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應​跡資料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應跡資料集

  觀音道場 : 菩薩應跡(一)

  普陀山發展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乃至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旅游區,都因與觀音菩薩結成不解之緣。

  觀世音,梵名AVdiokitesvd1d,音譯阿縛盧枳底濕伐羅,是以慈悲救苦為本願的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世稱西方三聖。相傳,凡遇難眾生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前往拯救,故稱觀世音菩薩。因其於理事無礙之境,達觀自在,又稱觀自在菩薩。略稱觀音菩薩。

  史籍中關於普陀山觀音道場的記載,最早見於《大悲心陀羅尼經》:“一時佛在補陀洛迦山,觀世音宮殿莊嚴道場中。”《華嚴

  經》曰:“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元

  大德《昌國州圖志》載:唐大中元年(847),“有梵僧來潮音洞

  前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予七色寶石,靈感始啟。”山

  上供奉觀音聖像,相傳始於日僧慧锷留不肯去觀音像和創不肯去觀

  音院。

  觀音道場 : 菩薩應跡(二)

  據歷代山志記載:不肯去觀音院創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宋寶慶《昌國縣志》載:“梅岑山觀音寶陀寺在縣東海中,梁貞明二年建。”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盛熙明撰《補陀落迦山傳》載:“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慧锷首創觀音院於梅岑山之陰。”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周應賓修《普陀山志》載:“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慧锷得觀音相於五台山,將歸日本,舟觸新羅礁,蓮花擋洋,舟蔽不前,锷禱曰:‘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有頃,舟向潮音洞泊焉。有居民張氏目睹斯異,遂捨所居,築室奉之,號為‘不肯去觀音院’。”此說傳至清代,被刻上雍正御碑,成為定論。

  1980年4月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佛教》一書,引宋僧志磐《佛祖統記》,提出慧锷開山於唐大中十二年(858)。《佛祖統紀》載:“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日本國沙門慧锷禮五台山,得觀音像,道四明將歸國,舟過補陀山,附著石上不得進,眾疑,具禱之曰:若尊像海東機緣未熟,請留此山,舟浮動。锷哀慕不能去。乃結廬海上,以奉之。”宋寶慶《四明志》說:“……大中十三年日僧慧锷詣五台山,得觀音像,舁至於此,舟過梅岑山受阻,乃誅茅結廬置其像而歸,因呼為不肯去觀音院。”上兩說相差一年時間,實質一致。

  觀音道場 : 菩薩應跡(三)

  1992年新編《普陀縣志》、《舟山市志》,據日本高僧圓仁撰《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和史學界研究,定為唐鹹通四年(863)慧锷請觀音到山,五代梁貞明二年建不肯去觀音院。《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唐武宗會昌元年(841,日本仁明朝承和八年)秋,慧锷首次來華,朝五台,登天台山過冬,為求五台山供養費,於翌年乘唐梢公李鄰德船回國。會昌四年(日承和十一年)攜帶日本國皇後桔嘉智子手制繡文袈裟、寶幡、鏡奁及供養費第二次入唐,布施五台山,並至杭州靈池寺谒見齊安國師,迎接齊安弟子義空去日本。於大中元年(847,日承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搭乘張支信(一說友信)船從明州望海鎮(今寧波鎮海區)出發回國,同船返日有惠運、仁和等日僧。慧锷還帶回白居易《白氏文集》七十五卷,白親筆題“會昌四年五月三日夜,奉為日本國僧慧锷上人寫此本”之句。唐鹹通三年(862,日清和朝貞觀四年)九月三日,慧锷隨平城天皇皇子真如法親王乘張支信、任仲元、全習文等三十七人駕駛船只,由肥前國值嘉島出發第三次來華,同舟來華的有宗睿、賢真、忠全、安展、禅念、惠池、善寂、原懿、猷繼等學問僧和請益僧(見日本《頭陀親王入唐略記》)。翌年四月,復搭張支信船由明州回國。《市志》、《縣志》據此認為,慧锷留不肯去觀音像於普陀山當是唐鹹通四年第三次來華。梁貞明二年說顯然將留像與建院年代混為一談。

  南無普陀山琉璃世界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

  廣大靈感~千手千眼

  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 🙏

  南無阿彌陀佛🙏 🙏 🙏

  南無阿彌陀佛🙏 🙏 🙏

  南無阿彌陀佛🙏 🙏 🙏

 

上一篇:宣化上人:這五司,管人一生所造的罪業
下一篇: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