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義的真心熏習
《大乘起信論》是印度大乘佛法弘揚的先驅者馬鳴菩薩的名著,對中國佛教思想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思想界的影響是巨大的。除唯識,中觀二家外,其余各家大乘佛教,均受其或輕或重的影響。
本論所論述的熏習有正反兩方面,即是佛子們所津津樂道的流轉門和還滅門,此是本論的精義所在——一心二門,從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真如熏習無明,把無明熏掉,而成就清淨的還滅涅磐;心生滅門,無明熏習真如,而成真妄和合的阿黎耶識,使眾生流轉六道生死輪回。
如本論雲:“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續前)
(四)真心熏習義的四要素
《大乘起信論》說熏習有四種要素,以有此四種要素的原故,熏習的意義才能圓滿的構成,使熏成的染法淨法生起不致斷絕。四種要素是:1、真如;2、無明;3、妄心;4、妄境界。
1、真如:
真如,是真實不虛,如如不動的意思。他是宇宙人生的本體,絕四句,離百非,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本論描述他說:“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不生不滅,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真如有二種,一是離言真如,如上所描述。二是依言真如,佛陀以徹底之大悲心,為了讓一切眾生,證得真如,不得不以語言文字,把離言真如解說出來,以便讓眾生聞思修證。
2、無明:
無明,是最極染污的,是一切法的染因,猶如極濁之物,自濁濁他。對四谛、善惡業果、清淨真如法體等真理,不能如實的明白通達,愚昧無知,為根本煩惱之首。無明有兩種,第一是根本無明,依本論說是迷於法界真如理體的最初一念無明。第二是枝末無明,依根本無明而生起的三細六粗等的惑業。
3、妄心
為清淨真如被無明所熏而起的一種虛妄不實之心,為一切染污法之根源。經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此心即是妄心,此法是一切雜染法。妄心無體,亦無處所,起念則生,息念則滅。故《楞嚴經》的七處征心,尋求妄心了不可得,就非常精彩的闡明了妄心之無所有。此妄心,即平常所說能造諸業的眼識等六識。
4、妄境界
即是妄心所攀緣的境界,也就是眼等六識所緣的色等六塵,即是物質世界。如《瑜伽焰口》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
無明熏習真如的染法熏習,從無量劫以來直至今日,都在相續不斷的熏習著,要到成就無惑不斷,無德不圓的佛果位上方能永遠的徹底的斷滅。雖然染法的熏習要到佛果位才能停止,卻畢竟有斷盡無明的時候。真如熏習無明的淨法熏習,就沒有停止的時候,窮未來際。因為真淨法在常常時、恆恆時都在相續不斷的熏習。就是到了佛果位,真如全體顯現,無明淨盡無余時,淨法的熏習都沒有間斷,因成佛後,還要到他方世界,示現成佛,廣度眾生。
真如熏習無明,真如為能熏,無明為所熏。無明熏習真如,無明為能熏,真如為所熏,真如與無明,互相熏習,互為能所,這是《大乘起信論》特有的熏習學說。由此道理,可以看出,眾生如果要脫離生死苦海,證得涅磐法樂,必須時時刻刻用真如去熏習無明,不要讓真如被無明所熏,也就是要真如為能熏,無明成所熏,不能讓真如成所熏,無明為能熏,這樣一來,常常時恆恆進的淨法熏習,真到有一天,真如熏盡無明之時,也就是成佛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