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法忍法師:浴佛源流、當代實踐及意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浴佛源流、當代實踐及意義
第274期明覺 文:法忍法師

  自1999年開始,佛誕便在香港成為法定的公眾假期;但是有不少香港人只知放假,而不知佛陀出生的故事,更有不少佛弟子只知當天去浴佛,而不知道浴佛的正確儀式及意義。因此,本文會一一介紹浴佛的起源、現代的實踐及浴佛的意義。

一、源流

  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的記載,摩耶夫人懷胎臨近產期,一日出游藍毗尼園,行至無憂樹下,誕生了悉達多太子。太子行七步之後,舉起右手手指說:「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天上的難陀龍王和優波難陀龍王,於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1]因此,後世佛教徒紀念佛陀誕生的儀式,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淨地設灌佛盤,在一個清潔的盤中放有一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釋迦太子像,然後以香水灌之,以表示慶祝、供養及紀念佛陀出生。因此,這個儀式就叫做「浴佛」或「灌佛」。

二、 西域之浴佛儀式

  只是在今日的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才於四月初八(佛陀降生日)浴佛,而其他地區慶祝佛誕的日子及方式卻不同;其實,我們是可以每天都浴佛。就如唐代的義淨三藏所寫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中的〈灌沐尊儀章〉指出:

  「大師(佛陀)雖滅,形像尚存,翹心如在,理應遵敬。或可香花每設,能生清淨之心;或可灌沐恆為,足蕩昏沉之業……但西國諸寺,灌沐尊儀,每於禺中之時,授事便鳴楗椎,寺庭張施寶蓋,殿側羅列香瓶。取金、銀、銅、石之像,置以銅、金、木、石盤內。令諸伎女奏其音樂,塗以磨香,灌以香水,以淨白氎而揩拭之,然後安置殿中,布諸花彩。此乃寺眾之儀。……至於銅像無問大小,須細灰磚末揩拭光明,清水灌之,澄華若鏡。大者月半、月盡合眾共為;小者隨己所能每須洗沐。斯則所費雖少,而福利尤多。其浴像之水,即舉以兩指瀝自頂上,斯謂吉祥之水。」[2]

  佛陀滅度之後,西域地區的寺廟都於每天的正午(禺中)浴佛。而且,義淨三藏所譯的《浴佛功德經》也只說「於日日中澡沐尊儀,獲大利益」[3],並未說專在佛生日舉行。而且,贊寧於《僧史略》上「浴佛」條說:「然彼日日灌洗,則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熱,僧既頻浴,佛亦勤灌耳。東夏尚臘八(佛成道),或二月(初八—佛出家)、四月八日,乃是為佛生日也。」[4] 這些西域的寺廟又或每個半月進行集體浴佛的儀式,或個人隨自己的能力進行浴佛。

  至於浴佛的儀式方面,西域的習俗是:在進行浴佛之前,會准備太子像及浴佛的香水,當以水灌像之後,便用干淨的白布抹干太子像上的水。最後,可以用自己兩根手指沾這些吉祥的浴佛的水,灑在自己的頭上,以表得福於佛。


三、 佛經所記載浴佛的儀式和方法

  關於浴像的方法,寶思惟譯的《佛說浴像功德經》所說最為清楚,在希望做浴佛的儀式之前,應以「種種妙香,隨所得者以為湯水,置淨器中。」[5] 於壇上置一佛像,並以香水浴之。用諸香水周遍訖已;復以淨水於上淋洗。浴佛的人在浴佛的時候,應一面將水從佛像上淋下來,一面誦偈:「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功德莊嚴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發起「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的菩提心。

四、 當代浴佛的實踐

  近年來對於浴佛的方法有一些爭議出現,因為有不少人都說:要從肩膀淋水;但卻又有人說:要從頭頂淋水!說法不同,那到底要從佛像的哪個部位浴佛呢?其實在上文之中都有提及過,像《佛說浴像功德經》,當中佛陀有指出:「初於像上下水之時,應誦以偈」[6],這裡說得十分明顯,就是「於像上」淋水,就是從頭淋下去。而且,在《過去現在因果經》說明,龍王等都是從佛陀的上方以非常香的淨水為如來沐浴。

五、 浴佛之意義

  雖然在各國各地舉行的佛誕慶祝方式不同,但其目的主要也是紀念佛陀示現於世間,給眾生一個培植福德的機會。因為佛陀為了開示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便在世間示現出家、成道乃至涅槃。所以,我們在浴佛的時候,要知其意義就是紀念佛陀的出生,並為著自己得聞解脫之道,而感恩佛陀的示現。而且,浴佛偈「五濁眾生令離垢」一句說明,浴佛之際應有淨諸煩惱的願心,再加上浴佛的功德,我們便都能去除心中的我執、煩惱,眾生都得身心自在。

-------------
[1] 《大正藏》第三冊,頁625上。
[2] 《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226中。
[3] 《大正藏》第十六冊,頁800
[4] 《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237上。
[5] 《大正藏》第十六冊,頁799中。
[6] 同上。

 

上一篇:法忍法師:燒頭炷香?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