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7經:本經以龜為喻,教誡我們如若攝持六根,惡魔便不得其便。
我們知道,佛陀在講經說法時使用譬喻的頻率非常之高,幾乎在每一部經典中都可以找到譬喻的蹤跡。佛陀在談到無常時,曾經發出“人不如龜”的感喟。佛陀為什麼這樣說呢?本經談到了這個問題——當然,在別的經典裡也有過類似的敘述。譬喻的梗概大致是這樣:
在一個寂靜的夜晚,月白風清,佛陀走出陋室,到一條潔淨的小河邊經行。尊者阿難緊隨其後,一刻不停地奉侍在佛陀左右。借著明淨的月光,佛陀看到河邊有一只野干在四處游蕩,有時四處張望,有時有鼻子在地上嗅個不停——很顯然,野干此時饑腸漉漉,想在河邊找點吃的。然而情況似乎並不樂觀,野干忙活了半天,幾乎什麼東西也沒有找到,那些小魚小蝦一見到野干的腳步聲,老早就溜之大吉。
在萬般無奈之下,野干終於將目標鎖定在一只烏龜身上。烏龜行動遲緩,見到野干向他撲來,此時逃跑為時已晚,它只好本能地將四足、腦袋和尾巴縮回到甲殼裡,一動不動地等著野干的到來。“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干一口咬住烏龜,可是烏龜盔甲實在很堅硬,野干根本就無處下牙,折騰了半天,也絲毫不見半點效果。後來野干覺得十分喪氣,便在一旁守候,“野干守伺,冀出頭足,欲取食之”。可是呢,“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這麼干耗著也不是個事兒啊!再說烏龜就算十天半月不伸頭也沒關系,而野干卻無論如何也耗不了那麼久,更何況此時它早已餓得頭昏眼花,不得已,只得“嗔恚而去”。
對於烏龜來說,每當危險來臨的時候,它的第一本能反應不是逃跑,而是將身上的六個家伙縮回到甲殼裡,從而使性命得以保全。可是我們人類呢?當生死無常來臨的時候,我們卻無法自保,只好去求助於醫生,有時還會求助於神靈的幫忙。所以,在生死面前,人甚至連只烏龜都不如啊!
那麼,我們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防護呢?那就是我們要擁有一副猶如龜殼般堅固的盔甲,使邪魔外道沒有半點入侵的機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當執持眼律儀住,執持眼根律儀住,惡魔波旬不得其便,隨出隨緣;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於其六根著出若緣,不得其便,猶如龜蟲,野干不得其便。”這便是佛陀闡說此經的主旨所在,以偈為證:
龜蟲畏野干,藏六於殼內;
比丘善攝心,密藏諸覺想,
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說。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