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永信法師:佛教服務社會大有可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服務社會大有可為

◎釋永信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報告強調:“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是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對全黨和全國人民提出的新要求,是對宗教界提出的新希望。宗教界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事業,主動發揮服務社會的功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國宗教界的歷史使命和神聖職責。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積極作用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社會實踐問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宗教政策的貫徹落實,我國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堅持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積極組織參與各種社會服務活動,使宗教服務社會的領域不斷拓展,形式不斷創新,活動不斷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3年3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式上的致辭中說:“中華書畫、京劇、中醫等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雄偉壯麗的三山五岳,氣勢磅礴的萬裡長城,獨一無二的兵馬俑,享譽世界的少林寺,陽光明媚的熱帶海灘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異彩紛呈。”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贊揚並向全世界推薦一個宗教寺廟,使用“少林寺”一詞,既非“千年古剎”,也非“少林文化”。“享譽世界的少林寺”這一定位,凸顯了少林寺僧團改革開放以來在服務社會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黨的宗教政策全面貫徹落實的重要成果;是對各級統戰、宗教部門工作成績的肯定;也是對宗教界、宗教工作部門,特別是對少林寺的鞭策和鼓勵。今天省委統戰部召開“如何發揮宗教活動場所的功能與作用”座談會,非常好,非常有必要,對我省宗教服務社會工作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宗教慈善是中國宗教的優秀品格

  佛教提倡無我利他、普度眾生的人生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德觀,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奉獻精神。佛教界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歷史悠久,有深刻的信仰基礎,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度。近年來,我省佛教界積極組織參與各種公益慈善活動,諸如為特定的公益慈善活動開展捐贈或者響應政府號召,參與各種公益慈善性質的捐贈活動;設立或合辦安老機構、慈幼院、醫療診所等公益慈善機構;開展扶貧濟困,社區服務、助學、心靈慰藉,植樹造林,修路築橋等公益活動;打井修渠,發展沼氣,對口援助興辦教育等,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公益活動。對於彌補政府缺位,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穩定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少林寺與河南省慈善總會聯合發起並組織實施了“千名孤兒救助”慈善項目,救助河南省境內19個縣1039名4至15歲的孤兒,向這些孤兒每年每人提供560元救助金以及日常生活和學習用品,直至他們年滿18周歲。2004年12月,少林寺捐資成立慈幼院,用以收養來自河南各地適合集體生活的孤兒,目前有一百余名孤兒在少林寺慈幼院健康成長,有近十名孤兒走進高等學府,他們即將步入社會,成為社會有用人才。

  宗教慈善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於對宗教服務社會認識不統一,組織形式比較松散,服務方式比較單一,程度不深,質量不高,視野不夠開闊,加之有的政策界限不清,宣傳報導不夠,政府推力不足,特別是宗教服務社會的平台太小,層次不高,觀念陳舊,思想保守,致使宗教界服務社會的能量沒有真正釋放出來,影響了積極作用的發揮和服務社會的效果。

  2012年2月,國家宗教局等六部門聯合發文《關於鼓勵和規范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明確規定了宗教界從事慈善活動的主要范圍,基本形式,可以享受的扶持優惠政策。這對全面調動和發揮宗教界在公益慈善事業中的優勢和潛力,將產生重要影響。

  從多年宗教服務社會的實踐看,制約宗教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影響宗教服務社會成效的主要原因:一是個別地方和一些部門不能正確地看待宗教問題和宗教現象,總是片面地看待宗教的消極因素,在對待宗教服務社會的問題上,認為是在借助社會公益事業進行傳教活動是借機發展宗教,不能正確面對,坦然接受,甚至干涉限制。二是對宗教政策了解不夠和把握不准,公共主流媒體,對宗教界開展的公益慈善活動,宣傳報導很少,宗教界開展公益慈善服務社會湧現出好人好事不為社會大眾所知,消減了對信教群眾的引導示范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宗教參與社會服務的積極性。

  二、宗教道德是中國宗教的精神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時強調:我們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要求,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道德建設,鼓勵全社會積善成德,以德唯馨。中國傳統宗教道德的一個突出的歷史特點是重視行善積德和道德教化,把去惡為善放在宗教道德與宗教活動的首位,作為宗教的主要精神方向,具有維系認同,建立互信,規范行為的社會功能。宗教界在公益慈善方面雖然有深刻的信仰基礎和較高的社會認可度,但宗教自身不是社會財富的直接創收單位,位於景區,有門票收入的情況會好一些,位於偏僻落後地區的寺廟,自養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募集資金的能力有限,後勁不足。佛教有三種布施,即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核心是道德布施。宗教道德所倡導的忍耐寬容,謙讓平等,博愛慈悲,不殺生,保護動植物對於維護社會秩序,淨化社會風氣,保持人際關系穩定,緩和社會矛盾,保護生態具有積極意義。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特定時期,宗教道德是對社會主義道德的有益補充。

  宗教道德來源於宗教教義、禮儀和世俗道德。有深刻信仰基礎,有強大的約束力、感召力和較廣泛的社會需求。宗教道德雖然不屬於社會主義道德核心體系,屬於亞道德。但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理念並行不悖,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倡導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二十字規范基本一致。宗教道德在提供傳統道德資源,緩解精神痛苦,安撫人心,尋求人生價值和意義方面與社會主義道德有共同的道德境界。在宗教道德的教化和約束力的作用下,通常宗教信徒相對集中聚居的地方犯罪率偏低,社會風氣較好,被基層政府評為“精神文明先進村”,“平安建設先進社區”,許多信徒家庭被評為“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決議》指出,鼓勵一切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社會道德,一切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於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的思想道德。當前我國正處在新的經濟社會轉型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在信教群眾中開展踐行宗教道德活動,積極參加和諧社會建設是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積極作用的重要途徑,也是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有益補充。

  踐行宗教道德的根本動力和源頭活水全在信教群眾、信教群眾涵蓋社會各個階層,遍布社會的各個角落,具有廣泛性、草根性、樸實性、示范性和感染力。只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突出慈善、誠信、節制、孝敬、謙讓,生態保護等特色理念,就一定會有強大的生命力,諸如在蔬菜、莊稼、畜禽、種養殖中不違規使用農藥和添加化學制劑;在食品加工、運輸、倉儲中不添加對人體有害物質;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保護生態環境;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糧食;尊老愛幼,孝敬長輩,和睦鄰裡,誠實守信,文明禮貌。將宗教道德融入到信徒的一言一行中,讓宗教道德釋放出更多的正能量,同社會各界的先進分子一道共同推動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

  三、宗教交流是中國傳統宗教的優良傳統

  2009年9月,國務院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首次將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是尋求強國、富國、大國和諧之路的文化宣言。我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在重大國際事務和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由於西方意識形態的偏見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他們拋出“中國威脅論”,誤讀中國的發展,诋毀中國的國家形象。具有崇尚和諧、互容互鑒的中國傳統宗教文化,是我國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之一。宗教作為超越國界、種族、性別、文化的精神力量,歷來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和主要組成部分。歷史上中國佛教對周邊國家曾產生重大影響,對在東亞形成中華文化圈,發揮過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國大陸宗教界與港澳台宗教界的溝通,對改善兩岸四地關系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在當今世界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向世界介紹自己,中國傳統宗教文化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為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做出過重要貢獻。當今,如何將中國傳統宗教文化價值和時代精神兼備的“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理念,貢獻於世界和平,既是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宗教界的重要職責和義務。

  中國宗教文化“走出去”除了國家層面外,更重要的是民間力量,民間交往是基礎,最有活力和生命力,最容易被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接受。近二十年來,少林寺堅持少林文化“走出去”,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少林文化熱,據國外調查機構統計,全世界習練少林功夫和少林文化愛好者約有六千萬眾。目前,分布於世界各地的少林寺海外文化機構有四十多個,常年有300多位少林弟子在國外進行文化交流。歐洲第一家少林文化機構——德國少林寺於2001年成立(比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早三年成立);2010年少林歐洲聯合會在維也納成立,2011年少林北美聯合會在洛杉矶成立,2012年在德國柏林和奧地利維也納兩地舉辦“首屆歐洲少林文化節”,2013年在美國舉辦“首屆北美少林文化節”;美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歐倫斯高度評價首屆北美少林文化節,認為此次活動與中美之間的“乒乓外交”有異曲同工之妙,必能促進中美關系得到進一步提升。通過一系列“少林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交流活動,少林文化不僅得到海外主流社會的認可,並且走進了世界最高學府——哈佛大學,走進紐約聯合國總部,走進海外民眾心裡。少林文化已經成為海外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成為河南乃至中國一張重要文化名片,正如政治局委員劉延東批示那樣“為我內政外交服務”。

  搭建中國傳統宗教服務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傳統宗教和諧共贏的智慧,正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舉措。做好宗教服務社會工作,讓宗教界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為國家內政外交服務,需要政策支持,政府推動,民眾參與,公共主流媒體配合,宗教團體運作;需要擴大服務領域,保護內在動力,制定服務規范,明確方法步驟。

  實現傳統宗教文化“走出去”需要納入國家文化“走出去”的戰略中統一考量。首先要調整宗教界與境外交流交往中不適應時代要求的相關政策,為中國宗教文化“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其次,政府支持是中國傳統宗教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證,在國家、省級層面建立宗教文化“走出去”服務管理機構,確定重點、方向、目標及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運行方式;在經費上給予補助,與所在國關系給予協調,使中國傳統宗教文化在海外健康傳播,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其三,建立宗教文化“走出去”綠色通道。對國家、省賦予或經常出國進行文化交流,且執行外事紀律較好的宗教組織,簡化出國審批手續,盡可能實行“一站式”審批,不要因出國手續過於復雜,門坎過高而成為中國傳統宗教文化“走出去”的障礙。

  四、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大局

  歷史上河南是文化大省,更是宗教大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儒釋道“三教合流”,其中釋、道都屬於宗教文化,都與河南發展息息相關。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公元495年建寺,經久不衰的禅宗祖庭少林寺;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相國寺都在河南境內。在佛教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大影響的玄奘法師是河南偃師人,天台宗祖師智凱是河南禹州人。佛教的發展曾對河南的文化、道德、社會風格,河南人忠厚誠實品格產生過重要影響。

  清中後期以來,由於社會動蕩,外敵入侵,軍閥混戰,佛教走向衰落。新中國成立後,相關宗教政策相繼出台,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宗教迎來了繁榮發展的春天。隨著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推進,如何發揮宗教服務社會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利用傳統宗教的資源優勢支持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大局,成為我省宗教界認真思考、努力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是加強宗教活動場所的自身建設。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規,嚴格執行《宗教事務條例》及各種規章制度,堅決服從統戰、宗教部門的管理和領導,特別是加強僧才的教育培養,不斷提高僧團的整體素質,以適應現代寺廟發展需要。僧才是佛教的希望和未來,培養僧才的根本就是讓他們時刻牢記出家的目標——利益眾生,擔當起弘揚正法,光大佛教的歷史責任。1992年4月12日,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視察少林寺時,動情地說:“少林當然不是少(shǎo)林。我們佛教有個優良傳統,就是造林,護林。希望少林寺要多造林,好好造林。要有樹木的林,還要有人才的林,要佛教人才如林。更要研習禅法,造禅之林。少林這地方不是少(shǎo)林,而是多林。”二十余年來,按照趙樸老的指示精神,少林寺下決心培養僧才隊伍,造“人才之林”,以更好地弘揚正法,利益眾生。

  為培養禅寺僧才,一是開辦僧伽培訓班,聘請高僧講經說法,傳播佛教基本知識,教授禮儀規范,敲打唱誦,參禅打坐,引領修行,達到德行好、法相好、會講經、會唱誦、會做法事的目標;二是送佛學院深造,挑選根基好、願心大、聰慧好學的年輕僧人到各地佛學院培養深造,目前少林寺有60%的年輕僧人經過佛學院或地方大學培養,有部分僧人具有佛學研究生學歷;三是到重要崗位歷練,對於有一定宗教學識,品行端正,敢於擔當的年輕僧人,擔任主要堂口、下院、海外機構負責人,多數已成為少林寺的骨干力量;四是鼓勵廣參名師,行腳參學,閉門參修,融入社會,弘揚正法;五是開設少林文化學院,講授文化知識,提升基本能力,培養復合型人才。時下,少林寺僧才輩出、佛種紹隆,法師們精進辦道、廣宣佛法,堅守少林文化傳承,千年古剎重現興旺之光。

  二是發揮好宗教活動場所道德教化功能。宗教活動場所是信教群眾宗教信仰的皈依處,宗教感情的寄托處,宗教活動的體驗處,是宗教信徒過宗教生活之處。堅持正信正行,將佛教的優秀品格傳授給當地信教群眾,使之轉化為愛國家、愛家庭,遵紀守法、勤勞致富,樂於奉獻的正能量,積極參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和中原經濟區建設。

  三是發揮好宗教活動場所的文化功能。河南多數佛教寺院都有悠久的歷史,承載著獨具特色的自然文化,人文文化,是支持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少林文化是少林僧團1500年來在少林寺這個特定的宗教土壤條件下創造的以“禅武合一”為表現形式的宗教文化體系。少林文化以其品牌綜合效應,帶動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圍繞少林文化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在登封財政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僅國內外每年來登封習武的青少年就為當地輸入資金高達7億元人民幣。每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00萬人次以上,實現收入近2億元。

  四是發揮宗教活動場所保護生態的功能。佛教主張眾生平等,關愛生命,關愛自然,保護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我省的佛教寺院多數位於廣大農村,山區,過去由於對樹木的亂砍亂伐,原來綠樹成蔭,山清水秀的優雅環境被人為破壞。近年來,很多寺廟植樹造林,栽花種草,使寺廟環境有了很大改觀。自古名山僧占多,恢復寺廟的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的美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廣大僧眾更是責無旁貸。目前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農村拆村並鎮新農村建設的實施,原本就屬於寺廟土地,寺院周邊的村落,部分成為荒地、荒山,政府可以有計劃地退還給寺廟使用管理,由寺院負責綠化美化,恢復生態,使廣大民眾享受更多的天藍水綠,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

(2013年10月30日)

 

上一篇:永信法師:傳統宗教知識進“課本” 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建議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