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澄淨是,清澄潔淨,遠離污濁。二清冷是,清湛涼冷,沒有煩熱。三甘美是,甘旨美妙,具足最好的味道。四輕軟是,輕揚柔軟,可上可下。五潤澤是,津潤滑澤,不是枯澀。六安和是,安靜和緩,絕無迅疾泛濫。七除饑渴是,水僅止渴,現在兼有治療饑餓,有殊勝力。八長養諸根,增長養育身心內外。《觀經疏》的八德是,一輕,二清,三冷,四軟,五美,六不臭,七飲時調適,八飲已無患。與上面大同小異。唐譯的輕軟是合起來的,那《觀經疏》是分為二個。唐譯沒有不臭,那《觀經疏》缺少潤澤,以及安和,但意義卻是相互都有的。因為澄淨清冷,必定沒有臭惡,既然輕並且軟,難道不安和?略少潤澤,所以說稍有差異。又《觀經疏》配上六入,這唐譯是澄淨色入,甘美味入,至於說長養諸根,那耳鼻身意,都包括了。又大本《無量壽經》說:“大河之下,金沙布地,有諸天香,世間沒有能比。隨著水流散發香氣,雜水流芳。”都是香入的證明啊。下文的說法,是聲入與法入的證明啊。問:“甘美輕軟,除饑渴長善根,娑婆世界這裡是沒有的,確實如此了。凡是水都是清冷,都是潤澤的,為什麼極樂世界那水的二項卻稱為功德?”答:“這裡的水雖然也是清冷,遇太陽就熱,遇火就沸騰。那極樂的水縱然劫火降臨,還是清冷自如,始終不熱不沸騰。這裡的水雖然也是潤澤,太陽曬就干涸了,火逼就干涸了。那極樂的水縱然劫火降臨,還是潤澤自如,始終不干涸。”所謂金沙,《觀經》說:“真金為水渠。渠下都是雜色金剛而作為底沙。”大本《無量壽經》說:“純一寶池,底沙也是一寶。黃金池,是白銀底沙。水晶池,是琉璃底沙。二寶為池,底沙也是二種,甚至七寶,也是如此。”這裡《阿彌陀經》只說金沙,是文字簡略了。
又大本《無量壽經》敘述寶池水後,又開示三種殊勝妙用,一是水能隨意,二是水能說法,三是洗浴後增進道業。
所謂隨意,大本《無量壽經》說:“諸上善人進入七寶池,清淨身體,想使水淹沒腳,水就淹沒腳,想淹沒到膝蓋,水就淹沒到膝蓋,想淹沒到腰,淹沒到腋下,淹沒到頸,以及全身,都是如意的。要想還原,水就還原,調和冷暖,沒有不隨順適意的。”清神悅體,蕩滌情慮,清澄明潔,純淨的如沒有形,這水本來無心,能隨人的心意動作啊。所謂說法,大本《無量壽經》說:“微瀾洄流,轉相灌注,不慢不快,安詳徐緩,波浪揚起無量自然的妙聲。或聽到佛聲,或聽到法聲,或聽到僧聲,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密聲,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以及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只要想到的,沒有聽不到的。發清淨心,成熟諸根,永不退於無上菩提。”這水本來無情,善能說種種妙法啊。所謂浴後增進道業,大本《無量壽經》說:“大家沐浴後,或各自坐在蓮華上。”又說:“有在地講經的,誦經的,自說經的,授經的,聽經的,念經的,思道的,坐禅一心的,經行的;有在虛空中講經的,以及坐禅經行的。各隨資質而有所得,沒有得四果的,因此得四果,沒有得不退轉地菩薩的,就得不退轉地菩薩。”這水不但把洗浴作為功德,又能利益洗浴之後啊。以上三種殊勝,因為都是包括在寶池德水中。又《後出阿彌陀佛偈經》說:“但有河水流,音響如說經。”就是啊。
按理說,那自性汪洋沖融,是寶池的意義。自性具備一切功德,是德水的意義。
所謂汪洋沖融,汪,是深的樣子。自性深玄無盡,就如池底一樣。洋,是廣的樣子。自性廣遠無際,就如池的容量一樣。所謂沖融,是中和的樣子。自性非真非俗,純粹至善,就如池子純粹是用寶物合成。所謂具備一切功德,自性無染,就是澄淨德。自性無煩,就是清涼德。自性無惡,就是甘美德。自性無我,就是輕軟德。自性無竭,就是潤澤德。自性無暴,就是安和德。自性無乏,就是除饑渴德。自性出生一切萬善,就是長養德。又自性順應萬物而無情,上行就入聖流,聖沒有增加。下行就入凡流,凡沒有減少。不變隨緣,周遍法界,所謂流注華間,以及各梁棟啊。永明大師說:“水有十德,都是同一真性。”意義正是如此。“定水湛然滿,浴此無垢人。”(《維摩經》語)無垢也無淨,就是八功德。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所謂四邊,就是中間是池水,周圍四邊是階道啊。所謂金,梵語是蘇伐羅。所謂銀,梵語是阿路巴。所謂琉璃,意思是青色寶。所謂玻璃,意思是水玉。所謂砗磲,意思是大貝。所謂赤珠,梵語是缽摩羅伽。所謂瑪瑙,梵語是缽摩羅伽隸。就是用這七寶莊嚴修飾啊。
所謂階道,就是離地叫做階,坦途叫做道。所謂樓閣,就是重屋叫做樓,岑樓叫做閣。如《觀經》說的:“黃金地上,每一寶中,有五百色光。那光如華,成光明台,樓閣千萬,都是百寶合成。”大本《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講堂精捨,宮殿樓閣,都是用七寶合成。勝過這娑婆世界第六天上天帝的居處,百千萬倍。菩薩的居處,也是如此。諸天及人,宮宇樓閣,根據那形色高下大小,或用一寶二寶,直到無量寶。”又《佛地論》說:“權且說七寶,其實淨土有無量妙寶。所以知道說四寶,是文字省略方便啊。”又《華嚴經•入法界品》說:“危樓迥帶,閣道傍出,棟宇相承,窗闼交映,階墀軒檻,種種滿足,一切都用寶莊嚴。”就是這個意義啊。又大本《無量壽經》說:“那些樓閣,有隨意高大,浮在空中,如雲氣一樣的。有不能隨意高大,只在地上的。因為求道時,德有厚薄不同導致的。”又說:“樓觀欄楯,璎珞覆蓋上面,都發出五音。”又《觀經》說:“樓閣兩邊,各有華幢,無量樂器,作為莊嚴。八種清風,鼓動這個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以此類推,那麼這部《阿彌陀經》只說樓閣,不分佛以及菩薩天人,也不分在空中在地上,也不說樂音演法,都是文字省略啊。金有四個意義,一是色沒有變化,二是體沒有污垢,三是轉作無我,四是能令人富裕。銀的四個意義相同,而功能稍差一些。琉璃青色,是它的正譯。又名叫不遠,不遠是山名,這具山出這個寶,因為靠近波羅奈城。所謂水玉,就是現在的水晶啊。所謂砗磲說是大貝,貝是海中的介蟲,大的名叫寶。另一說不是梵語,因為它像車的渠道(車轍),渠,就是辋。所謂赤珠,《佛地論》說:“赤蟲所出,有天赤珠,名叫因陀羅,不是世間所有。”《大智度論》說:“真珠或出自魚腹,或出自蛇腦,或出自蚌胎,或生在竹中,那麼色彩不一定是赤色的。”所以用前譯是正。所謂瑪瑙,或說是丹丘之野,鬼血變化的。另一說是如馬腦。所謂莊嚴,就是有整齊的意義。所謂修飾,就是有文彩的意義。用這樣的莊嚴修飾,那麼如前面的或以一寶二寶,甚至七寶之類就是啊。又這七寶,是姑且同娑婆世界這方取名一樣,其實是不同的。如天金天銀,已經不是人世所有,何況極樂淨土?
又所謂七寶,就是常比喻貴重的意義,如《梵網經》中說的。
所謂貴重,《梵網經•菩薩心地品》,說“棄捨大乘經律不學,而學外道二乘邪見等,就如捨棄七寶,反取瓦礫”,對瓦礫來說,所以知道寶是貴重的意義,正說明娑婆極樂二土淨穢不同,使人有忻厭。問:“堯(上古帝王)住茅屋,箕子(纣王的叔父太師)勸谏纣王用象玉,世間的王臣,尚且崇尚樸素,淨土的菩薩,為什麼講究寶物莊嚴?”答:“這有二個意義。一是,上等智慧的人士,知道心淨那麼國土自然淨,正報優勝那麼依報必然強,理固然有,心其實沒有執著。比如舜(上古帝王)在民間,要身體力行干農活。一旦繼承了堯的禅讓,警戒保衛衣冠楚楚,不用求就自然辦了,舜哪裡樂呢?所以說‘有天下而不與也’(有天下不是求來的)。二是,婉轉的為鈍根凡夫,須要開示苦樂,使他們生起忻厭心,“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比如正困在饑寒的國度,忽然聽到飽暖的地方,正沉淪在幽暗的巖洞,忽然看到光明的境界,怎麼不身心踴躍,捨棄故舊迎接新境呢?只要能往生,最終成就解脫。佛方便接引,也是如此罷了。”
按理說,那麼自性平直,是階道的意義。自性高遠深邃,是樓閣的意義。自性具足功德法財,是七寶的意義。
所謂平直,就是自性解脫自在,遠離垢污,空闊平坦,沒有山坡,這叫做階道。所謂高遠深邃,就是自性完全超出塵境,觀照不遺漏,囊括虛空,廣博無盡,這叫做樓閣。所謂功德法財,就是自性常恆而不遷流變化,清淨而不污染,有我而隨緣不礙,有樂而富有不虧欠,這叫做金銀。自性內外明亮透徹,沒有障礙,這叫做琉璃。自性本體潔白,離過失絕是非,這叫做砗磲。自性光明熾然,這叫做赤珠。自性堅實不變,這叫做瑪瑙。眾多美好具足,資養成法身,這叫做莊嚴修飾啊。並且善財童子遍游各城,遍參善知識,最後在彌勒樓閣,彈指而登。如今只要持名,就不會退回,便在妙境中了。那種整天在寶階上行走,卻自稱迷路漢,可算是倚門彈指,不知已經身在玉樓中了啊,可惜了。