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三十三)~A 一、釋問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漫說《中阿含》(三十三)

(卷三十三)

一、釋問經

  說法地點:王捨城之北鞞陀提山中的因陀羅石室

  參加人員:天帝釋、五結子樂神、三十三諸天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天王釋,先派五結樂子,以琴歌見佛;其次來問法。佛陀說:由於有了思,而為有了念,由於有了念,而為有了欲,由於有了欲,而為有了愛,以及有不愛(憎),由於愛、不愛而有了悭、嫉之二結,致於生大苦陰;並說八正道、斷三法、修三法、護六根等法。天王釋蒙佛開示後,而見法得法,並證得初果。

  首先需要說明,這部《釋問經》,與《長阿含經》第十卷中的《釋提桓因問經》,可以說是同一部經典,說法地點和參加人物都基本相同,只是個別人的稱呼略有不同。詳細內容在此我不再復述,在這裡,我只是將天帝釋與佛陀一段有關如何修行的對話略加闡述。

  問題1眾生的煩惱共分為多少種?

  回答:眾生的煩惱共有兩種,分別是悭和嫉。雖說眾生也產生了一些無悭無嫉之念,但是他們只是想想而已,並未付諸實際行動。

  問題2悭與嫉是由於什麼因,什麼緣,從什麼而生,由於什麼而有?如何才能做到沒有悭和嫉呢?

  回答:悭與嫉兩種煩惱,其起因於愛與憎;緣於愛與憎;從於愛與憎而生,由於受與憎而有。如果沒有愛與憎,那麼就不會有悭與嫉了。

  問題3愛與憎,是由於什麼因、什麼緣,從於什麼而生、什麼而有;如何才能不產生愛與憎呢?

  回答:愛與憎,乃因於欲(希求),緣於欲、從於欲而生。如果將欲滅除,則無愛憎。

  問題4欲是如何產生的,如何滅除欲?

  回答:欲乃起於念(尋,即對於境而記念不忘);如果無念,便無欲。

  問題5念是如何產生的,如何滅除念?

  回答:念乃起於思(妄想思念,使心有所造作,生起業);如果無思,則無念。

  問題6什麼叫做滅除戲妄的道跡(即如何避免錯誤的修持方法)?比丘要如何修行,才算是正確的修行方法呢?

  回答:八正道。

  問題7比丘欲避免錯誤的修行方法,應要斷除幾種法,行幾種法?

  回答:比丘如果想避免錯誤的修持方法,應斷除三種法,而修行三種法。此三種法分別是:念、言、求。此三種法又可分二種,即可行與不可行,斷除不可行,修習可行之法。

  問題8比丘趣向正確的修行方法時,有幾種法,護持從解脫(戒本),應行幾種法呢?

  回答:比丘趣向滅戲道跡時,有六種法,護持從解脫,就行六種法。它們分別是:眼根視色境,耳根聞聲境,鼻根嗅香境,舌根嘗味境,身根覺觸境,意根知法境。此六法各有二種,即可行與不可行。斷滅不可行,成就可行之法。

  問題9比丘趣向滅戲道跡之時,臨終前,又應試斷除幾種法,行幾種法?

  回答:比丘臨終前,應斷三法,分別為喜、憂、捨(遠離執著,捨棄不喜不憂)。它們分別又有二種,即可行與不可行。斷除不可行,成就可行之法。

  問題10一切沙門、梵志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耶?(所有沙門、梵志都為相同的,沒有差別的嗎?)

  回答:並非如此,是有差別的。

  問題11一切沙門、梵志為什麼有差別呢?

  回答:因為他們受到主、客觀等各種條件的制約,限制了他們的認知范圍,不能夠知道究竟,猶如井底之蛙那般坐井觀天。

  問題12一切沙門、梵志,都能夠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完畢嗎?(意思是說所有梵志沙門是否都會始終如一地精進修行,並最終抵達彼岸?)

  回答:未必。

  問題13什麼原因呢?

  回答:如果沙門梵志沒有徹底斷除貪愛,而不正於善於心之解脫的話,則不能至於究竟,不能究竟白淨,不能究竟梵行,無法做到究竟梵行完畢。 (2009年7月4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三十二)~C 優婆離經(四)(五)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