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有位
這幾天翁源縣下暴雨,縣城到我們東華寺之間的線路被沖壞了,所以今天晚上估計是來不了電了。我們就點著蠟燭,坐在這裡聊一聊天吧。也很難得,平時大家都忙,尤其是今天來的居士菩薩們,平時在家裡都忙得不得了,如果不是明天浴佛節,恐怕很難有時間來,可以說居士菩薩們是百忙之中趕來參加這個浴佛節。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個主題——學佛的人應該如何修福德?
無論你是修行人還是世俗中人,要想在修行上有所成就,或在世間法上有所成就,都不能缺福德。“福”是福氣,“德”是德行、品德。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知道自己是在修福修德呢?不管你修什麼,首先你必須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沒有智慧,你就不能肯定你所做的一切與修福德是相符合,還是相違背。為什麼有些人事業做得很大很有影響力?就是因為他有福德的緣故。一個人的福德有多大,他的事業就能做多大,修行的果位就能證多高。尤其是出家人經常講:“我們要培福報,修功德。”通過哪些方面能證明我們在修福德呢?都知道出家人是人天師表,既然是人天師表,在你身上就應該體現出福德厚重,福德感人。所以做事情不成功,你誰都不要埋怨,要埋怨自己沒有福德。如果你有德行,誰不推崇你,不認可你呢?如果你有福報,做任何事情碰到的都是順緣,而不是逆緣。相反,如果你沒有福德,只要做事,處處碰到的都是逆緣。實際上我們平時省吃儉用,包容,忍讓,這些都是修福德不可缺少的方法和途徑。
東華寺的硬件建設已經基本完工了,可以說目前像東華寺建得這麼好、檔次這麼高的寺院,在國內外還不是很多。有些出家人和居士就是沖著東華寺的環境來的。不管你們是什麼心態留在東華寺,我都希望大家能在修福修德方面多下功夫。
前幾天我去了東北的大連和大慶,因為那裡有我們東華寺的和尚在開山。當地的居士說:“他們是東華寺的富二代,到我們這裡來開山,肯定會建得比東華寺還好。”為什麼他們把從東華寺出去的和尚稱為“富二代”呢?為什麼東華寺出去的和尚給人這樣的感覺呢?東華寺的富裕和這些“二代”之間有什麼關系呢?古人講好兒女不用爹媽的錢。你有本事自己掙錢花,為什麼長大了還要用爹媽的錢,甚至想盡一切辦法要爹媽的錢呢?爹媽給不給你是他們的事,作為兒女,我們應該自己想辦法去掙錢,不應該伸手向爹媽要,或者老惦記著爹媽的那一點存款。為什麼我們沒有讓人感覺到我們很有修行,很有德行,很艱苦樸素,很大度,很包容,很慈悲,恰恰相反,給人感覺是富二代呢?只要是你自己努力得來的東西,你都可以炫耀。可是現在很多人炫耀的都不是自己努力創造得來的,而是父母的。一個出家人給世俗人的感覺,應該是很樸素,很大度,很慈悲,很有奉獻精神,而不是富有。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十方信徒捐贈的,都是借三寶的力量得來的,不是你自己掙的。現在社會上一個普通工人每天累死累活,一個月只能掙兩千塊錢。我們出家人在寺廟裡究竟付出了多少?不是用自己血汗掙來的東西,我們不應該用,或者應該盡量少用。記得90年還是91年,我在廈門讀佛學院的時候,星雲大師到廈門,他住的是招待所,當時是30塊一個晚上。我想問大家:招待所和賓館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答:招待所比賓館便宜、簡陋。
師:最大的區別是招待用的是公共衛生間,而賓館的房間都有獨立的衛生間。星雲大師當時已經是我們佛門的泰斗了,為什麼他不住五星級賓館、四星級賓館,或者三星級賓館,要住只有公共衛生間的招待所呢?因為他沒有錢嗎?或者他的信徒不給他訂賓館的房間?我問問在座的出家人,你出門的時候,心中是不是有一個食宿的標准?還是信徒給你訂什麼賓館,你就住什麼賓館?可能你會說那不是我花的錢,是信徒花的錢。信徒花錢更不應該住!就是你自己花錢,你的錢也是信徒供養的,你什麼都沒有,包括你這身臭皮囊都不是你自己的,都是屬於三寶的,你都應該將身心奉獻給三寶,為三寶作貢獻,所謂的“將此身心奉塵剎”,哪有一樣東西是屬於你自己的呢?千萬不要說是信徒給你開的房。你自己花錢更不應該,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三寶的,都是常住的。
我知道東華寺有幾個小和尚出門都是住五星級賓館,他的理由是信徒給他開的房。就是信徒給你開的五星級賓館,你也不能住,要住就住二星級賓館,或者住招待所就行了。為什麼信徒給你開五星級賓館,你就去住呢?你憑什麼讓信徒給你開房呢?你有沒有修行,有沒有德行,有沒有為人家服務過?就算是信徒給你開了賓館房,那也是消耗你自己的福報,你在這方面得到了,享受了,在另一方面就會失去。力量是平衡的,你這邊得,那邊就失。你認為你花了幾百塊幾千塊開了賓館的房間,晚上睡覺燈也不關,用水的時候,水龍頭開得大大的,讓水“嘩嘩嘩”地流,你說:“我花了錢,不用電不用水劃不來。”實際上你就是花了錢,沒有用電,沒有用水,這還是屬於你的福報,它還是存在你的“賬戶”上。你只要用了,浪費了,都會從你的福報“賬戶”上扣除。不管做什麼事情,需要多少用多少,一點也不能浪費。我和頓翰兩個到東華寺以後,穿的都是十年前的衣服。但是現在東華寺有幾個小和尚一年就丟掉好幾套衣服。他認為衣服舊了,跟不上潮流了,碰到更好的料子、更好的款式、更好的牌子,他就把舊衣服扔掉了。凡是這樣做的和尚都是尖嘴猴腮,一副窮酸相。如果他不出家,怎麼可能享受到這麼好的待遇——什麼都是信徒買了送給他呢?信徒這麼做是有福報有功德的。你接受了,如果真的需要,另當別論;如果不需要,而是出於貪心把它浪費掉了,這些都會從你的福報中扣除。現在的料子,哪一套衣服不要穿個五六年,甚至十來年?哪有真穿破的?
來到一個好的環境,我們更應該生慚愧心:我有什麼福報,有什麼功德,付出了什麼,能吃得這麼好,住這麼好?我應該做什麼來回報這一切?我們應該利用這個環境來培福報做功德,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可是現在很多人都顛倒了,他是來享受這個環境,滿足自己的貪欲。一個人連基本的物質都超越不了,都不知道知足感恩,不知道珍惜節儉,他哪裡還會有內在的精神世界?哪裡還會有精神生活呢?即便是你自己通過勞動,通過能力,通過智慧掙來的錢,也不能浪費啊!比如有一種人家裡有游泳池,他認為:我有錢,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游泳池的水想換就換。沒錯,你是有錢,但是你隨意換游泳池的水,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城市自來水的消耗量太大了,自來水公司相應地就要提高自來水的費用,結果窮人用水也增加了費用。如果你有錢,但知道節約用水,整個城市的用水量就不會太高,水費相應地也就不會提高。實際上很多東西之所以那麼貴,就是因為有市場有需求。好多人不知道勤儉節約,認為我有錢,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可是大自然的資源是有限的,只會越來越少,不會越來越多。一個人的壽命是有限的,福報也是有限的,唯獨心量可以修煉成無限。這個心量包括你的慈悲、智慧、包容等等。除非你開悟成佛了,否則你的一切都是有限的。但是開悟成佛的人更懂得節儉和珍惜,反而是凡夫俗子處處在浪費資源。
我們今生能不能聞到正法,能不能遇到明師,能不能開悟,都取決於我們福德的深淺。所以無論你是不是修行人,培福修德是一輩子都不能放松的,時刻都要培養自己的福德。無論到哪裡,有事就做事,沒事就好好待在一個角落裡默默地誦經、學習,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一個人如果真的有福德,到任何地方都會得到重用。有些人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如果你真的有才華,難道會久居人下,不被人發現嗎?也許你真的有一點才華,但是你的德行不夠,誰都不會重用你。一個人能讓人家用,而且用到放心踏實,說明他的福德深厚,這也是他的成功。為什麼有一種人到一個地方,雖然領導也在用他,但處處看著他,提防他,提醒他呢?那說明他的福德不夠,德不配位,讓領導不放心。
所以到一個地方,不需要急於表現自己的能力,只要用心把事情做好了,大家自然看得見。一個人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德行,就看他做的事。智慧德行不是靠嘴巴說的,是看你的所作所為。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領導不信任你,你不要抱怨。你要抱怨,就怨自己的福德不夠,無法讓人家信任你,認可你。實際上我們到一個地方,人家認可我們,是通過我們做事讓人家感覺到我們很認真很踏實,對工作盡職盡責,處處為領導考慮。只有通過事情才能讓我們的德行和智慧展現出來。不是初到一個地方就希望領導信任你。你剛來,從沒跟領導打過交道,從沒給領導做過事,就要求領導信任你,除非這個領導腦袋進水了!認可和信任是建立在多年共事、磨合的基礎上,通過事實來證明的。你這個人有智慧,做事有始有終,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彼此之間自然就建立了信任和依賴的關系。無論你想給對方傳遞什麼信息,都是通過做事來傳遞,而不是空口說白話。
我們東華寺有幾個出家人非常優秀,為寺廟買東西從來不報銷,要求他報,他也不報。他認為:我人都出家了,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寺廟給的,為寺廟買點東西還報什麼呢?還有幾個出家人把好幾年的收入全部捐給了東華寺。他認為:這就是我的家了,我還要錢干什麼?我並不要求出家人這麼做,但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成本,都要為自己負責,也要為他人負責,尤其是要為自己的信仰負責。實際上當初我們學佛、出家,並沒有人要求我們或強迫我們這麼做,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甚至好多人是自己強烈要求師父為他剃度的。可是為什麼當我們滿了願出了家以後,我們的行為方式、為人准則又不符合出家人的准則呢?社會上的人見不到佛菩薩,會通過我們出家人的言行舉止來猜測佛菩薩,所以世間人信不信佛菩薩,取決於我們出家人的行為和表現。
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不能處處想到因果,所做的一切不能按因果規律去做,他就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更不要說是一個出家人了。東華寺有幾個出家人做得非常好,無論交給他什麼工作,他都默默地去完成,遇到困難也會自己想辦法解決。沒有困難的工作交給你做,你覺得有意義嗎?之所以把有困難的工作交給你,那是信任你,認可你的能力,認可你的德行。沒有困難的工作交給你,實際上對你是一種羞辱。是工作都會有困難,哪有沒困難的工作呢?一個出家人就相當於一塊磚頭,寺院需要把你往哪裡放,你就到哪裡去。不要說這個工作我喜歡,我就不願意調動;那個工作我不喜歡,當家師安排我去做,我就不去做。出家人應該學習無我的精神。好做的工作、不具挑戰性的工作,你長期做下去,連覺照都提不起來,腦袋都生銹了;有挑戰性的工作,越做,你的能力越強,你的智慧越高,你的覺察力越敏銳。你時刻都能想到這是借事煉心,就什麼工作都能接受,不會抱怨了。如果在我們心中還有這個工作我喜歡,那個工作我不喜歡,這都是我執的表現,都是我執在做事。你做得好,常住調動你有道理,不調動你還是有道理。如果我們內心沒有抗爭,做什麼工作都是歡喜的。你有能力,做什麼工作都能做到最好,不存在哪個工作重要,哪個工作不重要。在我看來,刷廁所和掃馬路是最重要的工作,這些地方是我們寺院的臉面,是你我的臉面。你們看看自己的房間和床,你們願不願意清理打掃?如果連自己床、自己的房間都不願意清理打掃,你的內心也肯定不願意清理打掃。外面的垃圾你都看不到,內在的垃圾你更看不到。
信徒一聽說供養師父有福報有功德,他們就找一切機會,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師父的需求和欲望。實際上信徒這樣做也是出於貪心,結果導致和尚的貪心越來越重,真正修行的和尚越來越少。信徒倒是有福報了,出家人卻把自己的福報功德耗掉了。不是說出家人不能接受信徒的供養。你需要,可以接受;不需要,也可以接受,接受之後,轉贈給其他有需要的人,結果不僅信徒有福報,你也有福報了。雖然不是你的東西,但你轉贈給他人,你一樣有福報。一樣東西轉給三個人,三個人都有福報;轉給五個人,五個人都有福報。
我們今天沒有智慧,也是因為我們的福德不夠,福德夠的人豈能不開智慧?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不能時刻看住自己的身口意,把握自己的身口意,肯定不是一個很好的學佛人。任何一件事我們要想做好,都需要管住身口意這個工具。身口意這個工具你管得好,它就會為你修福修德;你管不好,它就會給你造業障。結善緣是靠身口意這個工具,結惡緣也是因為身口意這個工具。
東華寺有幾個小和尚出去開山了。如果你認為自己有能力,想出去開山,我舉雙手贊成,而且還會大力支持你。我一貫主張大家有能力都出去開山,不需要考慮東華寺有沒有人才,不用擔心東華寺缺人才。按我的想法,按我的需求,東華寺保持目前的現狀就可以了。為什麼我會這樣想呢?不管你們大家修好了沒有,我很坦誠地告訴大家一句:我沒有修好。我從你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看到你們身上有優點,我會學,看到你們身上有缺點,我也會反省。人家說:“皇帝不急,太監瞎急。船上不急,岸上急。”如果你真的修好了,還需要跑出去弘法嗎?跑出去說明你沒本事。你有本事就坐在山上,自然有十方來朝。
我經常和東華寺的小和尚講:“我萬行是沒有本事,沒有福德因緣,才不得不親自開山建寺。如果我有足夠的福德因緣,就不用自己建寺了,自然會有信徒把寺廟建好了交給我,或者政府自然會把有歷史的老寺廟交給我管。結果我沒碰到政府把歷史上的老寺廟交給我管,也沒碰到信徒把建好的寺廟供養給我,我只有親力親為自己建寺。你們看,有福報的和尚、有大功德的和尚都不用自己建寺,政府自然會把歷史上的老寺廟交給他管,信徒自然會把建好的寺廟供養給他。既然自己沒有福報,就采用沒有福報的方式來修行,來做事,不要抱怨。
一個修行人豈能不信命?豈能不信因果?你和自己的命運對抗,和因果對抗,說明你不信命,不信因果。並不是信因果信命就不用努力做事了,事情只要讓你碰上了,你不用心,不盡力,不有始有終,你也是在造業。任何事情讓我們碰上了,我們都要有始有終有一個圓滿的交代,這才是在修福德。所以東華寺有幾個人說我對他不信任,不信賴,不把工作完全交給他。剛才我說得很清楚,我不敢把工作完全交給你,是因為我不信任你。我不信任你,是因為我沒有看到你做出漂亮的事情,沒有看到你做出漂亮的業績。東華寺也有好幾個人,我把工作交給他是從來不過問的。比如說交給WF,交給PH,他們想怎樣做就怎樣做,我不用問。他們跟我匯報多了,我還混賬他們。我知道他們做得很好,很盡責,所以不用向我匯報。包括水電部小小年紀的HF,也是通過三四年的時間證明他做得很好,很用心做。剛開始他還向我匯報,匯報多了,我都煩了。我說:“你不用跟我匯報,自己做主就行了,發現問題你想辦法解決就行了。”這都是通過多年無數次證明他們是用心做事的人,是會對我、對他自己的信仰、對寺廟、對三寶負責的人,所以才不需要匯報。但是,為什麼個別人,我要求你做每一件事都必須向我匯報呢?我不是對你的人品不信任,是對你的水平不信任。如果對你的人品不信任,我不會把工作交給你。可是交給你之後,為什麼我還要追問你的工作呢?就是因為對你的能力不信任。
不管是什麼樣的工作交給你,你都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把事情做圓滿。我常對東華寺的常住說:“我能容忍你做錯事,但不能容忍你不做事。”這句話將成為我的座右銘,成為東華寺的家風。你只要來到東華寺,就要做事,因為我不能容忍你不做事。你會說:“我來到東華寺,並沒有占用東華寺多少資源。”你這樣想是對的。但是我的心量、我做事的風格就是這樣,已經定型了,永遠不會改變,除非我不在東華寺。你在東華寺做了多年的事情,你想做事,我還不讓你做了,我會讓你去修行,去開悟,去了脫生死。做事只是一個階段,出家人不應該一輩子都陷在沒完沒了的事情裡。當你會做事了,我就不讓你做了;你不會做事,我偏偏讓你做。
作為一個修行人,如果你怕外面的事情,同樣,你也不會願意面對內心的事情;如果你喜歡做外面的事情,對於內心的事情,你也會樂意去面對。但是,有時候我們喜歡做外面有形有相的事情,對內在無形無相的事情,比如說起心動念、煩惱、貪嗔癡等,反而不願意去面對。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內心很煩惱,很骯髒,不敢去面對,怎麼辦呢?我們就會不停地做外面的事情,來逃避內心的事情,避免去面對內心的事情。
實際上你今天這麼會做事,是因為你從來不回避事,從來都是以很好的心態去面對事。而另外一些人之所以今天不會做事,是因為他不能很好地面對事。只有當一個人能很坦然地面對事的時候,才能把事做好。不管什麼樣的事都是人做出來的,都是因為有人才有事。如果你不能面對人,你自然也不能面對事。你不能面對事,實際上是你不能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果一件事你做得很好,交給別人去做,別人做不好,這更顯出你的重要性。如果別人能做好,你應該感到欣慰,因為你解脫了,可以從工作中解放出來了。一個人不能像機器一樣每天做同樣的事。為什麼過去叢林規定,一個出家人在一個叢林裡住上三年,就應該出去雲游參學呢?就是怕他對同一個環境執著貪戀,讓自己的身心固化了。一個人要想進步,要想不產生惰性,就要不停地更換環境。所謂“頭陀不三宿”,就是說一個修苦行的人在一棵樹下或一個地方,不能連續住三天,因為怕他貪戀執著這個環境。
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就能獲得多大的福報;一個人有多大的福報,就能承載多大的事情;一個人有多高的德行,就能證多高的果位。正如佛門裡常說的“悲心無限,福報無限”。那麼,怎麼才能證明我們有慈悲心呢?大家說一說。
答:能包容、忍讓。
答:沒有喜歡不喜歡,只有應該不應該。
答:在關鍵時刻要想到國家,而不是自己。應該做的就去做,而不是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要把自己的利益放下,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做事。做完以後不要想著自己做了什麼善事,只要告訴自己,這件事是自己應該做的,做完了就把它忘掉。
答:經常做一些團體需要、大眾需要、社會需要的事。
師:佛教裡面常說“信受奉行”這四個字。好多經典裡記載,佛講完法之後,菩薩羅漢尊者們對佛講的法認可,通常都體現在“信受奉行”這四個字上,有時候是寫“歡喜奉行”。要對一個人真正產生信心,談何容易!試問在座的大家,在你的內心裡,在你的生命中,到目前為止,有幾個人是可以讓你做到信受奉行的?你們以為信仰是那麼容易建立起來的?一個人真正信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就算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你還是有我執存在。只要有我執,你對任何人都做不到信受奉行,你所謂的信受奉行只是相對而言,除非你成佛了,沒有我執了。但即便這個時候,你也只是對和你有緣的人才能做到信受奉行。和你緣分不深的人,你也做不到信受奉行。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認可和崇拜的對象,你們問問自己,對你心目中偶像,你能做到信受奉行嗎?你們都看過《密勒日巴傳》《喇嘛尊者傳》,他們的行為都說明了什麼叫信受奉行,他們真的做到了把身口意完全交給他們的上師,就在他們相信的那一刻,就在他們把自己交出去的那一刻,他們已經證到了無我,那一刻他們已經與他們的上師相應了,融為一體了,那一刻他們的福德已經和他們的上師達到同一個等級了。
你信任誰,你的福德、你的果位就和誰是同一個等級。但是,這個信任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信任佛祖,信任菩薩,信任某某大師”的信任,那都是嘴巴說的信任,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信任,也都是我執的表現,嘴巴上說“我信任他”,可是行為上哪一點也不能證明你真的信任他。你的心量不如他,你的奉獻不如他,你哪一點都不如他,你說你信任他,可能嗎?你信任他就應該在你的行為上體現出來,就應該做得和他一樣,這才是真正的信任。就算是我們的首座和尚,他在東華寺待了十幾年,與我共事了十年,也做不到對我完全信任。做不到才是正常的,因為他是凡夫,凡夫都有我執,沒辦法與我融為一體,沒辦法和我心心相應,怎麼可能完全信任我呢?你可以不信任一個人,但你必須信任一種理念。什麼理念呢?做人講信仰,做事有責任心。這個理念是經過無數前人驗證過,無論放到哪裡都行得通的,今天放到我們這裡也一樣行得通。
我們可以不信任一個明師,可以拒絕一個明師,但這個明師所傳遞的理念你不能拒絕,不能不信任。因為他不是在傳遞他個人的理念,而是在傳遞古人的理念。尤其是我們來到一個明師身邊,是來學習的,不是來發揮作用的。既然來學習,就不應該帶著個人的成見和固有的觀念。如果你帶著固有的觀念和成見來向他學習,你根本無法學到他的優點,甚至會跟他產生碰撞。你敢放棄過去所有的知見來跟一個人學習,對你來講這本身就是一次大的突破和超越。一個人最難放棄的就是固有的觀念,尤其是那些你認為是真理的觀念,你更難放棄。但是作為一個修行人,要想進步,要想突破自我,無論你過去做的是對是錯,在當下修行的這一刻,你都必須把它徹底放下,忘得干干淨淨。你放下多少,才能超越多少,對於新的理念你才能獲得多少。讓你放下並不是讓你放棄,而是現在你要學習新的理念,學習更高層次的東西,你必須把昨天所學的東西全部放下,今天才會有所得。
人最難超越的就是固有的觀念。一個人一旦帶著固有的觀念去看人看事,眼前的人和事就會變形,就像戴上變色眼鏡一樣。今天你來到東華寺看萬行,你不要帶著任何觀念和成見來看他,無論社會上的人怎麼評價萬行,你都不要信,也不要聽,或者聽了也不要往心裡去。就算你今天沒有帶著有色眼鏡看萬行,你看到的萬行也未必是真的。第一、因為你沒有和萬行長期相處,沒有和他共事。第二、萬行每天都在進步,他每時每刻心態都在改變,正所謂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不一樣,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可能又不一樣。你我之間也是這個道理,昨天你在我心目中是這樣,但是今天未必就是這樣,明天也未必就像今天這樣。你在變,我在變,他也在變。尤其是對一個渴望進步的人,天天都在改變。
很多時候,明明看到你們做的事情是錯的,我也沒辦法阻止你們。只有讓你做完了,折騰完了,你才知道自己是錯的。但是這個錯對你來講是進步的台階,你要進步就要付出代價,就要做很多錯事,犯很多錯誤。但是,當你上了一個台階再回頭看時,你會發現你做的事沒有對也沒有錯,只是你需要去經歷和體驗這個過程,不經歷不體驗,你的心靈得不到啟發和提升。很多事情不經過反復折騰,我們無法掌握最好的方案,或者得不到最好的結果。比如前段時間我寫的那首東華寺寺歌,我總覺得歌詞不夠完美,不夠圓滿,有問題,但不知道問題在哪裡,也不知道如何下手修改,於是前幾天我大膽地把它放到我的微薄上,讓大家來點評。好多人都發表了他們的看法,很多看法都是對的,盡管最後我沒有完全采納他們的意見,但是我修改的歌詞是受到了他們的啟發。
一件傳世的作品一定是經得起大家修改的,尤其是經得起老百姓的修改。能夠流傳的東西必須讓老百姓喜歡,老百姓是最大的市場。僅僅讓專家、學者、教授接受和喜歡,他們的市場有多大?最大的市場就是老百姓,也就是我們佛門所說的眾生。你的作品不願意讓大家修改,最後丟人的是你自己,被動的是你自己。任何作品最後都要投放到市場上讓大眾接受,既然最終是要讓大眾接受的,剛開始就應該把它投放到市場上,讓大眾來參與,來修改。就像東華寺一樣,你們今天看到東華寺建得這麼氣派,那是我個人的智慧嗎?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而已。又比如很多人看了我的書,覺得講得很好,很受益,那是因為有好多人幫著整理和修改。除非你的作品不對外公布,只是自己享受,自己欣賞。但是只要是人,都渴望得到世人的認可和稱贊。既然你想得到認可和稱贊,你的作品,包括你的人品、德行和智慧,都必須拿出來展示給大家,大家才能給你一個公正的評價。眾生就是天,眾生就是佛,眾生滿意就是天滿意,就是佛滿意。
明年我們女眾道場就建好了,隨著硬件設施的完善,我們對來到這裡常住的出家人和居士會更加嚴格。尤其是對想出家的人,門檻會設得更高。但是無論設多高,一定是合情合理的,不會故意為難挑剔。比如目前我們規定:你要出家,首先你家人要同意,不會來鬧事;二身體要健康,不能有傳染病,不能妨礙我們團體的健康;三你有真正的信仰。你的信仰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你會背早晚課,能按時上早晚殿,對三寶有恭敬心,能愛護常住物。一個人有沒有信仰,從他的言行舉止之中就能看出來。
一個修行人連基本的物質都放不下,連面子尊嚴都不能有所放下,怎麼配稱是一個修行人呢?一個人之所以活得那麼痛苦,不能解脫,就是因為把自己的尊嚴面子看得太重要了。如果能把面子和尊嚴放下一部分,你也就活得解脫自在了。個人的面子尊嚴跟集體相比,又算得了什麼?你的尊嚴、你的面子是誰給的?是你自己給的。你自己怎麼給呢?是通過你的為人和處事給的,誰也給不了你。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差事。但是,作為一個出家人,就像我剛才講的,你就像一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也就是祖師說的“守本位,聽招呼”。你光守住你的本位,不讓執事調遣你,那也不對。把你調到這個位置上,你守不住這個位置,這個位置的工作你不能很好地完成,那也不對;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不讓常住調動你,還是不對。你能守本位,說明你盡職盡責盡忠;你能聽招呼,說明你無我無私能奉獻。這是何等的境界!你做不到不要緊,但是在見地上、理論上,你必須認識到何為守本位,何為聽招呼,何為自私,何為無私,何為心量大,何為心量小。學佛的人多數都在喊無我,什麼叫無我?不自私,不處處考慮到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而是處處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感受,考慮國家和集體的需要,這才是真正的無私無我。
所以外在環境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內在的環境,我們的內心世界才是最根本的問題,一切問題都是從我們內心世界產生的,如果內心沒有問題,外在環境也不會有問題。即便有時候外在環境出了問題,如果我們不把它裝進心裡,我們的心不與它對應,外在的問題自然也會消失,正如六祖所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而是仁者的心在動”。但是凡夫有幾個不被環境影響呢?凡夫都是受環境影響,環境好他內心就好,環境不好他內心也不好。什麼時候你的內心世界能不被境轉時,你的為人處事也就會有所不同了。不過,說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會說,當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時候,都丟失了根本!
問:請問什麼是中道?如何修行中道?
師:你不要過多地考慮個人的感受,而是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能做到這一點就是最好的中道。但是好多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不是左道就是右道,而不是中道。如果我們真的處於中道之中,為人處事的時候一定是平衡的,和諧的,喜悅的。做任何一件事,如果最後讓很多人生煩惱,那麼你做的事一定有問題。如果僅是個別人生煩惱,那是個別人沒有開悟,不理解你。但是,如果多數人都起了煩惱,那一定是你做事有問題。如果你做得好,做得對,為什麼大多數人都不認可你做事的風格和結果呢?在社會上做事還有一種說法叫少數服從多數,有少部分人反對是正常的。反對的人一方面是站在個人的立場說話,另一方面是他有私心。
問:佛祖跟耶稣、穆罕默德是不是道的不同化身?
師:對,他們是道的不同化身,他們都得道了。但是因為他們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度化不同的眾生,所以才顯化出不同的身份和形象。
問:“常轉*輪”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經常改變自己的心態,變換不同的角色?
師:可以這麼理解,時刻調整自己的心態,時刻更新自己的觀念。但它的意思不僅如此,還有更廣的意思,就是要時刻傳播佛的真理,傳播佛的智慧,為佛做事,當佛的工具,把真理傳給有緣有需要的眾生。*輪並不單指佛教的思想,它指的是真理、正知正見、智慧等,這些都可以稱為*輪。*輪是圓滿的意思,只要是真理,都可以說是*輪。
問:如果自己的事情做完了,可不可以去幫助別人做他們的事情呢?
師:怎麼不可以呢?這還用問嗎?只要不影響你的工作,你有多余的力量、多余的體力、多余的愛心、多余的智慧,為什麼不可以幫助別人做事呢?但是,你不能因為想幫助別人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東華寺經常有這種情況,有的人不在自己的崗位上,跑到別人的崗位上去幫別人,結果自己的崗位出了問題。他說別人需要,叫他去幫忙。沒錯,別人需要,叫你去幫忙,你是應該去幫忙。但是你自己的崗位沒有人,你自己崗位的工作沒有安排好,你去幫別人,你的崗位出了問題怎麼辦?這也是對工作不負責任。尤其在節假日,每個崗位的人員都比較緊張,不能別人一叫,你就跑掉。
問:怎樣才知道自己適合哪個法門?
師:你去嘗試,自然就知道了;你多接觸幾個師父的思想,自然就知道了。
問:如果發願吃素,但又沒做到,這個因果是不是很重?
師:你發願吃素但沒有做到,沒有罪過,還是有功德。你只要動了這個善念,發了這個願,沒有做到,一樣是有功德有福報的。並不是動了善念,沒有做到,就沒有功德,甚至有罪過,不是這樣。你只要心生善念,就有功德和福報。當然,做事有始有終,對自己對別人負責,這是無漏的因,自然會結無漏的果;做事不了了之,沒有一個好的結果,沒有一個好的交代,則是有漏的因,必然會結有漏的果。
問:為什麼佛菩薩的眉心處有個紅點呢?
師:我認為那是人體智慧的總開關,是超越三界最初要突破的一個窗口。這個窗口是最容易突破的,這裡突破之後,哪個地方都可以突破。就像我們爬山一樣,一定會有一條捷徑。如果這個點你突破了,超越了,哪個地方都是門,哪個地方都是出路。在沒有突破超越之前,的確有一些方便的通道、好的通道。但是對於成就的人來講,無處不是門,無處不是道。只要你把握了這道心門,一切都是門,不是門也是門。
問:如果皈依三寶時受了其中一條戒,但之後產了一些和戒律不吻合的念頭,算不算破戒呢?
師:產生了念頭也算破戒。菩薩戒是以起心動念為評斷標准,羅漢戒是以行為為評斷標准。所以菩薩戒更難守,羅漢戒相對容易守一些。羅漢戒,你就是起心動念了,只要沒有付諸行動,也不算犯戒。菩薩戒,只要起心動念就算犯戒。但是菩薩戒,你就是在行為上做了,如果你的心沒有動,也不算犯戒;或者你不是為自己而做,而是因眾生需要而做,也不算犯戒。所以菩薩戒既好守又難守。菩薩戒,一切是以動機來評斷是否犯戒。所以菩薩殺生也可以說沒有殺生,因為他不是為自己的需要而殺,是出於慈悲心而殺,所以沒有犯戒。
問:明心見性的標准是什麼?
師:你自己就知道。你內心有沒有煩惱?是否見到了本來面目?是不是證悟了空性?是不是開了智慧?內心是不是不被外境所轉了?對生死是否恐懼,是否有疑惑?財色名利是不是超越了?貪嗔癡慢凝是不是還有?或是不是還很重?……這些都是有指標、有事實可以證明的。如果這些都沒有出現,都沒有達到,還叫什麼明心見性呢?
問:請問我要怎麼做,才能降伏我心中不好的欲望和想法?
師:就是多做事,多面對自己內心的想法,多忏悔。
問:師父,我是不是應該出家?
師:這樣的事情誰也不會為你作決定。出家是大事,出不出家由自己作決定,自己決定的事不會後悔。尤其是當你自己都沒有決定的時候,我們更不能為你作決定。你本身就是一個不能作決定的人,別人給你作了決定,你以後還是不會作決定。如果你是一個能作決定的人,也不需要別人給你作決定。
釋萬行201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