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賢崇·賢宗法師:開啟幸福之門的七把鑰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開啟幸福之門的七把鑰匙

  ——賢宗法師講於龍元建設集團

  楊柳整理

  很高興今天能夠和龍元建設的各位家人做一個簡短的分享。大家從事的是建築行業,與我所在的佛教事業看起來有很大的分別。盡管我們的行業殊異,在事相上有所不同,但在終極的原理上卻是相通的,因此,我們能夠來面對面做一個對接。

  為什麼說我們大有相似之處呢?這是從人本的角度上來說的。

  讓我們來想一想,我們為何而服務?大家所做的是為了讓消費者安居樂業,讓納稅人合理地享受到城市的公共設施,讓老百姓能夠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之中;而我們寺廟是淨化心靈的場所,使人從內心得到提升,使人從更高的角度上來對待一席生命,使人不懼生,不畏死。前者為身有所居而服務,後者為心得其所而奉獻,不都是從人本的角度來行事、利他的嗎?

  人活著總是離不開兩個方面,一是物質,二是精神。倉廪豐足是為了使人安身立命,但是有了花園,有了洋房,有了好車,卻不一定能夠在洋房裡安臥,不一定能夠看住自己的心。因此,在物質生活之上,更需要精神的培養與淨化。心態和境界最終決定你的幸福,而非物質。不丹首相提出“幸福指數”,就是因為物質之上仍有精神層面之緣故。

  人們跟隨著經濟大潮而競逐名利,擔的是千斤擔,乘的是蚱蜢舟,常常覺得心神不定,恍惚遲疑。有了錢,還是難免會有人詛咒你、辱罵你、指責你,你的心會不會因為別人的責難而輾轉難眠呢?你會不會深陷在郁悶之中走不出來呢?

  針對以上的難題,我和大家從七個方面的分享。

  一、信念,是不可磨滅的

  首先,我們需要直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信念”。

  《論語》中有子貢問政於孔子的故事: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這段故事的意思是:孔子認為政治穩定、天下太平需要依靠的因素有三個,分別是糧食、軍事、人民對國家所具有的信心以及國富民強的信念。在這三者中,如果一定要去掉一個,首先捨去的是軍事。正像老子所認為的那樣,兵器乃是國家的不祥之器,如果使用不當,將會招致殺身之禍。而在糧食和民信中,孔子以後者為最重。因為只有民信具足,才能匯聚人心,共度危難或共襄盛舉。

  在最近的電影《功夫熊貓》中,我們也看到了“信念”的重要性。一開始,熊貓顯得又憨又笨,就像是沉迷於騎士小說的堂吉诃德一樣引人發笑。它除了對於武功的熱愛之外,就是一身肥肉和一顆愛做夢的心。當它在很偶然的機會中碰巧成為武林高手的候選人時,它的師父感到十分苦惱,不知道應該怎樣訓練它。於是,熊貓的師父就去問龜仙人怎樣才能夠使熊貓變成真正的武林高手。龜仙人告訴它,要訓練熊貓,首先要有“信念”,要有使它成為武林霸主的信心。於是,它的師父就按照熊貓的特性來訓練它,最終使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功夫熊貓”。

  人的信念在最關鍵的時刻總是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時候我們的身體吃不消了,所憑借的就是磐石一般的信念。你們看那些跑馬拉松的選手,在最後沖刺的時候,其實體力都已經差不多耗盡了,但是強大的信念會推助他們依然向前,突破最後的距離。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也是一樣,憑借信念要比理想更加強大。當理想的光輝因為現實的磨難而退卻,信念卻能說服我們不要裹足不前,它推動我們前進,達到成功的彼岸。

  一個有信念的人,就不會為五斗米折腰,也不會因他人的毀謗而放棄。一個有信念的人就有脊梁。我們佛教的修行,也就是修這樣的一種品質和德行。

  家族的世澤綿延,企業的長青長存,國家的長治久安,依靠的其實都是內在的信念。

  比如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人交了好運,大家會說那是因為他祖上積德。這種說法乍一聽有點迷信的色彩,實際上卻是值得思考的。“禍因惡積,福緣善慶”,這是因為祖上善良、柔和的人生價值與信念在無形中得以傳承,這才是家族興旺的真正緣起。一個家族越是行善,周圍的善人就會越來越多,正面的能量也就會越來越大。記住,積德比積財永遠重要得多。

  我認識一個從商的朋友,年輕的時候沒有什麼錢,就是開拖拉機的。當他開始想做一點生意的時候,他身邊就有幾個朋友一直幫助他。他心裡想,等自己有了錢一定要回報他們。等他有了業績以後,他真的開始回饋給以前幫助他的那些人。他越是付出,他身邊的推動力也就越大,久而久之,他的企業也就越來越興旺。他說,現在之所以自己的企業能夠做那麼大,完全不是因自己的意念所成,而是旁邊的人無形中成為他的推動力,不斷地推助他的前進。這樣的情形,是不是善念的延續呢?

  我們中國人為什麼要建一個祠堂來供奉自己的祖先呢?我們的祖先身上有某種品質幫助他成就事業。當我們每次祭拜他的時候,就會想到他的身上有某種優點值得我們學習。久而久之,祖先就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就向他一樣樹立起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用聖人的品質來對照自己,見賢思齊,這就是祭祖祭天的內涵所在。

  佛學的智慧也是一樣。我們拜佛菩薩不是拜一尊木像,而是拜他們的精神。拜佛最終還是要反求諸己,依靠自我覺知,自我提升,獲得信念,證得圓滿。

  二、奉獻,因失去而得道

  奉獻,在佛教來說,就是布施。

  被稱為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一生創辦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在七十多歲的年紀還接手了日航公司。這個公司在此之前已經連續多年虧損,但是在稻盛和夫的經營下,短短五個月以後,日航便實現了扭虧為盈。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他將企業管理的精髓歸納為簡單的幾個字:正念、利他、厚德、堅持。

  正念就是我們所起的每一個念頭都要和天地大道相吻合,不要做違背規律的事情。

  利他,也就是奉獻。一個能奉獻的人,收獲才是最大的。

  我們常常聽說一些動物利他的故事。比如有一種叫湯姆遜瞪羚的動物,當它們中的任何一只首先發現了天敵時,所做的不是逃跑,而是馬上不斷地原地起跳,以自己的身體為目標提醒周圍的伙伴:有天敵,快跑。但是那只起跳的瞪羚就會成為豹子的目標,被天敵吃掉。這種瞪羚一直都是以這種利他的生存法則在草原上生活,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同伴的安全。

  動物尚能如此,而身為萬物之靈長的人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從媒體的報道中讀到,地震中、起火的手術台上,個別不負責任的老師和醫生不顧學生或病人的安危,首先逃離現場,這是純粹的利己主義行為,應當譴責。我們從輿論的一片聲討中也不難看出,奉獻之人受人尊重,利己之行人人唾棄。

  奉獻、布施並不是非得用金錢給予別人,孩子、老人、窮人也一樣都可以布施。孩子可以用純真的笑容來布施,老人可以用人生的經驗來布施,窮人可以用自己的力氣來布施。如果我們能夠以布施的心態來看待人生,就會發現一切圓滿。

  我們往往糾結於失去,認為失去是一件不快樂的事情。但是世間的事情本來就有無限轉圜,有失去才會有得到的喜悅。剛才有位家人對我說:“我最近身體不好,感到非常苦惱。”我對他說,身體不好就是一件好事。因為身體不好,我們才能夠感受無常,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使自己過上有規律的生活。

  昨天有一位朋友說,他是做家裝生意的,一年的營業額有兩個多億,但是淨利潤只有五百多萬。他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客戶不斷和他交涉,他覺得煩不勝煩,生意簡直做不下去。我說,你為什麼不換一個角度來想一想呢?客戶找你交涉,就說明你所做的東西與他所想要的還有距離,這個距離越大,你努力的空間也就越大,利他的空間也就越大。

  境隨心轉。當我們遇到麻煩的時候,轉變一種觀念,改變一種思維,更正一種態度,變換一種角度,人生就自然洞明豁達,左右逢源。

  三、思維,開啟全新的人生

  一個人的成功,至少有80%都取決於思維的格局。人們的智力程度往往是相似的,這個世界上從未有過這樣的偏見:一定是智商高的人領導智商低的人。決定我們人生的幸福、快樂、事業、家庭的,其實是思維。

  我們往往會遇到原地轉圈的情況,走進死胡同裡繞不出去。這個死胡同是什麼?就是我見、我思、我得、我慢、我執。因為,絕大部分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自己的做法無可挑剔,所以人生才會處處碰壁,事業才會遇到瓶頸。

  我和綠城房產的一些高管關系很好。他們對我說,以前把市場定位在超級富人的時候,慢慢做下來,政策一變,就會遇到很大的阻力。這時,就應該應時而變。做房地產,總應該從人民的需要、中國未來的走向、整個世界的時勢等大局來思考。

  如果我們的思維總是很狹隘,那就會像童話中所說的一樣:蝙蝠覺得自己很優秀,既擁有鳥類的翅膀,又擁有獸類的模樣。它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在鳥獸中都建立起自己的地位,甚至成為百獸之王。可是,因為它有翅膀,獸類不接受它;因為它長得像小獸,鳥類也不接受它。最後,它處處碰壁,只好單獨在夜裡飛行。

  中國的古話說:“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我們如果想要得到一片樹葉,必須要見到整片森林,對於事業和生活,都要有大局意識。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基業長青。

  四、覺知,感受自足的幸福

  人生的道路上找尋幸福感,需要覺知。

  因為幸福本不是一件固有的、恆定的事情。所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有些事情在你看來是幸福的,在別人看來卻是痛苦。比如今天大家一起來這裡聽課,有的人覺得可以放下工作來學習,非常開心,他相信今天所聽到的東西能夠改變他的人生;有的人則認為還有那麼多工作沒做完,還有那麼多事情沒處理,他又不想出家,還讓他特地過來聽一個和尚講課,他就會覺得如坐針氈。在這個過程裡是什麼在起作用呢?是覺知。

  又比如有一個叫傑米揚的人,他做的魚湯很好喝。他的朋友來他家做客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誇獎他做湯的手藝。於是,他開始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的湯天下無敵。他是一個好客的人,以後每個朋友來他家,他就只做魚湯,而且給他們每個人都准備很多很多魚湯,喝得大家都感到反胃了。他卻渾然不知,仍然感到自己的手藝很好。這也是由於覺知不足造成的問題。

  有一次,我給上海交大的公共管理碩士講課。他們大都是一些年輕的公務人員,工作繁忙,學習背景優秀。當我開始給他們上課的時候,馬上感到他們的注意力完全地集中在我身上,聽得非常仔細,全神貫注,這種氛圍非常令人感動。我並不認為自己講得有多麼動人,但是他們對於未知知識的學習力和吸收力卻非常驚人。他們對於知識的高度覺知力使我感到,這是一群非常具有前景的年輕人,他們的前途不可限量。

  很多人一遇到某種工作,首先想到的是抱怨。比如我讓你去掃地,你就覺得掃地是下等人做的事情,我怎麼可以去做呢?於是地就掃不干淨。連地都掃不干淨的人,如何去掃天下呢?轉變你的覺知,就是在接到工作的當下、遇到事情的那一刻,就馬上讓自己去接受它,喜歡它。只有喜歡一件事情,才能夠將它做好。大家是做建築的,能夠在一片平地上蓋起摩天大樓使人們有地方可以安居樂業,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呢。每一次,你的付出,都能改變世界。這樣的人生多麼有意義。

  當我們如是看待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意義就展現出來。你的人生就將喜樂富足,無所怨怼。這種快樂,需要覺知,需要不斷地觀照自己的內心。

  五、慈悲,大愛無疆

  我們的小冊子上有《日誦警策文》,其中的第一條是這樣的:“我用全身心的愛來迎接今天,我贊美敵人。我在心裡默默地為每一個人祝福。我愛自己,我用清潔與節制來珍惜我的身體,我用智慧和知識來充實我的頭腦。”這就是愛,這就是尊重,這就是付出,這就是慈悲。

  佛教的慈悲是愛的升級。我們知道,佛教中的觀音菩薩以慈悲著稱,她對待每一個人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她自己離開苦海以後,依然願意尋聲救苦,倒駕慈航,以每個人都能夠接受的樣子示現,來幫助大家。慈就是給予快樂,悲就是拔除痛苦。慈悲是柔和的,是默默無聲的包容和理解。

  當你內心柔軟的時候,別人與你交流都會感受到你的慈悲,你的笑容因為真實而讓人感到柔美動人,每個人都願意和你在一起,也願意幫助你,這就是慈悲的力量。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慈悲,那麼生活中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我們常常使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慈悲的問題:大海上有兩艘船。如果兩艘船上都沒有人,即使撞到,也不會有沖突;如果一艘船上有人,一艘船上沒有人,撞到以後也不會有什麼沖突;但如果兩艘船上恰好都有人,撞到之後,必然爆發口舌之爭。雙方必然都會指責對方的過失,這時沒有法律來仲裁,那以什麼來化解呢?只有慈悲,只有包容。

  生活中也是一樣。生活並不常有絕對的對錯,大部分的矛盾都是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導致的。你所遇到的矛盾,有一半是你的責任,所以不要總是去指責對方。化解矛盾的方法,首先就是要進行自我反思,把自己變成那一艘空船,把自己變空、變無,把一切矛盾化作無形,這就是佛教的思考方式。

  真正具有領導藝術的人就像空氣一樣,似有若無,他不時時出現,催促你干這干那,卻似乎又時時在你的身邊,陪伴你整個工作的過程。這就是慈悲的力量,它能夠使你的團隊永遠和諧,欣欣向榮。

  六、學習,升華志意

  為什麼人在少年的時候成長得最快,就像被澆灌的樹木一樣可以在短短的幾年中得到最大的提升呢?就是因為青少年時期的學習力是最強的,對於知識的渴望也最為迫切。

  人可以學習的對象有很多很多:向書本學習,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向平凡的人學習,向天地學習,甚至向秋天落下的第一片樹葉學習季節更替的道理。從四季的更替中,我們可以了解人生生老病死的規律,了解生住異滅的規律。當你的企業到達一定的頂峰以後,就一定會有一個趨於平穩或者下落的過程,等下落到低谷的時候又會上升。這就是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無論你承不承認,都是一樣存在。

  只要你的心打開了,時時處處都可以學習。

  領導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自我成長,自我提升,這也要依靠學習。如果你不學習,而你的後生晚輩一直在學習,他們就會很快地超越你,取代你,讓你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在。

  正因學習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不大的寺院也專門開設書院,每年我們都要購買十幾萬冊的書,編印幾十萬冊的書進行流通。我們的每一間廂房裡都至少有十本書供客人閱讀,而且還專門成立了讀書會和青年會,使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從學習中得到益處。大家手上拿到的小冊子,我們每年的印量在九十多萬冊,每期的《香海禅心》雜志裡也一定會有好書推薦的欄目。盡管我們現在承受著建設寺院的壓力,但我們還是會用五分之一的收入來投入到文化建設上。以後,寺院發展了,我們還將專門用一座樓作為圖書館,購買各個方面的書籍,以方便大家學習。

  我們都知道,企業想要得到長足發展,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後面又是什麼呢?是企業的文化、理想。而在文化的背後則是企業創立者的人生價值和人生使命在起作用。使命又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企業創始人的福德,以前所積累的福報與現在的德行吸引人才來到他的身邊,為企業的建設貢獻力量。所以,我們主張大家都要廣種福田。

  怎樣種福田呢?企業中的每一個員工,我們要使他衣食無虞;每一個與我們來往的客戶,我們要保證他們的利益;在社會中,企業也要承擔一份社會責任。福田越廣闊,企業的前景也就越光明。

  七、制度,規則保護慧命

  很多人覺得佛教的戒律很多,很嚴格。有兩百五十戒的說法,也有五百戒的說法。有的戒律甚至說每走一步路,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持咒念一句阿彌陀佛。因為我們每喝一口水都有可能會傷害到一些微小的生命,每走一步路都有可能踩到螞蟻。人們認為,這樣的戒律很瑣碎,很麻煩。

  但實際上,誰在世界上生存不必遵守一定的規則呢?即使是在饑荒或逃難的過程中,人也總是要有基本的道德底線不可逾越,這就是人之為人的本質。

  做企業也是一樣,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線,要知道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我們都知道,雙匯集團是一個大型的食品企業。但是因為使用瘦肉精,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倒閉了,之前的三鹿集團也是一樣。他們的失敗就告訴我們,做企業一定要有正念,要有自己的道德標准,絕對不能做傷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要知道,保護別人的生命,也就是保護自己。

  我們為什麼主張過有節制的生活?這個所謂的“節制”,也就是按照一定的制度和規則來生存。比如我們的身體器官都有各自的排毒時間,晚上11點到1點是免疫系統排毒的時間,凌晨1點到3點是膽排毒的時間等等,如果錯過這些排毒的時間,不好好休息,過日夜顛倒的生活,身體就會出問題。老子所說的“去奢,去甚,去泰”,也就是這個意思。不縱欲、不為惡、不做為富不仁的事情,才能夠積累福德,使得生活和諧、安康、幸福。

  以上就是幸福生活的七把鑰匙,這些鑰匙不在別人的手上,也不依靠物質財富的豐盈而實現。掌握這些鑰匙,並懂得如何正確使用它們的,是我們夙慧的心。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阿彌陀佛。

 

上一篇:賢崇·賢宗法師:現代女性的智慧法則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