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九)~R 第255經(魯酰遮婆羅門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255經(魯酰遮婆羅門經):

  本經敘述魯酰遮婆羅門承事摩诃迦旃延,曾被年輕的弟子取笑。迦旃延即說真實的婆羅門乃堅守門之人等法,使其歡悅。

  本人的主人公乃是迦旃延尊者。我們知道,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迦旃延尊者以議論第一而著稱。所謂的“議論”,是由於他善於分析法義、擅長說法,能夠“略義能廣、廣義能略”——說白了,就是能將復雜的加以簡化,而將簡單的教義演繹出甚深的法理。能夠做到這一點,實際上很不容易。在《賢愚經》中記載了一則“老妪賣貧”的故事,十分動人:阿槃提國(位於西印度)有一位貧苦無依的老婦,其處境悲慘。有一次到河邊去浣水,想到自己勞碌一生卻依然貧苦無著,憔悴不堪,禁不住在河邊嚎啕大哭。迦旃延見到後,隨即方便善巧地教她“賣貧”,教她用最簡單的方法布施、念佛、觀佛,終於使老婦得生忉利天。

  迦旃延尊者一生度生無數,比如說第254經中的“二十億耳”比丘,就是經迦旃延尊者的度化而捨俗出家,並成就正道。而迦旃延尊者布教的主要區域,位於西印度的阿槃提國。據原始經典記載,阿槃提國民風未化,人們比較野蠻,也沒有佛法信仰,動不動便與毗鄰的喬賞彌國發生戰爭。而迦旃延尊者主張向佛陀請纓,要求去開辟西部印度佛教的新天地。佛陀給予高度贊譽,並細心囑咐迦旃延尊者要方便度化,順應民風。結果迦旃延尊者在西印度的弘闡得到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原始佛教史上需要濃墨書寫的傳奇式人物。

  迦旃延尊者不僅和阿槃提國當地的原著民關系很融洽,而且與婆羅門種姓的僧俗關系也極為和睦。比如說這位魯酰遮婆羅門,便是迦旃延尊者的忠實護法。經中記載他對迦旃延尊者是“恭敬承事,如羅漢法”。所謂“羅漢法”,就是像供養阿羅漢那樣,在衣食住行方面都無有缺失,以弟子之禮師事。

  這位魯酰遮婆羅門在當地也很有名望,家境殷實,手下也有不少“年少弟子”。當他們看到老師對迦旃延尊者如此尊重,心裡很有意見。有一天他們“游行采薪,至尊者摩诃迦旃延窟邊,共相戲言:‘此中剃發沙門住,是黑暗人,非世勝人,而魯酰遮婆羅門尊重供養,如羅漢法’。”

  若從現在的眼光看,這些年輕人說話是存有偏見的。但是從他們的話中,我們至少可以獲得兩個信息。第一,從膚色上看,迦旃延尊者是屬於“黑暗人”,即皮膚黝黑的印度早期原著民,後來被列為最下等的賤民階層。第二,所謂的“勝人”,是指耆那教的教徒。耆那教的絕大多數教徒,雖然行為舉止十分怪異甚至是荒誕,但是他們對於教徒的出身卻十分在意。從迦旃延尊者“是黑暗人,非世勝人”這句話我們可以獲悉,耆那教似乎不太歡迎(甚至是拒絕)賤民階層的加入。這些年輕的采薪人話中的意思是:迦旃延雖然在修行次等上很了不起,可是他始終是賤民,連耆那教教徒都不如。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古印度,種姓制度是多麼的根深蒂固!

  迦旃延尊者聽到了年輕人們的挑釁聲,於是就走到窟外,對他們說:“你們怎麼能這麼說呢?請你們不要再講了。”可是那些年輕人並不買帳,還是一個勁地喋喋不休。後來迦旃延尊者只好說:“那我為你們說法,總可以了吧。”這幫年輕人聽後,頓時來了興趣,便齊聲說:“諾,唯願說法,我當聽受。”——這一聲“諾”,倒有點像漢朝人的語氣。

  迦旃延說了什麼法呢?他說了一偈。大意是這樣的——

  古時候的婆羅門,都十分注重戒律的修習,在身口意三業方面絲毫不敢馬虎大意,因此他們都獲得了一定的修行果位——這才是真正的婆羅門。可是後來呢,婆羅門墮落了。雖然他們一天三浴其身並口誦三典(三吠陀,梨俱、夜柔、娑摩),可是他們一味地貪圖利養,卻從不持守五戒十善。如今的婆羅門是徒有其表,而無有其實,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這群年少婆羅門一聽,頓時氣急敗壞:“謗我經典,毀壞所說,罵辱婆羅門。”然後頭也不回去跑回去向他們的老師——魯酰遮婆羅門那裡告狀。

  魯酰遮婆羅門起初是不信的,後來在弟子們的反復煽動下,信心也開始動搖。唯一的辦法,就是當面驗證。於是他往詣摩诃迦旃延。但是當他聞偈語之後,便說“我先不信諸年少語,今摩诃迦旃延真實誹謗經典,毀訾而說,罵辱婆羅門。”但是他畢竟很有涵養,不一會兒,他問道:“仁者所說門,何等為門?”——這裡的“門”,是指迦旃延在偈中所說的兩句話,即“常住於慈悲,關閉諸根門”。

  迦旃延針對這個“門”字,展開了他“略義能廣”的議論功夫:“婆羅門!眼是門,以見色故;耳、鼻、舌、身、意是門,以識法故。”

  婆羅門繼問:“如摩诃迦旃延所說不守護門,雲何不守護門?”

  迦旃延繼答:“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緣著,不可念色而起嗔恚。不住身念處,故於心解脫、慧解脫無如實知,於彼起種種惡不善法,不得無余滅盡,於心解脫、慧解脫妨礙,不得滿足;心解脫、慧解脫不滿故,身滿惡行,不得休息,心不寂靜;以不寂靜故,於其根門則不調伏、不守護、不修習。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婆羅門再問:“雲何復名善守護門?”

  迦旃延再答:“多聞聖弟子眼見色已,於可念色不起緣著,不可念色不起嗔恚;常攝其心住身念處,於彼所起惡不善法寂滅無余,於心解脫、慧解脫而得滿足;解脫滿足已,身觸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門善調伏守護修習。如眼及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關於這段對話,我想凡是看過阿含經的人,都會不難理解——當然,字面理解與實證修行完全是兩回事兒。而迦旃延尊者將六根喻為六門,並且演繹出眾多甚深的義理,是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的。(四月二十一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九)~P 第253經(毘紐迦旃延經)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