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五十)~F 1331經:此經敘述諸天神精勤護持比丘修習佛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331經:此經敘述諸天神精勤護持比丘修習佛法。

  本經敘述有一些眾多的比丘在修習上十分精進,他們在夏安居之日時,便集體聚集在茂密的樹林中過著集體的僧伽生活。正如前文中所說,“汝有真修,我必護法”,只要比丘有真修實煉,就一定令諸鬼神眾前來護法。因此當此林中諸比丘在夏安居之時,各路天神也前來聞法護持。轉眼夏安居即將結束(“十五日諸比丘受歲”),受歲臨近之時,已經習慣了與諸比丘在一起生活的諸天神們,此時憂戚不已。順便提一下,這些的“受歲”即是指夏安居結束,是指比丘修滿90日夏安居而增一法臘。當比丘受戒之後,依夏安居的次數來論受戒年歲,故我們有時稱某某法師為“戒臘幾夏”。當然,受歲並不是佛教的專利,外道沙門也進行夏安居,他們也進行舉行受歲儀式。只是比丘們在進行受歲之時,卻是比以前更加清淨無染,在道業上更進一步。

  當一部分天神憂戚之時,另一些天神對此則很不理解:“汝何卒生愁憂苦惱?汝當歡喜諸比丘持戒清淨,今日受歲。”見到比丘們安居結束功德圓滿之時,大家理應開心贊歎才是,你們怎麼能這麼不知趣,而“生愁憂苦惱”呢?林中天神對此回答說:“我知比丘今日受歲,不同無羞外道受歲;然精進比丘受歲,持衣缽,明日至余處去,此林當空。”

  比丘受歲當然需要贊歎隨喜,但是一聯系到自身,即一想起這些清淨的比丘在受歲之日便是陸續離林之時,天神們便不禁地黯然失神,憂悲苦惱起來。為什麼要憂愁呢?因為隨著比丘們的離去,茂密的森林中變得空空蕩蕩,天神們再也無法聆聽到比丘們的相互說法與探討之聲,故而他們感到孤寂與落寞。在為期三個月的朝夕相處之中,天神們早已將諸比丘視作伴侶與知己,大家都融為一體,亦師亦友。當離別之時臨逼之時,他們豈能不傷心呢?天神亦是六道有情眾生之一,“自苦多情傷離別”,人類如是,天神亦如是。

  當最後一位比丘收拾完行囊,然後悄然離去之後,天神於是只得對林低呤:

  今我心不樂,但是空林樹;

  清淨心說法,多聞諸比丘,

  瞿昙之弟子,今悉何處去?——

  此時我的心此時徬惶不安,昔日祥和熙熙茂林,如今空空蕩蕩,罕有人跡;

  那些清淨的出家比丘們啊,不僅多聞,而且精嚴持戒,多麼難得稀有!

  這些釋迦文佛座下的賢聖弟子啊,現如今,他們又在哪裡?

  此時,有一位天人聽到了天神的聲音,應聲而答道:

  有至摩伽陀,有至拘薩羅,

  亦至金剛地,處處修遠離;

  猶如野禽地,隨所樂而游。

  在原始佛教時期,出家比丘如閒雲野鶴,居無定所,來無蹤去無影,隨身行李僅三衣一缽而已,故布袋和尚詩雲:“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這樣的境界,相比於“雲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的那個道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出現了固定住所的精捨乃至伽藍。現如今,“孤身萬裡游”的行腳僧世之鮮有,大部分整天都在忙忙碌碌。我們究竟為誰而忙?在繁忙之余,卻在不知不覺中迷失了自己,無暇思索,變得庸俗陳套;連自己也不敢看自己寫的東西,總覺得其味同嚼蠟,令人不忍卒讀。怎麼辦呢?“巧把塵勞為佛事”,算是自勉吧。(5.29.)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五十)~D 1329經:本經為天神勸導天神至佛所聞法並集體皈依佛陀。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