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定要曉得,任何一尊諸佛如來、任何菩薩,到地獄去教化眾生都稱地藏菩薩,這個道理要懂,你才真正體會到「法門平等」,「萬法一如」。如果在現前這個時代,任何佛菩薩到我們娑婆世界來作佛,名號都要叫釋迦牟尼,不能用其他的名號。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是怎麼建立的?是因眾生根性不同而建的。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在此時此處成佛要稱作釋迦牟尼?此時此處的眾生,沒有慈悲心,自私自利,不知道愛護眾生,不曉得敬愛別人,所以名號要用釋迦。「釋迦」是能仁,能仁慈的待人接物,是這個意思;此時此處的眾生心不清淨,濁惡到了極處,所以用牟尼,「牟尼」意思是寂靜。所以名號是因眾生而建立,不是菩薩喜歡這個名號,沒有這個意思。所以名號是度眾生的,度此時此處眾生。你就曉得任何人到地獄去教化眾生,都稱地藏菩薩,都是地藏菩薩的分身,如果我們發願到地獄度眾生,也是地藏分身。這在在處處顯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不但理上是一體,事上也是一體。大經常講「迷悟」,諸佛菩薩悟,就是悟這個事情,一切凡夫迷,也是迷這個事情。這樁事情沒有迷悟,理沒有迷悟,事也沒有迷悟,迷悟在人。我們對這個贊歎意思就明白了,這是特別的悲願,不忍心看到眾生苦,見到眾生苦,就得想辦法幫助他離苦得樂,所以地藏是「偏向幽冥界內」。
我們要問,地藏菩薩在幽冥界內度化眾生,人間來不來?「幽冥」指的是地獄道,其他道有沒有?幽冥界內都這樣慈悲,其他界內哪有不到的道理?就全都包括了。菩薩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時時刻刻在我們周邊,我們是肉眼凡夫不認識,辜負佛菩薩的恩德,這是真的。從哪些地方能見到?如果從顯著的佛菩薩的形像,你見到佛菩薩的形像,佛菩薩就在;你看到佛菩薩的經典,佛菩薩也在;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一些人,別人勸你行善,又何嘗不是佛菩薩示現?如果我們自己的機緣成熟,這就是經上所講的「冥感冥應」。我們的機緣成熟,確實很多人自己不知道,如果不是機緣成熟,你怎麼會遇到殊勝的緣分?現在人講「機會」,你怎麼會遇到這麼好的學佛機緣?從這些地方就知道,緣成熟了。而佛菩薩感應,實在講是不可思議!往往感應是佛菩薩不思議威神加持,加持在一個人身上,給你說幾句話,時間只有幾分、幾秒鐘,而那幾句話,說話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怎麼說出來的,那就是佛加持。這種情形,講經的法師大德這個感觸特別明顯。
過去谛閒老法師講《圓覺經》,那個時候有江味農居士、蔣維喬居士,這都是民國初年在家學佛傑出的人物。這些人聽經,一面聽一面寫筆記,把老和尚講的東西記下來,有好幾個人,記下來交給江味農居士整理,以後就出版一本《圓覺經親聞記》。你們看那個序文,他們整理出來之後送給谛閒老法師看,谛閒老法師看了,這好!這是我講的嗎?他自己都不曉得。這是什麼原因?在講台上佛力加持,他說出來自己都不曉得,這真的一點不假。我跟大家講的話也都是真實話,我上台講經這麼多年,我講的真的不知道,講完之後你問我講什麼?不曉得。講經之前我沒有准備,我不知道怎麼說出來的,這是非常明顯的佛力加持。我們在講台上兩個小時,絕不是兩個小時從頭到尾都加持,不可能有這個現象,在當中幾分鐘的加持,頂多不過十幾分鐘的加持,時間都不長。所以大眾聽了歡喜,不是我有能力,是大家機緣成熟,佛力加持。每一個講經說法的人,都有這個經驗。我們才曉得,日常生活當中碰到,我們在關鍵的時候、困難的時候,遇到人給我們講幾句話,我們聽了豁然貫通,這是佛力加持。你不相信,再問,你怎麼會講出這話?他也不曉得。
所以才知道,諸佛如來常在我們周邊,慈悲到了極處。他們是「同體慈悲」,我們哪裡曉得同體?我們只知道自己,貢高我慢,總是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尤其是出家人,從前人說方袍大袖一穿,「方袍大袖」指海青,就比人高一等。高到哪裡去?高到三途惡道去。這不是德高,是你造的業高。諸位要曉得,貪瞋癡慢是根本煩惱,瞧不起別人,你增長煩惱。出家人,別人尊重那是他的事情,我們在佛經看到,特別是在《華嚴經》,《華嚴經》是根本法輪,你們看五十三位善知識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各個謙虛,尊重別人。清涼大師在科判裡面,科題是「謙己推人」,謙虛自己,推重別人。這是教我們,這麼多善知識,每一個人都是這樣表現,讓我們有深刻的印象,自己要謙虛。我們讀《釋迦方志》、《釋迦譜》,這是古人給釋迦牟尼佛寫的傳記,在《大藏經》裡面。你看釋迦牟尼佛的為人,對於一個微賤的貧民,世尊對他都很尊重,不敢輕慢,遇到人家有困難,立刻起來就幫助他。老太太眼睛花了,穿針穿不上,釋迦牟尼佛看到,立刻接著幫她穿針,哪有輕慢人的道理?學佛愈學脾氣愈大,愈學脾氣愈怪,愈學愈傲慢,錯了!那是往地獄去。
我們要留意,看看佛菩薩的行誼,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處事待人接物,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大用無方」,所以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學不得。佛菩薩的智慧,佛菩薩的造作,完全是高度智慧的表現,決定是讓眾生得利益。我們沒有智慧,學人家那個樣子,學得不像,做出來之後讓眾生誤會,讓眾生生煩惱,這就錯了!你仔細看經典,佛菩薩應付眾生、應付社會,多麼靈活、多麼活潑,在在處處令人歡喜。開放,開放得叫人歡喜;保守,保守得叫人歡喜;什麼時候開放,什麼時候保守,他知道觀機。我們今天很糟糕,對於開放的人,我們保守,讓他討厭;對於保守的人,我們開放,也讓他不耐煩。人家用得是恰到好處,我們用錯了,我們不會用。為什麼不會用?沒有智慧,只曉得學那個模樣,不知道那個模樣該在什麼地方表演,表演錯了地方,這真正談何容易!
地藏經玄義 (第四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