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經、570經:此二經都是梨犀達多尊者回答質多羅長者的提問。前者涉及到“界”,後者涉及到“身見”。
問題一:“所謂種種界,雲何為種種界?”
回答:“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耳界異、聲界異、耳識界異;鼻界異、香界異、鼻識界異;舌界異、味界異、舌識界異;身界異、觸界異、身識界異;意界異、法界異、意識界異。是名種種界。”
上面所講的,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塵)與六識。六根有六根的自體,比如說眼根與耳根是截然不同的,這就是所謂自體,也就是根、境、識三者的界限,故經中說“眼界異”。
問題二:“諸世間所見,或說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雲何,此諸異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其大意就是說世間有種種不同的見解,這些不同的見解產生的根源究竟是出於何種源因?這是佛教乃至一切宗教都要回答的一個哲學命題。
回答:“凡世間所見,或言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斯等諸見,一切皆以身見為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轉。”
此處所闡述的重點著眼於“身見”。“身見”是一種思想觀點,其觀點主張具有獨立不變的個體和永恆“我”的觀念。後來的論師從五蘊作分析,得出“二十種身見”,主要有:以色蘊為我,其他四蘊就是“我所”;以色蘊為“我所”(異我),其他四蘊為“我”;以“我”在色中(色中我、我中色);以色蘊在“我中”(我中色、色在我)。每一蘊都有這四種情況,共計二十種。身見的核心,乃是我見。
關於何謂“身見”,本經中闡述得很詳細:“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這就“身見”的定義。
571經:主要敘述摩诃迦比丘施展神通。有一天諸大比丘都到質多羅長者家都應供。應供完畢,在回來的路上,行至半道,天氣悶熱,“於春後月熱時,行路悶極”,大家都汗流浃背,氣喘吁吁。有一位比丘名叫摩诃迦,他對諸上座說:“今日大熱,我欲起雲雨微風,可爾不?”就是運用他的神通,能使天上刮風下雨。在得到大眾的許可後,摩诃迦尊者“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不久,“應時雲起,細雨微下,涼風亹亹從四方來”。當抵達了精捨後,摩诃迦尊者便止住了神通,還於自己的寮房。而質多羅長者就尾隨其後,親眼目睹了摩诃迦尊者施展神通的經過。他暗自思忖道:“最下座比丘而能有此大神通力,況復中座及與上座!”當再次見到摩诃迦尊者時,他很想再次領略一下尊者施展一下神通。尊者對他說:“我施展神通時,你不要害怕啊!”在長者一再的請求下,摩诃迦尊者答應再演示一次,經中對此描述道:“尊者摩诃迦即入火光三昧,於戶鉤孔中出火焰,光燒其積薪都盡,唯白迭不燃。”
經中的重點是:“當知此者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余道品法。”如果心術不正、動機不純,縱然修得了神通,也是本事越大,禍害越大。(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