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無經
說法地點:捨衛國祇園精捨
主講人員:捨利弗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捨梨子告訴諸比丘,有關於淨法的衰退,以及轉增的緣由,並述說斷惡修善,如救頭燃之喻。
這部《無經》的主題思想與上面的那部《住法經》大體相仿,只不過主講人員換成了佛陀的大弟子捨利弗,而在經文開頭內容則稍微有些變動。我想,這部經的宣講時間應該是在《住法經》之後,捨利弗可能是聽聞了佛陀的教法之後,再依據佛陀的觀點基礎之上,略加發揮,於是就形成了《無經》。
捨利弗在此經中共闡述了兩方面的觀點:
(一)關於淨法衰退。其中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1、未聞法者不得聞;
2、已聞法者便忘失;
3、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廣布誦習,慧之所解,彼不復憶,知而不知。
(二)關於淨法轉增。其中也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1、未聞法者便得聞;
2、已聞法者不忘失;
3、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廣布誦習,慧之所解,彼常憶念,知而復知。
關於第一方面的內容,即為退失之法。比如說有的人沒有聽聞過佛法,他們也沒有機會聽聞佛法,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十分遺憾的事情。當然,聽聞佛法需要講因緣,無緣聽聞佛法,自然是終身也難以聽聞。其次,有的人雖說聽聞到佛法,可是他們從來不會把佛陀的教導記到心裡去,左耳進右耳出,聽了等於沒聽,等於白聽。對於這種不珍惜寶貴的聞法因緣之人,自然是令人十分痛惜的。再次,有的人聽聞了佛法,也聽得懂佛法的大意,也曾經依照佛法履踐了一段時間,但是他並不十分用功,三心二意,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漸漸地把佛陀的教法忘得一干二淨。這樣一來,聽聞還是等於未聽聞,知解等於未知解。
與第一方面相反,而第二方面的四眾弟子們卻十分用功辦道,他們不僅有機會聽聞到佛法,聽聞了佛法後卻牢記於心,恆久也不忘失,並依照佛陀的教導,去老實修行,用心領悟。如此一來,他們智慧日增,在道業上自然會有所成就。
如果我們把上、下兩方面內容綜合起來觀察,一個是“淨法衰退”,一個是“淨法轉增”,從正反兩方面闡述了我們兩序弟子在修行道路上所取得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很顯然,捨利弗在這裡,是號召我們要擯棄“衰退”,而要使我們的淨法日夜“轉增”,這樣才能不辜負於佛陀以及諸上善人的殷切期望。
那麼,如何才能使我們的淨法做到“轉增”而不是“衰退”呢?就是要做到自我反省和自我觀察。如何觀察?就是要觀察自己是否具有諸如“增伺”、“嗔恚心”、“睡眠”、“掉舉貢高”、“疑惑”、“無穢心”等等毛病習氣,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經中說,倘若我們觀察到內心有這些無明煩惱,那麼就要“如救頭燃”那般著急,“猶人為火燒頭、燒衣,急求方便救頭救衣”。因此,我們要“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那麼對於我們自身所具有的善法,應秉持如何的態度?經中說,對於善法,我們要做到“不忘不退”,令自己安住於善法之中,莫令善法退失。(200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