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嘎瑪仁波切:怎樣修才能破除業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問:上師,怎樣修才能破除業力?

  答:釋迦牟尼佛講過,“解脫的道路,我指引給你們;怎麼解脫,要靠你們自己。”佛教不其他宗教講:信了他的神,就能得到永生。因為個人造的業,只能個人承擔。

  就像你生病了,無論多麼有名的醫生,最多就是幫你看病,給你開處方簽,告訴你怎麼抓藥,他不可能代替你生病。佛陀雖然告訴我們他是大醫王,但是佛陀也不可能代替我們生病。我們一定要做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正知正見的佛教徒。

  很多人學佛一段時間以後生病了,就開始埋怨佛陀不保佑,埋怨上師的加持力不夠強,諸佛菩薩的慈悲力不夠大等等,卻不想想,因果業力真實不虛。自己病了,找到好醫生,看病抓藥,才能治療病痛。有的可能馬上見效,比如頭痛,吃個頭痛粉,很快就緩解止疼了。有時候,你突然遇到一些業障,念念經、修修法,馬上也可能業障消除。

  這是因為你當下的業力成熟之後,靠自己的虔誠心,上師三寶的慈悲加持力,在自己福報具足的前提下,把大事化小或是化無了。

  然而凡夫俗子是看不到業力深淺的。比如你去拔蘿卜,上面就那麼幾根青菜,可卻怎麼也拔不動,深挖起來看,原來下面有十幾斤重的蘿卜,所以才拔不出來!業力也是這樣,人們只是看到表面露出來的部分,卻不知道它後面隱藏的業力有多大。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是,在此生現世中經常忏悔。

  破除我們業力的方法,首先要有出離心。如果你還認為輪回很舒服,在輪回裡很幸福快樂,樂不思“淨土”,那無論你怎麼修,就算你累積了很多福報,也還是會成熟在輪回上。

  所謂的行善修行,最多也就增長一點你輪回中繼續生存、生存得好一些的福報而已。

  很多人經常喜歡說:相由心生。一個人可能學佛前沒那麼好看,學佛後心情好了,待人柔和了,就變好看了一點;以前人際關系不怎麼好,學佛以後,人際關系變和諧了;以前小孩不乖,很多媽媽就多念經回向給孩子,後面小孩變乖了,就覺得佛法真有用......等等這些就算都如願以償,都成熟在世間上,對我們了脫生死輪回,早日成佛,卻沒什麼關系。

  但是,你需不需要它?為了克服生存在世間的恐懼,人們對世俗上的善願如願是有需要的。比如,第一個,就是希望身體健康,如果生病了,修法也修不了,想出去行善也做不到。所以,身體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了這樣的出離心以後,作為一個佛教徒還要不忘皈依。十一世紀入藏的阿底峽尊者,他曾是孟加拉的王子,後來擔任那爛陀寺的住持,入藏弘法利生後,更是被公認為藏區赫赫有名的大佛學家。他一輩子講經說法,一輩子也都在念皈依文。每次信徒來向他求法,希望能從他那裡學到一個很高深的法,尊者總會跟他們講:好好念皈依。

  老上師,尊貴的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也是這樣。我們從小就看到他拿著佛珠誦經持咒。念得最多的,有蓮師心咒和皈依文。老上師每天都很精進,不像我們這麼懶惰。天不亮,先做五百個大禮拜;每天下午四點以後,做五百個大禮拜。一天至少一千次大禮拜,從他二十五六歲,一直到他接近八十歲,沒有斷過。八十歲以後,因為年紀太大了,拜不下去,他就放塊木板斜著拜,每天拜幾百個。

  為什麼這些高僧大德,大成就者,在我們眼中,他們如同佛陀一般,卻還在念皈依文?還在念蓮師心咒?因為他們都知道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不忘初心。你們從家裡出發,要來昌列寺之前,總不能忘記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裡。要不然就會半途迷路。

  有這樣的人啊,本來要來昌列寺,到了成都之後,覺得成都很好玩,或者遇到朋友不上來的也有,還有的是半路跟著別人跑到其他地方旅游去了。沒有堅定自己的目的地,很容易迷路。

  皈依上師不能忘,一直到成佛之前,需要不同的上師陪伴我們。因為佛陀現在不可能活生生出現在大家前面,即使他出現了,大家也沒那個福報知道是佛來救度自己。如果有這個福報,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大家就被佛度走了。就是因為那個時候不聽話,才淪落到現在。

  雖然已經過了兩千五百多年,起碼我們現在還有機會,還能遇到佛法。上師,對我們每個人來講,都很重要。

  為什麼藏傳佛教把皈依上師放在前面?如果沒有皈依上師,你就不可能知道有佛,更不可能理解佛法。皈依上師的這個“上師”,是所有的傳承上師。所有的善知識,不是特指某一個人,是教你積德行善、聞思修佛法的上師們。上師,為所有成就的來源。阿底峽尊者曾說過:“還沒有成佛,沒有證悟菩提之前,必須要依靠殊勝的上師;沒有證悟實相之前,必須聽聞上師的教授;所有的安樂,來自於上師的加持,所以應當報答上師的恩德。”

  作為一個佛弟子,雖然你們會有很多世俗的標簽,什麼企業家、藝術家、教授、經理等等,但你首先要確認自己是個佛教徒。因為從你皈依的那一刻起,直到此生終結,直到你成佛為止,皈依將一直與你相伴。“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皈依看起來很簡單,卻是一個佛教徒成就的根基,是一切戒律和功德的根本,是生命究竟解脫的開始。

 

上一篇:宏圓法師:為什麼菩薩廣度眾生,卻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下一篇:都攝六根,拋開虛妄執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