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德森法師:答曾怡芝居士四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答曾怡芝居士四問(一九四零年)

  (一)靈巖佛七,多一次回向(他處亦多如此行者)。即每日正午前,上供後,接連至牌位前薦食(即延生佛七,亦無妨附供追薦祖先等位),亦為一次回向。每日除早晚課外,六枝香,此在第二枝香後。上供薦食畢,稍停片刻,即午齋。

  (二)早晚功課,為亡人稱名回向。森則按照普通叢林功課,每朔望早課完,禮祖時,將禮畢,有各代為生身父母,禮佛三拜,求生淨土之語。故每朔望,即一人獨行之早課完,亦照常禮祖(比隨眾時多而詳備)。禮畢,即逐一稱名禮佛,為之回向。如為父母回向,則拜時心中默念觀想雲,代為生身父母,禮佛三拜(若一拜者,則雲一拜),忏悔業障,解除無邊罪業,銷釋愆尤,出離苦趣,求佛慈悲哀愍攝受,早垂接引往生淨土(隨拜隨默念,心中隨想父母形儀,同在佛前隨行禮拜。一拜如是,拜拜皆然)。父母既爾,余人亦然。甚至怨親平等,以及法界一切眾生,次第普為稱名禮佛回向。即非朔望,如每日早晚功課,至三皈依完,不禮祖,亦當代生身父母,及大有關係之恩人(或有特別因緣,如新逝親友等),均如此回向。此森之未有師承,全依己見而行者(靈巖山每晚大回向,亦有三拜),准理當無所礙。回向已畢,或即禮佛三拜而煺,亦可。森乃再行禮觀世音菩薩,持大悲、往生咒等,為求世界和平,自他同免厄難等功課(靈巖功課,名曰靈巖念佛儀規,今年夏早已出版。惜此時不能寄,待可寄時,隨寄數本,便知)。

  (三)荼毗之事,僧俗皆無礙。西域人死之後,葬法有四。一,水漂,投諸江河,以喂魚鱉也(此須近大江河乃可,山僻小溪,則非所宜)。二,火焚,火焚其屍,冀破我執也(此則隨處皆可)。三,土埋,穴土掩藏,俾無暴露也(此亦普通)。四,林施,置之林間,俾鳥獸食也(此須深山大澤乃可。究不及前三種妥善)。吾國向主土埋(讀孟子蓋上世常有不葬其親者一篇,即知所由),其實仍不如火化之美滿。且佛法東來,僧皆火化,即取破除我執之意義。人之煩惱生死,完全我執身見為根本。即YIN欲等大患,亦仍從我執身見而生。身見我執若破,YIN欲又從何而生。故唐宋時代,深知佛法之高人達士,雖未出家,亦每主火化。後世多不樂從者,即為固守身見我執。身見太重,實屬修行之一大障礙。而來示所謂,居士多未斷欲,為色身不清潔,不宜火化,亦非通論。博地凡夫,四大假合之身,未至業盡情空地位,不拘僧俗,皆是腥臊臭穢之膿血而成。身雖斷欲,依凡愚淺近情見論,則較之貪欲之人,略似清潔。然心欲未盡,即污穢仍存。若據高深谛理論,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諸法因緣,皆無自性。諸佛正遍知海,在一切眾生心想中。一念回光,便同本得。遮那妙體,遍界全彰。本無生滅增減之殊,又何有僧俗垢淨之異。故心經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指此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真如實相之本體也。吾人迷真逐妄,背覺合塵,以致流浪生死,了無出期。今欲返妄歸真,背塵合覺,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必須破除身見我執,為最初下手工夫。因此故凡學佛之士,如知求神識得所,不拘僧俗,均當火化。不特無礙,確有實益(對今後之環境,尤為適宜。為鐵路之經過,多致暴屍露骨。即大都會,棺材價昂,覓土尤難,恐非佛弟子亦當就範,但須求得焚化之良法為要)。至眷屬不忍,亦仍不知注重神識得所,及身見我執為患等義之所致也。若稍有知,在本人則棄之唯恐不速,在眷屬亦當善體親心,又何至稍生留戀。

  (四)在家二眾入殓之衣冠,既知必須破除身見我執,而衣冠之隨便皆可,更不待言。一生賴以作為一切之色身,尚可棄之如遺。而包裹幻身之身外衣冠,又何足重視(孔子對人之在世,尚不以惡衣惡食為恥。況人之已死,隨腐爛之死屍而入殓者乎)。依愚見,必以節省為上策。寧可將新制衣冠等費,省來做弘法利生,及救濟饑寒困苦等慈善事業之用,為之資益亡者神識得所,較之糜費厚殓,得失自屬天淵。即須稍順人子俗情,不能因重神識,而廢棄形儀,即可從亡者之心願,僧服俗服,俱無不可。但總要不涉糜費。即亡者主張,有近糜費從厚,亦須善為解釋,令其不著身見而後可。若順其貪著厚殓,助其身見我執,亦屬往生之障,仍非所宜。如亡者自主薄殓,則無身見之累,而僧裝俗裝,俱無所礙也。愚見如是,不知高明以為如何。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附錄》,弘化社出版《印光法師文鈔全集》(上)一四九三頁。

 

上一篇:憑此功德,他生生世世富貴圓滿
下一篇: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第二講04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