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經敘述修習出入息念,可以斷諸覺想。“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者,斷諸覺想。”這裡的“覺想”,即執取外境之想,乃為凡夫之想。對於我們的覺想,佛陀曾經作過這樣的譬喻:“如龜善方便,以殼自藏六。”就是我們在調治身心方面,要向烏龜學習,“比丘習禅思,善攝諸覺想。其心無所依,他莫能恐怖,是則自隱密,無能誹謗者。”
第805經是佛陀對弟子的開導記述。有一天佛陀問諸比丘:“如我所說安那般那念,汝等修習不?”此時有位阿梨瑟吒比丘起身合掌向佛:“世尊!世尊所說安那般那念,我已修習。”佛陀聞後就問到你是如何修習的?這位比丘如是回答:“世尊!我於過去諸行不顧念,未來諸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於內外對礙想善正除滅。”關於這種修法對還是不對,我們沒有本領加以判別。該比丘以“諸行”為立足點,對過去諸行不會顧會,對未來諸行不生欣樂,而對現在的諸行也不會生起染著。從總體而言,應該大致沒錯。佛陀對此首先表示肯定,說“汝實修我所說安那般那念,非不修”。在佛陀看來,此比丘也只是對安那般那禅的普通理解和平常修持,並沒有領會到該修法精髓。因此佛陀進而說:“然其比丘於汝所修安那般那念所,更有勝妙過其上者。”說明還有更勝妙的法門,這個法門便是在803經中對身、受、心、法四念處中進行深入的觀察與善學。本經要旨:真正的安那般那念,不僅是對諸行的生滅觀察,更是在於行住坐臥之時,皆能做到獨到的分別與思惟。
第806經中敘述一位罽賓那尊者端坐不動,專心修持,得到了佛陀的贊賞。此時佛陀於乞食後入安陀林,坐一樹下晝夜禅思。而距佛不遠處,罽賓那尊者也在樹下坐禅,其“正身不動,身心正直,勝妙思惟”,說明禅思狀態良好,呈現出一派祥和的好氣象。
後來佛陀在傍晚時分對諸比丘開示說:“汝等見尊者罽賓那不?去我不遠,正身端坐,不傾不動,專心勝妙。”接著佛陀教導諸比丘:“若比丘修習三昧,身心安住,不傾不動,住勝妙住者,此比丘得此三昧,不勤方便,隨欲即得。”這裡對修習三昧的要件進行闡釋,那“身心安住,不傾不動,住勝妙住”。從外表上一定要“不傾不動”,有經驗的老禅師往往從習禅者的坐姿上,即可判別出此公是否進入狀態。我本人只在念佛堂裡呆過幾天,從來沒進過禅堂,對於禅堂的那套規矩基本未入門,因此不能信口胡謅。不過從相關經典中大致可以得出結論,比如說習禅者要“正身端坐”,還要“不傾不動”。正身端坐就要求背後絕不能有所倚靠,佛陀曾經教誡弟子坐禅時一定不能背靠大樹或巖石。這裡的“不傾”,是指坐姿。一般坐禅都要將雙腿相互疊盤,互交二足,結跏趺坐(俗稱“雙盤”)。這裡面也有講究,若以右足壓左股,後以左足壓右股,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左手居上,稱其為降魔坐;若先以左足壓右股,後以右足壓左股,手亦右手壓左手,稱為吉祥坐。佛陀平時是如何坐的,自然不能妄加揣測。但是雙盤有個好處,就是可以使身姿平直,不傾不斜。然而習禅容易陷入昏沉打瞌睡,有時候自己睡著了卻並不知曉;而且還很容易使得我們心煩意亂,初習禅者最大的難關,怕是雙盤腿子吃不消,三、五分鐘勉強維持,半個小時以上恐怕就會叫苦不迭。所以有經驗的老禅師在指導後學們習禅時,總會讓他們在臂部上墊塊東西,然後循序漸進,從簡單的單盤開始,時間逐漸加上,難度亦逐漸增加。同時盤腿子時要注意防風防寒,盡量用厚布將雙腿蓋好,免得關節受損。老禅師們往往以一副好腿子為榮耀,教界便曾有“金腿子”、“銀腿子”和“泥腿子”之說,倒也有趣。(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