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都可聽到“菩薩”的稱號,菩薩一詞對於一般人的印象,既是崇高偉大的,也是神聖莫測的。其實,能夠真正了解菩薩的層次及其境界的人並不太多,尤其是從未聽過佛法的人們,認為凡是泥塑木雕或石刻彩畫的一切神像,都是叫做菩薩,那更是屬於莫知所以的觀念了。
菩薩,原是印度梵文bodhisattva 的音譯,全譯是“菩提薩埵”,意譯是“覺有情”,覺是覺悟、覺了、覺知、覺見的意思;有情是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意思,也是眾多生命的意思。但是,眾緣和合的眾多生命之中,有的是有情愛及情性的動物,有的是沒有情愛及情性的植物乃至礦物等等,此處所說的眾生,是指有情愛及有情性的生命,所以稱為有情。
將“覺有情”三個字的兩個單語組合起來,含有兩重的四層意思:一重是發心上求無上覺(佛)道的有情眾生,並也發心啟化一切有情眾生皆得無上覺(佛)道;一重是自己已經悟見了覺(佛)的本性,同時也要使得一切眾生都能悟見各自本具的覺(佛)性。合攏來說,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這就是“菩薩”的意思。
我們信佛學佛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自己也成為佛。但是佛的境界,是至高無上,至妙至好,至大至剛,至圓至明,至實至真的;成佛之道的行程,也是非常艱巨而且遙遠的。
一個人從最初開始信佛學佛,要經三祇百劫的時間過程,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世間沒有廉價的珍寶,越是希有難得的東西,越是價值高貴;成佛也是一樣,佛雖是難成的,終究是能成的,不過應該付出努力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行或菩薩道。
不斷地洗刷自己從無始以來就沾污了自覺性(佛)體的煩惱無明,也不斷地幫助他人(眾生)洗刷從無始以來就沾污了自性覺(佛)體的煩惱無明;自己洗刷煩惱無明,可以增長智慧,用以自照,也用以照人,協助他人洗刷煩惱無明,可以增長自己的福德,用以自利,也用以利人,這就是智慧與福德雙修雙成的菩薩之道,也就是逐段前進逐層向上的成佛之道。
菩薩,是由於實踐了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於實踐了菩薩之行而得果;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薩的道的結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行了菩薩道,必定會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