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清淨法師: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三願王——廣修供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願王——廣修供養

  經文: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直譯:

  再者,善男子,說到廣修供養,它的意思是:包括所有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土在內的處所,甚至極其細微的一一塵埃當中的、極其細微的塵埃一樣無窮多的佛陀所在的處所,都有種種菩薩集會,會眾熙熙攘攘,有如大海一般。而我依靠普賢行願的大法力,產生了深切的信心和了解能力,能夠現前得以看到這盛大的菩薩法會。

  能夠以上等的美好的種種供養資具奉獻給佛,包括如大雲一般多的鮮花、鬉飾、天界的美好音樂,各種傘蓋寶幢、天神們能穿戴的衣裳、天子天女所使用的寶香、用以塗身的香、用以燃燒的熏香、碾作粉;所有這些,多如天上的大雲,其分量之大,簡直像是須彌山,不可以計算。不僅如此,作為對佛的供養,又點燃了各種各樣的燈盞,有酥油燈、香油燈,又有各色妙香的油燈,那些燈的燈芯,累集起來,也有須彌山那麼高大;那一一處所的燈油加起來,也竟如大海那麼多。

  我正是以如此美好而不可計量的資具,對佛作供養。

  善男子,在一切供養之中,最為上等的,就是以法作供養了。所謂法的供養,也就是依佛所說恭敬實行的供養,為利益有情眾生而作供養,以支持幫助眾生而作供養,代眾生受苦而作供養,勤修善根功德而為供養,堅持菩薩行業而為供養,不捨棄上求下化的菩提心而為供養。

  善男子,前面我說過的種種供養稱為財的供養,這些供養所獲得的功德,若與這裡所說的以法供養相比,能得到功德簡直不值一提,無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二;財供養的千個俱胝的分量、那由他的分量,或如算分、或如數分,或如比喻分、或如優波尼沙陀分等等的分量,若與一分法的供養相比,功德都不足與之相提並論的。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一切如來都尊重佛法的緣故,一切如來都以佛法修行的緣故。如果一切諸菩薩實行法的供養,那他們就成就供養如來的功德。這是因為:這樣的供養,才是真正的供養的緣故。

  如此廣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供養,我將永無休止地繼續下去,直到虛空世界窮盡、眾生的世界窮盡、眾生的惑業窮盡、眾生的無明煩惱窮盡,我的供養也才會窮盡。但是,虛空世界乃至無明煩惱是無窮無盡的,因而我的供養也就是無窮無盡的。我的供養心念,前後相續,沒有間斷,我以清淨心口意業的供養,也就永無厭倦疲勞。

   

  講解:

  “供”是供奉,“養”是孝養。諸佛菩薩、賢善之人都行持供養,為什麼呢?供養可獲福德;供養是根本,本立則道生。不對有恩有德的境供奉、孝養,在緣起上,則不順乎本性,且得不到根源上的加持,這樣沒有根基,就不會有成就,即使暫時有成就,也不會持久。

  修行這一行願可以捨棄悭貪心,與前二行願“禮敬諸佛”和“稱贊如來”並修,能令現行三業清淨。一切菩薩聖賢都因修供養而成就,如佛陀因地在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全部供養承事,沒有空過的;阿彌陀佛因地,為圓滿成就大願,無量劫來積功累德,在諸佛世界,尊重供養,從沒間斷過。又諸菩薩,常以種種上妙供具,供養諸佛。這樣供養,一一皆有廣大殊勝果報。在我們凡夫份上,雖然沒有福報置辦上妙供物,但也應該隨分隨力,每天最少以長燈一盞、檀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養。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以至誠心供養一花一水,也是功德圓滿。或以一花供佛時,當作觀想,身諸毛孔,令一一毛孔,出無數花雲,觀想作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花台,諸佛欣然接受,於十方世界,施作佛事。其它的供養,也如此觀修。要知道但運一心,廣大無邊際,功德和智慧二種莊嚴,六度萬行,無不圓滿。

  供養是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寺院每天過堂之前,都要誦供養偈,以三德六味供養三世一切諸佛,供養諸尊菩薩摩诃薩,並令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而在初一、十五,寺院還要特別隆重地上供,以種種美妙飲食供養諸佛菩薩。那麼,是佛菩薩需要這些東西嗎?如果我們不供養,他們就會忍饑挨餓嗎?顯然不是。

  通過供養這一方式,既是為了表達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也是體現我們對佛菩薩的報恩之心。佛陀教導我們,每一位佛弟子,不僅要“知恩”,更要懂得“報恩”。

  恩有四重,分別是三寶的恩德、父母的恩德、國土的恩德、眾生的恩德。因為有佛陀出世,我們才能了知人生蘊涵的巨大意義,才能認識真理、擺脫痛苦。這種大恩大德,我們傾盡所有也報答不盡。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報答不盡,且佛菩薩並不需要,那我們又何必多此一舉?須知,供養是積集福德資糧的捷徑。倘能以至誠懇切之心供養諸佛,在報答佛恩的同時,更在成就自身修行。

  《佛說諸德福田經》中說:“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出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務,名曰最福田,供養獲永安,其福第一尊。”出家僧眾因為具有五種功德而成為最殊勝的福田:

  一、毀形,在家人化妝打扮,追求華麗的服飾,而出家人剃除須發,身著壞色衣。

  二、守志節,出家人遠離一切非法的行為,一心一意行持善法。

  三、割愛無所親,出家人捨棄了親朋好友,這種看破放下的精神非常可嘉。世間人在這方面是很困難的,總是放不下自己的親人,有些放不下父母,有些放不下妻兒。

  四、出家弘聖道,出家人一心弘揚佛法,雖然有些在家人也能弘揚佛法,但跟出家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五、願度一切人,大乘的出家人都是發了菩提心的,他們都發願要度化一切眾生。

  因此,出家僧眾具有如此功德。

  這部經中還說,有七種善法能轉生到梵天:

  一、建造佛塔、經堂、僧房。

  二、修建園林浴池,種植樹木,給人們帶來清涼。

  三、恆常布施醫藥。

  四、造船濟度人民。

  五、建造橋梁。

  六、在道旁挖井,使渴乏行人得以飲用。

  七、修建廁所。

  這部經中還說:“供之得福,進可成佛。”意思是說,如果在殊勝的對境前作供養,可以獲得大福德,最終可以因此而成佛。此外,《寶鬘論》中在講積累福德資糧時,也要求興建旅店、花園、橋梁、浴室、水井等。

  廣修供養,即廣泛修習供養,沒有尊卑之分,沒有親疏之別。我們不僅要供養諸佛菩薩和僧眾,還要供養世間一切眾生。佛教認為,世間有三種福田:一是恩田,即有恩於我們的人,如父母、親友等,應懷著感恩心報答。《雜寶藏經》雲:“若欲供養諸賢聖及佛,但供養父母,諸賢聖及佛即在家中。”佛陀還告訴我們:無佛出世時,孝敬供養父母,就是世間最大的功德。如果連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話,就不是合格的佛子。二是敬田,即我們恭敬的對象,如諸佛菩薩、善知識及師長等,父母給了我們色身,養育我們成長,而善知識與師長則為我們指明了人生道路,使我們找到了心靈歸宿。三是悲田,即需要我們幫助的對象,如窮苦的乞丐、病人等,他們缺吃少穿,貧困無依,甚至生活無法自理,作為學佛者,我們應本著慈悲心積極幫助他們。

  在佛教中,將孝敬父母、供養師長、布施貧者稱為培植福田。就像農民種田那樣,必須在春天播種、耕耘,秋天才能獲得豐收。否則,必定一無所獲。同樣,福報也不是從天上掉下的。有些人一生坎坷,什麼好事都擦肩而過,於是怨天尤人,責怪老天不公。其實,這不能抱怨他人,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自己造就的,取決於自己的福報。而福報並不是上天給予,也不是與生俱來,是源於已造業力的積累和培植。若能常行布施,廣修供養,努力耕耘恩田、敬田、悲田,福報自然源源不斷。事實上,這是最好的投資和儲蓄方式,是任何人無法占有、無法奪去的財富。

  《賢愚因緣經》記載的關於修供養的一則公案:

  從前在阿盤提國,有一位很有錢的長者,他家裡有位年紀很大地位很卑賤的奴婢。那奴婢長年累月衣服破破爛爛,飲食粗陋,不得溫飽,而且還要時常挨鞭子的責打。

  有一天,她拿著瓶子到河邊取水,想到傷心處,禁不住放聲大哭。佛的弟子迦旃延見了,很憐愍的告訴她說:“如果您討厭貧窮,可以把它作供養出去。”老婢問:“怎樣把貧窮供養出去呢?”迦旃延說:“如果您想要把貧窮供養,應當相信我的話:把瓶子洗干淨,裝一些清淨的水布施給過往的修道人。”

  老奴婢說:“這瓶子是我家主人的,即使盛水布施,布施的功德還是主人的。”迦旃延回答道:“瓶子雖然不是您的,但瓶子裡頭的水是您取來的,是您的功德。”

  老婢聽了迦旃延的話,立刻裝水供養迦旃延。迦旃延接受了她供養的水,並教她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教她念佛。

  當天晚上,老奴婢死在主人的家裡。第二天清晨,主人把老奴婢的屍體丟在森林裡。老奴婢的神識(靈魂)投生忉利天宮以後,遙遠看見自己過去的身體,於是和天上的眷屬,散花在奴婢的屍體上。

  《法苑珠林.卷八十一》常拳公主的故事:

  從前,阿育王經常大力供養僧眾,宮中的一個婢女見到阿育王供養僧眾,心中非常感傷:國王前世修福,現在享受富貴,如今繼續修福,將來福德會更深厚;而我前世造了罪業,現在身份卑下,如今無錢修福,將來會更卑下,不知何時才有出期?有一次僧眾應供之後,婢女在掃地時得到一枚銅錢,她以歡喜心將這枚銅錢布施給僧眾。不久婢女患病死去,死後她轉生為阿育王的公主,這個公主一生下來右手就緊握著,打開她的右手時,手中居然出現一枚金錢,而且隨取隨生,一直取不盡。阿育王覺得非常稀奇,問耶奢阿羅漢:“我這個女兒前世造了什麼福德,手掌能生出金錢?”耶奢阿羅漢回答說:“她前世是您宮中的婢女,以掃地得到的一枚銅錢布施僧眾,所以能成為大王您的女兒,並且手中金錢取之不盡。”貧窮卑下的婢女以拾到的一枚銅錢作布施,這樣不起眼的善根成熟後,就感得了如此稀奇的果報。如果人們能了知這樣的因果,相信人人都會精勤積累福德。

  《法苑珠林》另一則關於布施的公案:

  隋朝的時候,終南山有一位高僧,法號叫普安。凡是他所到的地方,大家都辦素齋供養他。

  有一天,這位聖僧來到了大萬村。村子裡有位名叫田遺生的窮人,他家非常窮,住的房子只有四面牆壁,連遮雨的屋頂都毀損不堪。

  田遺生有四個女兒,每個女兒都穿得破破爛爛的,連身體也沒有辦法完全遮蓋住。田遺生的長女名字叫華嚴,二十歲,看到村人都在設齋供養師父,內心感歎自己除了兩尺粗布以外,沒有任何財物可以布施種福。她對貧的體驗特別深刻,而且也深深厭惡一貧如洗的惡運。正當她仰著頭,面對著牆壁悲歎時,突然發現梁木的空隙裡有一束稻草。她把它拿下來,撿到了十粒黃粟,把十粒黃粟的硬殼去掉,想連那兩尺粗布一起供養高僧。

  可是她沒有較完整的衣服,不能白天出門。只好利用夜晚匍匐行進到了普安大師住的寺院,她把粗布捆好,從遠處投進僧房,把那十粒黃粟放在寺院的飯桶裡,同時默默地祈禱和回向:

  “由於我前世吝啬和貪心,所以今生才受了這麼窮苦的報應。現在我在佛像前面,誠懇地哀求十方聖賢能接受我的忏悔。我用這麼粗賤的東西來供養眾僧,希望我貧窮的業報會從此結束。願明天寺裡所煮的五石米飯會因有黃粟而變成淡黃色!”

  祈禱完畢,田華嚴掩著眼淚回到家裡。第二天上午,寺院裡所煮的米飯果然變成淡黃色。大家一打聽,知道事情的真相後,就有許多好意的人,都用財物來救濟田家,而田華嚴也就剃發出家學道了。

  佛經中記載的一則“佛陀教化吝啬人”的故事:

  從前有人非常吝啬,他從來不肯把自己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甚至連“布施”這兩個字都說不出口,仿佛話一出口,自己的財物就有所損失。

  佛陀為了教化此人,開示他道:“一個人這一世之所以富有、尊貴、莊嚴,跟過去世的布施有關。”這個人深受觸動,但是仍然無法像別人那樣順利布施。他對佛陀說:“世尊,我也很想幫助別人,用自己的財富救濟窮人,幫助需要的人。但是每一次當我要把東西送出去時,就會感到割肉一般的疼痛。對我而言,布施實在太困難了。”佛陀聽他說完之後,從地上抓起一把草說:“請把這把草從你的左手交到你的右手。”這個人毫不遲疑地照做了。佛陀又說:“現在,把你的右手想象成自己,左手想象成他人,然後請把這把草從右手交到左手。”吝啬的人一聽要把草給別人,就猶豫了,他想得滿頭大汗也捨不得這把草。佛陀輕輕地在他耳邊說:“難道左手不是你自己的手嗎?”如此一想,他趕緊把草放到了左手裡。佛陀要求他反復幾次,終於,他克服了心的障礙,將草交到身邊人的手中了。

  經過不斷練習,這個“吝啬鬼”成了眾人眼中的“慈善家”,他不僅將自己的財富布施給別人,臨終前甚至把自己的身體也捐獻了出去,證得聖果。

  由此可知,只要我們能盡心竭力布施供養,過去的業障和惡運都可以直接轉化為福報和功德。

  我們的心性含裹十方三世,因此我們發願要稱合本性,極法界量地發起。不必自狹心量,局限在狹小的范圍裡。比如擁有萬頃良田,不應任它荒蕪,十方三世佛菩薩盡在一念心性中,是可供養生福的廣大福田,為什麼不周遍地行供養呢?所以應放大心量,廣修供養,遍供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

  供養是“賢”,遍供一切佛菩薩是“普”。由普賢供養行就能趣入法界。這是以全法界心、全法界物供養全法界境,所以一定能趨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本來都安住有一切世界極微塵的諸佛。我們沒有現前知見,是因為自心有障礙,與法界真相不隔而隔,等到障礙消除,必然現前法界本面。

  “上妙”:對最尊貴的佛陀,應當用上等、微妙的供養具,若有上妙財物不供,只供下劣財物,則有罪過。

  經文以須彌山比喻供養具的量,須彌山在世間是高大的法,以四種寶物合成,具有十功德,表示供養具品質精妙。又以“大海水”描述燈油之量,大海深廣,表供養稱合理性故,甚深;稱合事相故,廣大。又說“天”、“雲”,天是自然,表示法界中法爾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德用;“雲”表示隨緣。

  《華嚴經》每當說天地徵祥時,都標明“法如是故,佛神力故”。“法如是”,就是“法爾”,是這裡“天”的意思。“佛神力”指緣起,像這裡說的“雲”。此處類推也應說:“法如是故,行願力故”。以“雲”表示“行願力”包含無上密意。因緣集聚時空中忽然顯現浮雲,正顯現時,也無依無住。表示菩薩以行願力於空性中顯現供養具,能現是行願,所現是供養具,由心的願力而現,應用即現,來無所從,用畢即去,去無所至,故說“天音樂雲”“天傘蓋雲”等。

  當然,擁有萬貫家財的富豪可以供養大象、駿馬等,一貧如洗的窮人也可以供養針線、油燈等。其實人再窮,還是有一點點財產的,只不過有些人覺得微小的供施沒有意義,所以就輕易放棄了積累福德的機會。有些人認為:別人供養了一萬塊錢,我才供養一塊錢,這太不好意思了,還不如不供養。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如果一個富人有一百萬元,他拿出一萬元作供養,而一個窮人有一百元,他拿出一元錢作供養,他們都拿出了全部財產的百分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個人的供養是一樣的。

  《雜譬喻經》中記載:

  往昔捨衛城郊外有一個婦女,一次佛陀到她家門前乞食,婦女供養了一缽飯。佛說:“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而能現見真谛之道。”婦女的丈夫聽了佛陀的祝願不相信,他說:“布施一缽飯能獲得這樣大的福德,還能現見真谛之道,瞿昙沙門說話為什麼這樣誇張呢?”佛陀問他:“你從哪裡來?”他回答說:“從城裡來。”佛說:“城裡的尼拘陀樹有多高?”他說:“高達四十裡,每年結數萬斛的果實。”佛又問:“樹的種子有多大?”他回答:“只有芥子那樣大。”佛說:“你說的話太誇張,一粒芥子大的種子怎麼能長成四十裡高的大樹,而且每年結數萬斛的果實?”他回答說:“這是我現量所見。”佛說:“無情法的大地尚且能成熟這麼大的果報,何況人以歡喜心供養佛一缽飯,福報一定會不可稱量。”夫婦二人聽後心開意解,當時證了初果。

  看了這個故事,大家應該明白,對殊勝的對境作微小供養,福德也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以供養的功德,最終能斷除煩惱障垢,獲得聖者的果位。《華嚴經》中也說:“供養諸佛少功德,必斷煩惱至涅槃。”

  2007年2月16日,安南卸任聯合國秘書長的職務後,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個莊園舉行了一場慈善晚宴,旨在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在那次晚宴上,比爾·蓋茨捐了八百萬美元,沃倫·巴菲特捐了三百萬美元,但他們都沒有成為晚宴的主角,而一位捐了三十美元二十五美分的小女孩卻成為當天晚宴的主角。這個小女孩說了一句非常令人感動的話:“我知道受到邀請的人有很多錢,他們會拿出很多錢,我沒有那麼多錢,但這是我所有的錢!”雖然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捐了幾百萬美元,但這對他們來說是九牛一毛,那個小女孩雖然只捐了幾十美元,但這是她所有的錢,這才是最為難得的。

  另外,如果確實由於往昔沒有積累福德,導致今生自己非常貧困,沒有財物作真實供養,也可以用鮮花、淨水、藍天和白雲等無主物作供養,甚至通過觀想作意幻供養,這也能積累巨大的福德。

  緣起作用不空、不錯亂,可見每種供養都會得相應果報。比如,供歡喜,得大喜悅;供音樂,得微妙音;供舞蹈,得無礙神通;供寶物,得菩提分功德寶;供樹木,得莊嚴覺悟樹;供鈴铛,得眾人皈敬;供妙花,得如佛相好。所以,供養有種種奇妙、廣大的果報。

  財供養又分外財與內財。內財(頭目腦髓)供養,最難能可貴,若能稱性,也是法供養。《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過去日月淨明德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法華經》。喜見菩薩樂修苦行,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心生歡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聞《法華經》力。即入三昧,從虛空中雨種種華香,滿千二百歲,以香油塗身,於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願力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億恆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璎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缯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可見融通財供養與法供養,廣修供養的行願方才圓滿。

  可見,以財供養與法供養兩種來說,法供養最為殊勝。《十地經論》卷三談到供養的種類時說:“供養有三,一為利養供養,衣服臥具等之謂也。二為恭敬供養,香花幡等之謂也。三為行供養,修行信戒行等之謂也。”

  供佛的內容是從“懸缯、燃燈、散華、燒香”(《無量壽經》),進一步定形而成“塗香、花、燒香、飲食、燃燈”(《蘇悉地羯羅經》)。《大日經疏》又對這些供物予以教理上的解釋,認為塗香是淨之義,如世間的塗香能清垢穢、息除熱惱。今行者以虛空之阏伽(即水)來洗滌菩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以住無為戒。塗之,能除滅生死之熱惱,得清涼之性,故曰塗香。所謂花,乃生於慈悲之義,亦即此淨心的種子在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菩提樹,故曰花。燒香是至遍法界之義,天之樹王開敷時,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遍布。菩提之香亦然,隨一一功德,為慧火而焚,為解脫之風而吹,隨著悲願力而轉自在,普薰一切,故曰燒香。飲食是無上之甘露,不生不死之味也,若此果德成熟,進而服用其無上之味時,即名為入證,故說為食。所謂燈是如來之光明破暗之義,系指至果地時,心障盡轉,無盡之慧普照眾生,故曰燈。

  同樣,在密教中則舉出六種基本供養具即“阏伽、塗香、華鬘、燒香、飲食、燈明”,將此六種各分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六波羅蜜。或將“嬉、鬘、歌、舞、香、華、燈、塗”八種神格化,各自附於曼荼羅的相應位置上。

  普賢菩薩強調“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一般人覺得供養用有形有像的財物才踏實,供養物豐盛,才算有大功德。相比之下,總覺得法供養不那麼實在,甚至懷疑是否可作為供品來供養。

  從作用上觀察,法是佛母,佛是由法而成就的,從凡夫到佛的一切斷證功德,都是由法而來。想一想,法能使人成佛,能使人得到暫時、究竟的一切利樂,地水火風的無情物能使人成佛嗎?能使人獲得智慧、慈悲、神力嗎?當然不能,它的直接作用只是為人提供生活便利、養身、娛樂等等,至於直接在心上離過證德,則沒有絲毫作用。所以,法財遠遠勝過外財,故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以下解釋七種法供。

  一、如說修行供養:如說修行,按佛的教法去實行,才能調伏自心,生起佛法的證德;只是口上談論,不如教修行,則像談藥方而不服藥一樣,不能淨治自心,成熟相續。《文殊章》又雲:“善男子,如來從修行中來,若能修行,是則成就供養如來。”

  二、利益眾生供養:如《十地品》雲:“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諸佛出世,本為利樂一切眾生。”諸佛出世的本懷是利樂一切眾生,我們利益眾生合乎佛心,因此是真供養。

  三、攝受眾生供養:攝受就是以慈悲心隨順攝取。

  四、代眾生苦供養:佛的心願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五、勤修善根供養:為了達到利益一切眾生的目的,就要勤修善根,有足夠的資本才可供一切眾生享用,成為眾生的依怙。

  六、不捨菩薩業供養:即不捨一切菩薩事業。

  七、不離菩提心供養:即常不捨離大菩提心。

  總之,因為法供養順乎佛心,因此成為最殊勝的供養。在很多人眼裡,供養諸佛和利他毫不相干。他不了知利他正合乎佛的心願,是上等的供養。有些人一邊損害眾生,一邊又供養諸佛,這樣不合乎佛心,並不能令諸佛歡喜。

  《楞嚴經》上,阿難在世尊前說:“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意為:願我成就佛果寶王,還來度脫無邊眾生。我將這誓求成佛度生的深心,供養微塵數剎土的諸佛,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作證,我願先入惡世教化剛強眾生,如一眾生未成佛果,我終不取證涅槃。

  《維摩诘經》記載:維摩诘大士接受長者善德的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隨即告知善德長者及與會大眾:“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為具足法施。”行人作財布施時,應持平等無相之心,深觀能供所供,皆是實相。如是供養,理事圓融,財供養與法供養,並無二致。

  由此也可以得知“不離財施而行法施”的內涵。公案裡,維摩诘是布施者,乞丐和難勝如來是受施者。維摩诘供養璎珞時,心地寬廣、平等,沒有高下人我的分別,智慧相應實相,大悲不礙隨緣,悲智雙運,施而無施,度而無度。大士教導善德,能如是而行,財施即是法施。

  這廣大最勝的供養,直到虛空界窮盡了、眾生界窮盡了、眾生業窮盡了、眾生煩惱窮盡了,我此供養才有窮盡,以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窮盡故,我此供養永無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為什麼要發無盡的供養願呢?實際上,心性大而無外、無始無終,整個虛空世界都是一念心現起的,為什麼不以芬敷萬行榮耀眾德莊嚴自己的心地?每個生命都應該覺醒,自性是如此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又如此能照萬法、能現萬德,為什麼自甘埋沒,令生命黯淡、萎縮呢?為什麼甘願具恆沙性德的法身墮於生死迷亂不已呢?因此,有覺悟的人應發大心求證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而要證入,就不可不發起佛子最廣大的普賢行願。只有依仗稱合本性的普賢行願才能還歸法界,這是生命最酣暢、最開展的行願。沒有佛語的加持,我們夢想不到,一個身高不過二米的人竟能發出遍周塵剎、盡未來際行持菩提行海的大願王。我們只有從內心裡發起普賢大願,生命才會拓展到無限寬廣,也才會知道生命境界是如此不可思議。

   

  《都市茅棚》94、證量就是心量:

  佛法就是心法,證量就是心量。心量有多大,證量就有多高。心為太虛,量周沙界,即名諸佛。

  心量,在佛教中指心對外境的攀緣、度量。佛的真實證到的心量,能克服主客體對立,遠離能緣、所緣而住於無心。《壇經》般若品: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

  面對失敗和挫折時保持平靜;面對榮耀和光環時保持平淡;面對毀謗和誤解時保持平和;面對禅定和法喜時保持平常;面對傷害時慈悲寬容;面對損失時大度包容;面對災難時淡定從容;面對異己時和睦共容。

  學佛就是要學佛的心量,修道就是要修佛的證量,道次第就是證量次第,也是心量次第。

   

  《都市茅棚》279、磨房裡的千裡馬

  某日,釋清淨路過一個小山村,村頭磨房裡一匹正在埋頭拉磨,但氣宇軒昂,頗具王者之風的老馬引起了清淨的注意。清淨喊住老馬,幫它摘下眼罩。這匹馬雖身處磨房,卻有著玉樹臨風、君臨天下的氣勢,眼神透顯睿智、淡泊、慈悲、堅定、超然、自信、謙卑的光芒。好一匹得道高馬!清淨連忙頂禮,請教法益。

  老馬娓娓道來:

  這就是傳說中尊貴的汗血寶馬,但卻自幼被主人閒置。有一次,一位威武的騎士偶然發現了這匹馬,禁不住啧啧連聲地贊道:“多好的駿馬!讓它跟我上戰場,准能……”

  “是的,當然是一匹出色的馬,”主人高聲打斷道,“其實,我早就看出來了,而且,明天我就要讓它充分發揮作用。”

  騎士聽完主人的表白,只好戀戀不捨地離開。汗血寶馬聽了他們的對話,頓時熱血沸騰,仿佛覺得自己在縱橫天下,伴隨著勇敢的騎士沖鋒陷陣,所向披靡……

  激動的一夜終於過去了。第二天一早,主人果然來找汗血寶馬,他一直把馬牽進了磨房,給它戴上了眼罩,十分得意地說:“好馬兒,你總算能大顯身手了。我就是你的‘伯樂’,看誰還敢說我不會識別和使用這等寶馬!”

  汗血寶馬悲憤難平,卻也無可奈何,只好按主人的安排,終日拉著石磨轉,一轉就是幾十年。

  清淨聞聽,扼腕歎息:社會上是有這麼一種人,嫉賢妒能,明明在浪費人才,壓制人才,卻大言不慚地以“伯樂”自居,簡直是在造孽!

  老馬擺擺手:非也!非也!我年輕時憤世嫉俗,一味抱怨,可是我拉磨幾十年後,卻是另一番見地。

  清淨忙問:此話怎講?

  老馬仿佛自言自語:當年追隨騎士入伍參戰的小伙伴們,大多都死在戰場上。看似忠烈,卻是殺生無數,破裂了無數美滿家庭;看似忠君,可皇帝已經換了無數,不知忠的是誰。主人沒有讓我上戰場,我才多活了這幾十年;主人安排我拉磨,才使我在拉磨中悟到了真理。所謂“馬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如今得了馬身,悟了佛法,死而無憾了!

  清淨說:不管是誰,一生中總要實現一些人生價值,否則碌碌無為,拉一輩子磨,好像有點不夠圓滿吧?

  老馬慈悲而莊重地看著清淨,說:小和尚,不要小看了拉磨,歷代祖師都是在搬磚運土、擔水砍柴、炊事爐灶中修行,六祖惠能大師干的就是踏碓舂米的活。我在簡單又重復的拉磨中獲得禅定,在不停的原地轉圈中看清輪回和涅槃,在粗米變成面粉時悟道。我磨的糧食供養了全村老少,使我圓滿了福慧資糧。我在磨糧食時發下利生的大願:若有眾生,見我拉磨,發菩提心,終不退轉;若有眾生,食我糧食,得上妙法,究竟證悟。所以,我所轉磨,如同*輪,所磨糧食,如同香積佛國的美食,可以消業除障,顯發善根,滋養道心,明心見性。眼見這個山村裡的人,人人心地善良,敬奉三寶,樂好修行,廣作佛事,夫復何求!

  清淨頂禮膜拜,請求指點下一步的修行。

  老馬笑著說:我乃一介山野老馬,哪敢指點他人。我自己的經驗是:從小處行起,由小事做起;簡單而重復,恆持利生事。

  清淨再拜,想進一步請教。

  老馬擺擺手道:不和你打閒岔了,我要作功課了!

  老馬說完,繼續拉磨,一圈又一圈……

 

上一篇:清淨法師: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願王——稱贊如來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