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經》開篇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民間俗稱“觀音菩薩”。
顧名思義,無論“觀世音菩薩”還是“觀自在菩薩”,都有其特殊之蘊意。
“觀自在菩薩”是指誰?依照字義來看,觀是觀察的意思。
觀是用眼去觀,但這裡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來觀察這世間的一切法。
“自在”即是“自由”,我們說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但這並不是佛法上所說的自在。
佛法講自在是指一個人擺脫了種種煩惱的系縛,內心沒有執著。不但如此,大乘經論裡舉出菩薩有十種自在:

(一)壽自在:
三明六通的阿羅漢在入滅前,能夠隨意住世一劫,但只限一生而已。
菩薩的壽命要長可長,要短可短,不但隨自己安排,而且是隨機示現的,已無生死壽夭之相。
延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這就是壽自在。
釋迦牟尼佛也是壽自在,只要眾生請佛住世,佛可以住世間一劫來度化眾生。

(二)財自在:
菩薩所要一切所須之物,不用經營,自然可得到,這並非以神通力得到,而是過去世所修的果報殊勝,所須之物應有盡有,這就是財自在。
天人心想要進食,其所想要吃的食物就現前,這也是財自在,只是其自在力有限。

(三)業自在:
眾生隨業力所轉,隨業力去投胎,隨煩惱業習去造業,但佛和菩薩摩诃薩就不被業力所轉,他們能夠知道過去世的某些業因緣,跟某地區的眾生有緣,可應機設化,利濟自如。
這與阿羅漢不一樣,阿羅漢稱為無生,這一生了結了生死,就進入涅槃,不再出生了。

(四)受生自在:
菩薩能隨願入胎,在六道中隨願到任何一道去度化有緣的眾生。
他的受生並不像眾生愚癡般的入胎。
有些菩薩入胎不迷,住胎就迷惑了;
有些入胎、住胎都不迷惑,但一出胎就迷了;
只有不退轉菩薩是入胎、住胎,甚至出胎都不迷惑。
悉達多太子(前生是淨幢菩薩)就是如此受生自在,從兜率天觀機緣,再決定到淨飯王家中受生。

(五)願自在:
凡夫有願,難得自在做到,就成虛願;
而菩薩要做的事,必得圓滿完成,隨心想而做,隨願而成,沒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

(六)心自在:
凡夫通常心猿意馬,妄想紛飛,心隨境轉,沒有辦法給予切實的控制;
菩薩則不一樣,能掌握自心,不被外境所轉,不被貪、嗔、癡等煩惱所迷惑,於任何境界,內心自由自在。

(七)如意自在:
也叫做神力自在。
菩薩具大神通,威力難量,要變化什麼都能,要到哪裡都可到,無障無礙。

(八)法自在:
菩薩能修行一切法,亦能演說一切法,普令眾生,受法圓滿。

(九)勝解自在:
菩薩於佛法中自得勝解,了徹勝義;
亦為他說,令他普得勝解,了徹勝義。

(十)智自在:
菩薩具大智慧,善說法要,辯才無礙;眾生愛樂,歡喜受化。
觀自在菩薩,即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這主要是指菩薩以慧眼觀察世間的真相,心不再迷惑,身心自由自在。
用經文來解釋,照見五蘊皆空即是觀,度一切苦厄即是得自在,所以凡是能觀察真理獲得痛苦解脫者,都叫觀自在菩薩。

我們學佛求什麼?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智慧從哪裡得來?從德行當中得來的、從功德當中得來的。我們佛門講功德,“功”是功夫,“德”是果報。
譬如我們持戒有功,心安清淨就是德;清淨心安,這又是功夫,你的心愈清淨,你的身心愈安穩,智慧開了,智慧就是德。
諸位要曉得,福德可以與人共享,功德不能給人。譬如我有財富,我的財富可以分一半給人,我可以送房子給人,我可以送汽車給人,人家可以得到享受,唯獨功德沒有辦法。
功德是戒定慧,你們想想,你持戒的功德能給人嗎?你念佛的功德能給人嗎?你修定的功德能給人嗎?沒有辦法。
諺語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功德是自己修的,
是個人自己修養的境界,別人沒有辦法分享。
換句話說,智慧、清淨心沒有辦法給人共享,一定要自己去修。
如果功德可以給人,那我們還要修什麼行?
不要修了,到時候佛統統給我們,我們就成佛了。
一定要知道,修行證果的事情,要靠個人自己努力,誰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大慈大悲也幫不上忙,別指望別人幫助你,那是假的。
你們讀《楞嚴經》,釋迦牟尼佛都沒有辦法幫阿難的忙。楞嚴會上,阿難尊者覺悟了,原來路是自己走的,所謂“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這是真理,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