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經:本經與1301經大體相仿,敘述如何與“正士”(善知識)交往。
天子問佛:“何人應同止?何等人共事?應知何等法,是轉勝非惡?”
此位名叫“屍毗”的天子所問的乃是世間人與人相交時的世間處置法。在平常工作學習中,我們應該與什麼樣的人交往比較好呢?與什麼樣的人共事能獲得助益而避免學壞呢?這便是我們平常所注意的交友之道和同事之道,即古語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佛陀對此回答是:“與正士同止,正士共其事;應知正士法,是轉勝非惡。”關於何謂“正士”以及何謂“正士法”,我在第四十八卷的1287經中對此已有大略的闡述。當然,這裡的正士,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善知識”。親近於善知識,與善知識同進退,則會給自己帶來無限的助益。
關於善知識的標准,《華手經》列為四種,即“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礙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於正法,四者常能隨順教化”四種,入於善法、阻障不善法、入於正法且能隨順教化,這樣的便是善知識。天台三大部之一的《摩诃止觀》將善知識列為三種,即外護、同行、教授。所謂外護者,“不簡白黑,但能營理所須,莫見過、莫觸惱、莫稱歎、莫泛舉而致損壞,如母養兒,如虎銜子,調和得所,舊行道人乃能為耳,是名外護”;所謂同行者,“行隨自意及安樂行,未必須伴,方等般舟行法決須好伴,更相策發,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齊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視世尊”;所謂教授者,“能說般若示道非道,內外方便,通塞妨障,皆能決了,善巧說法,示教利喜,轉破人心,於諸方便,自能決了,可得獨行”。而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將善知識分為五種,具體為:證德(對戒定慧三學有實修證)、教德(能深入經藏而教導大眾)、達實性(深入正法)、悲愍(具慈悲心)以及巧為說(善巧方便說法)。
以上所說的“正士”或善知識的要求都很高,可謂曠世難逢。所以還是印順老法師說得極為中肯:“末世善知識難逢,如於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長處,勝過自己,也就不妨如法親近了。”在人心浮躁、都找不著北的今天,若遇見比自己高明之士,自然視為神明,虛心納教為要是。(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