作為我國對外國際交往的一個窗口,對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和維護世界和平事業等,都起著很大的作用。如上海龍華寺的撞鐘活動,已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級旅游項目之一。而上海玉佛寺則被列為上海旅游的四大景點之一。自對外開放以來,凡是到上海參觀、訪問、觀光、旅游的海外貴賓、游人,平均每天多達1500人左右,最多時每天約3000人,平均每年都在50萬人左右。上海佛教界先後接待的重要貴賓有百余位。
在對外友好接待中,上海各寺院的法師們,始終堅持“在教言教”以及“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主動向來賓及游客宣傳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介紹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迅速發展的經濟形勢。尤其是明旸、真禅兩位大和尚,還在接待中積極勸說他們的海外弟子到上海來投資,參加祖國的四化建設。正是由於上海各寺院的全體法師能齊心協力做好對外接待工作,因而得到海外賓客的交口稱贊。由此可見,做好對外友好接待工作,適應海外來賓、游客的需要,也是當前中國佛教的重要任務之一。
(三)適應海外人士瞻仰佛教勝跡的需要
在對外開放中,佛教不僅要做好對外友好接待的工作,同時還要滿足一些海外人士渴望瞻仰佛教勝跡的要求。這是因為,大多數海外來賓、游客,並不都是因為信仰佛教而到寺院禮佛。他們來到寺廟,主要是想瞻仰一下佛教勝跡。為此,佛教一定要保護好全國各地的著名佛教勝跡,使之不受破壞。原來已經湮滅或受到破壞的,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盡可能重新恢復和修復。個別寺廟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增設一些佛教景點,以迎合對外開放的需要。近年來,上海地區一些佛教寺院已經作了有益的嘗試,並收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比較典型的是上海靜安寺,近年來在寺內開辟了佛教文物樓,將原來寺內收藏的珍貴佛教文物,分別陳列出來,從而吸引了許多海外來賓和游客。該寺原有八處名勝古跡,被稱為“靜安八景”。元代詩僧曾匯集各家題詠,輯為《靜安八景詠集》,從此靜安古寺更加名聞四方。現在靜安寺配合靜安南京路地段的綜合開發,與靜安公園改擴建工程一起,將寺宇大規模重新改建擴建,目前,正在加緊建設之中。又如上海真如寺,目前也興建了一座名為真如佛塔的九級方塔。塔高53米,台基高度為1.2米,塔剎高10.8米,為當前華東地區的最高佛塔。現在該塔已成為上海地區的又一佛教勝景。除此以外,近年來全國各地的佛教名山和著名寺院,也都恢復和新增了一些佛教勝景。無錫的靈山大佛,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海外來賓和游客。所有這些,即滿足了海外人士瞻仰佛教勝跡的需要,也為對外開放作出了貢獻。
二、適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
當今的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爆炸”時代,人類在宏觀上已可九天攬月,窮極“黑洞”天體,在微觀上也可深入“誇克”,並掌控了“克隆”技術。但是,我國現階段還處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為此,我國正在加速進行社會主義兩個文明的建設。作為佛教,必須與兩個文明建設相適應。
(一)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適應
在豐富的佛教思想理論中,有許多積極的因素,可以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適應。例如:佛教的緣起性空、如實觀照的認識論,諸行無常、時空無盡的宇宙觀,無我利他、度生無倦的人生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德觀,三學並重、止觀雙修的修行方法等核心思想,都能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起到積極的作用。為此,當今中國佛教界必須大力發揚這些思想,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點是加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對中國佛教界來說,則是要加強佛教文化的建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佛教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佛教文化事業也有了相應的發展。但是,總的來說,我國當前的佛教文化還很不發達,遠遠不能與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相適應。為此,中國佛教界在當前必須加強以下幾方面的佛教文化建設。
1、加速培養新世紀的高級佛教人才
當前中國佛教界,除了要繼續辦好原有的各級各類佛學院校,培養愛國愛教的佛教人才外,還要注意從多種途徑培養一些高級的佛學研究人才。在這方面,中國佛教界已經在進行種種探索。如中國佛學院每年都招收一定數量的研究生。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等,則在探索通過佛學研究來培養高級佛教研究人才。中國佛教協會也先後選送一些青年僧人到日本、斯裡蘭卡、緬甸等國留學。前幾年,中國佛教協會還將一名從日本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國的青年僧人,送到北京大學東方學系讀博士後,現在已經畢業。所有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培養高級佛教人才的好方法,應該繼續大力進行探索,以期取得經驗,加以推廣。
2、大力開展佛學研究
現在,全國研究佛學的機構,大致有如下三類:一是宗教事務部門附設的宗教研究機構,如國家宗教事務局就設有宗教研究的部門。二是社會科學研究部門設立的宗教研究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各省、市社會科學院,大都設有宗教研究所,三是佛教界創辦的佛教文化研究機構,如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天台山佛學研究社、常州市佛教文化研究會、金陵刻經處等。以上這些佛教研究機構和部門,都在佛學研究方面做出了許多成績,今後應該繼續努力,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特別是尚未建立佛學研究機構的省、市佛教協會,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因地制宜地大力開展佛學研究,以適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3、積極弘揚佛教文化
弘揚佛教文化的重要標志是佛教書刊的出版發行,特別是各類佛教刊物,是弘揚佛教文化的重要陣地。現在,全國佛教刊物不下數十種。同時,理論界和宗教事務部門發行的宗教刊物也登載有大量的佛學文章。從佛教界所辦的佛教刊物來說,除了中國佛教協會和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都辦有刊物外,差不多各省、市佛教協會都辦有自己的佛教刊物,不過有的是公開出版,有的是內部發行而已。這些佛教刊物在弘揚佛教文化方面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今後要繼續努力把它辦好。特別是要在提高質量方面狠下功夫,要加強佛教理論色彩,要發揮地方特色。
4、開展佛教文化交流
開展佛教文化交流,除了辦好佛教刊物外,主要是通過召開各種形式的佛學思想研討會。近年來,宗教事務部門、學術界、宗教界三支佛學研究力量攜手合作,共同舉辦了不同專題的佛學思想研討會,對佛教的理論、名僧的佛學思想等進行了探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上海近年來,市民宗委、市佛教協會、市宗教學會和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聯合舉行了高僧圓瑛、持松、應慈三次佛學思想研討會,編輯了三本紀念文集,有力地推動了上海的佛學研究。1998年10月,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國佛教協會和中國宗教學會,聯合成立紀念中國佛教二千年組織委員會,在無錫召開了紀念中國佛教二千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參加會議人數之多,收到學術論文數量之眾,為近年來佛教學術思想研討會所少見。這是一次成功的三支力量攜手合作。這種合作精神,今後應當繼續發揚,使佛教文化交流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
(二)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相適應
佛教既要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適應,也要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相適應。因此,當前中國佛教界必須高舉愛國愛教大旗,全力以赴地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貢獻。
1、積極參加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佛教四眾弟子,應該根據佛教“莊嚴國土”的要求,遵循“愛國愛教”原則,發揚“農禅並重”的優良傳統,積極參加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有在家居士,都要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做好本職工作;所有出家僧尼,都要在堅持自身修持的同時,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一些地處山區農村、離城鎮較遠的寺廟,往往有較多的土地和荒山,僧尼除了從事農業生產外,可以廣泛開展植樹造林,從事林業、茶業和藥材等生產,搞多種經營,進行生產自養,做到自食其力、地處名勝古跡所在地或處於大中城市的寺廟,游人眾多,可以搞一些服務性勞動。在這方面,處於不同地區的寺廟,都作出了許多成績,也積累了許多經驗。如福建省遠離城市的一些寺廟,多處於深山老林,他們發動僧尼搞農、林、茶、藥等多種經營,收益可觀,不僅能做到自養,還能有所積余,用於修繕寺宇殿堂和舉辦一些慈善福利事業。而福建廈門的南普陀寺、浙江杭州的靈隱寺、江蘇蘇州的西園寺等,都地處大中城市,游人眾多,他們每年旅游業的收入(包括香花券、素齋、法物流通處等收入)均有數百萬元。上海佛教界也根據大城市的特點,辦起了經濟實體,既方便了信眾,又為佛教事業積累了資金。各地寺廟,都要繼續發揚佛教農禅並重的優良傳統,組織僧眾因地制宜地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使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事業相適應。
2、熱情關懷佛教資生福利事業
所有佛教四眾弟子,都應該根據佛教“利樂有情”的要求,發揚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熱情關懷佛教資生福利事業。目前全國佛教界在抗洪救災、關懷殘疾兒童、支持希望工程、熱心各種社會慈善福利事業等方面,都做出了相當大的成績。各地佛教界先後成立了不少慈善基金會一類的組織,設立慈善基金,專款專用,持久地開展慈善救濟活動。1991年夏季,我國安徽、江蘇、浙江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遭受特大洪澇災害,上海市佛教界先後向災區人民捐贈人民幣100余萬;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流域等地區又發生特大洪澇災害,上海佛教界再次向災區人民捐贈人民幣60余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上海佛教界發揚佛教“救世濟民”精神,先後向各有關方面捐贈人民幣達1300余萬元,有力地支持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今後全國佛教界應該繼續發揚這種慈悲濟世的精神,關心和支持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對社會和人民多作貢獻,使佛教與社會主義兩個文明相適應。
除此以外,一些佛教寺廟倡導“文明敬香”,既杜絕了火災事故的發生,保證了寺廟和宗教設施的安全,又大大地減少了城市空氣污染,淨化了寺院的環境,為創建清潔衛生城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新的舉措,既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適應,也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相適應。因此,全國佛教界應該繼續大力提倡和全面推廣“文明敬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