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寺院的“山門”​指的是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山門又作“三門”,乃大乘佛教及叢林之象征。本義為寺院正面的樓門,為禅剎七堂伽藍之一。後引申發展出以下幾種意思:第一、寺院正面、最外層的樓門,稱山門;第二、寺院的一般稱呼。通常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於山中,故凡寺院必有山林,因此稱山號、設山門,名“山門”;第三、泛指寺院為山門。後世即使造於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稱山門。《高僧傳》曰:“支遁於石城山立棲光寺,宴坐山門,游心禅苑。”第四、寺院全體有時亦稱山門。

  關於“山門”一詞,《法苑珠林》卷三十九有關於荊州河東寺的記事:“寺開三門兩重七間。”日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西國僧佛陀波利空手來到山門。文殊現老人之身,不許入山。”而於大華嚴寺條載:“院內大眾相送到三門外,扪淚執手別。”金閣寺條載,“出金閣寺三門,尋嶺向南”等。

  禅宗盛行以後,寺院都設有山門,山門亦是寺院的大門,或正門。《敕修百丈清規》卷一〈聖節〉曰:“啟建之先一日,堂司備榜,張於三門之右,及上殿經單俱用黃紙書之。”卷六〈日用軌范〉曰:“食罷出寮,不得出三門。”一般出家人修行,以寺院內為界限,僧侶沒有特殊情況,不能離開寺院。《百丈清規》將寺院的開山祖稱為開山,其他寺院稱為諸山,或采用山門作為一寺一山的稱呼。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中印國情不同,佛教也發生變化,山門隨之變革。印度出家僧眾按律制是托缽化緣,行乞頭陀,沒有固定的場所。在中國,出家人居住的地方,多以寺院為主。後禅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及支柱,寺院道場稱為叢林。

  中國佛教為了不違背佛陀制戒精神,一般禅宗僧侶在沒有悟道之前,以行腳參學為主。若悟道後,僧侶被請去擔任住持,但也是有年限的。因此中國佛教有這樣一句話流傳:“萬年常住流水僧。”寺院是基本固定的,但僧侶還是以流動為主。其山門是寺院的代稱,亦是佛教的代稱。亦符合大乘佛教的核心精神,表達空、無相、無願的思想,故稱“三解脫門”,指得解脫至無余涅槃之空、無相、無願等三種法門。

  三門的內涵豐富,表法意義深遠。三門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之表法意義。修行佛法的次第:信、解、行三者為象征,非必有三扇門。根據《大智度論》卷二十所載:“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

  《佛地經論》卷一闡述:菩薩進趣菩提所修之三種法門。即:智慧門,知進守退為智,知空無我為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離貪著。慈悲門,拔苦為悲,與樂為慈;依悲故拔一切眾生之苦,依慈故遠離無安眾生心。方便門,正直為方,外己為便;依正直故生憐憫一切眾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智慧門屬自利,慈悲門屬利他,方便門則自利利他雙行。然三門雖分,實則不二,智即悲,悲即智,是為智悲雙行以攝化眾生而成方便門。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啥意思翻​譯成現代漢語,終於懂了
下一篇:鏡清雨滴​聲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